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秦皇纪-第22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就是对秦异人特别不爽的苏代和苏厉也是微微颔首,大为赞成这话。
    若苏秦没有在秦国刹羽之事,就不会有苦读《阴符》,极心思虑天下大势的苏秦,就不会提出“合纵”,就会不名动千古。
    “大贤苏秦已逝,空留苏氏庄园,诚可叹也!”秦异人摇摇头,打量一眼苏代和苏厉,很是惋惜。
    苏代和苏厉虽是苏秦的兄弟,虽是习苏秦之学,无论品德还是才智学识,都远远不能与苏秦比。
    在苏氏庄园凭吊一阵苏秦,秦异人这才率人离开苏氏庄园。
    来到苏氏庄园门口,秦异人并没有马上离去,而是回首望着苏氏庄园:“当初,苏秦从秦国刹羽归来,是何等的落魄与凄凉;后来,他身佩六国相印,重归故里,前呼后拥,又是何等的风光。其嫂对他是前踞而后恭,极为恭敬,苏秦问她为何如此?其嫂答曰:你金多!”
    声调略,道:“其嫂也是一实在人!”
    “哈哈!”黄石公、尉缭和司马梗、颜渊他们早知这典故,听秦异人道来,大是认同这说法,无不是重重点头。
    “苏秦的一生,就说明了一件事:英雄莫问出处!”秦异人一语说罢,一拉马缰,疾驰而去。
    疾驰间,只见尉缭眉头紧拧着,沉默不言,秦异人大是惊奇,问道:“尉缭,你有心事?你不会是看中哪家的姑娘了吧?你给我说,我帮你作媒。”
    “哈哈。”黄石公、司马梗和颜渊无不是大笑。
    尉缭忙摇头,道:“王太孙休要胡说,尉缭哪会想这等事。我是想向王太孙辞行。”
    “辞行?”秦异人好一通诧异:“好端端的,为何要辞行?”
    “是呀。”黄石公和司马梗重重点头,大声附和。
    “今日来到苏秦故居,我的感触颇深。”尉缭解释,道:“苏秦在入秦之前,先入洛阳说周天子,周天子不用,苏秦这才入秦。苏秦说周天子,非真要在洛阳出仕,而是周室是其父母之邦,不得不先说。”
    说到这里,略一停顿,道:“如今,我的兵书已写成,我虽有意于秦,可我应当先献于魏王。若魏王不用,尉缭方能入秦。”
    古人重义,由此可见也!
    苏秦在入秦之前先说周天子,非真的要用于周,而是尽力而已,因为周室是他的父母之邦,他必须要尽一份心,出一份力。
    尉缭是魏国国尉之子,三代国尉,可以说魏国对他家恩德深重。如今,尉缭完成了兵书,自然第一个要献的并不是秦王,而是魏王。当然,尉缭知道,凭魏王之昏庸,是不可能用他的,他只是尽力而已。
    明知不可为,而又要尽力于父母之邦,这就是古人的可贵之处。
    “明白了。”秦异人微一颔首,赞叹一句道:“尉缭,你家三代是魏国国尉,世受魏国大恩,你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父母之邦,而不是秦国,如此大义,诚可感也。好!这事准了。”
    秦异人豁达之人,很能理解尉缭的衷曲,不仅没有阻止尉缭回魏,反而大为赞赏。
    “谢王太孙。”尉缭大是感动,眼中泪水滚动。
    这可是大事,若是换个人,很可能会阻止尉缭回魏。即使不阻止,也会很不高兴。秦异人没有这么做,反而大是赞赏,这太让尉缭感动了。
    “依我所料,就凭魏王那庸才,他不可能用你的。你此去,不过是尽力罢了,尉缭,你要早去早回。”秦异人很是不舍。
    “王太孙放心,尉缭一定尽早归来。”尉缭重重点头。要不是要为魏国尽一份力的话,他断不会回魏国。
    “此去大梁,千里之遥,难免有事发生。”秦异人的眉头一挑,道:“这样吧,我叫朱亥带一些人保护你。”
    “啊!”尉缭大是震惊。
    朱亥是秦异人的护卫首领,对于秦异人来说极为重要,秦异人竟然派出朱亥保护尉缭,这太出人意料了,即使以尉缭之明智也是震惊不已。
    黄石公和司马梗既是震惊,又是欣慰。
    “王太孙,这不可,万万不可。”尉缭忙道。
    “有何不可?”秦异人右手一挥,道:“这事就这么定了!你放心吧,我身边还有翁仲呢,不会有事的。”
    “谢王太孙!”尉缭感激无已。
    回到洛阳,尉缭略一收拾行装,带着朱亥上路了,秦异人送了一程又一程,依依惜别。
    接下来的日子就是处置政务,有黄石公、颜渊二人相帮,这处置起来很是顺利。
    司马梗这个郡守第一道命令,就是废除井田制,这让洛阳的国人庶民惊喜万分。井田制已经严重的阻碍了社会的进步,早就该废了,洛阳的国人庶民盼星星盼月亮,终于盼到了,谁能不欢喜?
