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大宋改造计划-第20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路府州县是大宋朝四级行政体系,其中英德、肇庆、德庆这三府是广南东路下辖三府,三府又下辖广州、韶州、循州、连州、潮州、梅州、南雄州、封州、新州、南恩州、惠州等十一州之地属县百余,广州为广南东路路治所在;静江、庆远两府为广南西路两府,下辖容州、邕州、融州、象州、昭州、梧州、藤州、浔州、柳州、贵州、宾州、横州、化州、高州、雷州、钦州、郁林州、琏州、琼州、贺州二十州百余县治,静江府为广南西路路治所在。
(本章完)
………………………………
第701章
两路统计有五府三十一州数百县,其中广南西路因为同大理、高丽国等地接壤,除了各府州常备的少许厢兵之外,还专门驻有南宁、万安、吉阳三军,防御大理、高丽国等方向,而广南东路却是因为靠近荆湖南路和江南西路这两路驻有大军所在的核心之地,而且基本没有碰到什么战事,除了一些府州常备的厢兵杂牌之外,倒是没有设置有驻军所在。
鄂州知府洪文浩、银夏水师都统曾明、淮东制置使赵葵大人帐下余阶三人是薛明找赵佶要的人,鄂州知府洪文红显然已经是薛明内定的新的广东路路治所在广州府知府了,至于如今正从银夏赶往开封的银夏水师都统曾明,却是薛明预备的广东路水师统制了。
其实广南西路的南宁、万安、吉阳三支驻军,在薛明心中压根没有把他们当做真正的军队,至于各个府州中常备的厢兵,薛明甚至连想都没有想起来过。这也是为什么他要专门找赵佶设置市舶总司衙门指挥司的主要原因了。
市舶总司衙门指挥司,才是薛明真正用来在广东安身立命的本钱。拳头硬才是硬道理,脑中知识领先这个时代近千年的薛明,自然不会忘记。不然他又为什么觊觎静塞军?甚至不辞辛劳的专门跑到杨家村去说服杨平岳隆他们?
英德、肇庆、德庆、静江、庆远五府是新设的广东路中最大的五府所在,洪文浩作为薛明专门找赵佶要的人,占据新的广东路路治广州府知府,外人自然不好说什么,更何况广州原本只是广南东路一个小小的州治所在,根本算不得大城,薛明要想真正的在广东路站稳脚跟,如果不能讲英德、肇庆、德庆、静江、庆远五府给捏在手中,剩下的三十一州就更不用说了,怕是到时候薛明的公文也就在广州城内有些效用,出了广州城也就废纸一张了。
政令不出广州城,薛明这个广东安抚使,也就是空顶着广东安抚使的名头,那是没有任何卵用的。
这些道道,其实大家都是心知肚明的,所以赵佶就想着将英德、肇庆、德庆、静江、庆远五府的知府换上一换,不说都换,也不能说都换上薛明自己的心腹,薛明也没有那么多的心腹可用,至少当下是没有的,至少也要换上个靠近赵佶的甚至是中立的不是?
英德府是之前的广南东路路治所在,静江府是广南西路路治所在,都是两路中的重镇大府,自然也是最为富庶的所在。其余三府自然也都是两路中数一数二的大城。其中英德府,是由理学泰斗周敦颐的门生同样也是理学一派的新锐分子绍定三年(1231年)的探花卫奕东任知府,卫奕东祖籍广南东路惠州,历任惠东知县惠州知州直至英德知府,卫家同样也是惠州数一数二的大族,可以说在英德府乃至整个广南东路都是地头蛇般的存在。
静江府是广南西路路治所在,知府芩中海,进士据说是开封人,由嗣沂王赵德普门下远亲。嘉定十四年还是宁宗赵扩在位之时,芩中海如今已经在静江知府任上足足十年整,而芩中海在广南西路据说也已经是足足十五年整。
近二十年时间,朝中政局变幻,虽说广南西路山高皇帝远,但是一路府治所在知府,芩中海能够在静江府足足十年,显然没有几分手段也是不可能的。
其余肇庆、德庆、庆远三府的知府分别名为苏轩、费山、俞浩弈,这三人也都是三府本地世家大族子弟,同样也是根基深厚之人。
