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明朝富家子-第6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好了,而且看上去清晰的很,根本不用尖着眼睛去找。

    罗洪先看了看杨聪画的地图,又看了看自己画的地图,眼珠子都快瞪出来了。

    这么简单?

    这么清晰!

    他忍不住赞叹道:“清风贤弟,你真厉害啊,一副地图几笔就画出来了,而且看上去还极易辨认,为兄这个可是画了一两天了!厉害厉害,着实厉害!”

    杨聪连忙谦虚道:“达夫兄,可不敢这么说,小弟只是运气好,见过这种简单的地图,而且又曾细细琢磨过,才能照猫画虎,画出这种地图来。”

    罗洪先闻言,不由兴奋道:“噢,清风贤弟,你对地图也有研究吗,太好了,这年头肯研究地图的人着实太少了,为兄真是寂寞啊,想找人商议都找不到。这下好了,终于遇着知音了,来,你来看看,为兄画的地图如何,有没有什么错漏之处。”

    说罢,他便从书桌上翻出一本又厚又大的怪书,献宝似的递给杨聪。

    杨聪接过来一看,上面竟然还有书名,《广舆图》。

    他知道,这个时候的地图基本都叫舆图或者舆地图,舆者,车也,泛指各式各样的车,舆图大致就是行车图的意思,也就是给人指引行车路线的。

    他再翻开书册一看,我的天,里面竟然有大明北方各省的地图,包括北直隶、山东、山西、陕西等,都有,而且类似于顺天府、太原府、西安府这样的重要区域还有详细的附图。

    这家伙,厉害啊,他怕是想画出一本大明全境地图来,而且还是分省市的。

    这会儿,这种地图还真没有,一般都是各个地方保存各个地方的地图,京城最多也就多个大明全境图,而且每个地方画出出来的地图文字标注、大小比例等等都不一样,根本就没有像这种把所有地方都汇集到一起,按统一规格绘制出来的地图。

    这家伙才真叫厉害呢,杨聪拿着书册翻了一阵,不由想起了自己以前定下的雄心壮志,那就是以《格物致知之理》为总名称,编撰一套古代的百科全书出来,而《格物致知之理》中就有《地理篇》。

    他设想的《格物致知之理。地理篇》可不光有大明的地图,还有整个世界的地图。

    不过,这会儿的地图貌似不怎么好画啊,他抬头看了看四周各种稀奇古怪的地图,头皮不由一阵发麻,这会儿可没有什么网上地图供参考,要画一张详细的州府地图出来都费劲,更别说是整个世界的详图了。

    或许,请这位罗洪先来编撰《格物致知之理。地理篇》更为合适,他可没那么多时间到处翻阅地图,甚至去实地考察测量。

    想到这里,他不由诱惑道:“达夫兄,你知道吗,这世界很大,世界上并非只有大明一国,也并非只有大明周边那些小国,在广阔的海域上,还有很多很多国家呢。”

    这个罗洪先当然知道,郑和下西洋可是一件轰动整个大明的大事,像什么莫卧儿、波斯、大食等国家,甚至是昆仑奴的故地米昔儿,大明很多读书人都听说过。

    不过,这个时候《坤舆万国全图》还没有绘制出来,一般人根本就不知道整个世界是什么样子,更不知道世界上具体有多少个国家。

    罗洪先虽然对地图有兴趣,也只是翻找过大明境内的地图,对大明之外的地方,他还真不是很了解。

    他忍不住问道:“清风贤弟,你知道这世界到底多大吗?你知道这世界上到底有多少个国家吗?”

    杨聪当然知道这世界有多大,而且他还查过一些相关书籍,对这个时候国家的叫法和大致疆域也有一定的了解。

    他干脆在桌上翻出一张最大的稿纸,然后便提起笔,根据记忆中的印象飞快的画起来,待画出一个简单的世界地图之后,他便开始边标注边解释道:“达夫兄,这就是整个世界的地图。

    这里是大明;

    这里是东瀛;

    这里是西域;

    这里是北极冰川;

    这里是南极冰川;

    这里是莫卧儿;

    这里是波斯;

    这里是大食;

    这里就是昆仑奴的故地米昔儿;

    。。。。。。“

    顶点


………………………………

第二卷 第七十四章 危机四伏

    罗洪先目瞪口呆的看着杨聪绘制出来的草图,内心的震撼都无法用言语来形容了。

    他真没想到,这世界竟然这么大,在他的印象中大明的疆域已经算够大的了,没想到,在整个世界地图上,大明疆域所占的比例都不到一成,另外九成多的土地上,到底还有多少国家?

