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三国之狂战将军-第13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杨奉入驻河东,卫宁被辟召为一郡仅此于太守之职的郡治中,皆在卫凯所料,毫不惊奇。毕竟卫家与杨家的联系,从根本上来说还是本家一手操办的,更是卫宁与杨奉的结交而促成。
即便卫凯分家挂了河东卫家的名头,卫凯也从来没有想过以分家的身份能够在河东权柄上分上一杯羹。甚至还为了卫宁掌握大权而对自己与本家有交恶的一脉打压而担忧不已。
但,此刻,卫宁出言,却让卫凯第一次真正失态了,而卫宁淡薄平静的模样,在他看来反倒是一种莫名其妙的高深。
“让我代为河东治中?他到底是何意思?而莫非这是本家家主的意思?”卫凯脸色急转陡变,连连不定,紧紧盯着卫宁,眼睛神情复杂,却又炯炯有神,可依然丝毫不能从卫宁脸上看出任何端倪,他的脸上依旧还是那副从容和平静,甚至是毫不退缩而坚定的回视自己。
卫凯心神确实有些惊愕慌乱了,本家与支系的斗争,几乎是河东乃至于周围众郡世族都心照不宣的事情,卫宁大可以凭借与杨奉的关系,凭借河东治中的权柄,全面打压自己这一脉,永除后患,可卫宁尽然说让他代河东治中这个职位,这真是让卫凯大惑不解,甚至有些害怕其中有着什么不为人知的圈套。
很多时候,在各种因素上,明明是真心实意的东西,却因为好处来得太过突然和直白,而引来猜疑。卫宁毕竟没有太多时间,他也没有心思再去玩什么时间消磨两家嫌隙。
不论是什么时候,最少,未来,卫家这一支系一脉,始终还是掌握在卫凯手中,只要能得到他的支持和冰释,那一切事情,便可迎刃而解。所以,卫宁才选择了开门见山,他相信卫凯是个聪明人,聪明人并不需要太过曲折。
见卫凯脸上神色不定,卫宁心知,自己如此直白,肯定是让卫凯引起了猜忌。
卫宁也不在意,淡然一笑,“兄长此刻定然是想我为何将这要职让出?为何不趁着杨奉将军与我的交情和这即将到手的权柄,全面打压兄长这一脉,除掉后患?定然又想的是,我与父亲是否有什么阴谋诡计,等着兄长入瓮?”
卫凯闻言,脸色一变,既然自己本卫宁点破,那也勿须再掩饰什么,脸色缓缓沉寂下来,大方一笑,“呵呵!贤弟心思缜密,为兄不如,那便开诚布公!为兄确是不信贤弟有意让我出仕!”
卫凯年长卫宁三岁,早行了冠礼,又成名早于卫宁,毕竟心高气傲,董卓未来时,便被当时的河东太守举为茂才,一直不曾出仕,只因那底层小官根本入不了他的法眼。
身为名士,他的眼光也不差,自然也看出中央难成气候,所以索性就在河东等待他日有为雄主,再起投奔。但很显然,能够作为一方州郡的当权人之一,卫凯明显还是心动了。
求艺少年时,一展所学报平生!
………………………………
第591章劝服
卫凯年过双十,正是血气方刚,满腔热血,自然也想建功立业。天籁小说而卫宁所提及的官职,也是他心目中可以接受的职位。
卫凯虽有才学,又久经家族斗争的考验,但毕竟不过二十出头,太过年轻,那一点心动,虽一闪而过,却依旧逃不过卫宁的眼睛。
卫宁神色不禁一正,失了刚才那点散漫淡然,肃然道,“小弟如此唐突,兄长不信,是理所当然!不过兄长能够如此直率,实在难得!小弟明言相告便是!”
“兄长大才,非小弟所能比之!虽河东外人传谈,但小弟深知自己胸墨,比中兄长,差如星月。小弟虽粗懂军谋,但对政事虽不非一窍不通,委实不比兄长!兄长韬光养晦,闭门在家题字作乐,但字迹间,有如虎啸鹰扬,可知兄长志远。”
“以兄长眼光,自然早该看出,汉室如今已经摇摇欲坠,只差临门一脚。他日,战乱四起,我卫家在河东树大招风,自然难保不失。所以,杨奉辟我为河东治中,小弟虽知自己不胜此职,却也不能不应称下来。这便是为了他日未雨绸缪!”
