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平淡为官-第10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哦,爱卿快说,朕恕你无罪。”赵祯问道。
徐清行了一个大礼,然后说道:“只要陛下以兄弟邻邦之仪对待西夏,而不再以君臣之仪来对待西夏,臣可以保证,不出一个月的时间,完颜乌古乃必定全力完成我们所想要的目的。”
“什么,让朕以兄弟之礼对待李元昊那个叛国之贼!”赵祯真没想到徐清的计划竟然会拉扯上在这件事中一点关系都没有的西夏,这让赵祯一时之间有些接受不能,在他的心中,虽然恨着辽国,可在赵祯的心中,对于西夏的恨才是更加刻骨铭心,毕竟辽国在宋国之前便已经建立,要说多痛苦也称不上,只是有些不甘心而已,可李元昊却不同,他是活生生把宋朝的土地给割裂了出去,这对于宋朝的皇帝来说,自然是血海深仇,现在让自己跟李元昊称兄道弟,赵祯情急之下便说出了以上这番话。
不过他很快便冷静了下来,徐清并不是一个无中生有的人,也不是一个大放厥词的,所以他很快便问道:“朕与西夏称兄道弟,与女真何干,完颜乌古乃又岂会因为李元昊而全力奋进?徐卿,其中因果,可否诉与朕听。”
(本章完)
………………………………
第274章 274。阳谋大势
“陛下臣之所以如此做,其中应由还请陛下可以细听,完颜乌古乃,臣虽然没有见过,可作为女真族的第一勇士,也是最为强大的部落首领,其实力和心计必然不少,若是让他茫然起兵,必定会畏畏缩缩,这样一来,我等之计策与目标必将落空,到时一场大战又或者是割地赔款必然少不了,所以我等必须要给完颜乌古乃创造出一个让他可以肆无忌惮释放自己心中野心的机会,而这个机会,在微臣看来,就在于西夏国主李元昊。
此人金戈铁马一生,武功赫赫,可是为人却过于桀骜,虽守弱土,却以王朝国号相称,自比与辽宋之间,不以小国自居,自从在战场上两次三番击退辽宋的军队之后,更是狂傲不可一世,可称得上是骄傲放纵之人杰了,而这样的心胸与气魄,到现在为止,无论是辽国还是宋国,却一直都没有承认他大国的地位,来往使节的诏书上,也往往是以臣礼对待他,李元昊桀骜如斯,心中必然是十分不满的。
而陛下若是在此时,能够以兄弟之礼对待与他,李元昊心中即便不生欢喜,也必然会有骄纵之情溢于言表,而在他的心中,也必然会记恨起另外一方来,毕竟我宋国武力虽不如辽国,可财富可谓富甲天下,十倍于辽国也犹有甚焉,我朝都承认了西夏的地位,而辽国却并没有承认西夏国的地位,以李元昊之心胸,必然会趁现在这个辽**队屯兵与瓦桥关的大好时机,率兵前往夏辽边境之上。
此时无论辽国是允诺夏国同等地位,还是想要保持原本的状态,都势必要调动军队前往夏辽边境以防止有万一的情况发生,辽国虽大,军队也有上百万,可是真正的精锐却也只有二十余万而已,其中绝大部分的军队安排在了瓦桥关边境,此时我朝也已经在此地集结了四十余万的军队,还有六十万的民兵、乡勇,兵力已达到辽**力的一倍,此时从瓦桥关调兵,必然会使防线出现巨大的破洞,萧惠不是傻子,这样的事情他是绝对不会做的。
所以兵力只能从其他地方调配,而唯一可以进行调兵的地方,便也只有东北了,在那里,有着辽国为数不多堪称精锐的部队,而如今,女真分划为两个部族,其中熟女真已经纳入了辽国的统治之中,而另一部分虽然没有归服,可在辽国的计策之下,也是常年生活在极度贫困的状态之下,温饱尚且不能,更别说打仗了,调动那里的军队,就十分的合理,而只要东北的军队开始减少,完颜乌古乃就有了一个十分适合的发兵机会,到那时,就由不得他再继续犹豫了,毕竟东北空虚的机会就这一次,若是失去了,那完颜乌古乃真的配不上英雄这个称号。
陛下,这就是臣之所以要陛下对西夏行兄弟之礼的原因,忍一时之屈辱,得长久之昌隆,此乃百年大计,还请陛下慎重考虑。“赶到皇宫的路上,徐清的脑海中慢慢勾勒出了自己心中的计划,在他眼中,这计划无疑是十分可行的,而他不知道的是,当年富弼劝服辽国时,用的就是这个办法,引西夏与辽国作对,然后坐山观虎斗,而现在,这个计划则从徐清的嘴中说了出来,历史这个东西,有的时候还真是让人捉摸不透。
