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北宋振兴攻略-第27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黄彦节抬头看着内城墙的方向,自己还是有点不太习惯如此强盛的大宋。

    与黄彦节想的不同,此时的元德殿上,并非如他想的那样,西夏的朝议,并没有积极商量如何退敌,或者组织军民抵抗,而是在分锅。

    李乾顺站了起来,前倾着身子,大声的喊道:“舒王,你好好的得罪这黄彦节作甚!眼下还指望着他能出去退兵呢!今天晨朝让你去城头侦查,你说你腹泻胀痛,眼下不腹泻了!”

    “劫掠的时候你倒是积极,数你劫掠的钱帛和财货最多!现在需要你上城守卫内城,你支支吾吾,左右言他。”

    “还有你梁炳焕!早就跟你说,让你从六左军监司调兵遣将,驰援兴庆府!跟你说了岳飞他不简单!非要跟孤王别着劲迁都之事,现在迁都也停下了!六左军监司的兵马呢!”

    “岳飞进城,咱们都要完蛋!”

    “薛元礼你也别笑!之前谋宁克反复说起勿好士之虚名,忘御边之实务,你怎么跟说的?金人凶焰滔天,唯有称臣方可免去金人侵略如火。”

    “孤听了你的说辞,是,金人是没来!但是现在宋人来了!他们就坐在了城头上!还烙饼!吃的还是我西朝的葱!”

    李乾顺的咆哮声在整个元德殿里回荡着,他口中的谋克宁正在内城城头上组织着西夏军卒抵抗着岳飞的炮轰,倒还算有模有样,拦住了岳飞。

    “一群废物!”李乾顺愤怒的喊了一嗓子,而任妃赶忙上前,扶着李乾顺坐到了座位上。

    “陛下莫要生气,岳飞来都来了,气性再大,只能把身子气坏了,来喝口茶顺顺。”任妃从旁侧宫人手中拿过了一盏茶,看了一眼默不作声的任得敬,转手服侍着李乾顺喝下了茶水。

    任得敬是任妃的父亲,自然是早有交待。事实上,他早就知道了岳飞从石嘴山道前来兴庆府之事。

    岳飞在石嘴山道的行进虽然悄无声息,但还是有樵夫猎人看到了他们的行踪,河间军会飞这事,早就在兴庆府传开了,任得敬乃是大宋贰臣,他能不怕?

    他派了家仆前往石嘴山道侦查,知道了岳飞军队行军石嘴山道直奔兴庆府之事。

    他没有选择上报,而是默默的等待着攻城的这一刻。

    元德殿的诸位西夏重臣,等待着李乾顺发完脾气商量如何应对此事,可是左等右等,都没等到李乾顺发声,这一抬头,才发现坏事了!

    李乾顺面色苍白,手脚都在抽搐着!

    “陛下!”薛元礼猛地跑到了御座上,拉起了李乾顺的手搭脉,没过多久,薛元礼面露疑惑的看着李乾顺,又看了一眼任妃。

    薛元礼颤抖的说道:“陛下崩了。”

    “啊?!”

    朝臣们议论纷纷,这李乾顺就这样崩在了他们面前!可是明明刚才还在发怒!

    “陛下!”任妃歇斯底里的喊了一嗓子,尖锐的声音在元德殿上徘徊着,然后也似是晕了过去。

    只不过任妃在晕过去的最后时刻,她碰倒了放在身侧的茶杯。

    宫人赶忙收拾着地上的打碎的茶杯,急匆匆的将收拾好的灰斗拿开了。

    在嘈杂的元德殿上,谁都没有观察到宫人这个微小的动作。

    任得敬在宫人离开元德殿之后,才大声的喊道:“诸位静一静!诸位静一静!”

    “快去找御医院的方士,断一下陛下因何驾崩!还有一事,国不可一日无君,尤其是眼下大宋军正在外城逞凶!”

    薛元礼看了一眼任妃,任妃面色红润,呼吸均匀,根本不似惊厥,而且眼皮下眼珠还在转动,看来是假昏迷。

    但是他仔细思量了良久,看着李乾顺的尸首,叹了一口气,说道:“任国丈说的有理,国不可一日无君,陛下驾崩,应该早日定下这新君才是!”

