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欺世盗国-第17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一前一后走到远离岗哨的角落,两人束手望着不远处的树木花草,一时间只能听到轻微的风声。

    站了好一会儿,王朴开口了:“你回衙的时候,官家叫人送了三道制命到政事堂。”

    陈佑安静地听着,没有接话。

    王朴继续道:“窦伯菁罢枢密副使,加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英华殿大学士,位在集贤之下。”

    听到“英华殿大学士”这几个字,陈佑不由挑眉←现在就是英华殿学士,新设一个入政事堂的大学士,是要提升他英华殿的地位么?

    只是这个问题他没办法直接去问赵德昭,注定得不到准确的答案。

    他笑了笑,接过话头:“窦相这是要接替刘相的位置吧。”

    看似询问,语气却十分肯定。

    刘承泽滴山陵使已成定局,那三道制命其中一道必然就是说的此事。

    现如今政事堂三相公,王朴是单纯的文臣,温仁福管过兵马、也负责过民政,入政事堂前更是久掌天官,文武之分在他身上不明显。而刘承泽就是单纯的武人为相,算是先帝赵元昌给天下节镇名将树立的一个标杆。

    如果刘承泽罢相,为了表示嗣君继承先帝的意志,同时也为了安抚内外诸将,必然要有一个武将入政事堂。

    窦少华在这个关头拜相,毫无疑问是用来接替刘承泽的。

    “嗯。”王朴点头,既然陈佑都明白,他就没有继续说这件事,而是往下说第二道制命,“你进枢密院任副使,直接统率侍卫亲军。”

    陈佑愣了一下,随即开口询问:“郭振当如何?”

    “继续当他的侍卫亲军都指挥使。”

    陈佑微微颔首,看来还得同郭振争一争军队的控制权。

    好在赵元昌生前多次调动,禁军之内山头尚未理顺,陈佑和郭振勉强算是处在同一起点上。

    安静了一会,王朴再次出声,只不过声音相比之前,压低了许多:“年少冲龄,将明身为少保,可有什么想法?”

    陈佑双手袖起,亦是压低声音:“还是当以稳为主,朝政离不开文伯相公。”

    “呵!”王朴轻笑一声,“我一个人可不顶事。”

    他转过身来,看向稍微落后他半个身位的陈佑。

    在惨败的灯光下,此时的王朴看上去倒是有些骇人。

    “之前送给你一支笔,也该拿出来用一用了。”

    陈佑点头:“相公得先帝顾命,身为首相总理阴阳乃是职责所在,长山公老迈,精力不济,恐怕还要相公多分些精神到西府来。”

    说着说着,陈佑突然反应过来。

    他顿了顿,目光真诚地看着王朴:“下午官家说叫我掌侍卫亲军,还以为是取代郭振,着实没想到是叫我进枢府。”

    王朴一脸平静地看着陈佑,陈佑满是真诚地看着王朴。

    两人就这么无声对视,也不知过了多久,任喜从殿里出来,离着五六丈远就出声:“王相公,陈少保,官家请二位过去。”

    陈佑没有动,王朴扭头看了一眼任喜′离得远看不太清,但看到王朴的神情,任喜还是忍不住打了个寒颤,连忙低头。

    这边王朴收回目光,再看向陈佑时,脸上总算带了些温和的笑意。

    他走过陈佑身边,轻声道:“某送你的那青玉笔,是时候拿出来用了。”

    陈佑侧过身子,同样低声回答:“好。”

    到此两人就算是谈完了,陈佑跟在王朴身后一起朝殿内走去。

    亥时许,灵前只事赵德昭和陈佑二人,王朴毕竟年纪大了就先去休息,宁王要换下半夜的班,现在也在睡觉。

    赵德昭坐在香案旁边,双目放空不知在想什么。

    陈佑站在门口,定定的看着香案上的木主,脑子里一直在回想从前两人相交的情景。

    正好是十年前,那时候是四月,陈佑刚刚来到这个世界就面临城破人亡的危机,慌乱之下选择了反戈献城。

    当时只是为了求活命,谁成想见到了负责灭南平的秦王赵元昌。更想不到的是,因为和赵普搭上了关系,不管出于怎样的目的,赵元昌给了陈佑展示能力和忠诚的机会。

    从此以后,两人便联系到了一起。

    直到如今,赵元昌登遐而去,陈佑被安排制衡顾命大臣。

    君臣相得?