    他呆愣了半天,直到杨聪将记忆中所有的国家名称都标记上去,他才充满好奇道:“清风,这些都是真的吗,这世界真有这么大吗,这些,你是从哪里看来的?”

    我晕,这个问题!

    杨聪闻言,不由一愣,这个问题怎么回答呢?

    想到编撰《格物致知之理。地理卷》的初衷,他不由灵机一动,正好,借此机会跟罗洪先解释一下欧陆各国扩张的野心。

    他放下毛笔,叹息道:“达夫兄,你知道吗,欧陆各国正在迅速扩张,到处抢占所谓的殖民地,而他们抢占殖民地之前都会以经商为借口,到相应的地方查探。大明东南沿海已经有欧陆的商人在行商了,这些,就是从他们所携带的地图上看到的。”

    欧陆各国?

    殖民地!

    罗洪先不由好奇道:“清风,欧陆各国在哪里,殖民地又是什么意思?”

    杨聪指着地图西北角道:“这里就是欧陆,这欧陆的面积虽然没有大明的疆域大,但是其中却有大小十多个国家,而殖民地就是他们武力侵占以后剥削与奴役的国家或者地方。”

    罗洪先看了看地图,又对比了一下大明疆域的大小,不由咋舌道:“这欧陆离大明怕不有上万里远吧,他们怎么过来的?”

    杨聪点头道:“如果走陆路的话,的确只有万里之遥,不过,他们走的并不是陆路,而是海路,就如同当初郑公公下西洋一般,他们都是坐船从米昔儿的最南角绕过来的。”

    罗洪先一看杨聪手指的路线,不由瞠目结舌道:“这样走岂不是有四五万里,路上就要消耗将近一年的时间,光是粮食淡水就不知道要带多少,他们怎么可能过来!”

    杨聪郑重道:“刚不是说了吗,他们侵占了很多国家,在很多地方都有殖民地,他们并不需要带太多的粮食和淡水,因为沿途都有补给。而且海边的人都知道,海上是有洋流和季风的,顺风顺水,速度能快很多,他们从欧陆赶到我们大明东南沿海半年时间就差不多了。”

    罗洪先下意识认为,一个国家最多也就能侵占的一块跟他们国土面积差不多大的地方,而沿途的区域比整个欧陆都大了好几倍,这又是怎么回事呢,难道他们把沿途的地方都给侵占了?

    他忍不住好奇道:“你说的这个什么殖民地,他们到底侵占了多少?”

    这个杨聪还真不大清楚,他哪能知道人家殖民的具体进度,不过,为了达到效果,说大点总比说小点好。

    他指着地图,夸张的道:“传闻,硕大的米昔儿已经被他们侵占将近一半了,而两块被他们称之为美洲的地方差不多都被他们侵占完了,还有波斯、大食、莫卧儿等国也被他们侵占了一些地方,他们的殖民地就快遍布整个世界了,大明或许就是他们最后的目标!”

    啊!

    不可呢吧?

    十几个小国,能侵占比他们疆域大几倍的地方吗?

    这也太夸张了吧,罗洪先有点怀疑道:“他们真侵占了这么多地方?他们真想打大明主意!”

    杨聪郑重的点头道:“当然,要不他们的商贩怎么来到大明东南沿海。”

    紧接着,他又指着地图上的巴达维亚道:“这里,也就是大明原旧港宣慰司的驻地好像就快被他们侵占了,还要大明的属国吕宋也快被他们侵占了,还有曾来大明朝贡过的满加刺都快被他们灭国了,你说,他们离大明还远吗?”

    这!

    罗洪先不由大惊道:“这可如何是好?”

    没想到,杨聪并没有回答他的问题,反而问道:“达夫兄,你费这么大心里绘制《广舆图》的目的是什么?”

    这个怎么说呢?

