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嗜血的皇冠-第1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下一步对刘縯动手作准备。
见刘秀迟迟不肯动身,刘縯以为刘秀胆怯,于是笑道:“鸟儿长大,终将离巢。去吧,你也是时候该独挡一面了。”刘秀这才说出自己的忧虑,道:“绿林诸首领,久忌长兄威名,此番调我和邓晨前往颍川,意在剪除羽翼,恐将不利于长兄。”刘縯笑道:“你可真是多疑。绿林军的几位首领,不是也去颍川了吗?朱鲔借着刘玄的名义,颁下诏书,你公然违抗也不合适,如果绿林军对咱们有所图谋,咱们就更不能让他们找到借口,借题发挥。只要你在颍川打开局面,拥兵在外,我反而会更加安全。”
刘秀无奈,只得出征,刘縯亲自相送。留恋处,鼙鼓催发,离别的时刻到了。千言万语,化为临行一瞥;马蹄狂奔,回首不见亲人。就这样,刘秀心神不宁地踏上征途,他并不会想到,这一次远征,他将打出他的成名之战,足以令天下民众震惊,让古今名将汗颜。
刘秀回首再看,刘縯的身影早已为山川树木阻断,刘秀忽然有了极度不祥的预感,莫非方才的分别,便是兄弟两人的最后一面?一念及此,刘秀泫然出涕,不能自已,一路草长莺飞,如助心中悲戚。
颍川之战,进行得异常顺利,几座大城——昆阳、定陵、郾,先后或降或破,皆归于汉军。每得一城,便意味着可观的战争红利,按照谁出力谁收获的战场潜原则,这些红利,将领们都可以笑纳进自己腰包。刘秀先后也缴获了大量牛、马、财物,谷数十万斛,然而分毫不取,悉数转运回宛城前线,支援刘縯的攻宛之战。与此同时,刘秀在人才上也小有所得,攒下了他最初的嫡系:攻颍阳之时,颍阳人王霸,字元伯,率宾客来投刘秀,刘秀拜为椽史。攻襄城之时,襄城人傅俊,字子卫,以县亭长迎军,刘秀拜为校尉。攻郏城之时,南阳棘阳人马成,字君迁,率众来投,刘秀拜为安集掾。
【No。3 不败名帅】
汉军在颍川势如破竹,战报传到长安,王莽愁眉不展,颍川一失,洛阳立时门户洞开,暴露于汉军的锋刃之下。王莽大骂驻守在颍川的严尤、陈茂等人误国,个个行尸走肉,难当大任。骂完,又怅然起来,以帝国之大,竟然寻不出一位名将,堪能扫荡乱党,涤清乾坤,还帝国以太平安宁?此时此刻,王莽不禁分外怀念起老将廉丹来。呜呼,廉丹已死,国将安托?
