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北宋振兴攻略-第29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赵桓点头,挥了挥手,示意朝臣们离开文德殿,他揉着略微肿胀的太阳穴,对于非常趁手的陈家,赵桓当然存着一点捞陈子美一手的心态,否则就不会下诏转监。
邢狱转到大理寺,代表着这件事就会有更大的操作空间,也代表自己的态度。
但是,宋世卿拦着,李纲现在也这么说。倘若陈子美立身不正,那该怎么办就怎么办才好。
“臣以为此事还是要查清楚再做定论才好,陈家也不容易。”李纲也给陈家说了句好话。
毕竟陈家从官家登基至今,除了给官家和太上皇送了瘦马以外,并未有行为不端之举,而瘦马为官家不喜,陈家也当即停了养瘦马的行径。
专门派出的调查此案的人员已经行至荆州,亲从官们下了驰道之后,居然被当地的知府隆重款待,程褚带领的亲从官,直接以官在身为由,推脱了荆州知府的款待。
但是还是耽误了些时辰,隔日才转到了鄂州府。这让程褚略微有些不满。
“什么?安济坊的掌柜的死了?”程褚目瞪口呆的看着宗泽,倘若最重要的人证死了,那这案子,就无从查起。
宗泽皱着眉头,略微有些无奈的点头,说道:“此人死的甚是蹊跷。你且随我来。”
宗泽带着还未修整的程褚,来到了鄂州水牢之中,水牢防备极为森严,宗泽当然清楚陈家对官家的作用,自然让杨幺派出了荆湖水军的精锐看管。
但是人,还是死了。
“面黄吐血,七窍流血,排泄浊白,死于砒霜之毒,荆湖水军感觉到不对劲之时,就打开了牢门,请来了王善诊治,但是最后都没留下他的性命,服用的量,实在是太大了。”宗泽将仵作验尸的案宗给了程褚。
程褚站在尸体旁侧,看着那高高的天窗,那是为了通风换气,做的一个极小的窗栏,他指着哪里问道:“是不是从那里投进来的砒霜?”
水牢依山傍水而建,守备森严的情况下,不间断的有人巡视,怎么还能够有砒霜进了牢房?
“不是。天窗外未有攀爬痕迹,蛛网还在,并非从那里投毒,应该是看守的水军之中,有人受托,将砒霜带入了牢房。”宗泽摇头说道。
程褚点头说道:“内鬼。”
这就不奇怪,为什么连官家看重的案犯,都能够暴毙而亡了。
“集合了这几日所有看守的衙役,发现了一人逃营,追捕找寻之后,在五重溪发现此人,但是已然身亡。”宗泽带着程褚看了看逃营的罪犯。
一名仵作上前说道:“背上四刀,心口扎了一刀,最后喉管补了一刀,致命伤是心口一刀,喉管无喷溅,喉管那一刀是人死后补的。”
程褚仔细的观察着去除衣物的尸首,与仵作说的完全吻合,而在遗物中,也发现了行囊包裹,却是是逃营的行装。
最关键的是一整包大约千枚银元在他的身上,证明此人携带了大量的钱款逃营。
虽然大宋军队俸禄不差,待遇前所未有的好,但是还没有到从军三五年,可拥中人之家资产的地步。
千枚银元,是一笔极大的财富。
“五重溪现场有非常明显的搏杀痕迹,大约有一千多步,凶手不为财,这千多枚银元当时洒在地上一地,并没有被捡走。经过核查,其中有一百三十枚是荆湖水军的饷银,剩余一千枚整,皆非荆湖水军所发。”宗泽叹气的说道。
人为财死,鸟为食亡。
………………………………
第七百九十章 站得高,见得多
这案子死无对证,看起来变得难办起来。
但是程褚却莫名的轻松起来,笑着说道:“官家派我来,就是为了查清楚用两碗炒面,换了十名孩童的陈家,到底是陈子美授意,还是偏室自作主张,看来已经有了结果。”
“有人不愿意让安济坊的掌柜说话呀。”
程褚,作为皇城司的上一指挥,离开京城,说明了皇帝对这个案子的重视。
投之以桃,报之以李。
陈家为大宋流过汗,也流过血,甚至连子侄都有参与到辽东郡的征战之中,在皇城司的手下做过事。
赵桓重视乃是私情,查清事实的真相,是对陈家负责,也是对大宋国法负责。
安济坊的掌柜的死了,那陈子美身上的嫌疑,反而变轻了不少。
宗泽摇头说道:“安济坊的店员都还活着,挨个盘问过后,都没有什么好的结果,他们说是奉掌柜之命行事,并不清楚详情。这案子办成铁案,有点难办呀。”
“宗少卿荆湖南路还需要少卿忙碌,这等小案子,就交给我来处理就好了。”程褚依旧满脸笑意。
这案子看起来难办,但那里有当初孔端友之案难办?
