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重生之大科学家-第18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如严复、赵秉钧所言,第二天上午孙元起刚在学校办公室里坐定,傅增湘就找上门来。

寒暄过后,傅增湘便正色说道:“傅某承蒙大人看重,被聘为经世大学校长,至今已有两年。自就职以来,一直夙兴夜寐、战战兢兢。期望做出些微业绩,以报大人知遇之恩。然而经世大学高士如云、学者如海,人人皆有立身之本,中外青年望门求教,在校学子数逾三千。傅某自觉才疏学浅,实在无法胜任,特恳请辞去校长一职。”

尽管孙元起之前已经知道他要辞职。此时闻听仍然颇为错愕:“沅叔校长何出此言?先生自就任校长以来,教师安心任教,学生安心求学,学校获得长足发展,科研成果层出不穷。沅叔校长声誉远播全国教育界,在师生之间有口皆碑。怎么突然想要辞职?难道学校有什么不如人意的地方?”

傅增湘期期艾艾地说道:“学校一切都好。只是傅某志不在教育,所以……”

孙元起心中了然,看来袁世凯送来的教育次长官帽已经勾走了他的魂魄,留是留不住的,只好说道:“沅叔兄不妨回去静思数日。如果去意已决,可以向董事会递送辞呈。总之。如果你有远大前程,你走小弟也不强留你;如果你那天厌倦尘俗,经世大学的校园也永远为你敞开。”

傅增湘有些动情,起身深鞠一躬:“是傅某有负大人厚爱!此番深情厚谊,傅某一定永远铭记在心。”

孙元起连忙扶住:“沅叔兄这两年为学校殚精竭虑,贡献良多,应该是我谢你才对!”

傅增湘道:“乘人之车者载人之患,衣人之衣者怀人之忧,职责所在,‘谢’字实在愧不敢当。以后还请大人多多关照!”

以后他是教育次长,孙元起是教育总长,自然需要孙元起多多关照。

送走傅增湘之后,孙元起心绪大乱,再也无心撰写明日的讲演稿,只好先给蔡元培、范源廉、梁启超等人写信。信没写到一半,就听冯基善敲门:“孙大人,王静安先生求见!”

“快快有请!”孙元起急忙起身迎到门外,见面笑着说道:“静安,什么时候变得这么客气了?”转眼看见王国维身后跟着一位五十岁左右的西洋人,便问道:“静安,这位先生是?”

王国维介绍道:“这位就是原《泰晤士报》驻华首席记者莫理循先生,现任袁项城的政治顾问。”

孙元起赶紧拱手作礼:“啊呀,原来你就是‘中国的莫理循’,久仰久仰!”

莫理循,苏格兰人,1862年出生于澳大利亚,自幼喜欢冒险,青少年时期曾孤身一人徒步穿越澳洲大陆。1894年他游历中国南方,随后撰写成游记《中国风情:一个澳大利亚人在中国》在英国出版,引起西方广泛关注。正是因为这本书,他被英国《泰晤士报》赏识,被聘为驻华记者,开始了他长达16年的记者生涯。

莫理循来自北京第一时间的独家新闻,使《泰晤士报》成了报道中国消息当之无愧的权威,而莫理循也成为二十世纪头二十年北京政坛与西方新闻界最为重要的“中国通”,被称为“中国的莫理循”、“北京的莫理循”。据说很多刚到中国的外国人,一下火车就会被黄包车夫不由分说径直拉到王府井大街的莫理循家。因为在车夫们看来,所有来北京的外国人,必定是来找莫理循的。

莫理循曾利用《泰晤士报》的版面,发动了一场遏制俄国影响的运动,促成了“日俄战争”,以至于当时的国际舆论界把“日俄战争”称之为“莫理循的战争”。袁世凯称帝后,将莫理循居住的王府井大街改名为“莫理循大街”,这个英文名称一直使用到1949年。由此也可见莫理循在华的影响力!

莫理循也学着孙元起的模样拱手作礼道:“孙大人乃是世界鼎鼎有名的大科学家。在下不过一介卖弄笔墨的记者,萤火之光岂敢与皓月争辉?”

孙元起笑道:“记者号称‘无冕之王’。一字之褒,荣于华衮;一字之贬,严于斧钺。我等凡人的生杀荣辱,完全在你一念之间。如此说来,你岂不就是那轮皓月?”