    首先,当然是因为爱好此道,不然也不可能蒙头窝这里画五六年不是。

    然后,当然是为了著书立说,流芳百世,这可是读书人最高的追求之一。

    不过,这些罗洪先都不好意思说出口,他想了想,假假意思道:“这个,我只是想让后人知道我们大明疆域是多么的辽阔,同时也是为了大家出行方便,你也赶过考,那茫茫的路途,你可曾心生恐惧,如果有《广舆图》在手,知道自己要经过哪些地方,又知道怎么到达目的地,这样心中不就有底了,是吧?”

    这年头的读书人还是务虚的居多,罗洪先虽然说的冠冕堂皇,杨聪却是清楚,这家伙心里想的怕不是这些,至少不完全是这些。

    他装出一副悲天悯人的样子,感慨道:“你应该也知道,现在的大明,故步自封,不思进取,朝中内斗不断,边境烽火连连,长此以往,大明危矣!小弟想编撰一套书,提醒所有人,大明周边,危机四伏,同时联合有志之士,探寻强国之道,不知达夫兄以为如何?“

    罗洪先闻言,不由一愣,崇高的理想,这年头的读书人基本都曾有过,只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年龄的增长,很多人都变得越来越现实。

    他也曾有过救国救民的想法,只是遭遇到一些挫折之后,他也不得不将自己埋在地图堆里,以躲避现实,寻求心理上的慰藉。

    杨聪的话,就如同暮鼓晨钟一样,将他敲醒了,久违了的豪情壮志再次涌现在他心间。

    他郑重的问道:“贤弟想编撰一套什么样的书?”

    杨聪大致介绍道:“此书小弟定名为《格物致知之理》,包含天文篇、地理篇、五行篇、器械篇、风雨雷电篇等等,从各个方面探讨强国之道,而地理篇就是想让所有人都知道,大明周边,危机四伏,我们的敌人不但有北元余孽,有东瀛倭寇,还有欧陆的西班牙、葡萄牙、尼德兰、佛郎机等等,如若大明不自强,终将被这些不断变强的国家欺凌。”

    好崇高的理想啊,罗洪先不由钦佩道:“清风贤弟为国为民之心,着实让为兄汗颜,不知为兄可否略尽绵薄之力?“

    可以啊!

    杨聪激动的道:“小弟就是想请达夫兄来编撰这《格物致知之理。地理篇》,不知达夫兄意下如何?”

    罗洪先毫不犹豫的点头道:“好啊,你说,怎么编撰,里面具体有那些内容?

    ()


………………………………

第二卷 第七十五章 更不靠谱的会元

    这年头编撰一本书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像罗洪先为了编撰《广舆图》,不知道查阅了多少书籍,也不知道费了多少心力,这都五六年了,他才堪堪完成一半呢。

    杨聪之所以迟迟没有开始编撰《格物致知之理》这是一个很大的原因,他一个人精力有限,根本不可能完成如此浩大的工程,而这会儿他手底下根本就没什么会写书的,如果让他一个人来编撰,估计累到死都完成不了这样的鸿篇巨著。

    不过,这会儿就不一样了,他正好有点空闲时间,又遇到了罗洪先这个对地理特别感兴趣的状元郎,所以,他决定先开始编撰《格物致知之理。地理篇》,至于其他的,还得慢慢聚拢人才方能开始。

    为了有个好的开头,杨聪也是费尽心力,这些天他几乎早朝一结束就往罗洪先那里跑,两人商议了很久,还是决定做成那种对开的书页,一边是带符号的简略地图,一边是画着山川河流城池的地形图,两边一对照,看上去清晰无比,赛过以往的地图不知道多少倍。

    至于整个地理篇的内容,当然不光包括大明境内了,整个世界都要包含进去,不过,杨聪也只是大概记得世界地图的轮廓和一些主要国家的大致方位,真正细致到山川河流道路城池等,他也是两眼一抹黑。

    这个问题怎么办呢?

    杨聪原本以为这个问题很难解决,可能真要逮住几个欧陆来的商人,又或者直接跟殖民强国的海军干一仗,缴获了他的航海地图才能将世界地图慢慢补全,没想到,罗洪先却想到了一个更简单的办法,那就是翻书。

    他真是没想到,原来翰林院还藏有很多书籍,翰林院最前面的三栋阁楼全是藏书用的,里面的书简直浩如烟海,密密麻麻的书架上全是书,整整三栋楼的书!

