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平淡为官-第33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那么云贵之地每年的应是考生有多少呢?大概数量在十五万左右,之所以那么少,是因为云贵之地才刚刚开始开发,大量的家庭还处于十分贫穷的状态,即便是免费的教育,许多家庭也宁愿让自己的孩子去工作赚钱,而不是去读书,毕竟大多数的孩子是不可能上大学的,那么在父母眼里,便是只要读一个小学,认识一点字就得了,其余的书读了也是白读,在这种思想下,云贵的中学就读率在整个宋朝本土都是最低的。
但这也不能怪本地的官员,毕竟任何地方的发展都是循序渐进的,云贵之地归顺不过才短短几年的时间,基础设施尚且建立不完善,便是连行政体系也才初具规模,更别提什么医疗,卫生和教育行业了,想象一下,十五万人追求两千个重点中学的名额,相当于七十五个人才能有一个人进入其中,这是多么小的几率啊,简直可以与现代的高考相提并论了。
而在可以预见的未来这个数字必然会继续增大,因为云贵之地经过这几年的梳理,已经慢慢开始进入工业化转型了,公路的疏通让云贵之地成为了对东南亚内地输送物资的主要通道,许多沿海的厂家纷纷开始将自己的工厂搬迁到云贵之地来,在这里生产商品,可以很轻松的便卖到东南亚殖民地中去,中间的成本价自然是快速减少了,所以如今在云贵之地,工人这个阶级开始诞生,工业化在云贵开始慢慢形成。
这样一来,老百姓的日子势必会越来越好,到那个时候,自然孩子的生育率就会越来越高,原本生一个两个就够了,现在则是要生六七个才够,但在短时间内,云贵的教育资源是很难继续增加的,因为其他省份也在人口暴涨之中,而每年培养出来的教师数量增长是十分缓慢的,毕竟学校讲究的就是宁缺毋滥,自然不可能为了保证教育资源的稳定,便降低毕业的条件,如果真的这样做,那么培养出的孩子,就很难成才了。
而如今云贵之地的两所重点中学,全部都是朝廷直接拨款建设的,两所重点中学包括两所重点高中的老师,全部是从京都师范学院毕业的,这是全宋朝最好的师范学院,放到现在就是一本,也是如今师范类院校唯一的一所重点学院,其每年培养的老师,都是直接进入全国各个地区的重点学校工作的,而其余的院校则是进入那些普通中学,可以说,从这所学校走出来的老师,都是整个中国教育界最为顶尖的。
而云贵之地的这两所重点中学和重点高中的老师,全部都是由朝廷出资来修建的,费用自然是朝廷来拨付,而未来几年内,朝廷显然不会再拨钱来建造这些花费巨大的中学了,所以在未来很长时间内,重点中学的数量不会增加,而参加升学考试的人则会越来越多,这就是云贵的趋势。
毕竟重点中学可不仅仅只是基础教育,还有素质教育和体育教育,以及一系列的社团活动,比如贵阳重点中学,便拥有数量众多的体育设备,甚至还有两个专用的健身房,这种器材即便是在现代,也只有在大学之中才有,同时还配备有讲礼堂,文化宫之类的建筑,一个重点中学学生在三千人左右,可占地面积却十分广博,大概接近零点三平方公里左右,这绝对称得上是庞大了。
也因此,一所重点中学的建设难度也是非常高的,硬件和软件都需要大量的研究经费砸下去,才有可能建立起来,不是简简单单的,像电视里面一样,几十万钱就可以建立起一座专业的中学了,那是希望学校,不是真正精英们读的学校。
而如今,张世昌决定让边民子弟也可以参与入学考试,虽然他们所接受的教育要比自家孩子的弱上不少,但多一个人便是多一份竞争啊,对于边民的孩子们来说或许是公平了,但在这些既得利益者看来,显然就是不公平了,尤其是那些本来就在分数线上下徘徊的人,对于成绩优异的人来说,多上几万人竞争也不是什么大事,对于成绩差的人,就算没有这几万人,他们也考不上重点中学,所以最为难过的便是那群在录取分数线的人了,他们原本有希望进入重点中学,从此半只脚踏入重点大学的门槛,可因为张世昌的一道命令,让他们进入重点中学的可能性变得微乎其微,这自然是引起了强烈的不满。
