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欺世盗国-第10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陈佑看着赵普,微微笑道:“林师德权知河南府有半年多了,则平以为如何?”

    赵普没有立刻回答,他估算了一下如果留着林师德,能不能坚持到自己可以接任的时候。

    仔细权衡之后,虽然心中有些遗憾,但还是点头道:“京师重地,却是该换人了。”聊《欺世盗国
………………………………

第三百四十五章 雷霆雨露俱君恩(二)

    只不过,区区一个知府,赵普有些不满足,身为御史,不弹倒一个宰相,那就跟没当过御史一样,没甚意思!

    又碰了一杯,赵普前探着身子道:“这些天将明都在京中,两府宰执,可有。。。。。。”

    他悄悄朝皇宫方向示意。

    没有直接说出口,陈佑猜测他是不是在问有没有宰执触怒官家。

    将酒盏放到桌面转了一圈,陈佑盯着酒盏道:“政事堂刘雨润,枢密院李守成,这两位依然是国之柱石。”

    或许是因为使功不如使过吧,吴峦罢相之后,刘承泽和李继勋除了多名故旧被贬之外,没有受到任何惩罚。

    李继勋可是曾跟在吴峦身后推动陈佑领兵南征的,以前没有机会也就算了,现在赵普有心做出一些政绩,陈佑当然十分乐意帮他一把。

    “这两位。”赵普沉吟一番,微微摇头,“的确被官家所看重。”

    言下之意就是要等待时机。

    陈佑点点头。他不着急,他巴不得赵普崛起的速度慢下来,一旦两人都站到顶峰,绝对会斗起来,还不如现在一高一低正好能够相互配合。

    眼看喝得差不多了,陈佑突然想到一件事:“对了,则平在江陵可曾见过那朗州卢刺史?”

    朗州卢刺史,也就是卢子龙。

    他带着沈焱降周之后,赵元昌没有给沈焱封爵,而是准许他收沈焱为义子,改姓为卢。

    这其实是好事。因为前蜀帝,现在的杞国公孟昶已经是重病缠身,眼看着就要命不久矣。而当初的南平王高保逊,更是早早就死了,且死因还是纵欲过度。

    总之,沈焱变成了卢焱,至少这性命应该是保住了。

    等卢家一家人跟着车驾前往洛阳的时候,已到了知天命之年的卢子龙被任命为朗州刺史,负责对抗长沙府的宋军。

    “倒是见过几面。”

    好歹赵普当时也是江陵知府,能见到卢子龙不稀奇。

    “卢刺史看着精神尚可,怎么,没给将明你写信?”

    “信倒是有,只不过只有几句场面话。”陈佑颇有些无奈。

    因为赵元昌似乎要重用卢子龙的缘故,陈佑对自己老父的这个故交好友还蛮看重的,只可惜卢子龙不知道出于什么考虑,表现得有些疏离。

    不谈这些令人不快的事情,酒喝到尽兴,两人便散了去。

    赵普已经确定,上任的第一个目标就是现在的权知河南府事林师德,身为林知府前任副手的陈佑可以提供一些小小的帮助。

    分开之后,陈佑就来到了冯府,或者说冯太保府。

    他得同冯道商量一下,应该支持谁接掌河南府。

    江都府,宋国同平章事、大元帅、宁王白崇文斜靠在塌上,身后婢女用力揉捏着他的肩膀,堂下僚属在禀报军政诸事。

    白崇文现年不过四十余岁,其父本是吴国镇南节度使,李昇篡位之后多次调动,再无建树,最终郁郁而终,而他自己在禁军之中也过得不顺心。

    六年前赵鸿运称帝,中原纷乱,当时登基没多久的李璟野心勃勃意图北伐。

    南唐烈祖李昇是之前吴国权臣徐温的养子,称帝之后因着这层关系多有徐氏。然而正应了那句话,斗米恩升米仇。当时正是灭亡闽国的关键时刻,李璟急着收回兵力趁乱北伐中原,国内动荡不安,徐氏子弟就联络了当时坐镇武昌的戴延康,意图使皇位归于徐氏。

