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平淡为官-第15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是富裕家庭出生的孩子了,在这种状况下,他们的身体素质自然是非常优秀的,所以附庸军的战斗力并不弱,而在价钱上却要便宜的多,招募他们,自然要比招募宋朝自己人要来的划算。
当然,这还不是最主要的原因,若是单单只是需要多花钱的话,徐清依然还是希望宋朝人能够来当兵,毕竟附庸军再怎么好使,若是他们的数量太多的话,那么控制起来就会出现十分严重的问题,而宋朝自己的军队则更加容易控制,同时把最先进的武器给他们使用,徐清也不用担心他们会把这些武器拿去做研究,然后给自己本国的武装所使用,可使用这些本地的附庸军的话,徐清就需要担心这个问题,虽然他们很便宜,可终究不是自己人。
他们来当兵也只是为了借着在宋朝军队之中当兵来让自己的家族在自己的家乡更为稳固而已,颇有一种来军队当人质的感觉,虽然这种感觉并不严重,可对于一部分人来说确实是如此的,在这种隔阂之下,谁都不放心谁,徐清自然也不放心他们。
可是很无奈的是,面对宋朝军队那越来越高的死亡人口,参军这件事开始变得危险起来,而赔付的价格看起来很高,可是在很多中产阶级看来,用这笔钱便想要买自己孩子的命显然是一件十分不划算的事情,而对于那些底层百姓来说,虽然现在过得辛苦,可只要努力,还是能够活下去的,当兵虽然能够赚取丰厚的工资,可是有命赚不一定有命享用啊,又没到迫不得已的地步,又为什么要去当兵的?
在这种思绪的影响下,宋朝人当兵的比例下降无疑是非常快的,毕竟此时不是太平盛世,招兵入伍便是要你上前线打仗的,面对死亡,只要还能活下去的人,始终不愿意上战场的,至于爱国精神,这种概念大部分现在还停留在知识分子和顶层人士脑子里,底层老百姓对于爱国的概念是十分轻微的,毕竟现在的底层百姓与上层人士的矛盾实在是非常的深,贫富差距的日益扩大,让许多底层百姓更多的把热情放在了国内的公民运动上,而不是国家的战争之上,想要招募他们,无疑是一件很难的事情。
而附庸军则不同,对于他们来说,加入军队之中,是光宗耀祖的行为也不为过,而加入宋朝的军队,那简直可以称为是至高的荣耀,这就有点像刚刚改革开放的时候获得美国国籍的那一批人,当时获得了多少国人的羡艳,仿佛进入美国就进入理想国了一般,此时的殖民地百姓对于宋朝也是如此状态,谁都想获得宋朝百姓的身份,谁都希望去宋朝本土留学,这个时候若是给他们参军的机会,自然会让许多人进入到宋朝的军队中来,这是完全没有任何问题的。
所以最后在权衡利弊之后,朝廷还是选择了扩大招募附庸军的决定,将原有的全球四十万左右的附庸军增扩到七十五万左右,其选拔标准也从原本的下等贵族扩张到富农、作坊主、部落酋长家族、以及城市市民之中,同时扩大附庸军军官的比例,原本在附庸军中为了保证宋朝的绝对领导,军官比例是十分低下的,大概每一千人中,军官的人数在三十个人左右,而与之相比宋朝军队每一千人的规模,军官人数在一百人左右,差距无疑是十分悬殊的。
三分之一的差距,让附庸军的战斗力自然不如宋军来的强大,在组织结构上也相对比较松散,这里面当然也有财政因素的考虑,军官相比起军人来说,所需要花费的钱自然要大得多,并且他们一般都是殖民地中等以上的贵族,为了交好他们,自然也需要给他们一些工资以外的利益作为笼络,所以招募的人员自然是非常少的,同时这些军官中还安排有大量的宋朝军官,以此来加强对附庸军的控制,现在这些军官数量也将得到极大的开放,由原本的一千人五十人左右,甚至还开放了将军级别让这些殖民地中的高等贵族来担任,在这种条件下,五十七处殖民地立刻获得了大量的兵源,同时依靠这些军官名额,宋朝又拉拢了一批正在摇摆中的贵族,一时之间殖民地上的战情总算开始向着宋朝有利的方向走去,战争的天平终于开始倾斜了。
