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欺世盗国-第13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简单交流几句,陈佑突然道:“我觉得甘泉你也是有能力的人,不知道可愿进入府衙?”

    旁边高启听到这话,眉头一挑。

    而那彭澧顿时大喜,躬身道:“多谢使君!”

    陈佑点点头,看向高启:“少尹最近要忙各县建筑放粮的事情,不如就留这个彭澧在身边,也能分担一些劳苦?”

    这话一出,彭澧脸上露出惊诧的神色。

    高启稍稍沉默,展颜笑道:“既然是使君推荐的,便叫他跟着吧。”

    仔细打量他的陈佑微微颔首,又看向彭澧:“高少尹是京兆府老人了,你虽有才学,可这处理政务还得多跟少尹学一学。”

    “是,使君放心。”

    彭澧看了一眼高启,也朝他行礼:“有劳少尹了。”想和更多志同道合的人一起聊《欺世盗国》,;”,聊人生,寻知己~
………………………………

第四百三十八章 坐京兆放眼天下(二)

    正说着,梁关山来了:“使君,少尹,政事堂符文来了。”

    从录事参军事手中过一遍的符文,只可能是那种纯粹的公事。

    最近高启表现不错,陈佑也有意缓和关系,当下没有避开他,只是朝彭澧看了一眼,然后对梁关山道:“政事堂突然来文,是有什么大事么?”

    那边彭澧注意到了陈佑的目光,小声地说了一句:“那我就先告退了。”

    陈佑微微点头,在他出门的同时,伸手接过梁关山递来的文书,余光看到高启似乎也准备起身离开,便笑道:“少尹若无事,不如留在这里一同参详。”

    高启一顿,随即脸上露出笑容,刚刚抬起的屁股重新放到椅子上,笑呵呵道:“就听使君的。”

    陈佑笑了笑,示意梁关山坐下,转手拆开文书。

    政事堂令诸府军州整顿官学,不日将有学政巡查,凡不合规者减少今年秋解名额。

    一件事传达了两个消息,第一是明天春天开科举,第二是新增了一个学政的职事,不知道是临时的还是要成为定例。

    陈佑看完顺手递给高启,然后询问梁关山:“尚同你可听说过学政这个职事?”

    梁关山略一皱眉:“之前未曾听过,京中还没传来消息。”

    他说的是进奏院,按道理永兴军裁撤之后京兆府是没有资格在京城设立进奏院的,不过之前有人奏请把进奏院人员改由中枢委任,中枢诸事尽皆通过进奏院分发诸府军州。

    总之就是,今天开朝会说了什么什么、哪个人上奏章结果被驳斥等等,哪怕同京兆府无关,进奏院也会整理刻印好分发给京兆府一份。

    政事堂符文都到了,进奏院还没有消息,那就只有一个可能:这个决定很突然,做出决定之后政事堂直接就签发命令。而进奏院得等一天过完之后再行刻印分发,晚个一天半天很正常。

    暂时不知道具体情况,空对空也讨论不出什么,三个人商议一阵,决定先让功曹梳理府内学政,等京中消息到了再讨论怎么应对即将到来的学政。前一个“学政”是京兆府官学选举等情况,后一个“学政”是这次新出现的职事。

    高启回到自己的书厅,刚坐下没一会儿,彭澧就过来了。

    见面落座之后,彭澧露出苦笑:“高公,我实在是没想到会是这么个结果。”

    两个人认识!听彭澧这个称呼,显然不是普通的认识那么简单。

    “谁能料到咱们的陈使君会来这么一手。”

    高启也是无奈,不过他很快就把思绪转移到后续措施上去:“不过无妨,跟着我就跟着我,或许,你可以向他透露我的一些消息,也能够叫他看重。”

    “好。”彭澧点头,“高公,之前陈使君说的那个放粮是怎么回事?”

