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平淡为官-第15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可随着这两个人的结合,赵昕对于徐清便已经完全放心了,因为赵昕了解徐清,自己的这位老师可谓是一个重情重义的人,尤其是对于自己的孩子,那就更是宠爱有加,简直不像是父亲,倒像是兄弟一般,现在徐宁成了自己的姐夫,若是徐清想要反叛,则徐宁必然会加以阻止,面对自己的儿子,徐清必定会有所犹豫,除此之外,自己与他八年的师生之情,自己与他幼子的兄弟之情,有了这些感情在,只要自己在,徐清就不会有所动作,这是赵昕所相信的,并且没有了政治上的传承人,徐清即便势力再大,对于赵昕来说也不会有什么问题。
而对于权利这一点,赵昕则是受到了徐清的思想影响,对于把所有权利集于皇帝一身这种做法本来就不是特别的看好,自古以来,多少的皇帝废除相权,加重皇权,最后皇权一时无两,可国家的实力却越来越衰败,可谓是为了一姓之尊荣,将整个天下踩在了脚下,对于这一点赵昕有深刻的认识。
当然,作为既得利益者,有清楚的认识,并不代表会有所行动,历史上有很多人在面对困难的时候也知道困难是什么,甚至连方法也掌握在心里,可是终究不会去做,为什么?就是因为利益在灾难爆发之前不会损失,所有人便尽量往后拖延改革的施展,希望能够多赚取一些利益再进行改革,人人皆如此想,最后国家灭亡的事情,实在是历历在目,赵昕虽然也知道着一些,可让他去下决心削弱皇权,这简直是不可能的事情。
直到工人运动的爆发,让赵昕彻底看清楚了皇权过于集中的危害就是百姓失去了控诉的权利,最后导致他们的愤懑只能通过暴力革命的方式来宣泄,而不是采取更加文明,更加少损失的办法来解决,而想要给百姓控诉的权利,就必须要让地方政府掌握更大的权利,让他们可以根据当地百姓的意见就近实施改革,以当地的风土人情作为参考进行改革,这样的改革就不会像现在一起,完全是粗旷型的改革方式,要搞工业化,全国都搞工业化,有些地方明明不适合搞工业化也硬搞,到最后工业化没搞成,还留下了一个烂摊子。
除此之外,皇权过度集中之后,也导致皇帝的权利过于庞大,宰相根本就没有制衡的能力,皇帝想要做什么就能做什么,也根本不需要顾虑其他人的感受,这件事情原本在赵昕的眼中无疑是天经地义的,可随着工业化的进行,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上升,对于生活质量的要求也开始提升,他们希望自己的夜生活能够更加丰富多彩,他们希望自己出远门的时候不被路上的土匪抢劫,他们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享受一个干净的环境,他们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住在漂亮的小洋房之中,他们希望自己得病了可以看得起病,他们希望自己能够给孩子付得起昂贵的教学费用。
他们希望工作之余可以有假期去旅游,他们希望自己的城市可以多建一些图书馆、博物馆来增长见闻,他们希望这个社会可以提供他们更多的工作机会,他们希望这个社会可以多听听他们的意见,他们希望这个国家能够有自己的一份,他们希望这个国家不再用暴力针对自己的人民,面对人民如此多的需求,对于统治者的要求自然越来越高。
这时的皇帝已然不像原本的皇帝一样,只需要坐在高高的御座之上,淡然若定的指挥着一切就可以了的,当这种种的社会矛盾摆在桌子上的时候,即便是再圣明的天子,也根本处理不了如此众多的事件,所以他必须要分权给自己的宰相。
