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三国之狂战将军-第13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不出力何来安稳……以前整日担忧这性命不保,但却从来没有想过,也正是因为那一身恶疾,才得以空闲偷生十余年。现在病体得治,却又烦恼那本该承受的责任……”

    “该来的,迟早会来。不该来的,因为我的出现,也定然不少……诸侯混战,这是必然之事,看袁家已经迫不及待的插手州郡事物,可见一斑,手却已经伸到了河内兵家重地。明眼人,似乎都看出了汉室将倾的预兆。”“

    “袁绍现在似乎已经成了袁家铁定中的代言人了,而杨家要出头,势必也要推出一个人选。杨彪虽然身居高位,在于朝堂,却不便行事,那在外,却最好推出的人选自然便该是杨奉了。可惜,同样是比肩的最大家族,杨袁两家在这汉末三国初,便见了眼光的强弱,一方死守朝堂,依旧对汉室抱有莫大寄望,另一方却早早的谋好退路,割据一方……”

    卫宁抿了几口葫芦里的佳酿,微微摇了摇头,不经意间,将葫芦中的酒倾洒在池塘之中,带着黄浊的液体,却在清澈的池水上积淀出片片水花,惹得鱼儿竞向惊走。

    “而柳家昨日所谈,便该是借联姻此事,以期联合卫家,更甚至有我关系,与势力最为强大的家族之一杨氏搭上关系,借此,便想在这暗流之中,谋取一块利益……”

    “政治婚姻啊……唉,看那柳媛模样,也该是大家淑媛,温润贤惠,势必也无法违逆他父亲的意思。这样一个时代,女子终究还是利益的交换品罢了……却没想到,我毕竟与蔡琰订婚在先,柳胜该是知道此事,却依旧要与父亲订下这场婚事。看他那模样似乎,连名分也没有多少在意,为了利益,连自己女儿的幸福也不顾,这个社会……”卫宁叹了口气,颇为同情的想道。

    他该庆幸自己的男人身份,即便再如何,这样一个男尊女卑的时代,他始终还是没有受到太多伤害。

    只是昨晚与自己老父一谈,那不容置疑的声音却还是让他心有芥蒂,没有人会希望自己的一生都操纵在别人的手中,即便那是你的至亲。

    在大堂酒宴中,卫宁虽然不喜欢那种气氛,但他也知道,应酬交际是必要的东西,加上他在河东便有过的好酒之名,偏偏引来了无数人的劝酒,退出大堂之中,也告罪称的是不胜酒力。

    头脑还是微微有些迷蒙,心里多愁虑,自然越饮越觉得昏沉。

    卫宁忽而现,刚才滴洒出去的几液美酒却引来了不少鲤鱼徘徊脚下,微微一笑,他觉得自己真的很羡慕这些不知忧愁的生物,只要一方清水,便可以活得心满意足。

    向着池内再滴了几许酒水,卫宁将葫口对嘴抿了几口,有些惋惜道,“可惜,要是出来大堂的时候,再带点菜肴,举盏望月,有此良景,也算是一件美事……恩,若是有一曲清音,那便真能一扫心中烦俗了……”

    “公……公子,为何在此独酌?”不知过了多久,便在卫宁木然的望着池中那若隐若现的弯月时,一声细语呢喃忽而从他的耳边响起。

    卫宁脑袋难得陷入平静,却被这声音蓦然惊醒,险些跌落水池。手中握住的葫芦一个不稳,滑落池塘之内,黄浊美酿倾泻而出,随着月光点缀,仿佛金光散散。

    池中鱼儿,越欢腾,纷纷向着那葫芦飘起的地方聚起,似乎像一个个酒鬼般,贪婪的张开鱼唇,喷吐着泡沫。

    卫宁看着在池中漂浮着的葫芦,一阵苦笑,回过头来,却见出言女子,脑袋低埋,似乎借着月光还能看到那脸颊的羞红。

    在卫宁记忆中,这正该是古时女子面对陌生男人该有的表现。那俏丽娇美的面容,我见尤怜的娇羞,无一不是世家女子优良的修养。

    事实上,每一个男人都对一些楚楚可怜的女子多了一份怜惜,柳媛所表现出来的模样正足够让卫宁心动。

    卫宁见是柳媛,慌乱的站起身来,淡笑道,“呵呵,我自幼多病,不习喧闹,所以才借故告罪独自出来。柳小姐切不要告诉柳伯父哦……”

