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降仙奇缘-第6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这天广安府城门大开,王景隆率大军列队出城,与朱传宗在阵前相对。可是却不派兵将厮杀,而是两边一闪,推出一辆车来。常乐公主就被绑在车上面。
  王景隆得意洋洋地笑道:“朱传宗,现在公主殿下在我手上,要想保公主的安全,你就乖乖的下马投降吧!”
  朱传宗骂道:“王景隆,你这个卑鄙的小人,你要是敢碰公主一根汗毛,我把你碎尸万段!”可是他顾及公主的安危,却也不敢贸然进攻。
  王景隆这一招本来是挺毒辣的。朱传宗要是真的投降,自然万事皆休,要是不肯投降,那么就背上了个置公主于不顾的罪名,军心威信都要大受影响。
  王景隆百密一疏,就忘了常乐公主曾废寝忘食为士兵们治病,早已得到了众人的真心爱戴。士兵们看见公主被绑在车上,本来绝美的容颜此刻憔悴无比,让人看了心如刀绞,压抑很久的不满终于爆发了出来。不知从何时起,大军的队伍里开始渐渐的骚动起来,而且愈演愈烈。
  王景隆看了大怒,道:“把闹事的士兵都抓起来!”军法官奉命带人去了,哪知道不抓还好,一抓反倒是火上浇油。有士兵喊道:“王景隆要杀公主殿下。兄弟们快救公主啊!”一拥而上,都对着绑着公主的马车冲了过来。
  王景隆下令杀违令的士兵,哪知道越杀越多,渐渐的大军都不受控制起来。数十万大军彼此厮杀,乱成一团。朱传宗一看时不待我,一声令下,全军向着王景隆这边冲杀过来。
  朱传宗一马当先,一气冲到常乐公主车前,把公主救下抱在怀里。看着佳人无恙,这才松了口气。
  王景隆大军的情形,简直就是当日被朱传宗火烧连营的翻版,人仰马翻,混乱一片,军心尽失。大部分士兵根本无心作战,早早就放下武器投降了,剩下的也是斗志全无,只顾逃跑。王景隆见大势已去,也自顾逃命去了。
  气势汹汹的百万大军,转眼做了鸟兽散。
  投降的几十万士兵中,受过公主恩惠的感念常乐公主的仁德,表示愿意效忠公主,自不必说。其余的一看这个形势,就算回到京城恐怕也逃不脱战败的罪名,纷纷也倒戈相向,归顺到朱传宗旗下。
  朱传宗拥着公主站在城头上,看着下面浩浩荡荡的敌人,转眼都成了自己的人马,好像做梦一样。不禁感叹,实在想不到常乐公主凭着一帖药,居然降服了带甲百万,真是不可思议。
  常乐公主微微一笑,道:“这才是世间真正的道理啊。他们不是降服于我,而是感念我为他们所做的事。所以说,武功谋略都不是最强的,只有仁义才是无敌。”
  朱传宗深以为然。经过这一战,天下大势已定,除掉庞来孝已经是十拿九稳的事。因此他现在踌藉满志,心情好得不得了,看着常乐公主娇媚的容颜,笑道:“我看他们还是被你的美丽折服多些。”
  常乐公主脸一红,道:“你胡说什么?”
  朱传宗道:“不是吗?公主殿下国色天香,我见犹怜,王景隆居然敢对你不敬,老天都看不过去,真是自取灭亡啊!”
  常乐公主瞪了他一眼,道:“你嘴还真是甜啊,这话对别的姐妹怕也说过好多遍吧?”
  朱传宗道:“我说的可是真心话啊,你怎么好像不相信呢。”说着便拉住常乐公主的手,道:“喜儿,等打到京城,除掉庞来孝,咱们就成亲吧?”
