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北宋振兴攻略-第3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天佑大宋啊!陛下。”李纲明白好的铁石的好处,也明白想要找到好的铁矿的难处。毕竟大宋已经找了整整一百八十年了。
而赵桓却从怀里拿出了宇文虚中的那册书,书中夹着一颗小石子,在金国此种石头名为白云石。
据说是金国炼铁造渣的必备之物。
可惜的是,经过李纲的实验,这种造渣的必备之物,有效果,但是很有限。
俗名为老化银子,在中原地区有很多矿藏,好找的很,可是铁质依然未曾得到大的提升。
所以郭京身上这个金丝软甲,这个民间出现的神奇物件!成为了李纲新的救命稻草。
这花纹一看就不是千锤百炼出来的东西,而是炼出来的!新的炼钢方法啊!
想到这个他就非常激动。只要能找到这种炼钢方法,对国朝绝对大有益处!
“陛下,陛下,盛世风水算命,乱世道士下山,眼看着生灵涂炭,师尊让我下山而来,是带着匡扶社稷拯救万千黎民百姓的任务的啊!陛下,我不能死啊!”
郭京三拜九叩,额头都磕肿了,因为这个皇帝是个说杀人就杀人的恶煞,是来自十殿的阎罗,自己这欺君之罪,显然是活不了太久了。
“你?匡扶社稷?拯救黎民百姓?你也配?”赵桓对于迷信行为甚是抵触。
但是看在浚川把车的面子上,姑且饶他一命。
当然更是看在这件金丝软甲背后的人,还有技术。
“你看看你到了汴京,宣扬那六丁六甲之术,难道就是靠这种刀枪不入的手段?沈从那一身双层冷锻甲不知道高出你这个软甲高出多少!”
“这炼钢之术你可擅长?”赵桓图穷匕见,这货肚子里绝对有料!
就是郭京没有,他师父也有!
今天必须让他吐出来点东西!
要知道道教可是折腾火药的行家!还会折腾豆腐!会折腾钢,也不是什么稀罕事!
人往往憎和尚,憎尼姑,憎回教徒,憎耶教徒,而不憎道士,懂得此理者,懂得中国大半。
这一句也是来自全集,看到这个道士,赵桓也终于知道了为何如此说。
这群人自从汉末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之后,就摆正了自己的位置。
甚至走上了科学发展!
火药就是这群人炼丹的时候搞出来的,还有豆腐和豆腐脑也是源于道家,搞过不少的发明创造的道家,一定可以给他带来更多的惊喜。
“炼钢之术,草民极为擅长!这软甲上的材料都是臣下一点点摸索锻造的。”郭京听到皇帝问这个,就知道自己保住了一条命。
管他会不会,先糊弄了皇帝再说。
赵桓心中给郭京到底会不会炼钢打上了巨大的问号,这么果决?
不过没关系,管他说谎不说谎呢。
“沈从,去把这位郭京的师父请到汴京来。”赵桓觉得把师父请过来,就很靠谱。这个郭京一会儿出自师父之手,一会自己摸索,嘴里没有一句实话,还不如请过来他的师父妥当。
郭京面色大变!
他其实是从山上偷偷跑下来的,这要是给师门招惹了祸患,岂不是大大的不妙?
赵桓想了想,别沈从的人脾气一上来,把人五花大绑了就麻烦了。他又说道:“记得客气点,用大驾玉辂把人请过来。”
大驾玉辂并不是皇帝御用,只能说是皇室的宝物。这个时候,用大驾玉辂完全是千金买马骨的意思在里面。招揽人才啊!
大宋现在不缺官员,缺少实干家啊!
要是这郭京的师父,能给大宋带来铁器上的进一步提升,不,如果能给大宋的铁器带来工艺上的提升,让大宋的钢材质量上升一个台阶,那大宋绝对可以中兴。
非战之罪啊!没有甲胄指望士兵用天灵盖接对方的狼牙棒吗?
士兵积极作战才是怪事!指望信仰加成?
