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三国之我是马超-第4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什么人?敢在我府中喧哗?”我愤怒地起身。

    双儿从外面跑了进来:“哼!”

    “咦?小双儿,你那啥又来了么?”我拦住了她。

    “是你的蔡小姐来了。”她吐了吐粉乎乎的小舌头,让我忍不住想将她的舌头吞下肚内。

    蔡小姐?

    我不禁一怔:“蔡邕也来了?”

    “没,只有她一人。”赵承站在门边,向我禀告,“蔡琰小姐已经到了,距离此院只有五六十步了,少爷是不是稍微准备一下?”

    “准备个毛啊!”我嗤之以鼻,“我又不想娶她。”

    赵承慌道:“可是”

    我将他想要说的话扇回了肚内:“就这样,她看了之后不嫁给我最好了!哇哈哈哈老子要晚婚晚育,不能太早就为国家的人口增加负担!”

    “马公子,叨扰了。”门外有人清声问候。

    “哦,文姬啊,进来吧。”我急忙收敛笑容,亲切的呼唤她。

    蔡琰迈着小步进入厅内,她奇怪地说:“文姬?妾小字昭姬。”

    招妓?这怎么和我记忆中的不一样?我不可能把这个名字记错的呀!有人篡改历史啦!

    话说:“姬”有什么好的我很郁闷地想着,随意地招呼她:“请坐,不要拘谨。”

    她选择了我对面的席位坐下:“家父言道公子已经答应婚事了?”

    “哈?”我惊道,“蔡大人怎么擅自做主了?我明明昨日才写信询问家父的意思”

    “果然如此。”她点头。

    “昭姬妹子,你什么意思?”我有些好奇。

    “家父实在有些迫不及待了,”她似乎在谈论别人一般,“总希望将我尽快嫁出去呢。”

    “我记得你应该指婚给河东卫家了吧?”我再次来刺激她。

    她浑然不为所动:“是的,我十三岁时订下的亲事,由于董卓乱政而耽搁了。”

    “现在没问题么?”

    “嗯?”她看我。

    “对卫家反悔的事情,没问题么?”

    蔡琰无动于衷:“卫家虽是河东世家,也不过一郡之才而已,父亲既然已经决定让我嫁给公子,卫家便不算什么了。”

    这个才女无论讲什么,口气总是这么事不关己的模样,我虽然可以清楚的理解她的意思,但总无法对她产生亲近感。

    “那你呢?”我吃力地问道,“你的意思呢?”

    她也如同看傻子一般看我:“我的意思?这很重要么?”

    我几乎脱力:“这不重要么”

    蔡琰毫不犹豫地点头:“嫁给谁,对我并无任何区别。”

    她的脸上无喜无怒,没有我想象中的那些对于父系社会的倔强反抗与叛逆,没有对于命运无情的愤怒与呐喊,更没有闷骚青年们特有的那种对人类社会黑暗面的深深悲哀与绝望有的只是平静的接受与容纳。

    这不是自我安慰的逆来顺受,是看透一切的大彻大悟么?

    我傻傻地看着她,被这股无形的气息所震撼。

    这个看起来柔美而娇弱的少女,让我产生了一种深深的无力感:这样的对手,我似乎无法用任何言语或力量来征服了。
………………………………

第120章 文学少女蔡琰

    “公子平时读些什么书?”蔡琰重新开始进行下一轮谈话。

    “我不过一介粗人,读书不多,儒家经典也读不甚懂,让小姐笑话了。”我心态良好,完全不怕暴露自己的缺点虽然主要是因为这缺点太容易暴露了。

    蔡琰露出了一副“果然如此”的表情:“大汉以来的经典,不读也罢。”

    我虽然不怕暴露缺点,但也不敢妄下判断,只有听她讲解。

    但她看我一脸茫然,干脆只字不提,只轻声叹了口气。

    “蔡小姐心中,还是希望能嫁给一个文士吧?”我替她开口。

    蔡琰修长的娥眉稍稍抬起:“或许是吧。”

    “在下让小姐失望了。”我明白,这个道理很简单,就如闷骚男最好配闷骚女一般,小夫妻如果能够臭味相投拥有一些共同语言什么的,对于婚姻的幸福与持久是有一定的作用的。

    毕竟,郭靖大爷和黄蓉妹妹这样难得的配对它永远只能是个例,无法复制。

    她毫不介怀地摇头:“公子不喜读书也没什么,司马相如虽是一代文豪,卓文君也不过是郁郁而没,还不如一介马夫卫青。”

    “哦。”我点头,“你看不起马夫卫青?”