    或许有吧。

    陈佑无法否认,对于他来说,赵元昌有时候还是顾及往日情谊的◎此,他自然也愿意扮演好一个听话的臣子。

    现在赵元昌去了。

    他把目光移向赵德昭。

    一个**岁的孩子。

    他微微眯起双眼,仿佛看到了数百年后那个被称为“太岳先生”的人。

    好一会儿,他无声一笑。

    历史大势,浩浩汤汤←需要用政治经济方面的体制改革来促进生产力的进步,在两者形成交替发展、相互促进的局面之前,不管是谁想要破坏他的计划,他都不会手下留情。

    嘿!王文伯试图掌控朝局烹制天下,他陈将明却是要操纵苍生书写历史,这野心和气魄,不知道要高到哪里去。

    成功便也罢了,若是失败。

    想到这里,陈佑神情坚定起来,便是失败了,也得让天下人知道,这世上还有这样一条路可以走。

    只是,铁汉也有柔情,他自己是不怕身死,家中妻儿得安排好。

    追忆往昔到此结束,雄心勃勃也得受限于现实,陈佑开始认真考虑怎么应对当下局面。

    考虑来考虑去,还是那句话,以稳为主。

    他承受不起改朝换代的风险,必须等天下军民接受赵德昭这个新皇帝,这个过程至少需要一年≮这期间,倒可以先埋下一些暗线,等待时机掀翻王朴,接任首相。

    收起小心思,眼看着香案上的三炷香即将烧完,连忙上前重新取了三支凑到蜡烛前点燃续上。

    欺世盗国 最新章节 第五百五十之七章 新旧之交稳为重(二)网址:


………………………………

第五百五十八章 新旧之交稳为重(三)

    五月乙未,大行皇帝大殓,移梓宫至贞观殿,殡于西阶。

    随后,罢枢密副使窦少华,以之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加英华殿大学士,位次集贤殿大学士。

    之后陈佑罢河南尹,任枢密副使;太子詹事胡承约罢肃政大夫,接任河南尹;太子左春坊左庶子薛居正权知肃政司。

    这不是什么大事,除了陈佑担任枢密副使外,胡、薛两个人都是潜邸旧臣的内部调整,他们自己没意见就行了。

    同日,以光禄大夫、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刘承泽充山陵使,中散大夫、吏部尚书参知政事赵普充副使,太常卿陈槐充礼仪使,兵部侍郎权知部事李充卤簿使,太子詹事、河南尹胡承约充桥道使。

    丙申,宰臣王朴等奏请册大行皇帝皇后卢氏为皇太后,制可,令有司备册仪。同日,诏令尊皇太后杜氏为太皇太后。

    丁酉,宰臣王朴率百僚上表请听政,凡三上。己亥,帝见群臣于贞观殿之东门庑下。

    说是听政,实际上真正决策的还是两府相公。

    因年龄较大,连日哭灵守夜加上各项庶务不断,已逾花甲之年的马青和宋敏贞两个除了必要的哭灵,得了空就静静休养,很少参加每日频繁的议事。

    现在枢密院主持日常事务的就陈佑和王彦川两个枢密副使,再加上李继勋和焦继勋这两个同知。

    顾命六大臣中,马青本是用来平衡王朴的,他自己也明白这一点,是以为了能够活得长久一点,暂时放手一些不太重要的事项。

    不过任谁都想不到,眼见着马青和宋敏贞因为身体原因不怎么管事,王朴意图让政事堂压到枢密院头上。

    马青这一任他没办法,但是等马青卸任就有操作余地了。只要众人能够接受枢密使转任副相是平调甚至升迁,枢密院的地位自然而然就会下降,而这需要王朴对朝堂有不俗的掌控力度。

    嗣君方才听政,五月己亥,太皇太后杜氏因大行皇帝驾崩而悲恸不已,竟也随之登遐而去。

    事情发生地有些突然,但大家也能接受。毕竟不久前杜太后就因为荆恭王去世而伤了精神,身体一直不好,如今又走了一个儿子,情绪激动之下猝然离世也很正常

    只是因为杜太后的离世,一些政事不可避免被延后。

    陈佑这边正好趁着眼下无事处理侍卫亲军。他接受制命之后没有立刻接手侍卫亲军司,甚至都没去和皇甫楠、苏凤羽等人沟通,而是把重心先放在枢密院上。

    首先,身为东宫系职事最高的一位,他多次同东宫主要官员沟通,得到卢仲彦、贾寻幽、卢价等人的支持,在同胡承约、薛居正、窦仪等达成一致后,他成为东宫一系官员的领头人。

    一朝天子一朝臣,虽然天子尚幼,远未到更换朝臣提拔亲信的时候,但东宫一系官员加起来还是不可小觑。

    有了这些人的支持,再加上李明卿以及当初冯道留下来的那些关系都有了重新聚拢到他周围的趋势,他便是一个实实在在有实权的枢密副使。以如今枢密院的地位,便是说一声副相也无不可。