    终于,李璟北伐没能成行,先锋部队被击败。东南方向闽国虽灭,但乱子一时之间无法平息。在有内应的情况下,戴延康领兵顺流而下直入江宁府。

    这时候白崇文突然开窍,带着自己的人手扫清徐氏,在李璟被逼禅位之后成为新朝功臣。后来又成了南唐旧人的领头人,占据了较为富庶的江都一线,甚至因为戴延康的一系列应对举措而越来越强势,最终有了如今的身份。

    只不过戴延康虽然有时候会出昏招,但对国都江宁府的掌控还算严密,所以白崇文即便有个宰相的身份,却不敢回京。

    而白崇文这边实力虽比不过身为皇帝的戴延康,但若真是打起来,宋国必定会伤筋动骨,是以戴延康也只能容忍白崇文事实上的半割据状态。

    这次宋国试图攻占沈国,也是因为戴延康同赵元昌有了相同的想法,想要挟大胜之威解决国内问题。

    只不过赵元昌成功了一半,而戴延康则是骑虎难下。周国新得的三州至少是连成一片,而宋国得到的长沙府却同本土隔着一大片山脉。

    回到眼前,白崇文听完幕僚所说的内容,毫不在意地挥挥手:“将人打发走就是了。”

    那幕僚不由急道:“大王!周国现如今国势正盛,便是不欲投周,也当好生招呼才是!怎可随意打发?”

    听到这话,原本不甚在意的白崇文脸色一寒,看向那幕僚的眼光有些不善:“孤叫你把人打发走。”

    那幕僚一顿,脸色一下子变得煞白。

    怔了怔才出声应下,缓缓退去。

    待他离开,白崇文换了个舒服的姿势,合上眼继续享受。

    好一会儿,突然开口道:“这人不能留了。”

    他话音刚落,一处屏风后面传出一声“喏”,紧接着脚步声响起,渐渐远离。

    白崇文很清楚,他在宋国才能拥有这般权力,一旦投周灭宋,绝对比不上现如今的生活。

    但他同时又很纠结,他要想保持现有的权力,就不能让宋国皇帝太过强势,在某些事情上,比如上一次拒周攻沈,他就拖了后腿。可这样的行为会导致宋国衰弱,最终还是有可能被周国剿灭。

    往左也为难,往右也为难,甚至让他生出“要不自己来当这个皇帝”的想法。

    悠悠一声长叹,白崇文很苦恼。

    “爹爹,听说周国又来人了?”

    一个清朗的声音自门外传来,白崇文不得不睁开眼:“我儿从哪得知的消息?”

    一个十**岁身着劲装的青年一边跨进屋内一边道:“我来时遇到了陆先生,问了他两句。”

    白崇文哼了一声:“这事你少沾手。”想和更多志同道合的人一起聊《{?article_title?}》,微信关注“优读文学 ”,聊人生,寻知己~


………………………………

第三百四十六章 雷霆雨露俱君恩(三)

    那青年下意识地就低头答应:“哦。”

    但紧接着又反应过来,抬头看向白崇文,禁不住反抗道:“我早已不是小孩了!不管什么事,迟早都要去做的。”

    虽说是反抗,但他说话的声音却越来越低,显然出声发对白崇文已经是他的极限了,让他朝白崇文大喊大叫是万万做不到的。

    白崇文盯着自己儿子,直看得他头皮发麻才意兴阑珊地摆摆手:“回去好好准备婚事,其它事情你少管。”

    “嗯。”声若蚊蝇地答应下来,青年低着头离开了。

    白崇文突然长叹一声。

    后继无人啊!

    “把顾大追回来,好好招待周国那些人,跑快点。”

