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欺世盗国-第1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之后被派去查看粮仓的家兵也来回报说粮仓内只剩下一点点粮食了。

    一个坏消息接着一个坏消息,陈佑、赵普经历了一开始的震惊之后,现在已经麻木了。只是吩咐家兵将州衙清理好,同时让唐都头安排好守卫城门的班次,至于城内治安,只有一晚上应该没什么问题吧?

    到达秭归的第一个晚上就这么槽心的过去了,第二天上午,潘美终于领着潘字营的大部队赶到秭归。

    原本因为周军人手不足而蠢蠢欲动的归州大户不得不再次收敛。

    “直娘贼!这矬鸟竟敢做得如此之绝!”在得知秭归现状之后,一直以来彬彬有礼的潘美也忍不住骂了起来。

    只是骂完之后还得考虑现实,他皱着眉到:“这次出发的时候多带了一些粮草,可也只够这么些人吃两天。”

    “所以,这城中大户必须出粮食支持天军!”陈佑十分果断,“仲询你今天就在城中招募兵员,训练州兵衙役、维持秩序,我到城内大户家要粮,则平负责这周围的乡、村地主,凡是不配合的就没有留着的必要了。”

    也不知受了什么刺激,陈佑现在的想法也变得血腥起来。

    “嗯。”赵普点点头,“这已经是最好的解决办法了。”

    “行,但我不能一直在这里训练衙役吧?”

    “三天!”陈佑对潘美伸出三个手指,“三天后你给我留下两都,剩下的你带着去干其它事情。”
………………………………

第三十八章 手腕强硬治归州(一)

    “那其它三个县怎么处置?”赵普突然道:“总不能就放在那里不管吧?”

    陈佑挥手道:“让三县自己动起来!我准备写信给大帅,请求大帅给我任免临时县官的权力,到时愿意干能干好的,就任命为县中正贰官,不愿意干干不好的罢黜或投监。等秭归这边搞好了,则平你再带人下去巡视,揪到错处就打倒。”

    说着,陈佑嘴角露出一丝冷笑:“三条腿的蛤蟆不好找,想升官的官吏多得是!”

    听了陈佑的一番话语,潘美赞道:“这才能看出我等武将的风采!”

    赵普无奈地摇头道:“我倒是忘了,将明也是武将出身。”

    方向定下之后,后面的事情就好做了。

    趁着潘字营整理营地接管城防,陈佑吩咐家兵在州衙、县衙门前的公示栏上贴上两份告示。

    第一份告示的大致内容是此处已经纳入大周治下,号召以前在州、县当差的官、吏回归本职,同时面向归州全境招募小吏、州军、衙役,被遣散的军兵衙役或者想进入官府的可以到县衙登记。

    第二份告示的内容是劝告属民抓紧时间务农,不要误了农时。同时宣布归州即将展开清查户口、田亩的行动,希望大家主动配合,为以后的分田做好准备。

    不得不说,对于乱世中人来说,所谓国仇实在是比不上自家的利益。

    见陈佑等人没有再维持高压态势,一些人的心思就活泛起来了。

    告示贴出来没多久就有许多自称是原本州、县循吏的人来到秭归县衙,想要拿回原本的位子。

    在县衙坐镇的赵普也不管这些人说的是真是假,一概登记下来将其打发回去等候通知。倒是那些原本只是白身,抱着试试看的态度来报名的被赵普当堂录用了好些个,总算是把县衙的架子给撑起来了。

    潘美更是大胆,直接指示手下军士在县衙门口摆开桌子,宣称招收三百军兵,一旦录用就米饭管饱。至于粮食从哪里来,这担子就压到了陈佑身上。

    陈佑之前还说要找城中大户捐粮,然而在第二份告示发出之后,这些大户就自己找上门了。

    无他,纯粹是被告示里面所说的“分田”吓住了,一个个聚在一起商量一番就一齐来到州衙,想要劝说陈佑放弃这“扰民”的举措。

    可惜的是,陈佑对于处理这种事情很有经验。是以这群人被家兵迎进正厅之后,除了门口侍立的几个家兵,就再也没看到其他人,甚至连个上茶的都没有,就让他们在这里干坐着。

    至于陈佑,坐在二厅老神在在地翻阅归州前几年的文书、账本。

    他在馆藏室内找到了五年前的户籍记录,当时归州四县共有六千余户,如今这几年战争下来,估计要少不少。

    至于账本,目前主要是成熟的单式记账法和还处在发展中的四柱结算法。一个是用“出”、“入”来记录资金流动,一个是用“旧管”、“新收”、“开除”、“见在”来计算资金使用情况。

