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平淡为官-第34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未来进行攻城战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这些火炮几乎全部被边民们保护了下来,尤其是炮弹,经过山野之中艰苦卓绝的奋战,边民们手中的炮弹早已经是所剩无几,而这两座县城则给边民们提供了七百多发炮弹,这足够让他们进行一次攻城战了。
毕竟最宁府虽然号称是府,放到如今算是一个地级市,但这只不过是一个编制而已,其实城市的面积并不大,与沿海地区和内地的县城相比,都要差上许多,不过也正因为他的小,防御的人数就要小得多,像沿海地区的县城,有的大县人口就要超过十万以上,这一道城墙得派多少的军队才能守住啊。
至于湖州府,杭州府,福州府这样的地级市,那更是没边了,最少的人口都有二十万以上,如杭州府这样的,核心人口便是七十万往上,若是算上周围附属的大都会区人口,更是达到三百万以上,这样庞大的人口,要么在浙江造起万里长城,不然是根本没用的,所以在沿海和内地的许多大城市,城墙已经近乎变成了一处景点,因为城墙深处在城市之中,根本没有任何的防御作用,而许多城市也已经是不修城墙了。
不过对于这些城市来说,修不修城墙也没什么区别,毕竟外人如果能够打到这些大城市的核心区来,那么就代表宋朝的外界防御力量已经全部陷落,既然如此,修建城墙也没有什么用处了,所以倒也默认了这一点,更何况随着战争模式的演进,城墙这种东西是注定要被淘汰的,毕竟随着炮火战争的来临,什么样的城墙可以挡得住上百万发的炮弹呢?最终还是需要御敌于千里之外的。
而像边民们大规模造反这样的事情,毕竟是少数,也幸好是在云贵地区,为了保证当地的稳定和百姓的安全,所以并没有拆除这些城墙,如今有了这些城墙,倒也能够与这些边民们进行对峙,当然,最主要是如此一来,便可以减少伤亡了。
(本章完)
………………………………
708
战争爆发在第二天的中午,宋朝并没有给这些边民们太长的时间,让他们可以梳理自己的军队,最宁府的军队认为,趁着这个时候,边民的防守正是最为薄弱的时候,整个军营犹如一个菜市场,即便对最宁府方向有所警惕,但军队太过臃肿,如此一来,若是在这个时候,对整个边民军营进行一次突然袭击,必然会给整个边民军队造成重大的损失。
其中最为重要的一点是,在山林之中,那是边民们的地盘,在那里,边民们掌握进攻的主动权,因为宋朝的军队根本就分不清其中的东南西北,所以也只能被动防御,但现在则不同了,这里因为两处河流的冲刷,是整个贵州地界为数不多的平原,边民们在这里驻扎,相比起他们来说,主动权便掌握在了宋军的手中。
当然,边民们也思考了这一点,但对此,他们并不认为宋朝会进攻他们,因为两条河流阻断了南北,而两座县城则阻断了东西,在最宁府之前,若想要进攻军营,就必须要先攻克开远县城,而在开远县城,有边民三千人驻守,就算宋朝军队再精锐,攻下这座城,也必须得有三天以上的时间,这是他们的设想。
而三天的时间,足以让边民军营调动起军队去支援了,所以虽然军营所处的地方是平原,但四边都有天险或者是关隘进行防守,所以边民们自然认为主动权依旧在边民们这一点,但他们却没想到一点,那就是科技的进步,远远超出了他们的想象,在他们看来,能够支持三天的县城,不过一天不到的时间,就被最宁府的大军给击垮了。
广西不是云贵,虽然广西的地势也多是丘陵,与云贵别无二致,但广西毕竟靠海,所以利用海运,依旧可以得到一些宋朝最为先进的武器,这一点是云贵比不了的,而边民们长期生活在云贵,对于外部世界所知甚少,在他们的眼里,世界上最大的炮,不过就五十毫米左右口径而已,这也确实是整个云贵地区最大的火炮了。
