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北宋振兴攻略-第28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嗯?”安娜哭笑不得,她无法反驳,因为赵桓说的是事实。她笑着说道:“我其实不信。”
………………………………
第七百六十一章 别人家的孩子最聪明
“赵英,天上有个看不到的人,时时刻刻,随时随地的注视着你的所作所为,不仅如此,这个人手里还有一张清单,包含了无数件,你不能做的事。”
“如果你违反了,做了这清单上的事,他有个充满火焰和烟雾,只有痛苦和折磨的地方,会把你扔到那里去受罪,让你窒息,无休无止的哀嚎。你还要信仰他,你愿意吗?”赵桓抿了一口热茶,问着赵英。
赵英皱着眉头考虑了良久,摇头说道:“官家,虽然臣蠢了点,但是臣能问一句,凭什么?”
“因为他爱着你。”赵桓情真意切的说道。
赵英迷惑的看了一眼安娜长公主,难道大秦的世界里,这些人都是如此活着?
赵桓看着安娜长公主说道:“这个人爱着世人,但是他缺钱,一直都缺钱!他万能、完美、洞察万物、无所不知、无所不晓,但,就是缺钱。”
“他在人间的组织,不停的收钱,变着花样收钱,还总想着收钱,最主要的是,还不上税。赵英,你说过分不过分?”
赵桓说完,忽然想到了一个人,那就是宋徽宗赵佶。
赵佶虽然既不万能,也不完美,更不能洞察万物并且无所不知,但是他每封诏书充斥着对百姓的仁爱,然后不停的巧立名目,搜刮百姓,搜刮不到就杀,就抢。
赵英当然知道自己的皇帝陛下说这些话,其实就是在告诉安娜长公主,或者那个还在克烈部的亨伯特,他们景教为何在中原王朝没有任何的发展的原因。
需要克复的不仅仅是来自上层禁令的压力,还有中原王朝百姓的潜意识的抵抗。
“圣父是仁爱的。”安娜长公主皱着眉头说道。
她是修女,并非教职,不用为了主上之荣耀和赵桓决斗,而且经历了继位风波的她,其实她也不太信这些。
只不过大宋皇帝将其贬的一无是处,她忍不住反驳了一句。那代表着大秦文化,那是她的家乡。
赵桓笑着摇头说道:“换套说辞,他也缺钱。”
“我大宋从不禁止景教传教,朕也了解过,即使唐皇禁了景教,但是这数百年来,景教从来没有放弃过来中原传教,大宋从未干涉过。我大宋百姓是蒙昧了些,但是不代表他们傻。”
“你告诉亨伯特,他可以继续尝试,但是必须上税。”
元丰改制,宋神宗不舍得对大宋宗亲下手,不敢对士大夫阶级下手,但是冗费的问题,却越来越严重,为了缓解国帑年年赤字,元丰改制终归是对道观和释家庙宇下手。
没弄的灭佛那么轰轰烈烈,但是一视同仁的收了道观、庙宇的土地,并且严格了度牒的颁发,这让大宋的经济得到了一定的缓解。
但大宋养着几万头猪…宗亲这是个不争的事实,道观和庙宇空出来的这部分利益,直接被宗亲和士大夫阶级吃的一干二净。
赵桓并没有歧视景教,它和道家,和释家一样,都是一个普通的信仰罢了。
但景教主要的问题,还是和大宋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冲突太大了些。赵桓还是解决了安娜的问题,景教最大的问题,是需要作出改变,来适应大宋的土壤。
赵佶也天天喊着对百姓仁爱,从来没见过哪个百姓念过他的好。
“还有件事,尊敬的陛下,眼下鄂州闹得水疫,大宋朝为何要救治?时疫、时疫,过了这段时间就会过去,这汴京下了雪,鄂州降温之后,没了蚊虫,这时疫自然没了。”
安娜长公主在这件事上,说不过赵桓,而且她不是一个狂信徒,不必要和大宋最权威的存在,因为这些小事而起了争执。
她要学习的是,大宋朝的经验,她相信把大宋之文明,带到大秦,可以拯救那个腐朽的王朝。
“凭白消耗人力物力,不过是一场非常常见的瘟疫罢了,听说陛下还和贵族们起了冲突,这在大秦是非常危险的。”安娜解释了一句。
现在是靖康四年,公元1129年,西方世界连黑死病都还没经历过,放眼整个世界,也有大宋有资格去对付瘟疫。
哪怕是放到后世,别国顶多提供给国民一个自然筛选的资格罢了。
赵桓看到赵谌已经收拾好了东西,从学堂里走了出来,笑着说道:“你在我到大宋已有一年之数,我大宋有一句话,叫做人定胜天,出自《逸周书》,这句话有了到现在已有一千多年。”
难道放着鄂州百姓,接受来自于大自然的筛选不成?