    她淡淡答道:“马夫只是讲卫大将军的出身卑微。蔡琰一介弱质女流,既不能教化百姓,更不能上阵斩敌,没有资格谈看不起三个字。”

    “可惜了”我忽然长叹一声。

    “哦?”她微微蹙眉,知性少女果然十分诱人。

    “可惜卫霍两家,没留下一个种。”我怨恨死去三百年的君王,“虽说此事屡见不鲜,但仍不能不让人惋惜。”

    “或许你们马家也会如此。”

    我猛一抬头:“你什么意思!”

    “虽治乱不同,情势相仿。”蔡琰平静地说。

    我呆了片刻,摇了摇头。

    “再问公子一句,”蔡琰虽然如此说,但一张俏脸毫无半分期待之色,“公子可懂音律?”

    “再一次回答你,”我破罐子破摔,坦然回答,“老子就是一个粗人,你要嫁就嫁,别指望我整天给你演练琴棋书画!”

    我所言虽然话语粗劣,但语气显然十分平静,并非怒骂。

    蔡琰也微微笑了笑:“公子倒是坦诚,比起那些装腔作势者,却是磊落了许多。”

    “我从小只有一身蛮力,这辈子做个大将军足矣。”我很有自知之明。

    “大将军么?”蔡琰笑着,“或许不会太久吧?”

    “我想不出二十年,应该可以。”我难得地讲了一次大话。

    蔡琰摇头不语。

    “其实公子也写过很多诗篇呢。”侍坐在我身后的小昭小声地插话。

    蔡琰饶有兴趣地看我:“哦?琰可否拜读?”

    我瞪了小昭一眼:那些诗词是我以后卖弄用的,根本没必要给蔡琰看啊。

    双儿帮姐姐瞪我,朝我吐舌头。

    “只不过是闲暇无事时随时涂画而已,蔡小姐看不上眼的,”我推辞,“而且大多是五六岁时的作品,还是算了”

    “既然琰即将嫁入马府,公子何必推脱。”蔡琰一句话将我的借口堵了回去。

    “既然如此,我也不怕丢人了,小昭,”我示意小昭去书房,“呃,你只用拿箱子里右手边最上面五六页,别拿多了,虽然我不怕丢人,但丢太多了我也受不了啊。”

    小昭掩着嘴退了出去。

    “我所写的诗歌,大多短并不像那些辞赋一般冗长,特此说明。”我事先提醒蔡琰。

    蔡琰点头,但明显她并不在意:我所表现出来的素质,已经不需要再惊讶了。

    小昭很快捧来了一沓诗稿。

    卧槽,你拿了足足二三十页吧!这可是俺一半的作品啊!

    我急红了眼,一把抢过来,只挑了最上面的五页递给蔡琰:“见笑了。”

    蔡琰双手接过,刚看了一眼便赞叹道:“公子的字比琰心中想象的好了很多。”

    即使是我经过千锤万凿的老厚脸皮,也忍不住有些发红。

    但她随即便抿嘴不语,将这五首诗翻来覆去的诵读。

    我清楚的记得:那五首诗的开头分别是“锄禾日当午”、“鹅鹅鹅”、“春眠不觉晓”、“白云依山尽”、“好雨知时节”,算是五言诗的入门作品,虽然未必有什么高深内涵,但勉强也算是千古流唱的名篇了,吓唬一下十几岁的少女应该不成问题。

    蔡琰长出了一口气,将这五首诗珍而重之的放好,而后做出评语:

    “字是七品字,诗是一品诗。”

    “蔡小姐谬赞了。”我谦谢道,尽管我丝毫不觉得她是在称赞我因为字是我自己的,诗全部是别人的。

    “琰愿意从公子学诗。”她在这一刻仿佛才有了感情,眼中熠熠生辉。

    我断然拒绝:“我不会教,我作诗全凭感觉,有时一天能做五六首,有时三四年都做不出一首来。”这是实话,记忆力确实如此,灵光一闪什么的云云,同样适合在此。

    蔡琰有些失望,但随即又恢复了正常,她指着我扔在脚下的剩余纸张:“那些”

    “呃这些暂时不适合给蔡小姐看。”我急忙将这些纸藏到背后。

    她若有所悟的点头:“原来公子也喜欢那些啊”

    “喜欢什么?”我奇道。

    “艳歌。”她简单明了地回答。

    我当场否认:“我是纯洁的!你不要把我与那些肮脏的文人相提并论!”

