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平淡为官-第34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而对于朝廷所提出的要求,边民们也乐意接受,虽然不能再自由贸易罂粟,但朝廷统一收购,这件事情也就没了风险,同时固定了收益,你不能说这是一件坏事,要知道在此刻不久,朝廷还把这种东西当做禁绝的东西,任何人种植都要依法判处重邢,而如今则允许他们合法种植,这已经是极大的妥协了,所以他们也没什么意见,都同意了张世昌的要求。
至于那些战败的边民,自然也就没有这些投诚的边民那么宽容了,除了那些直接参与战争的人被贬为奴隶,义务为云贵服务五年的时间之外,那些没有参与战争的人,则是全部被取消部落制度,张世昌命令这些山民,必须在朝廷的引渡下,来到山底下生活,进入到汉族民众之中来,这是硬性规定,谁不愿意,那么就去做奴隶,修铁路去吧。
之所以要这么做,自然是为了促进民族融合,不然双方一个住在平原上,一个住在山里面,老死不相往来,生活习惯的不同,也让双方很难互相理解,同时这些人住在山里面,若是再想要叛乱,贼心不死,朝廷想要剿灭他们是很困难的,毕竟这个年头也没有飞机,在崇山峻岭之中打仗,这实在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
所以为了防范于未然,这些居于深山之中的山民必须要成为陆地上的居民,这才能够保证西南边陲能够安宁,当然,还有另外一种方法,那就是给这些住在山里的人修路,让他们可以和外界连接,但这在宋朝显然是不可能的事情,许多平原地区尚且还没有修上道路呢,又怎么可能在山里面修上公路呢,自然就只能让边民们离开自己的家乡,来平原上居住了。
至于他们如何与汉族居住,且不至于让双方产生太大的矛盾呢,对此张世昌也有着一套经过研究的办法,那就是这一代,依旧以边民的态度对待他们,而对于他们的下一代,则一视同仁。
具体的做法就是他们的老一辈,依旧按照边民来看待,所享受的福利就是边民的福利,但他们的下一代,则按照宋朝汉民的福利来看待,享受汉民的福利,这就是张世昌的做法,这听起来似乎很不合理,但确实已经是张世昌能够想出来,最实际的方法了。
要知道,云贵地区的汉民对于边民的恶感是很大的,尤其是在这次战争之后,汉族被屠杀了十万人左右,虽然边民也死亡无数,保守估计在二十万以上,但他们战败了,自然也就没有话语权了,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把他们的大人当做汉民来看待,还给他们优厚的社会待遇,这将会引发宋民的绝对反弹,这样的后果是张世昌所承受不了的,议会会为此而把他堵在办公楼里。
所以让大人继续保持边民的身份,这是必须的事情,而他们的孩子,则可以慢慢接受转变,他们将会接受中文教育,在汉族的学校中接受教育,读书写字所接受的文化,都将是汉族的,以此来加强他们对于汉族的认同,当然,这么做,也并不一定会有效,毕竟他们的父母会受到歧视,他们自然也跑不了,可几代之后,这种隔阂必然会随着交流而减少,所以从后代开始,享受宋民的待遇,让他们加速融合到宋朝这个大集体中来,这就是张世昌要做的。
同时既然来到了平原,自然不可能让他们继续去种什么罂粟了,因为他们是战败的那一方,自然也就没有谈条件的可能,种植水稻和其他的经济作物,就是他们唯一的选择了,并且这些土地,还是朝廷借给他们钱买下来的,他们必须要还上这笔钱,这将是一笔十分庞大的数字,有可能需要他们用一辈子才能还清,毕竟如果让这群人过得太舒服,那么云贵的汉民是不会那么容易接受的,既然站错了队还能够享受平静的生活,那么谁还愿意普普通通的卖力干活呢?
反正造反只要自己不参与,到时候造反成功,自己就是一等人,若是造反失败,自己过了几代孩子就能做一等人,天下哪有这样的好事,所以张世昌就必须得这么做,让他们这些人吃点苦头,起码在他们这一代,要受苦才行。
而对于他们来说,这样的结局显然要比自己的同族好得多,起码不需要去艰苦的环境中度过漫长的五年,虽然家破人亡,但起码还有重新起来的希望,为了自己的孩子,又有什么不可以忍的呢?
