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大国崛起1857-第21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他们很容易将一切都怪罪到来自中国的移民身上,为了拉拢这些选民,阿瑟政府已经下决心推动排华了。

    果然国会再次通过了排华法案,就等总统签字,就能够生效。

    而黄遵宪跟美国外交部的谈判也开始了。

    “我们认为,限制华人数量在美国的继续增长,这对我们两国都是有好处的。你们的国民应该生活在你们的国土上。”

    美国國务卿弗雷德里克对黄遵宪表示道。

    黄遵宪反问道:“请问弗里林海森先生,您以及您的祖先,是一直居住在美国的吗?”

    弗雷德里克点头:“当然!”

    黄遵宪笑道:“那美国建国之前呢?成为殖民地之前呢?”

    弗雷德里克脸色不悦:“您的意思我可以理解为中国人也希望像美国人一样,在美国的国土上再建立一个中国吗?”

    黄遵宪摇摇头:“我们没有这个意思。华人移民不过是想像意大利人、英格兰人、瑞典人一样,在美洲找到他们的未来而已。”

    弗雷德里克哼道:“我们已经跟清政府达成了协议,从1881年开始,我们可以暂停华人移民。”

    黄遵宪提醒道:“是来自中国北方的华人移民。”

    1880年,美国跟清政府对《中美天津条约续增条约》进行了修订,修改了当年代表清政府出访列国的美国外交官蒲安臣代表清政府与美国签订的移民相关条款,新的条约允许美国单方面暂停华人移民,国会也是根据修订的条约,才通过了排华法案。

    但美国跟清政府的条约,只能约束到北方的中国人,而无法影响到来自大明的移民。美国政府跟大明谈判的目的,就是希望也跟大明修改类似的条款。

    弗雷德里克道:“是的,这真是我们还能坐在一起进行谈判的原因。我国认为,大美利坚合众国与大明国之间的条约,也需要进行一定的修订。”

    黄遵宪知道美国人的意思:“说吧,你们希望修订那一部分条款。”

    弗雷德里克道:“关于两国侨民有在对方国内自由居住、经商以及履行的条款,我国认为,贵国滥用了该条款,将太多贵国公民送到我国来了。给我国国内秩序带来了严重影响,我国认为,我国有权力对该条款做出限制。”

    黄遵宪道:“条约是受国际法保护的,贵国没有权力进行单方面的限制。否则我国也将对此进行回应。”

    弗雷德里克道:“我国认为,从明年开始,为期十年,限制来自大明的移民入境,可以缓解目前美国面临的严重治安问题,同时也是改善贵国侨民形象的好机会。”

    黄遵宪道:“我国也有权力在未来十年限制贵国公民进入我国。”

    弗雷德里克停了片刻,他知道大明没那么好对付,满清对本国公民的态度一项不怎么在乎,可是大明不一样,黄遵宪不是一个好对付的对手。

    美国拒绝大明移民未必能改善美国的治安,那只是一个理由罢了,给国民一个交代,是政治需要。但如果大明拒绝美国人入境,则必然会影响到美国商人的利益,要知道美国在华商人是仅次于英商的第二大群体,美国也是对华贸易的第二大得益国。

    弗雷德里克道:“我国认为,正常的贸易行为不应该受到限制,因此商人的行动是不应该受到限制的。”

    黄遵宪摇头道:“可是我国的商人已经受到了限制,在加州我国公民无法正常的从事商业,而贵国的商人在我国的投资,却几乎不会受到什么约束。”

    如果为了给民意交代,而丢失了实际的利益,弗雷德里克知道他的政治前途一定会受到影响的,所以他必须保住商业利益。

    为此俩人激烈的交锋了一个多月,来回拉锯了三轮谈判,最后终于达成了一致。

    大明接受了美国对大明移民进行有限制的约束,未来十年内大明不会组织普通移民,但是投奔亲友的个人移民不受限制,美国也不能组织美国境内的华人家眷来美国团聚。同时美国必须废除一切对大明商人经营活动的限制。

    这是一个双方都能勉强接受的条约,美国人认为,这样能大大减少未来十年来自大明的移民数量,同时还能保住商业利益。大明则认为,取消大明侨民在美国的经营限制,有助于大明移民转向更高层次的商业领域。

