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明朝富家子-第9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的遭遇相信大家也清楚,一旦长城失守,大家都得受牵连。今天本官招大家来,就是想商议一下,这大同镇北面的长城到底怎么防守,诸位有什么好的建议都说一说吧。”
这家伙,怎么守,千余里的长城,就算是一里只安排一百人马去防守,那也要十余万人马啊,大同镇连带边军精锐加上屯卫都没这么多人。
一百人马能守住一里的长城吗?
很显然,不能!
鞑子一来就是数万人马,一百人马怎么可能守的住一段一里长的长城,人家用人堆都能堆死你。
这事是真没办法,杨聪等了半天,也没见一个人有吭气的意思。
这样显然不行,他干脆点名道:“鲁将军,你在大同镇统兵也不是一两年了,可曾想过,有什么办法?”
原大同镇总兵鲁刚闻言,心里不由咯噔一下,他要有办法就不会因为长城失守而被贬为参将了,这个问题,怎么回答呢?
他思索了一阵,这才硬着头皮道:“回大人,末将以为,要想守住大同镇以北的长城,首先必须将那段长城修复,现在那里早已被鞑子挖的千疮百孔,不修复的话,根本就没法守。”
这个道理谁都明白,不过,刘天和在任的时候却没有修,为什么呢?
很简单,没钱,修长城的劳力虽然可以直接征召屯卫,不要什么钱,但是,你得给人家饭吃啊,没饭吃谁有力气修长城,这到处都是缺口,估计征召一万屯卫都得忙活几个月,那可就是几万两银子,一个普通的巡抚,谁能掏出这么多钱来。
就算能,人家也不会掏啊,那可是几万两银子,贪官污吏就算是贪了这么多也不可能拿出来修长城啊。
不过,这点银子杨聪却不在乎。
他微微点头道:“嗯,说的好,这长城必须修复才能守,需要征召多少人,需要多少银子,你考虑一下,报个数上来,这事就由你负责。”
鲁刚闻言,不由一愣,他早就听说这总督大人有钱了,却没想到如此有钱,几万两银子,人家都不带犹豫一下的。
他愣了一下,这才拱手道:“末将遵命。”
杨聪紧接着又点名道:“周将军,你在大同镇管屯卫也不是一两年了,可曾想过,有什么办法?”
原大同镇都指挥使周冕闻言,心里也不由咯噔一下。
这办法他自然是想过,问题都不现实啊,这会儿总督大人都点名了,他只能硬着头皮道:“回大人,末将以为当重启烽火台,以为警戒,这样,鞑子骑兵来攻我们便能在最快的时间内知晓。”
这话也有道理,这年头可没什么手机电话,传讯麻烦的很,不过,烽火台传讯却是相当快捷的,一般一个时辰便可以传出去数百里甚至上千里。
但是,历任巡抚也很少考虑这个,因为烽火台传讯也需要人手,一般每隔五到十里便有一个烽火台,一千余里的长城最少有一百多个烽火台,就算每个烽火台只安排一队人马驻守,那也得一两千人,这一两千人的粮饷一年又是几万两。
当然,杨聪也不差这点钱,他当即便点头道:“嗯,这个主意不错,重启烽火台传讯的事就由你来负责,需要多少人,一年粮饷多少,你都算一算,报上来。”
周冕闻言,也是愣了一下,这才拱手道:“末将遵命。”
顶点
………………………………
第三卷 第六十八章 烽火戏诸侯
鲁刚和周冕的建议貌似没有什么实质性的意义,但是却给大家提供了一个开拓思路的前提,这长城修复了,烽火台示警也有了,那么是不是只要在适当的地方安排足够的增援这长城就能守住了呢?
这个设想显然是相当靠谱的,因为自古以来中原王朝就是这么防御塞外游牧民族入侵的,万里长城岂止万里,时时刻刻派人在上面驻守显然是不现实的,任何王朝都负担不起这么多的边军消耗,所以,自古以来便是设置兵镇,划分区域,烽火传讯,快速支援。
这样一来,所需的边军就少多了,因为塞外游牧民族大多不擅攻城,一段长城要是有上万人驻守,他们基本上就别想攻破了,而大同镇就有上万边军精锐,只要能及时支援上去鞑子根本就别想攻破大同镇的长城。
现在的问题就是,大同镇这上万边军精锐怎么及时赶到鞑子进攻的地段。
这个问题貌似不难解决,鲁刚和周冕先后提议之后,唐顺之便拱手道:“大人,不若这样,我们将大同镇上万精锐全部集结在大同府城以北,这样,他们离任何一段长城都不会超过三百里,再加上他们配备了火龙战车,一天之内赶到鞑子进攻地段支援肯定是没问题的。而这一天时间可以靠长城附近的屯卫来争取,只要我们给他们配备足够的快马和轰天雷,他们抵御一天时间问题应该不大。“
杨聪闻言,不由眼前一亮,对啊,用以前的老办法结合现在的火药武器这个问题基本上就可以解决了啊!