赵桓试问自己做不到,有人能做到,但是他不成。
“爹爹。”赵谌恭恭敬敬的行了个礼,等待着赵桓考校功课。
赵桓随意的抽出了几本书,考校了两句,赵谌对答如流,赵桓看到了学霸这两个字,顶在他的脑门上。
如今有些老臣,上书的时候依旧不写标点符号,赵桓还得仔细思量才能看明白老臣写的到底何意。
但是赵谌就学到现在,也就五年的时间,这些经典晦涩难懂,他居然能做到知其然还知其所以然,着实是个学霸级的人物。
“去玩吧。”赵桓摸了摸赵谌的脑袋,笑着说道。
“谌儿很厉害。”赵桓笑着说道。
朱琏回头看了一眼赵谌离开的背影,略带欣慰的说道:“再过两年,谌儿就该束发了,读书读的还行,不如赵臣夫厉害。”
别人家的孩子都是最好的,世界上的爹妈都一个样,赵臣夫那是什么?五岁出口成章之人。
历史上,也不是没有这样式的天才,比如骆宾王五岁咏鹅,这世上,总是有些天才,让人望尘莫及。
“父亲去了来州,大哥来信说他生了病,官家忙于国事,就没和官家说这事。”朱琏的脸上望着北方露出了担忧的神情。
赵桓略带几分担心的问道:“严重吗?”
眼下鄂州水疫闹得凶,但是可以等到天气冷了,蚊虫死了,自然消弭,但是辽东郡的鼠疫,可等不到这样的天时。
“辽东非常安稳,就封了几个村寨,村寨外都是硫磺,蛇不敢靠近,但是村里还有老鼠,大哥带着去抓老鼠,染上了病,也不知道现在什么情况了。”朱琏担心的说道。
………………………………
第七百六十二章 夺命追魂钩
辽东鼠疫的处理措施,简单但是有效。
那就是封。
出现一例封一村寨,将村寨未染病的百姓迁移出村寨,村外撒上蛇来捕鼠,而村内,胡元带队的御医院进入治疗病患。
赵桓对韩世忠再次刮目相看,行动速度之快,而大宋军队同样没有让赵桓失望。
朱孝孙,在赵桓的印象里,是一个标准的勋贵,他的父亲朱伯材,本身就是观察使,在朱琏做了皇后之后,朱伯材晋升为了节度使。
作为大宋皇帝的大舅子,朱孝孙能够做到“跟我冲”,而不是“给我冲”,这一点让赵桓非常满意。
“他进了村寨捕鼠染病,倒是让朕刮目相看。不过他年轻力壮,眼下胡元也在来州,莫要太过担心。”赵桓宽慰着朱琏,让她不要太过担心朱孝孙。
“倒是他的变化,让朕意想不到。”赵桓摇头说道。
朱琏忽然笑着说道:“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
“何意?”赵桓看着朱琏问道,这大家闺秀就是不一样,说话都是文绉绉的。
他自然知道朱琏这句是读的杜甫《兵车行》,只是为何突然说到了这个。
“杜工部这首诗,其实触景生情,感慨世道艰辛之外,也在怀念文皇帝唐太宗。”
“古来白骨无人收,说的就是自古以来,征战沙场的军卒,战死之后,白骨累累,几乎没有人收拾。但是文皇帝就让人收拾骸骨。”
“官家做的岂止是收骸骨那么简单。”朱琏轻笑着说道。
她两个哥哥都在北地从军,自然知道士卒们对皇帝那种狂热。只不过男人表达情感都很含蓄,对这些也不太有感触。
她反而从哥哥的字里行间读出了些大宋军卒对官家那种至忠之心。
赵桓这才了然,笑着说道:“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也是如此?”
