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大宋改造计划-第10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蔡确和邢恕见软的不行,便决定杀死支持赵煦的宰相王珪。有一天,蔡确约王珪一起去探视宋神宗的病情,走到半路的时候,蔡确问王珪对立储之事的看法。此时,蔡确已经事先安排好开封知府蔡京率杀手埋伏在四周,只要王珪坚持立赵煦为帝,就将王珪杀死。
王珪,字禹玉,祖籍成都华阳,幼时随叔父王罕迁居舒州今潜山县。宋仁宗庆历二年1o42年,王珪中进士甲科第二名榜眼。初任扬州通判,后入京都任起居注,又进知制诰等职。宋英宗治平四年1o67年,兼任端明殿学士,得赐盘龙金盒。宋神宗熙宁三年1o7o年,拜参知政事副宰相熙宁九年1o76年,进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相。王珪“以文章致位通显”,“其文章博赡瑰丽,自成一家”,“揖让于二宋之间,可无愧色。王珪、谢及、6游、杨万里等往往称之,殆非虚美”四库全书总目。他为宋朝廷起草诏书达十八年之久,其中重大典策多出自其手。欧阳修读王珪所起草的宋仁宗立太子诏时,忍不住赞叹说:“真学士也。”
王珪的后代中有几个极为著名的人物。王珪长女嫁给了著名文人李格非,生下的女儿就是大名鼎鼎的李清照。古往今来,李清照是公认的文学成就最高的女子。王珪第四子王仲岏之女嫁与秦桧为妻,就是臭名昭著的“长舌妇”王氏。因此,李清照是王珪的外孙女,秦桧妻王氏是王珪的孙女,这两个以不同方式留名青史的名女人,实际上是姑表姊妹的亲戚。
不过,王珪为人胆小怕事,一贯顺承帝意,以明哲保身处世,是出了名的“三旨相公”他上殿奏事称“取圣旨”皇帝裁决后,他称“领圣旨”传达旨意是“已得圣旨”。他见以阴险出名的蔡确询问立储一事,已经料到对方不怀好意。蔡确则原以为王珪胆小怕事,被自己这么一问,必然不敢轻易表态。没想到王珪慢吞吞地回答:“皇帝陛下有子。”言下之意就是要立宋神宗的儿子赵煦。
蔡确明明已经安排下杀手,不知道为什么原因却没有杀死王珪,大概见到王珪已经老朽,不杀他他也活不了多久了。就在三个月后,同年的五月,王珪病死。
显然,没有宰相和太后的支持,蔡确无法成事,无可奈何之下,他只好使出极为阴险的一招:四处宣扬说是他策立了太子赵煦,反而诬蔑说高太后和宰相王珪有废立赵煦的意思。蔡确此举并不明智,后来果然为他招来了巨大的灾难。
赵颢和赵頵这两个引人瞩目的人物也时常去皇宫探望兄长病情,而这二人显然并非真心关心兄长,表现得非常不安分,常有窥测之意,甚至连卧病在床的宋神宗都觉察到弟弟们居心叵测,但此时他已经病入膏肓,只能“怒目视之”了。高太后在关键时候起了稳定的作用,为了以防万一,她下令关闭宫门,禁止两个亲生儿子赵颢和赵頵出入宋神宗寝宫。这实际上已经是高太后在明确表态:赵煦将是未来的皇帝。
有一天,群臣前来觐见,高太后当众夸皇孙赵煦聪明伶俐,还将赵煦为父亲祈福手抄的佛经拿出来给大臣们看。大臣们都表示称赞。高太后立即命人领着赵煦出来,宣读宋神宗诏书,立赵煦为皇太子,皇储之争由此而平。可以说,高太后在平定这场立储危机中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这个时候,没有人能预见到,因为王安石变法而引起的党争,在将来会影响到这对祖孙的感情。
几日后,宋神宗病逝,皇太子赵煦即位为宋哲宗,改元元祐,当时曹太后已死,尊祖母高氏为太皇太后,尊宋神宗皇后向氏为向太后,尊生母德妃朱氏为皇太妃,军国大事由太皇太后暂时处理,一切按照宋真宗皇后刘娥听政的先例办理。从此,五十四岁的太皇太后高滔滔开始垂帘听政,执掌朝政大权达八年之久。