    只要搞懂司会、度支人员为了方便记录搞的那些符号,以陈佑的数学水准看这账本几乎没有一点难度。问题就在于,他找不到原本归州府衙以及秭归县衙的账房先生。

    抛开账本不谈,但是这些那些公文,就让他对整个归州了粗略的印象了。

    秭归城内总共有七家说得上话的大户,分别是李、王、张、刘、陈、曹、杨。其中李、王、张、刘辐射整个归州,而秭归陈家则是峡州夷陵陈家的分支,曹、杨都是影响力局限在秭归县内的大户,

    这次周军来攻,当时秭归城内的南平将领不知哪一点没想通,非要赶去远安救援。

    没想到在半路上迎头撞上周军的一直偏师,一番激战之后该将领身亡,手下兵卒或是被俘或是逃散。以至于负责攻占秭归城的周军毫不费力的就进城了,这一城百姓倒没有太大的损失,这其中就包括几家大户。

    说起来,陈佑对着夷陵陈家比较感兴趣。毕竟这具身体的父亲曾做过归州留守,而秭归恰恰有了一个夷陵陈家的分支,也不知道自己这个陈和那个陈是不是同一个陈。

    不过穿越这几天管家没提到过自己亲戚,城破之前更是没个亲属过来商议,就算曾经有关系,对现在的陈佑来说也相当于没有了。

    陈佑看起来蛮轻松,可一墙之隔的七家大户的家主可就有些如坐针毡了。

    从他们抵达这里开始算,已经干坐了一刻钟有余了,然而还是没见到话事人,实在是心里有些虚。

    又等了一会儿,终于有个沉不住气的开口了:“各位老哥,咱就在这干等着?”

    坐在左首一直闭目养神的中年男子睁开眼睛看了他一眼:“不等着还能咋办?”

    “嘿!要我说,咱就各回各家,这秭归城的事啊,还得找咱帮衬一把。到时候再谈,岂不是能拿到更多好处?”

    “哼!”坐在他对面的那个比较年轻的冷哼一声,“别忘了刘县和曹二可是昨天突然就没了声息!这帮子人可不是善茬。”

    一开始说话这人呵呵两声,低头不再吱声。

    眼看即将午时了,正厅角门处终于转出来一个人,一个穿着皂色短衫的二十余岁青年。

    立刻就有一人喊道:“兀那小子,此处主事何在?”

    青年微微一笑,拱手道:“不才区区在下正是负责归州事务的官员,忝为大周奉圣军行军司马。”

    正是陈佑!

    厅内静了一瞬,随即七人迅速站起来叉手行礼:“拜见司马!”

    另有刚刚呼喊的那人哭丧着脸道:“小的目大不睹,折辱了贵人,还请贵人赎罪则个!”

    陈佑抬手虚压,笑道:“无妨,不知者不罪嘛!也是我来迟了,诸位皆是长者,还请就坐。”

    见陈佑如此客气,客厅内七人表现各不相同,有的松了口气,有的却脸色愈加严肃。

    待众人落座,陈佑也不介绍自己,直接就开口问道:“如今我大周接管归州,不知各位贤达是何看法啊?”
………………………………

第三十九章 手腕强硬治归州(二)

    有何看法?肯定是欢迎欢迎、热烈欢迎啊,不这么说的都是傻子!

    在座的几位自然是明白这个道理的,不管心里作何想法,至少现在都翻过来覆过去的诉说着自己对大周天军的渴望、对大周皇帝的孺慕。

    陈佑微笑着听他们说,不时点点头,但就是不接话头。然后这些人越说越没意思,渐渐就停了,一个个尴尬地耷拉着眉毛,暗恨这里怎么没有茶水也好遮掩一下尴尬。

    见客厅内安静下来,陈佑才开口道:“这好话呢,谁都会说,也谁都能说。某比较务实,你说不好不要紧,重点是能不能做好”

    他还没说完,右首的那个中年人立马起身拱手道:“启禀司马,秭归李家愿意为天军提供三万两军饷!”