    第二道命令就是废除奴隶,不得蓄奴,所有的奴隶都会成为国人,他们拥有人身自由,可以拥有财产。
    这道命令下来是几家欢喜几家忧,欢喜的当然是那些奴隶了,他们终于可以做正常的人了,不再是权贵之家的“物件”了,可以过上正常日子,可以拥有财产。这些东西,在往昔想都不敢想。
    忧虑的是那些蓄有奴隶的富贵之家,他们的财产奴隶一下子没了,他们能不忧吗?
    第三道命令是推行秦法,不分贵贱,一体同法;不论亲疏,一体同赏。
    这就是给国人庶民开启了升迁之路,只要能立功,就能受赏。这对于国人庶民来说,是天大的好消息。在往昔,升迁受赏,那是权贵的特权,和他们这些低贱的国人庶民没关系。
    当然,也不全是好消息,也有坏消息,那就是要实行“连坐法”,要相互监督。
    连坐法极为严苛,让人生畏,洛阳的国人庶民无不是凛然,暗自告诫,以后行事要小心。
    最为忧虑的就是往昔的权贵了,他们无不是过惯了作威作福的日子,如今推行秦法,要实行连坐,他们不得不夹紧尾巴过日子了,他们当然不甘心。
    可是,处此之情,他们不甘心也只能忍着,不敢冒头。谁都知道秦法森严,六亲不认,不管你是谁,只要违背了秦法,就一定要被惩罚,哪怕你是王子王孙都没用。
    说来也怪,虽然秦法森严,让人害怕,洛阳却是大安,稳稳当当的,没有生起波澜。
    更有一奇的是,那些逃国的人争先恐后的回家了,原本冷清的洛阳逐渐繁华了,人越来越多了,多了许多生气。
    “山东之地骂秦国是虎狼,说秦法森严,是苛暴之法,你们瞧瞧这街瞿上的情形,就知道山东之地的骂词是何等的荒谬了!”秦异人看着人逐渐多起来的街瞿大是感慨。
    他在邯郸数载,深知山东之地对秦国秦法的诋毁是多么的严重。
    “凡骂秦国者,皆是山东之地的权贵豪强。”黄石公一语道破玄机,道:“这些权贵豪强有特权,而秦法却是严禁特权,他们能不骂秦吗?”
    “是极!是极!”司马梗和颜渊齐声称是。
    山东之地虽是骂秦国残暴不仁,说秦法严苛,事实上那是因为秦法禁止特权。在商鞅变法时,就肃剥夺了世家贵族的特权,所有人一体同法,以前那种“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的特权不复存在了。
    而山东之地因为变法不彻底,保留了权贵豪强的特权,这些可以作威作福的人,他们当然要骂秦法了。
    随着秦法的推行,洛阳的情形越来越好;随着逃国的人返回,洛阳的口众剧增,洛阳必将成为秦国进军山东的战略基地。
    忽忽两月过去,洛阳局面大好,秦异人没必要再留在洛阳了,决心回秦。
    在回秦之际,秦异人要迁走九鼎。
    迁鼎这天,人山人海,前来观迁九鼎。
    (未完待续)
第一章 轰传天下
    韩国都城,新郑,韩国王宫。
    韩桓惠王正与一众大臣饮宴,一个劲的吹嘘自己的奇计绝世,竟然靠上了秦国这个大靠山,自此以后,韩国再无后顾之忧。
    “诸位爱卿,大韩已是大秦之臣了,大秦再也不会攻打大韩了。自此以后,大韩就是稳若泰山,大韩再无后顾之忧。”韩桓惠王自以为得计,得意洋洋,美滋滋的一口饮干美酒,放下酒爵,冲群臣大声道。
    群臣听在耳里,很想作呕,就没见过你这样臭的“奇计”,可是,没人敢说个不字,那会要小命的。
    不仅不能反对,还要齐声颂扬:“君上料事如神,奇计绝世,是大韩之福也!”
    “呵呵!”韩桓惠王听在耳里,异常受用,一个劲的点头,道:“大韩这些年与秦交恶,总是被秦国攻打,这又何苦呢?寡人为何不能早点想出如斯奇计呢?要是早日称臣,大韩就不会这么苦了吧?”