其实,有一人威望更在廉丹之上,只是王莽本能地不愿想起。王莽的记忆,选择性地对此人进行了屏蔽。
此人便是号为不败名帅的王邑,王商之子,王莽共爷爷的堂弟。王莽不愿意想起王邑,缘于两人之间存有极深的芥蒂,这还要从十六年前的一场叛乱说起。
十六年前,时为居摄二年,新朝虽然尚未建立,但王莽已经成为事实上的皇帝。这一年秋日,东郡太守翟义拥立刘信为天子,起兵十万,讨伐王莽,天下震动。三辅闻风响应,自茂陵以西至汧二十三县,盗贼并发,首领赵明、霍鸿等人,自称将军,攻烧官寺,杀右辅都尉及斄令,聚众十余万人,转攻长安。战火冲天,在未央宫前殿便可望见。
当时的形势,比现在更为严峻。赤眉和汉军势力虽然更大,但毕竟离长安尚有千里之遥,而赵明、霍鸿等人,则已经兵临长安城下,随时可能攻陷长安。
当时的王莽,也比现在更为惶恐,吃不下,睡不着,神经极度过敏,时刻担心性命不保,命王舜、甄丰率甲士昼夜循行殿中,这才稍感踏实。眼看赵明、霍鸿等人的攻势日甚一日,长安即将沦陷,王莽甚至动起了隐退的心思,打算将皇位让还给孺子刘婴,以平息叛军之怒。
这时候,时任虎牙将军的王邑出场了,虽然年仅二十三岁,却有如定海神针,东至陈留,大破翟义军,一路追击至圉城,再度大败翟义军。翟义和刘信弃军而逃,王邑追至固始,生捕翟义,磔尸,惟独刘信漏网逃生,不知所踪。翟义既灭,王邑还师,回救长安,击溃赵明、霍鸿,三辅悉平。
可以说,正是王邑挽救了王莽,这才有了王莽后来的登基称帝。叛军殄灭,王莽喜不自胜,置酒白虎殿,劳飨将帅。这本该是一场庆功盛筵,然而,王莽刚刚大难不死,便又迫不及待地摆出假皇帝的威严,当众责问王邑,为何让刘信漏网。王邑生性倔犟狂傲,他明明为王莽立下不世之功,结果还是招来了王莽的责怪,心中大感委屈,当即长身而起,也不辩解,大呼道:“臣无能,请自杀以谢陛下。”说完,拔剑便抹脖子,血如泉喷,依然屹立不倒,直愣愣地瞪着王莽。
王莽骇然,急宣医官。王邑虽然保住了性命,但脖子上却从此留下了一道数寸长的伤疤。王邑余怒未消,从此不问朝政,王莽称帝之后,虽然对王邑极尽宠络,封大司空,拜隆新公,然而,王邑只肯挂名而已,一直称病不朝,摆明就是给王莽脸色看,而且这一摆,就是十好几年。
事到如今,新朝军队已经一败再败,地盘已经一缩再缩,非王邑重新出山不可。而要想王邑重新出山,王莽便只能亲自去请。一想到以堂堂的天子之尊,居然要俯首求人,王莽头疼不已,就连后宫佳丽的美貌颜色,也一时暗淡下来。
【No。4 约法三章】
且说王莽驾临王邑府邸,门人见了圣驾,大为惊慌,乱作一团。王莽阴沉着脸,问王邑何在。门人答道:“正在湖边垂钓呢。”说完,拔腿便要去通报,王莽伸手止住:“不必通报,我自己找他去。”
门人赶紧带路,一行人东曲西拐,便到了一处大湖,沿堤皆是垂柳,新抽枝条,迎风轻舞。湖边静坐一人,姿态翩翩,气定神闲,目注水面,心驰物外,似已与春色合体,和天地浑然。
王莽轻步近前,伫立片刻,悠悠叹道:“一壶酒,一竿身,世上如君有几人 ?'炫书…fsktxt'”
王邑无端遭人打扰,勃然大怒,哪个不知好歹的奴才,这么没眼力见儿,而且还敢吟诗!回头便要痛骂,一见居然是王莽,大惊之下,急忙拜倒。王莽扶起,笑问道:“收获如何?钓到几尾?”
王邑答道:“回陛下,一尾也无。”
王莽笑道:“看看我的运气会不会好点,给我也取根钓竿来。”近侍们大感意外,王莽什么时候变得如此平易近人了?不敢怠慢,飞快取来钓竿,然后自觉退避。
王莽和王邑相隔数步而坐,面湖垂钓。对心存芥蒂的两人而言,这样的格局最好不过,既不用尴尬地面对面,又不会妨碍正常交谈。
王邑年少成名,功震天下,只因和王莽怄气,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酌,自抛前程,提前退休,早早进入颐养天年的状态。十多年过去了,非但朝廷已经将他忘却,就连他自己,也快把自己忘却。今日王莽突然造访,到底要在他这个废人身上做何文章?