这其中的道理就很像现在的政府和以前政府之间的差别,看看我们史书中记载的以前的政府,一个县里的官员,最多就只有县令、主簿、县丞这几个官而已,三个人可以说就决定了一个县里面所有的事情了,而现在呢?一个县里面拥有多少的官员?县长、县书记、副县长、人大、政协、教育、公安、司法、纪委、环保、卫生、国税、地税、商税等等,大大小小的官员不下百人,这便是现代政府和古代政府之间的区别。
随着社会的进步,社会的分工也越来越细,所需要的专业能力也越来越强,皇帝即便是学究天人,对于书本上的知识过目不忘,也根本不可能处理如此多的学科,其中一些东西就必须下放,这里的下放,不仅仅是把皇帝的权利下放给宰相,还是把中枢朝廷的权利下放给地方。
这其中的道理也很容易理解,在以前农业时代的适合,无论是沿海的郡县,还是内地的郡县,又或者是靠着河流的郡县,一个地方官所需要负责的事情无非就是梳理水渠、巩固河道,同时收粮收税,劝进农桑,这便是他们的工作,即便有变化,变化也十分的小,可是随着工业化的到来,商品产出以及人们职业上翻天覆地的变化,对于地方政府的要求便也越来越多。
一个山地为主的郡县跟一个靠海郡县的管理方法必然是要不一样的,可是在宋朝的体制下,地方官的权利微乎其微,即便是收上来的税,除了给衙门里的人发工资之外,剩下的钱全部都要上解朝廷,然后由朝廷统一分配,在这个过程中,当地的衙门甚至连管理的权利都没有,所有钱财的征收都由三司派出的人马来管理,没有了钱,地方上的衙门自然也就没有了权,有些有识之士想要做些什么,也是徒呼奈何了。
如果要解决这些问题,唯一的办法就是放权,皇帝的权利下放一部分给宰相,让宰相可以更加自由的处理政务,尽情的施展才能,然后把中央的权利下放到地方,让地方的财源更加充沛,以此来依照自己的优势来建立新的商业模式,要想做到这一些,扩大宰相的权利是十分有必要的。
所以下放权利已然是必定的事情,无论是谁,赵昕都会那么做,若是没有徐清他也会交到另外一个人的手上,这不是任何人能够决定的,而是由社会的改变才决定的,若是不交,天下事务日渐繁杂,就会全部由皇帝一个人来处理,大臣们只能做一个部署,决议还下皇帝来下,那么皇帝不被累死就是国家大小事务都会拖延许久,办公效率极度低下,这便是唯一的后果。
其后甚至会引发更大的叛乱也说不定,而人类的历史也几乎是这样走过去的,在英国这个世界上最早工业化的国家,最开始的时候皇帝还有征税、开战的权利,后来随着社会制度的复杂化,权利开始进入议会,皇帝成为了橡皮图章。
这种情况持续到二战之前,再然后随着二战的硝烟散去,第三次工业革命降临,人类的社会组成模式变得更加复杂,议会之中的上议院便失去了权利,下议院开始掌握大权,可以看出,每一次的技术革命,在政治上导致的结果就是掌握权利的人变得越来越多,中国也是如此,最开始的时候掌握权利的人很少,地方上更是没有什么权利,无论做什么,都是参照中央的计划来执行。
而到了后来,地方上的权利开始逐渐扩大,直到现在五险一金之类的社会制度也可以根据当地的社会发展来进行变革以更好的发挥市场经济的经济发展,这一切,都是因为公民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所导致的对于生活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从下至上的一次次潜移默化的改革,这是任何人都无法改变的。
既然如此,当然是徐清这个老师他更为信任了,毕竟徐清是一直看着自己长大的,两人之间的关系也是亦师亦友,把权利交到徐清的手上,总好过交到别人的手上,所以他当然不会因为徐清的拒绝而放弃,在第二天,赵昕立刻便重新下达圣旨,任命书中一字不变,这一道圣旨之后,反对的声音小了很多,显然,所有人都能通过赵昕的这一个动作看出,赵昕是真的要把权利交给徐清了。
