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穿越明末之重铸帝国-第36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要是京城出现什么不测,你卢象升就是千古罪人,百死难赎其罪。”

    这个时候,一直对卢象升记恨的心的陈新甲,再一次蹦出来,先对着崇祯说道,然后又指着卢象升的鼻子骂。

    卢象升厌恶的看了一眼陈新甲,随即对崇祯说道:“圣上放心,朝廷聚集在京城周围的兵马,足有近二十万人。

    加上京城墙高池深,鞑子想要短时间内攻克京城,基本上是痴人说梦。

    而很快,来自山西,山东和河南的各路勤王大军,就会赶来,到时候鞑子就更没希望攻进来了。

    至于调动关宁铁骑入关,微臣现在同意,关宁铁骑要是入关,或许可以牵制鞑子,让咱们减少损失。

    对于陈大人刚刚对微臣的指责,根本就是无稽之谈。

    陈大人这马后炮的本事,可谓是日益见长啊,当初怎么不见你提出更好的办法,为圣上解忧呢!”

    “好了,卢爱卿所言有理。”

    崇祯听了卢象升的叙说后,也是点头道。

    “卢爱卿,那么京城的防务,朕可就全权交给爱卿了,绝不能让鞑子攻入京城。”

    崇祯热切的望着卢象升,言辞恳切的说道。

    “圣上放心,只要微臣在,鞑子就被想攻进城内。”卢象升也赶紧保证道。

    “好了,退朝吧,陈爱卿留下,朕有事问你。”

    退朝之后,崇祯让其他人都走了,连卢象升都没留下,却单单只留下了一个陈新甲。

    (本章完)
………………………………

第671章 崇祯想议和

    671崇祯想议和

    【今天的章节奉上,求求订阅了!!】

    “皇上。”

    陈新甲等到众多朝廷大臣都离开后,恭敬的对着崇祯喊道。

    “陈爱卿,朕有一件重要的事情,要你去办。”崇祯屏退左右太监侍女,对陈新甲说道。

    看到崇祯这样的架势,陈新甲心里也是咯噔一下子,心道:可千万别是一些送死的活啊,不然老子可不干。

    但嘴上陈新甲还是马上恭敬的应道:“圣上请吩咐,微臣一定赴汤蹈火。”

    “朕昨晚仔细思考了爱卿两日前,在朝堂上所言,‘攘外必先安内’的策略,深得朕心。

    只要朕能在北面,拖住鞑子三四年时间,让他们不再入关捣乱,朕就有把握剿灭国内闯贼等流寇。

    到时候,除去了这些流寇,才能让百姓休养生息,到时候再集中全国之力对付鞑子,十年之后,足以彻底解决北方建奴。”

    这个时候崇祯说着,眼睛也是闪烁亮光,这确实是崇祯心里的真实想法。

    “圣上英明。”