    言来极是惋惜,仿佛称臣太晚了似的。
    群臣听了这话,真想掩住耳朵,这等话亏你说得起出来,堂堂一国之君能说这等话么?大韩的脸面给你丢尽了。
    “诸位爱卿,你们说,如此大韩有大秦撑腰,是不是应当借机捞上一票呢?”韩桓王眉头一挑,道:“是不是对魏国用兵?”
    “对魏国用兵?”韩开地这些大臣如同在听天方夜谭似的,这是乱来啊。
    “要不是赵国已经降秦了,寡人就会对赵国用兵。”韩桓惠王不以为耻,反以为荣,笑得特别欢快,道:“韩赵魏都是三晋之地嘛,若大韩能并魏,那就是天大的美事。即使不能并魏,能占得一些城池,也是好的啊。”
    韩、赵、魏三个战国都是春秋时的第一强国晋国的封臣,后来三家联合起来瓜分了晋国,是以,韩赵魏合称“三晋”。
    以弱韩之兵能打得过魏国吗?魏国虽然很衰败了,却也不是韩国能敌的,无端树这样的强敌,那是不智。韩开地一听这话,急得不得了,就要谏阻,就在这时,只见一个内侍飞也似的冲进来,远远就嚷开了,道:“禀君上,洛阳传来消息,秦异人迁走九鼎。”
    “迁九鼎?”一片惊呼声响起,上自韩桓惠王,下至一众大臣,无不是瞪圆了眼睛,一脸的难以置信。
    九鼎是华夏圣器,是传国之器,春秋战国时“列国纷纷鼎重”,却是无一人能把九鼎迁走,乍闻这消息,韩桓惠王那感觉如同雷霆在耳际炸响似的,让他震惊莫铭。
    “当真?”韩桓惠王扯起嗓子,大声喝问,声若雷霆。
    “千真万确!”内侍忙肯定一句。
    “不可能吧。”内侍的话极为笃定,让人不敢有丝毫怀疑,然而,韩桓惠王仍是不太相信,忙再问一句。
    “君上,这是真的呀。如此大事,谁敢乱报?”内侍忙分辩。
    这话有理,韩桓惠王微一沉吟,道:“秦异人没有象秦武王那样举鼎?”
    “砰!”韩开地他们一个趔趄,撞翻了短案,鼎碟乱摔,响成一片。
    见过乱想的,就没有见过你这样乱想的,秦异人又不是莽撞的秦武王,他为何要举鼎?再说了,秦异人又没有秦武王那样的力气,他就是想举鼎也举不起来,你真能想的。
    韩桓惠的胡思乱想真是够让人无语的了,怪不得他能“奇计”迭出,让人匪夷所思。
    “哈哈!”突然之间,韩桓惠王仰首向天,放声大笑,一双手轻击,一个劲的道:“天赐良机啊,天赐良机啊!”
    “天赐良机?什么天赐良机?”韩开地这些大臣听在耳里,奇在心头,不明所以。
    秦国迁九鼎,与韩国屁相干,哪来的天赐良机?
    “秦国迁九鼎,这是数百载未有之大事,大韩不得不贺,这是交好大秦的良机呀。”韩桓惠王满脸含笑,道:“大韩就备下一份厚礼,遣使……不,寡人亲去道贺。”
    “君上,不可呀。”一众大臣忙阻止。
    “遗使即可,君上千万不能去呀,那是虎狼秦国,一旦有不测……”韩开地差点没给吓死,韩桓惠王要入秦,这是蹈不测之渊。
    想想那楚怀王,不就是入秦,最终落得客死秦国吗?要是秦国扣留了韩桓惠王的话,韩国就完了,后果不堪设想。
    “这事就这么定了!”韩桓惠王右手一挥,大气的道。
    XXXXXXX魏国都城,大梁,魏国王宫。
    魏安釐王眉头紧拧着,不住踱步,一脸的焦急,一个劲的问:“丞相来了吗?”
    “禀君上,丞相还未到。”一个内侍忙回答。
    “寡人不是派人去找他了吗?这么久了,怎生还不来?”魏安釐王很是不耐烦。
    “君上,去请丞相的人这才出发呀,没几多时间。”内侍忙提醒一句。
    魏安釐王也太心急了,刚刚传下旨意,派人去找丞相须贾,他就在问须贾有没有来,哪有这样快的。
    “慢死了。”魏安釐王眉头一挑,很是不满。
    就这样,在魏安釐王的焦虑中,丞相须贾终于满头大汗,气喘吁吁的赶了来,还未冲魏安釐王见礼,魏安釐王就冲他道:“丞相,你可算是来了。你说,这事怎生办?”
