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欧皇崛起-第1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到脑袋上,可能脑袋立即开花,人也当场毙命了……
所以,不管是攻城也好,海战炮击敌舰也好,火炮口径越大,破坏力也就越大……
马林前世曾经看过btv一期军事节目,是翻译自老美的,讲的是野战炮。事实上,马林的三磅炮数据,也出自这个老美李艾尔米介绍野战炮历史的节目。甚至,炮管长度065米,也是听了那老美主持人介绍的。
马林对那个用炮弹打西瓜的节目印象非常深刻,所以记住了很多内容。节目里,还提到过一种特别的炮――科霍恩迫击炮……
科霍恩迫击炮,其实就是一种臼炮。只是,它的造型比较好看点而已。根据那位美国大叔主持人的介绍,24磅科霍恩迫击炮口径147厘米,射程1000米,是荷兰人巴伦科霍恩在17世纪(1673年)发明的。
因为它能发射重达24磅的大铁球,所以破坏力惊人。即使初速不高,但如此大的铁球,砸到城墙上,也是地动山摇的。而且,它是抛射的,是从上方砸过去的,还可以越过城墙砸城里的人。
最关键的是,这种迫击炮,全重只有82公斤,铜制的,非常轻便。两个士兵轻松地可以抬着它到处布设。行军时,马车也很容易载着到处跑。
说起来,它比马林下令研发的卡伦舰炮都要短,也更轻便。不过,也正是因为炮身太短了,无法平射。因为,炮身越短,初速越低。初速低了,炮弹离开炮口没多远就会掉下来了。
所以,它不适合上船成为舰炮,只适合陆战用。因为,在陆地上发射的时候,靠着大仰角,科霍恩迫击炮可以把后坐力传递到方形底座上,然后传向大地。而大地的多稳啊?所以,科霍恩迫击炮在发射后,因为后坐力造成的位移很小。即使有位移,只要在方形底座边上划一道线,有了位移后,也可以由炮手轻松地搬回原来位置。毕竟,它轻嘛,全重也才82公斤……
但上了船则不同,船体在大海上,本就是左右摇晃的。舰炮靠近500米内平射,命中率尚且只有一两成,要是像迫击炮那样大仰角曲射,鬼知道有没有命中的可能。而且,船体是不住摇晃的。摇晃对平射影响就很大,对曲射,影响更加大过天了。
所以,科霍恩迫击炮只适合当步兵炮,不适合当舰炮。但是,因为其炮弹太重了,杀伤力十足。所以,从它被发明的1673年开始,直到美国南北战争时期,都是交战双方用来攻坚的主力。虽然北军还有格兰特将军爱用的威力更大的超级臼炮。但是,那种重型臼炮,重达7吨,在陆地上非常难以机动,往往要通过铁路线运输。不像科霍恩迫击炮,随便一辆马车,都能拉着到处走。所以,南北战争中,攻打城墙和坚固工事的时候,科霍恩迫击炮,是非常重要的攻坚火炮。
现在才1501年,防炮击的棱堡还没有出现呢。马林要是搞出这种能发射24磅铁球的火炮,还能轻松拉着走,简直就是开挂啊……
到时候,几十门24磅科霍恩迫击炮一字排开,试问哪个堡垒禁得住齐射?轰击维也纳,也许要费点劲。但轰击耶弗尔的小城堡,算个事么?