    “你去找其他人问。”高启摆摆手,“别在我这里呆太久。”

    关于这份政事堂符文的消息很快就传到了京兆府,除了进奏院的邸报,还有陈佑的私人渠道。

    事情的起源是庐州一位县令上了一份奏章,这位县令名叫李昉,官宦世家,景瑞年间进士及第。冯道为相的时候同他多有接触,赵元昌征淮南的时候就把他带在身边,后来成了庐州慎县令。

    淮南是新纳之土,各种问题交杂,李昉认为首要的是教育,因此上了一份奏章奏请朝廷督学。他认为当今乱世,不少官员都想着养兵平乱,但养兵只会越来越乱,不如休养生息,依靠教育来使民安稳。同时谏称科举应该成为常态,而不是随官家心意想开就开不想开就不开云云。

    文官们自然十分赞同,这相当于是要打击武将。而够资格参与小朝会的老将们虽然对休养生息有异议,但也不得赞同科举应该常态化。

    于是就有了政事堂的这份符文,而秋解的诏书应该会在八月中旬颁布,具体名额则要等各地学政巡视结束后上报朝廷统一分配。

    也就是说,即便你秋解试中名列第三甚至第二,都存在没有参与春闱的资格,只有第一名是稳稳当当的。

    现在各地学政的名单及负责范围还没确定,陈佑也不知道谁会负责京兆府,只知道学政的品阶不会太高,大概在六品左右,选择范围比较大。

    秋解开始之前,陈佑之前的奏章终于得到批复,朱笔御批:准!

    至于陈抟,原先的计划取消,刘守忠和石守信一同护送陈抟回京。

    另一个就是京兆府隔壁的凤翔府有着落了,首先是凤翔节度裁撤,紧接着凤翔府被降为岐州,算是恢复了以前的名字。而新任的岐州刺史,是几次被贬的苏逢吉,他又从县令升上来了。

    顺带一提,苏逢吉升官之前有宦官专门找他谈话,那宦官回京时带了一辆拉着重物的马车进了内库。

    负责京兆府的学政是一个陌生的文士,据说曾在沈国中枢当过拾遗补阙之类的职事。

    对陈佑来说,这是个好骗的,因为这人真的是一个文士,在长安城见到陈佑的第一句话就是:“数朝古都,风韵非凡啊!”

    然后拉着陈佑安排的一个熟读诗书的幕僚在城内转悠、谈论诗文,晚上再次见到陈佑时,首先就批判了陈佑缩小长安城的行为。

    陈佑能有什么法子呢,来这么一个人,不把他糊弄伺候好了,就对不起京兆府那些一心向学的学子们呐!

    十一月,各地发解名额出来了,京兆府有二十一人,仅次于河南府。

    一场乡饮酒礼之后,陈佑送这二十一人前往河南府。同时,他还为比较看好的几个人准备了引荐书信,可以让他们在科举开始之前获得一些小小的优势。

    至于那些无缘本次春闱的士子,只要入了他的眼,又没有短期内再次参加秋解试打算的人,陈佑都根据他们本人的意愿,推荐给了关系网中主政一方的文武官员。

    陈佑牢记冯道的叮嘱,任何有潜力的士子他都会接触留下人情,不说全部成才,只有其中有一个两个能出将入相,那就是成功。更别说不少人即便未能走到最后,也会成为中层官员,这也是一份助力。想和更多志同道合的人一起聊《欺世盗国》,微信关注“优读文学 ”,聊人生,寻知己~


………………………………

第四百三十九章 天下朝集聚洛阳(一)

    嘉定五年冬十月,陈佑带着一帮人在长安城外转悠。

    这一年来,请示了赵元昌之后,陈佑把长安城周围的宫殿全都被平掉了,该平整的平整,该挖渠的挖渠,城周这一片基本上都是农田。

    城中军民排泄物现在都被统一收集运出城外用来给农田施肥。原本陈佑还想推广那种小型沼气池,可惜试验之后发现没有合格的开关管道,使用中要么会泄露要么会爆炸,只得放弃这个想法。

    这一点他记了下来,让自家工坊去慢慢研究。

    十月已经算是冬天了,现在还在田里忙的基本上都是在翻土,把秋收留下的根翻出来,茎压下去,这样到来年好歹能给土地增加一些肥力。

    走到城北龙首原上,陈佑看着西南边的新长安城,有些感慨。

    新长安城不是一个规整的矩形,城墙大多数沿着老长安内河岸来建造的,为得就是便于防守。

    其实如果完全让他从无到有新建一座城的话,他很可能会选择把城池地基垒高,在城墙外人为制造一个向外的斜面,这样做可以让攻城方的云车、移动女墙车等车类器具使用起来更加困难。唯一的坏处就是不好朝城内引水,城内用水要么是打水,要么从城外运水。