在这个过程中,宋朝也不停的调整着自己的政策,在对殖民地本土人士上,采取了更为宽容的政策,原本只有大富豪和王公贵族可以让自己的孩子进入宋朝的学府学习新的文化,现在经过徐清等人的商议,最后决定将外国留学生的名额从原本每年三千人开放到一万人的规模,同时在这一万人中还将有四百人接受宋朝的补贴,招收穷困生进入宋朝接受教育,接近三倍的成长,无疑会让更多的人进入到宋朝的大学中享受宋朝的文明,而招收贫困生的办法,也会给一部分人一个咸鱼翻身的机会。
虽然这个机会十分的微小,只有四百个名额,可这总好过原本根本无路可走的尴尬境地,这样一来,绝对会缓解一部分人对宋朝的强大敌视,除此之外朝廷还把原本只给本地国王、高等贵族的勋爵赐给在战争中有功与朝廷的附庸军,甚至连宋朝的国籍也能够给他们,让他们正式成为宋朝的国民,在租界中享有宋朝国民的地位,彻底脱离自己落后的国家,享受宋朝所拥有的一切物质财富,成为一名宋朝的贵族,而不是自己国家中一个不起眼的王族公孙。
而对于那些愿意效忠于宋朝的王族、公族,宋朝自然也不会吝啬于赏赐,除了将原有的爵位进行提升之外,还大量促成他们和王室宗亲的公主、郡主、县主们进行联姻,同时也希望皇室宗亲们娶这些王室公族们的女儿为妻,以此来提升两地的联结,同时还在各地建立儒家学院,让当地学习儒家文化,以抵消当地传统宗教对于当地人的影响,这几步棋的作用虽然现在看力量不大,可是从长时间看来,则能够更加快当地人汉化的速度,同时宋朝还奖励当里人用汉姓,取汉名来加快汉化的速度,在这几重方面之下,就会有一些贵族或者是酋长开始重新回到宋朝的阵线之中,利用他们与反叛军进行作战就要比宋朝单打独斗要好得多,在殖民地上的战争在做完这一切准备之后,便正式开始了。
此时距离叛军爆发已经有一年三个月左右的时间,这段时间看起来好似很漫长可其实并不漫长,甚至称得上是神速了,毕竟要在全球上千万平方公里的广度上调集军队,对这些关键位置进行部署,所需要的时间是非常长的,而宋朝也不能在同时调动全部的船只来进行运输,总共就那么一点船,要在全球完成重新部署,同时新招募的军队还要在进行训练,而且还要给这些人灌输皇权至上的观念,这一重重的准备都需要很长的时间,以及在这个过程中与各殖民地王室、部落、公族之间的谈判也需要十分的详尽,用这么一点时间便做完了这一切,无疑是一件十分不容易的事情了。
而当这一切都部署完毕之后,平叛行动正式在狄青的带领下开始,首先受到攻击的便是靠近现在伊朗、巴基斯坦、土耳其、阿富汗等地的九块殖民地,这些地方与辽国相互接壤,武装力量因为辽国的援助最为强大,同时辽国还依靠阿富汗之间的通路将武器秘密运送到印度去,资助那里的反抗组织,现在的印度已然是宋朝最大的海外粮仓和茶叶、香料产地,印度一乱,宋朝的粮价便要飞涨,所以稳定这里无疑是最为重要的,而这里的战斗也十分的激烈。
宋朝为了应对这九块殖民地,总计安排了大约四十万左右的军队,其中附庸军二十五万,正规军十五万,全部装备后装枪,同时还装备有一千挺多管枪以及一万四千门小炮,六百们大炮,而九处殖民地军队攻击八十万左右,横距在总长约四百公里左右的战线上,军队数量绝对在宋朝之上,只不过这些军队之间互相不为统属,没有一个完整的指挥系统,并且武器也是稂莠不齐,有的装备着辽国先进的武器,有些还是自己国家生产的最初级的燧发枪。
