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明朝富家子-第7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触目惊心?

    没这么严重吧!

    嘉靖接过供词,仔细的看起来。

    看着看着,他脸上逐渐露出怒容,王化、余中、潘年等,这些人简直无法无天,竟然明目张胆的向盐商索要贿赂,一年贪腐金额就达到一百多万两!

    触目惊心,真的是触目惊心啊!

    嘉靖耐着性子把供词看完,随即拍桌怒吼道:“这群混蛋,竟然敢如此无法无天!”

    张岳见状,假装吓得脖子一缩,不过,他内心却是暗自庆幸道:“成了,王化、余中、潘年他们全完了。”

    顶点


………………………………

第二卷 第一〇二章 做人不能太张狂

    嘉靖震怒,王化、余中、潘年等两淮盐政官员是完了,他们不但被革职查办,连带家都被抄了。

    不过,从他们家里抄出来的白银并不是很多,就算是贪腐最严重的王化,家里也只抄出三十余万两,两淮盐政所有官员家里抄出来的白银加起来还不到一百万两,剩下的白银又到哪里去了呢,就算他们只贪了三年,那也是三百多万两啊。

    这个问题,很多官员心里都清楚的很,王化并不是最大的收益者,他上面还有人呢,如果牵连起来,不知道多少官员要被革职查办,被抄家!

    正当很多官员以为一场官场大地震即将开始的时候,这事却毫无征兆的平息了,结束了。

    阳明一脉并没有继续深究下去,他们还没这个魄力,也没这个能力,这年头,诸如盐商孝敬这种常例,没收过的官员很少,要真咬住不放,一查到底,恐怕整个朝堂八九成的官员都会牵连出来。

    这样搞,差不多是跟整个朝堂官员为敌,谁有这个魄力,谁有这个能力,搞不动,那就只有收手了。

    嘉靖或许不知道其中的猫腻,又或许知道,不过,他也没有深究的意思,从历史上他对严嵩的态度就能看出来,他对贪官污吏的态度并不是赶尽杀绝,大多数时候他看重的还是官员的办事能力,有能力,能办好事的,贪一点,他也照用。

    这两淮盐政贪腐案就这么草草收场了,紧接着就是接替官员的任免了,按常规,这种地方官员的任免一般是由吏部提供名单,由皇帝决定用还是不用。

    张邦奇这边是早把名单准备好了,嘉靖一下旨,他很快便把奏折递了上去。

    这次两淮盐政官员等于是大洗牌,那名单是好长一溜啊,其他官员倒没什么,唯独两淮都转运盐使司都转运使有点问题,因为张邦奇提出的是原福建承宣布政使司左参议王栋。

    不过,觉着有问题的并不是嘉靖,因为奏折先要传到内阁写了票拟才会传到他手里。

    此时的内阁,总共就三个大学士,李时、夏言、严嵩,而大多数时候,做主的并不是内阁首辅李时,而是夏言。

    至于原因,很简单,李时本就是个忠厚老实之人,他很少与人争权,而夏言却是个权欲极强的人,能争到手里的权力,他就要去抢,再加上另一个大学士严嵩跟他也是“一伙的”,此消彼长之下,内阁做主的救变成了夏言了。

    夏言自然知道王栋是阳明一脉的人,对于这个任免,他相当的不满意,开什么玩笑,南京户部尚书之位被你们抢了,山西巡抚被你们撸了,翰林院那么多官员被你们提拔上去了,这会儿两淮盐政你们也想往手里捞,合着便宜全被你们得去了,我们就光剩下吃亏了!

    他看到这份奏折,便很强势的拿走了,这意思,票拟由他来写,李时也只是微微皱了皱眉头,并没有说什么。

    不过,他拿着这份奏折在自己值房看了半天,却不知道怎么写了,因为他手底下也没有合适的人选去接任两淮都转运盐使司都转运使这个职位啊。

    无奈之下,他只能招严嵩来商议了。

    严嵩这会儿还是装的跟个孙子一样,招之即来。

    他装出恭敬的样子,猫着腰走进夏言的值房小心的问道:“公谨兄,怎么了?”

    夏言举起手中的奏折,气愤道:“这帮人,太过分了,什么好处都往自己手里捞。”

    严嵩见状,小心的接过奏折一看,心里不由阴阴一笑。

    不过,表面上,他却装出同仇敌忾的表情,气愤道:“是啊,出了什么肥缺他们都要抢,太不像话了,公谨兄,你说,这事怎么办?”