卫宁肃然一语,让卫凯不由得微微点头。
卫宁接着又道,“无论结连杨家,还是请杨奉入驻河东,小弟之意思,想必兄长也能猜透七八分,但河东之大,卫宁只此一人之躯,如何能够完全保护我卫家根基?”
“河东高层,必然,也必须有我卫家子弟一席之位,但无论如何,这关乎未来我卫家立足的大事,不可马虎,小弟再信任的人,他姓的也不是卫!不论本家,分家,同是一祖血脉,亲疏岂能与常人相比?小弟,此来,为的是卫家大事,而非两家恩怨!还望兄长成全!”
见卫宁娓娓俯身一拜,卫凯神色越凝重,半晌,脸色换了几换,这才道,“我确是不太擅军,而长于政。贤弟前翻所作,并未刻意保密,我却也依稀推断一二。但……河东一地,远离中原,便是黄巾为祸,战火也未曾烧到此处,却不知贤弟,为何如此担忧?”
“大厦将倾!”卫宁斩钉截铁,却惊得卫凯脸色一青,双目瞪大。
气氛陡然万分冰冷,只余下两人微弱的喷吐之声,半晌,卫凯勉强缓和下那狂跳的心脏,有些颤抖道,“贤弟,意欲……逐鹿?”
没有什么比卫宁明目张胆的说出反话,还要让人胆战心惊的,甚至对那杨家来人,卫宁也不过背的是不敬之罪。面对卫凯的询问,卫宁淡淡的摇了摇头。
“卫家越树大招风,我又惹怒董卓,站在天下土豪对立之面,小弟,只愿,他日能够护住卫家便可,哪还有能力去做其他!况且,小弟,也不过只是自己的猜测,未雨绸缪罢了,未来变化,自然也不是小弟所能明了的!”
卫凯默然,半晌,眼睛炯炯有神的看着卫宁,硬声道,“你如此大胆在我面前坦露反言,便不怕我趁此机会上报朝廷,谋夺家主之位?须知,此事事关我家族存亡!”
卫宁摇了摇头,淡然道,“兄长你定然不会如此不智!我既然肯来此,便料定兄长不会害我!”
卫凯眼睛越闪亮了,暗自点了点头,看了卫宁一眼,颇有兴趣道,“你又怎知我不会害你?须知,我这一脉曾望代你而为本家,交恶已久!这么好的机会,你怎知我不会放弃。”
“我姓卫,兄长也姓卫!同是卫家子弟,不提两家关系,始终本属河东卫家。我卫家在外树大招风,早招人妒,我又成土豪攻軒目标,即便兄长有意借此害我,他人又如何不借机除去卫家?况且……我所做之事,一切也是为了卫家未来安稳!”
卫宁淡然一笑,看了卫凯一眼,又道,“你我两脉有隙,不过在于家主一争罢了……兄长心高气傲,又如何在乎这一区区小位?若小弟连这点眼光也没有,又如何敢来见兄长?”
“哈哈!贤弟果知我心!卫家家主是谁在位,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卫家一定要再未来,登上顶峰豪门!便是父亲,也不知为兄心愿!”这一刻,卫凯眉头尽舒,放声大笑起来,看向卫宁的眼神也越信赖。
卫宁能够直言不讳,将这样一个大罪之言,不避而与他听,这便已经是足够的信任了!
“多谢兄长成全!”卫宁神色一松,又再度躬身拜道。
“不必如此!正如贤弟所说,你我本是同根,如今多事之秋,本该摒弃前嫌,为我卫家尽力而已!但贤弟所谋,确是让为兄胸壑难平,此等大事,非我一人能够决断!”
“贤弟如今代表的又确是我卫家,举步皆以家族为本,如你所说,成,我家族屹立不倒,跻身高位,败,则河东卫家百年心血,一朝丧尽!贤弟眼光如炬,为兄自叹不如!但,此等大事,还望贤弟万事三思!虽有杨氏为我卫家遮风挡雨,但若贤弟所图,败露端倪,恐惹他人攻軒,嫉恨,甚至圣上震怒!”卫凯摆了摆手,虚托一把,又皱眉道。
“小弟自然不是那般鲁莽之人!既然得兄长相助,我卫家兄弟齐心,他日,再兴先祖一国丞相殊荣,未必不可?但,那时候,卫家也该高枕无忧,小弟,也可淡薄退隐度日了……”卫宁点了点头,心里终于松了一口气来。
卫宁懒散自然在卫家也是出了名的,卫凯原本以为卫宁不过如此,但前段时间,接二连三的成就功名,反到让他还是以为卫宁不过一样是韬光养晦,谋定而后动之人。
卫宁的真心实意,自然也让卫凯自动过滤。
“既如此,那小弟,便先行告退,万谢兄长开怀相言!”
