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大宋改造计划-第17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广东那块地方崔许之根深蒂固经营了太久,薛明冒然进入,在最初必然会是寸步难行的局面,即便他是朝廷明令的封疆大吏,政令若是出不了府衙要个封疆大吏的头衔又能有什么用?高太后主政的那近十余年,赵佶自家都有过切身体会,却是最能理解的了。

    半响,大殿内的群臣还是没有一个人接话。

    当然,也不是说没有人不想说话,而是他们都还在犹豫该怎么说。是个人都知道,薛明的开封知府可是要比广东安抚使要逍遥自在的太多了,更莫说开封才是大宋朝的龙主之城不是?跑到广东,也就意味着脱离了朝堂的中心,一旦失势,只需朝中一道诏令,还不是要乖乖的听调听宣?
………………………………

第599章

    今天,郑伯举的这个突然举荐,倒是让袁成、王黼等人的心思都活泛了起来。天籁小说

    也对啊,自己这些人开始怎么就没有想到呢?如薛明这样的祸害,放在汴京城根本奈何不了他,而且还让他越爬越高,为什么不将他丢出汴京城?让崔许之门下的那些个死脑袋书生们来磨他?

    恶人就是要恶人磨才对啊。

    赵佶的意思显然是不想让薛明走,若是在平日里,怕是没有人敢轻易开这个口,如今么,可是不一样了,既然郑伯举已经在前面做了恶人,我们在后面不加把力岂不是太对不起这送上门的大好机会了?

    袁成和王黼对看了一眼,同时从对方眼中看到了窃喜和那坚定之色。

    今天,无论如何也要把那各祸害丢到广东去。&;amp;amp;amp;amp;amp;amp;1t;

    看着跃跃欲试的袁成、王黼等人,赵佶心中默默的为他们哀悼了一下。你们的一切都在明轩的预料之中,还拿什么来跟明轩斗?

    从让郑伯举举荐开始,有关薛明的事情已经是个局,现在看来,将会有很多人迫不及待的入局了。

    “圣上,臣有话说。”

    收到袁成等人肯定的答复,王黼终于忍不住,出列道。

    “讲!”

    “所谓玉不琢不成器。说谋略,汴京城饥荒,满朝文武束手无策,薛大人以弱冠之龄临危受命,进退有据,震慑囤积居奇诸大不法商贩,以雷霆手段斩杀军中鱼肉百姓将士,这其中更有老臣之不肖子侄,诸君想必也都还记得清楚。薛大人虽说是文臣,却也有过薛府门前手刃行刺种将军绿林大盗之勇。天下百姓,知道诸君之名也许不多,而薛大人之清誉,却已然早就传遍五湖四海。

    说文才,薛大人偶尔吟诵的数诗词此际依然为大宋朝无数文人士子、普通百姓所传唱。如此良才,岂能总是因为其年龄而强留在开封一地厮混?我大宋万里河山,有多少百姓等待薛大人这样的俊彦带去福祉?所谓年少,古有甘罗十二为相,今薛大人之才又何输甘罗半分?所谓磨砺不足,广东各地有崔相十数年治理,人文兴盛,百姓安康,正适合薛大人磨砺。所以,老臣以为,广东诸事,非薛大人此等新锐俊彦狩牧莫属。请圣上明鉴!”

    王黼洋洋洒洒半天,对薛明那是极尽褒扬之词,如果不是了解内里状况的人,怕是听到他这番话还真的以为王黼真的对薛明有搞基之嫌了,可是朝中诸臣,又有谁能不明白王黼打的什么主意?

    不过,就算所有人都明白,王黼这么极尽褒扬薛明只是为了让薛明赶紧滚离汴京城,此刻也不得不为王黼的面皮之厚暗叹一声,为了让薛明走,连自家侄儿被薛明诛杀之事都能拿出来作为例证褒扬,可见他对薛明的恨和忌讳,该有多深。

    听到王黼对薛明的褒扬之词,虽然明明知道他只是想要将薛明给赶紧送出汴京城,送出朝堂,不过赵佶依然差点忍不住击掌而叹了。

    “王大人今日真可谓是说出了吾辈之心声,还请圣上明鉴!”

    袁成深知趁热打铁的道理,慌忙出列朗声附和道。

    “请圣上明鉴!”

    “请圣上明鉴!”