    “呐!”她伸出手来,示威地向我扬了扬。

    我咬咬牙,挑出一张纸递给她。

    半分钟后她再次伸手。

    我咬咬牙,又挑出一张递给她。

    她再次伸手。

    “休想!”我一把将我的文稿全部夺过,塞给小昭,“你们把这些全收回去,锁好了。”

    小昭和双儿低声笑着跑了回去。

    蔡琰用手指梳理了下微微有些散乱的长发,看着我说道:“公子明明诗文满腹,却深藏不露,抑或是待价而沽?”

    “这不是属于我的才华,”我决定坦白从宽,“而且或许某一天这点才华还会消失,而我可能随时就再也写不出这些东西。所以,蔡小姐不要再问了。”

    “哦?”她眨了眨眼,这个寻常的动作在她身上显得尤为俏皮。

    “还有,其实你可以拒绝这门婚事,”我果断出击,“如果你不方便的话,我可以直接拒绝蔡大人,如果我不同意,他也只能取消婚事了。”

    “不必了,我已经决定了。”她摇头拒绝了我的好意。

    “呃什么?”我怔了怔。

    小昭和双儿拉着手进屋。

    “我已决定要嫁给你。”蔡琰很是坚决地向我宣布。
………………………………

第121章 上朝

    “是么?你是认真的么?”我对蔡琰进行最后的劝导,“我说过这些不是我自己的正常水平,你若还如此执迷不悟,以后可不要后悔。”

    蔡琰对我的逆耳忠言置若罔闻:“妾身没有后悔的机会,除非你先我而死。”

    我一阵战栗:这妞还没嫁过来就开始诅咒为夫,太霸道了!

    既然已经鉴定完毕,她很快便起身告辞:“今日便叨扰至此,琰期待着大婚之日。”

    她十分端庄地施礼,袅袅婷婷而退,与刚踏进门槛的小昭与双儿擦身而过。

    侍立在门旁的赵承忙不迭地为她引路,看样子他甚至已经先我一步将蔡琰视为马府的女主人了。

    我向小昭招了招手:“过来。”

    她踮着脚尖跪坐在我身前。

    我厉声责备她:“你今天有些多嘴呐,你知不知道?”

    “小昭知道”她虽然坦承了过错,但毫无悔改之意。

    “知道还这么积极的把我多年来的积蓄全拿来向她展示?”我微微有些怒意,“你想什么呢!”

    “小昭也想嫁给公子嘛。”她低声回答我。

    我不由一怔:这算什么逻辑?“即使如此和她有什么关系?”

    “先娶了妻才能纳妾吧?”她天真地眨眼。

    我苦笑一声,摸了摸她的头:“你的想法很不好,打乱了公子的计划呢。”

    她轻声“咦”了一声,却顺势靠在我肩头。

    双儿努着嘴,反常地没有说话。

    第二日清晨,我甚至来不及练完枪法,贾诩已来唤我。

    “有什么事情么?”我锻炼身体的兴致被他打断,略有些不快地停止了发泄。

    “公子还是忘记了,”贾诩料事如神般说道,“我提醒过公子今日要上朝的吧?”

    马岱也已穿戴完毕:“大哥你忘得好快”

    我抹了把汗:“今儿是”

    “五月十一日。”他很确定地回答。

    “我还没吃东西来着”我抚着肚子抱怨,“你们应该早一些提醒我。”

    贾诩看着咎由自取的我,很淡定地捋了捋短须:“公子该走了,诩还要去处理公文,先走一步了。”他真的片刻不再停留,扭身便走。

    于是我无奈地摊手,迅速换上宽大的官服,与马岱两个人参拜吾皇去也。

    再一次入宫,宫内已遍地都是侍卫,当然这些士兵遇到我后都乖乖地行礼并致以最崇高的敬意他们都只是我的家兵而已,却来吃朝廷的粮饷,真是好待遇呢。

    徐晃领着卫队守在殿外,他一脸肃然,见到我也只不过点了点头。

    真是个严守规矩的人呢,我叹了声,随即越过他,进入了宽阔的大殿。

    “张大人早上好。”我迅速找到了顶头上司卫尉张温。

    他还是那么温和:“是马大人啊。”

    “晚辈第一次参与朝会,还请大人指点。”我虚心请教,“晚辈应该站哪里?”

