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明朝富家子-第5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殿试毕,试卷暂时在禁宫中封存,待阅卷日,由皇帝指定的八名读卷官轮流阅卷,初步评定试卷优劣,再选出前十名由皇帝钦定名次。
这殿试阅卷和乡试会试还不一样,乡试会试是分批阅卷,也就是将试卷分成很多批次,由各读卷官分开批阅,而殿试的试卷则是八名读卷官轮流批阅,也就是说每个读卷官都要把三百余份殿试试卷批阅一遍,并在试卷上标注圈、横、竖、撇、叉以分优劣,圈就代表是最好的,叉就代表是最差的,最后以圈的多少来排名。
这样评定的话,也不是没有弊端,因为评定的符号就五个,不是打分,而好的文章大家差不多都会认为好,差的文章,大家差不多都会认为差,所以,很有可能会出现评出来的八个符号都是一样的情况。
每次殿试都会出现这样的情况,而这次,杨聪和一个叫吴山的评定就是一样的,都是六个圈,两个横,并列第三名。
进士排名自然不可能有并列这一说,而且第三名是一甲探花,直接授官翰林院编修,而第四名是二甲,想要进翰林院又或者授官还要经过朝考呢。
这下夏言终于逮着机会了,他虽然不能影响殿试试卷的评定,但是,这殿试的初步排名他还是可以影响的,因为他就是八名读卷官的领头人,而且这八个人里面有几个跟他关系还不错,他随便找了个由头,杨聪便被打入了二甲。
当然,他们评定的名次并不能算是最终名次,最终的名次还要请嘉靖御览之后钦定。
放榜前一天,嘉靖御驾亲临阅卷的偏殿,众人一番见礼之后,便将挑出来的十份试卷呈送到嘉靖面前。
这就是科举的最后一步了,民间俗称“点状元”,寓意这状元是皇帝钦定的,这科举排名也是由皇帝定下来的。
其实压根就不是这么回事,皇帝哪有空去看那三百余份试卷,就算他有空,也得有那能耐啊,历朝历代当皇帝的文学水平高的可没几个,说句不好听的,他们的文学水平大多连秀才都不如,甚至有的字都不认识几个,让他们来评定殿试文章,确定进士排名,那是相当不靠谱的。
所以,殿试的试卷要先经过八个读卷官的评定,确定了大致排名之后才会交皇帝御览,而且,皇帝看的也就是前面几名的文章,后面的他基本不会去看。
让皇帝来评定所有殿试文章,确定进士最终排名是不靠谱,不过,这状元的确是皇帝点出来的,皇帝想让谁当状元,谁就是状元,这点毋庸置疑。
那么,当皇帝的评定状元的标准是什么呢?
说实话,当皇帝的点状元就没个标准,有时候他们会看看文章,凭自己对文章的喜好来确定状元的人选,有时候他们也会任性一把,压根就不看文章,就凭名字、籍贯、年龄等乱七八糟的东西来点状元。
这个可不是开玩笑的,历朝历代的皇帝基本都这么干过。
明朝的皇帝也这么干过,明成祖就是个典型的例子,他就喜欢按名字来点状元。
比如,永乐十三年乙未科殿试,读卷官评定的状元是林文秸。
明成祖觉得这名字也忒土了,第二名陈循的名字倒是比较有气势,于是便点了陈循当状元,而倒霉的林文秸直接被他踢到了二甲第二名,连二甲第一名都没人家的份。
又比如,永乐二十二年甲辰科殿试,读卷官评定的状元是孙曰恭。
这古人写字可是竖着写的,孙曰恭很容易误读成孙暴。
明成祖的帝位可是从他侄子手中夺过来的,靖难之役打的那是相当的惨烈,当时许多大臣不服,他只得大开杀戒,残暴的事情没少干,因此他对“暴”字相当过敏,就担心世人说他残暴,这个“暴”字他是看都不想看见。
而这孙曰恭当了状元有心人肯定会看成“暴”字,到时候估计又是风言风语了,所以,孙曰恭当状元肯定不行,当他看到第三名时,却特别高兴,因为第三名叫邢宽,这名字不就是“刑政宽和”的意思吗,很好,状元就是他了!