赵祯听完之后,沉吟了一番,对于李元昊的了解,赵祯可以说是非常的深了,毕竟他登基一来,与西夏国开战的次数是最多的,几乎每一年都会打上一次,唯有去年才稍稍停下了讨伐的步伐,而几次征战以来,对于李元昊的脾性,赵祯也摸到了一点,确实如徐清所描述的那样,一个十足的自大狂,以李为姓,说自己是唐朝皇室的后代,这种种举动,无一不是在挑衅着辽宋两大国的底线。
若是真的与他称兄道友,李元昊或许真的会如同徐清所说的那般行动也说不定,可是赵祯的心中还是有些不确定,他看着徐清发问,“徐卿,李元昊虽然桀骜,可也多有谋断,他真的会如此轻易的中计?“
“陛下,此虽计也,亦是势也,近两年来,西夏东征西讨,从我朝与辽国之间夺取了大量的土地,此虽让李元昊之财富与日俱增,但也让他心中的骄纵之情越发放纵,据西夏之中的线人汇报,李元昊从去年开始,便在西夏国内广泛建造遗冢,足足建造了三百六十座,每建完一座,便将其民夫工匠全部杀死殉葬,短时间内已经是让西夏国内人人皆有怨言了,除此之外,此人更是尤为好色,喜欢将自家大臣的妻子接到宫**自己淫乐,百官惧怕李元昊,只能将自家的妻子送入宫中,可对于李元昊的恨意,却是与日蔓延,而他的身体,则是日复一日的衰落下去。
可以说,此时的李元昊,已非当年五千党项兵便创立西夏的开国英雄了,而是一个威望日渐下滑,武功日渐迟废的老人家了,而他的心中,却依旧有着一颗桀骜的心,像他这样的人,必然会想尽办法来证明自己并没有不如当年,而证明自己的最好办法,就是让更加强大的人来承认他,还有什么比宋国承认他更为让人美好的呢,只有辽国了,李元昊虽为人狡诈,可他毕竟还是个人,只要是人,必然会有所追求是理智所不能控制的,此便是大势,只要我等顺势而为,革新便有了依仗。“
“呼。“听过徐清的解释之后,赵祯的心中再也没有了之前的忐忑,是啊,李元昊即便再聪明,也终究有着人该有的本性,他渴望辽宋的认同,也渴望自己依旧是个年轻时被人所敬仰的英雄,这不是理智能够控制的,赵祯看着徐清,心中不知不觉间有了一丝丝的警惕,徐清从来没有见过李元昊却能讲李元昊的心思洞如观火,那自己的心思呢?
赵祯想到这儿,心中竟然对徐清产生了一丝杀意,不过看着徐清那一脸恳求的表情,赵祯心中那一丝丝杀意便慢慢消散了,这样的人作为敌人很可怕,而自己和他,并非敌人,赵祯在心中告诉着自己,口中则是说道:“既然如此,明天朝议时,你便上奏折让百官谈谈吧,只要诸大臣没有意见,便执行吧。“
第二天上朝,徐清的计划很快便获得了众人的认可,反对派当然也有,不过在改革需要稳定这个大方针之下,再多的反对也没有什么用处,这也是历史上为什么富弼会成功的原因,宋朝的官僚并不是傻子,他们不像后世明清的书生一样,一辈子只看四书五经,宋朝的士大夫既有唐朝时的洒脱,又有这个开明朝代所独有的自由和独立,这些万里挑一的士大夫,有着中国历史上最为璀璨的灵魂。
吾善养吾浩然之气。
为天地立心,为万民立命,为往圣立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如此帝王雄心孕育在一个个的读书人心中,不得不说,这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情。
徐清的奏折通过门下省传达各部,而通知西夏的书信则早已经在决定的那一刻便由由十只信鸽带出了城外,他们一站一站的非,在第二天的时候,成功将消息带到了边疆,此时边疆之上的统兵大将已经换成了种世衡,因为秦凤路的安抚使徐清此时正在汴京,所以当这封信送到秦凤路衙门的时候,自然是作为二把手的种世衡来处理了。
种世衡看着诏书中的内容,心中自然是有些不忿,作为将门世家,在种世衡的心中,与西夏称兄道弟简直就是耻辱,简直就是对不起战死的兄弟,还有自己的父亲和爷爷,他们的一辈子都是在与这些国家做斗争,而现在,一个小小的西夏竟然要承认他的地位,这让种世衡实在是很难接受。