但这仅仅只是云贵罢了,在整个宋朝,随着冶金技术的进步,更加坚韧的钢铁所能承受的炮弹重量也是越来越大,如今宋朝所采用的最大火炮口径,已经达到了七十毫米炮,其威力之巨大,隔着几十公里远,都可以一炮将一栋房子给炸成灰烬,而这还只是陆军专用的炮管罢了,按照传统,陆军的炮一般要比海军的小一些,毕竟陆军用到这么大口径炮的可能性十分的小,而海军则要使用机会更多一点,无论是两舰交火,还是轰击海岸线上的建筑物,炮台都是如此。
而最宁府的将军便把停驻在广西梧州港的一艘铁甲舰上的九十毫米口径大炮给拆了两门下来,这两门都是如今宋朝最大口径的炮了,每一门都可谓是工业技术的结晶,任何一发,只要命中,便是铁甲舰,也都只能弃舰奔逃,而最宁府的守军就是用这两门大炮,将开远城的墙给轰开了。
这一点边民们当然不会想到,就算他们知道宋朝有这么大的两门炮,但广西山林密布,道路曲折如何运送这两门大炮是一个巨大的问题,而将军们便克服了这个问题,真的把这门跑给运送过来了,要知道这其中有多么的不容易,从梧州到桂州之间还有火车铁路相连接,可等到了后头就只有公路了,而有些公路质量好一点的,或许还能承受这两门大炮的重量,可更多的公路是无法承受这两门大炮的重量的,尤其是在泥路之中,为了拉动这两门大炮,每一门都需要四匹马来拉,若是遇到下雨天,大炮陷入泥坑之中,更是移动困难。
这也是为什么陆军不会装备这些大炮的原因,移动起来实在是太困难了,要想在陆军使用这种炮,就必须保证全国的交通系统十分的稳定和安全,可以让这些大炮随机游走在全国各个地方。
但显然如今的宋朝是做不到的,在核心地区或许还行,但在这种边远地区,大多数的道路都是泥路,少数是石子路,至于正常的公路,则只有大城市之间才有,乡镇之间是不可能存在的,在这种情况下,想要运输这么巨大的火炮,自然困难重重。
尤其是碰到下雨天之类的,云贵,广西气候本来就相对湿润,土壤之中的水分相比起北方来说要足得多,若是下雨天,则泥路立刻变成泥沼,这么重的炮火拖车是很难在这样的土地上行走的,最后只能想出一个办法,那就是在轮子下面装上木板来进行移动,但木板毕竟是平面的,如此一来,等于是让战马拉车的速度变得更慢了,你想想,原本是轮子,自然拉动炮车要容易的多,而如今变成一块木板了,虽然受力面积均衡了,但这对于战马来说,自然压力就会变得更大,不需要十几分钟的时间,几匹战马就会累的动弹不得。
所以最开始没人想过要拉这些炮去前线打仗,因为运输实在是太麻烦了,打仗打到最后,打的就是后勤,而交通运输能力,是一个国家战争潜能最为重要的一部分,即便有先进的武器,但如果无法进行长距离的运输,使这些武器发挥到战场上,那也是没有用的,这也是为什么现代作战中,航母十分重要的原因。
因为地球实在是太大了,任何一个国家,都无法将自己的飞机直接大规模的从本土运输到地球的任何一个角落,即便可以,那中间所需要耗费的燃油也表明战机的作战时间会十分的仓促,根本无法攻击多个目标,所以航母才会那么重要,这等于是提供了一个移动平台,有了航母,想要进攻世界上任意一个角落都不再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而如今,广西的桂军显然就遇到了这个非常难以解决的问题。
原本按照桂军的打算,便是坚守最宁三城,以保证边民不会进入广西,但最后最宁府的守军却推翻了这一想法,并且将这两门火炮成功运送到了最宁府,这其中有一个很关键的人物,那就是随军参谋古怀文。
此人毕业于汴京大学土木工程系,毕业之后攻读此专业研究生学位,最终以硕士学位毕业之后,在毕业论文中,对于重型火炮运输一事作为论文的题目展开了论述,在毕业之后,立即便被军方招揽,随后加入军方参谋部成为一名本部工作人员,专门从事军事工具交通移动的工作。