王邑沉默着,出于骄傲,打死也不愿先开口。王莽沉默着,出于自尊,不知道该如何开口。最终,还是王莽选择了退让,率先打破沉默,道:“你知道我在想什么吗?”王邑一句话就给顶了回去:“不知道。”见王邑根本无意追问,王莽只能自接自话道:“我在想一个数字。”王邑仍是淡淡地哦了一声,然后再无下文。王莽强忍怒火,道:“我在想十二这个数字。你知道十二代表什么吗?”王邑这才起了好奇,反问道:“代表什么?”王莽见王邑终于搭话,略感快慰,叹道:“十二是个坎啊。跨过去了就一马平川,跨不过去就只能完蛋。”
王邑道:“请陛下明示。”王莽道:“秦帝国十二年,陈胜吴广起兵。秦帝国没能挺过这道坎,两年后便告灭亡。汉十二年,刘邦驾崩,吕后秘不发丧,打算杀尽功臣,一旦吕后此念成真,当时陈平、灌婴正统兵十万守荥阳,樊哙、周勃正统兵二十万于燕代,必然引兵外反,汉之覆灭,指日可待。幸好郦商进谏,吕后这才打消念头,挺过了这道坎,从而有了汉朝两百年江山。我朝十二年,绿林赤眉勃兴,反贼猖盛,这也是我朝的一道坎啊。至今这道坎我已经挺了两年有余,能不能继续挺下去,就要看你的了!今日我来,便是要请你重披战袍,匡卫社稷!”
王莽的请求委婉,王邑的拒绝却直接:“臣自惭无能,早已厌倦战事。国中名将多有,方略筹谋皆远在我之上,陛下何必舍高而就低?”
王莽见王邑满嘴敷衍,知道他还在为往事耿耿于怀,只好违心地拍起马屁,道:“君乃宗室戚属,当年领虎牙将军,东指则反虏破坏,西击则逆贼靡碎,实乃新室镇国之宝。今盗贼蜂起,四海鼎沸,能挽狂澜于即倒者,舍君其谁!”
王邑不为所动,仍是推辞道:“蒙陛下错爱,臣不习兵事,迄今已十有余载,焉能担此大任。请陛下另寻高明,勿误国事为幸。”
王莽见王邑还在摆谱,怒道:“你贵为新朝大司空、隆新公,所谓食君之禄,忠君之事,这些话,我都不来和你讲。我今日登门,不是以皇帝的身份前来,而是以兄长的身份前来。我以兄长的身份,命你捍卫王氏天下。你曾经为王氏打下江山,如今王氏再度需要你的时候,你岂能袖手旁观?”
王邑低下头,细想起来,王莽对他确实不错,即使当年他当众顶撞了王莽,王莽也并未和他计较,既没有给他小鞋穿,更没有怀恨在心,想要找个机会把他除掉。王莽称帝之后,高官厚爵养着他,即使他只拿钱,不干活,王莽也是一直默许纵容,未加责备。如今,王莽亲自登门来求,话都说到这份上,不容易了,够面子了,该知足了,当年再多的委屈和愤怒,此时也都该得到补偿了。再说了,他荒废了十多年,实在也有些怀念那铁血飞扬的疆场,怀念那千军万马的阵仗。一阕“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道出了多少久违战场的名将的心声?
正如第82届奥斯卡最佳影片拆弹部队》(The Hurt Locker)开篇所言:战场上的刺激极易成瘾,而且是一种强效而致命的瘾,因为战争就是毒品(The rush of battle is often a potent and lethal addiction,for war is a drug)。在王莽的引诱之下,王邑的战争瘾也开始了发作,然而,王邑却依然犹豫不决,他太了解王莽了,王莽是个聪明人,但却聪明得过了头,以为自己房事国事军事,事事精通,于是经常在军事上遥控指挥,将前线将领作为傀儡摆布,使其无所适从,对将领们来说,应付王莽往往比对付敌军更累。王邑当年没少吃过这方面的苦头,如今想起,仍是一阵寒意。有鉴于此,王邑索性将心一横,道:“臣斗胆,先与陛下约法三章,然后方敢领命出征。”
都火烧眉毛了,王邑居然还要先谈条件,王莽大怒,转念一想,王邑肯谈条件,总比一口回绝要好,于是面色稍缓,道:“讲!”
