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明朝富家子-第13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生出了试一试的想法。

    于是乎,他就盯着自家后院的竹子,使劲的看,想从中“格”出个道理来。

    结果,他“格”到最后,“格”得喷血,也没“格”出个道理来,所以,他认为朱圣人对格物致知的解释有谬误,从而才提出了“知行合一”,“致良知”,的理论。

    这什么茶壶烧水嘉靖还真看到过,因为当初在兴献王府的时候他跟陆炳和陆灵儿兄妹可是到处调皮捣蛋,后厨他们自然也没少去。

    他闻言,想了想,不由疑惑道:“这壶盖并不重,跟厚金之车比起来那可是差远了,你怎么想着五行之火能驱动厚金之车呢?”

    杨聪不慌不忙的解释道:“流水看上去也轻柔无力,但是,丈许高甚至是数丈高的水车也能被其推动,微臣想,这个主要还是方法的问题,找到方法了,自然便能推的动。”

    水车?

    嘉靖不由得又想起了战船,他又好奇道:“清风,你好像还说过,五行之火用到极致,亦可驱动巨木之舟,到时候巨舰不用帆,也不用桨,亦能自己行使,这也是真的吗?”

    杨聪毫不犹豫的点头道:“这个当然也是真的,微臣怎会胡说八道,欺瞒皇上。”

    嘉靖闻言,不由激动的道:“好,那你什么时候能把这不用拉也不用推的厚金之车做出来?”

    他之所以这么关心这个自然是有原因的,因为他想回兴献王府看看啊。

    这个想法不知多久以前就有了,但是,他一直在犹豫,因为兴献王府离京城实在是太远了,如果他坐着龙辇回去,路上最少也要一个多月时间,一来一回就是三四个月时间,这么长的时间,他还真有点耽搁不起,所以,他很想杨聪能把这速度飞快的厚金之车做出来。

    杨聪闻言,不由一愣。

    这个只是个长期目标而已,这会儿八字都还没一撇呢,怎么跟嘉靖说好呢?

    他想了想,随即小心的问道:“皇上,微臣斗胆问一句,您是想坐坐这厚金之车吗?”

    嘉靖连连点头道:“是啊,是啊,朕想回湖广看看,但这路途也太遥远了,如果坐龙辇,最少得一个多月,来回就是三四个月。按你书中所说,厚金之车速度奇快无比,想必几天时间便能打个来回吧?”

    原来是这么回事,如果火车真的做出来了,从京城到湖广,打个来回那的确只要几天时间。

    他想了想,干脆咬牙道:“如果微臣全力钻研的话,三年之内,应该能做出个样品来。”

    他也是发狠了,这蒸汽动力可是工业革命的基础,他想推广格物致知之理,在大明掀起工业革命,首先就得把这蒸汽机做出来。

    这会儿,既然嘉靖这么感兴趣,那自然是要在他重新步入官场之前做出来,要不然,到时候嘉靖恐怕会不高兴了,所以,他给自己定了个三年的期限。

    三年,倒也等得起,嘉靖闻言,不由微微点头道:“嗯,那你尽快吧,对了,你这次来找朕所为何事啊?”

    杨聪这会儿才记起此行的目的,他连忙拱手道:“当初皇上曾答应微臣为物理学院题名的,这会儿物理学院已然修建的差不多了,皇上可否将墨宝赐给微臣?”

    原来是这么回事,嘉靖闻言,不由兴奋的点头道:“好,好,朕这就给你写。”

    他这段时间可是逮住这四个字狠狠练习了一番,正准备拿出来显摆显摆呢。

    顶点


………………………………

第三卷 第一九九章 掩人耳目

    杨聪应约前来求墨宝,嘉靖自然是兴奋的不行了,一阵挥毫泼墨之后,“物理学院”四个大字便跃然纸上。

    说实话,这字只能算是中规中矩,并没有什么书法造诣可言,不过,右下角再加上嘉靖的署名和印章,这四个字的意义就完全不一样了。

    这大明朝好像还没有哪个学院的牌匾是皇帝亲笔题的名呢,有了嘉靖这幅字,物理学院这声名就不用愁了。

    杨聪求到嘉靖的墨宝之后并没有立刻回玉渊潭,他从御书房出来之后,便直奔礼部衙门而去,直接登门造访,拜会礼部尚书张邦奇。

    他这个举动着实把严嵩吓了一跳,严嵩可把他当贼一样防着,他刚进皇宫便被严嵩的亲信党羽给盯上了,甚至他跟嘉靖说了些什么都有陈洪指派的小太监暗中偷听呢。

    张邦奇可是阳明一脉在朝中的代表人物,不论资历和官阶,那都是阳明一脉中数一数二的。

    杨聪这会儿跑去找他是为了什么事呢,难道这小子想复出不成?

