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大国崛起1857-第25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是分散的,对政府形不成威胁。
没等乡村士大夫形成反对势力,大明又已经培养出了一大批既得利益者,他们与新派一起,开始在民间制衡反对派。
而且大明政府在相当程度上,其实还是借助了传统势力对新派势力的制衡,才得以牢牢掌控权力,推行各种必要的改革。
因为如果真的早早立宪、议会的话,这种权力分散,内部政治倾轧的模式,会让改革变得迁延日久,甚至出现反复。
借助老派和新派之间的对立,让他们在报纸上相互争辩,释放社会压力,让知识分子从中启蒙,让他们自己判断好坏,政府则以中立的态度,进行了行政、司法、军事和教育上的大量改革,而始终没有遇到强力的阻碍。
但这一次政府真的遇到了麻烦。
因为新旧两派,在对美国战争这一点上,他们的态度出奇的一致,那就是反对战争。
不是他们爱好和平,而是认为这是一场非必要战争,美国侵犯华人的权益,大明也应该以相通的方式制衡,而不是直接发动战争。
这主要还是因为几年前刚打了一场短期内看不到实际利益的战争,将法国逐出越南,老百姓没有看到半毛钱好处,期待的赔款也没有一分,反而购买法国的殖民地还掏了一笔钱,为了越南人伤亡几十万大明士兵,尽管赢得了道义上的荣耀,但已经越来越不能满足看重实利的百姓的胃口了。
这场对美战争从一开始,就不受人欢迎,而且很快大明连对法战争中仅有的成果,马达加斯加都还给了法国,更是让人不满。
其实舆论之所以如此不满,最重要的还是因为政府在战争问题上,始终忽视舆论的声音,而舆论在战争问题上,却出奇一致的统一,不管是老派还是新派,从来都认为,大明战争的第一方向就是北伐。
新派认为统一民族是大明最紧要的人物,老派认为一统江山才是改朝换代最大的宿命。
结果大明政府的北伐遥遥无期,也始终不制定北伐的时间表。
反而朱敬伦提出过通过和平谈判统一国家的愿望,还被一些大胆的报纸批评为皇帝的一厢情愿和妇人之仁。
他们拿德国和意大利统一的例子来说明,通过和平手段是不可能完成民族统一的,在现代社会,唯有通过战争,才能迫使那些僵死的腐朽政权交出权力。
老派也距离,古往今来,除了飘渺的三代之时,就没听闻有过和平禅让的成例,即便有,那也是个别野心家的政治游戏罢了,汉天子禅让曹魏,不是曹家以兵向要挟岂能成功,赵匡胤逼迫柴家孤儿寡母禅让,更是不知连词,大明皇帝想让满人禅让,不北伐,怎么可能?
他们都想要北伐,可朱敬伦担心发生巨大的地政缘治崩溃危机,始终在等一个有巨大缓冲机会的时机,那就是等一场世界大战,可知识分子不知道,也不想知道,感染了民族主义的他们,就认定政府的首要任务,是将一个民族统一进一个国家,而不是四处征战,抢夺殖民地或者为了商业利益动用兵力。
在这种情况下,大明对美国战争,尽管进行了大量的名族主义引导,大家战前普遍对美国没有好感,但让老百姓抵制美国货可以,让老百姓去打砸美国商人的洋行可以,让老百姓支持对美国战争,老百姓觉得不可以。
随着战争的进行,反战的舆论就越强烈,已经习惯敢说话的大明报纸,什么话都敢说,他们甚至认为这场不和民心的战争,就是因为权力过于集中于政府,新派大肆呼吁要建立议会制,广泛征集民意,让议会对政府行为进行监督。
这种立宪议会的民主声音终于在大明形成了气候,老派第一次没有站出来反对,保持了集体性的沉默,让政府再也不能孤立于舆论漩涡之外,必须直面舆论的压力了。
舆论除了这种声音之外,还要求政府立刻结束战争,制定统一国家的时间表,哪怕是谈判统一,也应该跟清政府谈判,而不是一再的拖延。
由于民间舆论的反对,政府招兵工作都很难进行,因为报名参军的人太少了。整整一年时间,招募的士兵竟然不足二十万,这对于庞大的大明人口基数来说,招兵显然是失败的。
如果此时推动征兵制改革,强征兵员的话,不止朱敬伦担心了,整个文官政府都担心会造成社会动乱。
而且朱敬伦还发现,发动了这场战争之后,他一向不错的威望也受到了影响,少量敢于批评皇权的报纸第一次没有得到守旧派的集体围剿,这让他个人感到失落的同时,也开始担心皇权对这个国家的平衡作用,一旦皇权无法在变革时期成为沉甸甸的承诺维持平衡,那就有可能造成社会的总崩溃,比如俄罗斯帝国那样的命运,朱敬伦并不担心他个人的命运,他担心的是整个国家的混乱,会让国家失去世界大战这种改变世界大格局的机会。
但这场战争是一定要进行下去的,削弱美国才能在即将到来的世界大战中,谋求更大的利益,这是最大也是唯一的潜在竞争对手,不称现在他还没有羽翼丰满就扼杀他,等他彻底成长起来,大明就拦不住了。
但国内招不来兵的情况,让朱敬伦头痛了很久。
“去北方招兵。我们是一个民族,将来也是一个国家,为什么不能组建一支军队呢?”