很多时候,当皇帝的点状元就是这么荒唐。
嘉靖倒还没明成祖那么荒唐,不过,他看了前三名的试卷眉头却是一皱,因为这三个提的都是老办法。
要么修长城,挡住鞑靼入寇的路线;
要么增加边军数量,整军备战;
要么组织大军进攻草原,彻底击败北元诸部;
这些办法要有用,朕还来问你们?
他直接把前三名的试卷往旁边一丢,继续往下看起来,而这第四张正好就是杨聪的试卷。
嘉靖一看到杨聪的名字,心中没由来的就是一喜,这灵儿的小情郎果然才华出众啊,光凭自己的本事都能排到前四,再一看杨聪写的方法,他眼前更是一亮。
这小子果然是天才啊,竟然知道扬长避短,操练车兵对付骑兵,而且兵力部署,应对方法都有详细的描述,最重要的,杨聪的策略里面只要操练五万车兵便能对付十余万蒙元铁骑,这跟那些动不动就是十多二十万大军的建议比起来看上去都觉着爽啊。
这办法不错啊,嘉靖又草草看完剩下的几章试卷,随即便假假意思征求众读卷官的意见道:“这科状元就杨聪吧?”
杨聪!
夏言听了嘉靖这话,心里忍不住抽了抽。
这要是让杨聪当了状元,那还得了!
他硬着头皮拱手道:“皇上,请恕微臣失礼了,这杨聪文采虽然不错,但提出的方法也太不切实际了,火枪和火炮岂是这么好造的,就算火枪火炮造出来,上万匹强壮的战马也不是这么好凑齐的,他的战术里面这些战马可不光要拉车,身上还得披几十斤的重甲呢,一般的战马根本不行。”
嘉靖闻言,眉头不由一皱。
你懂个屁啊,这杨聪可是灵儿未来的夫婿,朕就是要把这状元之名送给灵儿当贺礼,你想怎滴?
他冷冷的道:“公瑾,你觉得什么叫不切实际啊,其他人提出来的办法就是好的吗?他们提出来的办法这百余年来大明哪样没试过,有用吗?”
夏言闻言,忍不住打了个寒颤。
这口气,皇上已经很不爽了,自己再不收手,皇上估计就要收拾他了。
他连忙拱手道:“皇上英明。”
………………………………
第二卷 第三十一章 贺礼
午门外,杨聪和三百余名贡士排着整齐的队伍静静的等候着,今天就是殿试放榜的日子了,在场所有贡士无不一脸期盼的表情。
不过,这殿试放榜和乡试会试放榜还不一样,因为殿试放的是黄榜,也就是所谓的金榜,而且放榜之前皇帝会将所有贡士都招进太和殿,当场宣布排名,并赐下前三甲的奖励,然后这黄榜才会被张贴出去。
这会儿三百余名贡士就在等候皇帝的召见呢。
众贡士等了大约一刻钟时间,皇宫中便传来此起彼伏的传召声。
“传乙未科贡士觐见。”
“传乙未科贡士觐见。”
。。。。。。。
紧接着,负责带队的礼部官员便领着所有贡士排成两列长队,从左右掖门缓缓走进皇宫,跨过金水桥,来到太和殿前的广场中。
这时候,上千朝臣业已整整齐齐的站列在广场两侧,貌似是被叫来观礼的,而所有贡士则保持两列队形一路不停,沿着御道两侧,缓缓向太和殿中走去。
这中间的御道是不能随便走上去,因为这是皇帝专用的通道,一般只有在早朝奏对的时候大臣才能踏上去,跪在御道中间,向皇帝奏报国家大事,其他时候踏上去怕是不死都得脱层皮。
不过也有特例,比如每界科举前三甲都能在御道上走一遭,接受文武百官的庆贺,一众贡士这会儿也不知道谁是前三,自然没人敢往御道上走,他们就这么跟在礼部官员的后面,缓缓走进太和殿,排好队列,对着嘉靖参拜了一番,然后便垂手站在殿中恭候起来。
很快,三个礼官便捧着一个巨大的卷轴来到众贡士前面,三人合力将那卷轴打开之后,中间那个礼官便朗声念道:“嘉靖十四年乙未科殿试一甲第一名,杨聪!”
杨聪听到这个声音,差点没激动的跳起来,他虽然想象过自己有可能会中状元,但这一刻他仍然激动的不行了。
这状元可是读书人中的翘楚,三年才出一个,大明将近三百年历史总共也才出了几十个,光凭这状元之名便能名垂青史了,这是多大的荣耀啊!
