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名门纪事-第12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涵因“哎呦”叫了一声,那沉静的眸子在这一瞬间也有了波动,仿佛阳光照耀的湖水,泛出点点暖意。

李湛也感受到了那一下不满的震动,忽然明白了些什么,又或者误解了些什么,抚抚涵因的脸蛋,笑道:“你呀……好,就依你,如果是女儿就叫令熙吧。我亲自教她,让她像长公主那样不输男儿。”(未完待续)

正文 第二百七十章 弟妹

“太夫人,五老爷并夫人已经到了门口了。”一直站在二门口等消息的小丫头,从外面三步并作两步的跑回来报喜,为的就是讨个彩头。

太夫人一下子从座位上站了起来,喜不自胜:“可算回来了,这日盼夜盼的。”庄妈妈抓了一把钱给那小丫头:“好丫头,太夫人赏你的。”

那丫头接了赏美滋滋的去了。

又过了一会儿,门口响起一阵脚步声,丫鬟打起帘子,冲里面说道:“五老爷、五夫人并公子、姑娘们来了。”

五老爷一进门,没等丫鬟们放蒲团,就一下子扑到太夫人脚前,跪下磕了三个头,带着哭腔说道:“母亲,不肖子回来了。”

五夫人和几个孩子也一起跪下磕头。

太夫人忙伸手相扶,眼中含泪:“回来就好,回来就好。快起来吧,让我好好看看。”太夫人拉着儿子的手,说着“又瘦了不少。”

母子两个对坐着哭了一阵,旁边的几个媳妇赶紧劝道:“一家人团聚是喜事,太夫人该高兴才对。”

太夫人抹了泪道:“是了是了,我老糊涂了,说这大喜的日子我哭什么。”又抱起孙子,让他坐在自己腿上,左看看,右摸摸,笑道:“乾哥儿又长高了。”不忘抬头看了一眼旁边站着的大大小小的男孩女孩们,还有三个抱在奶娘怀里的小娃,这几个孩子是李澈的庶子庶女,点头笑道:“又添丁了,好,子孙旺盛才是兴家的根本。”

五老爷膝下一共有四个男孩,四个女孩。其中嫡子李令乾按唐国公府排行第四,前面还有一个姨娘所出的三公子李令明,现年八岁,另外两个小的,一个两岁半,一个不满周岁。最大的女儿李令纹九岁,是五姑娘,其他几个年纪还小。

过了好一阵。太夫人才平复了情绪,笑道:“快去给你哥哥嫂嫂们见礼。”

五老爷李澈跟李湛长得有几分相似,都继承了老唐国公高挺的鼻子和宽阔的额头。但李湛的面部线条似其母,从斜侧面看,棱角分明,仿佛刀削一般,尤其抿起嘴来的时候。难免给人以刚毅严苛之感。而李澈的脸则要柔和许多,眉眼很是秀气,在一侧脸颊还有一个梨涡,笑起来更添亲切和气,比李湛更要符合时下的审美。

他虽比李湛要矮上半个头,身材也偏胖。说话的声音却悦耳动听,配合上他的笑容,很容易给人以好感。

五夫人王氏是太原王氏三房的嫡出姑娘,她去世的父亲是定襄开国县伯王枞,曾任定州刺史,嫡出的哥哥王达现在袭定襄伯,现任青州刺史,官居从四品上。正是这次重新考课唯一一个获得上下的官员,皇帝嘉奖其政绩,特调为给事中,再过一阵就会回到长安任职。她母亲也被诰封为四品郡君。这样人家出来的女儿自然是贵重无比。

五夫人的样貌并不出众,比之王徵和王衢便差远了。端端方方的一张面庞,不高不矮的鼻梁。配上一双丹凤眼,这样的面相恰给人以天生高贵之感。一看便是门阀大族出身的仕女。给涵因见礼的时候,含着恰到好处的笑容,既不疏离又不过分亲切:“在并州的时候就听说新三嫂是个极好的人,妹妹在外多年,府里的规矩都不熟悉了,往后嫂嫂可要多提点妹妹。”

这是涵因重生以来,见过的最标准的大家闺秀。

涵因也扬起笑容:“弟妹一路过来辛苦了,早听说妹妹再并州时候,一手打理家务,侍奉母亲,族中人交口称赞,都说得了妹妹这样的贤妇是李家之幸呢。”

