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欺世盗国-第5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不过也不知杨邠是真的只在乎争权夺利,还是不想让陈佑接触太多枢密院的事情,只口不谈四面外敌之事,着实让陈佑有些郁闷。

    陈佑在仆役的带领下很快就到了吴峦书厅之外,赶紧凝神静气,整理一番衣着才轻轻敲门。

    当天下午,陈佑坐到了简贤讲武殿内。

    此时殿内除了君臣二人之外,就只有一旁的起居郎和侍立一旁的小宦官。

    看到坐在帘后的起居郎时,陈佑突然想起来貌似现在已经开始编纂先帝实录了,领头的就是史馆大学士朱庆尧。

    当然了,他只是个挂名的,主要干活的还是史馆和翰林院那些人。

    想到这个,陈佑不免就想到《唐书》。

    他来到这个时间段之后最先翻看的书籍就是那一堆《唐书》。

    他手上的那份《唐书》乃是晋人编的,原本已经快编写完成,偏偏赵鸿运夺位建立周国,政局动荡之下,那些编者未防止此书佚散,只得草草付印。

    赵鸿运帝位稳固之后,也下令发行此书。虽此书刻印较少,但凭借当初陈元朗的地位,倒也得了一套存在家中。

    就是这么一套书,让陈佑度过了最迷茫最危险的时候。

    不过他现在想到这个可不是为了缅怀过去,而是他想起来这部《唐书》据说错漏颇多,所以后来宋仁宗时期又编纂了一部《唐书》,之后才有的新旧唐书。

    在陈佑经历的这个时代,这《唐书》经历了改朝换代,想来应该像清史稿一般来不及修订吧?既然如此,是不是应该建议重修唐书?

    没等陈佑理清思绪,就听赵元昌道:“如此一来,岂非是饮鸩止渴?”

    原来陈佑坐下之后已经将他的想法仔细说出,赵元昌仔细思量之后方有此言。

    赵元昌登基之后原本就对那些军头有意见,陈佑却建议他在蜀地设立一群新的军头,着实让他心头不喜。

    对此,陈佑也不惊讶,他早有预料,也想好了说辞,此时不紧不慢地将昨日跟杨邠商讨时的一干理由说出来。

    眼见赵元昌还是皱着眉头不说话,想了想又道:“好叫官家知晓,蜀地各州设置防御使,一来是为了预防制置使一家独大,二来蜀地兵力不足以分配各州,除了当地征兵之外,还可将开封亲军调入蜀地补充。”

    “调亲军入蜀?这岂不是”话说到一半,赵元昌脸皮一动,突然顿住不说。

    看情形是想到了什么。

    陈佑也不着急,心知赵元昌是明白了自己的想法。这时候最好别去挑明,而是让英明神武的领导自己说出口。

    好一会儿,赵元昌脸上露出笑容,看向陈佑道:“陈卿既入枢密院,可是有所思量?”

    脸上带着笑,但“陈卿”二字一出口,这气氛一下子正式起来

    陈佑当即肃容道:“陛下明鉴,枢密都承旨臣陈佑欲请设立殿前司,以侍卫大内殿前,为王前驱!”

    “殿前司啊!”

    赵元昌似是颇为感慨,不过陈佑这番话在他预料之中,当即道:“如今侍卫亲军兵员充足,何以另设一军?”

    目的当然是防着侍卫亲军了!

    可惜这种话不能直接说出口,陈佑只能用其它的理由:“回禀陛下,如今四边不靖,国内不安,而侍卫亲军一干将校精兵强将,正当镇边疆平内乱。如此,皇城守卫难免空虚,故当设新军以护卫皇城。同时也不必窦、巴、郭等诸将军日夜留守京城,我军外战当再添三员将帅!”

    最后一句话又是陈佑建议给窦少华三人的好处了:如果愿意的话,可以出镇京外。

    “此议可行。”赵元昌最终点头,“你回去抽空递一份奏章上来。”

    “喏!”