可就算他再怎么不接受,他还是得接受,谁叫他是宋朝的将领呢,在现有的制度下,军队就是要听从中央朝廷的安排,即便是后世鼎鼎大名的岳飞,也不得不如此,这就是制度的作用,种世衡也只能勉强接受,带着这封诏书便亲自去了骑马去了西夏边境,然后一路来到了西夏的首都兴庆府,还没来得及休息,就被李元昊给召见进了皇宫之中。
之所以李元昊会立即召见种世衡,是因为他知道种世衡的来意,从汴京飞出的信鸽,早早便飞到了兴庆府,这些信鸽都是从西夏驻扎在汴京的使者那里借来的,毕竟汴京除了他们之外,可不会培养什么飞到兴庆府的信鸽,除非他想当间谍,而靠着这些信鸽,这个消息早在一天前便传到了李元昊的耳朵中,所以他才会一听到有宋朝的将领入关,便立刻让人把他们带了过来。
与宋国平起平坐,从此之后,他就可以用朕这个字了,他的封号也不再是王这一个字,而是皇帝这两个代表着至高无上权利的字,虽然这些东西,以前也有,可那只是他自己叫叫而已,出了大夏,可没人认他这个皇帝,而现在,有了宋朝的认可,那么即便是宋朝的官员,以后若是要给他行书,就也得用陛下来称呼自己,这对于李元昊来说,可谓是一种巨大的诱惑。
向天下称帝,一来可以满足自己心中对于权力和名誉的渴望,二来也可以加强夏朝的凝聚力,而且此时唯一可能会反对的辽国也已经将全国一半的兵力集中到了宋辽边境之上,对李元昊来说无疑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了,所以他即便知道宋朝皇帝压根没有安好心,可李元昊却还是愿意心甘情愿的跳进去,毕竟好处就在眼前而坏处在李元昊看来并不会发生,这是他的信心所在。
所以在接受宋朝皇帝的诏书之后,李元昊立刻让自己的文武百官开始在兴庆府外策划一场声势浩大的登基封禅大典,以此来告知天下黎民自己的功绩是如何的昭彰,而一封李元昊亲自书写的信件也从兴庆府出发,飞往了遥远的辽国首都临潢府。
而辽国的皇帝接到这封信还没多久,李元昊便带着二十万大军来到了辽夏边境之上,二十万人对于西夏来说,大约相当于其兵力的一半,并不算多,也看得出来,李元昊的内心并不是特别想打仗,可对于辽国来说,却不得不派出同等的兵力来与之匹配,毕竟谁也不知道,李元昊会不会突然之间下令进攻,这是一个战争的疯子,谁也料不准的。
当西夏与辽国在边境线上开始对峙的消息传回汴京之后,徐清便开始等待起了女真族的反应,每天几乎都是在等待的过程中度过,而因为西夏与辽国的对峙越来越紧张,停留在瓦桥关外的辽国大军也开始动作频频起来,显然,萧惠并不想再继续拖延时间了,这也让富弼的言语开始变得无力起来,平淡的海水下,汹涌的浪涛一触即发,只是不知道到底是从辽宋之间发生,还是从辽国内部发生了。
这种等待的感觉,对于宋朝君臣每一个人来说,都无疑是一种煎熬,三国、四种势力之中,若论最不想打仗的,绝对是自己,这一点对于徐清等人来说是最为致命的,毕竟其他人就算打败了,也不会有什么事,而他们则会立刻下岗,而这次改革也将彻底变成昨日黄花,这是朝堂之上所有重臣都不能允许的,所以几天下来,上朝的时候往往能看见有的人直接倒在了地上,脸色青黑,这都是失眠惹的祸,包括徐清也是,不受机谋所影响的命运,对于他们这些人来说,太煎熬了。
一天复一天,每个人的心中都隐藏着极大的恐惧和期待,而在十天后,一个消息总算从遥远的北方高丽国传来,女真族完成统一,完颜乌古乃率领手下八万铁骑,正式向辽国东北境内的所有其他部族宣战,两天之后,辽夏边境十万人开始撤退,这两条消息,让整个大宋君臣都不约而同的舒了一口气。
大宋,安矣。
(本章完)
………………………………
第275章 275。忍
随着完颜乌古乃在辽国东北汴京上的动作,瓦桥关外的萧惠等人的动作也渐渐越来越焦躁了,根据富弼传来的消息,现在的萧惠和北院大王几乎每一天都要接见他两次左右,询问他关于宋朝皇帝的意见,并且手下的军队也开始不停的在瓦桥关外进行调动,营造出一副山雨欲来的模样。