五位知府,除了新设的广州府知府洪文浩算是薛明的心腹嫡系外,剩下的想来没有任何一个人愿意看到薛明这个乳臭未干的宠臣突然从开封空降骑到他们头上的。其实,这也是为什么当初合并广南西路和广南东路为广东路,两路安抚使、众多的节度使、通判都没有油头要重新安排却没有在朝中受到太多阻力的缘故。
没有这些把持地方实际权力的人的支持,薛明想要安稳的坐好广东安抚使的位置,每年还要通过市舶总司衙门给朝廷提供一千万两的白银,那根本就是做梦。
赵佶显然是想帮薛明把最后的麻烦也去掉,不过,显然,赵佶想的很美好,现实却是很残酷。
假如是在往日,又或者是别的地方,区区几个知府的调动,王黼、袁成等人,也不会这般明火执仗的说直接把赵佶的意见给否了,毕竟赵佶还是皇帝,更何况吏部尚书李卓还是信任左丞相余深的本家侄儿,而余深虽说不一定会亲近薛明,却也不会在这么明显的事情上去拆薛明的台,更莫说这还是赵佶的意思。
“不是王黼、袁成那些个老匹夫还能是谁当初朕就不该让他们做这个参知政事。”
赵佶破口大骂,又是一杯闷酒下肚。
薛明笑笑伸手给赵佶的酒杯斟满。
“明轩,你力主那李强父为左丞相,朕本以为在这件事上那李强父总会在这件事情上帮衬一二,却不曾想中书省议事的时候,那王黼、袁成、真德秀等人找着总总借口拦阻此事,不曾想那李强父却是一直推来推去,哪怕朕再三相问那李强父身为执政却是依然不停的跟朕打着太极,始终没有帮衬过半分……”
显然赵佶这几天还真是被王黼、袁成等人给打击的不清,还没说完又是一杯酒下肚。
福庆公主看到赵佶如此,本就惶恐的一颗心此际却是更是焦灼,险些急的眼泪都掉下来。
薛明倒是很理解赵佶此刻的心情。同样也很清楚赵佶此刻的愤怒其实更多的还是因为他对自己权力受到的掣肘而产生的,区区三个偏远之地的知府还真犯不着赵佶如此大动肝火。可以想象,一个刚刚在向太后手中做了余年不管事皇帝的人,才品尝到权力滋味没有几年的人,对权力的眷恋。
(本章完)
………………………………
第702章
横山之战的失败,极大的打击了赵佶最初亲政时的中兴之志,不得已下罪己诏安定民心。也正是因为横山之战的失败,极大的打击了赵佶锐意进取的中兴之志,转而走向保守,更因为后宫始终没有任何人给他诞下子嗣,让赵佶对政事更是恢复到了先前的状态,得过且过,朝政大权大多交给了他倚重中书省枢密院,一切求稳为主,如今有了太子,薛明之前又给了他一个收服河西走廊的希望,当然更多的还是为了赵桓做打算,让赵佶再次振作起来。
不过,放权容易,想收回来就难了。更莫说如今的大宋朝堂,因为赵桓的出现,宗室再失去了继承大统的希望之后,也终于不再遵循之前的潜规则,而是有走上台前的趋势,加大了对权力的攫取,让赵佶掣肘更多。
这些,才是真正让赵佶如此愤怒的主要原因。如果仅仅是王黼、袁成、真德秀等人,怕是还无法阻拦赵佶对三个偏远地区的知府的任免。
至于赵佶说的余深始终和稀泥的事情,薛明倒是还真没有放在心上。余深其人,如果不是德行甚好,薛明也不会拉着郑居中、张商英等人助他登上左丞相的位置。而且最主要的是,这其中有些道道余深自己也很清楚。
向太后掌权十多年,直到向太后死后赵佶才亲政,在赵佶亲征最初,坐视理学一派痛打王安石一系官员,成功将所有权力收回来,是无论如何也不可能再将左丞相的大权交给张商英的。更不要说张商英还掌着枢密院,都督两淮四川银夏军马,是时的大宋朝廷为了防御西夏人的进攻,在整个黄河以南设置了连片的军区,而两淮、四川、银夏三大军区,因为地理位置的关系,是抵御西夏人南下的最前沿,可以说集中了是时的大宋朝中最为精锐的军队。
张商英掌控着整个大宋朝最为精锐的军队,如果再将左丞相收入囊中的话,可以说他已经走上了跟王安石同样的高度,大宋朝的军政大权尽皆纳入一人之手,可以预料的是,下一个王安石已经出现了,这是赵佶无论如何都不可能接受的。