    张邦奇也颇为惊奇,杨聪竟然直接跑礼部衙门来找他,不应该啊!

    这会儿可是大白天,大家都在坐班呢,有什么“私事”不能晚上再说吗?

    当然,惊奇归惊奇,杨聪可不是一般人,既然来了,可不能怠慢了。

    他亲自跑到门口将杨聪迎进来,亲切的招呼杨聪在客位坐下,又命人上了香茗,这才好奇道:“清风,怎么了,你这是有什么急事吗?”

    杨聪微笑着点头道:“晚辈登门造访,自然是有事相求,不知张大人可否行个方便。”

    张邦奇闻言,好悬没把刚喝到嘴里的茶水喷出去。

    这家伙,开什么玩笑,有必要说的这么正式吗?

    他放下茶杯,没好气的道:“清风,你到底想干什么,你不是说这段时间我们要韬光隐晦吗?”

    杨聪笑呵呵的道:“哈哈哈哈,世伯,小侄真的有事相求,你看。”

    说罢,他直接将拽在手里的卷轴小心的展开来。

    张邦奇打眼一看,“物理学院”!

    嘉靖的字他当然认识,毕竟他也当了这么多年的尚书了。

    不过,这个并没有什么好奇怪的,因为杨聪当初献稿的时候就已经说过了,想请皇上题字,皇上也是答应了的。

    他看着嘉靖的墨宝愣了一阵,这才假假意思拱手道:“恭喜恭喜,有皇上御笔亲题,你这物理学院必将成为大明所有学院中的翘楚。”

    杨聪缓缓的收起卷轴,微笑着摇头道:“这能不能成为翘楚还不知道,小侄这次前来真是想让世伯行个方便,因为这会儿物理学院还没有一个学生呢。”

    啊!

    张邦奇闻言,再次愣住了。

    没学生,你找我帮忙干什么?

    这年头学院招生还不简单吗,只要把告示贴出去,自然会有大把的学生前来报名。

    要知道这会儿的学院也不是什么人都可以创办的,至少也得是官场上比较有名望的人致仕之后才有资格创办学院,一般的读书人想找个进士当老师都难,有这机会拜入曾经的朝堂大员门下,他们自然会削尖脑袋往里挤。

    他愣了一阵,这才哑然道:“清风,你不会连这个都不知道吧?说句不好听的,这年头读书人还少吗?你只要贴个告示,以你状元郎加尚书的身份,前来报名应征的学子估计能把你物理学院的门槛都踩烂了,你有必要找我帮忙吗?”

    杨聪依旧微笑道:“这个小侄自然是知道的,京城附近,顺天府,乃至北直隶的学子自然是多如牛毛,不过,小侄不想胡乱招人,滥竽充数。”

    张邦奇恍然道:“你意思,想请老夫帮你把把关?这种事情你没必要跑礼部衙门来说吧,你派亲信来知会一声便成,老夫还能不去吗?”

    没想到,杨聪却是连连摇头道:“不,不,不,这个就不劳世伯了,其实,小侄就是想借举人和秀才的名录一用。”

    张邦奇闻言,再次愣住了。

    这小子,怕是一时头脑发热,把脑子给烧糊涂了吧!

    举人和秀才的名录礼部自然是有的,因为科举就是礼部主管的,有功名的自然都要记录在案。

    问题,这东西,就连他都不曾去看过啊。

    开什么玩笑,整个大明少说也有数千举人,数万秀才,再加上这些人的简略描述,这名录可不是一本两本,而是一百多本,这东西,谁会闲得无聊去看啊!

    他愣了一阵,这才尴尬的道:“这个,借给你看看倒也没什么,不过,也不能借太久,最多也就一个月吧,那可是一百多本,不说一个一个挑了,就算是一页一页翻也相当的费时间,你确定你能看完吗?”

    杨聪毫不犹豫的点头道:“一个月,足够了,那就多谢世伯了。”

    张邦奇闻言,不由满脸疑惑的看着他。

    这家伙,一百多本厚厚的名录,一个月看完,你真是想从里面挑人吗?