他只感觉自己浑身的热血都沸腾起来了,后面那礼官念的名字他也听不清了,如果不是在这太和殿中,如果不是嘉靖就在上面坐着,他估计都要忍不住手舞足蹈了。
那礼官也不知道念了多久,终于和另外两个礼官一起把黄榜收了,退了下去,紧接着,又有一个礼官捧着几个卷轴走上前,随即恭敬的展开一个,朗声念道:“杨聪,韩应龙,孙升上前听候封赏。”
杨聪闻言,连忙跨出队列趴在殿中的红毯上,新科榜眼和探花也快步走出来,跪在他身边。
紧接着,那礼官便朗声念道:“奉天承运皇帝,诏曰,新科状元杨聪,天资聪慧,才华出众,特封杨聪翰林院修撰,赐京城大时雍坊府邸一座,钦此。”
这!
这圣旨前面半截还算正常,一般新科状元都会赐个从六品的翰林院修撰,但后面半截就不正常了,皇帝给新科状元赏赐东西的事是有的,但最多也就是一点绫罗绸缎什么的意思一下就行了,这次,嘉靖竟然直接赐了他一座府邸!
杨聪谢了恩,接过圣旨之后还懵逼着呢,这赏赐也太夸张了吧?
不过,这会儿他可没时间发蒙,因为接下来还有事呢。
这封官之后紧接着便要换上朝服,带上大红花去游街了。
杨聪就这么迷迷糊糊的游了一天,直到太阳落山才回到陆府。
这还不算完呢,陆府这会儿早已张灯结彩,并置办好了酒席,就等着他回来好好庆贺一番了。
他这一回来,便被众人给拥上了酒桌,直接被灌了个云里雾里。
还好,第二天他还不用去参加早朝,要不然,他非迟到不可。
这状元游街一般都是三天,直到第三天吃完了琼林宴才算是告一段落,紧接着便是拜见当朝首辅,并且学习官员的规章了。
这一套学完之后,杨聪、韩应龙和孙升这前三甲就算是正式的朝廷官员了,而胡宗宪、王宣和其他三百余名进士则需参加礼部和吏部组织的考试,以确定最后分派的官职。
这场考试结束之后,所有的新科进士都会有一个月左右的假期,毕竟大家都苦读了十几年的诗书,又历经了这么多考验,肯定身心俱疲,而且他们好不容易考中了进士,肯定要回家报喜又或好好庆贺一番,这一个月时间就是给他们放松庆贺的,同时也是给礼部和吏部批阅试卷,确定官职的。
这一套流程走完,对杨聪来说整个科举流程就算是结束了,但是,对于胡宗宪和王宣来说却尚未结束,因为他们还没有官职,按明朝的规矩,科举考试结束之后,只有状元、榜眼和探花才会直接授予从六品的翰林院修撰和正七品的翰林院编修,而其他进士则要等着吏部派官。
这个时候新科进士一般都会去拉关系,因为只有拉到了关系,找到了靠山才能谋个好官职,要不然,就算是最后一场考试考的再好,也不一定会有好的职位,甚至有很多人还要等几个月甚至几年才会有官职分配。
没办法,这年头等着当官的进士甚至是举人太多了,你要没靠山,那就得等着。
而这会儿最好的靠山就是会试的主考官,按惯例,这一届的考生都可以尊会试主考官为座师,只要你去拜会一下,人家又没拒绝,那这师生之名就算是坐实了。
这一届会试的主考官就是夏言,传闻马上要接替张璁成为内阁首辅的大红人,可以说是朝中最硬的靠山了,这一届的新科进士自然是趋之若鹜。
但是,杨聪却没有跑去拜会这位大红人,他不但自己没去,甚至还特意警告了胡宗宪和王宣,让他们也不要去。
开玩笑呢,夏言这短命鬼,拜他为座师,那不是寻死吗!
杨聪这会儿也没空去考虑拜师的问题,因为他和陆灵儿的婚事还没办呢,这会儿他都高中状元了,自然可以开始操办这婚事了。
不过,他这婚事还没操办开,紧接着,又一个好消息传来,俞大猷不负众望,高中武状元!
这一下整个朝野都轰动了,新一科的文武状元都出自泉州府,这泉州府到底是什么风水宝地啊?