    此话一出,其余六人皆有些发愣,原先商量好的可不是这样!

    陈佑饶有意味地看了他一眼,露出温和的笑容:“李家主愿意为我大周做出贡献,自然是很好的。我们就是要鼓励地方贤达为大周出力,当然,朝廷和官家也不会亏待这样的贤达。”

    好家伙,这就改口说“贤达”了。

    立刻就有头脑活络地紧跟着道:“启禀司马,我们曹家也愿意为天军提供两万五千两军饷!”

    这下其他人终于看清了形势,也纷纷喊着自家要出多少钱。

    好在这里也没多少人,很快正厅内再次安静下来。

    陈佑又是一阵表扬,眼看着气氛不错,终于那王家家主试探道:“那个司马。”

    “某姓陈。”

    王家家主松了口气,抱拳道:“陈司马,我们这次来一是支持天军,这二呢,是知晓了陈司马您贴的告示。”

    重头戏来了!

    其余六人纷纷支起耳朵听陈佑怎么说。

    只见陈佑露出饶有兴趣的神情道:“哦?某吩咐下属张贴了两张告示,不知王家主说的是哪一张?”

    “好叫陈司马知晓,我等关心的正是清查田亩以备分田的政令。”

    “怎么?这条政令有何不妥之处吗?”陈佑恰到好处的露出一丝疑惑。

    李家那中年人注意到陈佑的神情,心里咯噔一声,暗叫不妙。

    然而王家家主却是心头激动,以为可以说服陈佑,当即开口解释道:“回司马的话,此条政令大大的不妥啊!”

    陈佑脸色严肃起来,拱手道:“还请贤达仔细分说。”

    “遵命。”王家家主躬身应道,心中暗自得意,“陈司马有所不知,如今这归州刚历兵灾,不少村民都躲入了深山老林,若是想要清查人口,怕是有些难办啊!”

    这说的是事实,陈佑也在为此事犯愁,且看这人能说出个什么道道来。

    只听王家家主接着道:“人口难查,这是其一。其二,人虽走了,但地还留在那里。如今农时已至,若是空留无主之田空在那里,未免太过浪费,故而当着人买下,抢收抢种,以备秋收。”

    说到这里,他再次朝陈佑拱手道:“若是分田,就会出现三个难题:等到来年逃入山林的村民回来之后,田地已经被分掉了,该如何过活;因人少地多,必然有大部分村民会获得远多于从前的田地,这些人有没有能力照料好这多出来的部分;我等家境殷实之户所持有的田亩必定多于其余村民分得的田地,这是不是也要拿出来分?”

    说了这么多,其实重点在最后一句。

    不过,这不意味着前面的就没有道理,但很显然前面那些理由啊、难题啊他们都不怎么关心,真正看重的还是自己的利益。

    说完后,见陈佑沉思不语,原本有些悲观的李家家主也不免升起一些希望。

    此时,刘家家主站起来道:“正如王家主所说,如今归州面临农忙这一难题。但是,如果不是分田,而是卖田,那就不一样了!那些空余的田亩必定在县衙内存有田契,根据这些田契将空余的田地卖给犹有余力的殷实之家耕种。至于原主,衙门可以保留卖田所得一年,一年内若是原主回转,将田亩钱转交原主便是;若是原主没有出现,这钱也可充实库房。如此,岂不美哉?”

    不得不说,只要不是站在乡村农民的立场上,这群人提出的方法堪称完美。非但能明目张胆的兼并,更为官府解决了可能出现的饥荒问题。尤其是卖田获银一年后没有人领就归于官府的点子,要是换一个只为贪财的官员,绝对是要大力推行的。

    可是,陈佑并不想放弃那些农民啊!

    更准确的说,在陈佑看来,这些大户可以除掉,但农民必须保下来。

    一个政权要怎样才能稳定发展?以前的政治历史书上说的很清楚,阶级不能固化、贫富差距不能过大。

    换在现在的时代,那就是要任用寒门、抑制兼并。

    而一个新王朝的开端,正是破除兼并、重新分配的好时机,你说陈佑会放弃吗?