左丞相不会让张商英坐上,但是肯定又不可能一直空着,而这个时候的大宋朝,有资历有资格能够担任左丞相之位的,除了余深之外,似乎还真没有其他人,余深其实自己心里也很清楚,他有可能只是个过渡,但是这个过渡却也是非他不可。
薛明外放广东为官,在广东路的问题上,余深已经帮过一次,双方的交情也仅止于此,所以这个时候余深不会在为赵佶想要更换三个广东境内知府的问题上出头,在薛明看来是再正常不过了。
更不要说,余深向来都是嫉恶如仇以德行高义著称,同时也是最重资历的人。薛明作为之前闻名开封的欢场浪子,一直借着福庆公主之名在外面做了多少让人不齿的勾当更是广为人知。虽说如今洗心革面,可是蹿升的如此之快,还同张商英一流搅合在一起,隐隐有在朝中同他们这些个老臣鼎足而立之态,余深嘴上不说,心中估计也是极为不喜的。更不要说,薛明身上无论如何也是洗不掉福庆公主的影子的,余深能够做到只是和稀泥而不是帮着王黼等人在薛明看来已经是很仁义了。
“朝中掣肘颇多,便宜师弟感觉恼怒也很正常。不过,若是明轩连区区三个知府都拿不下,又何谈为便宜师弟分忧呢?所以在这件事上,便宜师弟倒真不必同几位参政大人争论太多。而且,太子大典将至,万事以稳为主,便宜师弟倒也不必太过焦灼苛责,一时的得失又如何?只要便宜师弟不要急躁,这天下终究还是便宜师弟的天下。大宋朝终究还是圣上说了算的不是么?”
薛明端起酒杯对着赵佶微微一揖,一饮而尽。
听到薛明的话,赵佶蹙眉。
“明轩是说要徐徐图之么?”
“现如今朝中局势混乱不堪,我跳出牢笼,便宜师弟也就不会再有太多的忌讳,让他们争抢去吧,便宜师弟只需要在龙椅上稳稳看着,才能将一些不明的东西看的更清楚。不管任何事情,不管哪一方想要得到什么,到最后也还是要到龙椅前解决的不是么?退一万步讲,陛下如今正值春秋鼎盛之年,而他们终究还是要老要死的。”
“噼啪!”
浓烟中冒出寥寥几条火苗的柴火堆突然炸响,几点晶亮的火星四溅而出,落在火堆周围伸的长长的十数只红肿干裂的粗糙大手上,引得这些手的主人慌不失的连连拍打,如滚烫的火星灼烧,引起一阵低低的叫骂和哄笑之声,短暂的喧嚣之后,一切又恢复之前的平静。
这是一个不大的行军帐篷。
不大的柴火堆不时升腾起呛人的浓烟,让本就昏暗而且不大的帐篷变得云雾缭绕,低低的咳嗽声不时响起。十几只或是冻疮或是开着如婴儿小嘴般的裂口的粗糙手掌之后是七八个穿着铠甲的兵卒,围着这不大的柴火堆团团而坐。
豆大的油灯,柴火堆上寥寥几缕火苗,是整个帐篷内唯一的光源。晕黄的火光映照着烟雾缭绕的帐篷里,给所有物事都涂抹上了一层红晕。隐约可以看到湿腻的地面,摆放在稻草上的凌乱被褥还有横七竖八堆放在一角的兵械腰刀滕盾、还有几个裹着露着黑腻棉絮被褥的兵卒。
那寥寥几缕的火苗终于不负众望的渐渐变大最终终于欢快的跳跃起来,出兴奋的嘶鸣声,给阴冷而又潮湿的帐篷注入了几分暖意。呼啸的惨厉凤鸣声一阵紧过一阵,让刚刚感到一丝暖意的几个兵卒在沉闷中不自觉的裹了裹身上那破烂的被褥。
“呼!”
原本紧闭的帐篷突然被拉开一道口子,刺骨的寒风带着大片大片的雪花裹着一道花白的壮硕身影挤了进来,那恍若雪人的壮硕身影闪进行军帐飞快的转身将身后扯开的裂口合上。
(本章完)
………………………………
第703章
冰寒刺骨的寒风嘎然而止。
虽然只是短短的一刹那时间,但是陡然扑进帐篷内的透骨寒风,还是将行军帐内刚刚积攒起来的点滴温暖瞬间吹散,让围坐在火堆旁的七八个兵卒同时情不自禁的打了个冷颤。刚刚还在跳跃的火苗,被这突如其来的冷风瞬间压的摇摇欲坠。
“都头回来了。”
“关头回来了。”
“关头快过来暖暖。”
“快快将风头挡住,别把火头吹灭了。”
“快帮都头把身上的雪去了,都没点眼力劲么?”