只等卫宁车架行远,卫凯脸上缓缓平静下来,看了看天上,温柔的阳光,眼睛里依稀如同阳光般的金色,“铸兵,练军,教医,散医馆?牵一,而动全身,好手段!大厦将倾,战乱四起?窥一角,而观全局,好眼力!”
“呵!没想到啊……我这堂弟,竟然如此有趣!河东卫家沉寂的时间太长了……也需要他这样一个大胆的角色吧!”卫凯眯了眯眼睛,忽而觉这冬天的阳光,似乎异常滚热。
杨奉初到河东,河东大小官职升迁,却是皆大欢喜。而河东一地,靠近京畿,有箕关,两河相护,即便是黄巾之乱这个历史上最为浩瀚的农民起义也并未给它太大的波及。也正是如此,杨奉这个本不擅长处理政务的人物,也没有出现焦头烂额的情况。
但,毕竟山东几州,黄巾为祸甚深,十室九空,流民失所。大量的难民西进,便是蜂拥往洛阳,河内,河东这些安稳的地方。
山东之地,虽已经被皇甫嵩,朱隽大军平定难民问题,但黄巾肆虐带给普通百姓的,不单单是生活上面的问题,还有精神上的恐慌。
杨奉就任河东太守,在无意间,早就传遍了整个河东,以他的赫赫威名,许多难民竟然不愿返回故地,希望能留在河东定居。
难民问题,历来便是一郡长官最为头痛的问题,早在杨奉接任太守之职的时候,便已经让前任河东太守焦头烂额了,更别说杨奉帐下,根本就没有一个拿得出手的文官。
现在,这个烂摊子便放在杨奉的肩膀上,下官自然是奉命行事,而身为上官,自然就该有一系列的措施来应对治下领地的问题。当然,在杨奉等人看来,也并不是没有人有能力处理这些事情,于是……
某个刚解决掉心中大事的可怜少年,还未开始沾沾自喜,便愁眉苦脸的被徐晃迎入了太守府邸。
“仲道快请坐,快坐!唉……奉本想在仲道冠礼,完婚之前,让你好生修养一段时日,但现在,这些事物,确是让我力不从心,还望仲道勿怪啊……”见卫宁被亲卫引入堂内,杨奉一脸疲态,终究还是浮起一丝喜色。
卫宁自然便是他心目中的得力帮手,也是他心目中的大才。既然卫宁来了,这些事情,还有什么不能迎刃而解的呢?
卫宁见杨奉双眼充满闪光,心里却是苦笑不已,虽然他需要,而且必须得到杨奉的绝对信任……但现在看来,这点信任,貌似带来的麻烦估计会更多。
来时,卫宁便已经知道杨奉派人请来来是为何故,光听着,他的头都已经大了几圈,这些东西杨奉没来的时候,他其实也已经知道,只是当时心情不爽,烦心事情太多,也无暇去考虑,但现在火烧眉头,杨奉显然在上面是束手无策了。
难民,还是上万的难民,其中老弱妇孺占了很大一部分。这些基本上不能带个辖地任何好处,反而还是几千张浪费粮食的嘴巴,便是河东没经战火,但前有灵帝苛捐杂税,河东又如何能长时间供养的起?
“唉!仲道,这上万流民,不肯离去,如何是好?河东虽是沃土产量之地,但前有天灾,后有,粮草也是不济。如何还能救济这些百姓……况且,现在开春,青黄不接,更是难以为继,若以余粮相救,恐怕不得秋收,河东便已经无粮可用,更别提……北面白波贼寇了……还望仲道教我,如何应对!”
杨奉苦着得脸比卫宁颜色还浓了几分,双眼希冀的盯着卫宁道。
………………………………
第592章举荐
卫宁眉头不比杨奉皱得深锁,听到杨奉出言,忽而眉头一挑,张了张嘴却迟迟不肯出言。
半晌好似做了个重大而痛苦的决定,叹了口气道,“唉……将军,此事我虽也并不擅长……但,我想有一人,可助将军谋划!不瞒将军,宁本打算明日,再向将军提出此事,却不想正好恰逢其会!”