赵桓说的这句是晚唐诗人陈陶所写的《陇西行》,他原来以为描写的是晚唐时局动荡,百姓如何艰难,直至今日,才知道有如此深意。
朱琏给赵桓捏着背说道:“文皇帝两次征讨突厥时候,两次下诏收骸骨,已然是泼天的体恤,让后人无不怀念。官家虽然从来未有诏书说仁善,但是百姓谁不称道一声玉树临风麒麟郎?”
“呵呵。”赵桓略显尴尬的笑了两声,这个雅号,一点都不如金翅大鹏岳鹏举听起来霸气。
“官家也多注意休息呀,这天下事万万件,哪里有处理的完的那一天?看这白头发,都越来越多了。前段时间妹妹带了几盒野山参,一会儿让赵英拿走,给官家补补身子。”朱琏略有心疼的给赵桓拔掉了头上的白发,大宋皇帝今年才二十九岁,但是发间偶见白发。
“哪里能歇得住,荆湖南路水疫,仅仅鄂州就死了数万人,整个荆湖南路死了逾十万,好多都是百姓逃难,结草舍遍山谷,暴露冻绥,稍有不慎这死亡的数字,还会翻一番,朕一想到这个,就寝食难安。”赵桓眯着眼,叹气的说道。
“宗少卿是个有才华的人,官家可宽些心思。”朱琏帮官家理好了发髻说道。
“可是他都七十了,朕担心他撑不住,赵承佑不是个好相与,也不知道鄂州先今如何了。”赵桓非常担忧宗泽的身体。
此时的宗泽正从睡梦中醒来,因为王善的身体渐好,他不用医庐和衙门两边跑之后,休息时间增多,脸色都变得红润了一些。
汴京大雪,鄂州大雨,冬天临近,也让宗泽的心里的那块石头落下了一大半。
“人定胜天。”宗泽写了四个大字,笑着对着王善说道:“没有辜负官家的期望呀。”
隆兴二年,甲申年,冬淮甸流民二三十万,避乱江南,这些人,全都死了,冻死的、饿死的占了多数,而病死的却仅仅不足万余。
而这次,整个荆湖南路病死的却占了多数,冻死的,饿死的却占了少数。
若非赵承佑非要用纸包火,捂着捂着把事情捂成了如此惊天动地的模样,鄂州死不了这么多人。
“宗少卿,今天抓赵承佑吗?”杨幺跃跃欲试的说道。
赵承佑为了联合粮商哄抬粮价,想要烧毁鄂州仓的计划,被杨幺提前布防给阻止了。
宗泽并非一个手软的人,这些粮商都已经被他收入了大牢之中,而赵承佑也被他请旨,抓拿归案。
“去吧。”宗泽点头,昨夜收到了官家的金字牌急诏,已经批了自己的札子。
“把这道札子给殷奇周五兄弟散发到乡邻之间,劝民出山。”宗泽将另外一道札子给了衙役。
百姓们躲避水疫,躲到了深山老林之中,不敢出山,但是眼看着寒冬将至,若继续呆在山林里,一旦大雪,伤寒小症都能要了一家人的性命。
宗泽劝民出山,可不仅仅是口头宣传。
他还要将荆湖南路一直难办的鄂州附近的均田令,贯彻到底。
鄂州附近的均田令,一直处于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局面,虽然各州府已经报了均田之数,但是这田地依旧在各大粮商和地主手中。
尤其是以赵承佑为核心,坐拥万顷良田的他,就是鄂州均田令贯彻的最大阻碍。
宗泽也是到了鄂州,才将此事调查清楚,官官相隐,着实让宗泽开了眼界。
怎么样与民修养生息?百姓连口田都没有,怎么修养?
“幸好在河东、河北、荆湖北路都做过这事,也算是顺手,让鄂州府通传各剩余五府之地。”宗泽拿出一摞札子,这都是他根据鄂州的实际情况写的札子。
“但凡是有敢中饱私囊、欺上瞒下之人,斩立决。”宗泽叮嘱着开封府衙役,让他把话传明白。
知府、知州、知县事,还未上升到总管、经略使的官职,可没有政治豁免权。
“宗少卿!赵承佑那厮,他跑了!”杨幺气喘吁吁的跑了回来,喊着进了门。
“跑了?!他跑得了吗?张榜通缉!”宗泽一听,也是失笑。
他跑的了吗?这是大宋皇帝的夺命追魂钩,他跑得了才怪!