朱敬伦突然思维开放,提出了这样的建议。
去北方招兵,去满清的统治区招兵,这会造成什么政治后果,政府无法预计,如果因此而让满清跟大明开战,政府其实并不怕,正好趁机灭了满清,其实民间的舆论,也是政府官员的心声,统一天下,对文官的影响,比民间的士大夫更强烈,民间不过是感情问题,对他们则是实实在在的功业。
哪怕从私心来讲,统一天下之后,武将拿功勋,文官得官位,一个统一的中国,高级职位显然比现在多的多。
“不仅要去北方招兵,还可以从殖民地招兵,从南洋地区招兵,从美洲招兵。这次战争是为了保护海外国人的利益,相信海外国人会更加支持一些,也应该更加支持一些。”
朱敬伦继续建议道。
只是有人有些担心:“陛下,那阿拉斯加也要招兵吗?”
已经很少对政治发表直接态度的方山忧心忡忡的问道,他之所以会如此忧心,是因为他知道一些别人不知道的内情,一旦阿拉斯加动荡太大,很有可能让哪里崩溃,因为哪里有一个盘踞了很多年的野心家,朱敬伦的老丈人张千山。
………………………………
第七百五十九节 阿拉斯加的总督
恋上你看书网 630bookla ,最快更新大国崛起1857最新章节!
“大人,好机会啊。朝廷要在阿拉斯加招兵了,还宣布凡是这次应征入伍的男丁,过往罪责一概赦免。”
阿拉斯加,朱诺,已经完全是一个大明城市的样子,城里的住宅是青砖碧瓦建筑。
总督府则是一座三进大院落构成的豪宅,总督府中,一个幕僚模样的文人向一个两鬓斑白,但目光矍铄的老人谏言道。
“这是好机会吗?招的都是罪犯啊,兵却不动啊。”
老人犹豫道。
幕僚笑道:“连罪犯都招了,想必兵力紧张,虽然还不至于秦代武装刑徒的地步,但如果大人上书谏言,发阿拉斯加驻军助战,相信朝廷不会不同意的。如此一来,机会不久来了吗?”
老人笑了起来:“知我者,刘危也!”