    不管怎么说,眼前的新长安城,是他亲自建起来的,感觉同之前的锦官洛阳完全不同。

    陈佑做了一个深呼吸,开口道:“明天我就要出发归京,尚同你要看好府内事务,沧海第一次接触税赋,你和仲文多帮衬些。”

    被他提到的三个人连忙应下。

    梁关山和崔翰倒没什么,只是吕云帆脸上有些烧。

    吕云帆在负责长安万年两县刑狱事上没出错,反而因为断案公正、查案仔细得到一些称赞,于是当崔翰调任治安曹参军事时,吕云帆接掌了税曹。

    可惜他心态没调整好,夏税的时候态度偏软,要不是崔翰在税曹时带出来的那些警察营老人转成的税务员应对得当,很可能会出现抗税事件。

    此时陈佑提到这一茬,表面上是让梁关山和崔翰帮忙,实际上却是在敲打吕云帆。

    吕云帆连忙下决心做保证:“使君放心,我早已向崔治安讨教经验,这次定不会出错!”

    “我只看结果。”

    陈佑神情淡漠,语气冷淡:“税曹人手没有治安曹那么多,你首先得想好怎么用。”

    “这方面会请治安曹协助。”吕云帆脸色通红,有些紧张地将自己的安排说出来,“我自己也会带人巡查,只要有不合规矩的,先查税曹吏,后查县官,再查丁户。”

    “嗯。”陈佑不置可否,“总之这事你们多上点心,我在京中说话的底气,就看你们上计的时候能给我带去多少东西了。”

    说完这件事,陈佑喊了另一个人的名字:“王司功,今年的乡饮酒礼你要提前准备了。”

    这王司功是之前的鄠县丞王福星,半年前被陈佑调来了府衙任权司功。至于原本的司功田从善,带了王福星一段时间后,得陈佑推荐为蓝田令。

    陈佑这一年多推荐了不少人,不过主要是推荐到别人幕中担任幕职,像田从善这样的只有几个,还大多没有成功。这一对比,田从善说不上有多么感激涕零,但同陈佑相处起来态度的确亲近了许多。

    王福星应承下来,略一犹豫提出了自己的问题:“使君你要回京考绩,乡饮酒礼是请高少尹去么?”

    陈佑眉头微皱,随即松开,看向梁关山:“就请高少尹吧,尚同你也一起去,免得出什么事。”

    “好。”梁关山点头,回答十分干脆。

    各曹都说了一遍,一行人才下了龙首原朝长安城行去。

    回到府衙,诸官皆散去,陈佑叫住了崔翰:“仲文跟我来。”

    崔翰停住脚步,转身跟着陈佑前往书厅。

    分了主客坐下,陈佑端起茶盏喝了一口。

    在外面吹了那么久的冷风,这一口热茶喝下去,整个人都暖洋洋的。

    放下茶盏,陈佑认真地看向崔翰:“仲文你入我幕中已经有一年半了吧,我看你志向似乎在行伍之事上。”

    突然谈到这话题,崔翰神情严肃,抿唇纠结一番后,诚心诚意地朝陈佑拱手:“确如使君所言。”

    “这次朝集考绩,边将也会有佐官抵京,某也认识一些领兵大将,你可有想去的地方?”

    陈佑最终还是决定把崔翰放出去,正好趁着今年都到京中述职的机会推荐给熟人。

    乍一听到他的问题,崔翰直接就愣住了,反应过来之后有些难以相信。

    陈佑看着他深吸一口气稳定下来,心中微微点头,这一年来虽然没能叫他改了轻率的毛病,但总算是要沉稳一些。

    出去了也不会丢人,这就是陈佑的想法。

    毕竟是陈佑推荐过去的,崔翰能力如何别人不知道,只不过看在陈佑的面子上会给他一次机会,如果因为轻率冒进出了岔子,丢的是陈佑的信誉。

    只见崔翰十分诚恳地看向陈佑,一字一句道:“但凭使君安排!”

    陈佑眉头一挑,很自信啊!

    不过不挑食也好,陈佑略一沉吟,开口道:“我同镇海节度使有些交情,你可愿过去?”