至于那些效忠于宋朝的边民,如果想要来平原生活,朝廷自然更加欢迎,对于这些在战争中出力的朋友,朝廷给予他们的待遇自然更加丰厚,首先便是从他们这一代便可以享受宋朝的国民待遇,包括义务教育和医疗保险,以及土地的费用将会由当地衙门承担百分之六十。
他们自己只需要出百分之四十的钱就能购买土地了,这是对他们英勇的奖赏,毕竟他们在这次战斗中,也牺牲了数千人,许多妇女和孩子失去了家庭,对于他们,因为族群的关系,所以朝廷的奖赏十分有限,那么地方衙门自然希望通过这种手段来补足他们所受到的损失,同时他们的孩子如果能够考上中学,也能享受全免学费的待遇,这是地方衙门的承诺,也由地方衙门来承担。
通过这项手段,边民们可以说尽数纳入到了张世昌的统治范围内了,这个时候就可以做一些有关于禁毒的事情了,首先便是把境内有关于非法种植的田地全部烧毁,包括深山之中的那些村寨,任何人都不能残留一寸朝廷所不允许的耕种地,只要发现,就立刻销毁,若是敢阻拦,则地方衙门有权利上报给府一级的首脑,派出军队来定点消除,强制烧毁。
对于战败的一方,张世昌显然没有什么好脾气,虽然徐清让他尽量宽宏一些,但张世昌显然觉得此刻的自己已经够宽容的了,没对这些暴民深究什么,还让他们有了改过自新的机会,若是放在殖民地,这些人早已经被屠杀殆尽了,又哪里来的改过自新的机会。
三年前南非殖民区因为当地的宗教信仰,不允许宋朝的军队捕杀这里的大象,他们认为,大象是这片土地的守护神,如果杀死他们,神明会降下神罚来处置他们的,这在宋朝的将领们看来,自然是无稽之谈,毕竟中国人对于象牙的喜爱,已经有了几千年的历史,一直到现代,也依旧热爱着这种漂亮的动物骨骼,当然,残杀野生动物,这是一件不道德的事情,可在这个时代,显然还没有人觉得这是一件不道德的事情。
毕竟这是一个宋朝称王称霸的时代,在这个时代,跟宋朝讲动物保护,自然是不可能成功的,即便是现代,开始保护动物,也是因为动物灭绝的速度越来越快,许多动物开始进入到濒危状态,这才让人们有了保护动物的想法,在此之前,自然是没有的。
而当地的士兵显然不会因为这些部落的阻止就不猎杀大象了,毕竟他们来到这里,很大程度上就是为了猎杀大象,从而赚点外快的,不然这里距离本土上万公里,谁又愿意来这里驻扎呢。
但是当地的民众对此却十分的生气,他们认为这些入侵者破坏了这里的规矩,便动手打了一个正在猎杀大象的士兵,双方之间矛盾立刻爆发,长久的压抑瞬间演变成一个士兵小队和一个部落之间的战斗,最后宋朝的士兵死了三个,而那个部落则死了十几个人。
但这件事远远没有结束,因为这件事,彻底激怒了宋朝驻扎在南非的军队,放到现代看来,宋朝军队显然是反派,而非洲的人民则是保护动物的英雄,但在宋朝军队看来,这就是不服从统治的象征,竟然敢动手殴打一名宋朝士兵,并且在打架的过程中,杀死了三名宋朝士兵,这是绝对不能原谅的事情,所以当地的驻军立刻便包围了整个部落,而这个部落也有先见之明,立刻把这件事情通知了周围的部落。
对于大象的崇拜是周围部落的普遍信仰,听说宋朝竟然猎杀大象,自然都十分愤慨,因为当初宋朝占领这里的时候,并不是用暴力手段,而是通过金钱向附近的酋长买下了这块地的,所以这几年下来,虽然宋朝偶尔也会战事出一些惊天的手段,但对于宋朝的军事实力到底有多么的强,这些部落民是完全不清楚的,所以他们便都组织了起来,在宋朝军队抵达这个部落的时候,一支上万人由周围几十个部落所组成的联军便出现在了宋朝的面前,试图给宋朝一个教训。
而最后的结果可想而知,在现代化的军队面前,这些旧时代的军队根本就是土鸡瓦狗,仅仅几轮齐射加上炮火的覆盖,这些部落联盟军便四散溃逃了,而军队却并没有打算绕过他们,长时间的霸主地位,早已经让宋朝的军人养出了一股傲气,那就是只有他们欺负别人的份儿,哪来别人骑在他们头上的份儿,这些人竟然敢反抗,自然不会有什么好日子可以过。