    罗洪先以前绘制《广舆图》的时候就是从里面翻出相关书籍做参考的,而他翻的只是记载大明疆域情况的书籍,其他的,他很少去翻,也没时间去翻。

    杨聪发现,他真是捡到宝了,翰林院的藏书之丰简直超出了他的想象,不但有地理方面的相关书籍,天文、器械、冶金、水利等等方面的书籍都有,三栋阁楼等于就是一本巨大的百科全书,只是书籍太多太杂,一个人一辈子都看不完。

    他只要有足够的人手,关于这个时代的科技知识,基本都能翻的到,也就是说,只要他将后世的见闻和翰林院中藏书记载的内容结合到一起,一套《格物致知之理》就差不多完成了。

    当然,这也是一个相当浩大的工程,他这会儿还没法全面展开,现在,他能做的,也就是将藏书中关于地理方面的记载翻出来再加上自己后世的见闻,与罗洪先一起编撰成《格物致知之理。地理篇》。

    这个工作量也相当的大,不过带给他的惊喜也很多,翰林院藏书里面不但有记载大明疆域情况的书籍,还有周边各个藩属国进贡而来的图册,还有郑和下西洋的详细记载,还有前朝北元时期的各种地理书籍。

    这家伙,前朝北元可是横跨整个亚欧大陆的大帝国,他们不但有自己疆域的详细地图,还有敌对的欧陆国家的详图,有了这些书籍,整个亚欧大陆的地形地貌差不多都出来了,至于非洲和南北美洲,先大致标注一下就行了,反正那些地方在这个大航海时代基本就是欧陆各国的殖民地,地图上并不需要做太详细的标识。

    杨聪原本还以为《坤舆万国全图》上关于亚欧大陆的地图都是后面西方传教士从欧陆带过来的,现在看来,完全不是这么回事,大明原本就有相关的地图,只是没人把他汇总到一起,合并成一张完整的世界地图而已。

    这个并不奇怪,因为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像罗洪先这样痴迷于地理的花费了五六年时间也就绘制了半个大明的地图,他甚至都没时间去翻看大明疆域以外的地理书籍,其他人就更不用说了,除非皇帝下旨,不然没人会无聊的去干这事,而《坤舆万国全图》之所以出世,正是因为万历对世界产生了好奇。

    可以说,利用翰林院的藏书就能绘制出大致的世界地图,如果再加上杨聪后世的见闻,绘制出来的地图甚至比《坤舆万国全图》还要全面。

    这个发现着实让杨聪和罗洪先兴奋不已,他们整天痴迷于《格物致知之理。地理篇》的编撰,一晃半个月时间就过去了。

    这天,杨聪还是如同往常一样,下了早朝,稍微休息了一下,便直奔罗洪先的值房,没想到,罗洪先那里却已有客人了。

    这人是翰林院编修赵时春,也是个闲的蛋疼的家伙。

    这个赵时春的事迹杨聪也听说过,这家伙可谓一个奇葩,他是嘉靖五年丙戌科会试第一,也就是会元,而那个时候嘉靖因为大礼议之争跟朝臣起了冲突,所以没有举行殿试,按道理来说,他这个会元就应该顺理成章的成为状元,却不曾想,嘉靖看过会试考卷之后却没有把他定为状元,而是将他定为二甲第三名。

    这家伙,也不知道是正义感太强还是跟嘉靖对不上眼,刚刚步入仕途便跟嘉靖杠上了,有事没事便上奏批评嘉靖,这里不对,那里不对!

    好吧,这年头你跟皇上对着干,结果可想而知,他的仕途差不多因此毁了。

    嘉靖发起飚来谁扛的住,他上了几封奏折之后,嘉靖大怒,直接下旨将他关进诏狱暴揍了几天,而后便将其罢官削籍!

    不过这事都过去快十年了,嘉靖或许良心发现还是怎么了,又将他复官为翰林院编修。

    也就是说,他这么个二甲第三的才俊,步入官场都十余年了,还只是个七品小官!

    这家伙,找罗洪先干嘛呢?

    他还没来得及问呢,赵时春便献宝似的拿出份奏折,请他品评。

    杨聪打开奏折一看,错点没晕倒。

    这家伙,他竟然又想上奏批评嘉靖,不该迷信什么长生之术,而应该勤于政务信号令、广延访、励廉耻。。。。。。。

    大哥,你能不能靠谱一点,这奏折交上去你会有好果子吃吗?