孔端友那小报,纸、模具、墨都是来源于三地,都被程褚给办明白了,还怕这事查不清楚?
这就是死了个人证罢了,线索是零散了些,但并不是没有蛛丝马迹。
这个案子,倘若这个投毒的荆湖水军的没死,逃之夭夭的话,案子还是有点难办。
但是这个投毒的荆湖水军死了,那案子反而好查一些。
程褚的举动却让宗泽非常的疑惑,程褚并没有动用皇城司的察子,也有动用官家的风闻言事的县尉,反而换上了一身常服,在鄂州瞎溜达起来。
这一溜达就是三天,在宗泽眼里程褚就是在无所事事,但是这案子就在第三天的傍晚就给破了。
这让宗泽实在是想不明白。
“孔端友一案中,官家曾经告诉我一句话,叫从百姓中来,到百姓中去。百姓什么都知道。就是此案侦破的关键。”程褚也没有故作高深,笑着将当初官家的话说了一遍。
程褚整理着行装,既然已经拿到了人,自然要回京复命,耽误了三天的功夫,已经拖了很久。
他看着宗泽有些恍然大悟的模样,用力将自己的包袱拉紧,解释道:“鄂州水疫虽然有了全面平复的模样,但是依旧执行着宗少卿的封禁命令,现场搏杀千步,说明对方必然有人伤亡。”
“天寒无药,这些人必然要来城中抓药,药坊都被水军征用,无药可用的情况下,黑药贩就成了他们的救命之人。衙役、水军都不晓得这些黑药贩在哪里,但是百姓们知道。”
“找到了黑药贩,就找到了围杀我荆湖水军之人,抓到了这些人,就抓到了藏在幕后之人,其实很简单。”
“虽然这名荆湖水军叛逆,但依旧是我大宋军卒,如何处置,该由军法处置,这些人围杀我大宋军卒,进京之后,这些人定当以命偿命。”
“敢问藏在幕后的人是谁?”宗泽疑惑的问道。
案子都是皇城司的人办得,结果人犯抓到了直接押解归京,甚至连程褚都要离开鄂州,这让宗泽疑窦丛生。
“案子查到了我们不能查的人身上,得等官家的旨意。”程褚含含糊糊的说道。
程褚走了,这次没有走荆州驰道迅速回京的路线,然而绕了个道,走水路赶在汴京漕运结冰之前,赶回了汴京。
但是他将在鄂州的发现,据实写了到札子,送到了汴京。
“惨呀。”赵桓看完札子之后,只有这么一个感觉。
程褚的办案,其实并不轻松,他在安济坊转悠了许久,见到了人间惨剧。
安济坊被解救的数十名孩童的父母其实多数都已经到了油尽灯枯的地步,否则怎么会用区区两碗炒面就能换到孩童?
大多数孩子被解救之后,完全没有安家之地,都被安排到了安济坊的居养院。
而程褚也见到了一名孩童歇斯底里的哭声,他的母亲在看了他最后一眼之后,离开了人世。
赵桓终于理解了什么叫做穷比病更可怕的理由,哪怕是开仓放粮赈济的鄂州,依旧没能阻止这种人间惨剧的发生。
“赵英,你说朕为什么每天都能看到这群贪官污吏?”赵桓拍着手中的札子,程褚札子中,查完了案子。
“站得高,见得多。”赵英停顿了片刻说道。
“有道理。”
买凶杀死陈家在安济坊的掌柜的是荆湖北路荆州知府。而杀死荆湖水军的凶手,是京官户部中,兼任京畿南路的常平使。
一个知府,一个一路的父母官。
大宋各路与后世省规制等同,而大宋每一路设有四大使,安抚使,掌军事民政。转运使,掌财政兼监察、漕运转运。提刑按察使,掌司法狱讼。常平使,掌义仓救恤。
虽然这些使官都是派遣职务,但是却是严格意义之地方官。
两人皆为当初参与攻讦王禀的人,而后在赵桓下旨斥责并且在李纲夹带小抄之后,及时调头转向之人。
他们自以为做的天衣无缝,殊不知,却被程褚一眼识破。
荆州知府甚至自作聪明,想要通过款待程褚,试图腐化或者阻拦程褚的脚步,奈何程褚是个油盐不进的人。
“明的不敢来,下黑手呀。赵英,把宋世卿叫来,该给陈子美转监了。”赵桓将札子仍在了桌子上。
他并不打算放过这二人,敢在太岁头上动土,也不拎拎自己有几斤几两?