只不过这些举动并不会吓倒徐清,他很清楚的知道,若说此时的宋朝正在经历改革的阵痛实力有所下降的话,那么辽国的实力相比起二十年前,宋真宗朝时,简直就是做过山车一般的下降,是根本不可能有能力同时应付两场以上的战争的,这一点并不会因为统治高层的决心而改变,一个国家的实力,如果使用过度了的话,那么他得到的结果,绝对不会是一个好的下场,萧惠等人尽管无恶不作,可大脑却还是保持着清醒的,所以徐清相信,这一切,只不过是在掩人耳目罢了。
不过宋朝君臣也不敢掉以轻心,在这段时间里,韩琦和夏竦两人通过殿前司和枢密院,不停的将北方的百姓武装成拥有一定战斗力的部队,这样一来虽然花费很大,可却能让南方和西部继续保持稳定,短时间内,已经有三十万人获得了朝廷的武器,还接受了三个星期左右的训练,虽然不能称得上是真正的军人,可派上战场作为辅助部队还是没有什么问题的。
四十万的禁军,六十万的厢军、乡勇,再加上三十万的农民武装,总共一百三十万的军队,守卫着瓦桥关东西长达两百里的范围,可以说只要辽国的皇帝不犯傻,对宋国发动全面进攻,瓦桥关绝对是固若金汤,不可攻破的,而有了这一点作为前提,富弼的谈判也开始慢慢的强硬起来了。
刚开始前一个月的时候,他还不停的纠缠着辽国让十座城市减为七座,而现在,则是把十座城市直接从签约名录中给取消了,只是在岁币上增加了十万,没办法,若是一分钱也不出,说不定萧惠真的会狗急跳墙也说不定,毕竟一个多月的时间,五十万大军驻扎在这里,但是军队的粮草花费就已经有五十万贯左右了,岁币增加十万贯,对于萧惠等人来说,已经是难受至极了,除此之外,富弼是一个子都不愿意让了。
而这样的条件,萧惠自然不能接受,就像富弼所想的那样,带着如此庞大的军队到宋朝的边境线上来,最后就拿了十万贯钱回去,这对于萧惠来说,简直就是个耻辱,所以刚开始的时候他是坚持不同意,他要求富弼必须让宋国皇帝答应在原来的岁币基础上再增加五十万贯,然后每年的布帛要多给十万匹,答应这个条件,辽国就撤军。
显然宋朝是不会答应这个条件的,反正现在时间是站在自己这一边,只要时间拖得越久,辽国的压力就会越来越大,不答应就是不答应,若要按照徐清的想法,别说是十万贯岁币的增加了,就算是原本的岁币都想一笔勾销了,可没办法,谁让现在宋朝的军队还是一盘散沙呢,想要正面跟辽国作战,简直是找死,所以也就只能忍耐了。
因为朝廷态度空前的坚定,也让富弼有了反对的勇气,即便辽国的军队不停的在瓦桥关外张牙舞爪,可每次见到萧惠和耶律洪基的时候,富弼始终坚持着自己的意见,就算是刀斧手在侧,富弼也不改其志,几次三番下来,事情便开始进入到了黏着的消耗战中。
关外是辽国的士兵不停的军演,关内则是所有的士兵们开始紧张的训练,两边每天消耗的物资,都已万贯来统计,其中宋国的消耗还要更加大一些,毕竟宋朝的军队更多,人力成本也比辽国要大得多,每天的花费基本都在三万贯左右,而为了让这一百三十万人能够吃得上饭,除了直接从河北、河南运粮之外,还要从南部和东部运送一批粮食过来,每天奔波在粮道上的农夫差不多有两百万左右,要不是宋朝富甲天下,这仗还没打,光是这笔钱就能把人给压死不可。
而这样的结果,徐清等人却很高兴,因为这几乎已经是他们所能设想到的最好结果了,虽然还有更好的结果,比如说辽国答应了他们的要求随后撤兵,不过这样的结果显然不太现实,辽国乃是天下第一大国,军事实力更是毫无争议的天下第一,想要让他乖乖撤兵,那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能像现在保持紧张的过程中让和平存续下来,这就已经很不容易了,他们现在需要做的,就是把现在这个状态保持下去,然后等待辽国内部的事情开始发酵。
当然,徐清这样的做法,引起了许多保守派中主和派的不满,在他们的眼中,耶律洪基的要求并不过分,只是增加了五十万贯铜钱和十万匹布帛而已,这笔钱加在一起甚至不够现在军队调动两个月使得,若是时间再拖延下去,则花的钱会远远超过这个数字,这又何必呢?
