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大国崛起1857-第27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大明的表态,让英国解读为已经跟德国达成了某些秘密协议,变得紧张起来。
………………………………
第八百零八节 步入世界的中心
事实证明,要想有一个从容的出击时机,自己的后方一定要稳定。
尽管全世界都在反对英国发动的对布尔人的战争,可英国依然能够顺利的进行这场战争,布尔人没有像美国人那样,在得到欧洲的同情之后,借助欧洲的力量获得一个独立的海外白人国家地位。
主要原因不是布尔人不够强大,布尔人的表现,比当年的美国人要好的多。主要原因是英国比当年的英国强的多,而且英国人比当年更团结,更支持这场战争,从平民到精英,都在拥护战争。
中国现在在英德之间开始变得超然,其实也是这种原因,短短五六年时间,国际国内局势变化,尤其是国内局势的变化,让中国可以向外投射更大的力量,也让中华明帝国这个名字,更加的响亮。
从1894年开始,经过五年多的内政调整,付出了每年一亿两财政补贴的情况下,北方在政府机构上,在行政效率上,都已经跟南方抹平了差距,尽管交通等基础设施还有巨大的差距,但提高的效率已经是成倍的改变。
结果就是,北方不但没有出现任何大规模的动荡情况,渡过初期的不适应之后,开始进入一个经济快速增长,政治高度稳定的时期。
这种结果在预料之中也在情理之外,统一之后北方会取得快速发展是大家能够想象的,但发展的这么快速,是大家没有预料到的。
其实不难理解,南北方政治分割了三十多年,在则三十多年中,南方完成了工业积累,尽管工业水平始终赶不上西方最发达国家,但却始终在吸引着新技术在南方扩散,不用专门去引进,大把西方工业家主动将最新的技术带到大明,他们希望能在大明市场上取得成功,诺贝尔是这样,西门子是这样,施耐德退出又进入,尝过了上亿人口的大市场之后,在欧洲各国的狭小领域中拼杀实在是提不起兴趣。
所以大明拥有了设计能力跟不上英国,但仿制英国最先进军舰却没什么压力的能力,拥有了无法发明出美德电子产品,但又能很快引进模仿的能力,可以说在创造技术领域,大明还有所欠缺,但在运用技术层面,已经没什么障碍。
这种毫无障碍的学习和接受西方技术的能力,加上庞大的市场,爆发出来的力量,是超乎想象的,可以说,德国需要改造传统行业,并努力经营化工和电力等新行业才能让本国工业实力超过老派发达国家英国,大明只需要引入新技术改造老技术这一个办法,就能轻松超过其他国家。
因为其他欧洲国家可以成自己是大国,称自己是强国,称自己是世界性帝国,但唯有中国人有资格称呼自己为巨国,后世没人在乎自己的国家规模,甚至有人认为中国人少一半,会更发达,可实际上,正是这种规模,才是西方永远无法模仿中国的独特优势。
大明统一全国之后,这种规模优势更是被大大的加强了,从一亿多人的规模,变成了四亿多人的规模。
南方已经发展出来的引入西方技术的能力,加上北方庞大的人口、资源规模,诞生出的力量,远超任何专家的预料。
一开始大家看到的是北方落后经济造成的贫穷,认为三亿多北方人买不起南方的产品,认为国家反而要背上巨大的包袱。
可没人看到正是这种差距,其实在经济上,反而是一种巨大的空间,对南方而言,北方是巨大的投资空间,而南方的巨额投资,大大改善了北方的经济构成,造就了更大的市场。
日本历史上,在经过甲午战争之后十年,工业和经济水平翻了一倍,经历日俄战争十年之后,工业和经济实力又翻了一倍,一战之后,翻了不止一倍。原因何在?
巨大的市场空间!