高太后一向反对王安石的新法,对儿子宋神宗大力推行新政非常不满,不过,按照中国的宗法制度,成年的皇帝主政,即使是亲生母亲皇太后也不可以干政。但现在不同了,她跟当年垂帘听政的刘太后和曹太后一样,手中已经掌握了无上的权利。
高太后垂帘听政后,立即起用王安石变法的反对者。她先是召回被变法派排斥在外的老臣司马光。随后,高太后废除了宋神宗和王安石推行的新法,将因为不支持新法而被下放贬谪的旧臣都召回京师,分别重用,这其中就有一直被贬斥在外的苏轼。
熙宁元丰年间,有一批重臣因为反对变法而被罢官,包括文彦博、司马光、范纯仁等人。这些人被免职后,与在洛阳的一些士大夫往来十分密切。当时洛阳有名士邵雍、程颢、程颐等人,均以道学家自居,文彦博等人待之如上宾。富弼、司马光等人仿照白居易九老会的故事,经常集中在一起,赋诗取乐。他们只按年龄大小排列顺序,不按官职高低来论资排辈。
………………………………
第364章 耆英会
他们在经常聚会的地方专门修建了一所房子,将他们十三人的像全部画在房子里面,这所房子被当时的人称之为“洛阳耆英会”。每次“耆英”聚会之时,总有不少人围观,竟然由此成为洛阳的一大景观。
而这些“耆英”中,最为人瞩目的要数司马光。高太后一临政,便拜司马光为相,立即赢得了相当的人心。就连大宋的敌国大辽契丹,听说司马光为宋朝宰相后,也大为敬畏,告诫己方的边关守将不要轻易挑起争端,要维持辽宋双方友好关系。
高太后垂帘后,“以复祖宗法度为先务,尽行仁宗之政”,尽量与民生息。她治下的九年,史称“元祐之治”,被认为是宋朝天下最太平、百姓最安乐的时代。宋史记载说:高太后“临政九年,朝廷清明,结夏绥安,杜绝内降侥幸文思院奉上之物,无问巨细,终身不取其一,人以为女中尧舜。”
一步走错满盘皆输,兄弟之情最终抵不过父子之情,那位大哥跟母亲宁愿选择,年仅九岁的侄子登上那张龙椅,也不愿意给吴王赵颢一个登上那张椅子的机会。搞的现在他如同被囚禁一般,限令不得外出皇城,每天当一个看似高高在上,实则却形同囚徒般的王爷。
好在这赵煦不太给力,经受不住女色的诱惑,年纪轻轻的就死在女人的肚皮上了。而吴王赵颢呢,却还活的好好的呐,还生生的把住在对门的当年的竞争对手,也是合作伙伴,如今与自己同病相怜的益王赵頵给先一步熬死了。唯一可惜的是,赵煦死了,这皇位还是没他什么事儿。
元符三年11oo年正月,哲宗的突然驾崩,使朝野上下吃惊之余又手足无措。哲宗死时年方二十五,却并未曾留有子嗣。宋帝国政权顿时出现真空状态。国不可一日无君,谁承继大统的重要问题摆在了众人面前。关键时刻,神宗的向皇后挺身而出。
本来向皇后无意留心政事,但是在非常时期,这个女人不得不走到前台,下旨传唤诸王与众大臣入宫。神宗共有十四个儿子,如今健在的五子依次是申王赵佖、端王赵佶、莘王赵俣、简王赵似、睦王赵偲。
几名宰辅重臣见向太后一反淡泊政事的常态传唤他们入宫,没有来得及相商就进宫见驾。向太后开门见山地征询章惇等:“先帝无子,应当立何人为帝?”
几个大臣面面相觑,一时都不敢贸然开口。要知废立之事非比寻常,站对了队就会有拥立之功,从此尽享尊荣。如果胡乱说话非但身败名裂,更可能会祸及子孙。几人都是久经的冲浪高手,哪会在这个事态极不明朗的时候乱说话呢!
殿上顿时出现冷场,见所有人沉默无语,一人越众而出。众人看时,正是章惇。这位名列宋史的大奸臣,放在今天绝对是一个特立独行的大好男儿。
章惇当年在考功名之时,其名次在他侄儿章衡之下。他深以为耻,竟重新去考了一次。考功名之竞争的激烈程度远今日考公务员。试问有哪一人敢于在考取公务员暗呼侥幸之余,胆敢再去做一番尝试呢?从此事就可以知道章惇年轻时就是有一种不服输的好胜心理。
这种脾性说得好听点就是执著,说得难听点就是一根筋。观章惇一生,这种一根筋的精神贯穿始终,且老而弥坚。
神宗时因为与西夏用兵失利,宋神宗心中的愤怒无处泄。此番领军之人便有宣仁太皇太后的叔叔高遵裕。神宗最后迁怒于一名漕官,下令立斩。
为什么总挨打第二天上朝问蔡确时任宰相:“昨日命斩之人行刑否?”