王邑并没有马上说话,和皇帝谈条件,需要多酝酿些勇气,他收回鱼竿,换上新饵,抛钩入水,这才说道:“一、臣任主帅,无论大小将领,皆须受我节制,听我号令。”
王莽很爽快,马上答道:“没问题。”
王邑又道:“二、物资辎重,皆要筹备妥当,使臣出兵之后,只管专心征战,无须为补给担忧。”
王莽回答依然干脆,道:“国库任君自取,沿途州郡,也都听君调遣。”
王邑再道:“三、臣在外,得自作主张,作战方略,皆由臣决断,无须回报长安,陛下也不得干涉。”
王莽的脸开始拉长起来。王邑的要求,已经跨越了他的底线,帝国的军权,那可是他的命根子,放手不得。如今王邑居然要军队完全听他指挥,甚至连他这个皇帝,都得晾在一边,不许参与。好你个王邑,这样的要求你也敢提,你干脆另立门户,自称天子得了。
王莽闷闷不乐,长时间不表态。王邑也不着急,慢慢等着,水面上的浮漂,忽然沉了下去,王邑顺势提竿,一条金鲤离水而出,悬在半空,挣扎扭动。王邑大笑道:“一换新饵,果然不同。饵不对胃口,鱼儿怎会上钩?”
王邑话里有话,王莽神色一动,似有所悟。王邑道:“约法三章,饵也。臣,鱼也。陛下,渔父也。”
鱼儿一旦咬钩,便只能受制于渔父。王莽释然起来,闭目长叹道:“一切如君所愿。”
王邑拂袍扫袖,扑地跪拜,叩头道:“蒙陛下金口应允,臣敢不尽死,为陛下解忧!”
王莽扶起王邑,以商量的语气问道:“君到部之后,将何以剿贼?”
王邑正色道:“陛下刚刚和臣约法三章。军事决断于臣,非陛下所当问也。”
王莽讪讪一笑,道:“不问不问,寡人不问就是了。”王邑对他越是顶撞,他心中反而越是暗爽。
所谓病急乱投医,这话往往并不确切。假如钱不是问题,几乎可以肯定地说,你一定会选择要价高的那位大夫。便宜没好货,这是人们的惯常心理。王莽选择主帅也是如此,王邑胆敢和他约法三章,可见一定有真材实料,这才敢如此嚣张。另一方面,王邑当年曾有过力挽狂澜的先例,在战场上证明过自己,这更增强了王莽对他的信心。况且,王邑又是如此之狂傲,连王莽都敢不放在眼里,狂傲之人,必有斤两,这一切的一切,无不迷糊了王莽的眼睛,使他眼中的王邑,纯乎一副救世主的形象。既然是救世主,就应该顶撞,也必须顶撞。
谈话临近结束,王莽提了一个小小的要求:“你这趟出征,把王兴带上吧。”王邑本来心情正佳,听完这个要求之后,面色却立刻大变,差点就要投湖。
我们前面讲过,王莽四个嫡子全部死于非命,他的血脉只剩下了王匡和王兴这两个私生子。王莽将两人接到长安,王匡福薄命薄,到了长安没过多久,水土不服,转眼呜呼,如此一来,王兴就成了王莽的独种,理所当然应该被立为太子,继承王莽的帝国。然而,天下皆知王兴乃是私生子,要立一个私生子为太子,于礼制不合,群臣们也不干,即使王莽贵为皇帝,也不敢贸然行之。如今,王莽叫王邑带王兴一起出征,用意很明显:那就是让王兴在军队中镀镀金,积累些资历,最好再立些显赫的军功,从而塞天下之口,这时候再来立王兴为太子,就可以美其名曰为“立贤不立嫡”,朝野上下也就不会再有阻力。