不过徐清还是表示了拒绝,不过这一次的拒绝就不是那么干脆直接了,中国古人讲究谦逊,像这类重大的人事任命,自然不能争着抢着去接,不然就会给人一种不太好的观感,觉得你这个人是个官迷,徐清自然也懂得这个道理,所以第二次拒绝了赵昕,随后赵昕又发布了第三次圣旨,昭告天下任命徐清为宰相的消息,这一次徐清终于没有再拒绝,同意了赵昕的意见,正式成为继范仲淹之后,大宋朝的宰相,官居正一品,紫袍着身,领太师衔,为天下重臣之官宰。
任命徐清之后,徐清在第二天的大朝会上便正式宣布自己的政治使命,其中第一条就是改革官制,如今的官制在徐清看来,权利太过分散,且散官太多,无权之官也太多,这些人大大挤压了朝廷的俸禄,且并不会对宋朝朝廷的运转有任何的好处,只会降低朝廷的运转能力,这在徐清看来,简直是非常糟糕的一个制度了。
且随着社会的进步,朝廷之中的事务也是日渐繁杂,可是朝廷中枢之中的部门还是以六部为主,最多再加上枢密院、三司使以及徐清自己创立的农业部和教育部而已,这样的结构对于现如今的宋朝来说无疑是非常单一的,多出来的那些新的机构、职业、行当基本上没有人去管,又或者是多个部门同时进行管辖,这直接降低了朝廷的处世效率,也让社会的矛盾频发,这些事务都需要朝廷能够赶紧拿出一套新的政治制度去处理,这不仅仅是徐清和赵昕两个人的想法,也是满朝诸公的想法。
毕竟社会上要是出了什么事,皇帝总是要找人背锅呢,宰相当然是最佳人选了,宰相自然不愿意背锅,自然也要找其他人背锅,来减低自己的罪责,那么最后这锅就会甩到他们的头上,对于这些各部门的首长来说,自然是痛苦不堪,每每社会上出了什么事,就立刻胆颤心惊,害怕扯到自己的身上,所以他们也迫切的希望改革,只是该如何改,却是意见纷纷,没有什么定数,现在徐清想要改,自然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大家都想知道,这位大宋的肱股之臣到底会进行怎样的改革,来让这个朝廷能够更好的运转起来呢。
(本章完)
………………………………
第378章 378。宰相集权
对于官制,徐清自然思考了许久,体制性的改革,最容易引起颠覆性的后果,毕竟朝廷,也就是所谓的政府掌握着最高的权利,若是有一个误差,那么危害的将是整个宋朝,这还算是好的,若是这个制度设计的没有什么缺陷,只是勉勉强强,百姓也能接受,那么这个制度危害的将士成百上千年。
毕竟设计制度简单,但若要打破制度却十分的难了,一套繁琐的制度建立起来,就很难摧毁,若要摧毁便只能毁灭这个国家才能做到,可是一般来说一个国家又哪里是那么容易毁灭的呢?尤其是如今的宋朝,除非国家从内部自行解体,外力想要打破如今的宋朝,根本就是不可能的事情,在这种状况下,只要徐清设计的制度有问题,那么就会给未来中国的每一个朝代带来影响,甚至改变中国的思想与文化。
就如同秦始皇统一中国一样,在此之前,中国人并没有什么大一统的思想,封邦建国,在一个天下之中,诸侯王才是各自的实际统治者,中国也被分为上百个国家,直到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的一系列的制度,并在汉代的维系下,这才让中国人对于大一统有着刻骨铭心的印象,这便是建立一个制度的重要性,所以徐清在设计制度的时候也是十分小心的。
首先,这套制度必须符合现在的社会发展,不能太过超前,这是徐清最需要考虑的,孙中山用现代国家的体制去在清末建立一个中华民国,其结果就是中国陷入了军阀混战,民不聊生的世界之中,直到新中国的建立,这才解脱出来,究其原因,便是因为这套制度太过超前的缘故,那时的中国文盲率在百分之九十以上,大部分人都只读过一两个字,剩下的百分之十当中,大部分也都是小学文凭,真正的硕士、博士可以说是寥寥无几,对于现代的宪政制度更是没有任何的概念,在这种状态下,硬生生的拉扯起一个民主政权来,其结果也几乎是必然的了。