西周的时候便有“烽火戏诸侯”的典故,周幽王有没有以此来戏弄诸侯而取悦褒姒暂且不去说他,这个典故足以证明一点,烽火传讯,快速支援在西周的时候就已经有了,这个方法早已经过了历史的考验。
杨聪当即便拍板道:“好,就以此法御敌。”
紧接着,他便开始和众人详细探讨起屯卫的具体部署来。
这个时候他才发现,原来大同镇的卫所和守护所有一大半都是按烽火示警体系而设置的,只是经历了百余年之后这套体系已经荒废了而已。
比如大同镇北边的长城,附近并不是没有卫所,其实,每隔百里左右附近就有一个卫所,只是卫所驻地离长城还有一定的距离而已,如果把所有卫所下属的千户所驻地都搬迁到长城脚下,基本上每隔十多二十里便会有一个千户所驻地,这样一来,不论鞑子从哪里进攻,首先便将面对一个上千屯卫的抵御。
当然,在没有轰天雷之前上千屯卫肯定也顶不住数万鞑子的进攻,不过,有了轰天雷之后就不一样了,只要在鞑子攀爬城墙的时候丢下去几颗小型轰天雷又或者一颗巨型轰天雷,都不用动手,鞑子必定会被炸的从云梯上滚下去,只要轰天雷足够,上千屯卫抵挡一两个时辰是完全没有问题的。
而一两个时辰过后,附近千户所屯卫必定会赶过来支援,长城上驻守的军队就会越来越多,而且,只要能抵御一天的时间,一万边军精锐便会赶过来,这样一来,鞑子想要攻破长城几乎是不可能的。
当天,杨聪便和众人商议了一个详细的方案。
首先,由鲁刚负责组织人手把大同镇以北长城所有缺口全部修复。
然后,由周冕负责安排人手驻守烽火台,建立烽火台示警体系。
再然后,由唐顺之和赵时春负责在长城沿线设置和建立千户所驻地,将大同镇所有靠近长城的卫所和千户所屯卫全部安排到长城沿线负责第一波防御。
最后,由汤克宽负责操练大同镇边军精锐,时刻准备支援长城沿线。
这套方案确定以后,杨聪总算是稍稍放心了,只要所有边军精锐和屯卫都不懈怠,鞑子基本上是不可能攻入大同镇了。
当然,这么严谨的防御体系不是说他确定了方案之后就完全没有问题了,下面人的执行力度也是个很关键的因素,毕竟大多数屯卫都放羊一般放养了上百年了,拉上战场能不能战,平时又会不会时刻保持警惕,积极防御都是很大的问题。
为此,杨聪特意沿着长城到附近每个卫所巡视了一遍。
这次他可不是光走过去转一圈就完事了,所有卫所他都检查的特别详细,屯卫兵源够不够,武器配备可否齐全,这些他都会仔细检查一遍,屯卫不够,他便会从后方其他卫所抽调屯卫,武器装备不齐全,他便会立即命人制作。
同时,他还规定了详细的操练规程,并严令每个卫所都必须按规程对手下屯卫进行操练,如果有谁敢懈怠又或者阳奉阴违,他当即便会将卫所指挥使革职查办。
这样忙活了几个月,大同镇北部长城的防御体系终于慢慢建立起来,这时候所有长城缺口也已全部修复了,整个长城沿线可谓焕然一新。
当然,这还只是表象,具体效果如何,还有待考验。
这天,杨聪突然带着唐顺之、赵时春、朱希忠等一众文臣武将出现在玉林卫左前千户所驻地。
这会儿长城沿线所有卫所的千户所驻地基本上都迁到长城脚下了,基本上卫所驻地都和长城连在一起,也就是利用一段长城为北墙,修筑出来的一个小城堡。
杨聪在左前所千户的陪同下视察了一番防御设施,随即便来到一个烽火台下面,突然朗声下令道:“点烽火。”
卧槽,他这话雷的那千户都愣住了,开什么玩笑,点烽火,这会儿可没有鞑子进攻,那千户下意识的看了看长城以北的戈壁滩,又看了看杨聪,突然就反应过来了,总督大人这是要搞什么演习呢。
他连忙大吼道:“快快,点烽火,敲钟,通知所有人上城墙集结。”
“咚咚咚”一阵沉闷的钟声响起,下面千户所驻地顿时喧闹起来,一阵吆喝声过后,一队队屯卫飞快的跑上城墙,很快便将烽火台两端的长城挤的满满当当,而这时候烽火已经逐渐向东西两侧传导,传向远方。
