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大国崛起1857-第25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单靠围困,靠攻心战,邓世才不敢保证能让美军投降,即便成功了,那也不过是侥幸,他不想赌。他的时间不多了,他必须尽一切努力,他必须发动攻击,不断的发动攻击给美军施压。
可普通士兵的战斗意志真的已经到了极限,美军到了极限,明军也到了极限,此时是谁只要多出一口气来,谁能获得胜利。
普遍的厌战、畏战心态之下,倒也有人请战的,陆云起多次要求发起对新奥尔良方向的反击,他认为哪里的美军战斗意志地下,可以较为容易取得胜利。
尽管对陆云起这种年轻军官的好战心理不放心,但此时邓世才还真的希望軍队多几个像陆云起这样的人。
想到这里,突然邓世才感到自己茅塞顿开,陆云起这样的好战派軍队不是没有,相反还不少,只是这些人分散在一个个厌战、怯战的军人之,所以一时间被埋没了而已。至于这种人到底有多少,邓世才觉得得挑出来才知道。
于是他怀着所有的希望,开始在軍队做动员,号召官兵为国家作最后一战,号召官兵为皇帝尽忠,号召官兵为死去的兄弟报仇,总之任何能激起广大官兵勇气的口号他都用了出来,在各支部队宣传。
还用出了重赏之下必有勇夫的伎俩,承诺敢于冲锋的士兵,冲锋一次给予一百两津贴,战死者额外给予家属一千两抚慰金,伤残者政府给予安排工作,并且给予五百两津贴。
但是只有一个要求,那是完全自愿,愿意为国尽忠的,主动向军官报名。
在这些条件的综合作用下,很快有人开始报名,而且还真不少。甚至有人为了表示忠诚,他们强烈要求放弃津贴补助,他们是要为国奉献,或者为皇帝尽忠的。
这些年的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教育,以及一些传统家庭的忠君思想教育下,军队是有一大批这样的人的,或许并不是主流,但人数还是相当客观的,在几百万人,总计有三十万人报名。
这让邓世才十分欣慰,他将这些官兵挑选出来,仔细进行重新编组,组成三十个军,命名为报國军。
手里有了这么一支奉献精神强烈的軍队,规避了因为强行命令攻击带来的軍队崩溃风险,邓世才可以防守一搏。
而且这只軍队他不打算直接用来强冲,好钢用到刀刃,他必须用这最后能够动员的部队,给予美军最大的打击。
仔细制定了作战计划,决定从休斯敦和港口直接突破进去,目的不是切断休斯敦跟港口的联系,而是为了将整个包围圈的敌军一分为二,分隔开利,一旦完成切割,对对方的军心是最大的打击。
他再次请出了张开山负责具体指挥。
一个月之后,所有准备工作绪,邓世才命令立刻发动进攻,他等不起了。
还是重炮猛轰,然后步兵冲锋,接着是死伤惨重,一连攻击了三天,扔下了一万多具尸体后,毫无战果。
邓世才此时根本坐不住,他跟张开山一起赶赴前线,最前沿阵地看着士兵从出发阵地一次次无畏的冲锋。多次冲锋之后,是这些敢死的士兵,也开始溃退,但他们已经撤不下来了,为了断绝他们的退路,张开山在阵地前布置了大量的督战队,一旦己方士兵溃退,直接机枪射杀。
但如此逼迫之下依然毫无作用。
“我军大炮一停,对方的机枪会响起,这样冲下去没有任何意义啊。”
张开山叹道。
邓世才沉默着,能用的办法都用尽了,双方在这里耗了一年多,彼此对对方的了解已经非常透彻,这边挖壕沟那边也会挖,根本不给你挖到自己阵地下的机会,而且这里靠近河流,地下水很浅,挖地道很难成功,即便侥幸挖到对方战壕附近,他们也会放水淹,这样的事情已经出现多次了。
所以到了最后,大家发现,正面进攻还是只要炮兵掩护步兵冲锋这老一套。但大炮轰鸣的时候,他们躲进了坑道,大炮一停,他们马山钻出来再次进入作战阵地。
“如果不停止炮击呢?我军火炮一直延伸,直到士兵冲进对方的战壕之。”
邓世才询问道。
张开山很惊讶,这岂不是意味着己方火炮要射杀己方士兵,而且很可能杀死本国士兵杀死对方躲在战壕的士兵还多,目的仅仅是为了掩护他们冲敌阵。且不说过于残酷,那一只部队能够忍受这种遭遇啊,这是不给人任何活路啊。
“怕是没有部队能够承受这种压力!”