    ……

    一干理学一派的大大小小的官吏,还有谢氏一族门下、蔡京留下的门生故吏、亦或是跟宗室有着千丝万缕关系的官员们,齐齐躬身高呼道。

    看到殿中黑压压齐声高呼的一大片官员,赵佶心神有些恍惚。多少年了,在朝会上哪一件事不是都要争的脸红脖子粗,最后才勉勉强强有了个定论的,可是在今天,就为了让明轩早些离开汴京城,早些到广东那是非之地,竟然第一次看到了这么多人如此同心,没有产生任何大的波澜。

    薛明轩就这么让他们忌惮么?

    余深也没有动,崔许之的那些个门生也没有动,当然还有张商英一系的官员。

    余深和崔许之的门生们是还没有弄清楚状况,如今的局面很明显是皇帝不想要薛明离开汴京城,而皇后系和理学一派乃至宗室的人都想要将薛明给赶出汴京城,剪除张商英乃至赵佶的一条臂膀。

    理学一派、蔡京、宗室还有皇后系似乎都没有在那位年轻的薛大人手中讨上任何的好处,更莫说,据说当初在汴京城饥荒的时候,那位薛大人还设计将那些个跟几位嗣王关系极为亲近的几个巨商大薛险些坑杀,若不是嗣秀王赵世将亲自出面说项,怕是那些个在汴京城中呼风唤雨的巨商大薛就要少上好几个了。

    虽说没有跟薛明打过交道,不过游似、李昴英等人对薛明的事情可是听说的太多了。这样一个能够同时让太后系、蔡系、理学一派乃至宗室的几位嗣王都忌惮不已的难缠人物,显然不会是个好相与的角色,如果真的去了广东,到底对崔师门下的门生故吏是好还是坏呢?崔师经营了十余年,甚至放弃右丞相的高位不要,兢兢业业经营东南十余年,始有今日之局面,以备他日大宋战事不利的时候,能够给大宋留下一个喘息之地。

    若是那位年轻的薛大人不明就里的去了广东,胡搞一通,将崔师好不容易打下的局面都给破坏了,那又该如何向九泉之下的崔师交代?

    可是游似和李昴英等人却也知道,广东他们势力不弱,可是在朝堂上,崔许之在的时候尚且只能选择避开朝堂,如今崔许之都不在了,他们这些人又能有多大的分量?

    游似等人心中无奈之余,却也知道,眼下只能等待机会而已。

    至于张商英没有出列应和,他没有出列,根本弄不清楚状况的张氏一族一系官员却是也都不敢擅自妄动。他们也在纳闷,这个时候,自家那位右相大人很明显应该是赶紧出声反对才对啊,若是让理学一派和谢氏一族的人真的得逞,将薛大人给放到了广东,这对张氏一族来说可不是什么好事情啊。
………………………………

第600章

    他们,自然不明白此刻张商英的挣扎。

    朝堂上沉浮数十载,张商英经过短暂的惊讶之后,这个时候已经明白薛明心中是作何打算了。显然,薛明是不想继续在朝堂上跟理学一派斗下去,空耗青春,他想要自己做点事情了。

    到底是应该大方一点儿应了薛明,还是应该冒着有可能触怒薛明的风险直接出声反对,待到后面再好生说服他呢?这对张商英是个两难的选择。

    “老臣附议!”

    一声苍老的声音响彻大殿。

    群臣望去,却是先前一直没有出声说话的新任参知政事、理学宿老杨时。

    连杨老大人都想要将薛明给赶出汴京城,看来这薛明在朝中实在是太过不讨人喜欢了啊。

    “臣请陛下设东南制置使,辖广南东路、广南西路、福建路、荆湖南路、江南西路五路之地,广州为东南制置使府,薛明为任东南制置使!”

    张商英出列,朗声道。

    “咝!”

    随着张商英话落,大殿中群臣无不倒吸一口冷气!