原本沉寂的七八个兵卒看到这披着风雪进来的人影顿时活了过来,纷纷起身迎了上来,七手八脚的拍打着壮汉身上那厚厚的一层积雪。
“这鬼天气他娘的冻死爷爷了。”
壮汉取下头上的斗笠,厚厚的积雪滑落一地,然后随手扔到一旁,站在原地任凭几个兵卒帮忙扑打着身上蓑衣覆盖的厚厚积雪,嘴上叫骂道。很快壮汉身上的积雪就被清理干净,随之而来的是脚边数寸厚的积雪。
僵硬的解开被冰在一起**的蓑衣,关都头低声嘟囔了一句扔在了脚边。寻了个让出来的空位关都头一屁股坐在湿腻的地上,伸出同样满是冻疮的
随着几块积存的干枯柴火扔入火堆,不到片刻功夫柴火堆的火焰瞬间升腾起来。
“关头,统领那边可有什么消息?这老天不长眼,雪下个不停,天寒地冻,棉袄被褥粮食柴火什么都缺,兄弟们都在这雪地上趴窝可不是办法啊。”
坐在关都头旁边的一个年长汉子搓了搓手终于还是忍不住问道。
“不趴窝还能如何?现在营中缺衣少食,道路都被大学掩埋,我们能走多远?”
关姓都头撕扯脚上裹着的枯草,头也不抬的道。
“关头,这些天,蔡州城内的蛮夷活跃的有些过份啊,这些指挥使大人定然也早到收到消息了,大雪阻了我们的路,那西夏蛮夷的骑兵更是不能用,那些个蛮夷下了马不就是弱鸡么?若是等那些蛮夷将步卒都调过来,我们想走也都没法走了啊,蛮夷在蔡州城内可比我们这雪窝中强的多啊。”
“是啊关头,不走在这雪窝中趴着大军是死路一条,走的话说不得还有几分活路啊。”
“李大力,你个龟孙子吵吵个啥?你们能想到的指挥使大人看不到?大帅会看不明白?”
关姓都头脱下脚上的裹着枯草的靴子,看着浸湿的裹脚布上冒出的带着异味的缕缕白烟,闷声道,
“统领说大帅已经遣蔡州军和宁武军冒雪前来接应我等,两天之内就可以赶到蔡州城。到时三军合兵一处,我等有吃有喝再撤兵回银夏。”
“真的?太好了!”
“他娘的终于可以离开这鬼地方了。”
……
听到关姓都头的话,行军帐内的数人顿时个个喜形于色。
“都他娘的别嚷嚷了,赶紧烤烤,一会还要去巡营,你们也知道蔡州城内的蛮夷自下雪之后就很是活跃,统领说了,晚上都要严加戒备,免得被那些个蛮夷袭了营。”
关姓都头头也不抬自顾自的烤着已经冻得肿成馒头状的臭脚,喝骂道。
“都头,这么大的雪,人都跑不了更不要说那些完全靠马的西夏蛮夷了,您老就放心好了,就算那些蛮夷敢来袭营,也定会叫他们有来无回。我信阳军的大营可不是那般好袭的。”
“小心驶得万年船,招子都给我放亮点,爷可不想不明不白的死在这雪窝里。”
“得嘞,关头你就放心好了,兄弟们招子都亮着呢。”
…………
无尽的黑暗笼罩着晶白的大地,刺骨的寒风带着凄厉的呼啸声卷过大地,带着无尽的雪花铺天盖地的落下,似乎大有不将一切都掩埋誓不罢休之势。连绵十数里的大营匍匐在素白的雪地上,形成一个个银色穹顶。本应喧嚣的大营,在凌冽的寒风中,除了哨塔还有大营中隔个十数步照明用的火把在寒风中摇曳的“噗噗”声响和偶尔如雪人般巡哨的一队队兵卒踩在厚厚积雪上的嘎吱声外,再无其他声响仿若一片死地。
“关…关…头,燃…燃…火吧。都三…三更了,不会再有蛮子过来了。咯咯!……”
几声清脆的牙齿敲击声,打断了剩下的话,
“关……头,兄弟们都受不住了,咯咯!再不燃火,大力就要生生冻死在这了啊,关头。”
这是一间距离信阳军大营不过数里,隐藏在山坳背风处的雪窝,几根满是冰凌的树枝搭建而成,上面铺着厚厚的积雪,如果不是走到近在咫尺,绝对不会有人现在这一片素白的山坳处竟然还会有这样一个雪屋,竟然还有这样五六个兵卒藏身在雪地之中。
这是信阳军大营安排在游弋在大营外防止被蔡州城的张柔袭营的斥候。而像这样曝露在寒风雪地中的雪屋,不仅仅只有关都头这几个兵卒一个。
“水袋呢?不是都有水袋么?”
