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大国崛起1857-第12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但如果因为要收回香港,而要跟英国打一仗的话,陈芝廷又觉得不是什么明智之举。
“皇上三思!”
陈芝廷叹口气站起来,一边说着一边就要跪下。
朱敬伦一把扶住他:“跪来跪去的,看得人头大,好好说话!”
陈芝廷也是习惯了,这才拱手作揖,继续劝谏。
朱敬伦摆摆手道:“我没想跟英夷开战,今时不同往日了,换作以往打也就打了,可如今我国税负全靠商税,英夷都不用登陆,直接把兵舰开过来,封锁上我们几个月,我们自己就要饿死了。”
陈芝廷疑惑道:“那皇上的意思是?”
朱敬伦叹道:“我本没想过这时候在香港跟英夷冲突,但宁波的事让我有了新的想法,刚好借着这次苦力贸易的事情,不妨试一试英夷的底牌。”
一想到宁波的事情,陈芝廷也点了点头。
去年明军舰队封锁宁波,接着派兵登陆,可是当时英法态度非常强硬,他们也针锋相对的派来了军舰,两只舰队一度对峙过一段时间。其实早在几年前,李秀成都已经攻占了宁波,也是因为英法两国的逼迫,李秀成不得已撤出了宁波,因此占领宁波之前,朱敬伦心里是有预案的,如果英法不反对,他就顺势占领宁波这个口岸,如果英法态度强硬,也不是不可以让步的。
真的看到英法两国态度如此坚决后,朱敬伦跟陈芝廷商议了一番,已经打算撤兵了,反正派军舰也是为了策应李秀成对浙江的攻势,而那时候随着左宗棠撤往江北,李秀成已经控制了浙江,因此强行保留宁波的价值不大了。
但没想到,这时候英法竟然不反对明军占领宁波了,只是提出了一些保护通商等毫无新意的要求之后,就默许了明军占领宁波的情况下,撤退了他们的军舰。
一开始朱敬伦以为是法国人打了退堂鼓,因为随着美国内战结束,林肯政府开始在墨西哥边境驻扎重兵,目的则是针对英法,尤其是针对法国。
1863年,美国内战正酣之际,法国拿破仑三世皇帝,怂恿奥地利弗兰茨卡尔大公的次子马克西米连接受墨西哥君主立宪派的邀请,成为墨西哥的君主。英国人也支持这个计划,原因是当时的墨西哥胡亚雷斯总统政府,拒绝偿还欠欧洲的债务,英国是主要的受害人,在英法的支持下,马克西米连的老婆的怂恿下,马克西米连这个志大才疏的开明贵族,摇身一变加冕成为墨西哥皇帝。
然后法国派遣军队登陆墨西哥,将胡亚雷斯总统赶到了山里。美国人是共和制,他们自然不希望身边出现一个欧洲腐朽的君主制政权,更何况是被英法控制的政权,内战中他们腾不出手来,只能忍下一口气,内战一打完,他们立刻就陈兵边境做出威胁状,同时大力支持胡亚雷斯,给他送去了大量的军火物资。
朱敬伦以为这才是英法退让的原因,以为英法会集中力量解决美洲矛盾,毕竟墨西哥距离英法比宁波近了太多。
过了好几个月才弄清楚,主要的原因还是在中国国内,英法之所以反对明军占领宁波,主要还是因为利益,主要是英国人的态度,法国在亚洲的外交政策此时是跟随英国,但是当李秀成牢固的控制了浙江后,英法权衡之下,认为将宁波交由明国控制,恐怕更附和他们的利益。
首先宁波作为浙江的一个港口,基本上主要依赖的是浙江的商品货物,可是太平军已经控制了浙江,如果太平军进一步寻求控制宁波,而英法坚决保卫宁波的话,两国将付出巨大的成本,他们发现太平军中装备了比过去多得多的火枪和大炮,都是大明的商人提供的如果太平军摄于英法的力量,即便放弃了宁波,英法两国判断,天平天国政权恐怕也会在宁波的贸易问题上做手脚,恐怕他们想从宁波安心的运出浙江的生丝等货物也不那么顺利了。
最后两国密切磋商,认为与其将宁波交由太平天国控制,或者为此跟太平天国为敌,还不如让大明国控制这里,起码在对外贸易上,大明国做的更有效率,另外大明国跟太平天国的特殊盟友关系,让英法认为大明掌握这里,能够更好的保护宁波的贸易,但他们也提出了自己的要求,那就是英国人继续控制宁波的海关,大明则对此进行了保证,于是大明国已经在准备放弃的时候,得到了宁波的行政权。
这让朱敬伦了解到,英国人对土地的态度,比自己想象中还要不重视,那么宁波可以放弃的话,香港是不是也可以放弃呢?