    同时大明坚持下,条约的补充条款规定,条约有效期为十年,十年后任何一方反对,则条约自动失效,美国不得单方面延长该条约。
………………………………

第六百七十四节 凛冬将至

    条约通过之后,朱敬伦长叹一声,屈辱啊。

    但这已经是最务实的结果了,除非跟美国打一仗,否则不可能组织美国排华,而跟美国打一仗也没什么用,因为即便你打赢了,欧洲国家也不可能眼看着大明灭掉美国,更不可能看大明吞并美国。

    日本甲午战争后,吞并满清的辽东半岛尚且引来三国干涉还辽呢,大明即便打赢了美国,只要提出割让美国领土,怕是欧洲国家都会出面干涉。

    而且打不打得赢还很难说,英国多次攻打美国,连美国白宫都烧了,最后还不是要跟美国和谈,美国人没有想象中那么软弱,牛仔的国度,和全民持枪的民族,即便首都被占,也不会投降的作风,很可能让美国比欧洲国家更难对付。

    打一仗唯一的好处是能够洗涮耻辱。

    现在通过一份略带耻辱的主动条约,让大明保留了一个移民的缝隙,尽管大规模向美国移民不可能了,但大明已经抓住机会,移民了足够多的人,这些人的亲人根据条约是可以移民美国的,这些已经在美国站稳脚跟的移民,会形成强大的移民势能,继续持续不断的吸引大明移民去美国定居。

    可是就像每一次大明试图在外交上保护华人一样,美国政府再次开始了反弹,他们的排华法案还是通过了,不过针对的不是大明国民,而是来自中国北方,留着辫子的满清国民,这部排华法案甚至比历史上的更加严格。

    规定即刻起,满清国民不得继续移居美国,并且禁止在美国拥有地产,禁止在美国从事经营活动,禁止美国公司雇佣华人工作,禁止华人探望亲属,任何离开美国的华人,禁止再次入境,禁止华人妇女进入美国。

    可以说这部排华法案几乎一步到位,彻底满足了美国排华势力的愿望,当然禁止的对象只局限于满清的华人,而持有大明护照的华人不在禁止之列。

    已经能够想象,占美国华人半数的满清侨民,将慢慢在美国社会消失,不管他们是不是已经取得了美国国籍,都已经不再受美国欢迎了。

    促使这次排华变成现实的最根本原因,则是美国的经济下滑,今年开始,美国的铁路热潮开始消退,跟历次铁路热潮消退一个结果,那就是经济危机,企业破产,工人失业,社会矛盾加剧。

    显然为了平息矛盾,华人做了替罪羊,成了牺牲品。

    历史上,随着1882年开始的美国铁路建设退潮,引发了世界经济史上的第十三次经济危机。

    经济危机之前的数年间,美国建造了两倍于实际需要的铁路。平行铁路恶性竞争,竞相削减运费,使铁路经营入不敷出,银行及投资者纷纷抛售铁路股票和债券。1883年伦敦市场上美国的铁路股票价格跌至面值以下。铁路投资骤然萎缩。年,机车产量由2282台下降至800台,即下降65%。煤炭产量下降7。5%,生铁产量下降12。5%,棉花消费量减少15。4%,甚至一直增长的钢产量也下降了10。7%,出口减少13。4%,进口减少22%。从年,批发物价指数下降24。1%。萧条持续了四年之久。

    显然这又是一场生产过剩引发的经济危机,大明也不能不受到影响,因为美国市场,已经是大明最重要的工业品生丝的第二大出口市场了。

    事实上,今年大明的生丝出口已经开始下滑,朱敬伦知道,凛冬将至,有一个漫长的经济衰退期要来了。

    这一次大明不会在像上次经济危机期间那样,被动的承受经济危机的打击,朱敬伦决定采用行政手段,扶持经济度过未来艰苦的几年时光。

    第一,作为一个后发国家,大明的工业生产远远没有到过剩的程度,大宗工业品钢铁和棉布都是净进口国,上海每年进口的棉纺织品已经达到三千万两的规模,九龙的进口额也超过两千万两,只要进行关税保护,能够有效抵制英美纺织品的倾销,就能给大明资本家保留一个庞大的国内市场,棉纺织业还将继续发展。