但这一次,张世昌并没有再纵容这种行为,而是立刻派出军队驱散了这些游行的群众,并且拿出法律来,告诉了所有人,边民有权利接受宋朝提供的教育,有权利参与全道的升学考试,这是朝廷所定下的规矩,是法律赋予他们的权利,如今游行的人暂且不论,若是再发现有人敢于公然违抗衙门官府所颁布的政令,阻挠山寨学子进入中学读书,那么将会被扭送法院进行审判。
这样完全偏向于边民的命令,在以前是从来没有过的,这一道命令在整个云贵之地也掀起了极大的反响,有人觉得这道命令完全是把边民提高到了汉民的程度,是数典忘祖的行为,而有的人则认为这样做可以加快民族融合,让双方的关系更加和睦,还有的人则认为这只不过是张世昌稳定边民的手段而已,等到战争结束,就会把这些边民重新赶出去,不让他们上学的。
总之,张世昌的这番言论和所下达的命令,在整个云贵之地吵的是沸沸扬扬,但总归张世昌的命令还是执行了下去,正好,如今这个时间段,就赶上了一次升学考试,张世昌让军队直接去一个个投诚与宋朝的村寨,将适龄儿童全部都接了出来,军队亲自护送他们来到就近的考场进行考试,谁敢打扰到他们的考试,若是家长则官入捕快房十日,以儆效尤,若是学生,则直接取消考试资格,等到来年再行考试。
通过这种手段,边民家的子孙们终于有机会第一次参与了全省的联考,参与考试的人并不多,因为投诚的边民还是占少数的,大多数的边民生活在大山之中,总计不过一万多人而已,但这对于边民们来说,也是一次不小的振奋了,在此之前,他们甚至连参与的可能性都没有,而考试的成绩在三天之后发布。
这一件事情,不仅仅被整个云贵的汉族和归顺的边民所共同关注,便是那些已经跟宋朝敌对的部落联盟,也都十分关注,毕竟这件事情涉及到整个边民的利益,谁不想送自己的孩子去大城市读书呢?没人不想,大多数人都十分的盼望能够有这个机会,若是真的可以,谁又愿意打仗呢。
可以说张世昌的这一步,让战争还没有开始,就勾走了许多敌对边民的心,也算得上是一步妙棋了。
(本章完)
………………………………
703
考试的结果很快便被当地的教育厅公布,在这一万多名参与考试的学生中,能够进入重点中学读书的人不过才区区三十多人而已,这也是很正常的事情,毕竟边民所接受的教育要远远不如城市百姓许多,在同等智力下,其教育资源不同,录取的学生数量自然也不同。
而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三十二名录取学生中,其中二十九名录取生皆是从城镇小学中出来的,接受山寨教育从而考入重点中学的孩子,不到三人而已,从中也可以看得出来,山寨教育和城镇教育之间的差距到底有多么的大,这也让家长们开始坚信,如果真的要让自己的孩子接受教育,光是依靠朝廷的帮助在山寨里面接受教育是不行的。
那些老师或许会隔着一个多月来一次山寨,给他们的孩子讲课,但不可能让这些老师永远留在落后,贫瘠的山村,毕竟在这里,他们连工资都很难分到,更何况远离城市的繁荣,这对于已经习惯了城市的人来说,是很难长时间去适应的,或许有人愿意为了这些山村的孩子,放弃自己在城市中优渥的生活,来到乡村打拼,但这样的人终究是少数,更多的人还是愿意留在城市里,享受城市便捷的生活,而不是在耗费了那么多钱财和时间,成为一名教师之后,来到乡村之中,默默无名的付出。
这是大多数人的想法,即便朝廷对这些教师施压,也是很难解决这个问题的,毕竟乡村和城市之间的差距太大了,不是依靠补贴就能够弥补的,更何况如今的城市,教师资源依旧短缺,无论是普通的教师还是优秀的教师都是如此,在这种情况下,是不可能对山区稳定的提供优质的教师资源的,最多就是教育一个月,两个月,就跟现代扶贫一样,这样的教育质量自然十分有限,所以如果想要让孩子接受好的教育,就必须去城镇。