    此事结束,陈佑便自行告退。

    不像从前还是秦王的时候,现在的赵元昌好些事都不怎么知会陈佑赵普等人了。

    对此陈佑早有思想准备,毕竟身份不同,所思所想也就有了变化。他现在要做的不是议论天下局势,而是做好赵元昌安排下来的任务。

    当然,该知晓的该思考的都不能放松,一旦赵元昌问起来,必须得言之有物,如此方可得到信重。

    殿前司这事不是一时半会能确定的,赵元昌都让陈佑“抽空”递奏章了,也就是说现在还不合适。

    不过这事会先放风,好让这次赵元昌在侍卫亲军插人阻力更小。

    果然,第二天陈佑刚刚散衙回到家宅,就有好些个人来变着法子打听此事。

    这些人都是只听到一些风声的,像刘明杨邠这等人能当面询问官家赵元昌,而其他人就只能得到不知道转了多少手的消息。

    能到陈佑这里来打探消息的,无不是前几天同他谈话的那些人,从这些人的口中,陈佑也得知为何这么多人讨论殿前司了。

    无它,流传的消息中说殿前司极有可能要高出侍卫亲军半截,而且将校以侍卫亲军为主。这就意味着,侍卫亲军这一拨人,一旦被选入殿前司,升官那是妥妥的。

    不用说,这肯定是赵元昌示意传出来的,至于是不是真的这么打算,陈佑也不清楚。

    十一日,荆王赵元盛被护送入京。

    同日,下诏封卢璟为宝应县开国伯、崔承霖为高邮县开国伯,而镇宁军由于国丧期间擅动刀兵,节度使瞿以震罚俸一年、金五十,除节度使号,迁镇宁军节度留后。

    澶州归属没说,留给三个军自己去扯皮。但是荆王入京,空出的一个广晋府,也很让人心动啊!

    当即又是一场争斗。

    只是这就不关陈佑的事情了,他全副身心都放在侍卫亲军之上了。

    十五日,敕令蜀地各州设立防御使。这防御使同制置使一般只管军事不管民政,按制辖两军,一军正兵、一军乡兵。

    同时又重申各制置使司辖下的正兵必要之时要听从制置使调遣。

    如此一来,原来制置使统率的诸军被分置到各州,又有防御使相制,这权力一下就小很多。

    至于防御使,诏令自各军都指挥使提拔,于是顺理成章的,有一些军就换了人。

    十七日,敕令侍卫亲军调兵入蜀,填补各州防御使空缺。

    十九日,拖了半个月的侍卫亲军各级将校迁补名单终于出炉,潘美、杨光义等人赫然在列。而且潘美补了一个步军副都虞候的缺,是这一轮入京的赵元昌亲信中官职最高的一人。

    这一日,陈佑带着一众家兵出城,他要接一个人。

    手机用户浏览m阅读,更优质的阅读体验。更多完本小说 关注 工 中 好xbqgxs 新笔趣阁进入首页 很多精彩小说等着你
………………………………

第一百八十二章 道旁迎师北疆变

    ,為您提供精彩小說閱讀汴梁城西官道三里亭,一群人正在清扫亭内灰尘,同往十来丈外的土路上也有人端着清水泼洒道地面。水印广告测试 水印广告测试

    陈佑负手立在官道旁,目光看向西边,一刻也不移开。

    他身边是一个浑身裹在冬衣中、只露出一张脸的白面汉子。

    那汉子陪着陈佑在这正午的阳光下站了一阵,突然笑道:“在这日头下站久了还有些热啊!”

    陈佑轻轻一笑:“令歌要不回马车内等着?”

    原来站在他身边的这人正是内侍省新任内侍童谣,由于他乃是官家潜邸旧人,如今同仅剩的一位内侍监林盛保对掌文武,在宫内也算是炙手可热。

    一个陈佑、一个童谣,需要他们迎接的人身份呼之欲出,除了当朝帝师冯道之外再无他人!

    听到陈佑的话,童谣却摇头道:“将明你能站得住,某又怎会站不住?”

    他俩这称呼倒是亲近许多。

    陈佑哈哈一笑,不再说话。

    过不多时,亭子打扫干净,周围也围上了布幔,亭内升起火炉,一切准备就绪,就等冯道一行人抵达了。

    这次来的不仅仅是冯道一个,还有宋敏贞、胡承约等秦王幕僚。

    秦王登基,这些原本在锦官府任职的幕僚自然要回京任职,现在锦官府就只剩王朴了。

    王朴现在以少尹身份知锦官府军政事,除了维持赵元昌在蜀地的基本盘外,最重要的任务就是照看怀孕六个月不便远行的皇后卢金婵。

    十多日前跟着册立皇后的诏命一同前往蜀地的就有太医院的一干妇科圣手,这帝后分居的日子估计还长着呢!