    夏言气呼呼的道:“他们以为掌控了吏部就可以为所欲为吗?做梦!惟中,你那里有什么合适人选没,我直接写票拟上,看皇上会怎么处置。”

    嘿嘿,人选自然早就有了。

    严嵩假装犹豫了一下,随即小心的道:“这个,仓促之间我也找不到什么合适的人,你看光禄寺少卿白启常怎么样?”

    光禄寺少卿,正五品的京官,下放到地方,连升三级,出任从三品的两淮都转运盐使司都转运使,夏言认为,这个人选还可以,他当即便拿起一张白纸刷刷刷写起来,写好之后,他便接过严嵩手中的奏折,将白纸贴在了奏折上。

    这就是票拟了,也就是内阁大学士写给皇上的意见和建议,他们不能直接将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写在奏折上,只能附上一张白纸,皇帝看完他们的建议之后便会将票拟撕下来,然后用红笔在奏折上写下自己对奏折的看法,也就是所谓的批红。

    这票拟其实并不一定能影响皇帝的决断,但夏言却认为,他提出的人选能取代王栋,真是这样的吗?

    嘉靖看到奏折和上面的票拟,眉头不由一皱。

    夏言写在票拟上的话,太直接了,这家伙竟然在票拟上写着“王栋乃王畿弟子,有任人唯亲之嫌。”!

    嘉靖皱眉的原因倒不是因为张邦奇有任人唯亲之嫌,主要这夏言张狂的毛病还没改掉。

    王栋乃王畿弟子怎么了,谁不知道白启常是你乡党,你说别人任人唯亲,你呢?

    嘉靖对夏言意见是越来越大了,对于两淮都转运盐使司都转运使的任命他内心其实已经有点偏向于王栋了,不过,为了保险起见,他还是决定征求一下朝臣的意见。

    这两淮都转运盐使司都转运使貌似还达不到廷议的标准,一般要正三品的侍郎和五寺主官才需要廷议,从三品的盐运使,只能个别征询朝臣的意见。

    这个时候,嘉靖又想到了李时。

    李时是内阁首辅,为人又比较公允,而且他既不属于阳明一脉也不属于夏言一党,这个盐运使的任免,征求他的意见貌似是最好的。

    夏言之所以信心满满认为白启常能够取代王栋出任两淮都转运盐使司都转运使也是因为这个原因,他也知道从三品的盐运使还达不到廷议的级别,皇上在无法决断的时候就要征询内阁大学士的意见,而现在的内阁就三个大学士,他和严嵩对李时,二比一,就算李时倾向于王栋,他们也能赢。

    他这也是过于得意忘形了,殊不知嘉靖最看不惯的就是他这一点,他要委婉一点兴许嘉靖还会征求他的意见,他这么直接,这么张狂,嘉靖会鸟他才怪。

    所以,做人不能太张狂,太张狂很容易引起别人的反感。

    顶点


………………………………

第二卷 第一〇三章 吃亏还是得便宜

    李时虽然是个好好先生,为人忠厚老实,什么都不争,但他对夏言也是颇有意见的。

    夏言这个人,做事太张狂了,很多时候,压根就不顾及他这个内阁首辅的颜面,他没点脾气才怪。

    嘉靖找李时来征询意见,真是找对人了。

    李时一看夏言写的票拟,心中也不由冷哼一声,任人唯亲,到底是谁任人唯亲?

    他思索了一会儿,便小心的道:“皇上,请恕微臣直言,一般连升三级都需要莫大的功绩,这白启常有何功绩,微臣实在未曾听闻。”

    有这句话就够了,升一级,升两级什么的,那都是正常升迁,正五品的六部郎中和五寺少卿,升个两级,外放知府,锻炼一下,再回京担任六部侍郎又或者五寺主官是比较正常的,但是,连升三级就有点夸张了。

    连升三级一般都是褒奖那些有莫大功绩的官员,白启常就是个光禄寺少卿而已,能有什么功绩,一般六部郎中才有机会获得大功绩,五寺少卿一般都是混日子的,想混点功绩都难。

    嘉靖其实也只是想找个借口堵住夏言的嘴而已,这个借口很好,很强大,你说要给人连升三级,功绩呢,没有功绩就给人连升三级,无功而受禄,其他官员会怎么想?