其实,杨聪高中文状元,俞大猷高中武状元跟泉州府并没有什么关系,因为这些都是嘉靖送出来的贺礼。
这俞大猷也是李氏的外甥女婿不是,而且这俞大猷也是真有本事,再多送一份贺礼又何妨。
嘉靖就是这么的任性!
………………………………
第二卷 第三十二章 定国公
嘉靖这贺礼都送上了,杨聪和俞大猷是不是该择吉日成亲了呢?
俞大猷是兴高采烈的跑回去成亲去了,杨聪这却没这么简单
他也想早日成亲,问题一时半会他这婚还接不成,因为他父母不在啊,这不管是择吉日还是选在哪里成亲都不是他能决定的,必须由他父母来和陆松夫妇商议啊。
所以,他必须先派人去找着他父母再说,这年头卖盐可没那么简单,必须不停的跑边镇、产盐地和售盐地,这会儿他还不知道他父母在哪儿呢。
这成亲的事是得等等,但皇上赐给他的府邸他却可以去整饬一下了。
这座府邸离陆府倒不远,就隔了一条街,而且面积也有数百亩,跟陆府差不多大,大概嘉靖是想陆灵儿嫁给杨聪之后也能过得跟家里一样舒服吧。
不过,这府邸里面的建筑却有点破败了,花花草草什么的也因为没人打理长的乱七八糟,还得好好修葺一番。
这天杨聪正在府邸亲自指挥工匠修葺主宅呢,护卫突然带着个白胡子老头跑进来,拱手道:“老爷,定国公府管事求见。”
定国公?
自从他中了状元之后,找他的人倒是有一些,不过这国公爷还是头一位。
他不由好奇道:“不知国公爷找在下有何贵干啊?”
那管事连忙从怀里掏出个帖子双手递上来,随即恭敬的道:“状元公,我们国公爷想请您去吃个便饭。”
杨聪接过帖子一看,竟然是张请帖,原来是定国公徐光柞请他明天去定国公府赴宴。
定国公是何许人也,杨聪当然知道,因为这会儿的国公本就不多,而且这定国公跟魏国公还有很密切的关系,准确的说,定国公和魏国公都是中山王徐达之后。
中山王徐达共有四个儿子,除了三子徐添福早卒,其他三个都经历了靖难之役,不过,他们的遭遇却不尽相同。
徐达逝世后,其长子徐辉祖袭承了魏国公之位,在靖难之役中,他是建文帝手下的大将,朱棣可被这位大舅哥给打惨了,所以,成祖继位之后,便把徐辉祖软禁至死,并让其子徐钦袭承了魏国公的爵位。
而幼子徐增寿却跟他大姐也就是徐皇后的关系特别好,靖难之役中他竟然做起了内奸,给姐夫哥朱棣暗中帮忙,结果直接被建文帝给杀了,成祖继位之后,念其暗助之功,便将其子徐景昌封为定国公。
也就是说这定国公和魏国公同出一脉,乃是嫡裔至亲。
当然,他们再亲跟杨聪都没多大关系,因为杨聪已经婉拒了魏国公伸出的橄榄枝,没有跟魏国公的女儿定亲,所以,杨聪跟魏国公并没有太大的瓜葛,至于他跟定国公,那更是一点关系都没有。
不过,杨聪第二天还是准时赶到了定国公府,他可不想得罪这些勋贵,况且这位定国公也不是一般人物,其不但跟魏国公是嫡裔至亲,还是永乐勋贵中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跟这位大佬搞好关系,只有好处,没有坏处。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这酒宴上他竟然还遇到个熟人,诚意伯刘瑜竟然笑眯眯的坐在定国公徐延德身边,而且酒桌上就坐着他们两个,再无他人。
杨聪见状,心里不由咯噔一下,这诚意伯竟然追到京城来了,他不会真想跟自己提亲又或者说媒吧。
要换做在金陵那会儿,他还不会这么想,因为那时候他还只是个新科举人,根本就不值得这些勋贵重视。
这会儿可就不一样了,他这会儿可是状元郎了。
这年头还流行着“榜下捉婿”的习俗呢,这“榜下捉婿”的意思大致就是,黄榜一贴出来,便会有很多乡绅土豪蜂拥而至,这些人看了黄榜之后便会去找那些金榜题名的进士提亲。
这“榜下捉婿”的习俗在古代相当的盛行,尤其在宋朝,那家伙,是真捉,看榜的乡绅和土豪一般都会带上一群强壮的家丁,一旦找着榜上的进士,不管老幼,不管长相,甚至不管你有没有成亲,逮着就往家里跑,只要逮着的进士不反抗,那这女婿就当定了。
这习俗看似不着调,仔细一琢磨却相当的正常,因为考上了进士就等于是朝廷官员了,不管是一甲、二甲、三甲,只要不出意外,在官场混个几十年,最少也能成为正六品甚至是正五品的高官,这对于那些急于获取社会而地位的乡绅土豪来说简直就是登天的阶梯啊。
当然,明朝还没宋朝那么疯狂,不过,这新科进士也相当的吃香,基本上,只要没成亲的,都会有乡绅土豪主动找上门来。
这会儿杨聪心里真有点慌了,因为他就是新科进士啊,而且他还是状元郎,再这年头算的上是钻石王老五了,朝中的勋贵会看上他,一点都不奇怪。
这诚意伯要是提亲或者说媒,自己怎么办?