    “君上,何事呀?”须贾一愣,不明所以。
    “还能有甚事?当然是秦异人迁九鼎之事呀。”魏安釐王抚着额头,一脸的焦虑,道:“这可是大事呀,春秋战国数百载,‘列国纷纷问鼎重’,就是没人能把九鼎迁走,秦异人却是做成了,这是天大的事儿呀。大魏一个处置不好,就会招来天大的祸事。”
    九鼎之重,谁个不清楚,哪个不晓?春秋战国时,那么多人想要迁九鼎,却是没有一人能做成,只能“问鼎重”罢了。秦异人却是做成了,把九鼎迁到秦国去了,这是轰传天下的大事。对于山东列国来说,这事一个处置不好,就会招来秦国的雷霆怒火,就有灭国之祸,由不得魏安釐王不忧。
    “君上,臣也是刚刚得到消息,这就赶来了。”须贾额头上已经渗出冷汗了,强自镇定道:“这是秦国从未有过的大喜事,大魏当备下一份厚礼,遣一重臣前去咸阳道贺。”
    “道贺是必须的,备下厚礼自不是问题,问题是谁去合适?”魏安釐王眉头拧着了。
    秦国迁九鼎这事太过重要了,若是魏国不遣一重臣前去道贺的话,很可能被秦国当作籍口,出兵灭魏,由不得魏安釐王不惧。
    “君上,国尉可使。”须贾立时想到老缭子了。
    “国缭自然是重臣,可是,他能去秦国吗?他的儿子尉缭不是与秦异人打得火热吗?他还不把大魏给卖了?”魏安釐王大是不悦。
    “谁去呢?”须贾皱着眉头问道。
    “你去。”魏安釐王眼睛一亮,冲须贾道。
    “我?”须贾吓了一大跳,一双手忙乱摇道:“君上,这事臣不能去呀。臣国务繁重,抽不出身。”
    “国务?暂缓吧。先把这事做好了再说。”魏安釐王右手一挥,斩钉截铁的道:“就这么定了。你与范睢甚为交好,你先去见范睢,送上厚礼,相信范睢一定会帮你的。”
    一听这话,须贾差点摔倒在地上。他差点害死了范睢,范睢恨他恨得要死,要他去见范睢,那不是要他的命吗?若不是范睢在秦国,他倒是乐意出使秦国,只是因为范睢在秦国,打死他也不愿意去。
    须贾还想再说,魏安釐王不耐烦的挥挥手,须贾不敢再说了,只得硬着头皮前去秦国。
    XXXXXXX燕国都城,蓟城,燕国王宫。
    燕王僖正与群臣商议大事,只见燕王僖缓缓开口,道:“诸位爱卿:秦异人人迁九鼎,这是数百载从未有过之大事,大燕该当如何处置?”
    “君上,九鼎之重,谁个不知,哪个不晓?秦迁九鼎是天大的事,大燕不能不遣使道贺。”一个大臣站起身,忙道:“臣以为,当派一重臣,携重礼前去咸阳,向秦王道贺。”
    “是呀,臣等也是这意思。”一众大臣忙附和。
    “道贺是必然的。”燕王僖重重点头,道:“只是,这礼物要如何准备呢?”
    秦迁九鼎,那是何等的大事,若是这礼物太轻了,那就是惹恼秦国,那会招来灭国之祸的。是以,这礼物务必要厚重。
    “君上,臣以为不如割十城予秦为贺。”有大臣提议。
    “十城?太轻了,至少要二十城。”立时有大臣反对。
    “依我看,要三十城,而且还要是肥沃之地。”
    一众大臣你一言,我一语,最后决定,割地三十城给秦国,当作贺礼。
    秦异人迁鼎,竟然有如此副作用,还真让人想不到。
    “嗯,三十城应该是够了。”燕王僖大是满意,又道:“谁可使?这道贺一事,一定要重臣前往方可。”
    这道贺的大臣一定要是重臣,方能显出燕国的诚意,才能让秦国没有对燕国动武的籍口,一众大臣你望望我,我望望你,没有一个符合这条件。
    “君上,臣保一人。”就在这时,有大臣举荐道:“臣以为剧辛可使。”
    “剧辛?”一片惊呼声响起。
    剧辛与乐毅是同时代的人,名满天下,若他为使的话,份量足够。只是,剧辛惹恼了燕王僖,被罢官了。
    “也罢,就让剧辛官复原职,出使秦国吧。”燕王僖万分不愿让剧辛官复原职,处此之情,又不得不如此。
    (未完待续)
第二章 九鼎之重
    齐国都城,临缁,齐国王宫。
    君王后、齐王建和丞相后胜在座,正在商议秦异人迁九鼎之事。
    “母后,秦异人迁九鼎,这是春秋战国数百载未有之事,此事已经轰传天下了,想必秦国一定会大肆庆贺,大齐该当如何处置?”齐王建抚着额头,很是艳慕的道:“九鼎怎就不归大齐呢?”