这是这一次升学考试所体现出来的意义,原本这二十九个孩子即便有这么好的成绩,但也只能在当地小城市,甚至是小乡镇中完成自己的中学学业,若是想升重点高中,那根本就是难如登天的事情了,而现在,他们可以提前一步迈入到重点中学中去,未来甚至有可能进入重点大学,这显然是改变了自己的人生。
考中重点中学的这几家,无论是贫还是富,几乎都在家门口摆起了流水席,庆祝自己的孩子金鱼跃龙门,一步登天,而这也让周围的乡民们羡慕不已,试想想看,大家原本都是普通老百姓,在这大山之中谋生活,自己的儿子只了一个普通中学,未来进入高中的机会屈指可数,更别论进入大学的机会了。
而人家的孩子,已经一步迈入了成功的阶梯了,他们将因为知识而真正的改变命运,直到此刻,这些边民们才第一次意识到教育的重要性,因为以前宋朝的当地衙门封锁教育资源,不让这些边民的孩子接受优质的教育,所以对于这些边民们来说,读不读书并不是孩子的首要大事。
这跟汉族的孩子不同,家长便是卖血卖房,都希望让自己的孩子能够接受一个最好的教育,在前世,徐清看多了那些为了让自己的孩子早一步与国际接轨,卖房租房过日子的家长,还有那些为了让自己的孩子上国际学校,一家人工资大半付学费的家庭也不少,可以说汉族受到儒家文化的影响,对于读书这件事,有着天然的动力。
因为他们已经看到了,知识确实能够改变命运,尤其是底层百姓的命运,这一点不是骗人的,而这些边民们则看不到,他们的孩子努力读书又怎么样,能够成为大学生的人万不足一,大多数人依旧在山村之中汲汲营营,躬耕于陇亩之间,与自己的父辈们一样,代代相传。
所以在他们的眼里,教育也不过如此,它不能改变人的命运,也不能让一个家庭得到改变,所以大多数人只认为读书就是使得一些字就够了,并不把教育中的知识看得那么重,在这种背景下,许多家长对于教育自然也就不关心了。
而如今则不同了,当看到身边的邻居孩子,因为考入了重点中学,整个家庭将在未来几年内发生突飞猛进的变化,甚至还没有考入大学,附近乡镇的族老便已经派了人过来,送上了礼金和贵重的礼物,包括读书人必备的玉佩和笔墨纸砚,全部都是时下最为流行的用品。
这些乡野之民,何时见到过地方上的老爷们来给他们送东西,往往都是他们为了让自己手中的毛皮能够在乡镇中的市集卖出一个好价格,去给这些老爷们送礼物的,如今看着这些老爷们不辞辛苦,来到这山沟沟里来给他们送礼物,且是玉和笔墨纸砚这样的贵重物品,众人心里不由对于教育就更加高看了一眼。
这些地方上的乡绅们会送礼物,倒不是张世昌的授意,而是宋朝历来的传统,小学能够升入重点中学的,一般百分之九十以上都可以进入重点高中,百分之一百都能进入普通高中,也就是说,一般情况下,百分之八十的几率可以进入大学就读,百分之六十的机会进入重点大学就读。
而只要成为了重点大学的学生,放到古代,便是举人一般的地位了,在宋朝是享有各种各样特权的,所有重点大学的学生,他们的工作都是由国家来安排的,可以说毕业就是公务员了,当然,也可以接受其他公司聘用,其地位也不会低,这样的人物,他们这些乡老当然需要拉拢了。
毕竟这其中若是出现一个大人物,便是整个家乡的光荣了,人家提起这个人的时候可不会说他是哪个村寨出来的,而是会说他的云贵,贵州哪个府出来的,这对于整个县来说都是荣光,所以只要能够考入重点中学的,往往就会被认为是初步进入了士这个阶级。
地方上的乡老们呢,就会为他们准备一份礼物,笔墨纸砚是让他们继续进修,不要浪费了自己的天赋和机缘,送一块玉呢,则是儒家的老传统,宣扬君子如玉,让他们可以持玉常常想到自己,长大之后要报答乡里,做一个对得起自己对得起国家的人,这件事,在宋朝几乎是传统,如今边民考入了重点中学,自然也就按照规矩办事,毕竟有边民的地方也不仅仅只是云贵而已,在这一方面,种族是没有作用的。