    最终,白崇文无奈地说出这句话,将婢女打发走,兴致缺缺地躺倒在榻上。

    河南洛阳,陈佑坐在讲武堂书厅内翻阅新近送上来的学员名录。

    七月流火,进入七月之后,天气越来越凉爽,陈佑的心情也一直很好。

    譬如说,虽然内间房梅松因为江夏青的缘故没能踢走,但在董成林的监督之下,内间房可谓是伤筋动骨,好好整顿了一番。

    再譬如说,赵普入了御史台之后,死盯着河南府,大事小事不间断,林师德现在是焦头烂额。

    最后就是陈佑自己了,前次北面禀报说燕国似有争嗣的倾向,等周国国内大事平息之后,外间房诸事被交到了陈佑手中。为了方便行动,他又把鸿胪寺和都水监。

    鸿胪寺主管宾客及凶仪,也就是礼仪中的宾礼和凶礼。

    宾客,指的是非王之臣,比如辽国来使,用的就是宾客之礼。再比如兴灭继絶的二王三恪,用的也是宾礼,意思是皇帝不把你当臣子,两个人是平等的。

    至于凶礼,除了丧葬祭典之外,最主要的其实是国内赈灾,不过这年头通常是户部和三司总揽,鸿胪寺能轮到的机会很少。

    而都水监,顾名思义,同水有关,掌川泽津梁,舟船漕运河渠渡口,只要涉及到水,理论上都归都水监管。

    一个外交,一个水运,都是谍报工作的好载体。

    没有内间房,他可以通过都水监来起到相同的作用。而鸿胪寺更是成为外间房的绝佳掩护,至少接触他国高官重臣方便许多。

    七月之后,陈佑突然就忙起来了。他先是安排人去燕国,不管徐征是不是真的要崩了,总之就要鼓动燕国几位皇子争夺皇位。紧接着又说服赵元昌遣使出使宋国,将细作塞进使团,授意接触宋国国内文武将官,宁王白崇文只是其中之一。

    除此之外,像南汉、吴越、定难军、永安军、朔方军、归义军、大理等,都是他的目标。也就吐蕃、辽国没怎么涉及。

    吐蕃是因为没有一个统一的政权,也没有比较强大的势力,现在所能做的也就是利用行商刺探各部情报。

    至于辽国,双方隔着一个燕国,所接壤的部分也就只有永安军那一片。由于周国采取先南后北的战略,所以陈佑想要在燕国发力,看能不能推动燕辽通商,以催化辽国的汉化。而且两国通商之后,或许燕国能维持的更久。

    一个持续衰弱的燕国,对周国来说是最好的邻居。

    当然,这是在走钢丝,燕辽通商之后辽国汉化、燕国持续衰弱只是最好的结果,也没准会变成燕国被契丹同化,持续性地袭扰周国北面领地。

    不过既然赵元昌同意了,又经过两府议事确定下来,陈佑就放心大胆地操作,反正他只是提一个方向,具体执行还是那些专业细作来。

    为了这些事,他现在除了每月逢五的一堂课,根本没多少时间去书院。

    讲武堂会在中秋之后开课,在此之前,各项准备工作要做好。

    陈佑当年没接触过军队,也就日常教育中收到过一些军事培训,成年之后都忘得差不多了。来到这里虽然当了将军,但无论是世家出身还是底层拼搏上来的将领,都远比他专业。简单来说,就是陈佑对这个时代的军队没有一个全面深入的理解,以致于当初竟然动了模仿士兵委员的想法。

    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人制宜,中医的三因原则在施政上也很适用。陈佑现在就是一面突击学习当下的军事理论,一面提出自己的思考见解。

    其实现在成系统的军事理论主要还是前人的那几部兵书,更多实践中积累的经验却没有总结成文,而这就是陈佑所做的事情。

    他几乎每天都要找在京将领讨论,隔个三五天就请求入宫奏对,更是经常用太子卫率做试验。现在虽然还没有完整的成果出来,但也让他确定了几个尝试的方向。

    这些想法在奏报赵元昌之后,将会在讲武堂的学员中进行试验。

    总之,指导思想就是不影响现有军队的战斗力,只要保证这一点,赵元昌允许陈佑尽情的尝试。而且因为王朴调任政事堂的缘故,赵元昌特意让新任的枢密院副都承旨闻克全程协助陈佑,总算是免了陈佑被架空的隐忧。

    说到闻克,他可以算是京城这段时间的名人了。

    闻克一开始是赵元昌幕府的录事,也是幕僚之属。赵元昌登基、陈佑主持枢密院改制的时候,他成为枢密院兵籍房主事,这一当就是两年。

    今年夏天枢密院多人或迁或贬,出了不少缺位,于是闻克开始了自己的传奇经历。

    六月十三日,闻克调任司农寺钩盾署令,为正八品上;六月二十二日,调任少府监右尚署,正七品下;七月四日,调任尚书户部仓部员外郎,从六品上;七月十四日调任枢密院副都承旨,加朝议郎,正六品上。