杨聪就默默的站在那里,计算着时间。
大约半个时辰过后,便有千余屯卫气喘吁吁的跑过来,紧接着,便有屯卫不断向这边跑过来,不到一个时辰,玉林卫五个卫所五千多屯卫便到齐了。
杨聪微微点了点头,随即便命玉林卫指挥使开始进行攻防演练,小型轰天雷和巨型轰天雷什么的,都拿出来试试,滚石和檑木什么的也丢一些下去看看。
就这样忙活了半天,东边大同府城方向便传来一阵急促的马蹄声,汤克宽所率的边军精锐准时抵达了!
看着汤克宽那急匆匆的样子,杨聪的脸上终于露出了笑容,当然,他这不是在玩什么烽火戏诸侯,而是在演练防御体系。
看样子,这防御体系差不多算是成了,他基本不用担心鞑子骑兵会突入大同镇了。
()
………………………………
第三卷 第六十九章 决意剿倭寇
杨聪正在大同镇整饬防御的时候,朝堂之上却在酝酿着一场巨变。
这场巨变的起因很简单,那就是都察院左都御史屠侨年老体衰,一病不起。
人都有生老病死,屠侨这会儿都年近七十了,病卧塌上并不奇怪,但是,他的职位太重要了,都察院可是监督百官的,作为都察院的主官,他成天躺床上肯定不行。
这个时候,只能让他在家好好养病,换个人执掌都察院了。
朝堂之上的这场巨变倒不是指都察院左都御史的争夺,因为嘉靖早就有意让张岳接屠侨的班,而这会儿夏言一党也没有适当的人选去和张岳争夺,所以,张岳很快便顺利上位,执掌了都察院。
这场巨变的伊始是屠侨丢失了都察院的掌控权,而这场巨变跟都察院却没有多大的关系,因为屠侨不但是都察院左都御史,还是海商豪门在朝中的代表人物,他的下台,直接导致海商豪门在朝中丧失了话语权。
海商豪门雄霸东南,肆意妄为,不知道得罪了多少官场中人,屠侨这个最大的靠山一下台,自然有人迫不及待的想收拾他们,不过,令人不可思议的是,最终动手的竟然不是他们的仇人,而是他们的盟友,内阁首辅夏言!
夏言为什么要动手收拾海商豪门呢?
很简单,因为他已经察觉到严嵩的狼子野心,而屠侨当权的时候基本上跟严嵩是穿同一条裤子的,他早就看屠侨不顺眼了,再加上海商豪门勾结倭寇,横行东南,早已不是什么秘密了,夏言也早有心剿灭倭寇,壮大自己的声威了。
以前,屠侨执掌都察院,他投鼠忌器,不想和人家撕破脸,以免遭受海商豪门和严嵩的围攻又或者将屠侨推到阳明一脉那边,专门和他作对,这会儿屠侨既然已经下台,他就没什么好顾忌的了。
正好这个时候,因为屠侨的下台,东南各省剿灭倭寇的奏折日益增多,夏言这收拾海商豪门,剿灭倭寇以壮声威的想法更是日渐灼热。
他盯着东南各省发过来的奏折关注了好长一段时间,终于,一份奏折入了他的法眼。
这份奏折是广东承宣布政使司左布政使朱纨上奏的,其内容,正是建议朝廷剿灭东南沿海的海盗和倭寇。
这朱纨乃是正德十六年的进士,素以清正廉明,忠君爱国著称,而且其在四川兵备前使的任上还曾经平定当地土司叛乱,有丰富的剿贼经验,正是因为这一点,他才被嘉靖看重,调到广东,主持政务。
那会儿的广东可不太平,嘉靖十二年的时候,海盗勾结倭寇在广州府肆虐,差点就攻克了广东承宣布政使司的驻地广州城,两广总督林富都因此被罢官削籍,广东的混乱程度可见一斑。
朱纨执政广东之后,治理地方,整饬关防,配合当地都司卫所围剿海盗和倭寇,成效卓越,数次获得嘉靖的赞赏,嘉靖都有意将其擢升为两广总督了,这会儿他这份奏折送上来可谓恰逢其时。
夏言当即便在票拟上建议,“拟,擢朱纨为都察院右副都御史,浙直总督,专责剿灭东南四省海盗和倭寇。”
嘉靖看到这份奏折,第一次和夏言这个内阁首辅产生了共鸣,剿灭海盗和倭寇,好啊!