一位汴京大学的高材生加入军队,这着实是一件在这个社会不可思议的事情,因为在普通老百姓看来,汴京大学的毕业生,无一不是社会的栋梁,他们应该出入的是顶级的宴会和派对,以及学术论坛,而不是跟着军队去全国各地考察,就连古怀文的家人,对此也表示很不理解,当初自己的孩子要读土木工程系,他还以为自己的孩子是想当移民建筑师,未来可以设计出千古留名的建筑呢,哪里能想到自己的儿子竟然去了军队。
这一点,不仅仅他的家人没有想到,就连古怀文自己都没有想到,他从小就对建筑非常的感兴趣,每每看到那些高楼大厦,都会有一种自己未来也要修建的冲动,尤其是那些漂亮宏伟的建筑,在古怀文看来,那已经不能说是一栋建筑物了,而应该是一件艺术品了,这让他从小便想要修建这样的建筑物,让自己也成为其中的一员,所以凭借他优异的成绩,最终选择了土木工程系这一专业,便是他自己的选择。
当时的宋朝,还没有专门用来研究和开发军事设备的大学,就是像国防科技大学这样的学校,在宋朝时还并不存在,军事器材的主要研发是归于科学院管理的,并没有次一级的研发大学和机构,所以古怀文自然也不知道这一门类,但也因为没有这一专业门类,所以土木工程系中的选修课里,倒也有一些关于军事科技的门类来供这些未来的工程师们学习。
毕竟科学院也需要招收新的血液进入其中工作,在这么一个科学门类尚且还没有系统的时代许多人即是物理学家也即是化学家的情况并不少见,这跟现代一个科学家往往只研究一个门类很不同,在现代,因为自然科学和科学技术都已经越来越深入,一个人往往很难有精力兼顾多门学科,只能挑选其中一门,最多两门来进行研究和参照,而在这个时代,自然物理尚且还处于经典物理的理论,物理学的大门尚且还没有完全敞开,在这样一个时代,许多科学家都是兼修的,工程师自然也不例外。
汴京大学的土木工程不仅仅培养造建筑物的,造船的工程师中也有不少从这里毕业的,铁路交通的设计,高速公诉的桥梁,隧道,也有从这一个系出来的,可以说,这尚且处于科学发展的初级阶段,所以古怀文也是接受过多种教育的。
而就在一门有关于军事科学的课上,古怀文第一次领略到了钢铁大炮的强大和威武,从此以后,便彻底迷上了这些雄伟的大炮,在他看来,原本那些雄伟的建筑,精巧的结构,一切都不如那巨大的火炮来的更加吸引人,所以在之后的四年时间里,他拼命的吸收着市场上有关军事火炮的研究,三年的研究生活,更是在军队中就展开了实习,所以在毕业之后毅然加入了军队,成为了参谋部的一员,对此,包括他的父母都是难以接受的。
虽然在徐清的提携下,军队在大部分人的眼中相比起以前来说要改观了许多,可在大多数人的眼里,军人还是不入流的,无论是普通的士兵还是地位比较高的军官,都不如读书人来的尊贵,一位科学家,一位工程师和一位少校,三者之间,民众一定最喜欢前面两个,而不会喜欢第三个,若是普通大学毕业,进入军队成为一名军官,或许家人也不会难以理解,但名校毕业竟然愿意加入军队,这是很少的。
汴京大学每年的本科毕业生在一千一百人左右,研究生毕业在六百人左右,这是重点学院的标准,不像那些扩招学院,一次毕业便是几千号人,像汴京大学,一年进入军队体系的最多也不过十几人而已,这些人可以说都是另类,要么就是战争狂魔,希望到军队之中体验杀戮的快感,要么就是冒险家,希望率领军队驻扎在租界,可以随时满足自己的好奇心,可以看得出来,愿意进入军队的人数是非常少的。
尽管军队开出的条件其实并不低,重点院校的学生,如果想要进入军队,只要接受训练之后,便可以立即担任军官,从精锐部队开始,不像其他部队,需要耗费很长的时间,才能慢慢爬到军官这个阶层,可即便如此,愿意加入的人还是寥寥,所以古怀文的决定,对于当时许多人来说,都是不可思议的。
这还仅仅是因为他加入的是参谋部而已,此时的宋朝军队只有后勤部,指挥部和参谋部,并没有装备制造部之类的东西,完全是科学院研究出什么,他们就装备什么,也不考虑到底军队需要什么,是处于真正的买方市场,科学院卖什么,他们买什么,而这显然是不对的,可此时显然没有人来管这件事。