“三嫂谬赞了。”她叫涵因三嫂的时候,并不因涵因比她年纪小或者出身庶支而存着轻视或者敷衍,从语气到表情都依礼而行,显露出世家女子良好的礼教。

两人相互客套了几句,彼此又打量一番。

王氏也很是惊讶,自从嫁到唐国公府,便离开了自己熟悉的“五姓”大族的应酬交际,所接触的多是关陇世族的女眷,还有一些山东郡姓的旁支女眷,且不说不少人举止粗鄙,大部分在待人接物上的态度、远远不如“五姓”嫡支的女子。她在礼仪上虽分毫不差,但在心底却是根本看不上这些人的。

然而初次跟这位三嫂相见,她的态度做派却与“五姓”嫡支出身的女子无异,难道是自己打听错了,她不禁怀疑。

涵因也在暗自观察,试图从她的表情中看出她是否还对三房心存芥蒂来,只是这样一张经过严格训练的表情,从中很难看出端倪来。

等小辈过来见礼,王氏见到皓宁才露出了些许亲切:“说起来,我母亲要称你娘家老太太一声姐姐,从这边算咱们还是亲戚。”

王氏的母亲也姓卢,只不过跟靖国太夫人不是一支。

皓宁也收起了这些日子板起的脸,露出难得和悦的表情:“可不是么,说起来都是一家人。”

这一日,唐国公府大摆筵席给五老爷一家接风。下人们也都得了赏赐,人人喜气洋洋的。

五老爷的院子也改造完毕,各处粉刷一新,太夫人还特特把自己随嫁妆带过来的一套金丝楠木大柜摆到了五老爷屋里。

连大夫人都忍不住眼红,私底下叨唠:“给桓哥儿冠礼才给了一个条案,是那套金丝楠木家具里面最小的。”

太夫人偏宠小儿子,这是人尽皆知的。

“这次你想想办法,就不要让你弟弟去出外任了,总是离家那么远,也照顾不上。”太夫人对李湛吩咐道。

李湛笑道:“这还要看圣意。”他有些为难,若是父子或者兄弟同在中枢,一般一个出实缺,一个任闲职,这事朝中的惯例。

之前李湛跟李澈商量,想让他去做校书郎或者去太常寺这种清贵的地方,李澈却拒绝了,他宁可去地方上,做一方父母官,也不愿意把年华都虚耗在这些清闲的地方。

而太夫人却坚决不肯让小儿子再离开自己身边。这让他很是犯难。

不过一家人团聚总是高兴的,李湛很快把这点小不快抛在脑后。

王氏做事很是周全,第二天便派人把带给各房的礼送了过来。连姑娘们都是一人一个样,她竟记得三房三个姑娘的喜好,连李令娴这种几年才见一次的侄女也竟然记得。

几房夫人身边的得力丫鬟婆子也都接到了赏赐。

王氏刚到府里,就赢得上上下下一片交口称赞。人都是现实的,一边是韦氏变着法子裁减人口,另一边是王氏撒钱笼络人心,任是谁心里也要偏斜。

没过几日,韦氏之前吃过王氏的亏,听到下人们对王氏的夸赞,渐渐对王氏表现出了不满。原来冲着涵因的矛头渐渐的指向了王氏。

王氏却一无所觉,仿佛听不出韦氏嘴里的尖酸之意。

太夫人见她不与韦氏计较,便更觉得她稳重大度,愈发看中。

时间一长,太夫人就愈发觉得韦氏无理取闹,私下里点了她好几次,让她不要再针对王氏。让韦氏心里好一顿憋屈。

太夫人素来最满意这个小儿媳妇,为自己最喜欢的小儿子娶来太原王氏的嫡女是她最得意的手笔。王氏早早的生了儿子,人又端方大气,不嫉妒,主动为丈夫纳了几门妾室,还亲自教养庶出的子女,也从来不苛待妾室。

太夫人觉得这才是真正的贤妇,而不像涵因那样,表面上事事做得漂亮,私底下另一回事。李湛的妾室不少,但自从涵因进了门,她们连见李湛一面都困难。对她这个婆婆态度也是恭顺谦和,一转身,就把她的人赶走得赶走,配人的配人,好容易留下个琼蕊,现在也成了摆设,更不用说她跟大夫人之间明枪暗箭你来我往好机会,都让大夫人没占着便宜。在大夫人涵因就是“伪贤”。

太夫人也是多年媳妇熬成婆,心里自是有杆秤的,几个儿媳妇怎么样,她跟明镜儿似的。

眼下,这个“伪贤”和“真贤”倒是相处甚得。其实,王氏也是没什么选择,韦氏对她满是敌意,说话夹枪带棒的,去了也是讨个没趣,她又看不上二夫人顾氏那副小家子气的样子,四夫人房氏性子清高,不喜交际,王氏每每与她相处都觉得颇为不舒服。因此最常找的还是涵因。