    听完崇祯这番话后,陈新甲心头一颤,他已经知道崇祯留下他,是准备让他干嘛了,感觉拍马屁。

    而在两日前,面对鞑子的再次入关,陈新甲就曾在朝堂上,提出让朝廷和鞑子暂时议和,为朝廷换取时间。

    结果,当场朝堂上的大明文臣武将,便立即陷入了争吵,有的赞同陈新甲的议和提议,有的反对。

    其中,反对最强烈的,便是卢象升,按照卢象升的说法,此时想和鞑子议和,简直就是痴人说梦。

    人家鞑子不傻,就算人家真和朝廷议和,也必然是想欺骗朝廷而已,鞑子是绝不会真正议和的。

    鞑子做梦都想着入关,怎么可能留给朝廷喘息的机会。

    卢象升是此时大明朝堂上,难得的明白人,他从以往几次大明官军,就要剿灭李自成的流寇大军时,鞑子就会立即入关作战。

    他便知道,鞑子这是故意让朝廷无法剿灭李自成等流寇,让这些流寇一直消耗大明的力量。

    如此看去,陈新甲提出的和鞑子议和,然后安内,后攘外的办法,确实对大明很有利,可主要是敌人不傻,就一定不会让你实现这样的目的。

    卢象升换位思考,他要是皇太极,此时大明朝廷要是提出议和,他便会答应下来。

    然后,提出一系列苛刻条件,等到大明朝廷全部达成之后,让鞑子赚的盆满钵满时,他们再撕毁合约,继续该怎么入关怎么入关。

    议和,也要分时候,分境况,不是什么时候敌我双方都是能议和的。

    但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像卢象升这样,将鞑子的本质看得透彻。

    陈新甲议和的提议,公然在朝堂上提出了之后,不仅崇祯暗中心动了,朝堂上不少官员们,其实也是支持的。

    不过,崇祯没敢在朝堂上,立即同意陈新甲提出和鞑子议和的建议。

    不然,朝廷要和鞑子议和的消息一旦传出去,会让前线那些曾经和鞑子浴血奋战的大明将士心寒的。

    而且,不少朝廷官员还是反对陈新甲议和提议的,陈新甲在提出议和提议后,当场就遭到众多朝廷大臣的弹劾。

    直到今天,崇祯再次获知,多尔衮率领的另外一支鞑子大军,攻破蓟州,正朝京城杀奔过来后,崇祯心里也有些慌了。

    于是,议和的念头,便再次从崇祯的脑子里冒出来。

    可这件事,崇祯不打算明着来办,崇祯打算私底下先派人和鞑子接触一下,摸摸对方的底。

    于是乎,便有了今天崇祯将陈新甲留下的一幕,崇祯思来想去,还是觉得陈新甲去办这件事,最合适了。

    一方面,陈新甲此时身为大明朝廷的兵部尚书,身份算是够了。

    不然,崇祯要是派一个小喽啰去见鞑子,人家一看就知道诚意不够。

    再者,议和本就是陈新甲提出来的,说明陈新甲会拥护崇祯的议和决定,而不是像卢象升那样强烈反对。

    崇祯用陈新甲去办这件事,可以保密,省的消息流传出去,造成朝廷动荡。

    “陈爱卿,这件事朕就拜托你了,一定要小心谨慎,不要被外人察觉到。

    朕会给你一道手令,让镇守南门的将领,为你们提供方便,即便你派人晚上出城,只要出示这道手令,也会有人跟你们开门。”

    崇祯亲自颁了一道手令,递给陈新甲,郑重的说道。

    陈新甲接过那道手令,保证道:“皇上放心,微臣一定办好这件事。”

    陈新甲此时在心里,是既忐忑也激动。

    陈新甲忐忑是因为,这件差事有不小的风险,一旦不慎,消息走漏出去,他很有可能会被崇祯当成弃子。

    而让他激动的是,如果这件事他办好了,日后他必能更得崇祯的信任,或许能取代卢象升,也坐一坐首辅的位子。

    “去吧。”

    “是,微臣告退。”