甲午战争之后,日本攫取了朝鲜的市场,但事实上一直到二战之前,日本在朝鲜的财政上都是净投入,在台湾殖民地也是净投入,甚至一度让日本政府萌生卖掉台湾,买主都找好了,价钱都谈好了,法国愿意以一千两百万法郎接手,是儿玉源太郎强硬反对,主动去做台湾总督,才保住了台湾殖民地。
大明统一全国之后,在北方确实是净投入,但这种投入的成本被政府承担了,对民间经济而言,得到的是巨大的投资领域,庞大的市场和原料产地,以及更加廉价的劳动力,这些经济要素结合起来,爆发的必然是高速增长的经济。
根据中国工部和户部的统计,五年之内,中国的工矿业和整体经济都翻了一番,因为大明统一中国,带来的增长空间,要比日本甲午战争后占有朝鲜,日俄战争后得到东北的空间更大。
统一之后,光是通往山西的铁路,就修建了从天津到太原的铁路。从河南进入长治盆地连接太原,最后进入大同的铁路。还有从太原通往西安的铁路。贯穿长江流域的铁路,就有南北两条沿岸铁路。
北岸从南通连接扬州、巢湖、安庆,沟通了大运河和淮河地区,连通汉口、荆州、宜昌,沟通了汉江地区,经过奉节、广安进入重庆,沟通了嘉陵江地区,然后沿着沱江地区的内江、资阳连通成都。
南岸从上海出发,经过苏锡常地区,进入南京,连通南岸的芜湖、池州,一路都是江南繁华地区,接着进入九江,沟通了赣江流域,进入鄂州、岳阳,沟通了湘江流域,进入荆州南岸,同样沟通了汉江流域,之后由宜都、巴东等地进入四川,过万州、忠县、涪陵连通重庆,继续往南连接江津、泸州到达叙州宜宾,之后从岷江地区的乐山、眉山进入成都。
进入四川这个占中国人口十分之一的省份,经济利益显著,光是修筑铁路带来的效益,就保证了两条铁路的正常运转,成为继广九铁路之后,运营效益最好的铁路,甚至比京汉、京沪两条铁路的效益都更显著,因为蜀道难,四川人更依赖铁路。
除了铁路这样的设施,还有其他的基建改善,比如沿海各大港口,烟台启动了新的深水良港改造,历史上1930年代才开始扩建,现在提前了三十年还有天津、海州连云港,同样是重点港口建设。新建的港口和开放口岸还有北直隶的沧州、山东的东营、日照。
内河水运是另一项重点,最北的辽河,经过疏通整治,让千吨驳船可以直达铁岭,改造了盘锦、新民等河港中间的黄河流域,虽然在后世河运很不发达,但在这个时代,黄河上可是能够通行几百吨的轮船的,通航能力比大运河总是强很多,经过疏通之后,三百吨轮船可以通到开封重点区域还是长江流域,沿江改善了三十多个大型河港,上百个中型河港,小型码头则是民间经营管理。
基础建设还包括通水、通电等设施。通水电等技术设施,带来的效益提升同样巨大,甚至让北方地区在电气化上迅速跟南方看齐,北方手工业也第一时间赶上了电气化的浪潮。
通过大规模基础设施,改善了商业环境,光是繁荣传统产业带来效率提升,每年就有十个以上的百分点增加这些效率提升吸引了巨额民间投资,投资直接带来的效益就是巨大的,投资、收益和带来的附加效率提升加起来,超过了百分之二十,结果带来的就是每年百分之十五的经济增长率,五年经济翻番。
根据主要经济指标来看,这是中国经济史上最可观的一轮增长,而且具有国际意义。
因为从铁路修建这个最重要的标志来看,中国已经开始接近美国,成为国家经济最大的拉动力之一了,同样的拉动力还有俄国。
从1892年至1893年起,俄国出现其资本主义历史上最可观的一次高涨。从1890年到1900年,俄国铺设了22600公里的铁路。顿巴斯的煤、巴库的石油、南方的冶金业发展迅速。到90年代末,俄国的生铁和钢产量已超过法国而居世界第五位,铁路线的长度仅次于美国。