    “媛儿明白……呵呵,媛儿却也不习这般热闹气氛,自然知道公子所想。我刚才在庭内走动,见公子一人独自呆,自饮自酌。便特地却取了一些膳食送与公子……还望公子不要嫌隙……”

    柳媛乖巧的点了点头,忽而想起什么,慌忙将手中的食盒递了出来,一边低声细语,在卫宁耳中,却越低不可闻。再看时,柳媛脸上却已经是满脸羞红。

    “公子先行用膳,媛儿这就告退了……”柳媛脑袋似乎快埋进胸口,那莺声低喃,一扭头,飞快的便跑开了。

    卫宁看着石台上那三碟精致小菜,目瞪口呆。

    半晌,看着佳人远去的方向,忽而心里泛起一丝奇怪的念头,“莫非她对这桩亲事似乎并不厌恶?……”

    光和七年,这是一个让所有人都意想不到的一年。

    上到帝王,下到百姓,仿佛一夜间惊讶的现,原来自以为稳固的铁桶江山,那延续了数百年的大汉荣耀似乎已经一去不复返矣。

    面对黄巾初起时,那包含了几乎所有平民百姓对阶级上层的愤怨,摧枯拉朽般,一道道飞马流星的急报匆匆向着大汉京畿传去。每一日,都会收到最少一座城池陷落的噩耗,短短一月,几乎整个大汉半壁江山都盘踞着黄巾的身影。

    所有人都恐慌了,即便是那个以昏庸闻达天下的汉灵帝,也破天荒的震撼在黄巾沸沸扬扬的威势之下。

    一道道调兵的皇命飞下达,不仅是贼众的偌大声势,州郡各地似乎也隐隐有不轨的迹象,面对皇权颠覆的可能,即便再昏聩的皇帝也是无法坐视不理的。

    相对于贼军百万大军的滔滔大势,曾经北驱匈奴,扬大汉国威的铁军,却显得那么弱小。整合三河骑士,京畿五校,加上仓促募集而来的剿贼壮丁,却也不过区区数万人马。

    这似乎是一剂响亮的警钟,敲打着依旧醉生梦死的贵族与皇帝,破天荒般,自东汉复辟之始一直不曾断过的官,宦相斗也达成了默契,同御外敌。

    但这难得出现的中央安宁,却似乎象征着地方的不安,众州郡郡守无一不是趁着这黄巾之乱的开始,而暗中扩充军力,招兵买马,甚至中央军的平叛,却也为保全实力,不愿出兵相助。

    就在所有人把希望寄托在那三名大汉宿将的身上时,长社之困,似乎便将所有人的心脏敲打出了一丝丝脆弱的裂缝。
………………………………

第566章改元

    大汉最为精锐的军队,也是目前唯一掌控在皇室手中的军队,却被数十万贼寇,围困在长社区区弹丸之地。

    就在许多人万念俱灰的时候,却突然横生生杀出来一个卓绝之将。杨奉,在此前不过是弘农杨氏一个不得重视的旁支子弟,即便能当上平叛都尉,也不过是沾了那点家族的光。

    而在此前,无论是各方面,他都只表现出了平平之才,但也就是此人,一举解救了长社被困的官兵,甚至,凭借那区区几千人马,不可思议的扭转了整个战局。

    无论是火烧长社,还是南下阳翟,甚至是后来的水淹淯川,波才数十万大军,张曼成数十万大军,便是这两人率领的麾下反军,已经让汉军吃够了苦头。

    但在杨奉的横空出世,却似乎那么不堪一击,偏偏那数千人马好像有无穷的战力,连番破敌,区区一个月余,葬送在他手中的反军何止数十万人。

    事实上,河东一地靠近京畿,有壶关,箕关加上黄河主干为天险,这些叛乱的事情根本不是那些整日图个温饱的升斗小民所能判断的东西,他们只关心,什么时候能够回归平静,什么时候皇上要大赦天下,减低赋税,而什么时候,这年年旱灾才能平息。

    远离战火,自然不能知道其中的血火心酸,唯一能够让他们茶余饭后津津乐道的便是这一场战争,又出来了哪几位英雄。

    自然杨奉这个名字也成了所有人耳熟能详,而让河东百姓最为兴奋的便是,听说杨奉手下有一大将,善使大斧,猛不可挡,便是出自河东。

    乱世中,人命如同草芥,尤其汉末年年旱灾,人与人竞相食,早已经造成了底层穷苦百姓精神上的麻木。是以,才会有太平道的盛行,也才会有那一呼百应的声势。

    相对与其他州郡来说,河东百姓还算是幸运,这里有一个温和的豪门世家,而这里又因为靠近京畿,地利环境的优渥而不似其余州郡那浑如人间炼狱。但也仅止于此,幸运毕竟也是相对而言,人们麻木的思想只是寄托在一个精神上的崇拜当中,例如战场上的勇士,自然便是人们精神上追逐向往的目标。

    但就在所有人津津乐道那个河东勇士徐晃的时候,朝廷的王命却突然而来。

    黄巾覆灭了,贼张角临阵抱病而亡,被汉军主将皇甫嵩戮尸枭,其余兵将或四处逃散,或被汉军擒获坑杀!

