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大国崛起1857-第18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因此现在湘军水师还没有夺回制江权,但已经能够基本保证从汉口到安庆的水路畅通了,能够保证湖广地区庞大的物资顺利送到湘军手中。
没有制江权,就没办法直接给南京带来威胁,而扬州又鞭长莫及,此时好像曾国藩的选择也不多,他选择了渡江攻打芜湖。
湘军在芜湖势如破竹,因为当地守军是杨辅清部,根本就没有战心,这两年被李秀成牢牢按在芜湖这个狭小的地方,哪怕杨辅清自行其是在周围设卡征税,但日子依然过的坚信,只靠李秀成每年给的那点军费,只能让他的士兵饿不死,先进的武器装备根本就不可能买到。
所以杨辅清几乎是一触即溃,马上带人撤出了芜湖,朝着天京方向撤退。
李秀成大军还在扬州围攻淮军,此时哪里敢放任湘军逼近天京,也不敢让杨辅清带兵退往天京,这时候他哪怕再困难,都必须马上支援,不然杨辅清被湘军逼到了天京,他放杨辅清进城是麻烦,不放他进城也是麻烦。只有打退了湘军,才有理由让杨辅清回驻地,至于向他问罪的问题,那是以后的事情了。
既然决定救援,李秀成也能拿出孤注一掷的魄力来,动用他能动用的最大力量,从天京抽调了五万精兵,这已经是极限了,他留在天京的嫡系,就只有十万人,要防备镇江的汪海洋,还要防备杨辅清,再不敢抽调了,但他派出了全部的水师,只要能断了湘军的后勤,湘军迟早得后撤。
可没想到湘军水师一改往日尽量不跟太平军水师决战的做法,这次竟然死战不退,跟太平军水师在长江上连番恶战,力保芜湖港口不失,多次打退太平军水师的攻势,一时间杀的难解难分,大家都认为曾国藩是拼了老命了。
结果就是湘军继续进发,杨辅清继续后退,李秀成多次斥责他,杨辅清则回复说湘军火力强大,而他手下都是老弱残兵,武器弹药甚至粮草都缺,就差直接骂李秀成亏待他的士兵了。
杨辅清从芜湖退到太平府,又从太平府撤到大胜关,这里已经接近天京城了,当年曾国荃包围天京的时候,外围包围圈甚至就设在这里,李秀成觉得退无可退了。所以李秀成的五万精锐就驻扎在大胜关,死死封闭这座关卡,即阻挡湘军,其实也是阻挡杨辅清退往天京。
可杨辅清在前,湘军在后,所以他第一个堵住的是杨辅清的退兵,顿时就让杨辅清愤愤不满,两个太平军的大王把官司打到了洪秀全面前。
湘军水师以付出沉重损失的情况下,不断的向前推进,竟然打的太平军水师节节后退,加上考虑陆路安危,不得不直接退守西关。
按照这种情况发展下去,有可能发展成另一次天京围城,当年李秀成带领十三个王爷,集齐六十万大军,装备十几万只火枪和大量火炮,在绝对兵力和绝对火力的情况下,也没能打破曾国荃率领的区区一两万人的防线,所以李秀成绝对不能再冒一次天京被围的险,所以才调回了水师,有水师在,太平军始终有一条通往外界的通道,能够得到外界的援助,大明不肯卖物资给太平军,上海有的是洋人愿意做这笔生意。
可是杨辅清部实在是不堪一击,十万人在大胜关下,竟然被区区五万湘军打的大败,流散四野,溃不成军,李秀成的精锐确实战斗力很强,他们牢牢守住了湘军的攻势,保证这座关卡不失。
湘军这一次出击,都认为是曾国藩的围魏救赵之计,在不能直接救援扬州的情况下,就通过威胁天京,让太平军主动撤退,而李秀成就偏不撤退。
可是大家都看错曾国藩了,攻打天京还真的不是什么围魏救赵,当然也不是什么真想趁李秀成主力未归偷袭天京,打天京的目的,只是为了混淆视听,就在湘军还在大胜关下跟李秀成精锐对峙的时候,突然一只没有任何旗帜的部队,出现在了扬州北边,跟扬州以大运河相连的高邮。
这只部队还颇为凶悍,竟然突破了太平军沿河设置的防线,突入了扬州城中。
可是这只部队的数量太少,总共不过五六千人的样子,即便攻入了坚城之中,也不过是让孤城中多几千个待死的亡魂罢了,太平军随即再次完成了合围,并且加固了防线,认为不过是一次大意,并没有将这件事太过重视。
可当半个月后,瓜洲附近也突然冒出来一只軍队的时候,太平军想重视也已经晚了。
因为这只軍队打着吉字旗帜,竟然是湘军中的王牌精锐,曾国荃的吉字营!