    短短一个月,履历之丰富非是一般人所能比。

    好在他最后停在了五品以下,否则的话,一月之内由青衣至绯衣,估计得有不少人会嫉妒地发疯。

    当然了,从古至今也不缺一夕之内白衣拜相的奇人。只不过相比于那些声名在外的人物,闻克这个默默无名的小人物骤然升起,给人的感觉总是不同的。

    撇开闻克不谈,枢密院另一个副都承旨董成林竟然意外地同陈佑亲近起来。想和更多志同道合的人一起聊《{?article_title?}》,微信关注“优读文学 ”,聊人生,寻知己~


………………………………

第三百四十七章 雷霆雨露俱君恩(四)

    这么说也不太对,董成林其实弹劾过陈佑好几次,两人也不是什么不打不相识。

    不过陈佑在周山开了一个书院的事情在洛阳算是人尽皆知,陈佑课上的一些言论多有流传,支持者有之,批判者有之,无视者也不少。

    总之,在听说了此事之后,董成林便想查个仔细,若真的是歪理邪说,哪怕陈佑深得官家看重,也照样弹劾不误。

    没想到真正了解了陈佑的理论之后,虽然有看不惯的地方,但大多数观点颇合他的意。

    于是,感觉到吾道不孤的董成林写了一份万言书递到御前,把陈佑好好的批判了一番,直言希望官家能够鞭策陈佑摒弃那些错误的观点,发扬正确的观点,好好的为国为民建功立业,不要走入邪途。

    董成林虽然变得沉稳了,但本性还是没变。

    这份奏章不出意外地送到了陈佑手中,陈佑看了之后也没什么想法,他知道董成林的性子,不准备去招惹这家伙。只不过从那天开始,他在书院中本就十分收敛的言论更加平和正常,轻易不会说出什么惊世骇俗的话语。

    没办法,董成林可以不理会,但天子的敲打不能不放在眼里。

    至于董成林,虽然他依然会弹劾陈佑,但陈佑办事需要涉及到枢密院的地方,他却十分配合。只不过每次都试图说服陈佑放弃“错误观点”这一条叫陈佑有些招架不住。

    “山长!”

    苏凤羽从洞开的木门走了进来,他将手中一叠薄薄的纸张放到陈佑面前:“这是重新修改的课程安排,你看看可不可行。”

    陈佑接过纸张,笑道:“这里不是书院,再叫我山长有些不合适了。”

    苏凤羽咧嘴一笑:“习惯了,一时改不过来。”

    陈佑摇摇头,没去理会苏凤羽,低头翻看手中的课程安排:“我先看看,你坐一会。”

    他知道,苏凤羽这是还记着那四十个学生。

    原本以为会被贬职,没想到最后竟然有功无罪,换成谁都会喜出望外,苏凤羽也不例外。但他一想到死去的那四十个学生,就感到良心不安,为了防止自己有一天会忘了那些学生,他便一直称呼陈佑为“山长”,好时刻提醒自己,曾经在书院教导过那些为国战死的学生们。

    相比之下陈佑就冷血多了,乍听到消息的时候,他还会震撼会惋惜甚至自责,但很快就会将这些情绪放下,毕竟还有很多事情需要他去做。

    他只会在成功之后缅怀牺牲者,如果不能成功,再多的缅怀也不能让那些人的牺牲变得有意义。

    说回眼前,苏凤羽这份安排,已经是第六版了,在陈佑看来,绝对能符合赵元昌的要求。

    首先,全部课程被划分为五类:后勤、马军、步军、水军、经典。

    后勤是陈佑提出来的,这年代没有后勤的概念,但是有辎重这个词,基本上干的就是后勤的活。而且大家也很重视辎重,除了专门负责粮草转运的官员,军队中的后勤人员能占到整支队伍的两成到四成,这个数字一般不包括临时征用的民夫。

    曹操注孙子兵法中提出:卒十骑一重。养二人主炊家子,一人主保固守衣装,厩二人主养马,凡五人。也就是十名骑兵要有五个人保障后勤工作,占全员的三分之一。步兵就简单了,他后面说十个步兵只需要三个人负责。