所以徐清是绝对不能犯这个错误,下放权利当地方可以,下放权利到大宋的子民也可以,但是这权利一定不能多,不能阻碍到朝廷的决策,这是徐清首先认定的,所以对于地方的设计上,他采取了地方衙门县令、知州负责具体行政事务,由通判作为副手辅佐,兼监视县令、知府行动的设计方式,给予知州最大的权利,当地官员的提升,也将由知州与通判来一起决定向朝廷进行推荐。
推荐过后再由吏部来进行审核,通过这种方法,释放一部分升职的权利给地方官,让他们可以对地方上的官员进行封官许愿,提高当地官员的积极性,然后再通过吏部来进行筛选,从其中把差的挑出来排除出去,尽可能保证官员系统的纯洁性,为此徐清还定下了谁推荐谁负责的条令,凡是经过主官推荐的官员若是出了事,那么推荐官就要受到连带责任,以此来杜绝当地主管官员随意推荐,以举才之名,行贿赂之实。
而在地方上,则将原本县尉拆解为刑名(法院)、保甲(公安)两个机构,一个负责审判罪人,一个负责保护当地的治安,县丞这个原本负责当地粮草的机构则被拆解为经济司、农业司、蒙学(教育)、防疫司、水利司这五个部门、分别负责当地的经济发展,农业发展,教育,疫情控制和水利发展,这些部门对于现在的地方衙门来说是最为重要的,所以优先进行设置,然后将原本只停留在州一级的三司派到县上去,将税款从单一税款改为国税和地税,其中地税缴上来的税款归当地直接使用,无需押解中枢,国税则是直接上缴给中枢,归中枢统一使用,其比例大概在三比七左右。
这样一来,地方官的权利就扩大了许多,有一些小事地方官完全可以不经层层批报便完成,如此便可节省大量的时间,而在州一级上,也跟县一样,一大一小两个主官共同负责一地行政,相互监督,各部门则听命于主官,税款也分为地税和国税,以此来扩大地方上的财政,方便地方官行事,也减轻朝廷的负担。
不过即便如此,朝廷的负担依旧很大,许多沿海的县在这三成的税赋之下,或许能够把许多事情都处理完毕,可对于许多贫困县来说,三成的钱实在是不够用,连修一条路都十分困难,为了解决这一个问题,徐清又把国税中抽出一部分作为路税,也就是相当于现在的省税,直接把这笔钱放到了路这一级衙门中,若是州和县没有钱又需要用钱,且数额不大,便可以通过向上一级行政单位进行申请直接,在经过审批之后直接拿到这笔钱,如此一来便可以解决很大一部分的问题,经过这两重筛选之后,剩下的问题就会少掉许多,这样一来,处理事务的效率,自然是大大增加了。
除此之外,对于各级的议事厅机构,徐清并没有进行大范围的更改,他们的权利与原本几乎不变,只负有监督的权利,没有驳斥的权利,徐清的这一决定自然引起了许多民间的不满,可这也是徐清逼不得已的决定,毕竟若是这个时候给他们权利,徐清实在想不到这个社会情势到底会如何发展,面对未知,即便是徐清这个过来人,他也很是害怕,所以他在最后权衡之后,还是选择了保守的做法,现如今改革官制最为重要,像这种会触及改革成效的事情,徐清是绝对不会去做的
对于地方上的改革,徐清主要以开放财源为主,其余的改革几乎不怎么做,毕竟宋朝的官制其实已经非常成熟了,地方的政务也都有专门的部门去处理,再进行什么改革着实没有什么必要,所以徐清也只是主要开放当地的自主权,其余事情几乎就没有做了,他的改革,主要还是集中在中枢朝廷这里。
首先对于现如今权利不集中这件事情,徐清便需要进行改革,首先把三司使这个掌管财权的地方先收归宰相的权利之下,编程财政部、经济部、及农业部而不再单独分出来进行管控,然后把枢密院调动全国兵马的权利也收回来一部分,如训练士兵、装备更换等权利与兵部进行合并,同时把三省进行合并,组成国务院,成为一独相,如此一来兵权、财权和行政权全部掌握在新的部门之中,宰相的权利便会扩大,同时办事的效率就会提高。
而在国务院下,六部也将进行删改,所谓六部便是兵部、刑部、吏部、礼部、工部、户部,这样的结构对于古代人来说或许足够了,可对于工业社会来说,简直是粗糙到了家,所以徐清对于这样的结构是必然要改的,首先对于工部,就得先进行拆分,原本的工部,一般负责国家的基础建设,然后就是给皇帝修建楼堂馆所,现在的工部自然不能仅仅只管这一些,除此之外还有铁路建设、还有工业的发展,规划,城市建设的设计方案之类一系列的东西都需要用到工部,所以工部首先就要拆分以此来专门负责水利工程、建筑工程等工作。