张开山苦笑。
邓世才叹道:“组建敢死队吧,把情况都跟军官说清楚,士兵吗,不要通知了。”
这件事不能让士兵知道,只能到时候指望那批过正规军校,思想更坚定的军官带头冲锋了。
张开山叹了一口气,很快下去安排了,连夜召集一个个军官谈话,告诉他们实情,同样只征集志愿者,第二天总计挑选出了三百多个军官带领的一万士兵,这些人将有死无生,得冒着己方的炮火前进,必须有被己方炮火大量杀伤的准备下,才能进入对方阵地的觉悟。
明军的炮火再次响起,美军的反击很弱,甚至几乎没什么反击,因为美军的粮食虽然充足,但是武器弹药却不明军,因为美军相当多的武器装备都是进口的,他们有强大的工业,但军工产业却不太强大,没有大量常备军的情况下,也没有为正规军设计的制式装备,他们装备的步枪有雷明顿步枪,村田单发步枪,骑兵甚至装备了大量列强,五花八门,制式装备反而大多是从国外购买的,但同样五花八门,主要有发国产的勒贝尔步枪,英国产的李恩菲尔德步枪,甚至还有德国的委员会式步枪。
大炮也是自产不足,大量进口克虏伯和阿姆斯特朗的大炮,因为不是自己制造,且战争总是持续采购,所以做不到提前储备半年到一年的弹药,因此被明军包围之后,他们的子弹和炮弹是打一发少一发,已经快要弹尽援绝了。
所以美军的火炮在最近这段时间,已经完全被明军压制住了。
邓世才和张开山,看到敌人炮火哑火,己方炮火逞威,但一点都高兴不起来,他们作为高级指挥官,还是第一次为了前线的战术突击而紧张。看到一万名士兵,在一公里的宽度向美军阵地冲去,他们的心揪了起来。
士兵们一步步走向敌阵,端着枪,猫着腰,战列线一丝不乱,绝对的百战老兵。
可是当他们要到地方阵地前沿的时候,发现己方炮火都没有停止,很多士兵不自觉的停了下来,这时候他们的军官才开始喝斥他们,不但要他们不要停,而且要他们拿出最大的速度冲锋。
士兵们很惊讶,但军官们已经抱着决死的信心冲了去,高级军官摆出佩刀,低级军官拿出手枪,大踏步向前冲去,嘴里高呼着各种喊声,完全没有意思,只是为了给自己打气,后来有一个军官表示,当时他想的是给自己叫魂,好让自己死后能找到回家的路。
看到军官冲了敌人阵地前的斜坡,然后被己方不断落下的炮弹炸的伤亡惨重。
张开山叹息一声,放下了望远镜,他实在是不忍心再看了。却发现旁边的邓世才一脸期待的看着前方,丝毫不忍之心都没有,他突然发现,这场战争对他这个朋友的改变太大了。
有的军官死于炮火之下后,他们的士兵没人带领,马趴在了地,爬进了弹坑,也有盲目向前冲的,往往地狱有更多的人间百态,生死一刻之间,人的选择全屏本能,此时什么爱国热情,什么忠君思想都顾不了。
短短百米左右的斜坡,他们直接是在炮火穿行,死伤枕籍,但终于有一队士兵冲了敌阵,接着是第二队,第三队,主力冲了去,目测他们此时已经伤亡过半,付出了五千人的代价,他们终于冲入了敌人阵地。
张开山看着邓世才没有动,他马命令后方停止炮击。此时看到敢死队士兵已经占领了短短一段阵地,马孤注一掷一个军一个军的投入进去,很快从敌人阵地撕开了一条一公里的口子。
大量兵力投入进去,这个突破口不断扩大,很快扩大到了三公里,五公里,然后开始全军压。
二十多万人很快控制了这段五公里的阵地,然后进行加固,防御敌人的反击。同时开始向东方延展美军阵地。美军阵地由一东一西两条平行阵地组成,明军没打算将两条阵地同时占领,占领了一条已经极为残忍了,现在只打算用这一段突破口,向东延伸,挖掘战壕构筑新的防御阵地,将敌军一分为二,分为南北两个包围圈,并且尝试进一步的压缩。