    九鼎之重,谁个不知,哪个不晓,谁不想得到?
    一想到秦异人竟然把九鼎迁到秦国去了,齐王建心里如同十五只猫儿挠似的,七上八下,痒得难受。
    “哎!”君王叹口气,道:“大齐在威王时是何等的强盛,列国退避,然而,自从乐毅伐齐后,大齐就衰败了,难复当年盛况。惜乎哉,范睢不用于齐!若范睢用于齐,大齐不会如今日之般衰弱。”
    君王后感慨无已,猛然想起了当年齐襄王发现范睢,想要招揽范睢而不得的旧事,更加伤感了。
    范睢之才不需要说的,天下皆知是大才,齐襄王率先发现他的才干,想要招揽他,却是没有成功。后来,经过一系列的变故,范睢去了秦国,成了秦国丞相,一条“远交近攻”之策震惊千古,更别说还有散布流言解廉颇兵权一事。
    要是这样的大才用于齐国,齐国一定会很强盛。
    “姐,范睢固然是大才,可是他不会用于大齐,徒增感慨罢了。”后胜听了君王后的话了,有点不爽,要是范睢用于齐,他还能当上丞相吗?立时转移话题,道:“眼下还是说说如何处置秦异人迁九鼎一事吧。”
    “嗯。”君王后也知道再感慨也没用,收拾心神,道:“秦王年事已高,来日无多,想要成就帝业,此其时也。此次得九鼎,秦王很可能称帝,这事就更大了。我之意,大齐要遣一重臣前往秦国道贺,重申两国兄弟之谊。”
    君王后不愧是明智之人,把秦昭王的心思说得很准。
    这次得九鼎不过是手段,秦昭王真正的目的就是称帝,成就“帝业”。
    “这事非丞相不可。”齐王建打量着后胜道。
    齐王建对这个舅舅万分依恋,很不愿与他分开,然而,除了后胜,还真找不出合适的出使之人。
    “我也是这意思。”君王后微一颔首,道:“秦得九鼎,其势更盛,其焰更炽,丞相此去千万莫要惹恼了秦国。”
    “诺。”去秦国一事,后胜倒不抵触,他能当上这丞相,秦异人帮了他不少,他还真想当面感谢秦异人。
    XXXXXXX楚国都城,郢,楚国王宫。
    楚考烈王急得团团转,不住踱来踱去,如同热锅上的蚂蚁似的,额头上已经见汗了。
    春申君和李园侍立在侧,大气也不敢出……
    李园因为采纳顿弱之策,成功的把自己的妹妹李嫣送给春申君,没过几多时间,李嫣就怀孕了,然后,再把李嫣送给楚考烈王。
    楚考烈王不知李嫣怀了春申君的种,还以为是自己的骨肉,大是欢喜,对李嫣百般宠爱,顺带的,李园就成了国舅,拥有了不低的身份,虽然还没有达到春申君那种程度,也是举足轻重了。每当有大事,楚考烈王都要他参加。
    “秦异人他竟敢迁九鼎,他竟敢迁九鼎!”楚考烈王猛的停下来,大声吼道,如同雷鸣似的。
    秦异人迁九鼎这事,太过重要了,只要稍有头脑之人都能看得明白。
    秦国已经是最强战国,令天下忌惮,再得九鼎,秦国就能聚民望,收人心,就能名正言顺的出兵扫灭列国,楚国的危机已经迫在眉睫了,要楚考烈王不急都不成。
    “九鼎,九鼎,害我大楚!”楚考烈王抹着额头上的冷汗,沉声喝道。
    秦得到传国圣器九鼎,对楚国的威胁是显而易见的,要楚考烈王不急都不成。
    “你们说,大楚该如何处置?”猛然间,楚考烈王冲春申君和李园喝道。
    “这……”春申君这个令尹无计可施。
    “君上,臣以为,眼下当以遗使入秦道贺为第一要务……”李园忙道。
    “闭嘴!道贺?亏你说得出口。”楚考烈王大喝一声,如同雷霆万钧,指着李园数落起来:“秦得九鼎,对大楚不利,大楚能道贺吗?哪有这样的理!”
    秦国得到九鼎,就能名正言顺了,要打楚国谁也不敢说个不字,对楚国的威胁太大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