“官家,兵部急报!金国百姓冲关!以过庆州!向着大正方向而去!”一个亲从官匆匆从外面冲了进来。
赵桓打开札子之后,才发觉自己小看了鼠疫,他曾经把这东西当做自己的后手,认为其与原子弹威力等同,但是现在看来,他太小看鼠疫了。
完颜宗望对待鼠疫束手无策,把脖子一缩,耳朵一捂,权当不知道有这种事发生,但是鼠疫伴随着炭疽,在金国已经严重到了百姓冲关的地步。
“倭国还在捂,看他能捂到什么时候!”赵桓看着札子里描写的情景不禁头皮发麻。
据死士回报,深入金境三十余里,每百步皆有弃尸,死士畏惧不前,撤回了关内,惊惧万分。
能让死士害怕的情景,那该是何等的可怕的人间炼狱?
那可是死士呀,以死为目标活着的人,就这么被吓回了关内。
赵桓以前活在一个比较平和的年代,传染病这种东西的杀伤力,就是一堆堆冰冷的数字。
而现在鼠疫就在自己眼前,能让死士惊惧之情景,这场面,他真的没见过。
………………………………
第七百九十一章 需要一支解决问题的队伍
“朕怎么觉得金国就是踩到了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赵桓有点不大相信军卒们的描述。百步一弃尸,他完颜家不管管吗?
真的闹大了,金人不把他们的脑袋开瓢,算他赵桓输。
赵英一愣,说道:“官家这西瓜是欧阳文忠公所记载的契丹七年,契丹破回纥得种,大若冬瓜味甘多汁的西瓜吗?”
欧阳文忠公,是大宋朝对欧阳修的特定称谓,比如欧阳修的文集,就叫欧阳文忠集,共有一百五十三卷之多。
欧阳修可不是就一首醉翁亭记,一句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于山水之间流传世间。而是真正的文学巨人,屹立在文化之林。
而赵桓这句西瓜皮,不太雅观,却符合现在金国治瘟的态度,给金国百姓们自然选择的契机。
“也就是官家仁善,管百姓死活,心里惦念他们,鄂州水疫,举国支援,甚至连河套都出了二十万石的粮食,否则现在鄂州指不定,闹成什么样。”
“之前咱大宋和金国也差不了太多,瘟疫一起,真的传到了襄阳,那也是要屠才能清净,否则汴京就乱了,大观三年的时候……”赵英猛地捂住了嘴,嘴秃噜的太快,差点把心里话说出来。
这也就是赵桓平日里没个皇帝样儿,倘若是换了个朝代,这样非议皇帝的父亲,那是要千刀万剐下油锅的。大观三年的大疫,就是屠出了一个无人区去阻拦金疫进京。
当然赵桓知道这是实情,也不会跟赵英计较失语,而且甚至以为他在拍马屁。
“你呀,天天除了会拍马屁,让朕飘飘然而不知所以然以外,还会干啥?”赵桓嗤之以鼻的笑道,金国越无能,过去的大宋越无力,不就是显得眼下的大宋皇帝越厉害?
赵桓忽然看着外面的略微有些朦胧的冬日,心思沉淀下来,沉默了良久说道:“其实,朕不是神仙,也不是什么阎罗转世,朕不可能有通天之能,解决大宋朝所有的问题,也没有这样全知全能之人,那不是人,那是神。”
“发展中的问题可以在发展中解决,一代人解决不掉的问题可以用几代人去解决,持续性的问题,要用持续性的制度去解决。”
“但不管是怎么解决,都需要一群执行的人,一支能够带的动的队伍,这个队伍,才是关键,而大宋朝有这个队伍吗?有吗?有。不!没有!也不能有,唉。”
封建时代的局限性。
能够解决问题的队伍,是可以培养,而且并不是大宋人蠢笨,不知道如何去培养这样的队伍,恰恰相反,他们的手段更多用于警惕这样的队伍出现。
这里面就涉及到了一个核心的问题,倘若皇帝出了问题呢?解决皇帝吗?