    所以,白启常一下就被嘉靖拍死了,王栋顺利接任两淮都转运盐使司都转运使。

    这事顺利的,连杨聪都觉得不可思议,这么大个肥缺,竟然这么顺利就拿下了,严嵩主动挑起事端,最后却白白便宜了自己这边,让他们捡了个大便宜,这表现也太菜了吧?

    严嵩真有这么菜吗?

    当然不是!

    他要真想谋夺两淮都转运盐使司都转运使这个肥缺,绝对不会表现的这么垃圾。 手机端::

    这次,所有人都被他耍了,包括夏言和李时。

    他手底下并不是没有人,如果他给夏言推荐一个知府又或者六部郎中,那么,鹿死谁手还真未可知,但他偏偏就推荐了一个不知所谓的光禄寺少卿,这摆明了是在玩夏言呢。

    那么,他到底想干什么呢?

    这天,他又捧着几副写好的青词来找嘉靖了。

    这些青词其实并不是他写的,而是他招徕的幕宾写的,他只是拿过来抄一下而已。

    不过,他的字的确写的很好,嘉靖看了着实感觉他才华出众的很,再加上他一直赞成嘉靖修炼,嘉靖对他更是青睐有佳。

    嘉靖看罢他进献的青词,不由龙颜大悦,每当这个时候,嘉靖都会和他谈谈人生,谈谈理想。

    一国之君的人生其实就是治国,至于理想,嘉靖是想顾道长生来着,严嵩对此也很是赞同,每每都会拍得嘉靖喜笑颜开。

    不过,这次,严嵩可不是来跟嘉靖谈什么修炼的,他稍微拍了几句之后,便装出忧心忡忡的样子,叹息道:“唉,皇上,有句话微臣不知当不当说。”

    嘉靖这会儿很有把严嵩当知己的架势,他一看严嵩这个样子,不由关心道:“怎么了,惟中,有什么事就说,我们君臣之间无需扭扭捏捏。”

    严嵩装出受宠若惊的样子,小心的道:“皇上,夏大人这段时间心情都不怎么好,每每跟微臣说话都长吁短叹,微臣看着,着实为他忧心啊。”

    哼!

    心情不好就对了,谁让他这么张狂来着。

    嘉靖对夏言的意见的确越来越大了,不过,他对严嵩却没什么意见,严嵩跟他聊这个他也不是很反感。

    他淡淡的问道:“噢,他都在感叹些什么啊?”

    严嵩有些尴尬的道:“他无非就是说阳明一脉任人唯亲,排除异己而已。”

    嘉靖有些不屑道:“他就不任人唯亲吗?他就不排除异己吗?”

    严嵩小心的道:“这个,微臣也说不好,不过夏大人说的也有一定的道理,自从张大人当上吏部尚书之后,阳明一脉的确越来越过火了,像这次两淮盐政贪腐案,听夏大人说,他们就是有预谋的,王化此人的确罪不容恕,不过,他们拿下王化并不是因为王化贪腐,而是想垄断两淮盐业生意。听夏大人说,他们上次全力争夺南京户部尚书之位也是为了盐业生意。这些事情,微臣也不是很懂,不过听夏大人说来,这阳明一脉的确是有预谋的。”

    嘉靖闻言,不由沉思起来,这阳明一脉争夺盐业生意的意图已经相当明显了,自己还真没注意到。

    他想了想,随即问道:“你感觉张邦奇为人如何?”

    严嵩假装大公无私道:“张大人本事倒是个刚正不阿的人,只是同门相求的时候,他可能拉不下这个脸,这应该算是个小小的瑕疵吧,要换做微臣,管你同门还是同乡呢,自古忠义不能两全,为官当以忠为先,忠于皇上,至于义,跟皇上比起来,跟大明的江山社稷又算什么?”

    这话说的,太合嘉靖胃口了,嘉靖不由对严嵩刮目相看。

    这严嵩,不错啊,如此忠心,不像其他朝堂官员,满口仁义道德,还时不时上谏,说什么这个不能干,那个不能干。

    这大明到底是谁的,朕需要听你们的吗! : :

    他深深的看了严嵩一眼,脑海里已经有了些想法。

    王栋拿下两淮都转运盐使司都转运使一职,阳明一脉自然是一片欣喜,这下好了,拿下了两淮盐政,要整治盐政贪腐就更方便了,只要把盐政贪腐解决了,这盐价就能降下来,老百姓的负担就能减轻不少,这简直是利国利民的大好事啊!