所以接下来的一个月时间,这位南非的将领便率领着自己手下的三千人,一个个部落走过去,凡是年龄超过十六岁的男子全部杀光,女子则范围给其他部落作为奴隶,至于小孩儿,男丁被阉割留下作为奴隶,女孩儿则送给周围的部落让他们来处置,短短一个月的时间,便将二十多个部落杀的寸草不生,根本没有人会统计他们到底杀了多少人。
有的说是二十万,还有的则说是四十万,这是没准的事情,因为就连这支军队的士兵也说不清楚,他们到底杀了多少的人,只知道在此之后的数天里,他们去哪,天空上的秃鹫便追到哪,直到十几天之后,发现他们再也不能得到食物之后这才离开了,可想而知,这是怎样血腥的屠杀了,而起因仅仅只是因为一个部落看不下去宋朝人猎杀大象而已。
最后的结果,则是这位将军受到了斥责,被解除了军职,并没有受到任何的惩罚,且在解除军职之后,立刻便被一家专营南非国际贸易的公司聘请为顾问,享受着更高的生活水平,人生没有任何的影响,这就是如今的宋朝。
(本章完)
………………………………
718
张世昌本身也是这种处理态度,只不过是因为朝廷有严令在,让他不准用对待殖民地的方式去对待云贵,因为这是中国的领土,而不是什么殖民地,其中的百姓也是宋朝的子民,是皇帝的臣民,而不是所谓的奴隶,所以即便他们造反了,但也不能太过于苛责,也正因为如此,张世昌才提出了这个一个十分‘宽容’的政策,不然要是以他原本的脾气,杀光这些造反者都是十分有可能的。
他只怕自己手中的刀不够利索,可不会嫌这些造反者的脑袋少,不得不说工业时代和殖民时代的来临,让宋朝人确实少了许多徐清之前一直诟病的文弱气,中国在汉唐的时候,还是十分凶猛的,但到了宋朝之后,便急转直下,重文抑武,但如今,随着这两股风潮的卷起,如今的宋朝又有些太过于血腥了。
毕竟徐清还是一个现代人,屠杀这种事情还是看不下去的,但对于如今的士大夫们来说,杀个几千几万个人显然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兵者不祥这句话显然是被他们抛到了脑后,这些士大夫,一个个脾气都大得很,以前若是有人敢犯边,就是修文徳以来之,又或者是通过教化来让这些胡民归化,而现在,只要是稍微有点不顺心意便是大开杀戒,这种情况实在是让徐清有些矫枉过正的感觉。
同时在宋朝的文人之中,配剑成为了一种新的潮流,在汉唐的时候,文人也配剑,李太白不仅仅是中国著名的诗人,同时也是一位十分厉害的剑客,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这就是李白对于自己剑法的描述,但到了宋朝之后,因为文官的地位越来越高,而武官的地位越来越低贱,就导致孔子所倡导的君子六艺,人们只学会了读书识字怎么做官,却不再去学骑射了。
而如今随着殖民开拓的浪潮,读书人也纷纷开始配剑了,原本众人出行都是佩戴折扇,而如今则是腰间别着一把长剑,这甚至成为了一种身份的象征,因为在中国的文化里,剑是君子之器,是帝王之器,它与其他所有的武器都有所区隔,所以帝王是要配剑的,君子是要配剑的,而老百姓是不能配剑的。
所以后来在民间,如果看到有人配剑,那么他必定是有一定身份的人,起码在学业上十分优秀,不然是不可能配剑的,同时如今的许多学校为了迎合这种风气,在学校的评比中,大学的优秀学生,往往会赏赐一把学校专门打造出来的君子剑,送给优秀的学生,这就是一种荣誉的象征。
所以在宋朝配剑,便是身份的象征,往往只有大学以上的学历才会配剑,若是一个中学毕业的配剑,便会贻笑大方,成为众人眼中的笑柄,以及官员之间也会配剑,当然,这其中很多人都是装装样子,附庸风雅而已,但在这其中,也不乏真正的用剑高手身处于庙堂之间,这种情况,让文臣也多了一丝阳刚之气,同时民间也随着朝廷一起,开始更加热衷于武功。