    整个天下似乎终于太平了……

    张角的败亡在有识之士眼中,自然觉得是理所当然,但在底层穷苦百姓眼中却似乎觉得有些不可思议。那席卷天下之势的百万黄巾军,前段时间还将官兵围困,现在却突然说败就败了呢。

    大汉的余威毕竟还在,所有百姓在低声谈论之中,也还是觉得,皇上毕竟是皇上,不是旁人所能随意触犯的。

    这些在百姓眼中并不关温饱的事情还是翻不起太大的风浪,甚至许多人还暗中为大贤良师不能推翻皇帝暴政而有些可惜,但紧接而来却是一个又一个让人欢欣鼓舞的消息。

    当第二匹手持皇命进入安邑城门的时候,所有人感觉,原来战争结束,对于他们来说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光和七年,张角起义,史称黄巾之乱,这在另外一个历史上最为浩大的农民起义却因为某个外来户的偶然插手,爆得突然,同时也结束的仓促。

    张角临阵病,猝死广宗,中郎将皇甫嵩戮尸枭,宣告黄巾起义的彻底失败。

    便在大军回师洛阳之后,作为一场重大的胜利,群臣集体上谏,请帝改元,大赦天下。

    贼灭,帝心喜,欣然准允,改元中平。

    紧接着自然是百姓关心的大赦天下,减赋一年,虽然实限很短,但至少,让所有人觉得那要命的日子似乎可以微微松上一点。

    有毕竟比没有好……尤其在年年苛捐杂税不堪的时候,能够减赋一年已经是所有人不敢奢望的事情了。

    当第三道皇命下达的时候,使得河东再一次欢腾起来。

    在识字的人口中竞相传颂,这些百姓终于才明白,原来他们一直尊敬的河东卫家小公子竟然也是这场平叛战争中,出力甚大的英雄。

    所有河东百姓,人人在这时候倒觉得理所当然。卫宁在河东,虽然深居简出,但每每外出喝酒时,也趁着救济了不少百姓,留下的善名却不少。

    而同时,似乎是为了卫宁的身体而向上天祈福,卫家主母,也时常做些善事。早有穷苦百姓对卫宁乃至于卫家是自内心的尊崇,而卫宁那行为举止投手间,也是偏偏有礼而带有书卷气息,这是文人该有的骄傲,所有人自然也把卫宁当做学腹满车的才子。

    前段时间听闻卫宁出外游学,而此刻听闻,原来那个和善而饱读诗书的公子竟然在军中出谋划策,立下了赫赫大功。

    现在连皇上都亲自诰命下来,好似得了封赏的是他们一般,人人奔走欢告,倒忘记了前段时日一直议论不停的杨奉和徐晃。

    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

    平定天下,自然便轮到了论功行赏。在黄巾之乱,作为最高统帅的两人,皇甫嵩和朱隽官阶上升自然是理所当然。

    左中郎将,汉都乡侯皇甫嵩,领军平贼有功,封左车骑将军,领冀州牧,加封槐里侯,食邑槐里,美阳两县,共八千户。

    右中郎将,汉西乡侯朱隽,同为有功,封右车骑将军,领河南尹,加封钱塘候,增食邑五千。

    皇甫嵩,朱隽又联名表奏卢植有功无过,是以卢植官复原职。而其余人等,如曹操,孙坚,杨奉等人,也得皇甫嵩,朱隽表奏。黄巾平定,灵帝自然也松了一口气,对于两名大汉功臣的表奏自然是一概应允。曹操除济南相,孙坚任别郡司马,而最后,在这场战争中大放异彩的杨奉自然封赏优渥,尤其在杨氏这块招牌之下灵帝对其大加赞赏。
………………………………