    镇海节度使就是白崇文,所谓的交情,其实就是当初陈佑负责外间事务的时候,同白崇文通过几封信,除此之外再无接触。

    但陈佑毕竟是白崇文入周的领路人,而且他看起来前途无量,白崇文也乐意同他保持联系,交情就这么来了。

    “翰愿听使君安排。”

    相似的话,实际上就是同意了。

    陈佑呵呵笑道:“既然如此,这几个月你把治安曹好好整顿整顿,如果这次镇海军朝集使是白家大郎的话,等我回来你就可以出发了。”

    京兆府这边的朝集使是陈佑本人,而镇海军在边境,所以要安排佐官代替节度使。白大郎身为白崇文嫡长子,担任朝集使的可能性非常大。

    这事到这里就结束了,崔翰离开之后,陈佑端着茶盏仔细考量该选何人来接掌治安曹。想和更多志同道合的人一起聊《欺世盗国》,微信关注“优读文学 ”,聊人生,寻知己~


………………………………

第四百四十章 天下朝集聚洛阳(二)

    陈佑是带着各县这两年的施政总结出发的,他准备在路上再看一遍,跟自己了解到的情况对照,好在考评中得一个较高的评价。

    一直到离开的时候陈佑也没决定该让谁来接任治安曹参军事,只好嘱托李仁信在这段时间里好好考察一番。

    今年是周国立国以来第一次召集朝集使,上上下下都很重视。

    这次诏令节度刺史朝集不是突发奇想,主要是为了进一步确立中枢权威。

    去年赵元昌南征拿下淮南,西边平定叛乱,北面同辽国互有胜负,越来越有大国天子的风范。

    又借着六月大水的机会调整河北以及襄樊地区的官员,京官外派、外官入京,各地节度使、刺史调换辖区等等。各节镇要么拆分要么安插官员,中枢对地方的控制力也越来越大。

    经此操作,周国越来越像一个正常的统一国家。

    然而不要忘了,南边还有几个分裂出去的国家,北边也被辽国占了大片领土,祖国尚未统一,元昌仍需努力。

    根据京中的消息,首相江夏青将在冬至日带领群臣为官家上尊号。

    今年冬至在十一月乙酉,而朝集使们在丁丑也就是十一月初一前就得到户部引见报道,他们是铁定要参加冬至大朝会的,也就是说这是真真正正的天下群臣共尊天子。

    一路无事,冬十月庚午,陈佑抵达洛阳书院。

    汪弘洋等一干教员早早等在书院门口,部分学生也围在正门旁等着看一看两年未见的山长。

    车停,陈佑紧了紧身上大衣,掀开布帘站到马车前部的车板上。

    “参见山长!”

    众师生在汪弘洋的带领下一起作揖,齐声高呼。

    陈佑面带笑容,双手虚抬:“诸君不必多礼。”

    待众人起身,陈佑已经踩着木墩下了马车,快步走到人群前面。

    “平远等下同我一起入京。”

    快速低声说完这一句,不等汪弘洋回话,陈佑走到一个个教员生员面前,问几句工作学业,说一说鼓励的话,遇到那些特别优秀的,还会拍拍肩膀夸赞一声。

    人数较多,陈佑不可能每个人都交谈一番,好歹这里都是读书人,没有一窝蜂地挤上来。

    同最前面的两排大多都有过交流之后,陈佑站定,满是歉意地拱手道:“诸君心意某心领了,只是身负诏命,不宜在书院多留,待来日得空,再来书院同诸君相谈!”

    “我等在书院等山长!”

    “是极是极!山长且去罢!”

    喊话的声音有些熟悉,很可能是当初经常提问的那些学生。

    陈佑没有细看,目光转向汪弘洋。

    跟在他身边的汪弘洋顿时明白过来,当即朗声道:“好了好了,快上课了,赶快散了!”

    不得不说,“快上课了”这句话威力巨大,很快诸人就散了去,只剩下汪弘洋等几名没有课的教员站在此处。

    有老面孔也有新面孔,汪弘洋把新人介绍给陈佑后,陈佑笑道:“行了,都去忙吧,别在这陪我吹冷风了。平远,你跟我入城。”