    而在枢密院中,宋敏贞自是站在陈佑这边。至于马青那里,陈佑一连数天拜访,总算是得到马青不会阻碍他施政的许诺。有一个前提没明说,但两人都心知肚明:陈佑所为不可对嗣君和皇室有碍。

    陈佑本人虽然离开枢密院好几年,但一些旧部依然是枢密院中层,最多是被边缘化罢了。现在陈佑归来,这些人立马就能起作用。

    下有中层执行,上有枢密使和两位副使取得共识,剩下的一个枢密副使和两位同知基本上翻不起什么浪花。

    走到这一步,王朴对陈佑的态度也有所改变。

    之前陈佑就任枢密副使的制命得以通过,是因为他用协助王朴揽权换来王朴的支持。用了那支青玉笔,就是表明两人的传承关系。

    只是这样的关系,陈佑哪怕当上枢密副使,也不过是王朴的附庸罢了正是这一点导致他说服马青的过程十分艰难。

    现在不一样了,陈佑依然比不过王朴,但也从附庸变成了助手。只是为了得到马青的支持,某些事情上必须和王朴有所争执。好在王朴也只是为了揽权,最终目的还是希望国家越来越好,两人,更准确地说是王朴和马青之间的冲突并不多。

    总之,通过某些方面的让步,陈佑得到了王朴在侍卫亲军司一事上的支持,最终和三司、户部、兵部沟通后,成功拿捏住侍卫亲军司的后勤辎重。

    大行皇帝新丧,要是拖欠粮饷致使军汉哗变,这样的过错谁都担不起,因此这只能当做筹码。不过,对陈佑来说,有这个摆在那里作为威胁的筹码就够了。

    直到这时,陈佑才私下里请皇甫楠和苏凤羽喝茶。

    毫无意外,这两人全都做出了投靠陈佑的选择。

    陈佑在侍卫亲军司还有熟人,比如马军都指挥使耿石、副都指挥使聂宏远等,陈佑都派人送了信去。只是不合适亲自见面,免得郭振以为陈佑逼宫,面子上放不下最终死硬顶着同他做对。

    陈佑这边宾主尽欢,没有刻意隐瞒之下,关注着他的人立刻就知道了。

    次日,郭振终于没办法继续等下去,入宫到枢密院求见陈佑。

    别看郭振在陈佑的一系列手段下似乎不堪一击,可那是赵元昌之前的手段起得作用。若非如此,执掌侍卫亲军的郭振才是那个应该入枢密院的人,陈佑这个手里没兵的根本不敢太过逼迫他。

    即便如此,今日听到郭振来了,陈佑立刻起身相迎:“郭大将军!许久未见可曾安好?”

    郭振没料到陈佑会是这种态度,同之前咄咄逼人的手段相比完全是两个人嘛!

    反应过来的郭振心中升起一阵寒意,连忙行礼道:“参见少保,末将忙于王事未能早早来见少保,还望少保恕罪!”

    “无事无事!”陈佑上前几步扶住郭振,“国丧时期,大将军身负京城兵马重担,忙些是正常的。我也是担心打扰到大将军,这才不敢去寻将军。”


………………………………

第五百五十九章 新旧之交稳为重(四)

    “少保受命典禁军,何时去禁军查看都不算打扰。”

    “呵呵,坐。”

    待郭振坐下,仆役奉上茶水,陈佑挥挥手,书厅之中其余人等尽皆退下,只余他和郭振。

    伸手转了一下白瓷茶盏,陈佑看向郭振,十分沉稳地开口:“只有你我二人,我就敞开了说。”

    郭振眉头一跳,不由自主前倾身体,声调放低:“少保请讲。”

    “王相公他们叫我主持侍卫亲军司,非是要同你争权。”

    陈佑这话太过直白,郭振愣了一下才反应过来,他尴尬笑着,一时间竟不知道该如何接话。

    他这样的反应陈佑就当没看见,继续道:“大将军久掌禁军,我想以大将军之能,即便先帝多次调动,不出三月,定能重新掌握侍卫亲军司。但有陈某在,就不一样了。陈某以副使之职得典禁军,总归要比大将军有些优势。”

    见郭振神情微动,陈佑知道他听进去在思考,顿了顿留出时间给他整理思绪,然后才笑着问道:“大将军以为,某可在多久之后让侍卫亲军听话?”