陈芝廷却有另外的想法:“皇上的意思是用猪仔馆换香港?”
陈芝廷显然想歪了,他以为朱敬伦打击苦力贸易是为了谋求香港的土地。
朱敬伦却摇摇头:“苦力贸易事关尊严,人的尊严才最重要,我们的子民不能让人像猪狗一样贩卖,这件事不是拿来谈判让步的筹码。”
陈芝廷不明白了:“可洋夷重利,若不给些好处,怕是不肯就范。”
朱敬伦叹道:“从宁波的事情上,我看到洋人最怕的,或者说最在乎的东西是贸易。但我们做事得有轻重缓急,第一要务是要禁绝猪仔贩卖,第二才是收回香港。猪仔贩卖一天不禁绝,就一天有人我兄弟姊妹屈辱而死,香港一天不收回总有一天能收回,人死却不能复生。但英国人是不怕打仗的,所以威胁他们没用,可如果让他们明白,他们在猪仔贸易上跟我们对着干,有可能损失更大的贸易利益的话,我想他们才愿意跟我们谈判,我们那时候也才有了转圜的余地。”
陈芝廷点点头:“皇上的意思是我们可以威胁洋人闭关锁国!”
朱敬伦叹了口气,这些乡绅啊,还是太不重视商业了,动不动就要闭关。
“不是闭关锁国,只需要打击一下英国的贸易就行。”
陈芝廷不懂了,他知道洋人最怕的无非是禁绝贸易,可单独打击英国人,这是没用的,他太知道那些洋夷了,一个个为了钱什么事情都敢干,禁了英国人,英国商人会冒充其他国家的人,除非一体禁绝。
陈芝廷将自己的顾虑告诉了朱敬伦,他觉得他已经很未雨绸缪了,连英夷有可能的投机取巧都想到了,可是他还是从朱敬伦的眼神中看到了一些失望。
朱敬伦道:“打击贸易,不光只有禁止一条,加税也是一种方法。”
陈芝廷道:“可给英国人加关税的话,他们还是可以冒充其他国家的人啊?”
陈芝廷实在是想不明白,如何能在贸易上只打击英国人,还能避过英国商人利用其他国家商人为掩护,或者直接让其他国家的商人代销他们的商品。
朱敬伦心里很清楚,陈芝廷并不是一个成功的现代政府的首相人选,东方世界也还没培养出这样的人才来,日本明治维新时代,确实出现了一大批这样的人,比如伊藤博文,大久保利通等人,但是中国士大夫跟日本的精英阶层不同,他们有太强的文化自豪感,因此很难虚心下来向西方学习,而大久保利通这样的日本维新精英,他们基本上是从一开始,就抛弃了他们的武士装扮,割掉了武士特有的发髻,扔掉了武士刀,可让中国士大夫扔掉毛笔,该用钢笔写字就是一件很难得事情,更不用说让他们用西方商业社会的思想来思考问题了。
但如果赫德在这里的话,应该很容易就能找到合适的应对方法。
朱敬伦不想直接告诉陈芝廷答案,他是皇帝,他说出来的话,容易被这些人迷信。
所以他说:“具体方法我也没想到,你们不妨下去商议一下,赫德是英国人,你们不妨听听他的意见。”
就这样打发走了陈芝廷等人,他们这样的士大夫虽然思想比较传统,但是只要是真正愿意做事的人,做起事情来是不顾私事的,他们不觉得他们有私人时间,他们管这叫以身许国,因此他们不管赫德有没有下班,直接就到了赫德府上,连夜跟赫德讨论。
而这个问题在赫德看来,根本就不是一个问题,太容易解决了,他不但向他们建议可以怎么做,还解释这样做的原因,算是给陈之庭等官员演示了一下西方人是如何思考问题的标准答案。
赫德的方法不出朱敬伦预料,不过是加内税而已,他告诉陈芝廷加关税的话,是违反跟英国签订的通商条约的,通商条约中规定的是协定关税,没有英国的同意是不能随便加关税税率的,至于只加英国人的关税,赫德认为那更容易引起一场战争。
不加关税的情况下,还要打击英国的贸易,那就只能从英国独占的贸易品入手,英国目前向中国出口的最大项贸易品,不过是鴉片而已,所以赫德建议,向大明境内的烟馆加征超额关税。