蔡确回奏道:“正欲奏知。”
神宗:“有何疑义?”
蔡确:“祖宗以来,未尝杀士人,臣等不愿自陛下始。”不能坏了祖宗规矩,其实许多的规矩就是在神宗一朝坏的。不过蔡确如此讲话,也是出于制衡君权,值得赞扬!
神宗听了无可奈何退而求其次:“不如刺面配岭南荒蛮之地!”刺配之事明者为赵匡胤。
时任门下侍郎的章惇却越众而出大声道:“如此不若杀之!”
作为臣子敢如此讲话,怕是除了章惇之外更无旁人。
神宗皇帝听在耳中也不禁迟疑片刻,纳罕地问道:“何故?”
皇帝有此一问,朝堂上众文武也为章大胆捏了一把冷汗。
章惇慷慨陈词道:“士可杀不可辱!”
这样的回答当真令人气结!
神宗听了多少有点脸面上挂不住了,当着朝武被臣子顶撞无论如何也不是件开心的事,他悻悻道:“难道说我富有四海,贵为天子竟连一件快意的事也无法做啊!?”
当皇帝当到这个份上确实也够憋屈的,本来皇帝已经让章惇挤兑到这个份上,足可以见好就收了吧!谁知道章惇仍是不咸不淡地回道:“如此快意之事,不做也罢!”
这哪里是什么奸臣的嘴脸啊?便是纵观史籍似章惇这般的直臣也鲜有所载!没有约束力的君权破坏力极为可怕,君权至上的王朝时,便有章惇这样的诤臣,如此一朵奇葩竟被史官记为毒草,天理何在?
向太后怕是对这个敢于当面顶撞自己丈夫的人早有所耳闻,等她听到章惇建议应立哲宗的同母弟简王之时,不由地有点失望。兄终弟及显然是对的,章惇的建议无可厚非。只是他却没有设身处地地站在向太后的角度替她考虑一下。
神宗虽说儿子有一大堆,却没有一个是向太后所生。
哲宗虽死,一母同胞的弟弟却在。朱德妃这时已晋位为太后,宣仁老太后为什么要打压朱德妃,向太后早已是心领神会,默契于心。
听章惇这样说,她只得婉转的表白道:“老身无子,诸王皆为神宗庶子,莫难如此分别?”
………………………………
第365章 元闲
这话初听似乎特别的敞亮,其实稍作推敲就不难察觉出其中弦外之音。向太后这样说其实已经委婉地表达了她的不同意见,对于再立哲宗同胞弟为帝断断不行。
章惇这时也觉察出向太后的心思所在,但是他骨子里的倔强不减,侃侃言道:“以年长而论当立申王佖!”
他其实是在故意给向后难堪,既然兄终弟及不可以,立长总不会有错吧!
章惇这样说也是有他的道理,为了不再出现后宫垂帘听政的事,他的建议着实不错。要是再出现一个类似宣仁太皇太后听政的状况,绝非社稷之福,对于他来说也不是什么好事。
向太后对他的不识趣多少有点不耐烦了,于是接口道:“申王有目疾,不可为君。于次端王当立。”
向太后这番话说的极为冠冕堂皇,申王有一只眼是瞎的。
的确,这样的一国之君怎么能威服万邦?接下来她推出的人选才是她最想说的!这才是今天所要做的事情!章惇一听向后所言,见她终于和自己摊牌了,索性也顾不得其他直言无忌了。
章惇脖子一梗,大声道:“端王轻佻,不可以君天下!”