更重要的是,涵因是这府里平辈之中出身最好的,并且涵因的气派并不输于那些世家正经嫡姑娘,言谈之中流露出来的见识则更高一筹,因此王氏也不由高看她一眼。

王氏常常过来找涵因说话品茶,跟涵因说一说自己的育儿经,又说一些在并州的趣闻。涵因也会跟她聊一些长安的八卦。

“这些日子恐怕就不能常常过来陪三嫂了,三嫂莫见怪。”王氏笑着告罪。

“你们刚刚回来,必然诸多事情都要你来打理,我又怎么会怪你。”涵因笑道。

王氏露出一抹苦笑:“其他倒也罢了,只是各家亲戚朋友,多年未见,少不得要去应酬交际,这么些年没在长安,也不知道有什么变化。听说嫂嫂在长安世家之中很有声望,不如提点提点我有什么要注意的,免得我们初来乍到出了差错,倒丢了唐国公府的脸面。”

“妹妹何必妄自菲薄,我看你是再知礼不过的。只是这些年朝中不安生,长安各家也有不少变化。不知道妹妹要去的是那几家?”(未完待续)

正文 第二百七十一章 作对

“听说五弟除了去妹夫家,还要去见我二舅父、我二叔,还有我姨夫。哦,对了还有李家本宗李时彦家。”涵因对李湛说道:“说起来这些都是我家亲戚,这大半年我身子重,都没怎么走动,倒要托五弟妹代为问好。”

李湛沉吟半饷,笑了一声:“怨不得我让他去见见柳相、薛尚书他却不肯,原来这么忙。也罢了。”

涵因听他这么说,忽问道:“你入中枢的事,柳相那边有消息了?”

李湛摇摇头:“天知道,皇上还把那份奏折压着呢,怕是还在犹豫。现在吏部那边又提议起复王通了。”

这一次官员的调整,恐怕是要关系到未来朝堂的格局。

“皇上还是要顾着山东大族的。”涵因有些感慨,上辈子跟他们斗,这辈子成了其中一员,恐怕没有人比她更了解这些山东大族了。

不论宫内还是朝堂,山东士族的势力一直不可小觑,以郑伦当年之势也不敢完全脱离本家,长公主对他们也是又打又拉,如今皇帝虽然疑心他们,但也不能完全将他们踢开。

“这些年官员换了一茬又一茬,现在人人都想着钻营,地方上的官想着进中枢,朝中的官吏想着什么时候上司倒了霉,自己好再往上爬。身居上位的,则整天担心自己跟这些事情有牵连,被赶下去。这样的环境,谁还能专心在自己的事务上。”李湛对现在朝中的状况大为不满,长公主死后,皇帝为了控制朝堂,就一直没有停止调换官员,他现在只凭自己的需要。将自己信任的人安插在朝中各处,也不管那人到底有没有这方面的才能。

比如现在的户部侍郎高建,根本不擅理财,更不懂户部那些猫腻,皇帝叫他去的意思是控制财权,结果就是国库的亏空一年比一年厉害。

虽然唐国公府跟高家一向关系良好,不过李湛并不认同皇帝的用人。

涵因此时却想着另一回事:“皇上和长公主一样,并不是真的要完全打压山东大族。只是想要换下威望高的,换几个资历浅、听话的,如果皇上有意启用五弟任实缺……”

“你是说五弟会完全靠向山东大族那边?”李湛问道。

“现在情况不是很明显了么……”涵因说道。

李湛沉吟半饷:“我再想想吧。”

如果想要阻止李澈,最好的方法,便是趁他刚到长安立足未稳,先一步挑出他的错来。县令虽然官不大,却是一地父母。与当地富户大族关系密切,自然少不了许多灰色收入。更何况,并州这地方是链接突厥和中原的交通要道,各地商贾云集,油水自然是少不了的。从这方面下手,找出李澈的弱点并不难。

而且并不需要真正动手。只需要传出些风声来,让李澈官声受损,将他的考课评到上下或者中上即可。

涵因知道李湛一直疼爱这个弟弟,此时她却不好再说什么,这件事如何应对,只能李湛自己决定,她如果置喙,很容易招致李湛的反感。

正说着。外面太夫人的大丫头青梅过来传话:“五老爷和五夫人有事情要向家里人宣布,太夫人请三老爷过去,并说如果三夫人身体撑得住便一起过去。”