打击鴉片贸易,陈芝廷这样的官员是举双手赞成的,尽管不能正面提高英国人的关税,让他们感觉到很不痛快,这时候才明白那个协定关税的可恨之处,但是采取变通的方式,只打击英国人,尤其是让人憎恨的鴉片贸易的话,陈芝廷就不觉得太过于屈辱了。
于是因苦力贸易引起的香港跟大明朝的紧张关系,很快就引起了连锁反应,第一个波及到的,就是英国人的鴉片贸易。
只是赫德告诫陈芝廷说,鴉片贸易是目前英国对中国最大的贸易品,很容易让英国政府采取强硬态度,因此要在舆论上给英国政府施压,他建议打一场舆论战,鼓励英国国内有良知的媒体宣传苦力和鴉片贸易的黑暗之处,让英国政府即便想保护鴉片贸易,也不得不在道义上有所顾虑,最后不得不跟大明进行外交谈判解决纷争。未完待续。
………………………………
第三百九十六节 舆论战起效
陈芝廷拱拱手走了,他之前对赫德的印象并不坏,但也算不上好,因为赫德是个洋人,但是这次之后,赫德给他留下了一个不错的印象。请大家看最全!
首先赫德本人是一个情商很高的人,历史上他能在英国和中国之间,尤其是能在满清的八旗权贵和汉人权臣之中游刃有余,这一点很多中国官场的官员都做不到,现在他同样能够在大明的官员中处理的相当得体,他说话的方式就让陈芝廷很容易接受,处处透着对陈芝廷这个宰相的尊敬,丝毫没有其他洋人身上的那种傲慢。
其次,赫德在给陈之庭出谋划策之时,除了语言上比较含蓄,甚至比中国人还中国人,另外他表现出来的态度,是完全站在大明的立场上的,这一点让陈芝廷尤为满意,不经意间就认同了赫德是一个合格的客卿,慢慢打消了对他的戒备之心。
但陈芝廷却没想过,如果赫德是一个中国人的话,不管他是出于什么目的给敌人出谋划策,他都绝对不能接受,哪怕是满清的官员投降了大明,陈芝廷心中都认为那个人的品节上有污点,而赫德这个英国人给他出谋划策对付英国人的方法,他却完全觉得理所应当,好像夷人心向华夏本就该如此一样。
由于赫德说话口气的方法,陈芝廷几乎是完全接受了赫德的主要建议,很快他就让户部制定针对鴉片贸易的超额税率,这么多年的锻炼,陈芝廷对商务还算是有相当了解的,他甚至还考虑到一旦加税,走私就会泛滥,还向刑部强调了加大打击鴉片走私力度的必要。
果不出所料,作为鴉片主要销售渠道的烟馆的交易税一下子被提高到了百分之三百后,洋人第一个就坐不住了,尤其是以经营鴉片起家的那些大洋行,怡和洋行、旗昌洋行等联合向香港总督施压,同时也开始游说大明官方,赫德是他们重点攻关的对象,他们认为赫德作为在大明官场有重要影响力的人物,是最好的桥梁。
但是他们忽视了赫德本人一向都是一个禁烟主义者,历史上,赫德也向恭亲王奕欣建议过开征鴉片捐税的建议,并且用这笔捐税建设海军,奕欣有没有接受这个建议不清楚,但是李鸿章等洋务大臣后来确实用了这个方法,比如张之洞等人办洋务的经费,很大一部分都出自鴉片厘金。
赫德是一个何等聪明的人,他不但不答应洋人请他出面直接跟大明皇帝请愿的要求,反而正大光明的向外界表明他的态度,他高调的在报纸上抨击鴉片贸易和苦力贸易的黑暗,这是他在向大明表明他的立场,告诉大明官员和百姓,他虽然是一个英国人,但他是站在大明一边的。
赫德的态度到底惹来了多少洋人的咒骂没人知道,但一时间确实赢得了很多大明人的好感,尤其是一些原本看他不顺眼的大明官员,最近跟他交往的也开始密切了。
在利益面前,商人是最难妥协的一群人,尤其是来东方冒险的这些鴉片贩子,他们不断地给香港政府施压的同时,也给他们的大使施压。
可是大明寸步不让,打击苦力和鴉片贸易的态度十分坚决,甚至在香港政府拒绝引渡逃到香港的苦力贩子的时候,大明海军终于行动了。