虽然如今的宋朝已经工业化了,但阶级之间的不可逾越性还是十分严重的,士农工商之间的壁垒也十分的严苛,农工商之间或许已经慢慢开始淡化,农民也可以成为工人和商人,商人也可以去种田,去打工,但士这个阶级却始终是统治阶级,这一点不会有任何的疑问,且在未来一百年内,也不会有任何的疑问,宋朝必然会是一个精英治国,百姓享国的状态。
种族歧视的对象,一般是属于同一阶级的人才会歧视,比如同样是商人,汉族商人就会歧视其他非汉族的商人,但若是一位边民出生的官员,给这位商人多少个胆子,他也是不敢歧视的,这就是阶级之间的差距,完全可以弥补种族之间的问题,这也是为什么,当这些少数民族的子弟和殖民地的学生,在他们的学位越来越高的同时,他们所受到的歧视也越来越小的缘故,因为等他们进入重点大学之后,宋朝的老百姓已经不把他们看做民的一部分,而是士的一部分了,他们已经进入统治阶级了。
至于他们的出生,肤色,自然也就没有人在意了,这也是乡老们会不远山水迢迢也会来送礼的缘故,这些人可都是未来的老爷们,他们的成就会远远超过他们这些乡村里的老头,去往更加广阔的世界,到那个时候,他们之中只需要有一个人愿意报效乡里,那也是一份巨大的收获,在这种背景下,送一点玉石和笔墨纸砚又能算得了什么呢?
但这对于边民们来说,可谓是巨大的震撼了,这让他们第一次真切的感受到什么叫做知识改变力量,因为家里的孩子考上了重点中学,原本高不可攀的老爷便跋山涉水来给他们送礼物,原本连看都不愿意多看一眼的,老山民,此刻这些老爷们却不嫌手脏的握着他们那黑漆漆的双手,感谢他们为自己县培养了一个重点中学的孩子,这样的场景,任何人看了都会有一种魔幻的感觉,而随即一股想要让自己孩子去读书的想法立刻便从脑海中蹦了出来。
任何人都不是无缘无故会为了一件事情去努力的,要么他喜欢这样东西,要么这样东西能够让他得到些什么,看着那原本跟自己一样的乡巴佬,此刻却跟穿着丝绸,织锦的大老爷谈笑风生,谁又不希望那个人是自己呢,再想想,此刻还只是一个重点中学而已,便有乡村的老爷们来看望他们这些家长了,若是考上了重点中学呢,会不会当地小镇的老爷们都来看望他们,那等到重点高中了呢,会不会县城的大老爷们也来看望他们,到时候又会送什么礼物?
这种事情,让许多在场的人是越想越兴奋,恨不得回家就提溜起自己的孩子去赶紧学习,毕竟以前学习,没有任何的前途可言,而现在一条光明大道就摆在眼前,该做什么选择,难道还不清楚么,而张世昌也宣布,边民如果考上了普通中学,将会享受宋朝国民应有的待遇,免去学费的百分之三十入学,若是依旧不能够入学,则可以向当地银行申请入学无息贷款,还款期限在十年以上,以保证可以录取的学生都可以进入学校接受教育。
至于重点中学的学生,则学费由朝廷完全承担,不需要任何的费用就可以读,宋朝的这套教育体系,徐清曾经也思考了很久,到底是走中国的国家扶持体系,还是走欧美的资本主义体系呢?
像传统的教育大国英国和美国,越好的学校往往需要越多的钱财能上,上好的学校不仅仅需要优秀的成绩,更需要大量的金钱来提供学生的学业,而中国则走了另外一条路,就是由国家提供资金,以降低学校对于外来资金的依赖度,从而让学生的负担降低,让更多的孩子可以入学。
而走这条路,往往就是越好的学校,学费就越低,因为这些学校,每年都会因为他们的优异工作而得到朝廷更多的补助和科研经费,所以这些学校对于资金的负担也不会太大,而且这些学校,在本地往往也很有名气,经常会得到社会贤达的捐助,毕竟大多数人还是喜欢把钱捐给这些好学校的,毕竟这些学校毕业出来的孩子,未来的成就必然更高,那么他们这些捐助人,指不定就能从中挑出一两个加入自己的公司呢?