刘危也是一个罪犯,但他的身份有些不同,他是一个罪官,因贪腐而被流放。
到了阿拉斯加得到了总督张千山的厚待,没吃多少苦头,但他发现,张千山厚待他,不过是在收买人心,他第一时间就看出此人有野心。
他并不知道张千山二十多年前被调到阿拉斯加当总督的内幕,但是他敏锐的发觉了事情的不正常,张千山拉拢人心,绝对目的不纯,可是此人是国丈啊,皇帝的老丈人,他实在是想不通此人还能有什么不臣之心。
看不透他也不说,对方拉拢他就接受,慢慢靠近他,总算发现了一些内幕。
他发现此时不但拉拢他,但凡是国内流放来的罪官,都会受到他的厚待,承他的恩惠。
刘危越发确信张千山有不臣之心,尽管他这种贪财的官员不太理解那些野心家的心思,但他只要知道张千山有图谋就行了。
慢慢靠近,在合适的时机表示了自己的忠心,一步一步靠近张千山的核心圈子,用了五年时间苦熬,刘危才真正成为了张千山的心腹。
这时候他接收到的信息更加骇人,他发现张千山的造反工作已经做的相当扎实了。
张千山一边拉拢大明来的罪官,当地势力也没少做工作。
这里原来是一片荒僻之地,俄国人在这里的时候,没什么经营可言,不过猎取皮毛。
张千山的工作还是卓有成效的,他以罪官为幕僚,在这里修建城市,鼓励开垦,在这种地方,竟然也开出了上百万亩的耕地,产量虽然不多,自给自足却足够了。
拉拢罪官,经营地方,虽然可以说成是收买人心,夯实根基,但一个正常的官员也有可能这么做,真正足以证明张千山有谋反之心的,还是他在私下培植武力。
除了拉拢罪官之外,张千山对那些被流放的帮会分子也格外高看一眼,一个个龙头老大都跟他结交莫逆,甚至拜把子。阿拉斯加每年都会流放一批这种好勇斗狠的江湖好汉,张千山就拉拢了几千这样的人为他所用。
最让刘危震惊的是,张千山连当地的土人都收买了。
这里的土人分为三支,沿海有一些打渔为生的印第安人,当地华人称之为鱼蛮,内陆山区里有打猎为生的印第安人,华人称之为山蛮,北方冰原上还有一群猎杀海豹为生的爱斯基摩人,华人称为冰蛮。
这三支蛮人分属不同的部落,并未形成统一的部族,力量相当分散。
可张千山硬是靠着送礼,主要是送酒,贸易等方式,跟一个个部族首领建立了紧密的关系。可以说张千山一声令下,这些部族就能为他所用,因为这些部族只认识张千山,而不认识大明朝廷。这些人数量加起来,有两三万的丁壮,是一股不可小觑的武力。
另外张千山还有一个丰厚的财源,否则他也没有能力大肆拉拢罪官甚至收买蛮人。
张千山在这里发现了数处金矿,但却秘而不宣,秘密找人开采,成为自己的小金库,却不为朝廷所知。经过十几年的积攒,张千山已经积累下一笔足够他造反的财富了。
发现这些内幕之后,刘危第一时间不是想着跟张千山一起发疯,而是第一时间通过关系将消息禀告给了皇帝,他希望通过这种方式立功,得到皇帝的赦免,最好能让他再次为官,最不济也让让他回国。
皇帝很快就回复他了,告诉他这些事情皇帝其实都知道,只是碍于张千山的身份,皇帝很难办,皇帝希望刘危帮忙办好这件事。
刘危收到皇帝的口信之后,激动的是痛哭流涕,皇帝请他帮忙,这是多好的机会,事情办好了,免罪是小事,重新得到皇帝的青睐才是最大的好处。
于是刘危之后几年,一直潜伏在阿拉斯加,默默帮助张千山做事,无不尽心尽力,让张千山十分满意,引为心腹。
刘危还将自己的家人都接到了这里,更是表达了他跟阿拉斯加共存亡的决心,让张千山当着众多心腹门客的面夸奖不已。
潜伏了将近十年,现在总算到了收获的时候了。
刘危难掩心中的激动,颤颤巍巍的写了一封信,交到儿子手里。
“小心的发出去。”
儿子点了点头,信上的字他都认识,可是连起来他就不知道意思了,因为这是迷信编码的,根本就不是句子,他知道他发回去后,会有人能解出来。
刘危的儿子悄悄去了电报局,将信件发出去后,小心的毁掉了原件,在路上故意绕了几个圈后,才回到刘家大宅。
刘危见儿子回来,还老大的不高兴。
“你怎么回来了,你应该留在那里等消息!”