关都头同样被一阵紧过一阵的刺骨寒冷冻得牙齿打颤咯咯作响,但是依然强制的让自己的语调保持平静。
“关头,您老的水袋里的热水还是热的?怕是现在也早就成冰坨子了吧,这冰天雪地里,就算是火估计也被冻熄了吧,那点热水能顶什么用!”之前的说话的虚弱声音强忍住颤抖的牙齿,哆哆嗦嗦动作异常僵直的拿出胸前早就冻成**一团的牛皮袋道。
“都头,再不让兄弟们暖和暖和,兄弟们不是死在西夏人手上,怕是就要被活生生冻死在这雪窝里了。”
李大力带着哭腔嘶声道。
“都头以为这些天那些个值夜的兄弟们是这么熬过来的?不都是在水袋冻成冰坨子之后偷偷点了火?”
关都头同样能感觉到自己那早就没有了丝毫知觉的手脚,一个个的循着记忆自雪屋中趴着的几个兄弟看去,雪屋内漆黑一片,其实根本看不到什么,不过他知道,那几个兄弟同样也是在看着他。但是关都头很清楚,自己等人此刻身上担负的重任,深吸一口气道。
………………………………
第704章
“别人这么做我老关管不了,但是今天是我老关值夜,想生火取暖,不行!”
“都头……”
“都闭嘴,都给老子不要在雪窝里趴着了,跟老子爬上山头看看有没有西夏蛮夷偷营,一趟没看到,就再爬下来,再爬上去,谁他娘的都不许偷懒。”
话没说完就被关都头不由分说的打断。
听到关都头斩钉截铁的话,其余李大力等人也知道了,想要让自己这位都头大人松口生火取暖那是想都不要想了,不过好在都头还是松了口,虽说外面风大雪急,但是至少动上一动总比要在在冰寒刺骨的雪窝中趴着生生冻死要来的强。
“我打头,郑牛你殿后,一个个跟着我往上爬。”
自从听到郑牛说其余的巡夜斥候都是靠着后半夜生火取暖才撑到四更天,不知为何关兴心中就被一股不详的预感所笼罩。按照大军这些天的巡守职责来说,最前出的斥候应该在距离大营十里之外值夜蹲守,直到四更天天将放亮才会回营。
如果真是按照郑牛说的那般,大营派出的斥候都生火取暖的话,那么在这雪地之中,虽说有飘落的大雪阻挡视线,可是积雪折射的光亮却也能足够的放大那哪怕豆大的火光,如果要是蔡州城内的西夏军真要袭营,那么肯定能够现那些蹲守的斥候所在,拔掉这些值夜的斥候根本是不用花费多少功夫的。
也就是说,整个信阳军大营外都是不设防的状态。
关都头不敢往下想,扒拉开不能挡住多少风的树枝,拖着僵直的腿脚第一个爬了出去。剩下的六个宋军兵卒一个接一个扭着怪异的姿势顺着关都头在雪地中钻出的沟壑顶着风雪朝着不高的山顶爬去。
艰难的爬上风高雪急的不大山顶,七个脑袋排成一排,看着前方。
即便是有着积雪,可是小山下方依然是黑漆漆一片,其实什么都看不到。
没人说话。
耳中只有一阵紧过一阵的寒风在呼啸,这呼啸此刻已经成了这片冰寒刺骨的天地唯一的声响。
郑牛活动了下好了许多却是依然僵直的手臂,撞了撞一直盯着前方默不作声的关兴,朝着刚刚爬上来的山下指了指。
关兴二话不说,转身飞快的朝着山坳雪窝处爬去,那度却是比之前上来之时不知道快了多少。郑牛、李大力等人不明就里,也只好转身跟着关兴朝着山坳处连滚带爬手脚并用的爬下去。
“哧!”
刚刚回到雪屋,就见一点火光自关兴腰间亮起,突然而来的光亮让郑牛几人不由自主的闭上了眼睛,以适应突然到来的光亮。
“关头……”
“有点儿不对,赶紧把你们的火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