在这一轮增长周期中,美国依然是世界发动机引擎,一场大明和美国的战争,不但没有影响到美国的发展速度,反而因为战争而造成的战后重建,给美国提供了相当大的投资空间,从1894年开始,五年间美国新建和修复的铁路里程高达八万公里,是俄国的四倍。在战争刺激下,钢铁生产激增,战后助推了经济重建,美国钢产量高达两千万吨,大部分铁都被炼成了钢,价格从三十年前的120美元降到了13美元一吨,近十倍的降价幅度,意味着近十倍的效率提升。
统一后的中国增长毫不逊色,同样因为战争作用,大明战前钢产量就翻了一倍,从战前的500万吨生铁和100万吨钢材,增长到了1000万吨生铁和500万吨钢材。战后钢产量大部分转为了工业建设,统一后的国家,需要大量的基础设施投资,新建的铁路里程达到了六万公里,是之前大明铁路里程的三倍。造船能力大幅度提升,超过法国,仅次于英国和德国位居第三。
可以说,这轮经济增长,就是美国、中国和俄国带动的,中国经济迈上了一个新高度,从世界经济的边缘,开始进入世界经济的核心区域。
只是依然有所差别,美国这一轮经济增长,铁路虽然还是主要带动力,但电力工业,钢铁工业,已经开始跟铁路工业平分秋色,同时新兴的汽车制造业也开始发力。大明和俄国,则还是以铁路修筑为主要带动力,电力、钢铁开始发展,汽车业还没有萌芽。
可即便如此,尽管还没有全面引领世界发展,仅仅是第二排,但依然摸到了世界经济的中心区域,摸到了漫长历史上长期处于的地位。
让世界开始重视的同时,也开始感到威胁。
威胁会带来防范,威胁也会带来拉拢。
合理运用这种西方世界感受到的威胁,可以打破他们的防范,同时让自己处在一个极为有利的位置上。
这些都是外交工作要做的。
外交官们越来越能纯属的掌握这些优势,说白了还是当年李鸿章领悟的以夷制夷,问题是不同的国力注定了李鸿章的失败,因为他没有领悟到另一句话,叫做弱国无外交。
只有强国才能主动寻找外交利益,因为只有强国,才有能力推行自己的世界政策。
………………………………
第八百零九节 中国的世界政策
德国的世界政策已经从俾斯麦时代的维持欧洲均势,转到了向世界扩展,或者叫做威廉二世的世界雄飞政策。
德国将自己定位为维持欧洲平衡的力量,他们就是英国天然的盟友,俾斯麦时代不需要跟英国结盟,就能得到英国的支持,威廉二世舔着脸去靠拢英国,也不会得到英国的友谊。
现在在双方各自冲突的世界政策面前,他们都开始拉拢中国,希望将中国的世界政策,跟他们的保持一致。
中国外交官已经跟德国取得了相当大的一致,中国保证维护德国在远东地区的利益,保证德国在南通和釜山取得的权益,双方合作维护各自在南太平洋地区殖民地的利益,在有必要的情况下,双方保证两国在远东和南太平洋地区的海军力量超过任何第三方,其实也就是英国或者英国和日本之和。
对待俄国,德国愿意与中国保持一致,他们愿意在俄国主动进攻中国的时候,为中国提供军事担保,保持中立之余,将軍队调动到西部边境牵制俄国;在有第三方参战,也就是法国参战的情况下,德国也将参战。如果俄国和德国发生战争,中国也将保持中立,如果是俄国主动进攻德国,中国必须派遣軍队进入中俄边境地区牵制俄国。
但是德国提出的额外条件是,中国将南通长江对岸一块十平方公里的土地租借给德国。
随着跟德国的协议基本完成,跟英国的谈判也取得了实质性进展。
英国为了不让中国在远东和南太平洋地区,联合德国对抗英国,或者说为了长江利益,和澳大利亚、新西兰殖民地的安全,英国不能让中国和德国结盟。无论如何,凭借拉拢日本这个打手,都无法在远东海域取得绝对的海军优势。而中国和德国一旦结盟,跟英国进行海军军备竞赛,英国想要继续维持在南太平地区的优势地位,会变得相当困难。