    你这是真想劝嘉靖勤于政务还是想打人家脸呢,跟皇上作对,你这不寻死吗!


………………………………

第二卷 第七十六章 热武器和冷兵器

    赵时春这个人杨聪还是跟他聊过几次的,为人的确很正直,才华也比较出众,就是太倔了。

    你说你再为国为民也不能跟嘉靖硬怼不是,你再有道理能怼得过皇上吗?

    这年头正直的人真不多见了,杨聪是真不想眼睁睁的看着他这么白白把自己给毁了。

    他拿着奏折“欣赏”了半天,突然问道:“景仁兄,小弟斗胆问一句,你上奏的目的是什么?”

    你这不废话嘛?

    赵时春莫名其妙的道:“为兄当然是想让皇上迷途知返,勤于政务,好好治理大明,使得国泰民安啊,皇上现在崇信什么虚无缥缈的长生之道,对政务越来越消极,这样下去肯定不行的。”

    我晕,还迷途知返,迷途的是你好不!

    杨聪并没有这么说,而是假装钦佩道:“景仁兄为国为民之心着实令人钦佩啊!”

    赵时春立马露出一丝自得的表情,嘴里却是谦虚道:“过奖了,过奖了。”

    杨聪突然又问道:“景仁兄,以你对皇上的了解,你认为皇上会听你的吗?”

    这!

    赵时春脸上顿时变得尴尬无比,以他对皇上的了解,皇上当然不会听他的,当初大礼议的时候,皇上几乎跟满朝文武都怼上了,最后皇上硬是把德高望重的名臣杨廷和给罢免了,换上了当时还只是白身的礼部观政进士张璁。

    要论犟驴脾性,他可比皇上差远了。

    他想了想,这才大义凛然道:“皇上是不会听我的,但是总得有人提醒皇上不是,我辈有识之士总不能为了自身安危而不顾国家社稷。”

    晕死,还有识之士呢,你这个蠢货!

    杨聪摇头苦笑道:“景仁兄,你又没有想过这奏折递上去之后会是什么结果?”

    这个,赵时春还真想过,他无畏道:“大不了再被皇上关进诏狱用几天刑,然后再被罢官削籍呗。”

    你还知道结果啊。

    杨聪紧接着追问道:“然后呢?”

    然后?

    然后就没有然后了啊,自己都被罢官削籍了,基本上就没然后,皇上总不可能再把他这个屡教不改的逆臣给招回来吧。

    赵时春莫名其妙的看着杨聪,不知道他这话是什么意思。

    杨聪见他呆愣的模样,忍不住叹息道:“景仁兄,小弟斗胆问一句,你认为这样做,于国于民有什么好处?”

    赵时春并不是白痴,杨聪的话他自然能听懂,自己这样做于国于民没有一点好处,他只是白白把自己给搭进去了而已。

    想到这里,他脸上不由露出黯然之色,整个人都蔫了。

    杨聪见他这表情,连忙趁热打铁道:“景仁兄,你可是二甲第三名,现在又进了翰林院,如果勤勉任仕,入阁为相都不是问题,你想想,如果你能入阁为相,又能为国为民做多少好事呢?”

    这。

    赵时春脸上慢慢露出挣扎之色,杨聪说的是有道理,但是他这犟驴脾性一时半会还转不过弯来啊。

    杨聪紧接着低声道:“景仁兄,说句大不敬的话,这皇上总有过去的哪天,大明这会儿还亡不了,我们还是有机会的。”

    晕死,这话你都说的出来,你简直比我还猛啊!

    赵时春闻言,着实大吃了一惊,不过,震惊过后,他那犟驴脾性貌似也平复下去了。

    他细细一想,杨聪说的的确有道理,何必白白牺牲自己,留着有用之身,才能真正为国为民做出贡献。

    想到这里,他直接夺过杨聪手中的奏折,一把撕做两半,随即心悦诚服道:“清风贤弟,你说的对,为兄的确太过鲁莽了。”

    杨聪闻言,不由暗暗松了口气,还好,这位正直之士算是救下了。

    紧接着,他又和罗洪先开始讨论起《格物致知之理。地理篇》的修撰来。

    赵时春并没有走,他在旁边听了一阵,便忍不住问道:“清风贤弟,你们为什么要耗费心力研讨这冷门的地图呢?”

    冷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