城堡的坚固程度,也更家族实力有关的。维也纳是欧洲顶级王室哈布斯堡家族经营了几百年的堡垒,自然是坚固异常,后来奥斯曼土耳其几十万大军,很多火炮,都无法攻克。
但耶弗尔的城堡算啥?不过是当地一个小家族――维尔姆肯家族经营的。耶弗尔虽然面积不小,有几百平方公里,都赶得上不少伯爵的领地大了。但是,这里并不算肥沃,和东弗里斯兰伯其它地方差不多,也是有很多沼泽。所以,维尔姆肯家族也没有太多的收入来源,只能靠着少量的耕地,和渔民的上供维持。因此,他们自然没有多少钱,来修建耶弗尔城堡。城堡的结构,根据绍尔手下探子的调查,很一般。马林估摸着,几十门24磅科霍恩迫击炮朝一个点射的话,用不了多久就能轰开城墙了……
于是,马林下令铸炮厂,开始按照他给的指标来研究科霍恩迫击炮。根据马林前世看的那个节目的数据,科霍恩迫击炮口径是147厘米,使用24磅铁球。另外,它的装药量,节目里说是142克至255克。
不过,这个装药,是针对19世纪纯度较高的颗粒化的黑色火药的。马林估摸着,现在黑色火药提纯工艺不足,可能有误差。但那也不是问题,等火药配好了后,可以试验下射程,测量后记载在案。之后,装药就固定化。甚至,可以采用定装火药的办法,方便炮兵瞄准和调整。
对于其全重82千克,马林倒是没有强求。只要保证口径不变,全重即使涨到100千克,也是可以接受的。因为,抬起100千克的东西,也不算难,照样能保持高机动性。
正好,上次哥伦布和德拉卡从印度买回来的铜还没用完,上次造假银币从英国康沃尔买回来的锡也没用完。拿来搞青铜炮,正好合适。
一旦科霍恩迫击炮研发成功了,马林就打算弄上一批,等丹麦人无暇他顾的时候,在耶弗尔城堡下排一排的科霍恩迫击炮,用漫天的24磅“铁球雨”,在最短时间内砸坏耶弗尔城堡的围墙,迅速搞定割据这里的维尔姆肯家族……
………………………………
第22章 粮食换女人计划
又是一年的金秋十月,从9月中下旬开始,东弗里斯兰境内,就展开了秋收。因为使用了钾肥、磷肥等,导致东弗里斯兰伯国的黑麦,都比别国要早一点。
今年因为增添了萨克森公国赔给马林的18万青壮和他们的家人,收割人手很充足。所以,秋收的进展还是不错的。
而且,这18万青壮,通过去年的劳动,帮马林从沼泽地里,新开垦了35万尤格拉姆的耕地,春更时种上了黑麦。另外,在春耕后,又新开垦了1万尤格拉姆的耕地。只是,因为没来得及赶上春耕,这次秋收自然没啥事。
如今,整个东弗里斯兰伯国,共有12万尤格拉姆种上了粮食的耕地(不算今年从沼泽地里新开垦出的1万尤格拉姆耕地)。其中,马林的手下贵族和将士们共拥有35万尤格拉姆的耕地。而马林自己,则独占85万尤格拉姆的耕地……
这就是马林当初消灭了大部分东弗里斯兰伯国原贵族的好处,那次屠杀,马林把原本的东弗里斯兰贵族杀了大半,他们的田产,自然被马林收归名下了。几百家贵族的土地,都集中到了马林手里。而现在又是农奴时代,土地基本都在贵族手里。所以,马林一下子拥有了这个小国大部分的耕地。虽然分封出去很多,可是,通过改造沼泽,马林又把分封出去的田地数量给补回来了……
而因为在肥料厂生产了混合了粪便、草木灰和鱼粉的复合肥料,并施如田里,导致东弗里斯兰的黑麦亩产很高,达到了500磅每亩的水准。即使是亩产较低的燕麦,也达到了亩产200磅的水准。
其中,为了养马,马林特地分出了5000尤格拉姆耕地用来种植燕麦。这次秋收,5000尤格拉姆(折合6万亩),共收获了1200万磅的燕麦,可以让境内几千匹马敞开肚皮吃燕麦了……
而那8万尤格拉姆(96万亩)的黑麦,就不用说了,平均亩产500磅以上,总产达到了48亿磅。而属下们的35万尤格拉姆耕地,也共产出了21亿磅黑麦。他们照例拿出了一半来,让马林的商会,帮忙卖掉……
这一次,马林都不用把粮食拿到国外。因为,今年德意志南部地区发生了旱灾,粮食产量骤减。马林直接把收购他们的1亿磅粮食,都通过埃姆斯河和莱茵河,进入内陆地区,然后转运往南方去了……