于是英国开始做出相当大的让步,他们表示可以修改跟日本的协定,取消其中针对中国或者可能影响到中国的条款。废除压在中国头上的治外法权限制。跟中国协调在南太平洋地区的关系,双方共同维护当地的平衡,保证双方海军力量在当地压倒性的优势地位。共同承诺保护各自殖民地的安全和权益,反对任何国家在这一地区扩张殖民地的企图。
在对俄国方面,英国也做出了跟德国一样的承诺。一旦中国和俄国开战,英国将保持中立,拒绝俄**舰进入自己的港口和军事基地。同样俄国跟英国开战,中国也将保持中立,并拒绝本**事基地和港口为俄国所用。一旦有第三国加入战争,比如法国进攻中国,或者进攻英国的时候,双方都保证向对方提供毫无保留的军事支持。
跟德国不同的是,英国没有提出任何额外要求,因为保持现状,就是他们最大的目的。
谈成的两份成果放在面前,现在需要中国政府做一个选择了。
两派争论不下,大部分人认为,跟德国结盟,带来的利益更大,因为英国不可能在陆地上为大明提供帮助,而德国却能动员全世界最强大的陆军力量,而中国跟俄国的战争,基本上可以说主战场必然在陆地上。
朱敬伦没有公开支持任何一方,他提出了一个问题,双方跟中国谈的条款,基本上都是在用他们的世界政策来拉拢中国,那么中国自己的世界政策呢?
确实,通过配合对方的世界政策,中国可以从中得到安全等等利益,但问题上,根本上这是一个被动的接受和适应,中国并没有主动推动自己的世界政策,都说德国的世界政策愚笨,但至少他是主动的,只是他的主动挑战了英国的霸权,最后失败了,大家说他有问题,可如果他成功了呢,大家是否天然会认为那是一种必然,连质疑都不会。
这时候中国的外交人员突然发现,这么多年来中国竟然没有一个自己的外交战略,所有的一切政策,都只是对外界局势的被动反应,从来没试图主导过这种大局。
维护国家安全和扩张经济利益,这两项基本原则他是从西方学到了,但一切政策都只是根据这些基本原则在被动调整,从来没有主动制定过任何大方针,大政策,这跟现在的大国地位太不相符了。
这是一种大国通病,大国往往不太在意主导一切,因为他们本身就是一个世界,他们站在哪里,一举一动就是世界大势的一部分,在中国大多数时间,国家力量能投射的范围内,可以说中国本身几乎就是他所能看到的世界,所以他不需要去规划什么。
在这一时期,开发内部空间,就足够国家的发展了。
同样的例子是美国,在美国完成西部拓展之前,他们几乎没有美洲之外扩张过,当他们完成西进运动之后,马上就从西班牙手里抢了菲律宾。
大国之中这种国家大战略维持比较好的,其实是俄国,这点跟他们粗苯的外表不相符,他们对外扩张的战略维持了数百年,所以才造就了一个最大的帝国。
没有人的成功是侥幸的,日本从维新开始,就有向外扩张的政策,就把主要目标对准了朝鲜,不能说他们错了,因为这是他们从一个小岛国发展成一个大帝国必须的突破,只是他们失败了,所以他们做的都是错的,如果他们成功了呢?歌颂他们的人多的是。
历史上,中国人自然观念中,中国就是世界,这种观念构成了中国独特的世界观,称为天下观。
很明显,在这个时代,中国并不是世界,只是世界的一部分,还是比较边缘的一部分。
朱敬伦的问题让大家深思,深思之后是激烈的讨论,讨论的结果就是新的政策。
世界通用的外交原则永远是,第一维护国家安全,第二扩张国家利益。
但是之前他们缺乏一个目标,一个基于两大原则的目标。
基于这两大目标,日本选择富国强兵,选择侵略朝鲜。英国选择海军优先,选择建立殖民帝国。德国步英国后尘,也发展海陆军力量,扩张殖民地。法国选择拉拢俄国,扩张殖民地。俄国选择是在陆地上扩张。
这些已经十分明确的国家政策,让中国洋务司官员深受启发,但又让他们很矛盾。
他们赫然发现,中国的现状并不如他们想象的那么好,因为中国的国家安全和国家利益在方向上严重不一致。