诚哉斯言!如果此时向太后能听从他的话,不再固执己见,那么北宋王朝的灭亡与否可能仍是个疑问!可惜老太太心中早就有了最佳人选。这时候提出来表面是尊重众臣子,其实只是走个过场罢了。
章惇的话音刚落,旁边闪出一人厉声喝道:“章惇闭嘴!一切但听太后圣裁。”
众人定睛看时,原来是曾布。大多数现代人对于这个名字不是太过熟悉,但是略具文史知识的人定知道他的兄弟曾巩。曾布此人是真正的德不胜才之辈,这时跳将出来阻止章惇的再次开口。
向太后见曾布主动向自己示好,不由松了口气,这时候她话锋一转才说出先帝的遗言。她说哲宗在弥留时候曾说“端王福寿仁孝,可继大位。”
为了加强这话的可信度,她还拉出哲宗生母做见证人。章惇一见大势已去,只得选择了沉默,这也是光棍不吃眼前的亏的精要所在。大事既定,众臣于是乎迎端王入宫,即位于柩前。
这时候殿上的众臣子,一齐拜请太后权同处分军国重事。向太后假意的托辞“以长君辞”。看来这妇人在后宫呆得时候久了,也深谙以退为进的韬略。
这时的新君赵佶,又是磕头又是哀求,鼻涕眼泪一大把的挽留。向太后“乃许之”,不是我愿意这样,是你们君臣强烈要求我这样做的,不得已只有从权,我这样做只是勉为其难!于是撤了不久的帘子重新又挂了下来,唯有的区别就是帘后的人换了。
嗯,咱们的赵佶这算是捡了个漏吧,谁叫老太太的想法跟一般人不一样呢?
世事难料,赵佶他入了向太后他老人家的法眼,最终更是荣登九五之位,世事无常,大概也只能是如此了。
赵昀登基,年已花甲的赵颢则还是老老实实的当他的吴王,当然,他也终于熬成了仅次于皇帝赵佶之下的,身份最为尊贵的人,离那个皇位只有一步之遥了。
虽然这一步,也许终他一生也是迈步过去了。毕竟,同哲宗赵煦一样,刚上位的赵佶对于这个有着前科的皇叔,也不会掉以轻心就是了。不得擅自离京,这是最起码的。至于那个所谓的侦缉司统领,不过是给外人看着的罢了,好在这一点,吴王赵颢倒还是很清楚的。
也许是这二三十年来的软禁生活让赵颢对如今与他吴王爷的地位和生活很是不匹配的生活已经知足,又或许是因为赵颢已经被这么多年的生活消磨掉了雄心壮志,更可能是赵颢有了庞荻这第二任的王妃,这个本是王安石的儿媳,后改嫁于他的女人之后已经知足。所以,他可以说是大宋朝历朝历代以来,最为低调的亲王了。
然而,做为具有亲王身份的赵颢,再低调,却也不是谁都可以忽视的。毕竟,不管这心里是怎么想的,但无论是之前的赵煦,还是现在的赵佶,在表面上对于这位吴王那都还是尊敬有佳的。起码的,面子上总要做足的。
皇帝都给面子的人,还有谁敢不给面子?起码的,薛明现在是没有这个资格的。
好在赵颢自打娶了庞荻这个王妃之后,就基本上大门不出二门不迈,骄横跋扈、欺男霸女之事不仅从未做过,甚至连妻妾都甚少,到目前为止除了庞荻这个王妃之外,也不过是纳了两个侧妃,而这两个侧妃还都是庞荻带过来的贴身丫鬟。
王爷做到这个份上,赵颢确实算的上是一个很奇怪的王爷。当然了,风评在民间自然也是极好的。
作为当今皇帝唯一的亲叔叔,大宋朝身份最高的亲王,自然没有什么事情能够让赵颢为难的。可是,今天,赵颢却罕见的很有些为难,甚至有些愁眉不展的味道。
至于为难的原因么,则是在书案上的那张单薄的纸片。
那是前不久才从内廷送来的皇帝手谕。
在他下,则是坐着一个留着三缕长须的俊美中年书生。一身简简单单的青袍,除此之外再无长物。却显然是没有官身的。
“元先生?”
等了半天,赵颢见坐在下方的中年书生半天一句话也不吭,忍不住提醒道。再等等那薛明就要来了,总要想好应对之策才是啊。
”王爷,可还记得昨日夜里官家给王爷的口谕?”