第567章封侯

    虎贲校尉杨奉,领执金吾,封晋阳侯,食邑四千户。对比杨奉的功劳和名望来说,这样的封赏不可谓不大,四千户的食邑在当时除去皇家,已经是少有。

    而最后,一想到杨奉的武功,自然所有人都把目光放到了卫宁身上。事实上,在皇甫嵩和朱隽的表奏名表里,确是还有卫宁的名字。

    曾经皇甫嵩和朱隽便已经上表过卫宁的功绩。作为大汉权力基层,众郡士族必须要推出一个代表,作为安抚人心之用。

    卫宁在皇甫嵩,朱隽乃至于朝堂中的大多数人来说确是不二之选,而其父作为与土豪斗争维护士族利益的“先驱者”自然也赢得了许多朝官的好感。

    有包括杨奉,朱隽等功臣联名力保,灵帝虽然贪图享乐,但毕竟不是傻子,朝中半数有人举荐,这不一定会是好事。尤其在州郡不稳的情况下,对于地方不该放松。

    封赏最后敲定,却是让所有人大为惊讶。

    不授实权而封侯。

    未及冠而封侯,天下间少有几人。而偏偏灵帝给予卫宁的奖赏便是封侯。

    卫宁献策平贼有功,封兰陵侯,食邑一千二百户!

    人叹,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大汉封侯是所有普通人最高的荣誉,历史上无数先辈功绩彪炳,却也难觅封侯,而如今,区区弱冠,竟然得到这大汉最高的殊荣。

    中平元年,兰陵侯卫宁,少年封侯,名震天下。

    人生总是有太多巧合,也有太多不可思议。

    穿越这么一个轰轰烈烈的伟大壮举既然已经被卫宁弄了出来,那么也就注定了他未来的不凡。

    少年封侯,虽然历史上也有甘罗十二岁拜相的故事,但在经历了数百年的流逝,放到汉末这个时代,确是还让许多人觉得不可思议。

    但倘若有人能够沉下心来,或许会惊讶的现,原来这并不是一场意外的闹剧,而所有人也同时现,原来他们一直认为昏庸无能的皇帝,竟然也并不是他们想象中的那么不堪。

    黄巾之乱带来的不仅是对皇权的藐视和挑战,使得人心思动,还有对地方州郡无以伦比的破坏和杀伤,经历了一场数年来不曾断绝的特大旱灾,整个天下十室九空并不为过。

    汉末自从冲,质二帝开始,一直到恒,灵两位有名的昏君,整个大汉的国力是斗转之下,加上皇帝的昏聩荒淫无度,国库空虚年年告赤,而地方豪强兼并土地,囤积粮食,也是屡见不鲜。中央的皇权受到挑衅,自然也就引起了地方上的不稳。

    甚至连大军征讨张角,所用粮草兵将,也多由地方供应,可叹昔年百万大汉雄狮,面对黄巾百万东拼西凑,甚至加上了拱卫京畿众地的五校禁军,三河骑士也不过区区数万人马。

    地方不稳定,那必须要建立一个明确的人物目标进行安抚。

    显然,灵帝所选择的便是士族,河东卫家,这个曾经对土豪再三打压的世家大族。

    放在明处所见,以董卓为代表的土豪势力在这场战争中丝毫没有捞到半点便宜,而他本人甚至还被罢官待罪,若非董卓这个粗鄙小人,重金收买张让进言,让他戴罪立功,平定凉州羌氐叛乱,或许,以后的政治生涯也会告罄。

    长期以来,阶级斗争不曾断绝,朝堂大臣,外戚,宦官三方的争斗,在地方,刺史与太守政权的比拼,甚至是士林中,士族对土豪的打压,这些都是几百年来反复上演的故事。

    对于中央财政的匮乏以及威信的日益降低,地方的混乱中央似乎已经没有多少余力再来收拾。灵帝这一手,却是堪堪将地方对中央的矛盾直接转移到士族与土豪之间。

    这是一个看似简单,但却异常有效的套路。

    中央既然渐渐控制不住地方的走向,那么作为州郡的地头蛇,权利的争夺势必便该由这两个阵营来比拼。

    两方积怨已久,土豪不甘在作为一个土霸王无缘仕途,士族不甘心将自己垄断的政治权利分摊出去,在灵帝这一把火种的撒下去,自然便该熊熊燃烧起来。

    如此,地方不可能共同联合抵御中央,也可以让朝廷缓解恢复大战带来的巨大伤痛。与其让大战之后的州郡众地齐心共御朝廷,不如直接让其更加混乱来得安稳。

    不少老臣热泪盈眶,虽然他们也有不少人代表了部分地方士族的利益,但不可否认,灵帝这一手至少在明面上是偏袒士族的。

    而真正让他们感动的是,他们以为一直贪图享乐不理朝政的皇上,终于在黄巾之乱这个巨大的灾祸当中幡然醒悟了,作为一个忠心的老臣,还有什么比得上皇帝浪子回头来的喜悦?