  两人的婚事本来早已商定,后来因为种种变故,才没有办成。现在朱传宗突然提起来,常乐公主不由芳心慌乱,红着脸道:“到时候再说吧。”转身下城去了。
  朱传宗挟大胜余威,继续杀向京城。庞来孝听闻王景隆战败的消息,真是有如五雷轰顶一样,但是他也不甘心束手待毙,想要做困兽之斗。因此又尽最后的努力,一方面下令让沿途州府闭门拦阻,一方面勉强调动一些残余的人马,想要阻挡朱传宗的大军。
  但是现在大势明显,各地的官员都知道该如何选择。朱传宗所到之处,都是早早出城迎接,很少有听令再做抵抗的,就算有少数几个,也是很快就被朱传宗攻破。庞来孝派来几队人马,根本没有抵挡之力。几个月过去,眼看朱传宗大军离京城越来越近。
  庞来孝山穷水尽,心中又恨又怕,夜不能寐,而且他篡夺江山的美梦眼看就要化为泡影,更是不甘心。
  偏偏这些日子汤治是越来越得意,有时候在朝上也敢跟庞来孝争执一番。朝臣们也一改以前一边倒的态度,现在是两不相帮,有时候还讨好汤治两句,看来都是开始为自己准备后路。庞来孝见此情况,不由怒火中烧。
  这天在朝上,为了召集军队抵抗朱传宗的事,汤治又和庞来孝公然作对。庞来孝下朝之后,越想越怒,拍案骂道:“汤治这小儿,忘了当初是靠谁扶持才当上皇帝的?现在竟然仗着朱传宗的势力来跟老夫作对,真是该死!现在京城还是老夫的天下,老夫现在就要你的命,我就看朱传宗怎么救你?”
  庞来孝一方面恨汤治跟他作对,一方面因为连战连败,心中暗暗绝望。他谋划多年,念念不忘就是想当皇帝。要是到死都没实现,如何能甘心?当下便派人把心腹党羽都找来,商议要拭君篡位。众人看他满脸杀气,哪里敢有什么异议,齐声称是。
  这时赵显近又出言劝告,说此事不妥。庞来孝以为他又要阻拦自己登基,不耐烦道:“我心意已决,赵大人不必多言了。”
  赵显近笑道:“相爷登基是众望所归,下官怎敢阻拦呢?只是弑君终究是不义之事,对相爷的名声有损啊。不如将皇上软禁在宫里,逼他下诏退位,将皇位禅让给相爷。如此既能名正言顺,又能让文武百官都没有话说,不是一举两得吗?”
  庞来孝听了大喜,笑道:“赵大人说的有理,就这么办。”
  第二日上朝,庞来孝手按宝剑,朝着龙椅而来。汤治惊道:“大胆,你要造反?”
  庞来孝大笑道:“天下应该是能者居之,你们汤家坐江山也够久了,该换本相坐坐了。”拿出早已写好的禅让诏书,让汤治加盖玉玺。汤治自是不肯。
  庞来孝冷笑一声,上前拿起玉玺,自己加印。
  汤治又惊又怒,破口大骂,又朝众大臣怒道:“你们都是大梁的臣子,就眼睁睁看着逆臣作乱吗?”
  可是这时大殿已经被庞来孝派兵包围,一个个刀剑出鞘,杀气腾腾,谁还敢阻拦?