    陈新甲带着手令离开皇宫,便立即安排亲信之人,趁夜出城和鞑子会见。

    很快,陈新甲派出去的人,就和阿济格的鞑子接触上了。

    与此同时,多尔衮率领的八万余打字的大军,也在继续朝着大明京城逼近。

    而在大明京城周围,此时也有不少大明官兵人马,正朝着京城汇聚,到了九月六日,汇聚在京城周围的明军,已经达到二十余万人。

    这还不包括崇祯下令,让山西总兵贾长鸣,山东总兵刘泽清,以及李子霄赶来勤王的兵马。

    到了崇祯十五年九月八日,多尔衮率领的鞑子南路大军,一路烧杀抢掠,终于赶到了大明京城五十里外的通州城外。

    而这几天里,阿济格率领的鞑子西路军,除了留下两万人马,继续驻扎在京城西北方向外。

    他将其余人马全部撒出去,绕过京城,朝直隶南面一路烧杀抢掠过去,最远甚至到达了涿州。

    阿济格就是要给朝廷,造成一种假象,不让大明朝廷知道他们这次真的的劫掠目标,其实是西面的山西境内。

    同样,远在关外宁远城内的吴三桂,也终于收到朝廷派去的十万火急求援。

    随即,吴三桂便点齐两万关宁铁骑,准备入关,但他们的行军速度,却完全与他们‘大明最强骑兵’的称号不符。

    从他们离开宁远城,到进入山海关,他们足足走了两天。

    此时关宁铁骑经过上次松锦之战后,吴三桂暗中清除异己,安插亲信,此时的关宁铁骑,早已经为吴三桂是从。

    所以,对于吴三桂为何如果慢吞吞的行军,他手下那些将领们,也不会质疑。

    同样,这个时候山西总兵贾长鸣和山东总兵刘泽清两边,他们的勤王人马,还都没有出发呢。

    只有李子霄的人马,此时进入到了保定府定兴一带,但随即李子霄也下令,让军队行军速度慢下来。

    因为,李子霄从韩铜的斥候回报,他们在北面涿州,发现了鞑子骑兵的踪迹。

    李子霄相信,这个时候鞑子应该还不知道他们大军赶来消息,毕竟距离鞑子入关,这才过去不过十二天的时间。

    按照以往鞑子入关的经验,大明周围州府赶来勤王的人马,最快也得在半个月后才会有人赶到。

    现在李子霄就准备,趁鞑子不知道他率军赶来的机会,看看能否有机会阴一次鞑子,最好能将其重创。

    李子霄相信,就算鞑子来了十余万大军,他们想要攻克京城,应该也不会那么顺利。

    毕竟,京城内有卢象升坐镇,而大明京城周围,光是那些卫所军,就足有二十多万。

    但李子霄随即心里一沉,他突然想起了历史上,李自成的闯军在攻到京城后,完全是并不血刃的,攻入了这座此时大明最大的城池。

    因为京城里,有带路党给李自成打开城门,引闯军入城。

    李子霄担心,此时历史早因他的出现而改变,万一这次鞑子真的是来强攻京城的,城内再有人主动为鞑子打开城门。

    那时候,京城恐怕就会守不住的。

    不过,对于李子霄来说,到底是鞑子攻破京城,还是后面由李自成攻克京城,对他来说都差不多。

    唯一不同的是,如果这次真的是由鞑子攻入京城,那么他就得改变后面的一系列计划了。

    “来人,传令给韩铜,让他摸清楚前面的情况,看看涿州一带,出现的是鞑子那支人马。”

    随即,李子霄还是决定,按照他既定的计划走,派人去给韩铜传令。

    而这个时候,在京城西北,鞑子西路军统帅阿济格的帅帐里,正聚集着不少鞑子将领。

    副帅豪格也在,杜度不在,他带兵出去劫掠还没回来。

    “哈哈,你们知道嘛,大明皇帝想和咱们议和。他手下兵部尚书陈新甲,昨晚过来向本帅传达了这个意思。”

    阿济格大笑着,对周围那些鞑子将领,蒙古将领,还有少量汉军将领,说道。

    “真的假的,不会是大明皇帝故意迷惑我们的吧?”豪格看向阿济格,疑惑的说道。

    “管他呢,本帅直接将那人打发走了。”阿济格摆摆手,毫不在意的说道。

    这一次,他好不容易又有了领军的机会,正打算接下来率领鞑子大军,好好在关内大干一场,这个时候他才不会去管议和的事呢。

    倒是豪格想的比较多,沉声说道:“这件事有必要派人,回去向父皇禀告一下。”

    “豪格,你不会真的想我们和大明皇帝议和吧。”

    阿济格看向豪格,眼神中露出嘲笑。

    豪格感受到阿济格的眼神,并不恼怒,开口道:“议不议和,那不是我能决定了,但这件事有必要让父皇知道。

    待会我会派人回盛京,将这件事汇报给父皇的。”

    豪格和阿济格其实也不怎么对付,因为阿济格和多尔衮是一母同胞的兄弟,这样的关系,注定让阿济格和豪格,尿不到一个壶里去。

    “随你去吧,只要不耽误咱们这次入关劫掠的行动就行。”

    最后,阿济格不在乎的说道。

    在阿济格这边收到陈新甲派出的信使的同时,陈新甲也向通州那边的多尔衮,也派出了信使,提出议和。

    相比起阿济格,多尔衮就要狡猾的多,他敏锐的察觉到,这或许是一次坑大明的机会。

    便假意对议和很感兴趣,告诉陈新甲派去的信使,可以进一步详谈。

    陈新甲没有收到阿济格的回复,却收到了多尔衮的回复,顿时让他心情激动。

    于是乎,他便再次派出一名自己的心腹,连夜前往多尔衮的营地,希望和多尔衮进一步详谈。

    随即,多尔衮便毫不客气的狮子大张口,告诉陈新甲派去的心腹。

    只要崇祯这次愿意交出五十万人口,五十万石粮食,以及五百万两银子,牲畜十万头。

    他们便可以撤军出关外,并且保证三年内,绝不再让一兵一卒入关。

    结果,多尔衮这个苛刻的条件一开出来,就连陈新甲派出谈判的那个心腹,在心里都被气坏了。

    但摄于多尔衮的名头,这个陈新甲的心腹也不敢反驳,只能陪着笑脸,表示他记下了,会回去传达给陈新甲的。

    “建奴,欺人太甚。”