阵地一寸一寸的向东延展,每伸展一份都要遭到美军的顽强阻击,但每次都将美军打退,直到跟美军东部战线靠拢,然后跟外侧明军两面夹击,又付出了惨重代价拿下了折断阵地,彻底切断了美军防线。
此时朱敬伦给邓世才的时间,已经过去了两个月,他只有一个月来结束这场战斗了。
………………………………
第七百七十五节 休斯敦大会战(5)
现在美军被切断成了两部分,首尾不能兼顾,在被包围之前,北部包围圈中的美军大肆往难撤退,导致形成的两个包围圈中的兵力很不一样,北边只有五十多万人,南部则有上百万人。
不同的是,美军撤退,甚至是自发溃退的过程中,遗弃了大多数伤病员,这导致北边五十多万人中,留有二十多万伤病员,可以说北半部甚至都被美军自己放弃了。
同时撤退过程中,大批美军战死,建制被打乱,很多成为了俘虏。
摸清这种情况之后,邓世才和张开山认为,北部防御圈中的美军,已经是弃子,无论是歼灭他们,还是逼他们投降,都不是一件难事,因此决定将打击的重点转向北方,对南部围困美军,则以防守和继续围困为主。
美军也不愿意看到自己被分割,但奈何他们的战斗意志一步步瓦解,当鼓起最大的勇气突围失败的时候,他们就已经没有什么战斗意志可言了。但投降始终不是一个选项,第一他们还有充足的补给,还不至于弹尽粮绝,第二上百万人的大投降,这在人类历史上也没有先例,这给了军官强大的压力,没人愿意做这个第一人,没人愿意接受这份耻辱,面对如此程度的屈辱,他们宁可战死。
当他们发现被分割为两段已经成为定局的时候,所以才有组织的大范围向南转移,因为大部分物资都储存在南方的港区,哪里有规模庞大的后勤仓库,有的是战前的商业仓库,有的是战时修建的军用仓库,那里的物资储备足够他们支撑一年时间。
可是随着北方被放弃,转移到南边的美军人心慌慌,大批部队的建制被打乱,短期内很难恢复战斗力,而这时候他们听到了密集的炮声,显然被他们放弃的北边,成了明军重点打击对象。
三天时间,战斗就结束了,在明军猛烈的炮击之下,都不需要敢死队冒死冲锋,减少了大部分兵力,但防守范围却大大增加的美军已经完全无法全面防御,多点阵地被明军爆破,当明军突破之后,北部包围圈中的美军选择了投降。
这时候明军才发现,留在这里的美军,有十余万黑人部队,十余万西班牙裔部队,还有一些意大利、希腊等新移民组成的部队,在美军中也是属于杂牌部队,显然他们被美军主力放弃了。
俘虏了五十万杂牌加伤病员,并不是什么辉煌的胜利,但却值得大肆渲染。其实之前在他们切断美军之后,国内就掀起了密集型宣传,已经在战争中煎熬了三年之久的国民,太需要胜利来告诉他们坚守的理由了,他们得知道他们的坚持是有回报的。
与此同时美国人再次发出了和谈的要求,通过英国转达之后,大明官方回复,除非以恢复华人合法权益为基础,否则大明拒绝接受谈判。
外交之间的互动需要时间,大明的军事行动却在继续。
歼灭了北方美军之后,对美军兵力的削弱并不算大,甚至可以说他们因为抛弃了伤病员和杂牌部队,战斗意志是相对上升的,而收缩了包围圈后,他们的防守密度也大大增加,每公里战线上可用兵力更多。
但对大明来说何尝不是如此,缩小了包围圈之后,大明的攻击密度也大大增加,最重要的一点是,在狭小的港区,大半范围都处在了明军火炮的覆盖范围之内,明军火炮可以延伸到美军阵地纵身。
大量炮火不要钱的向美军倾泻,之所以不要钱,因为很多都是缴获的美军装备,趁机销毁了也好,至于明军自己的炮弹,虽说也算充足,但毕竟代价高昂,能省着点用就省着点用吧。
炮击的同时,也没有忘记发传单,美军已经被包围了一年,他们跟外界的联系中断,接收不到外部的命令,没有外部的消息,这让明军可以大做文章,比如告诉他们,美国南方各州已经失陷,明军主力已经北上,正在华盛顿与美军决战,他们已经被美国政府放弃了,要求他们早日投降,还可保存性命。