    张温很理解后辈,指了指他身后的席位:“公车司马令隶属卫尉,当然应该坐在老夫身后。”

    我再一次向他表示感谢,拉着小岱站在张温身后,大概我们俩可以占据一张席吧。

    小岱却拒绝了:“我是卫士令,应该护卫在门口的。”

    “咦?你也跟我装?”我一把推开他,看了看四周渐渐变多的人群,卫尉属下独立官员应该包括公车司马令、南北宫卫士令、左右都侯令,七名宫门司马,除了小岱徐晃,其他人已经陆续到来,我很热情地与他们一一问好,他们明显都已然明白我的身份,依次友好地回应我。

    但他们无人与我同席而坐,全部退居我身后。

    原来我已经具有霸气护体了啊,神人鬼皆不能靠近么。我苦笑了一声。

    “马公子可好?”有人亲切地问候我。

    我仰头,来人正是蔡邕:“蔡大人好,不嫌弃的话,可与晚辈同坐。”

    “好好。”他满脸欢笑,毫不客气地坐下。

    “请恕晚辈不敬,现今蔡大人居何官职?”我凑过去问他。

    他如实回答:“老夫任太史令,掌管天时星历的记载,隶属太常,六百石。”

    “太史令?”我很奇怪的问道,“难道不管修史么?”

    “虽然并没有要求,但老夫一直以来与众人都在修治东观汉纪,效仿太史公而已。”他的神情比起方才严肃了许多是因为谈论到他的工作么?

    “修史乃国之大计,大人谨慎为之。”我知道这不是一项轻松的工作。

    他点了点头,却转而又换成一副轻松的神情:“小女昨日与公子相见后,很是欢喜呢。”

    “呃?”我不知如何反应,只能讪讪应了一声,“是么”。

    “相信你们很快就可以完婚了。”他自顾自地憧憬着未来。

    “嗯!”我继续无语。

    蔡邕笑了笑:“小女将公子所作的几首诗篇写给老夫,老夫真不曾想到公子也是文武之才呢。”

    “诗篇?”蔡琰这妞,还真能默写啊,“一些闲时余兴所作,让蔡大人见笑了。”

    “余兴么?未必吧。”蔡邕摇头,“老夫与几位同道传阅研读,分明都是饱含深意之作啊。”

    “深意?蔡大人谬赞,晚辈不敢当。”我尴尬地笑:我读诗三十余载,也没发现“鹅鹅鹅,曲项向天歌”之中有什么深刻的哲理

    蔡邕却将我的坦诚看做谦逊,他赞赏地点头:“年轻人能如你一样保持恭逊的,实在太少了,老夫的眼光果然没有错。”

    “是是是,蔡大人眼光独到,晚辈佩服。”我只好承认,接着转移话题,“今日上朝有什么要紧事情么?”

    “老夫当然没有什么大事,也许赵太尉、荀司空、王司徒他们会有事情吧。”他说到“王司徒”三个字时,神情一如平常,我感觉不到那是曾经险些置他于死地的名字。

    最后一批人也迅速入殿,我身旁的官员全部站立起来恭敬地低头。

    蔡邕也迅速将我拉起:“三公来了。”

    果然,映入眼帘的正是荀爽、王允、赵谦三人。

    司空、司徒、太尉。

    三人团团向诸位同僚还礼,而后穿越众人,坐在最前端。

    待三人坐定,九卿百官才各自入座。

    卫尉张温左手是太常马日磾,这位慈祥的老人也曾回头向我示意。

    右手边是少府阴脩,话说少府的属官数目在九卿中看似最为庞大,甚至将孤单一人的大司农与宗正的身后位置全部霸占。

    九卿的职责分布得也太不均衡了吧?我摇头,对东汉的官职表示担忧。

    右手侧一名三十余岁的男子凑上前来:“阁下是否便是公车司马令马超大人?”

    “在下马超,”我点头,“阁下尊姓?”