    说罢,陈佑转身上了马车,汪弘洋也跟着钻了进去。

    这边几人喊了一声“恭送山长”,站在原地目送马车回到不远处的队列中,缓缓离去。

    马车内,汪弘洋在给陈佑介绍书院以及洛阳的情况,这些都是不好在书信中说的内容。

    陈佑只是仔细听着,偶尔才会问两句,就这样一直到驿馆,汪弘洋才停下叙述。

    进驿馆选了一出小院子安顿下来,先是派人去陈府、李府和冯府通报,同时又安排范昌祐去通知户部。

    明天早朝结束后,陈佑要去户部报道,然后就不必等在驿馆,可以回到自家府宅。

    之后就是等待,等官家召见,等待集中考绩,等待冬至上尊号,等待元日大朝会,然后麻溜的回到京兆府继续当他的京兆尹。

    以上是正常情况下的发展,也有人考绩结束之后就回不到原职,这都是说不准的。

    陈汪二人谈了很久,汪弘洋便留在驿馆休息。

    翌日,汪弘洋一大早就告辞回书院,他也有课要上。

    陈佑在驿馆中等来散朝的消息后,乘上马车朝皇城而去。

    准确地说是去皇城东边,唐时尚书省所在,也是现在六部办公之所。反正前人都规划好了,不用白不用——主要是当时陈佑受命营建宫室的时候担心出问题,既然道士们的阴阳堪舆之说都认为唐时的布局没问题,他就直接照搬了过来,没有费心去鼓捣创新。

    昨天进城的时候注意力都放在汪弘洋所说的话上,没有注意城内景象。现在左右无事掀开窗帘观察道路两旁,发现同两年前相比有很大变化,感觉上倒是和长安城有些相似。

    只不过如今的新长安面积缩小之后,没有了洛阳如今的大气磅礴,不得不说是一个遗憾。

    仔细看了看,原来是路边有暗渠,应该是雨污水道,陈佑能看到路边隔一段距离就有一块满是孔洞的石板。

    看来洛阳也重新恢复了从前的输排水系统,也不知道是谁做的。

    现在的河南府尹已经不是赵普了,赵普在元配亡故一年之后,同首相江夏青四女议亲。从议亲到成亲,只有不到半个月时间。

    赵江联姻的消息传出没几天,宫中就下旨调赵普为泰州刺史,赵江婚礼好悬在他出发之前完成,然后带着新婚妻子一起赶赴泰州上任去了。

    由于泰州也是边州,这次陈佑见不到赵普。

    来到户部,接待陈佑的是户部侍郎孙宣怀。

    “孙侍郎,许久不见,可还安好?”

    一见面,陈佑首先打起招呼。

    孙宣怀不敢托大,连忙起身相迎:“早知使君要来,我就该出门迎接!”

    两人也是有交情的,孙宣怀是李明卿故旧,当年陈佑为河南府少尹时,孙宣怀是洛阳令。如若不是这一层关系,孙宣怀完全可以找理由让一个郎中来接待陈佑。

    毕竟各地节度使来了不少,那些节度使加衔基本上都是二品的,比陈佑要高不少。相比他们,陈佑这么一个普普通通的府尹就算不得什么了。想和更多志同道合的人一起聊《{?article_title?}》,微信关注“优读文学 ”,聊人生,寻知己~
………………………………

第四百四十一章 天下朝集聚洛阳(三)

    故人相见,交谈良久,至于登记之类的琐事,自有佐吏代劳。

    陈佑是冯道之徒、李明卿之婿,本人也是衣紫佩金之辈,孙宣怀当然想拉近关系。另一方面,随着中枢权威日重,京官的价值也越来越高,哪怕孙宣怀这个户部侍郎前面还得加一个“守”字,也值得陈佑热情相对。

    陈孙二人倒是聊得开心,可苦了其他人。周国一百八十余州这就是一百八十多位朝集使,扣除边军不能亲来的,也有一百出头的府军州之主要来户部登记引见。

    这快到十一月初一的最后期限了,正是最繁忙的时候。尤其是扣除朝会之后,户部办公时间只有短短的两三个时辰,入京的朝集使们来户部的时间十分集中。

    就在两人闲谈的这段时间,先后来了好几拨人。那些代替主官来的佐贰官也就算了,就连知府刺史都被孙宣怀推掉了两位。

    很快,底下人就办好了手续,孙宣怀站起身来笑着道:“我带使君去见尚书。”

    “有劳了。”陈佑跟着起身。

    守户部尚书康自观坐在正堂,每隔一段时间就要同入京的朝集使谈几句话。这几天他几乎没干什么正事,所有空闲时间都耗费在谈话上。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