    不得不说,这些文官,迂腐也罢,固执也罢,有时候他们的确是想干点利国利民的大好事,当然,他们也不全是为国为民,或许,他们还想求点名。

    不管怎么说,这王栋拿下两淮都转运盐使司都转运使的确是件大好事,的确值得庆贺一番。

    不过,他们还没高兴几天,嘉靖突然一盆冷水泼下来,泼的他们心里哇凉哇凉的。

    嘉靖竟然下旨,迁严嵩为吏部尚书,迁张邦奇为礼部尚书,将两个人的职位对调了一下!

    这一下,阳明一脉,包括杨聪都懵逼了。

    他们这会儿才明白,自己这边完全上了严嵩的套了,原来,严嵩并不是为了两淮都转运盐使司都转运使一职,而是为了吏部尚书之位。

    严嵩这家伙,着实厉害啊!


………………………………

第二卷 第一〇四章 雪上加霜

    历史上的封建王朝都存在一个怪现象,几乎所有大臣都知道,拍皇帝马屁,把皇帝哄好了,肯定有前途,但是,真正能拉下脸去拍皇帝马屁的却不多。

    明朝这个现象尤其严重,文官不但不喜欢拍皇帝的马屁,还喜欢对皇帝指手画脚,说什么这个不可,那个不行,好像皇帝都得听他们的一般。

    实话实说,真正敢于去跟皇帝将道理的人,他们的道理基本上都是对的,但是,他们忽略了一个很重要的问题,那就是皇帝爱不爱听你讲道理。

    嘉靖朝的文臣大多都忽略了这个问题,大家都觉着皇上顾道长生不对,当以国事为重,殊不知嘉靖就想顾道长生,你讲的再有道理,在他眼里都是个屁。

    很多人都因为这个吃了大亏,但是,朝臣们还是不依不饶,不停劝谏,希望嘉靖能“改邪归正”,唯有严嵩,不但不劝谏嘉靖以国事为重,反而不断进献青词,“鼓励”嘉靖修炼。

    谁聪明谁蠢,显而易见,严嵩正是凭借这个获取了嘉靖的信任,而很多人却因为劝谏嘉靖,成了刀下冤魂。

    有时候严嵩心里真的很想笑,你们这些傻叉,看老夫怎么玩!

    他使劲鼓励嘉靖修炼当然不是为了什么“一人得道鸡犬升天”,这话也就嘉靖能信,他自己都不信。

    他的目标很明确,那就是掌控朝堂大权。

    这次,他正是利用嘉靖的信任,玩了招声东击西之计。

    他之所以让王化出手去为难杨林就是想逼的阳明一脉出手收拾王化,当所有人都以为他的目标是两淮盐政时,他却出人意料的推出了一个毫无竞争力的江启臣,当所有人都不明所以的时候,他却跑嘉靖跟前,利用夏言的嘴批判阳明一脉去了。

    结果,嘉靖也上套了,在他的暗示下,嘉靖开始思考了。

    阳明一脉以权谋私,夏言张狂不知收敛,怎么办呢?

    这个时候嘉靖自然而然的就想到了用严嵩,不为别的,就因为严嵩赞成他修炼,知音难觅,好不容易冒出这么个“贴心人”,他自然要好好任用,所以,他把吏部尚书之位给了严嵩。

    这吏部尚书之位多重要,谁都知道,因为所有官员名义上都是归吏部管的,只要掌控了吏部,任人唯亲,网络党羽,简单的很。

    严嵩这一招着实让阳明一脉措手不及,任谁都没想到,这张邦奇在吏部尚书的位置上才待了短短几个月就被严嵩给取代了。

    还好,在杨聪的谋划下,阳明一脉该升官的差不多都升完了,朝堂之中能拉拢的官员也拉拢的差不多了,这会儿吏部尚书之位被夺对阳明一脉的影响倒不是很大,现在,唯一要担心的就是严嵩会利用手中的职权疯狂的拉拢朝臣,扩充党羽。

    官场之事纷纷扰扰,年节不知不觉悄然降临,杨林如愿回到京城跟儿子儿媳过了个热热闹闹的团圆年,杨聪有父母妻子相伴,年节也过的比较充实。

    不过,整个阳明一脉包括杨聪这一边的张岳、陆炳、徐延德等这个年节过的都不是很开心,因为这吏部尚书之位被夺,严嵩还不知道会整些什么幺蛾子出来呢。

    所谓“福无双至,祸不单行”,正当他们在为严嵩的事情担心的时候,过完年,又传出一个不幸的消息,内阁首辅李时病倒了。

    李时这个好好先生,为官还是比较公正的,有他在内阁,夏言还不至于胡搞瞎搞,他这一病倒,夏言岂不是如同出闸猛虎一般,逮谁咬谁!