    对方腼腆地微笑:“在下黄门侍郎荀攸。”
………………………………

第122章 朝议

    荀攸!我耸然而立。

    紧挨着我的蔡邕讶然抬头。

    荀攸亦是一怔,不明白我怎么如此大的反应。

    “荀君公达,在下仰慕久矣。”我深吸了口气,恭敬地弯腰施礼。

    荀攸退了一步,相应地还礼:“马大人客气,早闻马门多名将,今日一见,果然不虚。”

    我已经习惯了这类吹捧,但被他这么一捧,效果远比皇甫嵩、朱儁他们舒心得多。

    荀攸者,何人也?汉末顶级智谋之士,虽然他的身影一直被小叔荀彧的光辉所掩盖,但玩过三国志系列的玩家都应该知道,单凭智力与政治二项,天下能与其媲美者,不出十人而已。

    继贾诩之后,再一次遇到才能卓绝之士,我如何能够掩饰内心的喜悦!

    “原来是公达。”蔡邕也站起来拱了拱手。

    我插嘴问道:“荀司空与你如何称呼?”

    “回马大人,司空乃族中叔祖父。”荀攸平静地答道,“攸祖父昙,与司空为从兄弟。”

    “呵呵,又是青年才俊。”蔡邕赞了他一声。

    荀攸并无任何喜色:“蔡大人谬赞了。”

    “公达若不嫌拥挤,可与我二人同席么?”我向他发出邀请。

    “如此,恕攸无礼了。”他也不客气,曲膝便坐。

    我又请蔡邕先坐,最后才轮到自己。

    高寿公公已从侧殿进入正殿,百官肃静。

    刘协随即不紧不慢地上殿。

    三公之下,百官伏拜,高呼“万岁”。

    “诸卿平身。”刘协朗声道。

    诸人起身,各自端坐于席位之上。

    “今日有何要事,诸卿速速奏来。”

    “北方鲜卑近日骚掠数郡,云中、五原、雁门吏民皆有损伤,”太尉赵谦当先禀奏,“自董卓之后,并州牧之职悬而未定,臣以为当选望隆且善兵阵之人委任并州。”

    “赵太尉所奏,朕先前已经读过,”刘协点头,“不知何人可当此重任,为朕镇守北州?”

    赵谦提议:“臣以为,河南尹朱儁、弘农太守皇甫嵩二人均是大汉宿将,领兵征战多年,既平黄巾、又清董党,军功无人可比,此时司隶既定,陛下可考虑此二人。”

    司隶既定?我冷笑:洛阳之南,便是袁术东,则是曹操、刘备等辈群雄盘踞,稍加时日便是一群贼党东北,还有吕布张杨虎视眈眈,更有遍布北方并、冀二州的黑山白波余党,他敢说京城洛阳固若金汤安若泰山!

    当然,如果比起一年之前董卓老太师把持朝政的那些日子,现在确实可以称得上太平盛世了,我也可以理解这一群硕果仅存的老臣。

    “皇甫嵩与朱儁两位么?”刘协点头思索了片刻,扫视了下殿下诸人,“朱卿今日可否在朝?”

    “臣朱儁在。”朱儁以河南尹的身份独坐一席,此时听得皇帝招唤,急忙离席而拜。

    “赵太尉推荐你与皇甫嵩二人,朕难以决断,卿如何认为?”刘协狡猾地将这个选择权转交给当事人之一的朱儁。

    “微臣与皇甫嵩大人,无论陛下选择何人,都无异议。”并不是刘协一人会转移。

    刘协感到很无趣,环视殿下:“诸位有何建议?”

    王允抖袖:“老臣以为,皇甫嵩兵马精良,应为镇守北州之不二人选。”

    “然则若是骤然抽调皇甫嵩三万人马,洛阳周遭仅有不足万人护卫,臣恐百姓不安。”赵谦迅速推翻了方才所说的“司隶既定”的结论。

    王允看了他一眼:“如此,可令皇甫嵩引一万精兵入并州,其余兵马还戍司隶。”

    刘协微微犹豫了下,又看了看沉默的荀爽:“荀公的意见呢?”

    “老臣并不擅军旅之事,但赵公与王公均有此意,臣无异议。”荀爽起身赞成。

    三公达成了一致,刘协点头同意:“准奏,即刻令皇甫嵩前来叙职。”

    三公与朱儁分别退回原位。

    对面一名老头奏道:“大司马幽州牧刘虞上书云,右北平太守公孙瓒借旨剿胡大肆扩充兵马,屡屡不从刘虞调令,故而请陛下圣裁。”

    “这是哪位?”我低声询问蔡邕,看样子应该是九卿之一。

    “宗正刘x。”蔡邕答道。

    刘啥?我没听清

    却听尚书令卢植言道:“伯圭乃老臣之徒,少时从臣读书,俊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