    此时待在元德殿上的重臣,分别由代表河西九州的梁炳焕,代表文臣集团的薛元礼,还有代表这宗亲的李仁礼。

    而李乾顺目前只有一个儿子在西夏,那就是任妃所生的李仁友。

    薛元礼其实非常想拥立李仁孝为君,那是一块璞玉,有君子之风的李仁孝若是为西夏王,必然是一代明君。

    可惜,现在李仁孝在汴京,而且现在叫赵仁孝。

    “那就这样,暂且拥立李仁友登基,明日举办大典。我去找黄彦节说道说道城下之盟之事,这李仁友为质是万万不行,看看大宋方面能不能松松口,唉。”薛元礼看着无人收拾的李乾顺的尸首,最终叹了一口气。

    他知道事实的真相,任妃的那杯茶要是没问题,他把自己的脑袋拧下来!

    但是知道又能如何?

    “陛下!”谋宁克套着一身双层冷锻甲出现在了元德殿,浑身是血的冲到了李乾顺的身旁,抱起了有些发僵的尸首,嘶吼着:“陛下,你醒醒啊!陛下!”


………………………………

第七百三十六章 杀鸡用牛刀

    “李乾顺死了?”黄彦节一脸凝重的看着登门的薛元礼,自己前脚离开了元德殿,后脚李乾顺就死了?!

    薛元礼非常淡定的点头,他本来想喝口茶润润嗓子,想到李乾顺的死状,还是忍住了。

    他点头说道:“若是所料不错的话,应该是任妃下毒。太医院那边任得敬应该是打点好了。”

    “最后大概会写上,气急攻心,暴亡,盖棺定论。”

    薛元礼的说辞,让黄彦节眉头紧蹙,最后终归还是摇了摇头。

    任妃极为受宠,尤其是随着李乾顺年岁越大,耶律南仙去世,李仁爱抑郁而卒,曹娴带着李仁孝离开西夏之后,李乾顺愈发宠爱任妃,他就李仁友这一个子嗣,当然宠爱至极。

    整个西夏王宫,任妃一言独大,而外廷,任得敬以外戚的身份任尚书令、中书令,称国相,军政大权揽身。

    尤其是任得敬作为大宋贰臣,在大宋风雨飘摇之际,叛离大宋,他的史书注定不会光彩,这样丝毫不会顾及身后名之人,做事自然无所不用其极。

    黄彦节看着薛元礼的模样,也知道大宋方面,让李仁友入朝为质之事,怕是行不通了。

    黄彦节看着薛元礼说道:“其实李乾顺在位,李仁友在我大宋为质,于西夏有好处。至少两国不再兴兵,哪怕是内附,也要几十年之后。”

    “至少官家的目光还在黄龙府的金人身上的时候,短时间西夏不会太过为难,至少在种师中还活着的时候,西夏是安全的。但是李乾顺崩了,李仁友无法为质,唉。”

    黄彦节说的是事实,在西夏、秦凤路、永兴军路这三方势力均衡的情况下,只要西夏王不生事,官家在种师中活着的时候,不太会动手灭掉西夏。

    李仁友在汴京为质,虽然有内附之忧虑,但是那也是数年之后之事,但是李乾顺的暴毙,其实把西夏逼到了风口浪尖之上。

    “多事之秋呀。”薛元礼无奈的说道:“明日某随天使出城,和岳将军见一面,签了城下之盟。”

    “你要出城签订城下之盟?!”黄彦节嘴角抽搐的看着薛元礼,这可是割让乌海城、缴纳大量战争罚款的城下之约,这出城签约,意味着永远的钉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