    类似的记载比比皆是,此处就不一一列举。

    陈佑提出的后勤,除了军队本身,还包括地方州县以及日常战备维护。

    问题就在于,这年头的军队,最依赖的其实是粮和饷。只要狠下心来,筹措粮饷并不困难,这正是叛乱无法杜绝的原因之一。

    于是陈佑的任务就是研究怎么通过推广这个“后勤”的概念,让军队对中枢的依赖性增加,从而无法轻易造反。如果科技发展到热武器的话,这个目标实现起来就要简单不少。

    马军步军水军,当代的三军,不求精通,至少得让那些学员了解。

    最后的经典,其实就是文化课,这个课最主要的目的其实是宣扬忠君思想——这才是成立讲武堂最主要的目的。

    对此,陈佑并没有特别的感触。军队总要有一个效忠的对象,与其让军队忠于金钱利益以致于独走,还不如让其忠于某个能代表国家的实体,比如“皇帝”,或者其它什么事物。

    他自己的话,大概就像孟子所说的那样: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

    抬起头来,他朝苏凤羽露出笑容:“辛苦了,就按照这个来吧,叫人誊抄一份奏章,然后拿给我。”

    “好!”苏凤羽点点头,“若是没什么事情,我就先下去了。”

    “嗯。”

    将苏凤羽打发走,陈佑重又拿起另外一份文书翻开。

    周山书院,汪弘洋也在翻看两份名单。

    明年春天可能会开科举。这是山长陈佑得到的消息,消息来源是某位天子近臣,具体内容是官家今日突然谈到去年考中的那些人表现尚可,还感慨今年因为迁都和战事而没能举行科举考试。

    现在已经入秋了,如果明年要开科取士的话,近期就该下诏各州县开始发解试。

    发解试需要在原籍参加,而周山书院很多学生都是蜀地的,于是书院准备在诏书颁布之前帮助不想回乡的学生落籍在河南府内。最不济也能在周边,总不需要远行千里回到家乡。

    汪弘洋眼前的两份名单,一份是需要落籍的学生,另一份是想要回家的学生,还有不少人不在这两份名单上,因为他们并不想参与科举。

    反正有山长在,只要努力学习能力足够,被陈佑征辟或者举荐也是一条为官正途。

    陈佑,现在也是某些人的背景了。

    回乡的那份名单暂且放在一边,汪弘洋拿起要落籍的那份名单。

    落籍河南府,不难,但过程比较繁琐,想要抓紧时间迅速完成,还需要借助陈佑的身份。

    好在连年战乱,户籍制度的执行不算严格,否则的话,陈佑也没办法一次性帮助这么多人落籍,想和更多志同道合的人一起聊《{?article_title?}》,微信关注“优读文学 ”,聊人生,寻知己~


………………………………

第三百四十八章 雷霆雨露俱君恩(五)

    汪弘洋正在考虑该怎么分配那些想要落籍的教员生员,却传来一阵敲门声。

    “进来。”

    他喊了一声,放下手中纸笔。

    只听得吱呀一声,木门被推开,一个中年文士走了进来:“不知祭酒叫我过来是为何事?”

    “坐下说话。”汪弘洋伸手示意,“我看明川你马上要回乡?”

    来人原来是陈昭汶,他现在已经是经学院教授了,而且他本人对算学比较感兴趣,又申请当了算学院的助教,一边教一边学。

    这一次书院内突然在说返乡的事情,倒让他想起了自己初来之时的决定,故而虽不准备参加科举,却也想跟着一块回蜀地。这次回家他准备把家人都迁过来,以后一边在书院教书,一边在书院学习新的知识,岂不妙哉?何苦去做那劳什子官吏!

    这事没什么不好说的,听到汪弘洋问,他就干脆地点头:“正是如此,此去蜀地,大概冬至前后能赶回来。这段时间无法尽职,还望祭酒见谅。”

    “无妨。山长说了,像明川这样热爱书院的行为是值得鼓励的。”

    汪弘洋找陈昭汶过来不是为了闲聊的,大家都是书院人,没必要试探来试探去,他直接就开口了:“书院已经决定,让你担任这次师生回乡的负责人。”

    陈昭汶愣了一下才反应过来,斟酌着开口道:“我只不过是一个读了几本书的教授,何德何能做这个负责人?还是选一个合适的人比较好,非是我过谦,实在是有自知之明,不能拿大家的生命来冒险。”

    “这件事书院商讨了很久,也询问了山长的意见,就决定是你了。”汪弘洋摆摆手,“你别急着拒绝,选你不是其它原因,而是因为你最合适。”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