狄青面对这样的敌人,在经过仔细的思考之中,最终选择一点突破,中心开花的方式来部署这次战争,将这九处殖民地中位于中央的巴基斯坦旁遮普省作为自己的第一个目标,在这里,叛乱军已然占领了这里的宋朝的租界拉瓦尔品第,这是整个旁遮普最大的一座城市,拥有二十五万左右的人口,其中汉人大约两万人左右,剩余的二十三万人都是本地人,在叛乱军控制了这里之后,便建立了新的王朝,同时对这里的汉人进行了大规模的屠杀,不过因为拉瓦尔品第紧靠印度河,所以在叛乱军攻克城池之前,绝大多数汉人已经乘船东行到了印度境内的殖民地中,只有极少数人留了下来并遭到了杀害,是整个叛乱军中,最大的城市。
(本章完)
………………………………
第367章 367。拉瓦尔品第攻城战
同时,只要控制住了这座城市,那么就能切断旁遮普境内的叛军与印度境内叛军之间的联系,降低叛军扩散成整个南亚次大陆的可怕结果,这对于狄青来说才是最主要的,而且只要掌握住了拉瓦尔品第,就能顺着印度河往上,直接进入阿富汗境内,只要拿下了阿富汗境内的叛军分子,就将彻底把这一部分的叛军撕成两个部分,让他们首尾不能相顾,成为两段独立的个体,这样一来剿灭的速度也能加快许多,同时降低作战的烈度,尽量让死伤控制在一个可以接受的范围之内。
当然,更为重要的是,作为租界的拉瓦尔品第拥有着整个旁遮普地区百分之九十以上的铁路和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工业,只要占据着这里,那么反叛军就会拥有十几万的熟练工人,他们可以利用这些工人修建雄伟的堡垒,也可以利用这些工人生产枪炮子弹,这对于宋朝来说,威胁实在太大了,所以第一战,就必须要夺下它。
作战的目标被确定,作战的详细计划也被快速制定,拉瓦尔品第因为是一座工业城市,在建成的那一天开始,并没有什么城墙,因为当时凭借宋朝的武力,实在不需要动用到城墙这种耗费金钱却没有什么用的东西,到后来随着旁遮普地区的本地文明也慢慢开始掌握燧发枪的制造方法,为了保证百姓的安全,所以便在拉瓦尔品第的四周修建了十几个堡垒,以保证进出拉瓦尔品第时可以足够的安全,城墙也并没有修建。
这也是绝大多数租界城市的现状,只拥有一定数量的堡垒,并没有城墙作为防御,三座租界城市也大多是因为这个原因以及指挥官的愚钝才被占领的,后来城市被占领之后,反叛军自然不会允许这样一座重要的城市保持着光着的状态,所以立刻给这座城市修建起了钢铁和水泥混筑的城墙,经过了一年多的时间,城墙并没有修建的多高,大概只有十几米左右,至于厚度则比狄青等人想象的厚得多,大概有二三十米的样子,在上面开跑车是绝对没有问题的。
在这样的高度和厚度下,对于宋朝军队来说自然是一个大麻烦,这也是为什么狄青迟迟不愿意发动进攻的原因,为的就是等待宋朝大规模炮兵部队的集结,他打算利用这万门大炮,先把这城门轰开,然后再杀进城去,与敌方决一死战。
为了实现这一点,狄青总计花费了两个月的时间,总全球调集了大量的火炮,最终实现了刚才所说的数字,总计一万六千门炮,这样的数量即便放在朝鲜战争上,也是规模空前的,而这样一支炮兵部队,为了供给他的资源,便需要用五百艘大船从印度洋各个角落向着卡拉奇运送过去,通过卡拉奇这个大型港口,最终将物资运送到拉瓦尔品第郊外,最后装备部队。
战争的爆发始于夏季的第一个礼拜,在大宋殿前都指挥副使、征南将军王駋的率领之下,十五万大军从拉瓦尔品第外的米扬瓦利出发,一路快速攻克拉瓦尔品第外的十几座堡垒,这些堡垒,大部分都是一些小型堡垒,装着几门大炮,与其说是堡垒,不如说是侦查哨更为确切一些,叛军占领之后虽然对这些堡垒进行了加固,可是面对王駋所率领的铁军,这些堡垒实在没有任何的用处。
毕竟对于堡垒来说,最佳的位置应该是在丘陵这种地形复杂的地方才最能发挥作用,而宋朝当初选定拉瓦尔品第作为租界的事情,这里可以所示旁遮普仅有的几块平原之一,这也是可以想见的事情,作为殖民宗主国,索要土地当然是要一个国家或者说是地区最为精华的地区,又怎么会要一些根本没有用的地方呢,就像当年欧洲列强来到中国,建立租界的时候,也是会把租界放在香港、广州、青岛、大连、上海、武汉这些地方,没有一处不是交通要道,海运码头,宋朝索要土地,自然也不例外。