“李纲,你带着郭京下去试试,要是不成,就把他仍会牢房里。别让他出来霍霍别人。”赵桓对于这个敢于忽悠自己的人观感极差。
如果不是杀了郭京,郭京师父那里会有一些麻烦事,他也不会留着郭京的命。
………………………………
第七十七章 臣有一人举荐
赵桓这一招邀请师父进京的操作,惊呆了郭京。
直接跳过自己吗?
他还想着自己能不能以自己回去找师父为理由,逃脱升天呢!
结果呢?赵桓直接釜底抽薪了。还让自己和李纲去炼钢,自己会练个球球的钢。
“说一说,黄河之事吧。”赵桓对这个非常关心,几乎每天一问。
这黄河要是决了堤,自己就什么都没有了。
什么宏图伟业?什么壮志凌云?都是白给。
【大宋预计覆灭时间:198天。】
他看着这行字,居然恍惚间,自己已经做了二十多天的皇帝,这段时间做的好不好?
他不清楚,但至少现在看,还算不错,至少完颜宗望已经从大宋的汴京城下撤退了,而这一次,他也没有答应和谈,只是送出去“宇文虚中”的家人,聊表诚意。
“共计收拢流六十多万人。其中小孩约十万人,而女子也将近二十万,剩下的多是些老人,只有十余万的青年男子,这些男子正在筑堤,汴京城下的这段堤坝,已经修的已经差不多了。现在正在向下游筑堤。”孙博掏出个账簿,翻动着说道。
“人手不够啊!陛下,这要是想要赶在凌汛来临之前,筑成新的堤坝,非常困难,凌汛期间,很有可能会在下半段决堤。”
“本来就饱受战乱之苦的河北东西两路,怕是保不住了。”
孙博最近也是急得团团转,汴京城防早就修好了,全都派去了筑堤,但是十万民夫哪里足够?
至少也要三十余万的民夫,才能保证修堤坝,在凌汛来之前修好。而且还要赶在凌汛中,保住堤坝,才能保证来年的生产。
否则黄河决堤,赤地千里,后果不堪设想,到时候瘟疫水灾,对大宋的伤害,可想而知……
李纲听到这里,也是挠头,他忽然想到什么,太瘦说道:“官家,臣想到了办法!臣这里倒是有不少的人,各地厢军和义军勤王之师正在陆续赶来京城。”
四壁守御使收拢各地勤王军,而这些勤王军,虽然良劣参差不齐,但有不少的壮劳力在!这些人,可以排上用场!
打仗他们不见得行,但是筑坝,还是可以用的!
“这些勤王兵如何犒赏,他们如何去留,很成了问题。战斗力不足以编为正式军队,训练也要旷日持久。就地解散可能凭空制造流匪。还望官家定夺。”
【历史事件提醒:原来历史线中,第一次开封城之战后,宋钦宗听从了唐恪、耿南仲等人“继好息民而不已,使金人闻之,奈何?”的谏言,将所有的厢军遣返原地。】
【而义军就地解散。导致百万流匪横行淮南淮北等地。第二次开封之战中,勤王军迟迟难以组成规模营救开封城,与此有关,南方的勤王军无法到达汴京城,被沿路的盗匪阻截。】
【百万义军如同一颗定是炸弹一样,如何选择呢?】
“按制赏赐粮钱,资出内帑。”赵桓先定下个基调出来,先犒赏了这群义军再说。
勤王也好,还是流寇洗白也罢,自己不封赏,下一次,就别指望他们勤王了。
自己这次不赏,看似省下了赏赐的费用,其实却落下了污名。
更别说流匪横行无忌,就再难收拾了。
剩下的该怎么办呢?工赈监这边缺人手,而义军这边人手又很多。
赵桓想了想说道:“愿意回家的可以回家。不愿意回家的可以进入工赈监内。”
“做一日工,则有一日钱。可以稍微缓解下工赈监人力不足的情况。当然朕知道,这些义军纪律不严,孙博你看好他们了,稍有风吹草动,尽快上报。”
对招揽义军金工赈监,赵桓觉得难度相当的大!
他觉得故土情结严重的中国人,很难说,能够有人愿意离开自己的家,在黄河堤坝上筑堤,人这种事,还是需要再想想办法。
“陛下仁慈。”孙博口呼万岁,俯首而拜。
李纲摇了摇头,这孙博手下人更多了。
他觉得有必要提醒一下官家,这些义军可不是流民。这是军队!