杨奉见卫宁神色复杂,似乎很是犹豫,但话语间,却也依稀道出,似要举荐一个能人与他,此刻,杨奉也不禁露出浓厚的兴趣,要知道,卫宁一路上,为他举荐廖化,黄忠,到现在为止,无论忠义,武勇,都昭显了不俗的能力。
杨奉唯一可惜的便是手中除去卫宁,却没有一个谋臣文士,显然卫宁此番,便是要为他举荐一个善政之才了。
“不知仲道,所言是何人?”杨奉不禁急切道,不提现在河东内政,难民等问题,便是听到有一个大才,杨奉便知道其中的分量。
“唔……”卫宁看了杨奉一眼,眉头微微皱起,欲言又止。
倒是杨奉看卫宁吞吞吐吐,不由一急脱口而出道,“莫非此人不愿出仕?”
“呵,将军错虑了……此人不但已经答应相助主公,而且,才能不在宁之下,卫宁来时已经与他相见,只是……”卫宁淡然笑了笑,却还是皱眉道,半晌好似做了一个重大决定般,眼睛死死盯着杨奉道,“不知将军可曾闻河东有两子?”
“河东两子?卫家有两子,才学传河东,一为好酒,一为好字?”杨奉闻言,这般在河东盛传赞言,他确是早闻,但,即便是他这个外地士族也知道,卫宁和卫凯之间的关系,乍闻卫宁出询,自然也是脸色一变,不解的看向卫宁。
“好酒自然是我,好字便是我这堂兄卫凯了……伯儒兄长饱读诗书,文韬政略非凡,内政上,却非我可比拟……实不相瞒,将军提拔宁为河东治中,宁实觉难以胜任,方才正是拜访我这堂兄,欲将治中一职想让,请他相助将军!”
卫宁不理会杨奉疑惑愕然的目光,大义凛然,慷慨陈词道,“我两脉相争固然是互不相服,但如今卫宁从事将军,自然也不能嫉贤妒能,倘若为一己私欲,自然该接下大权,而后借将军之手,平我卫门之斗,但……我这堂兄才学确是不凡,乃是大才,若不为将军所用,委实可惜。是以……卫宁才欲请将军将河东治中一职相让于他!”
这一番话说的冠冕堂皇,好似卫宁不欲杨奉因为自己家门之斗,而失了一个可以辅佐他的大才。好像卫宁所作所为,是忍辱负重,为主分忧一般……
多高尚,多忠诚的人啊……
杨奉神色感动,看向卫宁的眼光不禁饱含敬佩,“仲道……却不想仲道肯为我做如此牺牲!我杨奉必然不会相弃仲道情谊!”
杨奉早被河东这些问题弄得心力交瘁,卫宁那番表现实在精彩,至少在杨奉看来,卫宁当真是胸怀广阔而忠心耿耿的真君子,却不知道,卫宁正是借此机会,勉去杨奉那不知有无的疑虑,还换来了杨奉敬服。
毕竟两兄弟虽然在外人看来水火不容,但事实上,他们毕竟还还是一脉相承,同姓的是卫!
两兄弟辅佐一人,其实也并不是什么紧要的事,但问题便在于,此刻的杨奉手下,根本就没有哪个拿得出手的文士谋臣!
也就是说,政治需要依仗卫家,军事上也必须要卫宁谋划,卫家在杨奉庇护下,几乎掌握了一半的权利。
卫宁如此“诚实”“万事都为自己着想”,杨奉也不再多言,面色肃然恭敬道,“如此,当真委屈公子了!”
卫宁闻言,心知卫凯就任河东治中,似乎已经敲定了,只待杨奉辟召。见杨奉如此恭敬,心里也不禁叹道,“多老实的人啊……”
事实上,卫凯,卫宁两人依旧在明面上保持不和关系,这却还是卫凯提出的……至少,在现在,不能让杨奉看出两人实际上依旧携手共事,也不能让人知道两人志向在卫家光耀,而不是那区区家主相斗……
卫宁觉得自己无事了,正准备向杨奉告退,却听,杨奉又道,“既然公子胸襟广阔,行鲍叔之义举。奉请公子为我军中参军,以助我参赞军事,平定白波!”
参军一职相当于杨奉的军事参谋了,卫宁本来的意思,便是在军中能够握有不小的地位,至少可以随时左右杨奉的思想,而又不需要太过劳累。
卫宁很满意杨奉的这个任命,当即拜道,“多谢将军,宁却之不恭了!”
“唔……奉本意是要求教河东难民之事,既然有仲道举荐,想必你那堂兄定然不负所望。此事虽了……但既然仲道已来,还需请教我军讨伐白波一流之事!还望仲道知无不言!”