他脑海中一直记得当初陆灵儿刚从福建回来之后跟他描述的情况,这东南所谓的海商豪门和海盗倭寇也忒张狂了,他早就想将海盗和倭寇剿灭了。
但是,北元鞑靼部年年入寇,西北边疆年年遇警,他根本就无暇南顾。
这会儿陕西有咸宁侯仇鸾,两次将鞑子击退,山西有状元郎杨聪,连连将鞑子打的大败而逃,而他也已经将仇鸾和杨聪提拔上来,负责陕西和山西的防务,可以说西北边境已然不用担心了,他终于有精力来收拾东南的倭寇了。
第二天一早,依旧是早朝,奏对环节过后,他便威严的道:“海盗和倭寇都肆虐东南这么些年了,诸位爱卿,可有什么想法?”
想法,大家自然是有的,不过,把这些想法说出来的人貌似都完蛋了,海商豪门可不是吃素的,得罪了他们,不死都得脱层皮,这点,朝堂官员都很清楚。
嘉靖突然问起这个,还真没人敢贸贸然站出来搭话。
当然,夏言除外,他肯定是有这个胆站出来说话的。
不过,他在朱纨的奏折上已经写的很清楚了,相信皇上也明白他的想法了,这会儿皇上突然提出海盗和倭寇的问题,估计就是想采纳他的建议了,他再站出来貌似就有点多余了,所以,他站那里没吭气。
至于严嵩,他跟海商豪门瓜葛深着呢,他自然不希望嘉靖下旨去剿灭海盗和倭寇,所以,他也站那里没吭气。
大家一看两位内阁大佬都不吭气,更没人敢站出来当这个出头鸟了,整个朝堂之上顿时陷入一片诡异的寂静中。
嘉靖见状,不由冷哼道:“你们以为朕不知道吗?朝堂之上有多少人和海盗和倭寇狼狈为奸,你们自己心里清楚!”
他这话一出,很多和海商豪门有瓜葛的官员顿时吓得变了脸色。
皇上这不会是要收拾他们吧!
还好,他们想象中的刀斧手四出,拖着人就往外走的情况并没有出现,嘉靖只是哼哼了几下,随即便示意鸿胪寺礼官拿出一份奏折,朗声念给所有人听。
这份奏折正是广东承宣布政使司左布政使朱纨递上来的,这次,鸿胪寺礼官甚至把夏言票拟的内容都念出来了。
很显然,嘉靖是准备采纳夏言的建议,对海盗和倭寇动手了。
这时候,更没人敢跳出来反对了,因为跳出来反对等于就是承认自己跟海盗和倭寇狼狈为奸啊,谁敢往这枪口上撞,那不脑子有病吗。
嘉靖扫视了一圈,再次冷哼道:“你们怎么不吭气啊?朕倒是想有人站出来反对,这样,朕就可以提前除掉一批内奸了。”
这话说的,谁还敢搭腔啊。
嘉靖见状,继续冷哼道:“没人反对是吧,那好,就按首辅的建议,擢广东承宣布政使司左布政使朱纨为都察院右副都御史,浙直总督,专责剿灭东南四省海盗和倭寇!”