并且动员俘虏写信,告诉包围圈中的战友,他们在战俘营中得到了良好的照顾,他们吃上了热菜、热饭,伤员得到了治疗。
这些信件的杀伤力是巨大的,因为是用大炮轰击到美军阵地上的,军官无法控制士兵去这些信件,不少人突然看到真的是过去的战友写的书信,并且可以回顾了他们之前战斗的一些经历,有熟悉的人做了俘虏,投降在很多士兵心中就不再是一件可怕的事情。
夜里开始偷偷有美军士兵翻越战壕,高举双手走向明军阵地了,明军在宣传信中,给他们规定了投降的方式,留出了几条投降的道路,在这些通道中,是没有地雷的。但这里防守的密度却很大,防备被美军用作突围。
明军显然高估了美军的突围决心,此时守在港区的美军,早就没什么斗志可言。再次回到了跟叛乱作斗争的时候,不过因为是纯粹的防守,而且被困死,倒也没有大规模叛乱,可枪杀一两个虐待过自己的军官这种事情,还是整日发生。
总之这是一个濒临崩溃的軍队,但凡有时间,肯定是会被全歼的,但问题是,现在就是缺时间。无论邓世才怎么请示,朱敬伦都无法答应,坚持时间一到,就会接受美国政府的谈判要求。
但却向邓世才透露,即便是谈判期间,战斗也可以不结束。也就是说这只部队已经彻底成了囊中之物,邓世才这也就放心了。甚至不再急着组织进攻,而是在军中进行了大张旗鼓的奖励,为那些之前报名报**的士兵颁发各种荣誉,什么勋章之类的,当然实利也不会少,许诺的补贴当众发下去,还给予他们一个月的假期,让他们去后方休闲,允许他们去墨西哥度假等等。
此时的邓世才心情是不错的,人的处境往往就是这样,就在你觉得到了最艰难的时候,这时候猛吸一口气,冲了过去,你会发现突然间海阔天空,因为在你感到难的时候,你的敌人同样很难。
邓世才组织了三十万敢死队,打穿了美军阵地之后,陡然发现,美国人已经成了自己手里的果子,随时都可以采摘。可之前,他确实感到自己到了极限,其实主要还是自己的心态,现在想想,即便当时无法拿下美军,继续封锁和包围,也未必不能在谈判期间歼灭这股敌军,但当时的情况让自己完全没有信心,根本不考虑那种问题,感到开始坦帕,就是军事的失败一样。
现在他突然放开了,豁然开朗,发觉当时自己是白担心了。
邓世才的心态放开了,可美军的心态却压抑到了极点,任谁每天头顶着炮击,龟缩在潮湿、阴暗的战壕之中,士兵毫无斗志,军官看不到希望,高级将领则要防备着官兵投降,又要忧虑战败后的耻辱,每天都有官兵生病、受伤和自杀,谁会轻松的起来呢。
投降已经开始公开在部队中间讨论,许多投降了明军的美军官兵,转头悄悄的跑回来,告诉大家消息,希望大家一起去投降,这种现象越来越普遍,宪兵已经弹压不住,甚至默许了这种情况的发生。因为在高级军官心中,恐怕都已经将投降看作了必然的事情。既如此,何苦在杀戮那些军心不坚定的士兵呢。
军纪一旦废弛到这种地步,距离投降也就不远了,但上百万人的大规模投降,本身就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即便做出了投降的决定,如何和平投降,都是一个问题。
朱敬伦的心态就又跟邓世才不一样了,如果能以全歼休斯敦美军主力的态势,开始跟美国政府谈判,首先从谈判的基调上都不一样。
此时美国人急着谈判,就是出于这种考虑,他们可不想自己主力被歼灭的情况下,跟大明开始谈判,那注定一开始就很被动。
但朱敬伦很矛盾,随着明军战场上的胜利,政治上却越来越不利了。
国内政治压力很大,政府已经展开了大规模的救济工作,随着前线能够在粮食问题上自给自足,腾出了大量的资金用来救助失业劳工,传统的农村社会吸纳了大量失业工人,也大大缓冲了社会压力。