张世昌自然也是其中一员,他的剑术并不算好,但也比普通人要厉害的多,来云贵当官,朝廷自然不会派一些文弱书生来,毕竟这里民风彪悍,可不是一般人能够镇得住的,张世昌曾经担任过兵部的司官,了解过军事,自身也一直在练习剑术,所以他本人的性子就有些铁马金戈,对于这些叛军,是打心眼里的厌烦。
不过与自己的官位相比,这些贱民显然就不那么重要了,既然朝廷决定网开一面,那么张世昌自然不会有什么意见,除非他不想当官了,可他是真的很想继续当下去的,他可才四十六岁而已,在如今这个世道,虽然不算年轻,但也算不得老,自然还想多当几年。
云贵的叛军就这样消弭于无形之中,对于云贵地区的百姓来说,这一年可以说是非同寻常的一年,不仅仅边民们被宋朝强大的武力震撼,汉民们也了解到要想在这片土地上安稳的过下去,与边民们如何相处是其中的重中之重,但对于整个宋朝来说,发生在云贵这惊天动地的大事,只不过是一件小事而已。
整个宋朝在这大半年的时间里,所处理的反叛时间多达数百起,有的比较小,仅仅是一个镇子因为交不起租税而造反,而也有一些大的是整个殖民地造反,不过数量并不多,长时间的殖民统治,许多人已经慢慢开始习惯了宋朝人的统治,而他们的贵族也慢慢开始接受宋朝的文化和思想,开始慢慢向着宋朝人的精神世界靠拢,如此一来,双方就更加好理解了。
尤其是一些原本文化就落后的地区,在宋朝的文化入侵下,很快便沦陷了,他们开始读起了四书五经,学习起了唐诗宋词,他们的思想也因为这些古代诗词开始改变,他们看着月亮,不会再想到吸血鬼,而是会四年自己的家人,他们在清明节的时候会开始扫墓,他们会开始慢慢开始过农历春节,这些都是宋朝文化习惯的入侵。
而这样的文化改变,也让这些族群对于宋朝的接受度越来越高,不像以前,只要宋朝做了一丁点违反当地习惯的事情就群起而攻之,长时间的相处让双方都能够互相理解了,这就让双方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少了。
当然,买办集团的出现也让宋朝的统治更加稳固了,相比起直接统治,利用买办集团来进行统治无疑要更加容易一些,就像当年列强对中国做的那样,扶持清政府,民国来对整个中国进行统治,而不是直接参与进中国的统治,这种统治是很废功夫的,而通过这种买办集团来操控一个国家,这样显然要容易的多,而这就需要一个十分忠心耿耿的买办集团来为宋朝服务。
这一点在以前是很难做到的,虽然有一些当地贵族会因为利益而和宋朝走到一起,但他们的心中并不认同宋朝的那一套,所以虽然接受宋朝的帮助,但对于宋朝的意见却是阴奉阳违,这种情况经常发生,也时常会因为靠着宋朝的力量强大起来,再来反对宋朝的统治,而如今随着文化的深入,这些当权者中慢慢开始真的有人接受了宋朝的这一套,对宋朝文化开始仰慕起来了,这才是最重要的。
因为利益而结合的,最终也会因为利益而分散,对于这一点,想必所有人都能了解,宋朝能够给他们的东西是有限的,就算他们再有钱,他们也仅仅只是买办而已,在自己本国他们是人上人,但在宋朝面前,他们就是条狗,召之即来挥之即去,所以当他们权力空前膨胀之后,自然想要独立自主,让自己重新编程一个人了,但这种行为宋朝自然是不允许的,所以在刚开始殖民的时候,这种买办的叛乱是最为频繁的。
当时几乎每一年都会有十几次人数超过十数万的造反,最多的一次便是十几年前的那一次,同时几十个殖民地一起造反,数百万人参与,简直就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规模,而双方之间的参战国则是宋朝一国对战全世界上百个政治个体,这样的挑战,在当时确实差点颠覆了宋朝对于大多数殖民地的统治,最终通过三年的南征北战,数十万人的死伤,这才将之平定下来。