即使是义军,那也是一股军事力量。
“官家,有所不知,厢军本身都是失地的农民,给朝廷做工也是做,给员外们做工也是做。义军也有很多原来都是落草为寇的流匪,趁勤王之机,洗刷自己身上的污名。都不是什么好相与。”李纲说道。
赵桓一愣,才想明白李纲想表达的意思。
这群人手中有武器!
不仅如此,而且会有很大的概率留在汴京城或者留在工赈监内!
“孙博,开封城修城、惠民河清淤、黄河筑堤,事情很多,也很杂乱,这几天孙少卿都累瘦了。着实不易。收编勤王之师的事情,李纲你负责起来,再兼个工赈监少监吧。”赵桓想了想,决定把这孙博手里的人手分一分,权力分割一下。
李纲暗暗叫苦。
兵部侍郎,负责军事文书之类的事,本身就很头疼的事,还在蔡攸现在很老实,枢密院也正常工作,他到没有忙到离谱。
现在四壁守御使的职位还没卸下,虽然金兵已经退了,但是开封城的城墙也破了,需要修缮。
本来他还有个军器监少监的职位,这里面刘益等人总是层出不穷的新点子,就够他受的了,后面还有岳飞的战场反馈回来的消息,还要对决胜战车进行改良。
自己再挂个工赈监少监之事,岂不是要累死?
没有人对权利没有欲望,但是也要量力而行。
虽然他才四十三岁,正值壮年,但是真的有点干不动了。
“臣也是身兼数职,这个工赈监少监的位子,臣恐怕消受不起。”李纲怎么可能不知道工赈监的价值。
这个工赈监,当成立之初,官家曾经失口曾言同知二字。
可想而知,这个监恐怕不日就会升成院。
少监从四品,同知正二品。不说权力,光每个月的俸禄都能涨一倍。而且人手愈加庞大的工赈监,没有相应的品秩也说不过去。
但是他真的做不动。
“臣有一人举荐。”
………………………………
第七十八章 给员外打工是上辈子修来的福报!
“臣有一人推荐,名为何栗,刚正不阿。曾因为上书弹劾王黼十五罪状,前后七次上书太上皇,言之有物、证据确凿,王黼的朋党胡松年、胡益等人,尽数被贬斥。”
“以徽猷阁待制知泰州,此人办事有力,一心为国。知泰州之时,也是政清人和。此次开封城有难,此人从泰州率一万步卒,披星戴月,于昨日就到了开封城下。”
“何栗本就是知州,率泰州义军前来勤王,收编勤王之兵也更方便。”李纲当然也要给皇帝一个解决的方案,自己总不能推了担子,留给皇帝个难题。
“何栗?宣其进殿。”赵桓想了想。
李纲的确忙的不行,就是军器监那一大堆事,就够他忙活的了。
总不能一个人好用,就朝死了用。
真的累死了,那一大摊子事,谁来负责?
何栗进殿三拜九叩,口呼万岁。这是礼仪,赵桓登基传扬天下,本来知府一级官员都要进京参拜,但是赵桓这个登基,是赵佶禅让来的,十分仓促。
这第一面还是要跪的!
赵桓兴致勃勃的打量着他,周正的国字脸,一脸的刚正,身上的一股正气扑面而来。
【何栗:徽猷阁待制、知泰州府,政和五年状元,历官秘书省校书郎、御史中丞、泰州知府。汴京城破,被俘陷于北廷,绝食而亡,死前留下决绝诗一首:念念通前劫,依依返归魂。人生会有死,遗恨满乾坤。】
【历数北宋朝堂被俘大臣,有孙博保钦宗太子而亡、李若水怒斥敌酋,被割舌而死、何栗不仕金廷,仰天大恸,不食而死,年仅三十九。】
【为官干练、政绩卓著、恪尽职守、不畏权贵,治世之臣。】
【忠诚度60/100,对大宋忠诚度100/100。】
又一个对大宋满点忠诚度的忠臣啊!