李湛和涵因相互看了一眼,李澈回来之后就颇为活跃,不知道这又是要演那一出。涵因笑道:“正想着出去散散呢。我也一起过去吧。”

慈寿堂中各房都到了,李湛和涵因给太夫人请了安。又和各兄弟妯娌相互问了安,方做好了等着五老爷说他的事情。

太夫人看着五儿子儿媳的目光分外柔和。她显然已经知道是什么事情了,这件事还分外的讨她老人家的欢心。见家人到齐,太夫人便吩咐所有的下人都退下,只剩下各房的儿子和媳妇们。

五老爷站了起来,走到厅堂中间,冲着几个兄弟一躬:“今天劳动各位哥哥过来,是有事情宣布。小弟不才,在太原县令任上五年,各位哥哥也知道,身为一方父母官,总是有些孝敬银子,不过小弟可以对天起誓,从来没有贪赃枉法。现在小弟的私房颇为丰厚,但想到一家尚未分家,按照族规不可蓄私产,小弟能在外任上安安稳稳的,也是托了哥哥们的福。如今二哥所在的是个清水衙门,四个则为了打理祖产忙和,没有额外的收益,同是为家里办事,哥哥们同是受了这么多辛苦,小弟却任着肥差,着实不安,小弟便想,把自己的私房十二万两也都拿出来归到公中来。”

这话一出,登时慈寿堂中一片鸦雀无声,之前一直坐在一边切切私语的二老爷和四老爷猛地停住了话,抬起头来长大了嘴看着五老爷。

大夫人眼中充满迷惑,不知道老五家这是唱得哪一出,二夫人则难掩目光中的喜色,就连平时清高自持的四夫人也愣住了。

众人之中只有李湛和涵因面无表情。五房这是什么意思,众所周知,他们三房才是私房最多的。李湛握着柳正言一派的秘密资金,自然他的那份也是少不了的。通常他会把其中一部分用各种方法混在正常收入里面充到公中,每年也有几万银子,但那都是不能说出来的,三房自己自然也会留下一部分,用来经营李湛自己的人脉、势力,这部分就是涵因现在所管的银钱。

五房如今忽然把这笔钱直接拿到明面上来,还声称交给公中,就是说这笔钱将来分家的时候也是拿给各房分的,真是好大的手笔。

而且涵因和李湛刚刚看出来李澈是铁了心要和山东士族绑在一起的,朝堂上的派别之争,即便是亲兄弟各自也有各自的立场。

李澈恐怕在回来之前就做好了准备,把这笔不干净的钱投入公中,这样如果查他。便要查唐国公府,拔起萝卜带起泥,少不得也要把李湛牵连进去,柳正言一边要顾着李湛,自然也不能拿这件事做文章,否则就是李湛也难逃干系。

偏偏叫人难以拒绝,那边二老爷、四老爷看着五老爷的表情一下子亲切了好多,四老爷笑道:“老五你也太客气了。都是一家人,有什么辛苦不辛苦,委屈不委屈的。”

二老爷也说:“小弟能想着我们也不枉一家骨肉亲情。”

如此气氛之下,李湛便是明知道李澈的心思,也不好出言阻止,否则在其他兄弟眼中就是罔顾兄弟情谊,不通情理了。

这一招不可谓不高明。涵因冲着李湛扯出个笑容,意思是:看吧,刚说着,这就来了。不过她打定了主意不开口,这可不是她能插嘴的时候。

李湛见她一副看戏的表情,又好气又好笑。回了她一眼,正色道:“五弟为全家着想,为兄也大为感动,只是你忽然一下子拿出这么些钱来充入公中,万一被有心人注意到,岂不是会惹上麻烦。”

李澈心中早有腹稿,料到他会这样说:“大哥,现在在场的都是我们一家人。又有谁会泄露出去。咱们家各地的产业填平这十二万两应该也容易吧。公中的账房都是哥哥亲自挑出来的,最是忠心不过,做个帐难道还不会么。”

意思就是,若是泄露出去也是李湛搞的鬼。

二老爷附和道:“老三也忒胆小了些,不过十二万两。真说起来也算不得什么。”

这话说的有些想当然,唐国公府的正当收入是八、九万两。加上李湛每年做账填补进去的四万两到五万两,大约有十万到十三、四万的样子。不过家里人口众多,开销、用度也不少,加上和各世家贵胄往来的送礼、宴请,每年也只盈余两三万两,若是遇上灾年,各地的庄子收成欠佳,还要安抚佃户、免除债务,不仅要亏空还要往外倒赔银子。