    说回宋敏贞等人,他们在锦官府,收到消息比较迟,但是走得急。

    一行人顺江而下,到江陵之后转陆路急奔开封,在半路追上了年龄大走得慢的冯道,也就两路并作一路,结伴同行。

    正等着,城内突然有一骑奔来。

    陈佑听到马蹄声后扭头看去,不由皱起眉毛。

    只有一人,且无驿使旗帜,自然不可能是驿使。

    “路边烟尘大,我等朝边上走走。”

    陈佑这句话刚说完,就听飞奔的骑手喊道:“前头可是陈承旨?”

    听得这话,陈佑眉头一挑,停住脚步道:“正是陈某!”

    一问一答之间,那骑手很快就到了陈佑面前两三丈处。

    勒马、翻身、行礼,一套动作行云流水。

    战马还在嘶鸣,烟尘尚未平息,就听那骑手道:“启禀承旨!北疆急报:契丹攻北燕!”

    一个出乎意料的消息。

    乍听此言,陈佑呼吸顿了一下,之后才凝神问道:“可是官家或者相公召我?”

    “官家言承旨接了冯相公之后立刻入宫觐见!”

    “我知道了。”陈佑点点头,“你且回去复命吧。”

    “是!”

    那骑手干脆应下,翻身上马,绝尘而去。

    目送骑手远去,陈佑和童谣对视一眼,摇头叹息道:“这就是乱世啊!”

    好在两人没感叹多久,西边官道上就出现了一队车队。

    马车辚辚,车队很快就到了跟前,正是冯道一行人。

    一青衣健仆扶着冯道下了马车,陈佑连忙长揖到地:“弟子陈佑拜见冯师!”

    许久未见,冯道又老了些,也不知是冷得还是累得,此时他脸色有些苍白。

    不过见了陈佑,他还是很高兴,满脸笑容地扶起陈佑:“难得将明你来接我!”

    陈佑嘿嘿一笑:“老师到来,弟子怎能不亲迎?”

    冯道拍了拍陈佑胳膊,显然十分满意。

    接替那健仆扶住冯道,陈佑这才得空向宋敏贞等人打招呼。

    等童谣代表赵元昌见礼之后,陈佑便将一众人等迎到三里亭中。

    早在马车停下之时,刘河就指挥着一众仆役摆上了一桌子菜肴。

    此时众人解巾脱帽围坐桌边,就有那仆役将早已温好的酒水倒上。

    陈佑这才满是歉意地开口道:“冯师,方正先生,这接风之宴本当吃它个一两刻,只是刚刚官家遣人来催促我等入宫,只能随便尝两口了。”

    听到陈佑这么说,冯道面色稍稍严肃:“可是有甚变故?”

    宋敏贞等人皆是竖起耳朵看向陈佑。

    “好叫冯师知晓,契丹进攻北燕了。”

    “竟是此事!”冯道点点头。

    陈佑一边吃酒,一边将京中之事告知几人,好让他们心中有底。

    待陈佑说完,这短暂的酒宴就算结束了。

    冯道在汴梁有宅子,而宋敏贞等人在找到住处之前就先住在秦王府。

    这一干护卫仆役自行前往各人住所,陈佑童谣则带着众人一同前往皇宫。

    很快就到了简贤讲武殿,殿内除了皇帝赵元昌之外,六相公皆在。

    见冯道进来,六相公皆是起身拱手道:“冯公!”

    冯道拱手回礼,走到殿中,带领陈佑等人长揖:“秦王傅臣道参见陛下,恭问陛下圣安。”

    “朕躬安。”

    赵元昌受了一礼,紧接着回礼道:“冯师且坐。”

    立刻有宦官搬了一把椅子摆在首相刘明上手,冯道走过去,施施然坐下。

    陈佑也坐到郑志康下手,看着冯道这比首相还威风的待遇啧啧称羡。

    赵元昌看了一眼陈佑,转向冯道问道:“想来陈卿已经告知冯师那契丹攻燕之事,不知冯师是何想法?”

    陈佑连忙竖起耳朵仔细听。

    正当他以为冯道会说出什么精妙之言时,却听冯道说:“臣久在荆南,对这北边军事不甚了解,陛下这是问错人了。”

    陈佑一愣,抬眼看去,赵元昌也有些发愣。

    只听冯道又言:“如今之际,当以中枢两府相公、北疆将帅之言为重。”

    这句话一出,陈佑分明看到殿内那六相公全都面露满意之色,顿时了然于胸。

    这些相公们对冯道尊敬是一回事,权力之争又是另一回事,没人想自己头上又多一个人。

    赵元昌也不是那等蠢笨之人,眼珠一转就明白了冯道的意思,当即自嘲道:“却是我心急了。”

    说着,敲了敲桌子:“既然如此,就按诸相公所言,镇之以静便是。”

    几位相公立刻拱手道:“陛下圣明!”