    虽只一州之地,虽仅五品之官,但他自南平城一路行来,看多了人烟凋敝的景象,知道自己不能随波逐流,一定要做点什么才好。

    历史上北宋就因为是继承的后周,所以在开国之初的重新分配上没有做好,之后更是积重难返、民强国弱,最终倒在金人马蹄之下。

    他陈佑既然来了,既然得了这不低的位子,那就不能白白走着一遭。

    雁过留声、人过留名,陈佑陈将明的名声,就从这西南一隅的秭归城中开始吧!

    仔细考虑了王、刘二人的话之后,陈佑开口了:“两位说的都很好啊!只是,这地,不能卖。”

    立刻就有人叫道:“若是不卖,岂不是就白白空在那里吗!这也太可惜了吧?”

    陈佑看向那人,笑道:“怎么会空在那里,地虽不能卖,但是可以租啊!诸位贤达不是想要地吗,租下去便是。”

    几人对视一眼,皆是微微摇头。

    他们的地都是租给佃户种,如果自己再从别人那里租,未免太不划算。

    当即王家家主开口道:“还望司马莫怪,非是我等不肯,实在是租不起啊!”
………………………………

第四十章 手腕强硬治归州(三)

    “这怎么会租不起呢。”陈佑双手交叉叠在膝盖上,脸上的笑容渐渐消失,“无论你等这一年收租多少,其中一半交给官府便是。如此一来,无非是少赚一半,但依然是赚的。”

    刘家家主拱手道:“司马有所不知,我等田地皆是长久租给佃户,这只租一年,一年之后还指不定有没有着落,实在是没人愿意租啊!”

    王家家主也道:“若是司马一定要我等出力,为了表示对我大周的支持,我等拼着亏本也要帮忙租下。”

    此话一出,立刻就有人接口道:“没错!我们为官府尽心尽力地办事,想来官府也不会亏待我等。”

    这就是在以退为进了,明摆着的意思就是:想让我们改买为租也可以,得在其它方面给够好处。

    可惜,在利益面前,这帮人忘记了自己的处境。现在不是天下太平的时节,南平三州可还处在战争状态呢!

    眼见这些人不识趣,陈佑也没心思多说,直接站起身来道:“看来诸位还没考虑清楚,既然如此,便在州衙之中好好想想吧。”

    说着,不等这些人反应过来,陈佑迈步便走,同时吩咐家兵道:“将几位关进柴房,没我的命令,任何人不准接触。”

    “司马!司马!我愿意啊!我愿意!”陈佑话音刚落,李家那中年男子立刻高声喊着朝陈佑跑过去。

    虽然他被围上来的家兵拦住了,但还是成功让陈佑转身。

    “李三!”此时被家兵控制住的其他六人纷纷出言制止,其中刘家家主更是心存侥幸地看着陈佑道:“司马又没有提什么过分的要求,只是留我等暂住,你就愿意个甚!”

    李家家主听着同伴们的呼喊,咽了口唾沫,看了一眼微笑等着的陈佑,终于道:“回禀司马,我决定捐出一半家产用作天军粮草,且租下目前无主之地,这一年内的租子分一半给官府。”

    说完这句话,他仿佛一下子失去了精气神,只是耷拉着脑袋站在原地等陈佑的回应。

    陈佑看了看那几个或是惊诧、或是痛惜的家主,这才排开家兵走到李家家主身前,十分满意地拍了拍其肩膀,笑道:“何至于此啊!我大周又不是土匪,要你一半家产作甚?”

    听到这话,李家家主脸上露出难以置信的惊喜神情。

    可还没等他出声感谢,就听陈佑接着道:“只需要将家中存粮交出便可。至于租子嘛,你定一个数,现在就交,就算明年丰收了,也当是官府给你的优待!”

    李家家主愣了一下,心中苦涩,但脸上还是露出感激涕零的神色:“多谢司马!多谢司马!”

    他当然要苦涩,原本是打算交一些金银土地,粮食是一粒米都不给的。毕竟身处乱世,手里有粮心里不慌。但现在陈佑不要金银、不要土地,要的是存粮!

    只是遇上陈佑这种刀枪在手、不准备扯皮讲道理的人,他也只能服软。

    见这人如此识趣,陈佑也乐得给点好处,当即笑道:“说起来官府也需要像李家主这样的贤达配合,嗯,这秭归县衙目前人手不足,不知李家主可有什么后辈能担起司法、典狱之事啊?”