政府动用经济和外交等各种努力,也收到了一些回报,越南官府将官府存粮支援了一大批,暹罗政府也给予了三百万担的粮食支援,这些全都作为救济粮,发到了城市中。在还没有形成有组织的工人运动时代,有力的化解了大量矛盾,而且胜利的消息,本身就是化解矛盾的灵丹妙药。随着胜利消息的传来,商人摆市开始平息,以帮会为组织的下层劳工摆工,也得到了缓解,可以说国内矛盾得到了极大的释放,但国际上的压力却开始变大。
英国人的态度依然是中立,依然希望靠谈判来结束这场战斗。对英国来说,这场战争,同时削弱了太平洋两岸两个正在强大起来的挑战者,对英国保持太平洋优势地位非常有利,而且对英国的商业利益也是一个极大的利好,跟战前的担忧不同,战争期间,双方都加大了跟英国的贸易,而不是萎缩了。
尽管纺织品等贸易额大规模下降,但是钢铁制品和武器装备的进口却大大增加,尤其是美国,他们的军事工业还没有组织起来,尽管后来大大改善,但是战争中的消耗远大于明军,所以依然无法自给自足,大部分订单都落到了英国的军工企业身上,让英国大发战争财。
可是随着美国的情况越来越不利,其他欧洲国家的态度开始改变,不知道是出于什么目的,德国人越来越支持美国,根据可靠情报,德国已经跟俄国和法国政府达成协议,绝对不允许大明彻底击败美国不允许大明割让美国的国土,他们决定在必要的情况下,采取坚决的态度介入。
朱敬伦很清楚,战前就笃定,欧洲国家是不可能容许大明占领美国国土的,但没想到叫的最凶的是德国,本以为英国会最激烈的反对,毕竟大明一旦分割了美国国土,对加拿大是最大的威胁,同时也将奠定大明在太平洋两岸的霸主地位,这是英国最不愿意看到的。
可没想到德国人竟然这么活跃,这倒是出人意料之外。
另外一个大的国际变故是,日本还是发动了对满清的甲午战争,三月份的时候,日本舰队还是在大东沟偷袭了北洋水师的运兵船,打沉了李鸿章租用的英国商船高盛号,一千多淮军士兵葬身海底,两国之后互相宣战。
朱敬伦已经暗下决心,要通过这场甲午战争,利用巨大的国际外交压力,逼迫满清政府放弃权力,和平统一中国,那么美国的战争重要性就相对下降了,有必要尽快从美国抽身,将力量收回国内。
所以他不可能等邓世才哪里分出胜负之后,在决定是否要进行谈判了,能在谈判期间攻下这里,同样可以给美国制造压力,逼迫他们做出让步。
六月底,就在约定的时间还有三天的时候,邓世才哪里传回了好消息,美军投降了!
朱敬伦不由大喜,建立在胜利上的谈判基础,和焦作中的谈判起点那是不一样的。
他详细了解了战况,却不由得感慨一下幸运。
尽管美军已经是烂在锅里的肉,迟早是要吃下去的,但美军之所以这么快投降,还是有些巧合的,因为美军司令意外病死,他死前下达了投降的命令。
本就已经濒临崩溃的軍队,在总司令病死后,更是难很控制,在这种情况下,已经接过了指挥权力的潘兴等年轻参谋军官,经过商议后,决定向明军提出谈判要求,在保留了一定尊样的情况下,他们放下了武器。
一百多万美军投降的消息,在全世界引起了巨大的轰动,因为大家发现,这几乎是历史上最大的投降,西方战史中还没有一次战役上百万人投降的案例,即便是普法战争,拿破仑三世投降的时候,也不过是九万跟随他战斗的士兵,而美军将这个规模扩大了十倍。
北上如此巨大的沉重包袱后,美国政府跟大明政府的谈判,显然已经不可能有太多的回旋余地了。
………………………………
第七百七十六节 伦敦和谈(1)
恋上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