这些可都是不可多得的人才啊,而一般的学校自然朝廷补助的也少,在当地没有什么名气,乡绅企业捐款的额度自然也不会太大,那么这些学校就很依赖学费了,所以这些学校往往学费就会十分高昂,在徐清看来,中国的这一套教育制度显然更加适合宋朝,毕竟隋朝所开发出的科举制,其根本目的便是让所有人都有机会实现通过知识改变命运,若是使用美国的那一套,往往只会让社会壁垒,阶级壁垒越来越高,不会对社会的底层有什么帮助,所以最终徐清放弃了这一套,选择了更加昂贵的国立学校体系,为此,朝廷每年的经费支出也是一个天文数字。
在这个条件下,边民们的孩子不仅仅可以上全省最好的学校,还可以跟其他学生一样免除学费,可以说眼前一切的犹豫都被扫荡一空了,在这样的条件下,诸多部族纷纷真心归顺,唯有一些死硬派依旧在聚集兵力,准备对抗张世昌所部署的军队。
(本章完)
………………………………
704
这些人深处于群山之中,与宋朝的往来并不密切,即便是购买宋朝的商品,也大多是通过那些靠近宋朝城镇的山寨来进行购买的,在这其中,靠近宋朝城镇的村寨,充当了一个中间买家的身份,至于这些边民的孩子,更是从来不接受教育,在他们的眼中,教育显然没有一身纵横山林的好本事来得重要。
所以对于宋朝,也几乎是无所求的状态,同时他们也是最仇视宋朝的,罂粟田是他们的生存手段,是他们唯一的口粮来源,宋朝想要夺走这一切,自然是不被他们所允许的,而对于这批人,张世昌也没有什么好说的,简单的做法就是联系那些已经归顺的山寨,然后将这些山寨用钢筋水泥和火药大炮武装起来,从而让他们形成一个包围网。
因为这些投靠宋朝的部落,几乎都在靠近大山最外围的地区,而敌视宋朝的则是在大山的深处,所以根据军方的想法,便把这些外围的山寨全部给建成碉堡,然后串联成一道防线,如此一来,就可以将敌人全部围困在群山之中,这样无疑要比坚壁清野要好得多,一个是杀敌一千自损八百,而另一个则是将战争付诸在敌人的土地上。
原本军方之所以愿意坚壁清野,是因为宋朝军队不适应山野作战,热武器在森林中无法发挥大作用,同时严重的交通问题也让大炮无法快速运输,而如今则不同了,在这些山寨的帮助下,火炮的运输不再是一个大问题,有了这些城寨,边民们想要进行充分也变得十分困难,而在山外,便是一支庞大的军队,只需要城堡抵抗一阵子,便可以就近支援,保证边民们无法再次进犯。
同时,这也是归顺的边民们所希望的,在那些敌视宋朝的边民们看来,这些投诚的边民比起汉人来更加可恶,仅仅为了自己孩子的未来,便背弃了自己的民族,比起汉人来更该杀,在这种状况下,边民们巴不得宋朝来他们这些山寨驻军,以保护他们的财产安全,所以双方可以说是一拍即合,一方出钱和武器,一方则出人,无数的山寨开始被钢筋混泥土所包裹,变成了一座座的碉堡。
要知道这可是崇尚群林,所有人在搭建山寨的时候,都是占据着周围最为有利的地势,其不仅仅是居住的地方,更带有那么一些碉堡的特征,本就是易守难攻的山寨,而如今在钢筋混泥土的包裹之下,即便是敌人大军环伺,也完全可以支撑几个月的时间,而几个月的时间,足够宋朝调兵遣将,建立起包围网将这些边民们彻底击败了。
当然,宋朝的计划执行的也并不是那么顺利,深山之中的边民们也很快注意到那些山寨的异动,当水泥开始出现在山寨之上,大炮开始架起之后,这些誓死反抗的边民们立刻组织起了以山寨为单位的游击队,开始向着各个运输线上杀去,企图阻断宋朝的补给线,让这些山寨无法建造起来,用以拖延时间。
另一边则是组织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