国家安全上,对中国构成威胁的主要有海陆两面,陆地上最大的威胁是俄国,海上最大的威胁是英国,至于日本,只是英国的打手。可是中国的国家利益,却不在西方,不在俄国的方向。海洋上也不在南方,不在英国的方向。
目前的情况很明显,中国的利益方向在东方,是环太平洋利益链,那个方向上的主要对手是美国。而在南方,英国侵略有越南和暹罗为缓冲地,而且英国侵略大陆国家的可能性已经很低。在西方,俄国却已经直接跟中国接壤,直接将新疆并入了国土,控制了北方的满蒙地区。
因此国家安全层面出发,肯定是针对俄国,国家战略方向应该是在西方。而经济利益上,则是在东方,在太平洋方向,这意味着中国的国家安全和国家利益方向严重不一致,投射力量的方向是严重分裂的。
将主要力量放在维护国家安全上,就会导致扩展利益方向不力。将主要力量放在扩张利益上,就又会导致维护国家安全不力。
这一研究发现,让洋务司官员不由惊出一身冷汗,之前还以为中国现在的地理位置很超然,可以孤立于欧洲的纷争之外,不进入欧洲国家竞争激烈的非洲。但没想到世界局势已经发展到了中国不可能洁身自好的程度。
而且之前他们严重忽视了一个国家,那就是美国,他们发现美国在大明的利益链上的位置之重要,超乎他们的预料。
现在环太平洋利益上的美洲西岸,已经生活了五百万华人,其中美国西部就有三百万,加州就集中了两百万人。五百万华人织成了一张密集的利益网,构成了一个完成的网络,大到进出口,中至批发,小到零售,有一个华人商业网络。
这张网络带来的好处是,美洲地区已经是大明商品外销的第一大出口地,超过六成的大明商品出售到北至加拿大,南到巴西的美洲地区。是大明第一大出口国英国的三倍,而且还不会有像英国这样的贸易摩擦。同时还是大明重要的原料来源,墨西哥白银,美国的铜矿,智利的硝石,以及这些国家盛产的木材等都在规模出口中国。
可一旦美国跟中国敌对,他们只要掐断加州,就断了这个枢纽。夏威夷还无法完全取代旧金山的作用,因此美国有能力掐断大明的利益链,更何况这条利益链本身,美国就是最重要的一环。
分析到这里,洋务司突然觉得,应该重新审视英国的作用,英国是不能为中国提供陆地上的安全,但是在保护中国对外利益方面,英国却有着德国无可比拟的优势。
陆地上的安全不是不能取代的,至少中国自身就是一个陆地强国,拥有庞大的兵员和工业实力,自己足以保护自己。可是在海洋上,中国却没有办法完全压制美国,即便上次战争已经打的极为成功,可到最后也无法完全取得美国海域的制海权。
但英国人历史上一旦跟美国开战,就能成功封锁美国,以目前的海军实力,英国依然有封锁美国的实力。
所以德国提供的利益是可取代的,但英国提供的利益是不可取代的。
渐渐的大家的态度开始朝向英国方面转移,但有一个条件,那就是英国至少愿意维护中国的海外利益。
这点还得跟英国谈谈。
………………………………
第八百一十节 中英太平洋协定
跟英国人的谈判非常艰难,因为所有国家都不愿意负担更多义务,而享受更少权利,世界霸主更是如此。
英国的外交官员比中国的外交官更专业,当中国洋务司提出希望将双方的协定扩大,不仅仅局限于东海和南太平洋,而是扩大到整个太平洋地区的时候,英国人拒绝了。
英国人表示,不能接受一份针对美国的军事条约,他们坚持将协定范围局限在南太平洋地区和东海海域。
一件事情打破了这种僵局。
菲律宾起义!
如历史上一样,1892年马尼拉的仓库保管员和业务员安达斯波尼斯奥成立了“卡蒂普南”组织,这个组织的意思是“最崇高、最受尊敬的菲律宾儿女协会”,目的是让菲律宾从西班牙手中独立,建立菲律宾人自己的国家。
卡蒂普南建立之后,很快就在全国范围蔓延开来,并于1896年发动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