突然出现的吉字营,势如猛虎下山一样,不做停顿的向瓜洲发起了猛攻,竟然只用了一天时间就攻占了这里,让李秀成想救援都来不及,当然如果能够救援的话,也不至于被攻陷了,双方都在行险,都在赌命,曾国荃赌赢了。
如此,江北形势突然逆转,之前是太平军在进攻,可现在进攻部队的后路突然被断了,让他们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
李秀成想派水师去攻打瓜洲,但湘军水师紧咬不放,另外水师即便能够过去,可又如何攻占曾国荃把持的坚固水寨呢。
李秀成这时候才明白,原来曾国藩从没有想过什么围魏救赵,曾国藩的目标,从一开始就盯上了他那十万过江的精锐,是打算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想要卸掉他李秀成一只臂膀啊。
此时李秀成有两种选择,趁着包围扬州的太平军还没有陷入反包围之中立刻突围,瓜洲被断,那就往东从南通撤退。另一种选择,则是一鼓作气,拿下扬州。然后李秀成孤注一掷,压上所有兵力,在请天王降旨令汪海洋部北上,没准可以通过一次大战,歼灭湘军、淮军两个心腹之患,这样整个江北地区就唾手可得,相信在这种情况下,杨辅清和汪海洋是十分愿意北上的。
但是李秀成陷入两难的决定中无法抉择,选择后者,风险太大,一旦短期内无法打下扬州,攻城部队弹尽粮绝,就只有崩溃一条路,这可都是他的嫡系精锐,是从天京围城的死亡边缘拉回来的坚韧老兵,全都折在了这里,李秀成以后拿什么继续把持朝纲。
可他这次北方,就是想趁着北方爆发了罕见的天灾,趁机歼灭淮军势力,挽回上次北伐后下降的威望,本就是一次政治行为,是失败不得的。现在无功而返,哪怕就是全身而退,也会让自己在政治上陷入不利境地。
就在这种时候,一向不怎么管事,即便求见也未必能见到的洪天王,突然召见李秀成,告诉李秀成,天父降下旨意,要李秀成命令在扬州的部队马上南下瓜洲,一定要歼灭曾国藩这个大清妖。
天父都搬出来了,李秀成还真的不好劝阻,另外现在的洪天王偏执的厉害,虽然很少做决定,可一旦做了决定,那就绝对不会改变,不管是李秀成还是洪姓诸王都劝说不动。
不过李秀成觉得,洪秀全的命令,也未尝不是一个办法,就当是从瓜洲突围好了,只要打败了曾国荃,没准都不用突围,还能继续北上再打扬州。
就是心里总有一股阴影,让他之前甚至都没想过要打瓜洲,宁可选择绕道南通。
因为他从曾国荃身上吃的亏太多了,还没有任何一只部队,曾让他们觉得那么的无力,不管是其他湘军也好,楚军也好,淮军也罢,就算是洋人的軍队,也不曾让他有那种感觉,那是给他打上精神烙印的一只軍队。
但一只优秀的统帅,是不会被这种心理所吓到的,不过李秀成还是准备全力以赴,不但要求扬州大军全力南下,暂时放弃包围扬州的坚固要塞,集中最大的兵力,对付曾国荃,还打算动用所有的水师,从长江上轰炸瓜洲,两面夹攻曾国荃部。
此时,天王又降下了旨意,要求天京的水师不能动,告诉李秀成说,用陆师攻打清妖,必有天兵相助,用水师就破了法术。
刚刚打算用牛刀杀鸡的李秀成,顿时被天王的这个命令搞的郁闷无比,进攻再三申辩,可洪秀全根本不听,甚至第一次之后就不再见他。
李秀成哪里知道,在洪秀全心中,曾国荃留下的印迹比留在李秀成心中的更深。
………………………………
第六百一十一节 扬州大会战
李秀成有所疑虑,可是湘军却十分决绝,曾国荃占领瓜洲之后,湘军想尽办法增援他,李秀成还犹豫着要不要突围的时候,从各地进入瓜洲的湘军已经达到了三万人,在李秀成还在为派不派水师跟天王争辩的时候,曾国藩甚至连摆在大胜关前的五万湘军也撤走了三万,全都在夜间秘密渡江,送到江北去增援曾国荃了。网