莫理循道:“伽利略还是名垂万世的伽利略,罗马宗教裁判所却变成了臭名昭著的机构。所以,伟大的科学家才是那轮清光夺目的皓月。”

孙元起哈哈大笑:“我们就不用互相吹捧了,来来来。屋里请!”

坐定之后,孙元起有些奇怪:“静安,你怎么认识莫理循先生的?”

在孙元起看来,莫理循是追寻政治新闻的西方记者,王国维则是埋头青灯黄卷的东方学人,他们两人应该没有任何交集才对。

莫理循主动接过话头:“我自1897年定居北京开始,就有目的的系统收藏西方各国关于亚洲——尤其是中国——的图书。几乎每个月的薪水都花费在这上面,至今已有两万四千余册各类书籍、报刊、地图等。但我今年准备结婚,婚后生活需要大笔资金,在精力与财力上都已难以维持这一昂贵嗜好。所以我决定出售我的藏书。

“经世大学图书馆是目前中国乃至全亚洲藏书量最丰富的图书馆,包括绝无仅有的殷商甲骨、敦煌遗书,以及数以百计的宋元珍本。我的所有藏书由它来收购无疑是最好的归宿。更重要的一点是,经世大学图书馆给出了令我心动的价格。而王先生是图书馆馆长,一来二去,我们就熟识了。”

今年结婚?

孙元起祝贺之余,不由得再次打量起莫理循:从面容的轮廓上看。年青的时候他应该是个英俊而魁梧的帅小伙。可他现在已经四五十岁,怎么才结婚?——事实上。在1910年之前莫理循一直单身,直到21岁的珍妮应聘成为莫理循的秘书。就像后世俗套的社会现象一样,小秘和老板情愫暗生、勾搭成奸,然后两人于1912年结婚,五十岁的莫理循也就此结束了他的单身汉生活。

王国维接着道:“莫理循先生的藏书内容丰富,品种多样,而且角度独特,都是西方各国关于远东的资料,其中包括18世纪以来欧洲各国关于亚洲的定期刊物,各类地图和画册及原始照片,欧洲基督教各教会在华传教士的著作等等。其中不乏海内孤本和存世精品,比如1485年出版的第一版《马可波罗东方游记》、1600年绘制的中国地图。我们图书馆经过权衡,决定以15万元的价格购买全部藏书。”

历史上,莫理循在华收藏的这些东方学文献将于1917年被日本三菱财阀以3。5万英镑买下,运往东京,最初名为“莫理循文库”。后来以此为基础,扩建成有“东方学家的麦加”之称的东洋文库。后世藏书家把莫理循文库与《永乐大典》、敦煌文书、皕宋楼藏书相提并论,将莫理循文库的东流视为是中国学术的“伤心史”。

孙元起道:“感谢莫理循先生对学术研究做出的重大贡献!你的藏书将极大丰富经世大学图书馆的馆藏,也将填补我们图书馆藏书中东方学文献的空白。只是不知您今天到访有何指教?”

莫理循从随身的公文包里拿出纸笔:“在不久前我已经辞去《泰晤士报》驻华首席记者的职位,不过我从1897年开始已经为它服务了16年,虽然期间有很多不愉快,但感情还是难以割舍。我还想为它做最后一件事,好给我的记者生涯划上一个圆满的句号,那就是采访你。”

“采访我?”

“对!”莫理循目光灼灼,“要知道,你不仅是当今世界最有名的科学家,同时又是中国著名的政治人物,这种错综复杂的身份看似矛盾冲突,却又合而为一,让英国民众也为之大惑不解。如果你能接受采访,亲自解答我们的困惑,必定可以吸引大量的读者!”

第三一五章书生挟策成何济

孙元起眨眨眼睛:“莫理循先生,与其谈论我的个人经历来满足英国民众的猎奇心理,不如我们来探讨中华民族的伟大文明以及近年来遭受列强的凌辱,让你的封笔之作发表在《泰晤士报》上以正视听,揭示帝国主义对中国的压迫,消除英国民众对中国的歧视,那岂不是更好?”

莫理循愣了片刻才答道:“自从有了约翰逊博士,欧美有志之士谁还敢歧视中国人?而且你所经历的三十年正是中华帝国天翻地覆的时期,如果能够结合你的人生历程,向英伦民众介绍中华民族的伟大文明以及近年来遭受列强的凌辱,相信效果会更好!”