因为饥荒,德意志地区的黑麦价格,从1芬尼每磅,涨到了15芬尼每磅,运到南方,也是很有利可图的。起码,马林的手下贵族们可以赚到1芬尼每磅。那么,他们一共挣得了一亿芬尼,折合1666万金币……
其中,马林他哥阿德勒,就赚了10万古尔登金币。其余分封了1000尤格拉姆的属下,也分别赚了5万金币左右……
现在,每到秋收,东弗里斯兰伯国的贵族和被奖赏了耕地的将士们,都会陷入富贵狂欢……
因为从耕地里获得了太多财富,导致这些贵族和有土将士的生活水准,直接提升了好几个档次。
即使同为男爵,而且封地面积远不如国外的那些男爵。但是,马林麾下的男爵们,生活都富余得不得了。
于是,东弗里斯兰伯国的贵族们,集体做了一件事――那就是,扩建城堡……
是的,这个年代的贵族,城堡就是他们的脸面。有钱了,自然要把脸面收拾一下。之前马林免费赠送给阿德勒的城堡,大嫂丽芙现在看不上了。于是,平常比较小气的丽芙,直接表示,要扩建一个是老城堡5倍大的新城堡,总预算达到了5万金币之巨……
其他贵族,也一个德行,一个劲地扩建城堡。这也导致,秋收后,东弗里斯兰的石料价格,直接上涨了一倍……
马林倒是想向他们推荐便宜实用的钢筋混凝土的,但是,手下们都不信任这种没见过的建筑材料。所以,他们宁可花高代价去汉堡和不莱梅购买成品石料,也不愿意使用水泥……
无奈之下,马林只好给自己的新王宫使用上了钢筋混凝土。并且,扩建的奥里希城墙,也使用了水泥和钢筋……
因为钢筋混凝土的防炮击能力比石头堡垒还要强大,所以,马林都没有修建棱堡结构,直接按照老样式,建造王宫城墙和奥里希城墙……
然后,减震马车,也成了境内贵族的标配……
只是,因为保护不当或忘记上油,这些小贵族们的减震马车,经常需要更换弹簧……
没有防水油漆,弹簧还是不耐用啊……
突然,马林想到了自己积压的从英国进口的锡块……似乎,可以让弹簧热镀锡液,使之形成一副锡保护膜。这样,弹簧就不容易生锈了。而热镀锡液的钢铁,又被称为“马口铁”……
只不过,马林想到,马口铁虽然防锈,但是机会被蹭掉锡保护膜。一旦锡保护膜被蹭破了,里面的铁就会迅速氧化锈蚀……
所以,最好的方案,其实是给弹簧热镀锌液,使之成为白铁皮(镀锌铁皮),不怕生锈腐蚀,不怕蹭……
但问题是,现在欧洲人还没有发现锌。甚至,明朝人也还没有发现锌。貌似,要到明朝后期,才会发现锌的存在。好像是嘉靖年间,离现在还有几十年呢……
事实上,锌是很好获得的。一般来说,锌和铅,往往是共存的。所以,铅矿里,往往就有锌的成分。
只是,在熔炼的时候,都是上千度的高温环境下。锌有个不好的属性,那就是――沸点只有907度。超过907度,锌就会化成锌蒸汽挥发了……
但是,只要在还原炉的顶部,加一个弯曲的冷凝管,锌蒸汽就会冷凝下来,形成粗锌。然后,再熔化提纯,就形成了精锌锭……
也就是说,只要在炉子顶部加一个冷凝管的事情。可是,千百年来,人们经常冶炼铅,但愣就是没发现锌……
只要找到一个铅矿,这铅矿里多半含有锌成分。到时候,改进下还原炉,就能获得锌了……
……
跑题了,属下们出售了1亿磅黑麦,而马林自己,更是收获了48亿磅的黑麦。而且,今年的黑麦都不一定要消耗。因为,去年收获的粮食和前年收获的粮食还没吃完呢……
于是,马林思考再三,决定拿出2亿磅黑麦,去南欧销售……
西班牙地区不用说,粮价一直贵,黑麦价格长期稳定在2芬尼每磅的水平。意大利地区,原本是盛产粮食的富饶地区。
可是,因为意大利战争,去年就看见法国人和那不勒斯打生打死了,严重影响了意大利地区的粮食生产,当地很多农田都荒废了。
所以,今年意大利地区,严重缺粮。如果不从外部调入大批粮食,必然会有很多难民饿死。
于是,马林决定,派船或租船,把粮食运往西班牙和意大利销售。2亿磅粮食,以南欧的高粮价,大概能卖到300多万杜卡特金币呢。
只不过,西班牙还好,意大利地区,经过法国人的劫掠和摧毁,未必能拿出那么多钱来买……
于是,马林想出了个绝妙的主意――粮食换女人……