湘军的行动更加决绝,十分符合曾国藩一贯的性格,有目标后,就坚定不移的执行。
而太平军在踌躇中错失了最好的机会。
消息很快就传到了大明,朱敬伦正在跟兵部和总参谋部制定相关的制度,要将总参谋部这个直接向皇帝负责的部门,以后划归兵部直辖,还有将軍队的军官任免等权力,移交文人政府。
严格来说,这也算是一次军事变革,当然稳妥起见,不会一刀切,而是用一年时间,完成部门的迁移。
在完成部门迁移前,朱敬伦必须解决不配合的各种因素,比如军官的不满。之前軍队军官的任免权,都是属于軍队自己,軍队中设有独立的人事部门,軍队认为他们任免军官的各种程序都一直很透明,不需要转交吏部来制约他们。
至于总参谋部反倒是反对声音较小的部门,因为大明的总参谋部看似权力跟德国一样,可谢琦的能力和威望,跟老毛琦根本就没法比,所以毛琦坐镇总参谋部能够统辖整个德军,谢琦在总参谋部,就根本管不住文鸢这批少壮军官。
正因为不是一个强势的部门,所以总参谋部也没有强势的习惯,因此朱敬伦打算第一个转移的部门就是总参谋部。
北方消息传来的时候,转移的程序已经讨论的差不多了。
“正好,这件事就交给兵部负责吧,正好跟总参谋部磨合一下。我大明采取什么措施,就由你们决定吧。”
朱敬伦直接放手,让刚刚得到总参谋部管辖权的兵部负责应对长江流域可能生的军事变动,也让兵部跟总参谋部借此磨合。
制定军事行动方案,这是总参谋部的职责,之前他们制定的方案,哪怕只是一个演习的方案,都是通过朱敬伦的名义下去的,而毛琦在德国,必要的时候是可以直接给軍队下命令的,这就是区别。
兵部长久以来几乎就是一个空架子,之前顶多得到了审核軍队预算的权力,还只是审核,批复权力在户部,那么他们审不审其实完全没有什么意义,现在好了,将軍队全部至于兵部之下后,以后軍队中的文职人员,就直接转为兵部文官,虽然兵部依然没有批复预算案的权力,可是却直接得到了编制预算案的权力,可以说以后给不给軍队花钱,给花多少钱,这些钱怎么花的,这些权力就都上交给了兵部,兵部等于捏住了軍队的咽喉,不怕他们不听话。
总参谋部很配合,很快就根据北方的情况进行了分析,他们判断,曾国藩是打算在瓜洲跟太平军进行一场决战,这场战斗的胜负,虽然影响不到两国的存亡,但很有可能决定今后两国的攻守强弱,湘军赢了,会再次获得对太平天国压倒性的军事优势,太平天国赢了,那么清军的重兵集团从此覆亡,江北将全部成为太平军的战利品。之后满清将很难再打造一只类似湘军这种部队了。
至于大明应该在其中起到什么作用,兵部自己都不太清楚,兵部尚书请示尚书令陈芝廷裁断,陈芝廷表示,目前的急务是救灾,太平军和清军在长江一带的争夺,影响不了这个大局的情况下,大明可以不加干涉。
大明不打算介入的态度,让江北的太平军丧失了最后一个生存的机会,被不知道谋划了多久的曾氏兄弟盯上,不是那么好玩的。
天京的消息刚刚送到,不等太平军打上门来,曾国荃反倒率先起了进攻,进攻太平军把守的扬州外围营垒。
进攻并不那么顺利,可曾国荃好像改了性子,并不着急,而是稳扎稳打,就在外围挖掘壕沟,摆出一副包围的架势,但是扬州城十里见方,太平军包围这座城市,已经在周围的要点设置了营垒,挖掘了长壕,包围圈本就有上百里长,湘军要反包围太平军,还要在大炮射程之外进行包围,他们得挖多长的壕沟啊?
太平军对曾国荃的战术充满了鄙夷,觉得这家伙是傻了,几年没打仗难道都不知道该怎么打了?