儿子不情愿的再次去了电报局,阿拉斯加的白天太短了,白天过后天气太冷,他实在不喜欢在外面停留。
国内的回复很快就来了。
也是一堆乱码,刘危不许要密码本就破译了出来,他有这种本事,做了这么多年间谍,让他养成了小心谨慎的性格,但其实他的胆子很大,不大也不敢贪腐,要知道大明的监察制度号称世界最严。
他之所以大胆的贪腐,就是确信自己做的细致,有信心骗过所有人,却不想走的山多终遇虎,给一个精通会计的检察官,用统计学的方式,发现他的账目跟其他地方相同职务相比,相差了三个百分点,而他所处的地方经济发展,却一点也不差。
事发后他就来到了阿拉斯加,之后做事更加小心谨慎,终于没有再错一步,否则别说立功了,死都不知道怎么死的,他太知道这些年拒绝张千山拉拢的罪官,有多少死于非命。
他翻译出来的内容就十二个字:
联系驻军,秘密圈禁,保存颜面!
刘危知道皇帝的难处,一旦自己的老丈人造反事发,皇帝的脸面上实在不好看。
所以只能秘密圈禁,而不能声张。
刘危体谅皇帝的难处,他觉得他还可以为皇帝想的更多,更周到一些。
比如断了张千山的根。
得到皇帝密令之后,刘危很快就秘密拜访了当地驻军统领,向其出示了皇帝的密令,对方表示听从安排。
当夜,张千山的府邸就被驻军攻占,他的府邸,不可能不严加防护,期间打死了一百多个张千山的门客。
当刘危以皇帝秘谍的身份出现在张千山面前的时候,张千山大笑不已,连称好女婿,他果然没看错人云云。
接着刘危开始劝说张千山合作,他希望张千山配合,出面调动那两三万蛮子,把这些蛮子送到加州去打仗。
此时张千山却完全不配合,直言要杀要剐随意,他已经活够了。
刘危见威胁不成,又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用人情来关说,让张千山想一想自己的女儿,他女儿可是皇妃,还生下了皇帝唯一的儿子,将来注定要做皇太后,他外孙注定要做皇帝,既然张千山谋反不成,何不为外孙做一点事,就当是保一保外孙的江山了。
张千山非常不悦,他似乎真的没有了活下去的动机,一下子就苍老了许多。
劝说了三日,张千山如同老了十岁,他一生要强,自认枭雄,不讲亲情,临到头来,他还是失败了,苦苦经营了二十多年,竟然栽在一个小人手里。
张千山终于同意了,他最后说,自己的外孙将来能当皇帝,那也是他张千山赢了,没白来这世界上走一遭,但他表示不想见刘危,而要跟驻军统领说话。
他让统领发一封迷信回国,向皇帝陈述他的想法,他承认了他的罪责,不在乎惩罚,但是他告诉皇帝,刘危是一个小人,能不用则不用,否则必会危及江山安稳。
但是他的建议皇帝根本就没有回复,反而第二日刘危就荣光焕发的来找他,跟他商议阿拉斯加蛮兵的事情。
原来皇帝任命刘危为大明远征军的随军参谋,以参谋身份随阿拉斯加軍队南下,包括那两万多蛮兵,都归他调遣。
张千山很失望,但却心中冷笑,他的女婿到头来还是不信任他,连他这种将死之言都不肯信,这种听不进谏言的皇帝,迟早要亡国的,一想到朱敬伦可能会成为一个亡国之君,张千山心中没来由一阵期待。
他没有任何表示,一个个邀请蛮子的酋长到他府上喝酒,之后蛮子们很快就集中勇士,答应帮大明的兄弟去南方打仗。
两万阿拉斯加印第安勇士,在一千阿拉斯加驻军的陪同下,与刘危一起南下了。
统领黄千元,则需要从三十万阿拉斯加罪犯中,招募尽可能多的士兵,然后才会南下。
与此同时,大明在南美洲,在南洋地区,在西贡,在新几内亚,在青岛、秦皇岛等北方控制区,也开始了大规模的招兵行动。
美国启动了征兵制,大明则在所有华人中招兵,这一场战争大有持续扩大的迹象,谁也不知道未来的走向会怎么样。看深夜福利电影,请关注微信公众号:ok电影天堂
看清爽的小说就到
………………………………
第七百六十节 饮马墨西哥湾
张开山在圣安东尼奥的指挥卓有成效,防线已经稳固了下来,交通线也维持住了。
美国人没有余力反扑,正在忙着征兵,强行征兵引起了暴乱。