    第二,继续推动铁路建设,大明的铁路建设,可没有形成美国那样的投机狂潮,别说平行铁路了,连第一条铁路网都还没有形成呢,有的是建设铁路的空间。推动铁路建设,能继续创造一个巨大的钢铁市场和机械设备市场。钢铁和机械产业还将持续发展。

    有钢铁机械和棉纺织工业两大支柱性产业的持续发展,大明受影响的产业只可能是对国际市场依赖过大的茶叶和生丝。

    只要钢铁和纺织业的发展速度,能够弥补茶叶和生丝的损失,经济危机对大明的影响就不会大,因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主要是投机引起的生产过剩危机,大明的各项工业产业还远未达到过剩呢。历史上,日本直到1900年才爆发了第一次资本主义性质的经济危机,大明现在的工业化水平,显然还没有1900年的日本工业水平高,市场却比1900年的日本大,只要政策措施得当,这场经济危机不会咋滴。

    朱敬伦的指令让政府中的技术官僚们一致惊慌起来,这时代西方人应对经济危机的办法往往只有一个,那就是采取通货紧缩的办法,政府节省开支。主要目的是维持经济危机中的货币信用,因为每一次经济危机,都伴随着金融恐慌,银行遭到挤兑,总有大银行破产。

    而朱敬伦的办法则是反其道而行,采用宽松的货币政策继续刺激经济,技术官僚担心这会造成大明货币的再一次崩溃,因此他们集体谏言,不希望政府采用行政手段扩大投入。

    这又是官僚集团的因此集体性行为,是又一次对皇权的违逆,大明官僚们越来越会独立思考了。而且朱敬伦发现,他们已经牢牢控制了大明的政治,真正的成熟了起来。

    在之前,他们甚至解决了军人集团对政府行为的干涉,悄无声息的将少壮派势力分化瓦解了。
………………………………

第六百七十五节 成熟的官僚政治

    自从完成了军事改革之后,大明的少壮派军事集团就形成了,他们具备世界上其他现代国家的军事集团的特征,激进、冒险主义,1873年的时候,文鸢为代表的青年军官阶层,甚至一致认为,大明軍队能够轻松击败法国軍队,当时他们极力主张在越南与法军一战。

    后来大明政府跟法国达成了一致,撤回了进入越南的軍队。

    而到了琉球事件对日本用兵的时候,军事集团已经很难压制了,为了压制他们,朱敬伦将军权移交给兵部,可是一段时间内兵部无力控制一个自成一体的军事集团,在攻打日本之前,甚至出现了大批军官集体向皇帝请愿对日开战的情况。

    显然军事集团有强烈的依靠皇权得到更大行动自由的倾向。

    朱敬伦则是反对这种倾向的,所以他始终坚持不绕过兵部跟軍队有任何接触。

    这给了兵部大量操作的空间。

    琉球事件结束之后,已经动员起来的軍队,是一个巨大的不安定因素。兵部采用分化瓦解的方式,开始削弱军事集团。

    首先他们让在日本作战的文鸢,完成撤军任务之后,就地留在日本,担任驻日武官,给文鸢一个任务,让他调查日本的军事,查看日本有可能对大明的威胁。在战争中,被一些武士道日军触动的文鸢,对日本军事力量也颇为好奇,于是就接受了兵部的命令。

    少壮派旗帜人物文鸢接受之后,就让兵部的文官们打开了一个口子。开始一个一个的调走那些少壮派,江西军区总兵陈济世被派去俄国,让他去调研俄国的军事力量和潜在威胁。张开山被调去了法国,研究法国在普法战争后军事力量的恢复情况,并且研究法国未来的越南政策。

    少壮派四大旗帜人物中,只有福健军区的邓世才留在国内,继续主持軍队复员工作。

    显然这个邓世才是得到兵部文官认可的,朱敬伦稍微留心了一下发现,这个邓世才还真的不一样,他是唯一一个当时没有联名请愿的高级军官,显然他的稳重作风,得到了兵部的认可。