    这一下真是雪上加霜啊。

    杨聪这一系的人,心里都难免出现阴霾,因为时局对于他们来说太不利了。

    这会儿朝廷最重要的三个衙门就是内阁、都察院和吏部,而这三个衙门现在几乎都掌控在夏言一党的手里。

    比如内阁,李时病倒,不能管事,就剩下夏言和严嵩两个大学士了,他们还不是想怎么搞就怎么搞。

    又比如都察院,张岳虽然晋升左副都御史,都察院真正做主的还是左都御史屠侨,而屠侨早就和夏言一党联合了。

    至于吏部就更不用说了,严嵩可比夏言和屠侨更厉害,他掌控了吏部简直比夏言掌控内阁和屠侨掌控都察院还麻烦。

    时局如此不利,该如何是好呢?

    杨聪再次邀请派系大佬赴宴,共商对策。

    这次酒宴再没了以往的轻松愉快,大家脸上都是愁眉不展,夏言一党全面掌权,迎接他们的恐怕将是毁灭性打击,大家能高兴起来才怪。

    众人闷闷的喝了几轮酒之后,张邦奇终于忍不住叹息道:“唉,没想到首辅大人竟然在这个时候病倒了,他老人家已然年近七十,这一次恐怕是很难扛过去了,要说这夏言的运气还真是逆天啊,当初张璁张大人也是说病就病了,而且没多久就过世了,如果李时李大人再一病不起,这内阁首辅之位恐怕就非他莫属了。”

    这情况谁都清楚,因为这会儿内阁总共就三个大学士,除了李时就是夏言和严嵩了,严嵩刚刚入阁,而且又刚刚接任吏部尚书,继任内阁首辅是不可能的,夏言已经成为继任内阁首辅的唯一人选。

    定国公徐延德也忍不住跟着叹息道:“就是不知他们会不会对维静下手,如果他们把维静给整下来,我们就麻烦了。”

    维静是张时彻的字,这会儿张时彻这个南京户部尚书的位置真的相当重要,如果张时彻被整下来,这盐引份额又得重新洗牌,现在是夏言和严嵩当权,如果张时彻下台,这盐引肯定是没他们的份了。

    唉,真是人算不如天算啊。

    杨聪在心里暗暗叹息一声,表面上却是镇定道:“他们虽然掌权了,也不能无法无天吧,要他们真敢无法无天,我们也不是吃素的。”

    现在貌似只能做好鱼死网破的准备了,当初他能整的夏言没当成内阁首辅,这会儿他同样能让夏言和严嵩吃不了兜着走,大不了撕破脸,大家各凭本事,玩一把大的。

    没想到,很少说话的穆孔晖突然开口道:“诸位,不必如此气馁,不管他们想怎么样,总得经过皇上这一关,皇上英明神武,只要大家能勤勉任仕,做出成绩,不会有事的。”

    嘉靖英明神武吗?

    这话说的,好像有拍马屁的嫌疑,依穆孔晖的为人,应该不至于拍嘉靖的马屁啊。

    杨聪闻言,心里不由一动。

    这嘉靖,怎么说呢,有时候他的确相当的倔,想怎么样就要怎么样,压根就不管朝臣的反对,但是,很多时候嘉靖还是比较看重能力和功绩的,只要他觉着你有能力,你哪怕犯点错误也没关系。

    就好比夏言,不知道犯了多少错误了,嘉靖却一直没有让其下台,说白了,嘉靖就是看重夏言的能力。

    那么,怎么让嘉靖看到自己的能力呢?

    。。。。。。本卷终。。。。。。

    ()


………………………………

第三卷 第一章 著书立说

    怎么让嘉靖看到自己的能力,这个问题,杨聪思索了很久。

    现在就去收拾南倭北虏吗?

    他认为自己还没这个能力,南倭北虏频繁入寇大明并不是没有原因的,不是光将他们击败就什么问题都解决了。

    再说彻底击败南倭北虏也没那么简单,人家不是傻子,打不赢是会逃跑的,妄图靠一两场胜仗就解决南倭北虏那是相当不靠谱的。

    胡宗宪、谭纶、俞大猷、戚继光等留名青史的文臣武将都耗费数十年功夫才击败南倭北虏,他不认为自己现在就有这个能力。

    现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