所以古怀文只能进入参谋部,这一部门不需要参与直接的战斗,只需要进行战略规划就是了,往往都是一些有经验的军官退役之后会加入到参谋部来,负责制定计划所用,同时他也负责对于军械的开发,主要是和科学院之间进行沟通,这还是一个不直接战斗的部门,若是直接加入战斗部门,古怀文绝对会被自己的同窗当做是商人狂魔之类的存在。
担任参谋之后,古怀文主要的研究对象便是大炮,以及该如何在陆地上更加方便的运输大炮,这就是他研究的课题,而现在他之所以会出现在最宁府,便是为了试验自己新造的一种机械,来印证自己的研究课题方向到底是对是错,而也正是因为他和他的机械,这才让这场战争改变了方向。
(本章完)
………………………………
709
在他的设想中,大炮移动最为困难的一点,便是如今的公路很难承受大炮的重量,以现今的技术手段,拉动大炮往往是利用马车来做到,而大炮则是被放在一种类似于担架的东西上进行移动,但这样的载具最多只能移动三十毫米的小炮,若是七十毫米这样的大炮,则只能在正规的公路上才能进行移动了,若是九十毫米的大炮,则直接能把拉他的车给压垮,这就是最大的问题。
这个时候,就不能再用木头制作的三轮车来进行推动了,而是要采用钢铁制作而成的三轮车才能进行推动,如此一来,地面的受力越大,车子虽然不会翻覆了,但道路却受不了了,想象看,突然之间几十吨的东西压在一块泥泞的道路上,这会对整个道路造成巨大的损害。
如何在复杂的交通情况下,对火炮进行运输,这是一个致命的问题,而古怀文便想要解决这个问题,他的解决方法也很简单,就是让这些大炮可以尽量的降低对于地面的压力,这就是他想要做的,而他想出的办法,便是让三轮车的轮子,便是一块木板。
众所周知,受力面积越大,每一个点的受力面积就越小,将几十吨重的东西盛放在一块平面的木板上,自然道路所受到的压力就会减轻很多,起码不会陷入泥潭之中不可自拔,但使用木板,立刻会遇到一个很大的问题,那就是如何让马匹,或者是牛,拖动这些载着木板的大车呢?
这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而古怀文便解决了这个问题,他想出了一个十分绝妙的办法,那就是把木板变得可以滚动,他从擀面杖中得到了领悟,将一根根如同擀面杖的棍子串联在一起,他们从整体上,便像是一块木板,而在用一个动力推拉它的时候,每一根棍子都会滚动,从而让整辆战车开始移动,人类历史上第一条履带便就此诞生了。
古怀文的这次尝试,让大口径的火炮可以在交通不便的土地依旧拥有一定的移动能力,可以说立刻获得了高层的重视,而此时桂军的正侍大夫也听说了这个消息,便立刻向朝廷军部下达了调令申请,希望把古怀文调到他那里去,就地试一试这种履带式火炮到底适不适合正规战场上的使用。
对此,军部自然抱有极大的期望,炮火能够更快的移动,这是军队梦寐以求的事情,如今的宋朝,之所以只能够控制租界,便是因为各个王国内部实在是太难以控制了,没有方便的道路,宋朝只能够采取分封制以及拉拢当地的贵族的方法来对当地进行统治,但真正的权利,不过仅仅只在租界范围内罢了,在这个圈子里,宋朝拥有着莫大的权利。
但在这个圈子之外,宋朝的影响力就会逐渐递减,直到慢慢消失,这其中最大的原因便是在内陆地区,宋朝的钢铁巨舰无法对他们进行轰炸,同时大炮也无法大规模的移动,这都让当地人拥有了可以反抗宋朝的能力,这也是最为麻烦的事情,而若是大口径的火炮可以移动,那么如今那些坚城在宋朝的火炮面前,都不过是土鸡瓦狗罢了,那么宋朝也可以更加直接的对这些国家进行统治,而不仅仅只是控制对方的经济那么简单了。