    当陈新甲获知多尔衮开出的这个条件时,也被气的不轻,咆哮道。

    不说其他的,就单说多尔衮开出的五十万人口,这个条件就是崇祯万万不可能答应的。

    崇祯身为大明皇帝,他绝不会拿自己的子民,去和鞑子做交易,这一点陈新甲还是很清楚的。

    只要后面多尔衮开出的五十万石粮食,五百万两银子,牲畜十万头,也同样让崇祯不可能答应。

    此时朝廷和崇祯手里,穷得都快当裤子了,崇祯手里要是有五百万两银子,他还有为军饷不足,天天发愁嘛!

    “哎,鞑子的要求如此苛刻,议和希望渺茫啊!”

    最终,陈新甲不由得感慨道。

    而就在陈新甲忙着和多尔衮联系,希望促成议和的时候,鞑子在京师周边州府的劫掠,也刚刚开始。

    随着鞑子突然入关,然后借助他们骑兵的优势,快速杀到京城附近,打乱了明军在直隶一带的布防。

    这个时候,在整个直隶北面,大量的明军正朝着京城赶来,甚至有大批明军较早得到消息,却还落在鞑子军的后面。

    ,此时的宣化总兵李辅明,蓟州中协总兵唐通,西协总兵白广恩等将领率领的人马,都因为动作迟缓,而落到了多尔衮的鞑子军后面。
………………………………

第672章 千里无人烟,明末特种兵

    672千里无人烟,明末特种兵

    【今天的章节奉上,求求订阅啊!!】

    轰隆隆!

    剧烈的炮鸣声,此时响彻在通州城外,一颗颗铁质炮弹,在半空中划过一道弧线,便会落入通州城内。

    这个时候鞑子正在进攻通州城,而且动用了超过一百多门红夷大炮进行轰击。

    “将军,鞑子的炮火太猛了,东城的韩将军派人来求援,韩将军说再不给他派援兵,他就收不住东城了。”

    通州城中府衙,一名明将士卒骑马冲到府衙门口,然后以百米冲刺的速度冲入府衙,来到洪承畴跟前汇报道。

    洪承畴听到这个士卒的汇报,眉头微皱,随即从墙壁上取下一柄宝刀,对旁边的将领说道:“点齐三千人马,跟我支援东城。”

    洪承畴自从松锦会战惨败,被卢象升救回,并且在卢象升的求情下,崇祯没杀他,罢免半年后,重新启用。

    而重新启用的洪承畴,只被崇祯任命为副总兵,率领两万人马,驻守通州保定卫。

    这一次,鞑子入关的消息传到洪承畴的耳中后,他便立即率领手下两万士卒,连夜进驻通州。

    等多尔衮率领鞑子大军杀奔到通州城下时,洪承畴已经在通州布置好了防御。

    洪承畴知道,过了通州在往西可就是京城了,通州是大明京城的东面屏障,而洪承畴并没有打算轻易将通过让给鞑子。

    本来多尔衮率部到了通州城外,其实已经过去两天了,他一直在犹豫要不要打通州。

    毕竟,这一次多尔衮很清楚,他们这次入关不是来攻破大明京城的,而是入关打劫的。

    因为皇太极和多尔衮等人鞑子高层一致认为,此时大明朝廷的力量还未削减到最弱,此时强攻京城的话,他们要付出不小的代价。

    但随即多尔衮还是下令,让耿精忠率领的汉军攻打通州,主要是想试试他们新式红夷大炮的威力,顺带着吓唬吓唬一下崇祯。

    轰轰轰!

    一颗颗铁质炮弹落到通州东城墙上,溅起的石屑,都具备巨大的杀伤力,更会对城墙造成不小的损坏。

    碎石翻飞,通州城墙不少地方都被砸塌,落下的石块和铁弹,对城墙上御守的明军士卒,造成不小的杀伤。

    至于那些更加倒霉,被一颗颗铁质炮弹直接砸中,或者是擦中的明军士卒,基本上没几个能活下来。

    不得不承认,经过那些弗朗机人,红毛鬼和西班牙等炮师的重新设计和改良,此时鞑子手里的红夷大炮,性能更加优良。

    这些红夷大炮在被减轻了重量的同时,威力却没减弱,大大方便了行军携带,同时鞑子手里更是有了更大口径的火炮。

    此时鞑子的火炮,甚至已经超过明军很多,这一切都是因为李子霄数次用火炮打疼鞑子,让皇太极不得不做出改变的缘故。

    “鞑子这次竟然带来了这么多火炮,难道他们这次真的是打算强攻京师的?”