    龙椅上的赵佶听到张商英的话,却是再也没有了先前的疲懒之状,而是第一次坐直了身子。

    不过短暂的惊诧之后,赵佶做的第一件事不是去观察始作俑者的张商英,而是用带着几分狐疑之色的眼神看向了一直没有出声的薛明,见到始终一脸淡然的薛明第一次流露出根本不似作伪的惊讶之色看向张商英后,赵佶绷紧的身体才终于又缓缓放松,慢慢斜倚回龙椅上。

    薛明苦笑着收回眼神,知道这是张商英在帮自己一把的同时也是在变相的向自己表达他的不满了。只是这样的一种方式,似乎太过让人难以接受了些。

    广南西路、广南东路、荆湖南路、江南西路、福建路,这五路之地并为一处设置东南制置使衙门,也亏得张商英这个右丞相和枢密使敢说出口,也亏得他说的东南制置使是薛明,否则的话,怕是赵佶立马就要翻脸了。

    若是真如张商英所说的那样用五路之地组成东南制置使衙门,那么这个新成立的东南制置使衙门可是占据了如今大宋朝近乎五分之一的土地,薛明将会真正的是成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存在。

    一旦薛明真的掌控那五路之地合并而成的东南制置使衙门,那么可以说,薛明基本上就是随时可以脱离大宋乃至不听任何来自朝廷的律令了。

    自大宋朝立国以来,还从来没有将如此大的国土交给一个人治下的时候,更不要说像薛明这般升官比坐火箭还要快、基本上没有多少历练的年轻高官了。

    “圣上,史相所言万万不可啊!如今我大宋已设四大制置使,每一处都是直面外寇所在,而广东等地深处我大宋腹地,罕有战事,断不用如此设置。

    更莫说,广南西东两路、福建路、荆湖西路、江南南路五路之地并为东南制置使衙门,可是足足占据我大宋如今疆域五分之一之地,兹事体大,还望圣上三思!”

    袁成回过神来,慌忙出列高声呼道。

    “是啊圣上,此等事宜我大宋自立国来从未曾有过,请圣上三思啊!”

    “请圣上三思!”

    ……

    随着袁成出声,王黼等一干人等纷纷出声谏道。

    赵佶看着下方一众全都激动起来的群臣,眼神玩味,看着惹出事端的张商英淡淡的道:

    “张卿,既然此事是你提出来,你来说说吧。”

    “回圣上,袁大人所言臣不敢苟同。”

    “哦?如何个不能苟同法?”

    “正如袁大人所言,东南等地乃我大宋腹地,深处后方少有战事,可是正因如此,才更要设置东南制置使衙门。”

    说到这里,张商英停顿了半响,见成功的引起了殿中众臣以及赵佶的注意,才继续道:

    “此次四川、淮东、银夏三地战事,想必圣上和朝中诸君都很清楚,老臣执掌枢密院,却是心有余悸啊圣上。若不是薛大人和种将军在银夏城成功的击退西夏亲王李良度,如今怕是诸君就不会在这大殿中讨论东南制置使衙门的事宜而是考虑我大宋朝该往何处迁都的事宜了吧……”

    “危言耸听。一派胡言!”

    张商英嘴里的话还没有说话呢,这边的袁成就已经是急言厉喝的出声将张商英的话给打断了。

    “先不说我大宋银夏、淮西、淮东、四川还有逾百万大军未曾出动,仅仅是开封一地就有圣上亲军御前军百万之众,更有黄河天堑在前,我大宋水师镇守黄河水道,难道那西夏人还能长翅膀飞过黄河,接着再渡过黄河不成?张相,如此危言耸听,莫非有什么不可告人之目的?”

    袁成看着张商英冷笑连连。

    广东安抚使和辖五路之地的东南制置使那可是天差地别,一个小小的广东安抚使,还要先搞定崔许之留下的那些个门生故吏,朝中没有多少人原意为了这点儿蝇头小利惹得一身骚,可是若真是辖五路之地的东南制置使衙门那可就不同了,怕是朝中无数人要打破脑袋也要争上一把吧?尤其是一直对现状不满的宗室,绝对不会让薛明坐上这样一个肥缺的。

    毕竟,若是真能够设置东南制置使衙门的话,就连袁成他自己都有些心动了啊。

    治下五分之一的大宋疆域,这是何等滔天的权势,又何必在朝中天天为了那些个鸡毛蒜皮的小事争争吵吵不休?

    “圣上,开封、大名两京之前,除了黄河天堑能够勉强挡住西夏人一时,我大宋那百余万大军真能挡住那些西夏人吗?臣……实是不敢苟同。”

    张商英没有搭理袁成,而是躬身对着赵佶道。

    赵佶皱皱眉,没有说话。不过张商英的话,却也在他心中翻起了滔天巨浪,是啊,若是没有黄河天堑,那百余万基本上没有上过战阵的御前军真的能够挡住如狼似虎的西夏人吗?