    除了三大旗帜被调走外,兵部还向美国、德国、奥匈帝国,甚至连南美一些小国都派去了武官,大量有旅欧资历的少壮派中高层武官被调走,几乎是一场军事政变。与此同时,大批从大明军校中走出来的军官,开始走上军官岗位。

    悄无声息间,兵部清洗了軍队中的少壮派势力,而在这个过程中,除了文鸢一开始的服从之外,后来陈济世等人都挣扎过,将事情闹到了朱敬伦这里,朱敬伦支持了兵部的决定,安抚了他们。

    之后在邓世才的积极配合下,兵部顺利的完成了軍队的复员,大明军事机器再次转入和平状态。

    解决军事集团的情况表明,大明文官集团不但已经拥有了独立的思想意识,而且已经锤炼出了成熟的政治手段。

    现在他们开始频频抵制皇权的干涉了,已经不再是过去那个对皇权唯命是从的公务员躯体,而真正形成了政治势力。

    这是政治走向成熟的标志,朱敬伦有两个选择,第一采取对抗的态度,跟官僚集团争夺权力,让大明政治陷入持续的动荡之中,第二则是采取默认和退让的姿态,让官僚集团真正开始管理国家。

    朱敬伦选择了第二条,但是对于经济危机期间的政府投入刺激方阵,他还想争取一下。

    跟陈芝廷等官员商谈了一番,告诉大家,经济危机已经初露端倪,明年很可能全世界的危机都会爆发,必须采取措施保护大明的工业。

    提高关税他们都认可,可唯独让政府增加投入,甚至是大规模负债进行投入,他们很难接受,他们担心那样会摧毁金融体系,得不偿失。政府应该节省开支,稳定市场为主。

    朱敬伦努力将理念灌输给他们,但是他们不肯接受,再三劝说朱敬伦改变主意。

    朱敬伦知道,已经说服不了他们了,他们已经摆脱了对皇帝英明神武的迷信,就算朱敬伦强行推动,他们无法拒绝,但他内心不服,就不会积极配合,就会像上次铁路公司上市那样,阴行抵制,到最后受损的是整个大明经济。

    既然无法让他们从心里接受,与其闹成皇权跟官僚集团的再一次对抗,那还不如同意他们的意见,从而维护文官政府的权威。

    但朱敬伦不打算放弃在经济危机中的积极行动,政府不出面,皇帝也可以出面,朱敬伦这个皇帝还是值几个钱的。

    他成功说服了陈芝廷等人,将很快推行一项政策,将大明所有的通商口岸统一管理,全部划归六部直属。

    大明的开放口岸众多,除了个别满清时代开放的口岸,比如潮州、广州等之外,其他口岸都是大明主动开放的。包括东莞的虎门,香山的前山寨,顺德的南沙,番禺的黄浦,南海的佛山,肇庆府的高要港,新会的港口区等等十几个口岸。

    这些口岸,依托海港、河港都已经形成了一定规模的现代城市,但是城市建设水平参差不齐,九龙港已经建立了所有的西方城市基础设施,电报、电话,上下水道,城区马路,公共交通,但是高要港区甚至连自来水都没有。

    这些港区,显然是目前最城市化的地方,是大明工业区的核心,如果任由其自行发展,靠自己的财政逐步建设的话,发展会大大受到制约。

    如果都能收归中央直辖,在强大的中央财政的帮助下,会得到更好的发展。而且统一管理,能够有效的促进港区联动,一改现在各大港区自行其是的做法。

    朱敬伦以统一管理能够更好的对各港口的税务管理,基础设施建设带来好处,从而继续提高政府的财政收入水平为由,很容易说服了陈芝廷他们,甚至他们也认为这是一个好方法,之前没想到,是因为西方国家也没这么做过。

    给这些港区新的名字是六部直属埠区,将由六部直接派遣埠区官员管理,品级为七品,相当于县令。
………………………………

第六百七十六节 新明英商约

    这样做当然会引起地方官员的不满,因为目前这些商埠都是各地的重要财政来源,全部收归六部直隶,显然将大大影响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比如九龙港一旦从新安县划走,新安县九成的财税就会丧失。