赵桓看着何栗的履历,发现他曾经多次弹劾王黼。
弹劾王黼的时候,他只是一个御史中丞,一个谏官。
王黼呢?作为蔡京这一系的话事人,任尚书左丞的王黼,想要制裁何栗,简直易如反掌。
但是何栗依然前后七次弹劾王黼,并且干掉了王黼一大堆的朋党,战斗力极强。
当然弹劾权贵也不是没有代价,他也因为谗言被贬斥川蜀任遂宁知府,遂宁已经到了大宋疆域的边缘,仅次于贬斥琼州了。
不过只要是金子,总会发光,在遂宁做知府的时候,因为实在是政绩太过耀眼,连在朝堂上只手遮天的蔡京,也不得不汇报他的政绩,何栗被再次启用。
自古以来,我们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人的脊梁啊!
赵桓每次看着这些忠臣都不自觉的想起这句话,这些人就是奋不顾身忠贞的代表,因为他们,所以有了脊梁。
大宋也不缺忠臣能臣,还是赵佶没玩好啊!
“陛下,臣曾听闻汴京城民众议论纷纷,言康王赵构、左丞李邦彦意图议和,割三镇之地。”
“陛下!三镇之地,乃是国之根本,奈何一旦弃之?况金人变诈罔测,安能保必信?割亦来,不割亦来。河北之民,皆吾赤子。弃地则并其民弃之,岂为父母意哉?请陛下三思。”何栗张口就是谏言议和之事。
割让了三镇之地,金兵就不再南下了吗?不要做梦了好不!他很清醒。
“额…”赵桓脑阔疼。
他当初闲来无事下了一招闲棋,确实搞坏了李邦彦的名声,也搞坏了赵构的名气。
同时,汴京城民众同仇敌忾,众志成城守下了汴京城。
当然现在看来,也有点点小小的负面效果,就是要多饶舌几句,解释清楚这个议和的详情。
李纲倒是小声和何栗解释了一,下这个议和之事的前因后果,又解释了一番此次让他进文德殿的目的。
“陛下英明!”何栗听完前因后果。
才恍然大悟,缓兵之计而已,也对,观新帝所作所为,不像是苟且之辈,怎么会做出那么昏聩的决定。
看来是康王赵构奉的太上皇的旨意做的事,割三镇之地,未免也太儿戏了吧!
金人回到国内,看到大宋这么好欺负,整军备战,再次南下,反反复复,大宋怎么可能受得了?
“是臣唐突了。请陛下恕罪。”何栗赶紧请罪。
自己还没搞清楚议和的本质,就急匆匆的劝谏,是真的害怕新帝真的想要议和。但确实唐突。
“无碍,无碍。”赵桓这点肚量还是有的。
而且何栗说的真的唐突吗?赵桓只是看到了拳拳报国之心。
现在形势如此复杂的大宋,需要这样的人啊!
“何栗请起。工赈监现在少一位少监和孙博一起处理工赈监庞杂的事物,朕有意命你为工赈监少监一职。”赵桓直接开门见山。
工赈监少监?
何栗疑惑的看了一眼孙博,这不是他的职位吗?一个监两个少监?这太反常了!
工赈监这个监司的名头很响亮。
工赈监收拢流民之事,已经在整个汴京城传开了。
在最开始的时候,还是孙博找人,收拢流民,到后面都是流民主动找上了工赈监。
河北东、西两路的流民、河东路的流民、汴京城里的乞丐、无业者。
这些流民们自己就跑到了工赈监里,干活就有饭吃,不仅如此,还有铜钱可以拿。
这等好事,哪里有?
要知道现在金兵南下这年景,吃顿饱饭,殊为不易了。
而且还可以随时从工赈监里退出来。
这一点很重要,因为给员外们打短工打着打着就变成了长工。
工钱越来越少,饱饭更是没有。
还不能不上工,否则员外们联合起来,你就等着永久无业吧!
永久无业,沦为乞丐,还能勉强混口饭吃。
但是员外们可不会如此轻易的放过长工,一个熟练的长工可以给自己的作坊带来多大的效益?
员外们不懂吗?员外们怎么可能放过他们?
员外们指望着作坊给自己富可敌国的收入,怎么可能任凭熟练的长工离开呢?