    说实话,赵佶心里还真是没有一点儿底。

    “圣上……”
………………………………

第601章

    “汴京城、应天府距离黄河防线不过数百里之遥,若是真有一天西夏人突破黄河天堑,旦夕之间就可以长驱直入兵临汴京城下,而那个时候东南各地将会是我大宋最后的倚靠,也是我大宋图谋反攻收复失地最后的依仗。更莫说,东南各地毗连四川、银夏两大战区,一旦两地有失,自东南各地出兵却要比开封近上不知几许,此等要地,岂能不用心、不好好经营?”

    见到赵佶面带犹豫,袁成张嘴欲言却被张商英毫不留情的打断。

    “薛大人未曾经过磨砺,臣等本想让薛大人多多磨砺一番,若是如史相所言,薛大人磨砺之初就肩负如此之重的担子,怕是不堪其负啊,圣上,欲则不达啊!圣上!”

    薛明若是真的做了东南制置使,怕是王黼以后都不可能再睡安稳了,心中比谁都要着急的他说出来的话,却是直中要害,一方面点出他是为薛明好隐隐表露出反对之意,另一方面却也隐晦的点出了,若是真的设置东南制置使衙门,也要选择一个真正能够主持得了大局的人才行。

    显然,王黼才是真正的抓到了重点。从这短短的几句话就可以看出,在阴人这件事上,袁成还是太嫩了,还有待锻炼,而王黼却是已经做到了真正的口蜜腹剑之境!

    薛明原本并没有将王黼看在眼里,不过今天王黼的这番话却是让他第一次开始重视这个自从死了侄儿之后就再没有任何动作的老狐狸。

    当然,也仅仅是重视而已。

    真正让他惊讶的却是张商英刚刚说的话或者说张商英的战略眼光。

    在此之前,说实话张商英并没有表现出多少让薛明感觉惊艳的地方,也许是因为他在朝中的掣肘太多,也许是因为拜相之后再无缘他梦寐以求的左丞相之位,又或许是随着年纪越来越大过了年轻似火的岁月,张商英将绝大多数精力都用在了恢复或者说守住留下的基业、跟理学一派争斗之上,无论是政务还是军事上,张商英这些年确实是少有建树。

    同张商英之间的联盟,说的好听点儿是互相帮衬,说的不好听点那就是两个同样被朝中其余人视作眼中钉肉中刺的新旧两人抱团取暖的保身之举。

    不过,张商英今天对东南诸地的阐述,却是让薛明对张商英刮目相看了。

    抛开他要离开汴京城的其他原因不谈,因为那些个原因除了不想在朝中陪着张商英跟一帮老东西斗智斗勇空耗岁月和精力外,更重要的一些个原因,实在是不好说出口的。

    薛明想要前往广东的另一个最为主要的原因,却是在今天被张商英说了个不离十。

    东南一地,也就是张商英想要囊括为东南制置使衙门的广南东西两路、福建路、荆湖南路和江南西路,可以说确实是大宋朝如今不算太过漫长的战略纵深中唯一能够用作战略纵深的地方。

    永兴、秦凤、河北、河东这四大战区,无论那一个都是直面外族兵锋的最前沿,这也是宋朝会设置这几大战区并且将过三分之二的兵力都布置在这几大战区的主要原因。

    一旦这四大战区任何一地有失,大宋朝内里就是一片坦途了,根本没有多少可用的兵力来阻挡南下的西夏或是辽人。尤其是都城汴京城,实在是太过靠前了。

    经营好东南,可以给大宋朝一个稳定的后方,进可以驰援破烂不堪的河北和永兴两大战区,退则可以给南撤的大宋皇室一个安身立命之地,至少留下点儿希望。

    这也是薛明放着开封知府不做,放着御史大夫、应天知府不争,却非要火中取粟的去争那远在千里之外的广东安抚使之位的其中一个重要原因。

    显然,张商英也是看到了这一点儿,才会如此语不惊人死不休的要设置那东南制置使衙门了。

    或许,张商英并不真的是为了表达他的不满或者说开玩笑。

    可是,薛明同样也知道,先不说赵佶作何之想,若是东南制置使衙门真的能够设置,那么以他的资历和年纪,那东南制置使的位置怕是无论如何也是轮不到他的。更莫说,他手中的市舶总司衙门如今已经开始掌控大宋朝的财政大权。

    当钱、权、人、土地都集中在一个人手中的时候,想不被人猜忌都难啊。

    龙椅上的赵佶至始至终都是冷眼旁观者殿中下方众臣,不一言,神色间根本看不出喜怒。

    “圣上,东南诸事需徐徐图之,万万不可操之过急啊,圣上。”

    杜范等人知道趁热打铁的道理,齐齐拜伏于地,高呼道。

    “怕是不是不要操之过急,而是有人对那东南制置使的位置心动了吧……”

    “嘿嘿,李某倒认为不然。东南诸地如此要地,张相今日提出,李某看来更像是为了张相自己准备的……张相,你说是与不是呢?”