    但朱敬伦的想法就是要将资金集中,这也是一种积累,集中资金支持最有优势的港区发展,才能最快速的促进城市化,等这些港区都成为了工业化城市之后,在带动周边的农业县区发展,这才是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大势。

    有朱敬伦支持,加上目前官僚集团已经形成了自上而下的大一统体制,地方政府的反对根本就扛不住压力,只能乖乖的交出来。

    朱敬伦相信,经济危机期间,统一的港区管理体制,会继续推动这些地区的发展。

    而朱敬伦这个皇帝,则会从民间层面,以资本的经济手段,大力支持经济危机期间的经济发展。他手里的广府银行是一张好牌,银行里的两亿多可用资金,则是最有力的武器。

    政府则继续推行政府层面的保护政策,第一就是大幅度提高关税。

    不仅仅是大明在进行保护,德国和美国的保护主义更厉害,1873年的经济危机,让这两国都加强了贸易保护措施,美国的关税一度高达百分之五十以上。

    德法的贸易保护主义,甚至让1878年开始的英国经济危机,对两国完全没有影响,这等于直接切断了他们跟世界经济体系的联系,至少是跟英国的联系,有史以来第一次,英国的经济状态对这两国没有了影响。

    大明要进行贸易保护,最大的障碍也是英国,大明跟英国在1866年签订的贸易条约,已经到期,双方正在续约问题上僵持不下,就是因为大明想要大幅度提高英国棉纺织品的关税。

    可是英国始终将棉纺织业和航运业作为两大支柱性产业,棉纺织业在英国是有特殊地位的,他们很难接受大明对英国纺织品征税,更不用说征收重税了。

    因此谈判一次一次破裂,直到条约到期之后,大明直接宣布对英国商品按照通用税则进行征税,大明跟英国的特殊关税条约作废。

    英国人随即进行了报复,对大明的茶叶、生丝和各种手工艺品开征高关税,贸易战的结果是让两国都损失颇重。于是都觉得有必要重新做回谈判桌前,进行有建设性的讨论了。

    英国市场对大明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可是大明市场对英国来说,也丢失不得。

    随着欧洲的工业化,尤其是各国都不约而同的发展了本国的棉纺织业后,欧洲市场对英国的地位已经大大降低,从1860年开始,英国输往印度的棉布,就已经比输往欧洲大陆和美国的棉布总数还多一倍。对中国、日本、爪哇等地的输出额,也超过了对欧洲大陆输出额的60%。

    而大明市场,则占了英国输入中国地区份额的一半,大明采取高关税排挤英国纺织品,会让英国棉纺织业遭受极大的损失。

    而英国在是大明茶叶的最大进口过,进口的茶叶价值远超他们输入大明的纺织品价值,他们对大明茶叶征收高关税,大大影响了大明的出口。

    大明茶叶出口总额已经达到了五百多万担,出口总值在六千到八千万海关两之间徘徊,而英国占了其中的一半,大明进口英国纺织品才不过两千多万两,顺差接近一千万两。

    无论怎么看,大明维持跟英国的茶棉互相免税贸易,对大明都是有利的。可是免税的英国纺织品,将大大的限制大明棉纺织工业的发展。

    天年没有那么好的事,便宜都让你一头占尽,大明必须从中进行取舍。彻底放开英国棉纺品是不可能的,不对纺织品加以保护,在强大的英国棉纺织品面前,大明棉纺业毫无竞争力可言。可如果加强保护,英国在持续的打击大明茶叶的政策之下,印度的茶叶肯定会发展起来,最后反而是大明将彻底失去茶叶的垄断地位。

    权衡利弊,进行多次讨论之后,大明政府内部达成一致,认为不对棉纺织工业进行任何保护是不利的,但如果过于保护而丧失茶叶市场,则又是得不偿失的,最后他们决定折衷,与英国商讨,互相限定一个较低的关税,大明建议双方对对方的商品征收百分之十五以下的关税为宜。

    这已经比满清的值百抽五的协定关税高了三倍,可以对纺织工业提供一定的保护,同时大明政府认为,只要关税在百分之十五一下,大明的茶叶生产就能让印度茶叶毫无利润。

    因为大明已经建立了庞大的茶园,成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