()
………………………………
第三卷 第七十章 阳奉阴违
朱纨是真没想到自己一封奏折上去便被擢升为都察院右副都御史,浙直总督,虽说左布政使是从二品而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只是正三品,但右副都御史是京官,而且还是都察院这种大衙门的京官,地方官员根本就不能比。
浙直总督就更加不得了了,这个职位虽然没品级,却比当朝一品还牛,封疆大吏里面可能就是这个总督最牛了,因为浙直总督管着南直隶呢。
突然升这么大个官,朱纨是真的一点心理准备都没有,不过,对于怎么剿灭海盗和倭寇他却是早就有了想法,要不然,他也不可能上奏朝廷。
这东南的官员谁人不知,海盗和倭寇之所以这么猖獗,皆因海商四大豪门在后面撑腰,所谓的海盗其实就是归附四大豪门的海商,要剿灭海盗和倭寇其实不难,只要将海商四大豪门手下的海商一网打尽,然后再将倭寇入侵大明的窝点全部清剿干净,基本上就差不多了。
不过,这么多年来,却没人敢这么做,因为海商豪门势力实在是太大了,在东南沿海他们的权势可以说是遮天蔽日,在朝堂之上他们的势力也相当的惊人,谁敢收拾他们,基本上是寻死。
这些朱纨都相当清楚,要不是海商豪门最大的靠山屠侨下台,他也不敢打人家的主意。
他也知道,海商豪门在朝中失势只是暂时的,他们肯定会想方设法尽快给自己扶持一个新的靠山出来,时间相当紧迫,所以,他接到任命之后便轻车简从,以最快的速度赶到南直隶,暗中安排起来。
表面上,他只是在南直隶个都司卫所巡视,准备调集人马去围剿海盗和倭寇,实际上,他却选拔了很多身世清白的忠勇屯卫潜入浙闽两省,暗中查探四大豪门手下的海商势力。
这些其实并不难查,因为四大豪门在浙闽两省权势熏天,他们手底下的海商压根就不用遮遮掩掩,哪家手底下有那些海商势力本就不是什么秘密,当地人几乎都知道。
很快,四大豪门手底下九十六家海商便被他查的一清二楚。
紧接着,他便命从南直隶各卫所精挑细选出来的两千精锐,分赴浙江和福建,准备围剿海盗和倭寇了。
浙直总督这么大个官,才抽调了两千精锐去围剿海盗和倭寇,这事好像有点搞笑,难道南直隶兵源这么紧张吗?
当然不是,南直隶兵源可不少,光是南都留守司和中都留守司下面的屯卫就不下二十万,再加上沿海其他卫所,南直隶境内的屯卫最少有三十余万。
但是,朝廷经费有限,就这两千人马的粮饷还是夏言想办法给他抠出来的呢,再多点,夏言也没办法了。
这一时期的大明朝就是这么的荒唐,一个贪官污吏随便贪几年就能贪个几万两甚至几十万两,严嵩这样的巨贪更是“积攒”了几百甚至上千万两的身家,但朝廷就是没钱,打仗都没钱,赈灾更没钱,当皇帝的扣扣索索能抠出个几万两来就算不错了。
朱纨当然明白这个现状,他要是想方设法的贪,贪个几十上百万两都不是问题,不过,他没想贪,他只想尽快剿灭海盗和倭寇。
他派出人马赴浙江和福建之后,便开始实施严厉的保甲连坐制度,严禁任何人出海经商,同时,他还下令所有沿海卫所加强海防,操练水师,准备剿灭海盗和倭寇。
所谓保甲连坐制度其实就是根据赋役黄册严查当地人口,禁止人员流动,一旦哪里人口与赋役黄册上登记的对不上号,那下至平民百姓,上至甲首里正等都会受到严厉的惩罚。
他这么搞是要断“海盗”的根,让他们手下无人可用,不过,这样一来却严重影响了地方商业活动,毕竟货物自己没长脚,要做买卖,就得把货物来回倒腾,他这不让人离开乡里,人家怎么做生意。
因此,地方官员对他的命令基本上都是阳奉阴违,倒不是说这些地方官员都跟海商豪门狼狈为奸,主要这做买卖的商贩跟他们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要商贩都做不成买卖了,那他们就捞不到什么钱了。
浙江都司和福建都司下属的各个卫所基本上也不怎么搭理他,开什么玩笑,加强海防,操练水师不需要钱的吗,没钱谁给你加强海防,谁给你操练水师,再说了,很多卫所跟海商豪门都有勾结,让他们去剿灭海盗和倭寇,那不是让他们自己砸了自己的饭碗吗!
总之,他这一通政令下去,基本上没什么人执行,大家都不相信他这个总督能把海商豪门这些地头蛇给收拾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