他是真不想再招惹是非了,一个张贞已经搞得他头疼无比了,再来一个,他真不知道怎么跟陆家交待了。
他这正忐忑不安呢,诚意伯刘瑜已然站了起来,拱手亲切的道:“状元公,好久不见啊。”
杨聪连忙拱手回礼道:“世伯说笑了,小侄是晚辈,状元公这称谓可当不起。”
紧接着,定国公徐延德又站起来拱手道:“状元公大驾光临,荣幸之至,荣幸之至啊!”
晕死,这家伙想干嘛,我这会儿也就是个从六品的翰林院修撰,你不用这么客气吧?
杨聪连忙拱手回礼道:“国公爷客气了,不敢当,不敢当。”
三人客气了一番之后,这才落座。
定国公徐延德和诚意伯刘瑜貌似并不着急,他们只是轮流敬酒,跟他打哈哈,也不说找他到底干嘛。
杨聪可扛不住两人的车轮战,几轮下来,他便有点头晕乎。
卧槽,这两个家伙不会是想把自己灌翻,然后让自己稀里糊涂把婚事应承下来吧,趁着脑子还清醒,他连忙问道:“不知国公爷招在下前来所为何事啊?”
定国公徐延德不由尴尬的看向诚意伯刘瑜,其实,他们并不是不想跟杨聪说找他来干嘛,只是有点不好意思说而已。
这会儿酒貌似也喝的差不多了,大家也都有点晕乎了,尴尬的话题说出来貌似也没那么尴尬了,诚意伯刘瑜终于硬着头皮道:“这个,老夫受魏国公所托,特来找陆松陆大人说门亲事,不知世侄可否帮忙引见一下啊?”
原来是来给陆炳做媒的,难怪他们这么扭捏的,这门亲事原本好像是说给他的好不!
他们这会儿竟然改变目标了,而且还找自己从中说和。
这事整的,换他也会不好意思啊。
………………………………
第二卷 第三十三章 联姻
陆炳这会儿都二十来岁了,为什么还没成亲呢?
这年头可没有规定要二十多岁才能结婚,相反,这会儿流行的是早婚,一般人家的子女大多十六七岁就成亲了,二十来岁,那已经算的上是大龄青年了。
陆家这样的大户人家,自然不存在找不到媳妇的情况,陆松夫妇对陆炳的对象也没什么特殊的要求,他们都急着抱孙子呢,基本上条件差不多就行了,他们可没挑挑拣拣。
奈何陆炳却好似一点都不急,他相亲都不知道相了多少回了,但是,就没一个他能看上眼的,这又是为什么呢?
这个问题,一开始杨聪也整不明白,不过,跟陆炳认识的时间长了,他慢慢便知道了原因。
陆炳是真心看不上以前的相亲对象,倒不是说跟他相亲的都是丑女,美女肯定是有的,他并不是看不上人家的长相,而是看不上的是人家的家世。
陆松夫妇给他安排的相亲对象基本都是家世不如他们陆家的,对于他这种野心勃勃的人来说,自然没什么吸引力,他这会儿正愁没有助力呢,娶个家世都不如他的,能有什么用,所以,他每次都只是应付一下陆松夫妇就完事了。
要说这京城比他们陆家家世好的还是大有人在的,李氏虽然是嘉靖的奶娘,受尽了嘉靖的恩宠,但是,这会儿陆家并没有掌控多大的权力。
陆松也就是个锦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