所以拉瓦尔品第其实是一个巨大的平原,中间有一条贯穿整个南亚北大陆的印度河,是一个十分重要的交通节点,有点类似于武汉这样九省通衢的地方,在这里建造堡垒,除非是像马奇诺防线一样的通天工程,不然想要防御住大炮的轰击,是根本不可能的,所以在王駋的有序指挥下,很快这些堡垒便纷纷陷落,在经过十天时间的行军之后,最终王駋便带着军队来到了拉瓦尔品第城外。
此时其余地方的战争也已然打响,靠近旁遮普地区的叛军们拼了命的想要突破宋军的防线将拉瓦尔品第从包围中解救出来,毕竟这是现在他们这九块殖民地中,唯一一处被拿下了的租界,他们所有军队所使用的武器,几乎百分之六十来自这里,剩下的百分之四十则来自辽国和地方生产,拉瓦尔品第若是丢了,那么他们的武器立刻就会减少,到时候抵抗起来的烈度就会从火枪下降到冷兵器,这对于全副武装的宋军来说不异于屠杀,叛军们自然也很清楚这一点,所以他们自然会不惜一切代价保住拉瓦尔品第。
可王駋也不傻,他当然很清楚的知道拉瓦尔品第到底有多么的重要,所以剩余的二十五万军队,王駋除了留下了极少数人保护租界以外,几乎将他全部安排的军力全部安排在了旁遮普外的行省之中,以抵挡这外围近乎六十万人的进攻,而在拉瓦尔品第城中,则有十三万负隅顽抗的叛军正在等待着与宋军一战,在这种状况下,整个战场之上,都充斥着一股肃杀的味道。
拉瓦尔品第争夺战在一个太阳还没升起,夜晚即将结束的凌晨开始,当一万六千万大炮同时发出剧烈的声音时,犹如地震一般的强烈震动将整个寂静的夜晚变得热闹无比,而那炮弹落在城墙之上的时候,无比灿烂的花火将漆黑的夜照的如同白昼一般,还没等硝烟散尽,第二轮轰击便正式开始,连续十轮的炮击,将整个拉瓦尔品第四面的城墙近乎削掉的三分之一左右,看着那地上散乱的瓦砾,王駋心中却不敢有任何的放松,因为他知道,叛军的行动即将开始。
十轮的炮火是现如今炮管的极限,如果再继续射击,就会有可能出现炸膛的情况,所以十炮以后,王駋就得让这些火炮休息一段时间,同时十轮的炮火,也消耗了十六万发炮弹,这些炮弹堆在一起都可以变成一座山了,如此巨大的消耗量,自然不是很快就能补足的,在这种地方,铁路早就被叛军拆掉熔成了子弹、枪管,又怎么可能给他们机会用火车来运送炮弹呢,所以王駋心中连续射击的想法自然也无法实现,此时只能暂时进入休息之中。
这个时候,就显出宋朝武器的尖端来了,按照射程来说,宋朝大炮的距离要比拉瓦尔品第的炮长出一百米左右的距离,就这短短的一百米,便形成了双方之间巨大的鸿沟,那就是我的炮打得到你,而你的炮就够不到我的局面,叛军方面只能被动挨打,根本连回手之力都没有,当然,这也跟当时建立租界时,朝廷规定所有核心装备必须由本土生产的政策有关,也正是因为如此,让拉瓦尔品第无法造出如此优质的火炮,在战斗中吃尽了苦头。
不过随着炮声渐息,拉瓦尔品第城中的叛军们终于开始行动了起来,北方大门率先打开,城中旁遮普的勇士们骑着高头大马,头上绑着高高的头巾便冲了出来,一手拿着火枪,另腰间则插着一把长长的弯刀,一副枪骑兵的打扮,这无疑是整个拉瓦尔品第城中的精锐,而他们的目标,无疑也是宋军中威力最为强大的火炮部队,城中的军号吹奏着古老印度的曲子,显得十分凶猛,从城中飞奔而出,刮起一阵烟尘。
看着拉瓦尔品第城中飞奔而来的军队,王駋稳坐中阵,不急不缓的下达着命令,北面宋军对于迎面而来的叛军部队,立刻开始行动了起来,位于最前的火枪兵立刻排列好阵型,后方的骑兵部队则开始向着火枪兵两侧移动起来,火枪兵身后则有长枪兵在后方待命,只要拉瓦尔品第的骑兵逼近,这些长枪兵就会冲到前面去,组成一道人体城墙,将这些拉瓦尔品第的精锐部队挡下来。