其实一直到现在赵桓走的路数,就是在培养解决问题的队伍。
不管是军队改制、还是官吏改制、还是商改、还是在进行的军卒扫盲、大宋军卒退役成为地方县尉风闻言事等等一系列的手段和方法,都在培养解决问题的队伍。
但是这只队伍现在缺少一个核心,缺少一个灵魂。
“为人民…咳咳…咳咳…”赵桓赶紧打住了话头,这句不能抄。
“官家琢磨什么呢?”赵英看着官家发呆的样子,疑惑的问道,要不要去请凌霄宫的道人看看?官家是不是招邪了,一会儿手舞足蹈,一会儿自言自语的。
赵桓忽然眼睛一亮,说道:“取笔墨纸砚来!”
“干啥呀,这是……”赵英看着神神叨叨的官家,取过来笔墨纸砚和宣旨,这是官家准备提字了。
难不成官家发呆这会儿得天人相授,又有什么了不得的领悟,要与大宋百姓分享?
亦或者发呆这会儿又参透了什么天地之间的奥妙?
“朕是天子对吧。”赵桓在提笔写字之前,又疑惑的问了一句赵英。
“官家是皇帝,自然是天子。”赵英点头说道。
赵桓点头笑道:“那就成了。”
赵桓洋洋洒洒的写了几个大字,心满意足的看着字体,不得不说老赵家别的不行,写字那都是一等一的棒。
“你吹水呀。”赵桓疑惑的看着赵英。
写完字都要喷上水雾,赵桓也太懂这是为何,但是有这个规矩。尤其是这种徽宣纸,更需要如此。
有点像洗完脸喷点爽肤水的感觉,大概就是写字要有仪式感。
奈何赵英他腮帮子鼓鼓的,就是吹不下去。
赵英最后把水吐到了痰盂了,闭着眼不肯说话。
“拿去给李太宰送去。”赵桓笑着说道。
赵英闭着眼,停顿了片刻说道:“臣不敢。”
“诶,来劲是吧,把朕的这幅字给李太宰送去。不去信不信朕踹你!”赵桓笑骂着说道。
他要定一个基调,而这个基调,就是给这只能够带的动的队伍,能够解决问题的队伍,人心不散的队伍,注入灵魂。
赵英才睁开了眼,将宣纸卷好,寻思着是不是拿到御膳局烧掉更加合适一些。
官家一时糊涂写下了这几个字,但凡是以后后悔了,他赵英岂不是首当其冲?
左思右想的赵英,已经行了四千七百步来到了西华门之前,看到了守备森严的西华门军卒和略微有些斑驳的大门,最终叹气的出宫而去。
李纲将官家的字放在书桌上,端详了良久,忽然开口说道:“好!好字!”
“官家修身以正,其字如人愈发周正,笔势雄奇,姿态横生,以至出于无心,手心两忘之境,来如雷霆收震怒,罢如江海凝清光!”
“好字!好字呀!赵都知以为呢?”