  庞来孝签好诏书,当下就命人宣读。早有党羽将准备好的皇袍给他穿上,大臣们见势不妙,急忙都跪倒磕头,大呼万岁,庞来孝坐在龙椅上,志得意满,哈哈大笑。
  第二天庞来孝正式举行登基仪式,定国号为周,庞来孝下诏通告天下。
  京城的兵权,都掌握在庞来孝手里,加上他早已谋划了很久,因此篡位称帝,并没有什么阻力。不过皇室宗亲中有些人不甘心江山被夺,密谋发动政变,想将庞来孝推翻。哪知道走漏了消息,庞来孝闻信大怒,派兵将这些皇族全部杀死。他还不甘休,大肆抓捕杀戮汤家的子弟。没几天工夫,可怜大梁国的皇室血脉,几乎被屠戮一空了。
  第九章 摄政亲王
  朱传宗听说庞来孝篡位称帝,不由大怒。他知道汤治没了皇位做依仗,更加危在旦夕,随时都有可能被庞来孝杀死。因此急忙下令大军加速前进,朝京城急行。
  墙倒众人推,朱传宗连战连胜,一路势如破竹,各地也纷纷响应,起义投靠朱传宗的大军,各地烽火连片,庞来孝的事也不必细说。转眼又过了一个多月,大军终于来到了京城。
  到达京城的第一天,庞来孝便押着汤治到了城头上,逼他下旨让朱传宗退兵,汤治自然不肯。只是朱传宗等人投鼠忌器,顾及到汤治的安全,也不敢下令攻城,只好在城外驻扎了下来。
  庞来孝原本还担心朱传宗也有什么不轨之心,不顾汤治死活执意攻城,此时才放下心来。他在京城还有几万人马,而且京城城高粮足,足够两三年之用。他低头看了看朱传宗的军队,见兵强马壮,杀气腾腾,也是心惊不已,看了半晌,押着汤治回宫去了。
  朱传宗连过了几日,也没有什么好办法,正在一筹莫展之际,赵束省暗地派人送来消息,约定三天后子夜时分打开东城门接应朱传宗大军进城。
  赵显近连为庞来孝献策,越来越受庞来孝的器重。连带着赵束省也跟着升官,成了禁军统领,奉命镇守东城门。
  赵显近父子给朱传宗的信中说他虽然表面上投靠庞来孝,其实心中还是忠于朝廷的,只是迫于形势,这才忍辱负重,等待时机。现在朱传宗大军已到,正是诛除庞来孝的好机会,因此这才定下里应外合的计策。
  当然这都是赵束省自己在信里说的。至于他父子是不是真的忠于朝廷,还是见风转舵,谁也说不准。赵显近为官多年,是有名的老狐狸,最善于左右逢源。也许是看准了风向,为自己铺的后路,也有可能。不过赵束省当初对朱传宗有救命之恩,赵显近在庞来孝面前周旋,保全了汤治的性命,这也是事实。朱传宗自然也不会深究以前的事。
  到了约定的那天晚上,朱传宗的军队悄悄潜至门前,放火为号,突然城门里一阵喧哗,有人大喊:“朱传宗杀进来啦,城破啦!”随即一声巨响,城门向两旁打开,众人各执刀枪,冲进了城门。
  不过庞来孝在京城经营多年,手下还是有一批精锐军队的。赵束省虽然打开城门接应朱传宗进来,但是很快便被一支人马拦住了去路。这时城中杀声震天,四面都已经被惊动了。朱传宗看一时间难以通过,惟恐时间长了,汤治会有危险,早就安排孙虎率领一支精锐人马,让他绕路杀奔皇宫,去救汤治。
  孙虎奉命而去。朱传宗身先士卒,指挥手下作战。他的人马经过一年多的征战,早已经锤练成精锐之师,勇猛无比。将那些守城的卫队打得节节后退。
  且说庞来孝篡位以后,住进了皇宫。这几天为了朱传宗围城的事发愁,夜不能寐。今日好不容易睡着了,突然听见东面传来厮杀之声,远远看去,半天都是火光。庞来孝不由跌坐在地,知道大势已去了。
  他呆了片刻,突然站起来,咬牙切齿地道:“朱传宗,老夫败了,你也别想得意。你不是想救人吗?我偏让你空欢喜一场!”喝令召来几个心腹侍卫,手拿刀剑,直奔后宫去了。
  过了一个多时辰,朱传宗总算将拦路的敌军打散了。他担心汤治的安危,一马当先,率众朝皇宫杀去。刚到午门,远远便看见皇宫里突然冒起大片的火光,不由更是着急,不知道孙虎到底救下汤治没有。
  朱传宗冲进皇宫,四处寻找。这时候皇宫里也是一片大乱,宫女太监四散奔逃,到处都是火光和乱军。正着急间,孙虎带人从后宫迎了过来。只见他满身是伤,头脸上到处都是血迹,显然是经历了一场恶战。还没等朱传宗问话,孙虎已经哭着跪倒在地,哭叫道:“末将该死,保护来迟,皇上已经遇害了!”