    “发动对河套劫掠之事,是西夏宗亲所为,他们为什么不出城!”黄彦节疑惑的看着薛元礼。

    薛元礼看着黄彦节,这个人精现在只是震慑于李乾顺暴毙,没想明白其中的道理。

    黄彦节所说的三个条件,经过朝议,答应了两个。

    签订这份城下之盟的人,注定会身败名裂,而导致今天这一局面,朝臣们认为乃是薛元礼永安三年开始的国学之兴。

    蕃礼”与“汉礼”之争,从李元昊反出大宋开始,就是西夏国内,反复争论的党争的焦点,而薛元礼在李乾顺的支持下,“汉礼”取得了压倒性的优势。

    而兴文轻武的后果就是西夏武备不兴,不管是金人,还是宋人,西夏都不是对手。

    现在李乾顺倒了,他自然没了支持,脏活累活都得他来办。

    “预料之中。”薛元礼笑着说道,他是西夏重臣中,唯一没有背景的通过科举入朝为相之人,也曾想着做一番大事,徒叹奈何。

    正如李乾顺死前说的那样,李乾顺埋怨薛元礼,让西夏武备不兴。但是忘记了当初大小梁太后穷兵黩武,连兴庆府的百姓一天只能吃一顿饭的时候。

    赤地千里,无一存粮。

    朝臣们将西夏打不过金人、打不过宋人的罪责归结于薛元礼兴汉礼,立国学。

    但是压根就没有考虑过,以西夏的国土和百姓,怎么可能是宋人和金人的对手。

    次日的黎明时分,薛元礼带着代表着西夏王氏的印玺,来到了岳飞阵中。

    这枚印鉴还是当初宋仁宗赐下的藩国印玺。

    薛元礼在印玺上,拍好印泥,在早就修改好的合约上盖上了印章。

    “如此这般,岳将军应当要退兵了吧。”薛元礼将印鉴收好,询问着大宋军卒何时离去。

    岳飞笑着说道:“不急。”

    “待到呼延通带着合约,在乌海正式接手了乌海城之后,大宋军队自然会退兵。我大宋皇帝说,合约都是拿来撕毁的,未有实际占领才最可靠,某作为臣子,深以为然。”

    薛元礼略有些无奈的看着大宋军队旌旗招展,眼中都是艳羡。

    “前些年接触到的大宋军卒,五营百甲,两千五百人才有一百副甲胄。但是看岳将军麾下,人人披甲,真是流言不可轻信。”

    “岳将军神武无双,大宋军精悍罕有敌手。”薛元礼感慨的说道。

    盛传的大宋军队缺少甲胄,这几万人,人人带甲,流言不可信。

    岳飞笑着否认了薛元礼的说辞,笑着说道:“这都是这几年新锻造的,不瞒薛中丞,也就是打完辽东郡之后,我这河间军才人人俱甲。”

    “大宋有今日之盛,全都仰赖圣上之明!某就是以乡野勇卒,敢死之人罢了。”

    岳飞说的是自己第一次从军时的身份,敢死队。

    他从来没有因为自己已经建节而自大,对自己的定位很清楚,自己能有这一天全仗着皇帝的圣恩。

    “岳将军过谦了。”薛元礼无奈的看着岳飞,这岳飞都说自己是乡野勇卒,那谁还敢称将帅之才?

    岳飞将西夏战事诸多事情写好了军报,送到了西安州送到汴京。

    赵桓收到岳飞军报的同时,也收到了呼延通占领乌海城的军报。

    “赵英呀,你看看,朕怎么说来着?打仗,很简单,打来打去,还是岳飞赢,朕没说错吧。啧啧,这岳飞,就是猛!”赵桓美滋滋的看着这份战报,越看越美。

    “杀个鸡用了牛刀,能不猛吗?”赵英乐呵呵的说道:“打来打去,最后都是岳飞赢,这话好像是臣说的,嘿嘿。”

    他探着头看了一眼,脸色骤然一变:“李乾顺死了?梁炳焕倒戈?”


………………………………

第七百三十七章 大宋皇帝的仁善

    在赵英眼里,李乾顺的死,顺理成章,在西夏的皇城司察子们,经过走访,都有一种说法,叫做百姓只认任国相,谁知大王他姓李。

    说的就是任得敬随着任妃的不断受宠,升到国相之后,大权独揽的局面。

    赵英早就猜到了会出事,李乾顺死的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

    但是他始终没想到梁炳焕在抉择之后,选择了让了六左军监司增兵兴庆府。

    这个选择,对于曹娴来说,会有极其恐怖的影响。

    “曹贤妃那里。”赵英有些犹豫的看着官家问道。

    赵桓将札子合上,递给了赵英,令其归档,略带几分无奈的说道:“做山大王比国丈强呀。你去知会曹贤妃一声吧。”

    “是白绫,还是从内府取点药?”赵英小心翼翼的问道。

    赵桓猛地一愣,瞪着眼木然的转头看着赵英,疑惑的问道:“朕好像没说要赐死她呀。”

    赵桓眯着眼看着赵英,他是内侍省都知,掌管皇城司这个特务政治机构,大宋宫人们的老祖宗,心狠手辣是他的另一面,在自己面前的唯唯诺诺和故意卖傻的种种行径,并不是赵英的全部。

    赵桓无奈的摇了摇头,说道:“你别会错意,朕没说杀,你正常知会一声就是,梁家是梁家,曹娴是曹娴。”

    “用完了就废弃掉,甚至还要杀掉,这太过于薄情寡恩。”