    “……”

    王黼阴恻恻的话让张商英神情陡然一变。

    这句话可真正是诛心之言了。

    蔡京之后赵佶本来就对张氏一族诸多的提防,东南制置使衙门囊括大宋朝近乎五分之一的国土,张商英要是真是想要自己做那东南制置使的话,那么有着蔡京在前,很难不保证一旦张商英得势,又将是一个难治的人物。更有甚者很可能列土封疆皇袍加身啊。

    张商英今天千辛万苦的谋划,甚至不惜在今天的朝会上得罪赵世将等一干嗣王也要力挺赵佶,不就是想要借着跟薛明是盟友的关系,来重新获得赵佶的信任么?

    王黼这话一出,若是赵佶真的信了,那之前所做的不仅全都白费,甚至还可能将今天对薛明的示好和送人情之举变成一个大坑,激怒薛明啊!

    薛明会不会信张商英不知道,不过赵佶,那就不好说了!

    张商英怎能不又惊又怒!

    听到王黼的话,殿中群臣哗然之后开始不断的交头接耳窃窃私语。
………………………………

第602章

    对啊,若是东南制置使衙门真的设立,无论是资历也好还是身份也罢,朝中最适合做那东南制置使的人选不会过一手之数,而这一手之数的人选中,身为枢密院枢密使、而且还是率先提出东南诸地重要性要设置东南制置使衙门的张商英无疑是这一手之数的人选中最为适合的了。

    至于薛明,没有人认为他真的可以做上那东南制置使的位置。不管赵佶再如何宠信与他,却终究还要平衡朝堂上各个方面的意见不是?

    感觉到殿中群臣的眼神,张商英的脸色愈的难堪起来。

    “够了!”

    随着赵佶一声冷喝,殿中纷扰瞬间消散一空。

    “东南制置使衙门之事就此作罢,合广南西路和广南东路为广东路,设广州府为广东路衙门所在,擢升薛明为观文殿大学士、广东安抚使兼知广州府。此际年关将近,太子加封之礼即将举行,允薛明待年后再行赴任,广南东西两路各路官吏各司其职,不得懈怠!此诏,即日起行文各路!”

    赵佶淡淡的将早就拟定好的旨意说出,一言而决。

    “吾皇圣明,臣等遵旨!”

    郑伯举率先躬身应命,其余一众殿中群臣不管心中是作何之想,此际木已成舟,也只能齐声高呼圣明。

    “退朝!”

    冷冷丢下两字,赵佶拂袖径直离去,留下一众心思各异的群臣。

    赵佶一走,大殿内就热闹起来。

    一众群臣纷纷围拢过来,各中恭维之语不绝于耳。不过,也仅限于此。毕竟,所有人都知道,薛明看似升官了,可是离开了汴京城这大宋朝的绝对中心,就算赵佶再怎么宠信与他,那情分终究还是会慢慢淡掉的,更莫说,薛明这一次去广东,是福是祸还是未知。

    当然,所有人同样也知道,只要福庆公主还在宫中一天,薛明就算是这一次去广东混的再差,也不会有什么大祸上身,可是福庆公主毕竟只是一个女人,而且还是身处皇帝的后宫之中,若是让朝中那些跟薛明有间隙的王黼等人得势,她最多也就只能保薛明小命罢了。

    很多人都搞不懂赵佶在明知道王黼等人是想要将薛明赶出汴京城,为什么最终还是应允了郑伯举的举荐也搞不懂为什么张商英会自断一臂的帮王黼等人将薛明送出汴京城。

    可是这并不妨碍他们心中趋利避害的本能,所以对薛明的恭维或多或少都带着几分幸灾乐祸在其中,随后就纷纷告辞离去。

    薛明自然能看出这些人看似亲热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