  朱传宗只觉得一阵天旋地转,大叫一声,从马上跌了下来。
  众人急忙上前搀扶。朱传宗想起汤治当初与自己布衣相交,志同道合,又对自己有好几次的救命之恩,现在竟然被害,不由心如刀绞。问道:“皇上是怎么被害的?”
  孙虎道:“是庞来孝那老贼带人将皇上缢死在后宫的。”
  朱传宗怒道:“庞来孝那老贼在哪?我要将他碎尸万段!”
  等众人来到庞来孝所在的宫殿,不禁都有些吃惊。只见宫殿高台上铺满了柴火,庞来孝穿着皇袍,披头散发地站在中央,身旁摆着大堆的金银珠宝。
  他看见朱传宗冲进门来,狂笑道:“朱传宗,老夫有生之年当了几个月的皇帝,也没什么遗憾的了,不过你再也没有机会杀我了。哈哈哈哈!”说完将手里的火把一扔,柴火飞快地燃烧起来,很快变成了熊熊大火。
  庞来孝在火中惨叫了几声,就没有声息了。朱传宗看着熊熊的火光,心中的怒气虽然没有平息,但是也别有一番感慨。庞来孝是烈火神君下凡,跟朱传宗两世纠缠,从天上斗到人间,到今天终于做了个了结。平生最大的对手死在面前,朱传宗心中难免也有些怅然若失的感觉。
  宫中的大火烧了一夜才扑灭。朱传宗派兵四处巡查,很快平定了京城的动乱,然后召集文武百官,在大殿议事。
  当然庞来孝的死党,如曾怀顺等人,都已经被抓的抓,杀的杀。此时在场的大臣,虽然也都被迫向庞来孝称臣,但是都是被胁迫的,朝廷未来的运转还要靠他们来维持,因此朱传宗也就不再追究他们的附逆之罪。
  国不可一日无君,眼前最重要的事,就是册立一位新皇帝。
  但是汤治已死,他的儿子也早被庞来孝杀了,连明宗皇帝的其他子嗣,凡是皇室的直系血亲,基本已经被杀光了。皇族里仅存的几人,都是皇家的远亲,根本没有资格继承皇位。因此众人争论了半天,还是没有合适的人选。
  其实这里面还有个原因,大臣们被庞来孝的威吓怕了,都怀疑朱传宗是不是第二个庞来孝。他现在手握重兵,在军队和民间都有极高的威望,加上朱家以前的势力,比庞来孝当初还要强盛得多,他若是想当皇帝,也不是什么难事。现在自己等人要是推举别的皇帝出来,若是惹朱传宗不高兴,岂不是自寻死路吗?
  争论了半晌,有个自作聪明,想要讨好朱传宗的大臣就提议,皇族的血脉已经绝了,正好朱传宗大人乃是先皇汤治的结拜兄弟,论理也是皇族中人,现在又有匡扶社稷的大功,正是继承皇位的不两人选。
  他这一起头,顿时就得到了近半数大臣的支持,大家跪倒一片,都叩首道:“请朱大人顺应天命吧。”那领头的大臣心里暗自得意,心想自己这算是拥戴之功,将来朱传宗当了皇上,自己的荣华富贲那可就是不可限量的了。
  哪知道朱传宗本来就没什么当皇帝的念头,现在因为汤治的死,心有愧疚,正在伤心。听了这话,不禁大怒,喝道:“把他赶出去。谁再说这种大逆不道之言,一律治罪!”