当然,这样一来也容易形成宰相专权,这样的官制是皇帝怎么也不会答应的,所以徐清在收回财权和部分兵权之后,又重新建立了御史台,御史大夫的官位将从正二品变成从一品,只比宰相低一级,但是拥有弹劾宰相的权利,并且所掌握的御史台其下官员弹劾行政官员将不需要承担任何责任,只要他说出来,官员就必须要接受调查,以此来限制宰相的权利,除此之外,刑部、大理寺从朝廷中分出来,单独成立最高法院,负责全国的法律、审查、判案,最高法院中还将分为刑事案件、民事案件以及行政案件三种,司法权宰相无权干涉,最高法院设正仆射一职,从二品,以此限制宰相的权利,除此之外,在宰相所控制的整个国务院中,增设三位副宰相,分别负担朝廷各部门的具体事务,宰相则只负责大体方阵以及重要改革事务,其余的权利分担出去,以减少宰相的权重。
这样一来皇帝自然也能放心许多,不过只是这样,那么皇帝显然就成了一个橡皮图章,这在中央集权的古代皇权社会,自然是不可能的事情,皇帝是必须要有权利的,并且绝对不能比自己这个宰相来的小,不然这就不叫改革,而应该改为革命了,而为了增加皇帝的权重,首先徐清将吏部这个选官的机构拆开来,原本的吏部将负责七品以下官员的选拔。
这些官员的选拔只需要经过吏部尚书的同意便可以直接进行任命,然后五品以下,七品以上的官员则必须由徐清来亲自任命才可以,而五品以上的官员,则必须由皇帝下达圣旨才可以任命,并且皇帝也拥有随时撤换官员的权利,除此之外,分拨出来的枢密院将和殿前都指挥使司相互结合,组成新的殿前都指挥使司,负责全国的兵马调动以及战争的进行,其主位由皇帝亲自担任,这一个头衔,无疑是相当于三军总统帅的概念了,而枢密使则只负责平日里的日常事务,并不负责具体作战事务,该事务由皇帝下辖的作战部来决定,皇帝拥有开战、谈和的权利,军队之中四品以上将军的任命也必须由皇帝同意才能进行任免,以此来稳固皇权。
当然,这还仅仅不够,除了开战权、任免权之外,皇帝极其直系还拥有法律豁免权,若是犯错,将不受到现行法律的制裁,除此之外,宰相相聚开会,皇帝必须在场,所有政策也必须在皇上面前进行辩论,以让皇帝可以了解现在的国家大体情况,这样一来,皇帝的权利将不会受到太大的限制,而法律的制定也让宰相的权利相比以前集中了许多,可相比起秦汉的丞相来说,却受到了诸多的限制,这样一来,官制可以说首先便获得了皇帝的认可。
毕竟现在算下来,所有的宰相加在一起也大概有七位,数量并不算少了,只不过徐清现如今是一个人兼任了枢密院使的职务,占据了两个宰相的位置,这一个职位将来势必也是要分出去的,这样一来,看似宰相的权利变得大了,可是在宰相的数量上并没有减少,如此一来,皇帝也能够安心了。
而在这样的改革下,宰相的权利自然也增大了许多,虽然掣肘变多了,可是这些掣肘更多的还是针对官僚系统中的不法分子的,且原本的宰相之多是每个人分管一项事务,彼此互不统属,如此一来宰相虽然数量一样,可是办事效率却不一样,而如今三位副宰相位于宰相一人之下,所有工作都将听命于宰相一人,财权、兵权、行政权握于一手,这样一来宰相的权利自然是空前提升,司法权和兵权还有监督权虽然被分拨了出去,可这些权利对于徐清来说无关痛痒,只是为了让皇帝放心而已,所以整个改革可以说对于徐清是非常有利的。
当然,这一切的规划也只是徐清自己和幕僚们共同的规划而已,若想要实现,还需要经受所有人的考验才行,新的官制很快就通过各大报纸传遍了全国,甚至传遍了全球也不为过,在汴京这个政治中心,生活着无数靠贩卖情报来生活的人们,今天徐清下发改革官制的报告,第二天这些报告便摆在了其他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