开始拦截每一艘驶出香港的商船,要求进行检查,一旦在船舱中发现有苦力,立马就对该船进行扣押。罗便臣此时骑虎难下,但他又不能认输,面子上下不来台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则是抵受不住强大的利益集团的压力,他知道一个处理不当,他的政治生涯就要结束了。更重要的是,这还事关大英帝国的尊严,所以他针锋相对的派出香港舰队给商船护航。
一时间因为苦力贸易引起的纠纷,不但很快就影响到了英国鴉片的出口,而且很快就上升到了军事冲突的边缘。
报纸上纷纷报道相关事件,很多人担忧会再次爆发战争,毕竟这几年中国的战争太频繁了,不利的消息让交易所一时之间沸汤了起来,不是买卖多了,而是恐慌之下,很多人开始抛售跟大明有关的票据,不管是为数不多的股票,还是大明的国债,价格都开始下跌。
驻广州的英国公使是威妥玛,他的态度要比港督罗便臣要柔和的多,他更希望和平,于是多次跟洋务司交涉,但可惜的是洋务司倒是耐心的接待他,可对他要面见皇帝的要求,一概拒绝,连尚书令陈芝廷他都见不到。
显然大明政府在用一种不太积极地态度应付他,应付他的目的要么是没有解决问题的诚意,要么就是故意拖延时间。
此时英国人不知道的是一个专门的特别团队,已经出发前往伦敦,他们背负的特别使命非常简单,就是要在英国的报纸上发表一些报道,必要的时候,他们会用钱收买,他们的目的很简单,就是要在英国制造一股英国商人在中国长期从事不名誉贸易的舆论,给英国政府施加压力,让他们在保护这些商人利益的时候,不得不有所顾忌。
软文早就写好了,一些内容是赫德亲自操刀,一些则是请一些其他洋人操刀,用洋人的视角来批判鴉片贸易和苦力贸易,鴉片贸易不用说了,英国国内就有很强的反鴉片贸易的声音,鴉片贸易早就被精英阶层所鄙弃,但是在赫德的笔下,他将苦力贸易直接跟奴隶贸易进行对比,认为两种贸易在性质上是一样的,而英国正是推动世界废除奴隶贸易最大的一股势力,美国内战期间,林肯一宣布解放奴隶宣言,立刻就得到了英国舆论界的支持,让英国政府支持南方的态度,立马不敢再提。
当特别团队在三个月后悄然登陆伦敦的时候,英明关系已经相当紧张,英国政府也已经收到了香港总督和大明公使的报告,了解到了大明出现的状况,他们判断局势非常紧张,内阁已经召开了好几次会议,甚至正式讨论过战争的可能。
而在香港,局势持续的紧张,明英舰队已经多次对峙,几次险些擦枪走火,最后大明海军保持了克制,没有强行搜查英国海军护航的商船,但是对这些商船进行跟踪,迫使英国舰队必须一直护航到新加坡为止,这大大增加了香港英国舰队的财政支出,更是让财政捉襟见肘的香港政府财政困难,要知道这段时间爆跌的可不止有大明债券,香港政府发行的债券,也是不断爆跌,这严重影响了香港政府的融资能力。
这种局面,对英国政府来说,经营香港越发变成了一种没有利益的行为。
就在这时,英国一些报纸开始密集的报道关于苦力贸易和鴉片贸易的消息,他们按照赫德的调门进行报道,而且很多英国记者还进行了自己的加工,将其绘声绘色的进行描述,仿佛自己亲眼所见一般,将中国的苦力在运输途中遇到的苦难,以及在殖民地的矿井和庄园中遭受的待遇进行了夸张地描述,得出的结论就是,中国苦力比过去的黑人奴隶遇到了更非人的对待,这不是一个文明世界的人该做的事情。
这些报道最致命之处在于,虽然有些报道有所夸张,但他们报道的基本都是事实,是经得起调查的,于是很快就引起了一股舆论热潮,伴随着东方局势的紧张,政府战争的讨论,在英国持续不断地发热,很快就引起了一场大讨论。