  一些忠直的大臣方才还在担心,一看这情景,都是暗自点头,心想:『朱大人不愧是国之栋梁,品德高尚,可比古代的圣贤啊!』
  黄天佑早先被庞来孝罢官下狱,关了两年,朱传宗刚把他放出来,官复原职。他一向德高望重,是有名的忠臣,这时站出来提议道:“众位大人难道忘了,先皇还有血脉的吗?媚妃娘娘生有先皇的遗腹子,如今就在京城,难道不是最有资格雄承皇位的吗?”
  众人如梦方醒。汤悔还没出生,媚妃就被打入冷宫。汤治知道其中的内情,虽然没有伤害他们母子,但是也没有公开过他皇子的名分。后来被朱传宗救出京城,一直留在军中,大臣们一时想不起来,也不奇怪。
  众大臣多半都听过汤悔是朱传宗儿子的传闻,便都齐声赞同,都说当今世上能有资格继承皇位的,只有媚妃的儿子汤悔了。其实这样是一个皆大欢喜的结局,一来汤家的江山保住了,大臣们在青史上不会留下骂名,二来立汤悔为皇帝,朱传宗是一定同意的,总比朱传宗自己登基要好得多。
  朱传宗原本没有想那么多,见大臣们众口一词让宝儿登基,心中也是大喜,也就应了。心想:『世事真是难料,我的儿子竟然要当皇帝了?』
  听到这个消息,最高兴的自然是媚妃了。她不知道朱传宗不想当皇帝,还以为朱传宗是为了儿子才放弃皇位,不禁又是甜蜜,又是感动,柔声道:“你对我们母子真是太好了。你放心吧,将来我们什么事都听你的。”
  朱传宗道:“不过宝儿当了皇帝,你就是皇太后,以后就要常居宫中,不能跟我住在一起。而且政治最是黑暗险恶,当皇帝也未必就是好事情。不如我再想办法……”
  媚妃笑道:“宝儿能当皇帝,那是求之不得的事情。至于我,以后咱们还像以前那样在宫里相会,谁敢说什么呢?为了儿子,受什么委屈我都不怕。”
  朱传宗心想:『权势真有那么好吗?只怕不一定。』可是汤悔当畠帝的事已经是板上钉钉,媚妃又这么支持,他也就不再说什么了。
  转日便举行登基大典,媚妃被封为皇太后,汤悔身穿皇袍,由她抱着,坐在宝座上,接受众臣的膜拜。朱传宗站在众臣之首。他因为立下大功,媚妃,这个时候应该叫皇太后了,特意赐予他见君不跪的权利,因此只是微微弯了下身子。其实这里面的原因很简单,汤悔实际上是他的儿子,哪有爹跪儿子的道理?当然老百姓都不知道其中的奥妙,都是羡慕朱传宗位高权重,尊荣无比。
  这时皇太后颁布旨意,开始对功臣进行封赏。第一个受封的便是朱传宗。他走出列来,躬身听封。宣读旨意的太监道:“朱传宗诛除奸贼,匡扶社稷,品行高洁,贤德闻于四方。特封为摄政王,兼任左丞相,在皇上亲政前,掌管全国政事,另敕封尊号为亚父……”刚念到一半,突然被汤悔一声叫唤打断了。
  汤悔如今已有两岁,他天生聪明,小小年纪已经能读书识字,而且明白很多事理。不过他毕竟年幼,看见这么多陌生的面孔,这么大的场面,不由也有些害怕,一眼看见最熟悉的人站在面前,仿佛找到依靠一样,一时就忘了媚妃平时的嘱咐,向朱传宗叫道:“爹!”
  满朝文武听见这一声,都呆住了。
  过了片刻,当场顿时喧哗起来。不少大臣都是激动无比,连道:“真是天佑我朝,天佑我朝啊!”