意大利人口多,女人也多。而马林手下,有一万几千光棍呢。这些混蛋,现在看见女人就眼睛发绿……要不是东弗里斯兰伯国的法律严苛,这些女人估计就敢随便把女人往草丛里拖了……在马林公开砍了十几个乱来的的家伙的脑袋后,这群人才老实下来……
但是,光这么弹压,也不是个办法。毕竟,人家也是正常青年,也是需要女人的。作为统治者,你不给人家想办法,还杀人,的确有些不人道。但马林也没办法啊,社会总要秩序的。不能因为理解这些光棍就放任他们胡来……
作为一个负责任的统治者,为了解决国内光棍太多的问题,马林还是想了办法的……
之前,先是看到克里米亚人贩卖东欧毛妹,就打算多买些。但是,眼下,马林忽然发现,因为战乱和饥荒,意大利妹子也很多啊……
虽然说,马林去搞意大利妹子来给本国男青年,对意大利男子不公平。但是,马林是东弗里斯兰伯国的领导者啊,又不是跟意大利人收税的。所以,意大利(外国)男人我管他去死?他们又不给我纳税……所有的有国际主义思想的领导者,都是大萨比……
于是,马林决定,启动“粮食换女人”的计划。用多余的粮食,换取漂亮的意大利妞……
什么?你说粮食换不到美女?我要告诉你,当年……三年――灾害……期间,一袋大米,妥妥地能换来一个花容月貌的村姑当老婆……
别说大米了,就是红薯、胡萝卜等杂粮,也能换来美女老婆……
而且,当时的大米都是要上交的。一般人家即使有剩余粮食,也都是红薯、胡萝卜等杂粮……
如果,你存了很多杂粮。那么,恭喜你,那个年代,你绝不会成为光棍。只要能挑一担杂粮上门提亲(要挑那些缺粮的家庭),不管长得有多美的,也能给换来当老婆……
同样的道理,在意大利爆发饥荒期间。只要马林手下奉上一麻袋黑麦,那些穷人家,就会愿意把女儿送来……
不要以为这么做残忍,实际上,这是一个双赢的局面。送女儿的家人(女孩也许还有弟弟妹妹),会因为这一麻袋黑麦,而渡过灾年活下来。而女儿到了能出得起粮食换女人的家庭,虽然丈夫未必出色,但至少饿不死人,能活下来……
你女儿很出色,很漂亮?没问题,一麻袋黑麦不够,那就两麻袋……
总之,在灾荒年份,没有什么问题是一麻袋黑麦解决不了的。如果有,那就两麻袋……
一麻袋才100磅重,即使灾区粮价贵,有2芬尼一磅,100磅黑麦也才值200芬尼,折合333个金币。就算是两麻袋黑麦,也才值666个金币。特么的,666个金币就能换个美貌村姑,还是良家的,比从克里米亚汗国那里买都要划算很多。
两亿磅黑麦,有200万麻袋。如果全拿去换女人,即使是换两麻袋黑麦一个的漂亮姑娘,也能换100万个……
当然,即使马林想这么搞,也没那么多姑娘给他换……
所以,马林的打算是,其中大部分粮食,卖给西班牙人和意大利的有钱人。然后,拿出少部分粮食,去意大利灾区(尤其是被战火蹂躏的那不勒斯王国),换2万意大利姑娘回来。总共需要的粮食,大概在200万磅到400万磅之间,只占2亿磅粮食的一小部分。
之所以要多换几千个姑娘回来,其实是为了吸引移民用的。德意志内陆地区,那些男孩多的农奴家庭,男人娶不起老婆,是很正常的。
马林有了这多余的几千姑娘,完全可以拿来当诱饵,吸引那些想娶老婆又没钱的,诱惑他们来为自己卖命。而自己,则做主奖励给意大利美貌村姑……
但想着想着,马林突然一拍脑袋――都忘记在条顿国那1万新兵了。那些人,也基本都是光棍啊……
于是,马林立即更改计划。把粮食换意大利美貌村姑的数量,从2万人,提高到了3万人……
至于意大利地区因此会男女不平衡的问题,关马林p事?他只在乎那些帮他卖命的将士和百姓,外国佬与他何干?想要老婆?行啊,加入我们,为我效命先……
同时,马林在东弗里斯兰,颁布了《本国女人禁止外嫁》的法令。为了平衡国内男女比例,在本国男女平衡前,马林严禁任何家庭,将女儿嫁到东弗里斯兰以外的地方。如果违反,该女子父母兄弟姊妹,直接入狱,贬为奴隶(比农奴更低级的存在,完全没有人权)。即使贵族想要和国外贵族联姻,想要嫁女儿,也需要得到马林的特批。否则,贵族爵位和封地也要剥夺,全家被驱逐出境。该法令即日生效,在国内光棍消失后官方会宣布终止效力……
………………………………
第23章 既然粮食辣么多,那就养猪吧!