    毕竟在国家治理方式改革之前,县乡要想治理好,就必须同乡绅合作。即便陈佑现在将这些人全部咔嚓掉,不出三年又会有一批新的大户成长起来,同官府之间进行互惠互利的“合作”。

    全部都杀了,是杀得爽了,但没啥用,反而沾了一身腥,划不来。武力是手段不是目的,只要有人愿意妥协,杀戮永远是最后的选项。

    回到眼前,这李家家主显然没想到最后还能得到一点好处。虽然他来之前已经指示自家后辈到县衙报名了,但原本不近人情的陈佑突然好说话了,实在是让他惊喜,当即连连感谢。

    至于其他六人,曹家家主看到陈、李二人这官民和谐的一幕,立刻也叫着愿意捐出家中存粮、配合官府租下无主之地,得了陈佑许诺的县衙书吏一职。

    剩下的皆是死硬顶着不屈服,就这么被关进了州衙柴房。陈佑打算给这些人三天时间,三天之后就准备杀人抄家了。

    自己的仁慈通过李家、曹家已经体现出来了,其他的还想抵抗天军,那就怪不得自己手中的刀利了!

    说起来前世今生还是难得这么爽利地施展权力,只能说太祖说得太对了:枪杆子里面出政权。

    手中把持着武力,只要脸厚心黑,想要办成一件事简直不要太容易!

    当天下午,李、曹两家就领着潘字营的军士到各自库房搬运粮食。之后还要面对其余五家的质疑:为什么七个人去只有两个人回来?

    他们怎么解释,陈佑是不管的,他写了一封信,将自己在这里遇到的事情和一些施政想法全部记录下来着人送到赵元昌手上。

    当然,对于张和,他只是详细客观地说了张和走之前给他们制造的麻烦,一开始见面时候的为难他是一个字没说。

    至于原因嘛,他不觉得赵元昌让赵普、潘美跟来就仅仅是为了辅佐自己,肯定也有记录自己表现的任务。

    说起来县衙招小吏的赵普倒是一直忙到未时才将名单交给陈佑,自己带着两都军汉以及新收的几个书吏下乡收粮。

    说是收粮,无非也就是陈佑那一套:威胁恐吓,从者交粮,换取大周认可其参与县乡秩序的维持;不从交命,罚没家财、妻女充公。

    而潘美,一天下来也不过才招了四十多人。倒不是没人报名,秭归城内好歹也有一两千户居民,再加上散户游民,招三百人那是妥妥的。

    可是潘美要求有点严格,体力至少要有他带来的这些军汉的八成、而且还得是良家子才能成为州兵。这样一来,一下午报名两三百人,经过他的筛选之后,也就只剩下这四十多人了。

    不过他不着急,三天时间,总有那些活不下去的青壮愿意当兵混一口饭吃。
………………………………

第四十一章 论功行赏争不休(一)

    就在陈佑在归州忙活的时候,赵元昌的报捷文书也抵达了大周都城汴京。

    或许是出于稳妥的考虑吧,虽是灭国之战,但赵元昌却没用有露布报捷的方式张扬,而是分遣三路信使,昼夜不停地将捷报分送皇宫、枢密院、政事堂。

    汴京皇宫,皇帝日常阅事之所的简贤讲武殿内,男子端坐在御座之后批阅文书。

    此人头发花白,戴着一顶乌纱帽,身着窄袍,皂纱折上巾,通犀金玉环带。正是大周开国皇帝赵鸿运。

    他批阅一份奏章的速度非常快,基本上是看一遍内容,然后考虑一下政事堂或枢密院拟就的建议,或曰“可”、或曰“不可”、或曰“再议”。

    真需要他仔细思索、长久考虑的事情,那都是要和议政大臣商议的,群策群力罢了,非是一人可决。

    刚拿起一份新的文书,就听见殿外传来一阵脚步声,紧接着他登基之后提拔起来的内侍林盛保手持一份文书快步走进来。

    不等赵鸿运出声询问,林盛保就躬身将文书递过头顶道:“官家,大殿下的捷报!”

    “哦?”赵鸿运先是一愣,随即笑着接过文书,“大哥这么快吗!”

    林盛保侍立一旁闭口不言,有时候皇帝问的一些话,并不需要回答。

    赵鸿运翻开文书,先是一通思念皇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