    赵英略微有些疑惑,最终还是点了点头,离开了文德殿,让官家自己去度量此事。

    归化人教育,这一项从先秦就开始的活动,中原王朝对其极为熟练。

    如何将归化人培养成狂热的中原王朝仰慕者,有着一套极为熟练的工序,可以令其归国之后,心心念念的内附中原王朝。

    比如眼下在汴京游学的安娜长公主,就是一个鲜明的例子,每日吟诗作赋好不快活,可以说是此间乐,不思罗的典型。

    赵英走后,赵桓从袖子里拿出了一本札子,这本札子乃是宗泽所手书,通过金字牌传到汴京,说的就是一件事,潭州。鄂州告急。

    这本札子如同压在他心口的一块巨石一般,压得他喘不过气来。

    “瞒、瞒、瞒,纸张终归包不住火呀。”赵桓看着手中的札子,叹气的说道。

    此时的赵英的走到了曹娴母子三人的住处,这里是延福宫外的一处小楼,虽然不如延福宫或者福宁宫大气,但比之前住的宫人宫室还是要好很多。

    之前曹娴从昭仪升为贤妃之后,搬到了福宁宫,但是最后又在李清照的安排下,搬到了这小楼之内。

    潜规则这种事,谁都不能免俗。

    是简陋了些,但也算清雅。

    赵英还没走到楼前,就看到了曹娴正在教已经改名为赵仁孝的西夏王子读书识字。

    赵仁孝读了一段书,略带疑惑的问道:“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这一段孩儿能够明白其中道理,一个是仁,一个是孝。可若是父母待孩子不好,孩子也要去孝顺吗?”

    曹娴撩起了自己的发梢放在耳后。

    赵仁孝离开西夏的时候,并不是不记事的时候,相反他对这段记忆极为深刻,她带着忧愁看着自己的孩子,赵仁孝的这个问题,就是在问,他应该不应该孝顺李乾顺。

    曹娴摸着赵仁孝的发髻说道:“当然要孝顺了,西汉时候有位大将,名叫霍去病,霍去病的威名,远播四方,可是这霍去病的身世可不大好。”

    “霍去病的父亲霍仲孺与平阳公主的侍女卫少儿私通,生下了霍去病,可是这霍仲孺不肯认霍去病这个儿子,留给了卫少儿自己抚养。”

    “霍去病功成名就之后,非但没有埋怨霍仲孺反而善待了霍仲孺,甚至还把他的同父异母的兄弟霍光带到了长安。”

    赵仁孝面露疑色,霍去病的威名,至今还在草原流传着,辽国有不少百姓改姓,就改成了霍。

    “孩儿不愿,孩儿宁愿从小生在汴京,权当没在兴庆府住过!”赵仁孝坚决的摇头说道。

    他的哥哥李仁爱和大娘耶律南仙,是怎么死在兴庆府的,他亲眼所见。

    所谓抑郁而终,绝食而死的惨状,他亲眼目睹。

    而他的母亲被当做筹码一样贩卖给了大宋的那一刻,他对那个父亲,始终无法抱有任何一丝一毫的尊敬。

    曹娴看着赵仁孝坚决的模样,莞尔一笑的说道:“你现在只有一个父亲,那就是大宋天子。”

    “读论语吗?蒙学的功课都做完了吗?”赵英笑着打断了曹娴的授课,这四书五经,显然不是这个年岁的孩子应该读的书才对。

    曹娴这才讶异的看着走到楼上的赵英,这个人走路一点声音都没有!

    “是,读完了。”曹娴让赵仁孝离开了这处,赵英平日绝不会随便过来,只要来,一般都是有大事发生。

    赵清露在侧室看到了赵英,一溜烟的跑了出来,蹭蹭蹭几下就窜到了赵英的身上,晃着赵英的脑袋问道:“阿爷,你给阿姥(mu)带好吃得了没…呀!”

    “姥儿下来,别闹。”曹娴一看自己的女儿这个模样,也是一阵慌张,想把赵清露从赵英的身上摘下来。

    赵英乐呵呵的掏出了早就备好的糖果,说道:“阿姥以后可不能这么窜来窜去了,都长大了,你阿爷驼不动你了。”

    赵清露已经五岁,不是当初那个三岁的丫头,至少重了十多斤,赵英真的有点驼不动了。

    “乖,出去玩。臣和你的母亲商量一点事。”赵英把赵清露哄了出去,才坐好面露难色的说道:“李乾顺死了,被任妃下毒杀了。任妃儿子李仁友成为了西夏王。”

    曹娴收拾书的手为之一顿,笑着说道:“他死不死,活不活,跟我都没关系,孝儿还当他是父亲,我只把他看做畜生。”

    “岳将军带着河间军登上了兴庆府城头,六左军监司在梁炳焕的指挥下,驰援兴庆府。”赵英继续不温不火的说道。

    曹娴陡然瞪大了眼睛,将手中的书一扔,一阵风一样的跑了出去,抓着正在院里嬉闹的赵清露,用力的拍着她的背,歇斯底里的喊着:“把饴糖给我吐出来!快!”