因此这十二万两虽说只不过是唐国公府一年的收入,充到账上就会很显眼。

四老爷没吱声,他刚要说话的时候,被四夫人捅了一下,房氏已经听出来这话外之音了,老四是庶子又没有官身,不过是跟着家里喝汤,现在摆明了两个嫡子在较劲,他何必搀和这种事呢。

“五弟,你从外面刚回来,不了解长安的情况,现在朝中局势不稳,这阵子有多少官员升升降降的。不是为兄的拂你的面子,不理解你的苦心,只是现在要格外谨慎。不若这样吧,银子你先拿着,等隔个一年半载,这阵风头过了,再入到公中来。”李湛轻描淡写的把这件事推了回去。

“我若是不答应倒显得我不体恤哥哥了。我本是一片好心,想不到会给家里招来麻烦,是我思虑不周,原本每年该归进公中的,只是我在外面,事情又杂,便疏忽了,积存到现在。谁知道现在朝廷又从各大银号入手,详查各地官员有没有贪赃枉法,我家没有分家,按常理是不该有私财的,可我自己却在银号中存了这么一大笔钱财,怕是迟早被御史台盯上。我本意是为家里着想,但若被盯上了,少不得拿去上下打点,我就是想着与其白扔给外人,不如拿到家里来。再说我若是被他们盯上,怕也会给家里招来麻烦,与其这样,不如分家,免得连累了各位哥哥。”五老爷话说的仍然漂亮,威胁的意思却很明显,把球踢给李湛,要么李湛同意把钱收入公中,要么就让李湛担这个不顾兄弟之情的名头。

二老爷一听,才明白李澈忽然间变得这么大方,原来是怕被御史盯上,让大家共同分担这个风险,于是也不说话了,不过那笔钱分下来每个人少说也要分得两万两,对于他们二房来说,这可真是一笔不小的钱,若是之前没听说过也罢了,偏在他眼前转了个圈,又眼见着要飞走,这让他很是难受。

太夫人一直坐在一边看着,听到这里她也明白小儿子的心眼儿了,她虽然有点怪小儿子,但又觉得李湛把李澈逼到这个份上实在有些不讲情面了。本来是皆大欢喜的事,怎么变了味道:“于是发话道,老五也是一片好心,你这个做哥哥也要替他着想。”(未完待续)

正文 第二百七十二章 私房

求粉红求推荐

太夫人发了这个话,李湛着实有些不高兴了。

他素来知道太夫人偏疼这个弟弟,可他这次明摆着不跟自己一心,而且现在就是要将自己一军,而且现在的手段已经近乎耍无赖了。难道就是因为他是自己的弟弟,就要任凭他算计不成?

他向来有一条原则,就是朝中是朝中,家里是家里,就算在朝上争得再厉害,也不能把朝廷上的事算计到家里来,李澈则是很明显的触犯了他这个原则,还借由母亲、兄弟施压。李湛面色沉了下来,刚要说话。

涵因却笑着说道:“说起来,这种大事,原不该我来插嘴。不过既然大家都是为了家里头,我也是家里的一份子,少不得也要把心里头的想法说出来。若有说的不对的地方,请母亲、五弟多多担待。我身子沉重,就不站起来了,失礼之处请母亲、叔伯妯娌们多多担待。”

太夫人看了一眼涵因,总觉得不是很放心,但人是她叫来的,自然不能不让她说话,看了她半饷,说道:“你身子重,有话就坐在那说罢。”

五老爷觉得一介女流之辈,眼界也只有巴掌大,想必也是贪便宜的,笑道:“嫂嫂就帮我劝劝哥哥吧。”

“其实但凡官宦家族,哪家没有这样来路有问题的钱呢,只是大家都是每年入账,混在各项收益里面也不显眼。五弟这笔钱恐怕也是这五年积存下的,一下子让家里账房消化这么一大笔钱,不查便罢了,若真查起来,难免惹人生疑。出了事,全家大大小小这么多口子,怕是全逃不了干系。”涵因顿了顿,见太夫人、五老爷的脸僵了下来,她知道今天是当了恶人了,把李湛没说出来的话直接说了出来,你之前不交给公中,现在怕出事了。想起家里来了,还不是主要想用李湛保住你。

李澈素来知道李湛对着家里人的时候,多少有些拉不下脸来,因此才敢在李湛找借口推脱之后,干脆直接把事情摆在李湛面前,当着太夫人的面逼李湛,他就不信李湛会不管。

谁知道这位三嫂子却比他更直白。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