    “北边军情不可松懈,此事还需枢密院多多费心。”

    “臣等遵命!”陈佑连忙跟着三位枢密应下。

    手机用户浏览m阅读,更优质的阅读体验。更多完本小说 关注 工 中 好xbqgxs 新笔趣阁进入首页 很多精彩小说等着你
………………………………

第一百八十三章 议定幽燕相公换

    这次召见,本就是为了讨论契丹北燕之事,如今有了定计,六相公便各自告退。

    陈佑身为枢密都承旨,遇到这等事也只能跟着三位枢密一同回到枢密院。

    殿内没有外人,气氛一下子轻松起来,赵元昌笑呵呵地摆手道:“诸卿且坐到前头来。”

    能同皇帝拉近距离,宋敏贞等人自不会拒绝,连忙紧挨着冯道依次坐下。

    待众人坐好,赵元昌才道:“时近正午,冯师和宋卿等人远道而来怕是尚未进食,正巧我也未用膳,就在宫内与我一同用膳可好?”

    陪同皇帝用膳,这算是恩宠有加了。比较年轻的甘靖宇、胡承约皆是面露激动之色,也就是冯道、宋敏贞沉稳平静。

    着亲信宦官下去安排膳食,这殿内除了起居注外再无他人。

    赵元昌又严肃起来,十分郑重地看向冯道:“冯师以为此次可能趁机夺回幽燕之地?”

    冯道捋须,却不直接回答,而是反问道:“敢问官家,契丹是何时开始攻燕的?”

    “传来的情报说是十一月初三。”赵元昌脱口而出,随即反应过来。

    沉吟一番后犹自不甘道:“不过半个月功夫,这场大战不至于这么快结束吧?”

    冯道摇头道:“官家莫非是忘了当初灭蜀用了多久?即便此时下令出兵,诸事从简,一切准备就绪也要一个多月。若契丹真要夺那幽燕之地,北燕怕是坚持不了那么久。”

    “唉!如此咽喉之地让与敌手,着实让人心中耿耿!”赵元昌长叹一声,“也只得让长山公见机行事了。”

    长山公就是成德节度使马青,乃是长山县开国公,故而有此称呼。

    赵元昌现在的打算是看看能不能效仿当初吴峦夺太原那般,兵不血刃地捡一个便宜。

    正遗憾着,却看到甘靖宇似有话要说,心中一动,便点了他的名字:“定邦可是别有想法?”

    甘靖宇脸上一喜,连忙拱手道:“启禀官家,臣以为即便我军做好准备之后北燕已经灭国,也可趁着契丹立足未稳夺下数州,至少能将契丹挡在南长城之外!”

    听得此话,赵元昌目露精芒,只是话语间尚有些犹疑:“此议。。。。。。似是可行。”

    说着,他目光扫视殿内诸人,想要听听他们的看法。

    观察了几人的神色之后,宋敏贞最终开口道:“如今官家即位未久,当以稳为主,对外需得采取守势才是。”

    除了甘靖宇外,其余人等皆是点头表示赞同。

    赵元昌则皱起眉头,暗自思量得失。

    而甘靖宇颇为不忿道:“官家灭国之威犹在,谈何不稳?就是因为官家刚刚即位,才当奋勇开疆,以武功威压诸藩!”

    这话一出,又让赵元昌有些意动。

    见冯道微阖双眼不欲在言语上争锋,宋敏贞只好继续道:“六部不曾理顺,钱粮何来安稳?亲军尚未整编,兵马何来?”

    两个问题抛出,不理会张口结舌的甘靖宇,宋敏贞转向赵元昌拱手道:“官家,据传当初石敬瑭曾欲献幽燕之地于契丹,以换取中原帝位。幸而事泄,这才有了北燕兴起。如今契丹入侵,幽燕之地义士必不肯屈服,我等只需支持诸义军,待契丹祸乱幽燕、自绝于民之时,才是我等吊民伐罪之机!”