………………………………
第七百六十三章 自然之下,人人平等
赵承佑拖着自己的几房小妾,并没有逃离鄂州,就被鄂州百姓找了出来。
什么是不得民心?这就是。
“宗少卿,赵承佑总算是抓到了,这鄂州之事,终于才算是了结了。”杨幺一脸兴奋的牵着宗泽的车驾,向着鄂州府大牢而去。
押解归京前,宗泽需要确认一遍人犯。
“结束了吗?才刚刚开始呀。”宗泽在车驾里闭目养神,听到杨幺的说辞摇头说道。
宗泽这话,到底是指的鄂州水疫之事完美收官,还是指的大宋的士大夫和宗亲的联袂与官家的争斗。
“那是,劝民下山需要一些时间,复产厘清地亩,也需要一段时间,这才是麻烦事。”杨幺点头说道,他并不清楚朝堂的斗争,庙堂之高,离他还是远了一些。
“荆湖南路死了逾实逾十万人,北面不知道情况如何。多灾多难呀。”宗泽感慨良多。
来州鼠疫,闹得比荆湖水疫之事要小很多。
“这玩意儿毒性这么大?!”韩世忠愣愣的看着手中的数字,他听了官家的指示,截断了这鼠疫的传播途径,但是看到死亡数字的时候,依旧挠头。
“得病的几乎都死了,国丈已经到了山海关,被拦在关内。”胡元静静的拿着存目镜,观察着玻璃瓶内的一团血红色的溶液,里面有他提取的青霉悬浊液。
胡元在尝试用青霉素溶液杀死从病人身上采集的小须弥虫。
但是疗效不太好,小须弥虫生龙活虎。
“我以为我带过来的圣药会有用,但是显然不太行。”胡元叹气的说道。
“你把这东西离我远点!”韩世忠看着胡元摆弄这些玻璃瓶,就觉得害怕。
他亲眼看到过有个军卒,打碎了胡元的玻璃瓶之后,没过多久就生了病,到最后付之一炬。
在他眼里,这哪里是什么小须弥虫在作怪,分明就是官家乃是阎罗转世的铁证!
连胡元这种医道圣手都成了夺魂摄魄的模样。
“这种瓷瓶是王三品亲自给我做的,轻易摔不破,用力砸才能砸碎。”胡元解释了一句。
密室之物,是怎么出现在了那名军卒的手中?为何自己讨要的时候,那人推三阻四?又是怎么摔碎了玻璃瓶?
这些胡元都没有计较,现在不是时候,而且他相信,韩世忠比他更明白那人的身份。
“国丈就要出关了,要取走朱孝孙的尸骨,可是我们那里有什么尸骨给他,人都烧成灰了。”韩世忠眉头紧蹙的说道。
朱孝孙在北地,朱孝章跟着种师中在秦凤路,两兄弟表现的都很不错。
这次朱孝孙带着人清理疫区,染病,并没有像大宋皇帝说的那样,因为年轻力壮,还有神医在侧,从鼠疫瘟神手中逃脱,而是当天就走了。
按照官家的指示,韩世忠将朱孝孙的尸首就地烧成了骨灰。
“国丈是个通情达理的人。”胡元有些心灰意冷的放下了手中的玻璃瓶,带上了鹰嘴兜鍪说道:“你来应付吧,我去村寨里看看,这病,眼下没得治。”
“你还要去?朱孝孙都死了!让我说一把火把这些寨子烧了得了。”韩世忠浑身一哆嗦,自从朱孝孙出了事之后,韩世忠就停止了军卒入村清理疫区的行径。
他决定放火烧掉那些村寨!不是有老鼠吗?烧不死它们也熏死它们!
事实上的村寨外的灭鼠,不仅仅是放蛇那么简单,军卒们干的最多的就是找耗子洞,水淹、烟熏,无所不用其极的灭鼠。
“那寨子里面的人?”胡元带着清理干净、用草木灰清洗过的鹰嘴兜鍪,披着牛皮甲,瓮声瓮气的说道。
“全须全尾的活人都迁出来了!”韩世忠也站了起来,给胡元掀开了帘子,胡元这一身衣服行动多少有些不便。
胡元走出了门,走了几步忽然回头说道:“里面还有病人。”
“可是得了这个病!就没有治好的人!放弃吧!烧了,也就清净了。”韩世忠左右不了胡元的决定,当然胡元也无法影响韩世忠的决策。
韩世忠已经准备将所有染病的村寨,共计十八处村寨,付之一炬。
这次的鼠疫就算是止住了祸根。
胡元走进了已经一片死寂,堆满了草料木料的村寨里,看到了村里的惨状。
他并没有挨个进屋,而是看着屋舍窗栏上的食窗,凡是没有动过食窗食物的,里面的人,就已经死了,或者离死已经不远了。
胡元越走,越是心灰意冷,没有任何一个食窗的事物被动过。
过了一夜,这些病患都走了。
“什么狗屁的神医!”