    赵英看着这一幕,哭笑不得,连曹娴都认为梁炳焕的选择了西夏之后,她们母子三人的命运唯有一死了之。

    赵英同样这么认为。

    但是自己的大宋皇帝,却言辞的拒绝了这个提议,甚至认为不可思议。


………………………………

第七百三十八章 有请王灵官

    赵仁孝也从偏室跑了出来,和母亲站在一起,怒视着赵英,同时带着疑惑和不解。

    这个和善的阿爷,每次来都会给赵清露带很多饴糖,他们一家三口过得并不如意,也不阔绰,饴糖这种东西,在大宋依旧很贵,他们一家,平日里也不奢求能吃得到。

    只是,今天母亲的反应有点不大对劲。

    等到曹娴哭够了,赵英才笑着说道:“不知为何要让姥儿吐了臣带来的饴糖。”

    曹娴眉头紧蹙的看着赵英,看着哭闹的赵清露和一脸迷茫的赵仁孝,才冷静了几分,说道:“敢问都知,是某猜错了吗?”

    曹娴明显意有所指,赵英点头说道:“官家是何等人,我大宋天子,至仁至善之美名,远播四海,贤妃娘娘想错了。”

    曹娴才拭去了两行清泪,大宋皇帝行事常人无法理解,不过对于身边人的仁善那是打登基之后,就没变过。

    “你们俩别杵着了,去玩去吧。”赵英乐呵呵的赶走了赵仁孝和赵清露。

    赵英说道:“还请曹贤妃周知,官家让臣通知贤妃西夏战事,以后如何自处,还请曹贤妃想明白。”

    “请赵都知照拂。”曹娴拿出了一张一万的银元钱引,递给了赵英。

    这张钱引还是当初梁家送给了黄彦节,黄彦节觉得钱烫手,又递到了宫中,被官家赏赐到了曹娴手里,赵英盯着这泛黄的钱引,略带无奈的问道:“曹贤妃这钱引从官家赐下来,就未曾动过吗?”

    曹娴点了点头,说道:“这是梁家的钱,黄彦节烫手,某也觉得有些烫手,但是御赐之物,又不敢抗旨,留到眼下,没想到碰到了用处。”

    赵英将钱引手在手里,看着院子里跑来跑去的赵清露和赵仁孝,曹娴这里日子过得很苦,能把这价值万枚的钱引留在现在,着实不易。

    “臣会和官家说一下。”赵英拿起了钱引就要离开,而曹娴又拿出了一沓钱引说道:“赵都知,这是辛苦钱。”

    赵英看着零散的钱引,略显无奈,这一沓钱引,加起来,只有三百多银元的样子,看来是平日里攒下的月例。

    “所以说,你收了这钱引了?不是朕嫌你贪钱,你这钱贪的就过分!人曹娴过年都只是给俩孩子撕了几尺布做新衣服,自己都舍不得换身衣裳,你这个钱,收的就离谱。”赵桓听着赵英的叙述,撇着嘴问道。

    赵英伸着两个手,慌忙的摆动着说道:“冤枉呀,官家,臣哪敢收这个钱,脑袋长在脖子上它不好吗?非要到御街的高案上落个身首异处?”

    主是主,仆是仆,尤其是他们宦官更是如此。

    曹娴再怎么说也是大宋正式册封的妃嫔,还不是昭仪之类的品秩,而是妃嫔,这钱要是收了,那是真的折寿。

    “这还差不多。”赵桓点了点头,说道:“你让左右御史进来,待会儿李太宰要来议事。”

    “潭州、鄂州的事?”赵英给官家沏茶,他忽然想到了李乾顺的死,又弄了个小茶杯,尝了一口,待到茶水稍显温热之后,才把茶端到了御案之上。

    赵桓点头,面色沉重。

    “官家仁心恤民,可是也不能急坏了身子,这事慢慢来。”赵英叹有些担忧的说道。

    岳飞将军的捷报,都没让官家开心,可想而知,潭州和鄂州之事,有多恶劣。

    李纲没一会儿就带着户部侍郎郑望之和尚书左丞孙博,以及刑部侍郎宋世卿来到了文德殿。

    赵桓让李纲等人免了俗礼,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