    宋敏贞说得这件事,却是同陈佑当初的历史不同的一件事。

    在这个历史上,石敬瑭也是想要割让雁门北以及幽州之地来换取契丹支持其称帝,只可惜此事提前泄露。

    北疆军民同契丹那是有血仇的,平常时候可能屈服武力而压制仇恨,现在一听说以后可能都要归契丹了,顿时不少人就不干了。

    当时还是蓟州刺史的徐征立刻抓住时机,利用民意激荡的机会联络幽燕诸州兵马。

    在石敬瑭称帝后,契丹派兵取幽燕之地时,诸州起兵反抗。

    也不知是契丹大意了还是怎么回事,总之战事陷入了胶着。看到契丹似乎战斗力不像自己想象的那样具有碾压的优势,再加上原本就反对割地的赵鸿运、刘知远等人劝说,石敬瑭派遣大将攻契丹,同时又为各军输送粮草补给。

    就这样,幽燕之地竟然保存下来没有落入契丹之手。

    不过和契丹闹翻之后,晋国北部边疆压力加大,客观上有利于赵鸿运后来夺京称帝。

    而且通过这一次战事,徐征得以掌控幽蓟诸州,被任命为卢龙节度使,最后刺了石重贵一刀,建立北燕。

    此时宋敏贞的这番话,之前诸相公也曾说过。

    相公们这么说,自己的谋士也这么说,赵元昌终于彻底打消了就此发兵的心思。

    此事就算完结,现在重要的是冯道等人如何安置。

    沉吟一番,赵元昌缓缓道:“冯师今后便入那政事堂当一个相公如何?”

    冯道轻笑道:“可是朱佐贤要出外?”

    朱庆尧乃是荆王岳家,虽然现在对荆王的行为尚未定性,但朱庆尧是绝无可能继续留居相位了。

    赵元昌先是点头,后又摇头道:“朱佐贤确要出外,只不过他的位置会由孙始瑞接手。冯师却是以另外的身份入主政事堂。”

    听到这话,冯道眸光闪动,用的是“入主”一词,莫非是让他当首相?

    只不过赵元昌没有多说此时,冯道也就没问。

    说完了冯道,赵元昌又看向宋敏贞等人:“至于诸位,暂且就当一个内朝官。”

    内朝官,主要是中书、门下、尚书三省,再加上一个秘书省。现在三省合为政事堂,进入三省就相当于在政事堂钉钉子,进入秘书省依旧是皇帝近臣,都是清贵的去处。

    当天下午,帝御翰林学士院。

    一个时辰之后,开府仪同三司、秦王傅冯道宣麻拜相,进司空,加平章事、文明殿大学士。

    根据制书所言,文明殿大学士为重望老臣所任,位在昭文馆大学士之上,加之是为诸相之首。自此,政事堂三相公变为四相公。

    同时,制令孙启祥罢西京留守兼知河南府事,加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诏令入京。

    这个消息传出之后,集贤相朱庆尧上书请辞。


………………………………

第一百八十四章 为尊者讳争道义

    除了宰相之位外,众人关注的还有一同入京的宋敏贞等人。

    其中年龄较大的宋敏贞为昭文馆学士、尚书省左司员外郎,胡承约任秘书省秘书郎,甘靖宇任起居舍人。

    三个职位都是能够时刻侍奉君前的职位,随着他们上任,可以想见,接下来会密集调整内朝官。

    另一份重要的诏书也在这天下午颁发,谈及的事项是避讳。

    众所周知,现在的社会准则之一就是“为尊者讳”。

    比如这昭文馆,原来叫弘文馆,唐故太子、孝敬皇帝李弘在神龙元年上庙号义宗,弘文馆就改成了昭文馆,等到开元六年庙号被取消,之后昭文馆又改成了弘文馆。

    官府机构因为避讳而改名的情况数不胜数,历史上因为避讳而产生的官场失意人也有很多,这里就不再赘言。

    总之,大周嗣皇帝即位十多天之后终于正式说明该如何避讳了。

    诏书先是说了一番大周上承秦汉、下继隋唐的正统地位,之后引用礼书“二名不偏讳”的说法,诉说滥用避讳的坏处,最重要的就一句话:其官号、人名、公私文籍,有“元昌”两字不连续者,并不须讳。

    同时又规定大行皇帝之名亦如此。

    这事早有先例,唐太宗李世民就发过这样的诏书,后来高宗李治也准备学他爹不要避讳,被有司以他是单名为由怼回去了。

    不管如何,这份诏书一出,一大批官员都准备上书称颂仁政,陈佑自也不会免俗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