胡元突然怒吼了一声!
马上就要烧村了,但是他从汴京来到沈州,又来到这些村寨,并没有救治好任何一人,连官家的大舅子,都死在了他的面前!
一种巨大的无力感笼罩着他,他还记得当初救治王禀那天夜里,他问自己的话,人的性命,只能交给上天来决定吗?
但是这场已经控制的很好的鼠疫,告诉了他答案。
胡元走出了村寨,到了村头的密闭房间,一步步的取下了身上的防护用具,失魂落魄的看着村寨,无能为力。
“放火吧,人,死干净了。”胡元对等在村口的韩世忠说道。
他无力的看着村寨,他没有救下任何一个人,所有人都死了。
“放箭!”韩世忠怒吼着,将卒们将箭镞点燃,射向了村寨。
“官家来之前就跟我说,这病不好治,我还不信。”胡元愣愣的望着村寨燃起的大火,用着将近空洞的语气说道:“远望羊群时,偶尔有那么一只羊在树荫下久久徘徊!”
“它吃起草来也无精打采,或者正值吃草养肥的好时节,却躺下休息,磨磨蹭蹭在黄昏时分最后离开草场!”
“听我的话,不要犹豫,快用刀将它体内的恶魔驱除,不然整个羊群都要遭受恶魔的荼毒!”
“如冬风朝大海咆哮般,疾病裹挟着恶魔来的急速又凶猛。”
“灼烧的痛苦沿着羊儿和牛儿的血管蔓延,腐蚀着原本强健的肉体。”
“先前温顺的狗变得狂躁不安起来,猪也被费力的喘气,折磨的痛苦不堪,马儿忘记了奔跑,耸拉着耳朵用蹄子使劲蹬着大地。”
“死亡正一步步的逼近,最终它们全部倒地,就此长眠。”
胡元絮絮叨叨的是当初在上京路的时候,草原上套马的汉子们,唱的一首民谣。
把动物比作是人,动物染病的时候,最好的手段,就是杀死并且将染病的羔羊或者牛马烧成灰烬。
“什么狗屁的万物之灵。”胡元站起身来,他第一次对自己心中那份成圣的信仰,产生了动摇。
“你没事吧。”韩世忠看着胡元的模样,总觉得他跟丢了魂一样。
………………………………
第七百六十四章 捐躯报国
“官家在汴京皇宫内有一处密室,韩将军知道吗?”胡元惨笑着问道。
韩世忠有些不放心胡元的模样,疑惑的说道:“就是当年太宗皇帝毒杀陈后主,贮藏牵机药的密室吗?”
“不是。”胡元笑着说道:“里面放着两份札子,一份是圣疮,一份就是眼下这等鼠疫,当初我笑话官家,这东西能用来当后手?现在看了,的确可以做到玉石俱焚。”
“霍!”韩世忠又回头看了一眼熊熊大火中的村寨,才疑惑的说道:“这地方难道是官家养的死士投毒之地?”
鼠疫、圣疮两种投毒的方案,韩世忠当然清楚!
当初种少保还再世的时候,官家亲自登上宁武关城头的时候,就商讨过此事,现在看来的,官家果然是手段非凡。
“想什么呢!”胡元都被韩世忠这丰富的联想能力给气笑了,官家养的死士,胡元督办,他当然清楚,那群死士在上京路,而不是在辽东郡。
而且养的是死士,而不是养老鼠。
“朱国丈在军营里,领走了朱校尉的骨灰还有遗物。”一个传令官匆匆跑了过来说道。
“朱国丈说什么了没?”韩世忠问着传令兵。
传令兵摇头说道:“什么都没说,就走了,哦,对了,国丈说是要赶在天黑前,赶趟车回到山海关。”
“什么都没说吗?”韩世忠看着胡元,有些担忧的问道:“国丈回京,不会找我们麻烦吧。”
“国丈是个通情达理的人。”胡元再次将这话重复了一遍说道:“古来征战几人回,希望国丈能够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