    他感觉,一个月要看完一百多本像举人和秀才名录那么厚的书,绝对细看不了,能大致翻一遍,把每个人的名字都扫到就算不错了。

    这挑人有这么简单吗?

    你想要挑选自己合意的人,总得看看人家的简略介绍,然后再琢磨琢磨吧,一眼扫过去,能看出个什么来?

    他还真猜对了,杨聪就是大致扫一眼名字便成了!

    杨聪之所以来借这个名录,其实就是想招收一些历史上的名人当弟子而已,他虽然对嘉靖朝的历史不是很了解,嘉靖朝的名臣他还是记得一些的,如果能把这些人都招到他自己门下,那他就牛逼大发了。

    因为这些人能在青史留名,那肯定都是能力出众之辈,再加上他有独特的科举秘籍,只要稍微教授一番,这些人考进士,那还不是手到擒来,甚至全部名列一甲二甲都有可能。

    这年头,一个普通的教书先生一辈子能教出一个进士来就算不错了,只有像王阳明那样的大名人,相当于亚圣的存在才能教出几个进士弟子来,他要是能教出一批进士弟子,绝对名震天下!

    当然,他这有明显的作弊嫌疑,如果他查都不查一下便天南海北到处招收弟子那就太不正常了。

    你又不是神仙,怎么可能天南地北的读书人都认识呢?

    所以,他才会来找张邦奇借举人和秀才名录,以掩人耳目。

    张邦奇可不知道杨聪打的是这主意,他只感觉杨聪这小子太神奇了,一个月看一百多本厚厚的名录,还能从里面挑人,这状元郎果然非同一般啊!

    ()


………………………………

第三卷 第二〇〇章 杨门七子

    玉渊潭边,杨府花园,乖巧的丫鬟还在细心的呵护着移植来的奇花异草,张贞和陆灵儿却已经在新建成的亭台水榭中到处游玩开了。

    这里的风景实在是太好了,湖广山色,美不胜收,比之京城里面那遍地的房舍不知道要好了多少倍,以致张贞和陆灵儿都有点流连忘返了。

    杨聪也在花园中,不过,他可没时间欣赏此间美景,他正抱着一堆举人名册在那里飞快的翻阅着呢。

    他虽然对嘉靖后期的名臣有那么一点印象,但也得找着人具体的籍贯不是,要不然,他随便把名字报上去,万一来了个同名同姓的人,那岂不是闹笑话了。

    这个还真不是开玩笑的,这年头同名同姓的人多着呢,他甚至在礼部提供的举人名录里面看到了徐光启和李如松这样的“大名人”。

    当然,他知道这两位肯定都不是青史上留名的那两位,因为那两位都是天启和崇祯朝的人,而这会儿是嘉靖朝,他们要活到天启和崇祯朝,起码都一百多岁了!

    这会儿他才发现,自己着实有点托大了,一百多本厚厚的名录那真不是开玩笑的,上面密密麻麻的人名和简介看得他眼睛都酸了,就算他只是一扫而过,那也得扫一下不是,一百多本啊,翻都能翻的人手发酸。