卫宁本来想,既然已经没事了,又准备开口告辞,却不想杨奉居然又抢先开口,将他告辞的话憋回嘴里,好生郁闷。
卫宁心里万分不爽,但见杨奉神色诚恳,无奈道,“如今我军余粮有忧,且等巩固河东一地民生,将军才可征伐。否则,劳师动众,耗费粮秣,动摇根基啊!”
杨奉见卫宁垂头丧气回到,眼中火焰霎时弱了不少,半晌点了点头回道,“多谢仲道提点!”
“算了,既然他都问到了,那索性,便直接说明了吧!”卫宁抖了抖袖口,当即肃然对杨奉道,“但既然将军问道,宁前番却也为此事,推敲许久!宁有上,中,下三策,请将军定夺!”
杨奉,可以说在当时,作为一个不起眼的旁门子弟,家族里的人不过就是随意将他放到军中担当个不大不小的官职。大汉衰败,军队中也多是一些蛀虫,庸才,或许在其他人看来,一个普普通通的小军官注定是他的命运了。
可谁知道,他能够得到徐晃这样的一个名将投效,又有谁知道,当所有人忽视他的时候,却不知不觉间,暗自在军队中拥有了不大不小的人脉,还有一批颇为忠心的部曲。
………………………………
第594章刘关张到来
卫宁本听见有人来访,疾步向着大堂而去,自然因为有美酒这个诱饵,但这短短一路,心思却没有被麻醉,听那下人形容描绘,红脸美髯,大耳长手,虬髯豹眼,自称三个兄弟,卫宁脑中早就惊炸开来。
三国人人都说曹操盖世枭雄,但实际上,论起成就,刘备可以说丝毫不比曹操差,甚至还有过之。
曹操毕竟还有本家那么多个兄弟,还有他那个太监祖父当过太尉,还有从小便接受过高层教育和接触过显赫人物。
一门曹家,加上本家夏侯,便是这最雄厚的根基,给了他起兵的强大后盾,而在这最重视身份地位出身的时代,曹操虽然背了一个阉党家庭出身的尴尬地位,但其人的才干却早得那些有识名士的赏识,比起刘备却也好上太多。
反观刘备,汉末三雄,真正白手起家的实际上只有刘备一人而已!即便他半生潦倒,半生逃窜,也掩盖不了他出身微末而登大宝的事实。
至于汉室宗亲,虚名而已,带来的实惠实际上却是因为他前期凭借双手奋斗才逐渐昭显,可以说,如果没有他前面的打拼,让人看到了他的才干,就算他是汉献帝,也没任何人会去投奔于他!
能在最艰苦的环境下,打出偌大名声,他的能力,自然能够引起卫宁的重视,尤其他那两个兄弟,却也让卫宁害怕不已。
不等到大堂,既然猜到是刘备来访,卫宁脚步却也缓缓放慢下来,见是不见,让卫宁很是烦恼。他自然是不想和刘备有太大的牵扯,但又害怕张老三这个亡命徒暴起,连诸葛亮都差点被他烧掉茅屋,卫宁很害怕这个脑子里多肌肉的家伙,会不会干出什么不可理喻的傻事……
最后无奈,卫宁苦着个脸对那下人吩咐道,“快去请典韦来!”
最后还是旁边有个最一流的保镖在身边才能让卫宁心安……
“你这家伙,不是该去中山国当你那小县令么……那该在东北,你来我河东干嘛啊!”卫宁两根眉毛几乎拧成了一股麻绳,刘备这个家伙,典型的就是粘着就难甩的家伙,这也是卫宁最苦恼的事情……
刘备在大堂中十分悠闲,自己浑身上下早换好了包装,一袭青衫贵绸,锦带束腰,配上他那出众的“仪态”自然很是多人眼球。
加上那不菲的礼物,还有从张飞口中抢救下来的几坛美酒,刘备自信卫宁定然会出面见他……只要能见上一面,嘿嘿,他们刘家的始祖刘邦,当初却也正是凭借空手套白狼拜得吕家,打出的天下……
卫府的茶盏自然不是外面那些大路货色可比,而且刘备三兄弟一身行头和出手,加上不骄不躁的仪态,让府中下人造成了一个错觉,自以为这三兄弟身份定然不低,无论待客礼仪皆是比较高的规格,这让刘备那点虚荣心很快又膨胀起来……
等卫宁来时,便见刘备闭目端坐,似乎很喜欢这种受人重视的感觉。关羽,张飞挺立在他身后,卫宁自然也不难认出,到底谁是老大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