孙元起沉吟片刻,点了点头:“也好,那就开始吧!”

王国维见采访正式开始,便起身告辞。

在王国维出门后,莫理循很快抛出了第一个问题:“根据西方科学史学者的考证,‘扬克?约翰逊’这个名字为世界所知,开始于光绪二十四年(1898)发表在《Science》杂志上的一篇名为《铀、钋、镭辐射射线的实验研究》的论文。这篇论文开启了研究物质微观结构的新纪元,也开启了近代物理学发展最光辉、最灿烂的‘约翰逊十年’。

“但令学者们大惑不解的是,在此之前‘扬克?约翰逊’完全寂寂无闻,不仅没有任何文章发表,甚至在耶鲁大学也很难发现任何印迹。按照道理来说,在遍地美国人的耶鲁大学校园里出现一名中国学生。就好比在鸡群里站着一只仙鹤、沙堆上摆放一块金子,应该绝对引人注目才对。请问你对这件事怎么看?”

孙元起道:“当时我在耶鲁大学的时候非常平凡。也非常低调,丝毫没有任何人关心我,我只是默默地学习。你可以把它理解为韬光养晦或者厚积薄发。中国经典著作《庄子》里说:‘若夫积水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正是那些年的辛苦努力,才有后来许多论文的发表。

“鸡群里站着一只仙鹤、沙堆上摆放一块金子或许非常引人注目,但是仙鹤群里夹杂一只火鸡、金库里落了一粒沙子,或许就没有人会注意到了。正如大名鼎鼎的牛顿爵士,他躲避鼠疫回到林肯郡乡下之后才对万有引力、微积分、光的分析等方面做出杰出成果。但在此之前谁知道世界上还有一个名叫‘艾萨克?牛顿’的小伙子?”

莫理循弱弱地答道:“事实上,在此之前牛顿爵士因为发现了广义二项式定理,已经在剑桥三一学院名声大噪了。”

“那更早之前呢?”孙元起追问道。

莫理循道:“在牛顿爵士的故乡林肯郡,以及他就读过的国王中学,现在还流传着他的奇闻轶事!”

孙元起哂笑道:“这些奇闻轶事不过是后人的附会罢了!在《圣经》中,诺亚遭遇了淹没地球的大洪水;在中国的神话里,女娲、鲧、禹等圣贤也遭遇了毁天灭地的洪水。这在文学上被称为‘母题’或者‘故事类型’。在中西方都有不少共同的故事类型。其中的一个典型就是伟大的人物总会有一个不平凡的童年,然后被附会上无数奇妙的小故事。

“如果你现在到我的故乡淮安,那里肯定也会有很多关于我的小故事,你能认为它们都是真的吗?如果不刻意批驳,这些故事将一直流传,直到数百年后被学者们写进课本。成为历史的一部分。但这些历史是真实的么?事实上,我的青少年就是一个普通到被人忽略的学生,仅此而已!”

莫理循运笔如飞,记下了孙元起的奇妙言论。虽然他觉得这番言论很值得商榷,但他并不准备在这个问题上花费太多的时间。因为他还有许多问题要问,以及一个重要的政治使命需要完成。

他接着问道:“英伦民众非常感兴趣的另外一点是。你在1898到1908的十年里,对物理学、化学、天文学、电子学等方面做出了大量开创性的工作,成就足以比肩伽利略、牛顿,被誉为‘百科全书式的科学巨人’、‘当代最伟大的科学家’。但你在科学研究的黄金年龄,兴趣爱好却从科学技术逐渐转移到教育乃至政治上来,令全世界无数科研工作者为之扼腕。请问这里面的原因是什么?是不是你们中国人所说的‘江郎才尽’?”