    还好,他这么辛苦也不是没有收获的,在这些名录里面他就翻到了不少真正的名人。

    比如,张居正,湖广荆州卫人,军户籍贯,嘉靖十七年中举,这会儿还不到二十呢。

    这家伙,着实厉害,竟然十二岁就考上了秀才,十七岁就中举了,简直就是个神童。

    这个弟子他肯定是要收的,这家伙可是万历中兴的名臣,论才能,那是整个大明历史上都排的上号的。

    又比如,谭纶,江西宜黄人,农户子弟,嘉靖十四年中举,这会儿也才二十来岁。

    这家伙可是不可多得的帅才,虽然是进士出身,历史上却和俞大猷、戚继光等名将齐名,可谓文治武功,样样精通,这种弟子自然也不能错过。

    还有一个就是海瑞,广东琼州府人,亦是军户籍贯,其祖上海逊子乃是洪武朝的广州卫指挥使。

    这位就不用说了,历史上有名的大清官,对付严嵩这个大贪官绝对用的上。

    不过,这家伙貌似成绩不怎么好,这会儿都二十好几了,竟然还只是个秀才。

    一个状元郎收一个秀才为弟子,貌似有点夸张,不过也没关系,只要有基础就行,杨聪当初刚穿越的是后可是童生水平,最后还不是凭借自创的科举秘籍高中状元。

    在这堆名录中,杨聪甚至还找到了一个熟人,这人就是一直随身保护他的锦衣卫千户沈炼。

    这沈炼可不简单,他嘉靖十三年就已经中举了,只是后面跟了陆炳,在锦衣卫任职,又跟着他山西、南直隶、福建、广东四处跑,生生把科举给耽误了。

    他翻到沈炼的名字之后,当即便去征询了一下沈炼本人的意见,沈炼当然还想继续考科举,毕竟这年头文官可比武将吃香多了,锦衣卫千户那也只是听上去比较吓人而已,实际权力还没个知县大呢。

    杨聪这在翻找名录,王宣、唐顺之等人同样在翻找名录,因为他们也想招收一帮弟子,把自己的本事传承下去啊。

    不过,他们跟杨聪的侧重点并不一样。

    杨聪招收学生主要是奔着金榜题名去的,而推广《格物致知之理》的责任主要还是王宣和唐顺之他们身上。

    所以,他们找的基本上都是那种家里比较穷,而且屡试不第的秀才,其中尤以军户和匠户居多。

    这些人,如果不出意外,基本上就荒废了。

    因为这年头读书人太多了,而朝廷登记在册的官员却只有那么多,而且除了举人和秀才,读书人里面还有荫生、廪生、监生等身份特殊的人,他们大多有深厚的背景,派官的时候基本上都是这些人优先,很多时候,举人都不一定派的到官,就更不用说秀才了。

    秀才如果不能进衙门充当官员或者小吏,那基本上跟平常人没多大区别,有点办法的还能弄到几十亩免税的地,过上温饱的生活,没什么办法的,那就只能跟普通老百姓一样,日日为了生活而奔波了,尤其那些屡试不第的秀才,差不多都因为赶考耗费太多而债台高筑,穷的那叫一个叮当响啊。

    这些人如果能到物理学院进修一番,那就跟其他秀才大不一样了,不说别的,就靠杨聪的人脉和产业,只要真的学有所成,某个月俸十几两甚至几十两的差事还是不成问题的。

    这优厚的条件一放出去,那些穷困潦倒的秀才自然是趋之若鹜,甚至很多顺天府和北直隶的秀才和举人都闻讯而来,物理学院的门槛那是真的差点被人给踩破了。

    杨聪原本准备天文、地理、器械、兵法等各开一班,分别由唐顺之、罗洪先、赵时春等人负责,五行则分为五班,由王宣负责统筹,薛南塘、李杜等人负责协助,加在一起总共就是十个班,大约四五百人。

    结果,前来应征的学子却多达数千,搞得王宣和唐顺之他们好不头大。

    就这还是因为他自己带的学生则另算呢,毕竟这年头考个进士可以说是难如登天,就算是阳门七子里面都有人没考上呢,他估摸着,能带出五六个进士就算不错了。

    如果他也放开了招,估计很多举人都会跑过来,毕竟他这状元郎的名头可不是盖的,而且会试又正好在京城举行,能进物理学院学习,还能免去赶考之苦呢。

    他招收学生的消息虽然没有出现在物理学院的告示了,却也不乏有人知道,朝中官员向他举荐的也有不少,这些人里面竟然也让他“找”出两个“人才”来。

    这第一个就是戚景通的儿子戚继光,他当初在山西的时候就曾经跟戚景通戏称要收其子为徒,那时候因为戚继光和戚继美年纪都小,再加上戚景通当时跟杨聪还不是很熟,所以,戚景通便婉拒了。

    这会儿戚继光已然成年,戚景通听闻杨聪招收门生的消息,自然是连忙八百里加急发出请求,恳求杨聪收下他儿子。

    这其他人可以不收,名将戚继光自然不能不收,就算他这会儿还只是个童生,那也得收啊。

    这第二个是阳明一脉的大佬湛若水举荐的,南直隶扬州兴化人李春芳。

    说实话,杨聪对这李春芳并没有什么印象,不过,由于是湛若水举荐,再加上他亲自考察了一下,此人才能的确出众,金榜题名肯定是不成问题的。

    于是乎,这个他也收下了。

    另外还有一个就比较奇葩了,此人竟然是自己跑上门来相求的,而且死乞活赖,说什么也要拜杨聪为师。

    此人给出的理由也相当的奇葩,就因为杨聪跟严嵩是对头,他认为拜杨聪为师有机会收拾严嵩!