王邑何尝不知道王莽的良苦用心,但王邑也是深受礼法熏陶之人,本能地就有些歧视私生子,加上他早就听说王兴飞扬跋扈,无赖纨绔,因此心中更加抵触。带这样一个人在军中,无异于带了一枚定时炸弹,万一王兴有个三长两短,他立再大的功劳,也赎不了这罪,如果王兴没出事,而这一战又胜了,那功劳也轮不到他,肯定都要强行算到王兴的头上,总之,这笔买卖不合算。王邑当即答道:“王兴尚且年幼,不宜从军。”
王莽道:“当年你任虎牙将军,年仅二十三岁。如今王兴二十五岁,如何不能从军?”说完又道:“我知道你是担心王兴捣乱,这你可以放心,王兴倘若在军中不服管教,你身为叔父,可以骂得,也可以打得。”
王邑根本不听王莽解释,干脆道:“必欲带王兴出征,那便请陛下另择良将。”
眼看王邑又要撂担子,王莽大恐,几乎是哀求道:“我老矣,你就不能体谅?你约法三章,我全部照准,我只有一个要求,你却忍心拒绝?”
王邑这才仔细端详王莽,王莽早已不是他记忆中的模样,此时的王莽,两鬓斑白,皱纹密布,毕竟是六十九岁的老翁了,衰残之势不可阻挡。面对这样一位老人发出的哀求,王邑实在无法继续强硬,只能叹道:“臣谨遵圣命。”
【No。5 天下一局棋】
王莽信守了他对王邑的承诺,作为王邑同意王兴随军的回报,他甚至给了王邑更多。全国兵力,号称百万,尽数交到王邑手中,又征调六十三家兵法的在世传人,充作王邑智囊。国库的珍宝物资,任由王邑调配。州郡各选精兵,由州牧太守率领,向王邑所设的指挥中心洛阳聚集。又封巨无霸为垒尉,随军同行。巨无霸者,人如其名,身长一丈(约合今两米三十二),腰大十围(合今三米左右),车装不下,马拉不动,号称新朝第一勇士,力大无穷。随军又多携猛兽,如虎、豹、犀、象之类,以助威武。
王莽如此慷慨,王邑受宠若惊,婉拒道:“倾举国之兵以付臣,臣实不敢当。”王莽笑道:“韩信将兵,多多益善。寡人授君以举国之兵,是寡人不负君;想来,君也当不负寡人也。”
在离开长安前往东方之前,王邑特地召见了两个人,一个是长安教父原涉,一个是当年旧部朱萌。原涉平生杀人如麻,见了王邑,却不自觉地矮了三分。王邑冷眼看着原涉,以不容置疑的语气说道:“以君所为,死有余辜,然而,我不来杀你。今命你为天水太守,镇守长安之西。君本良家子弟,当好生为国效力,勿辱先人于地下。”原涉乃是堂堂的长安教父,被王邑当孩子一样教训,大气也不敢出,点头不迭。
王邑拜原涉为天水太守,正是要借助原涉在游侠界的声望,弹压长安附近那些不安定的野心家和恶少年。王邑再召见旧部朱萌,道:“中原反贼要想攻入长安,只有两条路可走,一是武关,一是函谷关。函谷关这边,我自有应对,今命你守武关。你要以命担保,人可以死,关不能丢!”