    人人似乎都想起了春秋两位霸主,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的楚庄王和齐威王。

    正当所有忠心大汉的朝臣热心期盼他们以为幡然醒悟的皇上勤修国政,海纳百川的时候,却异常苦闷现,原来灵帝在作完这一手聪明的决定后,又重新躲在深宫中与妃嫔放荡行乐起来,重新此前那些奢华的生活。

    自古能混到皇帝高位的,会有几人是司马衷那样的天生大脑有疾?而许多历史上有名的暴君,昏君在未登帝位的时候其实是智慧绝伦无比,只是那潜藏在骨髓中的劣根性使得他们作为掌握天下生杀大权的最高宝座时,缺少了束缚,所有劣行在经历过数年,数十年的压抑后全部爆出来,而无法控制。

    这便是封建帝制的最大劣行,权利掌握在一个人手中,自然少有不被他腐朽的东西。

    当然,还是有不少不怕死的大臣充当了敢死队的光荣角色,在拼死觐见,以头撞殿柱,血溅帝衣等一系列恐吓,自残行为无果,反倒惹怒灵帝砍死了不少不珍惜生命的家伙之后,所有忠心老臣又一次落泪了……

    每一年都会上演这样的戏码,到底烦不烦啊。至少,这是灵帝现在的感言……

    朝堂的故事,在这样一个消息阻滞的时代,第一手新闻八卦并不是卫宁所能知道或者有机会从中品头论的东西。

    而就算他能够有机会看看那传说中的忠贞谏臣,如今却也是忙不过来了,原因很简单,就是他面前那个洋溢着一脸恶心笑容的白面人妖。

    太监,身体残缺,不是男人,又不是女人,长居深宫也就造成了一些精神上的毛病,其实也该是他们心里上的慰藉,而他们或多或少都有一些奇怪的癖好,例如张让的爱财,魏忠贤的揽权,以及卫宁面前这个喜欢涂脂抹粉的人妖极品……

    唇涂朱红,面覆粉白,约莫看上去便有五十来岁的苍白鬓角,偏偏就是这么一副让人作呕的打扮,尤其那股阴柔的笑容,卫宁觉得似乎这个冬天的温度隐隐向着绝对零度靠近……

    卫府上下一家子,以卫父为尽皆跪伏,等那太监念完圣旨,卫宁无奈只等从那太监手中接过印绶,旨意。

    相比较与这老太监寒暄,卫宁觉得那封圣旨诰命在此刻也显得并不重要了,只是捧着印绶,圣旨的双手颤抖不已,无法停住……

    “小侯爷年纪轻轻未及冠便得封侯,这可是天大的恩赐啊。便是老奴在宫中也常听闻不少贤良俊杰也不得这般封赏,小侯爷前途无量,自该对皇上感恩戴德,再建奇功呀!”

    指甲划过玻璃总是会有一种尖锐刺耳的声音,很显然,在卫宁耳中,这太监声音的杀伤力还要远甚……

    好在卫宁那脸色历来便是惨白模样,再想苍白一些也是无能为力,至少没被那太监看出端倪。

    苦笑一声,卫宁强忍住心里那股呕吐的,倒是卫父面无表情出声道,“公公自宫中来,想必沿路辛苦。我儿突蒙圣恩,实在是猝不及防,仓促之下,也不曾有所准备,实在是让公公委屈了……在下这就叫下人赶紧打点一下,好为公公接风洗尘……”

    “恩,至于接风洗尘还是勉了吧……老身身负皇上恩命,既然圣旨已宣,自然便该早日回归宫中,伺俸皇上。老身可真是羡慕大人公子,年纪轻轻便是一表人才,如今更是声名远扬,啧啧,可不似老身这般整日苦劳的命,等再过一段岁月,恐怕坟头青草也无人打理……”

    卫父久在上位,虽面无表情但说话自然还是比较得体,老太监在洛阳京畿实际上没少受人嘲讽讥诮,倒是卫父这般客气也是少见,微微笑了笑,却也神色有些落幕。

    卫宁看在眼中,虽然心里反感,但却是知道古代那些太监,确实算是社会最悲惨的人之一。看他那股自内心的悲呛倒也还是微微有些同情。

    倒是卫父打了个眼色,家仆慌忙取出准备好的两个锦盒递到卫宁手中。

    卫父笑了笑,便对那老太监道,“公公沿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