拉瓦尔品第的士兵冲锋速度非常的快,没一会儿,双方便都进入到了对方的设计范围之内,此时多管枪开始发作,后装枪也是一轮齐射下去,拉瓦尔品第的骑兵们虽然使用的依旧是燧发枪,射程相比起后装枪来要短得多,可是战马的速度十分快,这点距离也只是让火枪兵们多射一轮而已,随着宋军的火枪第一轮射击完毕,拉瓦尔品第的骑兵们也开始射击,他们每个人手上都拿着两把枪,两轮射击之下,立刻有无数宋军倒在了地上,此时拉瓦尔品第城中又传来一阵动静,一队步兵开始从城中跑了出来,方向依旧是北门。
步兵们的速度十分的快,而在步兵们的中央,则是上千匹战马,每一匹战马的身后,都拖着一辆辆的双轮车,车子上安装着一门门的大炮,有大的有小的,足有上千门之多,显然,射程的不足让拉瓦尔品第的叛军们想出了这样一个办法,利用骑兵抵挡住宋军步兵的威力,然后给拉瓦尔品第的步兵争取时间,将大炮拖到可以进攻宋军本阵的地方,只不过王駋也不是傻子,他自然也早就想到拉瓦尔品第的叛军会使用这样的办法,毕竟这样一来,他们的炮火才算是没有白费,不然等到城墙被轰塌了,有再多的跑也就没有任何用处了。
所以他早就提前预留了一支骑兵安排在火枪兵的两侧,此时接到王駋的命令之后,立刻开始从两边向着地方军阵开始冲去,他们以最大的奔跑半径开始往前,力图要躲过拉瓦尔品第的骑兵部队,来直接攻击位于后方的步兵方阵。
奇怪的是,当宋朝的骑兵从拉瓦尔品第骑兵身旁路过的时候,双方的距离仅仅相隔一百多米而已,这点距离对于战马来说,只需要几秒钟的时间,便可以把一部分宋朝的骑兵给拦下,可是拉瓦尔品第的骑兵却并没有出来拦截宋朝的骑兵,而是与他们背道而驰,继续向着宋朝的火枪兵们开始发动冲击。
这样的举动让王駋很是奇怪,这总计五千名的骑兵,只要冲杀到步兵之中,就必然会把整个步兵方阵给捣毁,拉瓦尔品第的骑兵没有理由不回防的啊?王駋的心里不由有些疑惑,继而想到,如果他们不回防,就必然有办法可以阻挡骑兵的行动,不然若是没有办法便直接让步兵出动,在骑兵的面前,这完全就是送死,如今的骑兵,可不是中世纪时期的骑兵,现在的骑兵基本都会配备两支短枪可以进行两轮齐射,再加上一把弯刀,杀起人来的速度,要比以前快得多,并且绝大多数都是轻骑兵,来去自如,如风一般,在这种骑兵面前,步兵是很难招架住的,怎么可能就把步兵放出来,然后什么都不做呢?
王駋心里觉得奇怪,突然,他赶紧从部下的手中接过望远镜向着骑兵行进的方向看去,那是一片空荡荡的黄土地,那土看上去十分的松软,像是刚刚被撬动过似得,可是再一看周围的土地,也已经是被撬动过了的,看上去十分的正常,毕竟拉瓦尔品第是一座商贸之城,人来人往当然很多,周围的土地有些松动自然也很正常,可是王駋却觉得很是不正常,他也说不上来为什么,这或许就是一种作为将军的直觉,看着那片地,那片拉瓦尔品第的部队始终没有踏足的土地,王駋的心里有一种像是被毒蛇盯上了的感觉。
“快让骑兵绕过前面的空地,直接从拉瓦尔品第叛军骑兵的背后穿插过去!”王駋大声喊道。
(本章完)
………………………………
第368章 368。拉瓦尔品第攻城战二
“将军,现在停下,恐怕会让叛军步兵进逼我军方针啊?”听到王駋的话,身边的将校不由愣了身,如今那战马已然是全力奔驰,如果现在停下来,势必就会将所积攒起来的冲击力全部化作飞灰,这可是骑兵最有力的武器,若是没有了这冲击力,骑兵也只不过是一群骑在马上的步兵而已,对于王駋这样的命令,将校实在有些难以理解,可他的这句话却彻底惹怒了王駋,在战场之上,只允许有一个声音,任何人的反对,都会给战争带来不可估量的后果,所以王駋抽出马鞭便重重的打在了那将校的身上,嘴中冷冷的说道:“快让骑兵停下!若是耽误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