这不是第一次了,南北战争时期,随着南方軍队逼近华盛顿,林肯在1863年实行征兵制,当时政府规定如果能出得起300美元,就能免于服役,洛克菲勒等一批富人就通过这种方式逃过了兵役,也有的富人鼓励自己的孩子去打仗,比如范德比尔特,结果给打死了。
由于有钱人可以逃避兵役,结果只有穷人被大批征集到前线。比如黑人和爱尔兰移民,许多黑人被作为富人的顶替而参军,结果北方白人士兵歧视他们,他们的工资最低,装备最差,南方軍队俘虏他们则直接杀死,乱棍打死或吊死并被“点天灯”。
大量爱尔兰移民到达纽约港,在发放居留证的同时,就被强制签署了“自愿服兵役”书,立马抛妻别子被送去了前线。
在穷人的不满情绪下,被征到兵的人们开始了暴动,冲击一切公共机构,纽约街头顿时四处火起。
这次也不例外,以富人议员组成的国会,大多数依然坚持了免兵役条例,不过将免兵役的条件从300美元提高到了500美元而已,中产阶级已经负担不起,但包括国会议员在内的顶级富豪,却没什么压力,摩根和洛克菲勒的子孙还是不用去当兵,这种情况要到二战时期的罗斯福总统手中才会改变。
美国政府征兵之后,同样遇到了大批穷人的反抗,尤其是爱尔兰移民,他们很多人来美国也就三五年时间,根本就没有为美国贡献生命的觉悟,因为没钱不得不当兵,心中怨气很大,结果很多人都开始叛乱,捣毁了征兵站。
但这还是少数,美国政府依然控制着秩序,随手镇压了反叛者之后,依然不断的将新兵武装起来,不过训练需要一定的时间,短期内美国暂时不会发动进攻。
美国人征兵的同时,邓世才则不断的为张开山筹措兵力,国内招兵是一方面,另一方面邓世才则开始深挖美国华人的潜力。
他向李秀成提出,让李秀成抽调十万太平军,李秀成的太平军要防守内华达地区,李秀成还是同意了。阿拉斯加的援兵也不断抵达,哪里有三十万流放的罪犯,大多数都是青壮年男丁,精力过剩,否则也不可能在国内犯下流放的重罪,要么是出于想获得赦免,要么是单纯的就喜欢打仗,参军的热情很高,有十万人报名,不断的送到美国来。
让人欣慰的国内的情况也相当不错,在明军优厚的军饷刺激下,已经有了当兵传统的湖南人大量参军,许多甚至都是过去的湘军士兵和基层军官,军官自己招募同乡,一起报名参军。北方的青岛、秦皇岛也招募了一批士兵。让人遗憾的是,东北地区的老百姓参军热情就不高了,显然满清统治区的老百姓参军,主要是为了军饷,根源在于贫穷。
不过南美洲和南洋地区的华人参军热情就很让人欣慰了,尤其是南洋地区,这里的华人算不上贫穷,生活条件甚至不当地土著还要好一些,平均水平仅次于当地以商业为主并且享有一定特权的白人,他们的参军热情则是因为对政府的认同,这场战争在南洋地区的华人看来,就是政府为了维护海外移民的权益打的,他们深受刺激,加上政府招兵时候,在当地进行的引导性宣传,很是激发了南洋华人的爱国热情,不但普通人参军,大批富商家受过良好教育的子弟也报名参军。
根据国内的预计,在湖南等地可以招募到二十万左右的士兵,在青岛和秦皇岛两地共能招募七八万人,加上东北地区不超过十万。但在人口不到千万的南洋地区,有可能招募到五十万軍队,在南美洲也可能招募到十万人。
加上阿拉斯加等大明殖民地的軍队,邓世才手里的兵力能增加一百万。
这些新兵还需要训练,但邓世才可以用新兵顶替老兵,将在华盛顿州、俄勒冈州和加州维持治安的几十万正规军抽调出来,同时可以将这些新兵用来维护交通线,又能抽调一批兵力出来,这样他可以动用的兵力将达到一百五十万以上。
除了防守哥伦比亚河谷的軍队,李秀成可以用于德克萨斯州作战的兵力,至少有一百二十万人。
这对他来说绰绰有余了,即便给他更多的兵力,物资补给也供应不上。
邓世才在后方筹措兵力,张开山在前线再次开始发动攻击。
大军沿着格兰德河和圣安东尼奥,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