这时候城外的流匪、城内的帮会,就成了员外们的工具。
这些不听话的长工就会被收拾一顿,然后长工只好继续回去上工。
这已经形成了一种默契。
员外们给城中的帮会们交一笔钱,给过路的流匪们交一笔钱,这些钱才有多少?
泥腿子们前进的路和后退的路,就都被堵上了。何乐而不为?
但是现在!
仁慈的官家开了一个工赈监,做工有钱赚,还有饭吃。
………………………………
第七十九章 工赈监出现了大问题!
在官家的作坊里做工,比如军器监里学到不少的民间没有的技艺。
当然最重要的是官家给的钱,一点都不比那些黑心的员外们给的钱少!
而且还有御医院的御医们为受伤的人诊治,虽然听说是为了验证一本《护理札记》的医书,不过普通人才不在意这些,有人给看病已经可以烧香拜佛了。
是的,赵桓在民间的形象,正在向散财童子前进,他认为勉强糊口的每日工钱,比那些员外们给的工资还要高……
孙博的心态是复杂的,其实他很想高喊我还能受得了!
让活儿来的更多一些吧!
他又不是个傻子,随着这十多天工赈监的规模不断扩大,越来越多的官员被任命,还有日益膨胀的效益,让他看到了工赈监的远大而光明的前景。
这个时候,新帝任命一个新的少监的意图非常明显,那就是分权。
他很舍不得手中的权力,但是他没有跳出来高喊自己劳苦功高之类的话,反而得乐见其成。
因为工赈监现在是在是太过庞大了。庞大到让他焦虑。
他现在就跟热锅上的蚂蚁一样,被烤的团团转。说是寝食难安也不为过,朝中大臣眼红暂且不说。
万一哪天新帝疑心他,该怎么办?他手里可是有数十万人!
现在有另外一名少监,出现在了他的面前,他拍手称快还来不及!
分权看起来不是好事,但是对他却是天大的好事,至少不用那么惶恐不安。
工赈监兹事体大,万一哪个差事没办好,吃了挂落,也有个人和自己一起担着不是?
何栗看着孙博脸上的喜色,也是莫名其妙。
这人莫不是糊涂,被分权还这么开心?
“臣无异议。”何栗拜了一下,算是领命,准备等会儿和孙博好好聊聊,这工赈监如何运行。
“恩。”赵桓答应了一声,中书舍人开始奋笔疾书,准备下诏。
而赵桓看着账目的眉头却紧蹙起来,而且他皱着眉看着李纲和孙博二人,越看越迷糊,越看越看不懂。
这账目是孙博给他的!没有会计的年代,记账极为简单,很多条目之后,仅仅只有一个总数。
就是这么简单的账目,也出了一些问题!
“孙博,朕来问你!工赈监,其中工赈二字何解?”赵桓的话已经带上了怒气!
孙博正美滋滋的看着何栗,也准备一会儿好好聊聊,把新帝交代下来的事办好才是正理,听到赵桓问话,也是一愣。
这又是触了什么霉头?惹得新帝不高兴了?
“陛下,工赈监的工赈二字,自然是以工代赈。流民穷则思变,闲则生乱,乱则国危。”
“陛下英明神武,成立工赈监,以工代赈,让流民不穷、不闲、不乱,乃是天下少有之良策!公在当代,利在千秋!”孙博回答道。
他没有拍马屁,说的是实情,流民穷、闲、乱,最后害的反而是自己。
一旦乱起来,那就不是任何人能够控制得住了!
到时候被剿灭也好,自相残杀也罢,都是人间惨烈,受苦的还是这些流民。
这个以工代赈的政策。
真的是让孙博对新帝的认识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虽然登基的时候哭晕了过去,但是机敏二字实在是不为过。
而且利在千秋,以后发生了旱灾、蝗灾、水灾都可以用这种方法收拢灾民,一举多得!
“那朕问你!以工代赈!既然是赈灾!为何这工赈监还有了营收!十多天的时间,你给朕营收了十七万贯钱?!”赵桓非常生气!
这以工代赈的路子,怎么还挣了钱了!这是什么逻辑?赵桓已经做好了长期赔钱的准备。
这是欺君之罪!而且还谎报、瞒报!
以工代赈,赈灾赈出了民变,才是搞笑!
李纲上前说道:“官家,此事我也知晓。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