大明政府派去的特别团队很得力,因为大部分都是商人,而且他们中还有大量的西方顾问跟随,让他们有手段,也有经验明白如何操纵舆论。英国政府即便知道中国人在背后捣鬼,但是他们也无法阻止,因为他们是言论自由的国家,打击报纸第一个反对的不是别人,就是报业协会本身。他们倒是针锋相对的进行过舆论战,可是亲政府的报纸报道出来的消息,很快就淹没在批判的舆论之中,毕竟英国人都知道在中国那些商人做的本来就不是什么好事,那些人在英国的名声本来就不怎样。
大英帝国的精英们,大部分还是以绅士自居的人物,一些社会名流很快也就站了出来,告诫政府,如果一直保护英国商人在东方的不荣誉贸易,会影响到国家名誉。巴林银行早期也从事鴉片贸易,但是很快他们就退居幕后,就是担心鴉片贸易,影响到巴林家族的名誉。
因此大多数绅士阶层还是明是非的,在他们主持正义一般的心态下,政府越来越压制不住不利的舆论,不得不发表声明,表示大英帝国坚决保护合法贸易的态度,但是目前暂时不考虑采用战争的手段,他们将跟大明政府采取友好的协商,以求能在保护英国商人的基础上,和平解决苦力贸易中存在的非人道现象。
至于鴉片贸易问题,英国政府没有回应,因为作为一项每年为英国赚取数千万两白银外汇的贸易,一旦禁绝的话,英国对中国的贸易逆差就无法平衡,他们又不得不回到过去那种运输成船的白银来换取中国茶叶的地步,这是他们无法接受的,鴉片对他们来说,并不仅仅是一项生意,而是一种贸易平衡的必须品。
这就是英国人为什么为了鴉片跟满清王朝打了一仗,但是却从不承认他们是为鴉片打的这一仗,始终坚持他们是为了贸易,而当时他们的贸易物品基本上就自由鴉片一项。
因为鴉片贸易不好听,却对英国有战略意义,正是因为鴉片贸易平衡了贸易收支,才得以让英国人一步一步垄断了东方贸易,将过去的海上马车夫荷兰人、后起之秀瑞典和丹麦人,以及始终对英国不服气的法国人全都压了过去的原因。
也是英国人现在难以割舍鴉片贸易的最根本原因。
但朱敬伦现在却动了这个逆鳞。未完待续。
………………………………
第三百九十七节 场外游说 1
这是一招险棋,朱敬伦自己也很清楚,他知道英国人并不想打仗,朱敬伦自己更不想打仗,尤其是跟英国人打,但鴉片贸易却是英国人无法割舍的核心利益,一旦失去鴉片贸易,英国势必再次在中英贸易中开始出现巨额逆差,在这个金本位的时代,意味着英国人不得不一船一船金银往中国运送,这不但会给英国的国际贸易造成巨大的麻烦,而且随着金银的流失,英镑的信用也会降低,这甚至会威胁到英镑的国际货币地位问题。天『』籁小说。2
总之一项高达四五千万两年贸易额的商品,已经不再单单是一种消费品那么简单,它已经具有了政治意义,哪怕它是毒品,英国也必须坚持维护下去。
可也正是因为鴉片贸易是英国人无法放弃的,所以朱敬伦才要动这个利益,只有戳到英国人的痛处,他们才会妥协。他们才有可能以放弃苦力贸易为代价,保住鴉片贸易,才能达到朱敬伦想彻底终结悲惨的苦力贸易的目的。
当然,这很屈辱,尤其是朱敬伦这种新中国时期培养出来的官员,他更难以接受一个国家向自己的国家武装贩毒和贩卖自己的国民出国为奴这两件事,但是作为一个执政者,他必须为整个国家负责,在被人贩毒和被人贩卖国民为奴两件事中,他只能选择打击其中之一的话,他只能选择优先打击后者。
至于鴉片贸易问题,谁让现在的实力弱呢,这是一个列强瓜分世界的前夜,最黑暗最血腥的时代,这个时代弱者能生存下去已属不易,谈何尊严!
但即便如此屈辱,都有可能玩砸,时刻都绷着一根钢丝,随时都有可能断裂。
因为英国随着工业化的完成,国民变得富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