元闲微微一笑,拂了拂下颌的三缕长须,淡淡一笑道。
“本王自是记得的。皇兄命本王今日进宫面圣同那薛状元交接侦缉司诸事。”
赵颢点点头,接口道。这也正是他如今疑惑的地方。
“那王爷如今可是疑惑官家为何命王爷将那薛状元请来王府中交接侦缉司诸事?哦,还有就是命王爷派人好生辅助那薛状元署理侦缉司诸事。”
“正是。”
………………………………
第366章 妙人
“嘿嘿,看来当今圣上果真是个多疑之人呢。”
元闲一点儿没有因为自己如今的主人是当今皇帝的亲叔叔而有所忌讳,不紧不慢的道,言语之中甚至带着几分幸灾乐祸。
而赵颢呢,似乎一点儿没有听到自己王府中这个席西席的话,静静的看着元闲,显然是在等他继续说下去。
对元闲的性情,赵颢很清楚。
说起来两人的结识其实也是很有戏剧性的。某一天,赵颢悄悄去长沙游玩的时候,当然,这个悄悄只是说不大张旗鼓,至少赵佶还有朝中重臣们还是知道的。毕竟亲王离京,如果没有皇帝肯,那可是要掉脑袋的。
就是在长沙的时候,赵颢微服出去逛街的时候,正好碰到一个穿的破破烂烂的中年书生……不,说中年乞丐更为恰当,正在县衙门前骂人。
骂的人么,自然就是住在县衙中的县太爷了。
随后这个中年书生的下场可想而知,被暴揍一通之后,丢在马路边上。
这是两人第一次见面。
第二次,也就是第二天,依然还是在那县衙门前,依然还是同样的人,依然还是同样的结果,赵颢再次见到了那个本已是鼻青脸肿的中年乞丐倒在路边。
接着,第三天……
然后,赵颢鬼使神差的上去问了问原因。原因却是让赵颢有些哭笑不得。原来这中年乞丐骂县太爷的原因只是因为那县太爷勾引良家女子却又不给别人名份……
这样的事情当然跟这中年书生没有半点关系。赵颢那个时候也已经知道,为什么这中年乞丐能够大骂县太爷只是被暴打一通,甚至连内伤都没有了,因为这中年书生还是解元之身。
宋朝科举分为州试、省试、殿试三级。每年秋天,各州进行州试,第二年春天由礼部进行考试,也就是省试,省试之后当年进行殿试,随后就是给那些中了进士的皇帝门生直接授官了。
再然后,县太爷的官自然是没了。而元闲也就是那中年书生,就成了赵颢王府中的席西席。至于元闲为什么没有参加省试、殿试,赵颢曾经也好奇问过,只是元闲只是淡淡的回了两个字,“不愿!”。
随着了解的深入,赵颢其实很清楚,自己这位放荡不羁有时候甚至对自己不满都要张口骂的解元西席,其实要比中了进士的很多人都要有才的多。只是因为某些原因他一直不愿意入朝为官罢了。
“王爷莫怪。官家呢,昨夜应是被那薛状元的大功高兴到了,所以正好顺水推舟将本就不想交给王爷的侦缉司给了他薛状元。于是,就有了这昨夜子时来的口谕。嘿嘿,不过么,睡了一晚起来,官家或是又对那薛状元有了那么点不放心,然后就有了今天的这道手谕。”
元闲说完,自顾自的摇头晃脑怪笑不已,却是不知道又想到了什么。过了半响,抬头看到赵颢依然静静的看着自己。
“没有了?”
赵颢讶然的看着元闲。
“……”
元闲翻了个白眼,“王爷,还不明白?”
“明白什么?”
“官家的心思都在这两道谕令上。他对王爷不放心,对那薛状元也不放心。所以,让王爷和那薛状元互相钳制,同掌侦缉司。”
“你说皇侄的意思是,让本王给那薛明做手下不成?”
“……王爷掌控侦缉司这么多年,虽说侦缉司大半人都是那位皇帝的人,可是总还有自己的人吧?随便找个信得过的人,跟那薛状元分庭抗礼不就是了?”
“哦,原理如此。”
赵颢似乎有些明白了,
“那本王派谁?”
“王爷想派谁就……”
这个时候元闲才现赵颢正目光灼灼的盯着自己,心中猛然一动,反手指着自己一脸惊讶的道:
“王爷是想让我?”
话到一半,元闲已经将头摇的跟拨浪鼓似得,连连道:
“不成……不成……这个绝对不成!”
“有何不可?”赵颢脸上带着点儿笑意。
“王爷,莫要诳我老元。老元说过,党争不消,老元宁愿让这一身所学带进棺材,也不会入朝为官的。”
元闲态度坚决。
“那位薛状元,本王也曾听闻过。据说先前以诗词出名,虽说有些才名,却是仅此而已。却不曾想,外放为官才不过一年时间,再次回来之后判若两人。前日李府之事,元师想必也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