直到扬州西北方再次出现湘军大军,太平军才明白,曾国荃一直都是在拖延时间。
此时太平军现,他们只有死守一条路了,往南攻打曾国荃已经不现实了,因为西北方的湘军不会坐视不管,万一攻打曾国荃不顺利,背后的湘军趁机起攻击,他们腹背受敌,就更麻烦了。
军情传到天京,这次李秀成没有任何犹豫,立刻命令大军撤退,沿着运盐河撤往南通。
苏北的运盐河从扬州直达金沙、吕四等海边盐场,也沟通了南通县城,南通七大盐场的盐源源不断的通过运盐河运到扬州,可以说支撑了扬州盐业的展,只可惜这次战争,让这条运河再次变得冷清。
运盐河途径的泰兴、如皋等地都在太平军手里控制着,因此撤退的通道还算畅通,只要能做好撤退的准备,各军交替掩护次第撤退,未必不能从扬州城下全身而退,大军只打算撤到南通,在哪里接受补给,然后就地驻扎,不打算直接让他们车回来。
只要控制着南通,太平军还有卷土重来的机会,甚至只要他还能在南通保有一席之地,他李秀成还可以说北伐并没有结束,不给那些政敌制造机会,或者说给自己争取一段稳定内政的时间。
李秀成这样想,曾国藩大概也这样想,他就不能给李秀成全身而退,给他最后一丝整顿的机会。
同样是沿着运盐河,却是从北方南下的一只部队,在太平军大军撤退之前,突然从海路在杨州府东部盐场丰利场一带登6,通过运盐河突袭了运盐河上的小镇海安,这是一个富庶的依靠食盐贸易达的小镇,唐朝的海安县县城就在这个小镇上。
这里河网密集,交通便利,往南有运河直通如皋,往西有运河直通泰州,同样的道理,占领这里,也就等于掐断了泰州到如皋的退路。
这时候李秀成才知道,曾氏兄弟谋算他已经很久了,可能从他开始北上,对方就开始谋算了,他此时才明白,他犯了一个大忌讳——孤军深入!
他一直都没能有效的防范曾国藩湘军的行动,他们在安庆虽然距离很远,但并不意味着完全无法救援,只要有时间,曾国藩甚至可以通过安徽北上黄河,从黄河出海,绕道南下。
曾国藩真的这么做了。
曾氏兄弟算计自己这么深,让李秀成不由冒了一身冷汗,更不能犹豫,人怎么都要撤出来,哪怕会受到重大损失,但撤退的通途已经失去,只能杀出一条血路了。
命令大军即刻出,不惜代价也要打通海安,顾不得洪天王的态度,擅自抽调四艘铁甲舰组成的一直分舰队立刻前往南通接应,抽调在原法租界威慑大明的两个儿子带领的軍队,赶去南通,让他们沿河北进,赶往如皋接应。
就像李秀成想的那样,没那么简单,扬州大军确实开始撤退,可是这时候从扬州城中,从扬州西北方的湘军不惜代价的追击,进攻海安的太平军久攻不下,显然湘军是打定主意,要将太平军的北伐大军歼灭在扬州了。
一时间扬州境内烽烟四起,谁胜谁败,各种消息满天飞,这段时间集中报道救灾的各大报纸,也开始密集的报道这场战事,只是他们获得消息大相径庭,自相矛盾之处不少。
甚至连明军收到的消息,也充满了矛盾之处,有的说太平军胜利了,有的说湘军赢了,一时间没有个准信。
朱敬伦也很关注这场规模并不算大,但可能决定太平天国和满清两国未来态势的战斗,他从一开始就不看好李秀成的北伐,孤军深入是犯忌讳的,而且太平军此时还无法全面协调内部力量,也就是说这只軍队孤军北上后,基本上只能一直孤军奋战。
而湘淮军集团,不管怎么说,曾国藩都有能力进行统一协调,在大义上,曾国藩和李鸿章师徒分的很清楚,他们更理性,即便有权力之争,也不会闹成太平军内部那种情况。
目前还不清楚战况,但已经很清楚湘军分别派出了三只部队支援扬州,一只过江从芜湖打到大胜关,这显然是佯攻的部队,目前只留下了两万人,其他都到了江北支援曾国荃部,还有一只是由6地出,出现在扬州西北方的部队,从安庆到这里,最方便的路径是走淮河水道,最后进入洪泽湖,接着通过高邮湖抵达高邮,然后南下,这支部队的数量大概十万,而那只跨海南下的突袭軍队,大概就是在洪泽湖一带才分兵的,至于是利用黄河水道,还是走淮安府的运河水道出海,就不得而知了。
根据情报,朱敬伦惊骇的现,曾国藩用于这次围歼李秀成大军的兵力,竟然达到了十五万人以上,曾国荃封锁瓜洲有五万人,扬州西北是十万人,偷袭海安的部队数量不明,但恐怕不会少于一万人,否则根本不可能堵住太平军。
而曾国藩还在大胜关下留下了两万人,那么留在安庆驻防的兵力,还有多少呢?