“论拍马屁,还是李太宰厉害。厉害,厉害,咱家佩服。”赵英被李纲这突如其来的声音吓了一跳,听到李纲的说辞哭笑不得说道。
他读书少,可说不出这等涛涛之词来夸赞官家。
“某说的实话,你不懂欣赏。这墨宝拿到民间,不出五十万贯,某可不卖。”李纲笑意盎然的说道。
“可是官家要是反悔了,要收回这副字帖,那可如何是好?”赵英有些疑惑的说道。
“所以官家才是千年难遇之明主呀。”李纲看着字帖上的字,笑着说道。
轮境界,李纲只能甘拜下风。
………………………………
第七百九十二章 王以民为天
赵桓写的这几个字,让李纲眼神更加明亮,他站在书桌前良久才笑道:“种少保走的时候,说大宋得此明君,实乃大宋之幸。在这副字之前,我始终认为,这是种少保的安定军心之语。”
“时天下萌动,少保乃是中流砥柱,匆匆耗尽生机离世,军心动荡不安,以为此句遗言,乃是安定军心唯恐江山社稷有变,时至今日,方知乃是肺腑之言呀。”
赵英撇着嘴,看着又一个神神叨叨之人,只感觉这世界疯了。
“得了,又疯了一个。”赵英叹气的走出了太宰府,不出意料之外,这幅字上的内容,很快就会传的满天下都是,官家给李纲的字,就是意图让他传扬于天下,李纲自然门清。
李纲办事速度极快也很有条理,他并没有将这副字直接当成圣旨通传天下,严格来说时机尚不成熟。
而是将其传给了例如宗泽、孙博、李若水、何栗、范汝为、韩世忠、沈从、岳飞等官家心腹之人。
这些人都是从官家登基以来,一直跟随官家奠定王业之人。
韩世忠来到高丽之后,才切实的发现了魏承恩的不容易,高丽这帮官员说糊涂,那是一点都不糊涂,政策还没漏出个口风,只要稍对其不利,那就是反对之声如浪潮一般。
但是说不糊涂,那是真的糊涂,大正和金国紧邻,战疫若战役的严重性已经通知到了大正,就这样还是被金人冲破了关口,传到了大正之内,魏承恩督办了几个官员,韩世忠带着人清理了一下大正,才算是稍微稳定住了点局势。
“咱大宋的转运司都是干什么吃的?格老子要的粮食咋到现在还在山海关!再不运到来州,高丽就完蛋了!陆宰还称什么贤臣,贤狗屁!”韩世忠骂骂咧咧的走进了高丽王宫,他当然不敢坐在王座上,而是进了偏殿,和魏承恩抱怨。
魏承恩看着骂骂咧咧的韩世忠说道:“粮草还有三月有余,够用,都到了山海关了,三五日就到来州了,不用这么慌张。”
“药材呢,咱们这的连翘和金银花可是数量不多了。”
韩世忠大马金刀的坐在椅子上,说道:“要不说文官都是一群糊涂虫呢,还在那扯什么高丽域外之国,药材、粮草所需费用到底是国帑掏钱,还是内帑掏钱。”
“也不想想鼠疫真的在高丽扩散,辽东能躲得过去?辽东躲不过去,那燕京、河东、河北能跑得掉?到时候传到汴京,他们又得哭鼻子,一群蠢货。”
“就知道钱钱钱,都特娘掉钱眼里了。”
魏承恩略微有些头皮发麻的说道:“那药材到来州吗?”
韩世忠大概是骂的口渴了,拿起了茶壶咕咚咕咚的喝了两口,说道:“到了。”
“到了你还骂……”魏承恩差点笑出声来,韩世忠这个人真是妙人。
韩世忠眼睛一瞪,说道:“蛀虫就是蛀虫,没啥本事还懒得不行,干点事我就不骂了?惹急了我连官家…官家还是算了,官家是明君,他们都是奸臣!对,没错就是这样。”
“要我说咱大宋哪里都是窟窿,基层涣散,懒政懒政,贪腐横生不穷,要我看就没得救了,不如全部咔嚓掉!换一茬。”
魏承恩摇头苦笑,韩世忠这是在说他,高丽比大宋更烂,他的手段比官家温和一些,他无奈的问道:“那要是换了一茬,还是贪腐横生,也没救了呢?”
韩世忠似乎被问到了,犹豫了片刻说道:“再咔嚓掉,换一茬?”
魏承恩没有多言语,频繁更换官员,那不就是在走兵不识将,将不识兵的老路吗?哪里能这么做?
“倭国那边皇城司传来了准确消息,大疫。”魏承恩拿出了一封札子,叹气的说道。
韩世忠目瞪口呆的拿过札子,说道:“大疫?草!十室死绝?!这群王八犊子,就该扔到海里喂海龙!老子天天紧张兮兮的在高丽控控控,特娘的在倭国搞这出?”
“到现在都没个官面的札子传来,也没个措施?”
高丽、倭国、大宋商贸互通有无,这要是倭国真的起了大疫,那他们这些辛辛苦苦做的活儿,全都白费了。
“要不说呢,鸟羽上皇还梗着脖子硬挺着,唉。”魏承恩也是无奈,倭国现在还在摇摆,不知道到底是投金,还是投宋。
但是瘟疫是客观的,不跟你玩这种骑墙,患病可以隐藏,但是死亡不能隐藏。
“不行,我得去大正镇着,别我前脚刚走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