  原来亚父这个称号,原有一个典故。古时候有一位圣人担任丞相,皇帝年幼不能处理国事,都是由这位圣人管理。为了表示对圣人的尊敬,皇帝便封他为亚父,意思就是像父亲一样尊敬的人。这位皇帝后来也是一位有名的明君。
  现在小皇帝汤悔才不到两岁,已经懂得礼贤下士,顺着旨意向当朝第一重臣示敬,实在是令人难以置信。朝廷有了这样聪慧的君主,何愁将来国势不兴呢?
  以黄天佑为首的一班忠心老臣更是热泪盈眶,连称皇上与摄政王如此君臣相得,将来必定是一段美谈啊。
  当然大臣们也都明白,朱传宗现在的权势地位,已经是无法动摇的了。本来功高震主是为臣的大忌,有人还担心朱传宗会受到猜忌,现在一看小皇帝对他如此信任亲热,可以想见朱传宗以后在朝廷上肯定是要风得风,要雨得雨。
  接下来有功之臣都各有封赏。王定昆被封为天下兵马大元帅,统领全国所有军队。朱佑继、华文章等以前被庞来孝排挤罢官的老臣,都官复原职。王大牛等人也都是加官进爵,也不必细说了。
  其中有两个人有些特殊。其一是吴思远。本来以他的才能和功劳,可被封为右丞相,可是他坚决不肯接受,说是不愿为官,最后勉强受了个太傅的闲职。另一个是老君教主水封良。他本来是被朝廷通缉的罪人,可是在朱传宗起兵的过程中立了数次功劳,因此也封了他一个没有实权的官职。不过要求他不许再传播老君教之类的教义。
  水封良喜出望外,急忙满口答应,再说当官之后,还要骗老百姓干什么,自然有人投靠,因此领旨谢恩,高兴得无以复加。
  新皇登基,大赦天下,举国欢庆。登基的第二天,汤悔又由皇太后领着,率领大臣们,还有幸存的皇亲国戚们,一起去宗庙祭奠先皇。
  汤治死后尊号为“贤宗”,牌位就供奉在先皇明宗皇帝的旁边。朱传宗面对着这两块牌位,心中不由愧疚。一方面是内疚明宗皇帝对自己有恩,自己却将他气死,一方面又难过没能救下汤治的性命。
  常乐公主是皇族成员,自然也在场。祭奠完后,朱传宗就去找她,却见她脸色极差,而且眼有泪痕,似乎刚刚哭过。担心地问道:“喜儿,你没事吧?”
  常乐公主似乎不想多说话,道:“没什么。”转身便上车走了。朱传宗心想她肯定是看见父皇和兄长的灵位心中难过,虽然担心,但是这是人之常情,别人也没有办法的。
  常乐公主辞别了朱传宗,回到宫中。她先前确实是因为见到了明宗皇帝的灵位,想着对自己爱若珍宝的父皇,如今已经天人相隔,况且父皇的死跟自己几人也脱不了关系,更生出悔恨内疚的情愫来。她见到朱传宗,内疚之意只会更盛,因此也没多说话,就回来了。
  她现在住的还是当初在宫里的旧居,这是明宗皇帝专门为她所建,一桌一椅,一草一木,无一不是父皇依着她的喜好专门添置的。常乐公主坐在窗边,想起父女俩无数次在这里促膝谈心,父皇温和慈爱的笑容,仿佛还在眼前,睹物思人,更是黯然神伤。
  越想越伤心,忍不住就趴在床上大哭了一场。她身子孱弱,哭得乏了,慢慢就睡着了。
  隐隐约约中,听见一个声音道:“喜儿,喜儿!孩子!”常乐公主听得耳熟,睁开眼一看,惊喜地叫道:“父皇!”
  明宗皇帝微笑地坐在床边,道:“女儿,你怎么又哭了?是谁这么大胆惹我的女儿伤心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