面对军部让他前往前线战场的命令,古怀文欣然接受,在内地虽然试验成功了,但在战场上,情况就又要变得复杂许多,任何武器,都必须要经过实战的检验,才能证明他的有效性,而作为这种履带的发明人,古怀文自然是要亲自到战场上去看看,自己所研发的东西,对于战争到底有没有真正的用处。
从汴京这座中心城市抵达广西梧州,看着铁甲舰上的两门巨炮被拆卸下来,自己所率领的一支百来人的工程队则立刻对这些巨炮进行了改装,其主要加工的方式便是给这些巨炮加装上古怀文发明出来的履带,履带全部使用钢铁制造,一条履带的重量便达到了一吨左右,配备上这种履带,四匹马是完全拉不动这样一台巨炮的,所以后来经过几次删改,最终由八匹战马来进行拉动,经过测试,发现这样一来,巨炮基本可以在任何平面上进行移动,无论是泥路还是石子路,虽然巨炮依旧会对路面造成巨大的伤害,但勉强还是能够移动的。
这一点给了桂军很大的信心,正侍大夫立刻下令,让古怀文的工程队以及随员四百人将这两门大炮从梧州运送到最宁府前线来,这一路上,古怀文都在观察着这履带的工作性能,发现这种履带经常性的会断裂,因为每一个棍子之间所需要承受的重量还是太重了,但这一点,对于两门大炮的运输来说,并不是至关重要的事情,这只是一次实验而已,在经过长达三十五天时间的长程运输之后,两门大炮被运抵前线,最终利用这两门炮,轰开了开远县城的城墙,成功逆转了双方之间的攻防态势,可以说古怀文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取得了成功。
但古怀文对此却并不满意,沿途履带断裂次数实在是太多了,每一次断裂都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来进行修复,三十五天的时间,这根本不适应战争的需求,若不是前线的边民为阻挡边军的入侵打下了时间,根本不可能等到大炮被运抵前线,所以虽然如今这种大口径的火炮可以运输了,但运输速度实在是太慢了,这首先便是一个巨大的问题。
二来,运输一个大炮所需要耗费的人力实在是太大了,每一门大炮,都需要一支四十人的队伍来进行保养和维修,同时在作战的时候,也非常的麻烦,完全不像现代的大炮那么容易,而不仅仅是人力上的巨大浪费,即便是畜力上也是如此,一次拉动就需要八匹战马,且还要在沿途不停的更换,为了拉动这两门大炮,一路上总计使用的战马数量达到接近一百二十匹马左右,这对于一个国家来说,也是巨大的负担,两门炮便需要这么多的战马,这也就表示大规模的运输基本上是不可能的。
但这些困难并没有吓倒古怀文,在行军的过程中,他时刻收集着有关于大炮移动的信息,一路上也做出了许多的设想和改进,同时一个巨大的计划开始在他的脑海中成形,便是可移动式炮台的计划。
如今的小炮可以被马车拉着走,可大口径的火炮则只能被安放在城头上用作防御,因为他不可以大规模的移动,而若是这些大炮可以移动呢,那么一支先进的火炮部队,便会让宋朝的威力大增,而古怀文的想法,便是给火炮装上一辆汽车,如今汽车技术日益发达,许多汽车开始得到量产。
虽然大多数都是一些小汽车,但汽车的诞生,对于人类来说,也是十分不同寻常的,这代表短距离的路程在人类之中又被缩短了,而这种通过内燃机驱动,利用火车推动原理来使小汽车得以在公路上行驶的方法,给了古怀文新的灵感,既然牛马拉车那么麻烦,那为什么不设计一款可以搭载巨型火炮的车辆,来搭载这些大炮,如此一来,便可以带着这些大炮去到绝大多数的环境中,显然,古怀文所设计的这种新式武器,便是现代的陆战之王,坦克了。
古怀文立刻将自己的想法写成了书面报告,递交给了参谋总部,参谋总部的长官对此表示高度重视,立刻写了一封奏折地窖给了徐清,徐清倒是没有想到,工业革命不过短短二十年的时间,竟然有人已经想到了利用内燃机来推动汽车,然后将火炮架设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