马林从没有想过会因为粮食太多而苦恼,是的,马林现在因为粮食太多而苦恼万分……
去年秋收的时候,马林就储备了共5亿磅的新旧粮食没有卖。然后,马林大肆移民,使得东弗里斯兰伯国的总人口,达到了15万人。
可是,15万人敞开吃粮,一年下来,也才消耗了1亿磅黑麦,还剩4亿磅存货……
这一年,整个东弗里斯兰的下层阶级,都很幸福。因为,面包真的管够!因为粮食太多,马林都不让在粮食里掺杂别的东西了。掺杂草糠的“科勒面包”,也降低的掺杂量。
15万人,吃掉1亿磅粮食,平均每人每年吃掉6666磅黑麦――这在这个年代的欧洲是何其恐怖的数字!
现在,东弗里斯兰伯国的贵族,已经开展了一项新业务――那就是,用库存黑麦去换取贵5倍的小麦,然后吃小麦面粉做的白面包……
也就是说,富裕的东弗里斯兰伯国贵族,已经不稀罕吃黑麦面包了,而是改吃中世纪贵族们更青睐的小麦面粉做的白面包……然后,吃白面包时,必定涂足了黄油,配上足够的奶酪……
不掺杂的黑面包,曾经是东弗里斯兰伯国的贵族和将士们最喜欢的。可是,有钱了后,他们就不屑吃黑面包了。只有吃小麦面包,才能彰显身份――这真是土豪的思维……
实际上,马林知道,别看黑面包味道不咋的,真论营养,比小麦面粉做的白面包更加好。只是,他也不能阻拦手下们的土豪行为。毕竟,人有钱了,总要有个展现自己土豪的方式,不然,会憋得难受的……
就像项羽说的那样“富贵不归故里,如锦衣夜行,谁人知之?”……
同样的道理,对于这些贵族而言,“富贵不吃白面包,谁人知我土豪?”
别说这些手下的贵族了,安吉拉和小姨子费丽斯,也认为,是时候顿顿吃白面包了……
毕竟,别的王室都是顿顿白面包的,咱还吃黑面包,太掉身价,不符合土豪身份……
然后,马林就随大流,也跟着一起吃白面包,敞开蘸黄油,奶酪随便往嘴里塞……
只不过,这么吃,不担心发胖么?
不说那些家里放满了粮食的土豪,马林自己,就积存了太多粮食。去年粮食存留了4亿磅,今年又新入仓48亿磅……抛开要拿去南欧卖的2亿磅,还是留下了68亿磅的超多的粮食……
为了保存粮食,马林在奥里希城北,又砌了一个外城,和奥里希城连在一起。这个外城里,不住人,只放粮食……
因为水泥开始量产,马林砌城墙和修新的粮仓,全用水泥……粮仓是水泥和砖头,城墙则是钢筋混凝土……
砌一座外城专门来放粮食,除了马林,也没谁了……
68亿磅粮食啊,那可是30万吨粮食,马林无比头疼如何消耗这些粮食……
虽然,他很想用粮食来招揽移民。可是,他也不敢告诉别人,说自己有68亿磅存粮啊!要是那样说,肯定会有贵族组队来打劫的……仇富的人,哪个年代都有。不管是穷人,还是贵族……68亿磅粮食,要是按照1芬尼每磅的价格卖出去,价值千万金币。这么大的财富,就是那些大贵族,也要红眼发狂的……
所以,马林只能保守秘密不乱说。幸好,东弗里斯兰伯国和外国的交流,主要发生在埃姆登港。奥里希这边,别国的人很少。因为,即使是商人,奥里希也都是马林组建的商会的商人。而且,马林资本雄厚,外国商人根本插手不进奥里希的商业活动……
而且,马林在修建储存粮食的外城和运进粮食的时候,都是严密遮挡好的,运粮车子都是有外加木车厢的,外人也看不出运输的都是粮食,很多人还以为是建筑材料呢……
不但如此,专门用于存放粮食的北外城,里面没有一个平民,都是马林自家农奴组建的民兵卫队,比较可靠,都没有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