    其实,这个人杨聪也是有那么一点印象的,因为这人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大明第一铁人”,拿命死磕严嵩的杨继盛。

    这愣头青正好是北直隶容城人,也不知道他是从哪里收到的消息,一听闻杨聪招收门生便自己找上门来了。

    杨聪考虑再三,还是决定将其收下了,毕竟到时候真准备跟严嵩赤膊相见了,总得有人去带头弹劾,而杨继盛这个不怕死的愣头青正是最合适的人选。

    这样算下来,张居正、海瑞、谭纶、戚继光、沈炼、李春芳、杨继盛加起来正好是七人,而王阳明的弟子也有“阳门七子”一说,杨聪招收的这“杨门七子”最终是否能够如同“阳门七子”那般出名呢?

    这个,不用想,那是肯定的,毕竟,杨聪招收的人差不多都是经过了历史考验的,真正的一时俊杰。

    ()


………………………………

第三卷 第二〇一章 齐聚

    张居正是个天才吗?

    这点是毋庸置疑的,什么“六七岁就能吟诗作赋,十二岁便读尽四书五经。”,这话用在他身上一点都不夸张,因为他十二岁便考取了秀才功名,不读尽四书五经肯定是不行的,吟诗作赋对他来说更是小菜一碟。

    十二岁,一般人还是懵懵懂懂,少不更事呢,他却已经从数百万读书人中脱颖而出,考取秀才功名,这还不是天才,什么才叫天才,要知道有明朝第一才子之称的解缙可是十五岁才考取秀才功名的。

    或许,大明朝能跟张居正一决高下的天才也就只有解缙了,解缙是十五岁便考取了秀才功名,十九岁便高中举人,二十岁便金榜题名,位列三甲第十名,而张居正是十二岁便考取了秀才功名,十六岁便高中举人,二十三岁便金榜题名,位列二甲第八名。

    如果从金榜题名的年纪来看,张居正貌似比解缙还要差那么一点,其实不然,因为解缙没人管,想怎么考便怎么考,而张居正不知道是走运还是倒霉,遇着了湖广巡抚顾璘。

    传闻,张居正十三岁便想去参加乡试,正是湖广巡抚顾璘阻止,他才没去成,要不然,他可能要成为历史上最年轻的举人了。

    他之所以二十三岁才金榜题名,据说也是因为湖广巡抚顾璘的阻扰,因为他不满二十岁人家就不让他去考啊!

    当然,顾璘并不是妒忌张居正的才华,不让他出名,事实恰恰相反,顾璘对张居正的才华相当的赏识,这才刻意阻扰张居正参加乡试和会试的,用顾璘的话说,是要对张居正多加磨砺,以免他才高气傲,到处得罪人。

    这话说的还是很有道理的,当初的解缙就是因为才高气傲,得罪了太多的人,所以,三十多岁便被人给整死了。

    如果顾璘不阻扰,任由张居正去考,那么,很有可能,张居正十三岁便能高中举人,十四岁便能金榜题名,那样一来,就有点恐怖了,十四岁便当官了,而且最少都是个知县,张居正能管得住自己吗?

    当然,这些都是历史上发生的事情,此时,张居正还只是个举人呢。

    这会儿张居正自然是想去参加会试,金榜题名,辉煌腾达,好巧不巧,过完年就要举行会试了,他是一门心思想去,顾璘却是交待了他的父母,不准他去!

    他虽然是个天才,奈何“一文钱难倒英雄汉”,他父母卡着,不给钱,他也没有办法啊,他总不能一路乞讨去京城赶考不是。

    正当他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一般的时候,顾璘却又派人通知他的父母,赶紧的,收拾一下,准备去京城了,当朝礼部尚书,乙末科状元杨聪想收张居正为弟子!

    杨聪何许人也,天下读书人谁人不知,这位可是当今天下读书人的偶像!

    杨聪的故事更是在读书人中广为流传,什么二十岁便高中状元,二十二岁便巡抚边镇,打得鞑子屁滚尿流,二十五岁便总督东南五省,将海盗和倭寇剿的一干二净等等,每一桩每一件很多读书人都耳熟能详。

    可以说,杨聪在读书人心目中已经是接近于王守仁那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