朱萌当年追随王邑南征北战,而随着王邑的隐退,他也跟着马放南山。如今老首长一出山,立即提拔他担当重任,朱萌自然感激涕零,断指立誓,死守武关。
有原涉守长安之西,朱萌守长安之南,王邑这才稍感心安,至于长安之东,自然有他亲自摆平。四月初五,王邑正式起程,东赴洛阳。王莽亲自送行至城外渭桥,执王邑之手,如执情人之手,久而又久,动情言道:“国家存亡,在君一身,努力。”
短短十字,胜过千言万语。根本不需要王莽多加叮嘱,王邑完全明白自己肩上的重量。王莽动员了整个帝国,只为他一个人服务,在他身上,王莽压下了所有的赌注,如果赢了,王莽将赢回全部,如果输了,王莽将一无所有。
再多的话语,此刻似乎都已多余。王邑反握王莽之手,同样动情言道:“陛下安心,不出半年,海必复晏,河必复清。”
王莽举酒相敬王邑,王邑跪受,却不即饮,昂首道:“且留此酒,待臣凯旋,以反贼人头,下此酒,为陛下寿。”
王莽大喜,道:“待君东归,寡人虽不嗜酒,也当与君同醉。”
君臣洒泪而别。王邑大军开拔数里,忽有使者追上王邑,奏道:“功修公(王兴)晚起,现正梳妆,请大司空驻军稍候。”王邑闻言大怒,斥道:“混账!数万将士,深荷国命,理当亟亟前行,岂可坐等一人!命王兴自去洛阳,与我会合。”使者仗着王兴的势,嬉笑道:“最多只需等一个时辰,功修公乃陛下独子,大司空何不稍作通融!”王邑更怒,扬鞭将使者一顿好抽,道:“再敢多言,割汝人头祭旗。滚!”使者灰溜溜爬起,仓皇而去。
王邑一路急行,十天后抵达洛阳。此时的洛阳,正是一片吵闹繁忙的景象,士兵、旌旗、辎重、军马,源源不断从帝国各地汇集而来,充斥着洛阳的大街小巷。王邑一到洛阳,风尘未洗,立即升帐议事,看着云集一堂的帝国将领和州牧太守,王邑脸上渗出兴奋的潮红,这才是他该来的地方,鹰属于天空,鱼属于海洋,身为军人,就应该属于战场。
众人望着王邑,眼神中既期待又畏惧。所以期待,是因为王邑曾经创造过挽救新朝的奇迹,他们希望王邑能够重复这一奇迹。所以畏惧,是因为他们知道王邑已经掌握了王莽的所有权力,可以对他们生杀予夺,王莽容易糊弄,而王邑却不好糊弄。
王邑俯视众人,沉声道:“昔日与诸君共事天子,同殿为臣。如今我奉天子明诏,东征剿贼,军中以我为尊,一切唯我号令。愿与诸君上下同心,早日荡平反贼,还我太平。”
众人齐声道:“谨遵大司空之命。”
王邑点点头,扬声道:“大将军阳浚听令!”阳浚出列而拜。王邑道:“命你领兵五千,屯守敖仓。敖仓乃漕运命脉,集天下之粮谷,敖仓在,则粮草无忧,切切不可玩忽。”阳浚领命。王邑再道:“车骑将军王巡听令。”王巡出列而拜。王邑道:“命你领兵一万,镇守荥阳。荥阳乃洛阳东方之门户,荥阳在,则洛阳无忧,切切不可懈惰。”王巡领命。
王邑又道:“河北流民滋盛,城头子路、刁子都众十余万人,流窜黄济之间;铜马贼有众数十万,流窜于清阳;尤来、五幡流窜于山阳、射犬。然而,贼党虽众,却不敢越黄河半步,我知其无远志异心也,当留待最后收拾。司命孔仁、卒正王闳、兗州牧寿良听令!”孔仁、王闳、寿良出列而拜。王邑道:“命尔等各领万人,扼守要津,沿黄河布防,司命孔仁守白马津,卒正王闳守濮阳,兗州牧寿良守乐昌,不使河北贼党过河即可。倘有一贼过河,必斩尔等。”孔仁、王闳、寿良接令。
王邑再道:“太师王匡、国将哀章听令。”王匡和哀章官爵皆与王邑平级,此时却如鼠见猫,威风全无,乖乖跪拜。王邑道: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