但在此之后的十几年里,殖民地人民并没有因为战败而真心实意的服从了宋朝,总是会有一些人,觉得自己有能力挑战宋朝的统治而向宋朝开战的,直到最近这几年,这种情况才少了许多,大多数的买办,他们的孩子都在宋朝的知名学府学习最为先进的知识,他们不再满脑子装着自己本国的知识,而是装着宋朝的文化和思想以及价值观,这种改变,对于买办集团的忠诚度自然是有着极高的提升。
而一个忠心耿耿的买办集团能够给宋朝的统治带来许多的便捷,比如说很多事情不需要宋朝去出面,当地的士绅就会帮助宋朝解决好一切了,这都是一些好事情,但这其中也有一些不好的东西,那就是如今虽然当权者的造反是越来越少了,但革命却是越来越多了,比如说今年这一年所发生的四起大规模运动,都是由于罢工所引起的。
这就与买办集团所操纵的叛乱有着截然不同的性质了,买办集团所操纵的叛乱,大多数的参与者是买办和农民,是旧有的社会制度下依存的彼此,而如今参与革命的,则是在租界工厂中上班的工人,他们在工会,集体组织的鼓动之下,宣布罢工,最后与当地政府产生矛盾,从而爆发革命,这种革命与买办集团所组织的叛乱是截然不同的。
一个来自于租界之外的殖民地,一个则来自于租界之中,虽然双方都是不满宋朝的殖民统治,但买办集团是想赶出宋朝殖民者,然后恢复原有的社会秩序,让国家重新进入封建时代,也就是所谓的复辟,而革命者则是在吸收了宋朝的思想和文化之后,想要推翻旧有的制度,建立起新的制度,这也是宋朝所不欢迎的。
毕竟只有敌人弱小,宋朝才能从当地吸取更多的养分,若是当地跟宋朝一样革新变法,然后变得越来越强,那么宋朝又哪里来的机会去剥夺当地的资源呢?不过宋朝国内也有一帮左派,认为应该帮助这些国家进入现代社会,这是一件好事,而不应该去阻止,当然这是民间的行为,朝廷对此并不管,官方的态度就是不鼓励,只要不影响宋朝在当地的贸易,宋朝就能接受这些改变,但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就是这些被组织起来的工人,往往会在战争的过程中,在一片殖民地中创造出大量的难民,而很多难民就会往租界来跑,因为这里有充足的食物,有让他们生存的空间。
但是这对于租界的治安来说就是一个巨大的问题了,租界的大小是有限的,但涌入的难民却是无限的,这些组织起来的革命者在这片大地上风起云涌,数百万的难民都需要找到活路,而租界是没办法养活这么多的人的,只能组织他们进城,而这些人刚开始待在城外或许还行,但时间久了,没东西吃,自然是要造反的,这对于租界来说,自然是巨大的损失,虽然这些是难民,战斗能力并不强,但数百万人的推推搡搡,对于租界来说也是一个巨大的困难,因此而掀起的暴乱,一年中便出现了四起,这也是一年以来最重大的四次暴乱。
对于这种思想文化的改变,从而引发了国家之间的变革,徐清是乐见其成的,毕竟只要宋朝始终掌握最强的生产力,那么无论革命怎么进展,科技如何,宋朝将始终屹立于不败之地,但朝廷对于他的观点显然并不认同,徐清也无意改变众人心中的想法,之所以众人会有对于这种国际形势改变的担忧,全部来自于他们心中的危机感,人的心中有危机感这是一件好事,北宋之所以灭亡便是因为没有危机感,一个国家,或者民族,必须时刻保持危机感,正所谓“好战必亡,忘战必危”这是至理名言,所以徐清也无意去解释什么,就让这些士大夫,满朝公卿都有些危机感,这绝对是一件好事。
但这些难民造成的问题对于徐清来说也着实是件十分头疼的事情,你很难驱逐他们,因为这些人也没地方可以去,至于让革命者放慢点步伐,安置好他们,这群人正忙着夺取全国政权呢,又哪里在乎百姓的死活呢,整日里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