    郭振一惊,随后脸上挤出僵硬的笑容:“少保这是什么话,便是现在,少保一句话,底下人也不敢不听啊!”

    “呵呵呵呵。”陈佑不置可否,端起茶盏喝了一口。

    当啷一声放到桌上,神情严肃地看向郭振:“都到这时候了,郭将军还要跟某说这些虚话套话么?”

    陈佑终归也是带过兵打过仗的,参与过灭国之战,更亲自主持过灭国之战,此时沉下脸来,便是郭振也能感受到沉重的压力。

    这时候郭振才想起来坐在他面前的这个人不是单纯的文官,军中旧部也不少。

    想到此处,一口气就泄了,忍不住露出苦笑:“振一定好好配合少保。”

    成了。

    陈佑靠到椅背上,温声道:“也就这半年中枢要稳定。以大将军的资历和功劳,再做一任节度使,也该入枢密院了。”

    郭振点点头,不是小年轻了,听到陈佑的许诺也没有多么激动。毕竟现在陈佑做不了主,这个许诺能不能实现还是两说。

    这一天郭振低头,第二天陈佑就召集侍卫亲军司在京诸军指挥使议事,侍卫亲军司平稳如故。

    王彦川书厅,李继勋说到侍卫亲军司,突然笑着道:“要说手段还是陈长阳手段高,这才短短几天,竟然就能把侍卫亲军牢牢抓在手上。”

    “哦?”

    王彦川有些诧异,他这几天心思都放在拉拢盟友上面,禁军没有什么动静他就没主动关心过。

    “怎么,郭育德投靠陈长阳了?”

    “应该不至于投靠。”李继勋一边说着一边仔细观察王彦川的神情,“只是昨日陈长阳召集一干指挥使议事,郭振明言要配合好陈长阳,且出面压下了一个刺头。”

    “是么。郭育德和陈长阳有旧?”

    “该是见过面,以前也未曾听说这两人有来往。”

    沉默一阵,王彦川突然笑出声来:“看来陈长阳手段很高啊!”

    李继勋点头:“可不是么,且不说短短半个月就能把侍卫亲军抓在手里,单说这枢密院,谁敢不把陈副使的话放在心里?”

    这话一出,王彦川脸色就黑了。

    同为顾命大臣,既有共同的利益也有权力划分的分歧。

    只是他没想到,嗣君方才即位,王朴等人就开始支持陈佑来侵夺他的权力。

    一个顾命大臣比不上一个普普通通枢密副使,他都不好意思说出去。

    片刻之后,王彦川面色不善地开口:“禁军可不能叫一个人控制住,明日我就去寻王昭文。”

    李继勋点头附和道:“相公说得对。相公毕竟受先帝顾命,总得看好枢密院。”

    王彦川斜眼一瞥,突然开口:“守成你这个都承旨也当了有几年了吧?”

    听到这话,李继勋脸皮抽搐一下。

    十年前陈佑投到先帝帐下,他李继勋就是先帝依仗的大将。然而十年过去了,他现在做的枢密都承旨,第一任就是陈佑,即便当初陈佑没有同知枢密院事。更气人的是,现在陈佑还是枢密副使,位次在他之上。

    好在王彦川不是为了取笑他,紧接着就继续道:“某来枢密院时日尚短,日后还得靠守成你来帮忙。”

    李继勋压下心头不快,抱拳道:“定不叫相公失望。”

    乙巳,太常卿陈槐奏为大行皇帝上尊谥曰神武圣文孝成皇帝,庙号太宗。诏令颁行天下。

    戊申,卢龙节度使薛崇奏辽人入寇。

    陈佑得到消息后,先是命令书史通知两府所有相公,紧接着拿着报信公文去政事堂寻王朴。

    两府相公,每一个都有自己的消息渠道,辽人入寇这件事,不需要陈佑派人通知,所有人就都知道了。

    陈佑走进王朴的书厅,还没开口,就听王朴问道:“将明是为了辽国之事?”