………………………………
第六百一十二节 灾情
这个分析让朱敬伦都不由惊叹,这是赌命啊,但相比曾国藩更加决绝,他几乎是压上了一切,而李秀成从始至终都无法集中全力。八一???中文网?
仅从这一点上看,这场仗李秀成很不利。
除非李秀成能够孤注一掷,此时调集力量,反攻安庆,没准能将安庆这颗钉子,一劳永逸的拔除,甚至能将太平天国眼中的老贼曾国藩本人消灭,但可惜的是,看似兵多将广的太平军,反倒无法派出一兵一卒。
不到一个月,前方的战况就明朗了,太平军先后从扬州撤退之后,湘军援军进入扬州,扬州之围解除。
率先有一只五千人的湘军进城,虽然没有带去补给,可是很好的稳定了军心,带去了曾国藩的命令,让淮军将领坚定了信心,才能在湘军援军到达前坚守住城池。
现在扬州包围解除,湘军主力进城,扬州总兵力马上就过了二十万,用于追击的兵力不少于十五万人,主要还是湘军,久战兵疲的淮军就地休整,少数有战斗力的部队,则南下瓜洲跟曾国荃换防,曾国荃将带领精锐部队负责追击太平军。
太平军从扬州到泰州,步步为营,打算层层阻击,湘军则狂飙突进,一个月内连破太平军营垒一百多座,将太平军退兵的空间挤压到泰州到海安之间,此时的现状是湘军进攻泰州的太平军,而太平军则进攻海安的湘军,双方都是由西往东攻击,态势是东攻西守。
最后是湘军抢先攻陷了泰州,曾氏兄弟准备充分,自然想到过攻打坚城这种事,或许当初是为扬州准备的,他们或许做过扬州陷落的预备,现在用到了泰州,十几门重炮轰开了泰州的城墙,湘军和太平军爆了短兵相接的恶战,而这种白刃战恰是湘军擅长的,最后太平军被湘军从泰州赶了出去,空间进一步被挤压。
太平军也不遗余力,李秀成的两个儿子带兵北上,从如皋出开始攻打海安,跟泰州方向的太平军两面夹击,终于攻破这个小镇,全歼这里的一万湘军,可是另一边泰州的太平军退兵已经从次第撤退被湘军挤压的变成了溃败,应有的多层防线始终没有建立起来,各条防线被挤成了一条,一下子就崩溃了。
漫无边际的溃兵往海安溃败,李家兄弟在海安收拢溃兵,也无力西进,大批太平军被追击的湘军俘虏。最后成功逃到海安的太平军只不过两万多人,有五万人成为了湘军的俘虏。
真正的正面作战反倒损失不大,太平军从包围扬州到撤退一路上的损失,竟然还不到三万人,反倒是一直猛攻的湘军,付出的损失过五万人。战争中最大的损失,往往都是溃败中出现的。
经此一战,尽管李秀成解救出来的軍队,加上零散逃回的,总计有三万多人,可是太平军的锐气被完全打掉了,湘军再一次立下惊天大功,在灾荒和太平军北伐,以及列强联合逼迫中,感到国之将亡的大批清朝士大夫,突然再一次看到了希望,再一次将曾国藩的名望推到了顶峰,曾国藩被认为,再一次挽救了大清。
而太平军呢,虽然李秀成依然是太平军内部,力量最强的大王,可是经此一战,他跟杨辅清和汪海洋的力量对比已经生了微妙的变化,加上威望上受到的打击过于严重,朝堂上对他的不尊重声音越来越大,对李秀成专权不满的力量全都跳了出来,日子就像李秀成想象的那样,不好过了。
大明在这场战争中,始终保持了中立态势,没有向双方提供任何帮助,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