    当洪承畴率人赶到通州东城支援时,他站在城墙上,往城外眺望,看到鞑子那一排排火炮,也是面色严峻。

    以往的时候,鞑子军中虽然也会携带火炮,但他们作战并不主要依靠火炮,洪承畴从没见过鞑子能派出如此大阵仗的火炮群。

    “来人,立即派人通知京城,就说鞑子军中携带了大量火炮,正对通知猛攻。

    我们手里兵力不足,请卢大人发兵支援,洪某一定死守通州到最后一刻。”

    而这个时候,城外多尔衮也在观摩耿精忠率部攻城,他主要是来看看这些新式红夷大炮威力的。

    “嗯,不错,咱们这些火炮比之前的厉害多了,那些白皮红毛鬼子打造火炮确实很不错。”

    多尔衮骑在马上,望着正轰击通州城的一百多门新式红夷大炮,也难得满意的赞赏了一次。

    “确实,皇上这次打造这些火炮装备给耿精忠这些奴才们,确实对我们帮助不小。

    不过,想要打胜仗,还得看我们八旗健儿的英勇,这些汉狗奴才们,我们必须一直提防着,省的他们长肥了,背后反咬我们一口。”

    旁边的多铎,对于这些新式红夷大炮也很满意,但却在担心实力增强的汉八旗,会失去控制。

    “这点本帅心里有数,给这些狗奴才一百个胆子,他们也不敢背叛我们。”多尔衮却很自信的说道。

    “哥,咱们真要打下通州吗?从城墙布防来看,守城的家伙是聪明人,而且兵力不少。

    耿精忠手下人马虽然有火炮相助,但想要攻克通州,怕是要付出不少伤亡,会影响我们后面作战行动的。”

    “嗯,是该让耿精忠停手了,这些新式红夷大炮的威力,我们已经看到了,通州城打不打下来,对我们不重要。

    之前,我们的探子回报,说在大明京城南面地域,已经发现了正红旗的白甲巴喇。

    阿济格比我们早入关,此时多半已经耐不住了,还没到咱们双方约定的时间,他就派人到处劫掠了。”

    “咱们那位哥哥,这些想在这次入关劫掠中,压过我们,咱们那位哥哥可从没放弃过,执掌咱们两白旗的机会呢。”

    多铎在旁边不善的说道。

    阿济格,多尔衮和多铎三人虽说是一母同胞的兄弟,比起皇太极,代善,阿巴泰等这些其他兄弟,要亲近一些。

    但阿济格和多尔衮以及多铎的亲密,远远比不上多尔衮和多铎,甚至阿济格一直为他没能成为正白旗旗主,在心里对多尔衮耿耿于怀。

    “他不会有机会的。”

    多尔衮冷笑着,然后继续说道:“给耿精忠传令,停止进攻通州城,咱们该南下了。”

    而就在多尔衮准备率军南下的时候,阿济格派到京城南面,到达涿州一带劫掠的正红旗鞑子,也首次遭遇上了李子霄的白龙军。

    最先接触的,毫无疑问,还是双方的斥候。

    北方大地,昏暗的夜空下,此时有二十匹快马,伴随着闷雷般的马蹄声,驰骋在一片平原上。

    原本这么大的动静,正常的话会在夜间,引起他们所经过村寨的一阵阵鸡鸣狗叫。

    但此刻整片大地却是鸦雀无声,透着一股死寂般的寂静。

    因为,这支白龙军的斥候小队,已经向北奔袭了上百里,但让他们惊恐的是,他们竟然没见到一处有人迹的村寨。

    连年的灾荒,常年的兵乱,以及过去鞑子数次在河北的劫掠,让此时的河北真可谓是千里无人烟。

    除了一些州府大城外,此时的河北大地上,间隔几百里见不到一处村落,这些白龙军斥候一路北上,早已经司空见惯了。

    这种百里无人烟的情况,对这些白龙军斥候,也算有些好处,让他们能更好的隐匿行迹。

    但这些白龙军斥候一路走来,心里还是非常的压抑。

    这些斥候在江北见惯了村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