这样的舆论很快就在汴京的朝堂上传扬了开来,对此,徐清赶紧找了范仲淹和包拯两个人商量了一番,对于这样的言论,范仲淹这种以国家天下为己任的人自然是受不了的,给钱是一回事,给多少则是另外一回事,给十万,西夏和吐蕃、大理等国看到了之后,只会觉得辽国要的少,宋国坚韧了,可若是答应了耶律洪基的要求,那在他国眼中的印象可就真的败坏了。
这可不是五十万贯钱能买的回来的,所以范仲淹等人是坚决反对这样的言论,徐清和包拯也同样是如此,三个商量了一番之后,在所有人的一起努力之下,很快便草拟了一封奏折,在第二天由范仲淹公开在朝堂之上,对着文武百官和皇帝念出了三人的想法,便对主和派的那番言论进行了强力的驳斥,这也瞬间引爆了整个朝堂政治的风暴。
范仲淹这边刚念完,保守派的大臣就站了出来,将范仲淹说过的话全部给驳斥了一遍,尤其是国体有损一说,在那位大臣的口中,若是因为五十万贯国体便有损的话,那么十万贯国体就不会有损了么,积沙成塔,聚木成林,今日若退一步,那么明日就会退两步,西夏、吐蕃等国见我朝向辽国出让岁币,那他们又会如何对待我等呢?
既然是要让,那便多让一些就是了,早日结束这无谓的争吵,比五十万贯钱币来的更加值钱,又何必在这些小钱上争论不休呢,这样的发言顿时让主和派的斗志重新燃烧了起来,范仲淹和徐清等人对视了一眼,眼中尽是无奈和乏力。
像他们这样人,其实无所谓主和还是主战,也无所谓改革还是保守,更多的情况下,其实他们更加接近于实干派的作风,而现在这样无尽的扯皮,就是他们最讨厌的,这也让徐清深刻的认识到人们的思想若是不统一,对于一个国家的行动来说,会有多么的不利,而且这还是朝堂之上的官员,尚且如此,那么民间的百姓呢?
就在此刻,徐清突然意识到了现代的媒体到底有多么重要了,媒体,这一现代社会的第四种权利,他们可以将黑色抹成白的,也可以把白的抹成黑的,能把一个普通人变成英雄,也可以把英雄变成狗熊,当然,更为重要的是他还能把人民的思想统一起来,让所有人知道一些正确的信息,而不是一些小道消息,这在古代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毕竟此时的人类大多都很迷信,因为一道偈语而推翻一个王朝的故事更是比比皆是,而宣传,则能够让一个朝廷变得更加稳定。
报纸的诞生,显然是十分有必要的了,而且为了要把天下的图书馆、图书站给填满,所以徐清早在三个月前便下达了研究新型纸张的命令,经过这段时间的研究和改良,总算是有了新的收获,他们通过不断的测试,最终从竹子中提取到了跟木头上一样的造纸成分。
用竹子造出来的纸,虽然颜色相比起木头做出来的纸要稍微黄一些、硬一些,可质地却非常的光滑,而且放在书房中,还会有一股竹子的香气,非常的好闻,更为关键的是,这些纸,可比木头做成的纸便宜多了,木头生长的速度慢,而竹子的生长速度则几乎是所有绿色植物中最快的了,用他来造纸,不仅价格便宜,而且还可以带动竹子产业的发展,何乐而不为呢。
有了这些便宜的纸,想要开一家报社似乎也就不是特别的难了,不过为了后世着想,徐清并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