    “是。”

    陈佑将公文递到王朴桌前:“辽国攻幽州,算算时间,该是报信使者到了之后才决定的。”

    嗯,去年打过一场后,周辽两国互相承认,算是建交。这次赵元昌驾崩,嗣君即位,周国自然要派出使者通报辽国。

    也就是说,辽国是看到周国使者带过去的国书,才知道周国换了皇帝,然后做出了南侵的决定。

    王朴翻开仔细看了看薛崇送过来的具体消息。

    辽帝耶律述律亲率七万兵马入幽州,北口守将战死,檀州刺史献城投降,檀幽之间的羁縻州几乎是毫无抵抗就放辽军南下。

    檀州刺史是去年北伐时立功的一位将领,他的投降着实出乎众人意料。不过也在情理之中,去年周国北伐的时候,辽国也有不少人临阵投降。

    像这种边塞,基本上都是墙头草,哪边占上风就倒向哪边。只要保持住武力,降而复叛、叛了又降的操作可以来回好几次。

    放下公文,王朴开口询问:“你觉得要如何应对?”

    陈佑对上王朴的目光,心中丝毫不虚。

    来的路上他已经考虑清楚了,此时直接就回答:“暂且先交给薛崇就好。京城这边准备好粮草辎重,如果薛崇能挡下辽军,京城兵马还是不要轻动。若是挡不下,就再考虑禁军北调的事情。”


………………………………

第五百六十章 新旧之交稳为重(五)

    按照陈佑这个安排,如果辽军能被挡在幽州那当然好,可若是没有,等洛阳禁军北上,估计整个河北都会沦陷。

    但是就这样的计划,王朴在考虑一阵后竟然同意了:“召集诸相商议此事,就按照你说的来。”

    过不多时,两府诸相齐聚政事堂,只讨论了短短一刻钟,应对方案就确定下来。幽州战事交由薛崇全权处置,粮草转运则有三司使、参知政事张欢负责。

    等陈佑跟在马青、宋敏贞身后出了议事厅,温仁福突然扭头朝坐在主位没有动的王朴笑着说道:“长阳侯在禁军中威望甚隆,要是薛卢龙出事,还得叫其带兵北上吧?”

    王朴闻言看向温仁福,皮笑肉不笑地回道:“美才也关心禁军么?”

    温仁福笑容变得僵硬起来,打了个哈哈站起身来:“这倒没有,就是看陈将明在禁军做得得心应手,有感而发罢了。”

    说着他哈哈一笑:“我就不打扰文伯了,先告辞。”

    话音刚落,他便转身离开议事厅,留下王朴一人坐在椅子上独自思考。

    当天下午,陈佑寻到刘承泽一块喝茶。

    他本想拉拢刘承泽,好在刘承泽外放的这段时间接过其留在京中的人手。

    可惜刘承泽年龄大了,也不准备再谋求回中枢,自然就不在意陈佑提出的早日协助他回京的许诺。而且刘承泽和李明卿之前有过冲突,此时没有利益纠葛,他手里那些人手就算是任凭散去,也不可能白白交给陈佑。

    买卖不成仁义在,陈佑虽有遗憾,却也没有强求。刘承泽离开洛阳之后,那些人必然要找新的靠山,到时候再拉拢就是。陈佑之所以现在来找刘承泽,只不过是为了省时省力罢了。

    只是陈佑没想到,他前脚同刘承泽分开,刘承泽后脚就去找了赵普。

    翌日,君前议事结束后,陈佑留了下来,今天正巧是他轮值。

    赵德昭在正殿学习经典,陈佑在偏殿处理公文。

    因轮值的关系,枢密院的公文都没有送到他这里来,等赵德昭听完今天的课,他需要协助官家处理政务。眼下批阅的这些,都是和英华录编纂有关的,数量不多,很快就处理完毕。

    看了一会《淮南子》,赵德昭课业结束,立刻遣人来请他去正殿。

    君臣相互行礼后坐下,陈佑刚把手放到奏疏上准备拿起一份翻开,赵德昭却开口问道:“陈师,典禁军,辽国有警,为何不带兵北去?”

    陈佑愣了一下,将最上面的奏疏拿起来放到身前,之后才看着赵德昭回答:“官家当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