孙元起道:“你可以认为我是江郎才尽,当然也可以认为我是在进行另一次厚积薄发。但不可否认,每位科学家都有自己最光辉的黄金阶段,过此之后就会走上下坡路。比如牛顿爵士躲避鼠疫回到林肯郡乡下的那两年,他毕生的杰出成就都发轫于此,以后再也难以超出那个范围。”

莫理循道:“那你为什么选择从事政治?从事政治和科学研究不是对立的么?科学界就不止一个人指出,你从事政治是误入歧途,是有史以来科研人才的最大浪费。”

孙元起道:“首先,不是我选择政治,而是政治选择了我。而且我也不认为从事政治和科学研究是对立的。在我看来,从事政治和科学研究都是为了解决人们遇到的难题,只不过一个是生活上的、一个是知识上的,两者并不矛盾。至于‘从事政治是误入歧途’的批评,我也认为有些偏颇。

“牛顿爵士晚年研究神学,算不算对科学的背叛?是不是科研人才的浪费?每一个生活在社会中的人,都会对自己刚兴趣的事物加以研究,不一定要局限于某一范围。或许在牛顿看来,科学和神学都是值得研究的课题,从来没考虑过它们之间是否矛盾。我在面对科学、教育、政治的时候也是保持这种态度。”

莫理循停下笔:“约翰逊博士,我发现你在回答问题的时候非常喜欢用牛顿爵士举例,而你又被称为‘牛顿之后第一人’,由你一手创立的量子力学则是对经典力学最大的反动。请问你对牛顿有何评价?”

孙元起道:“毫无疑问,牛顿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科学家,也是我景仰的对象之一。我正是从学习他所发现的知识,渐渐进入科研之路的。”

莫理循心里暗暗想道,或许这篇专访的题目就可以叫做《约翰逊:终生仰望牛顿》或《先有牛顿,后有约翰逊》,想来可以吸引更多的英伦读者吧!随后,他重新拿出一张纸:“孙大人,下面我想问你一些政治问题,可以吗?”

孙元起在椅子上挪了挪身子:“能够回答的问题我会尽量回答。”

莫理循问道:“去年十月,湖北武昌发生叛乱,随后各省相继宣布独立,导致统治中华近三百年的清帝国轰然坍塌。事件已经过去了数月,国内局势依然动荡不安,国外舆论普遍认为中国将陷入长期无政府状态。你作为中国现今最有影响力的人物之一,请问你怎么看?”

孙元起揉揉眉头:“我觉得国外舆论有些危言耸听!虽然现在各省处于半独立状态,但我认为只要南北和议达成,尽快推行议会共和制,努力把政治斗争尽量约束在议会选举内部,而不是诉诸武力。经过三到五年的融合训育,中国会结束割据状态,成为一个健康的现代化国家。所以,我们应当对这个国家的未来充满信心!”

莫理循又问:“虽然我没有英雄崇拜情结,但我认为要把中国引领向强大、光明的未来,就需要一个具有绝对权威的领袖人物充当总统,以英国式的资本主义政治、经济、文化、外交作为其指导方针,建立一个融合美法两国制度、瑞士部分宪法以及大不列颠自由的共和国。”

孙元起自然明白莫理循的言下之意:“我至少部分赞同你的意见!”

“哦?”

孙元起解释道:“我觉得现在中国最需要的不是一个强权人物,而是一个足够开明又具有统御力的政党。强权人物掌权之后,他会想方设法废除约束权利的议会共和制,在统辖全国过程中时时刻刻不忘诉诸武力。中国经过几次不成功的变革,在加上外国列强的蹂躏,本来就病得奄奄一息,哪里还经得起这般折腾?如此一来,只会把国家弄得更糟。如果没有合适政党的话,退而求其次,那才是需要一个绝对权威的领袖人物。”

莫理循道:“现实情况就是,中国刚刚解除党禁,各种政党还处于萌芽阶段,根本难以承担起富国强民的重大使命。”

孙元起顺着他的意思说道:“所以袁项城是现在中国唯一可以胜任的领袖,也是中国的未来,——如果他不试图改变共和体制的话。”

“那你还有哪些不赞同的地方?”莫理循问道。

孙元起道:“至于国家应该采取何种制度,我觉得应该根据中国眼下的实际情况来确定,而不是照搬英国的制度,又或者掇拾欧美各国的‘精华’凑成一个四不像!”

第三一六章无双毕竟是家山

莫理循道:“我在报纸上读过你对民国政体的论述。众所周知,中国自公元前的秦代开始就实行皇权统治,直到去年年底皇帝才从政治舞台的最中央转至幕后。两千多年的承袭熏育,使得皇权在普通民众心目中早已根深蒂固,甚至认为皇权统治是天经地义、理所当然!这种影响在短期内难以消除。所以你希望由一个足够开明而又具有统御力的政党继续实行专制统治,渐次完成从皇权到民主的转变。是不是这样?”

“这是其中的一个原因,但不仅仅局限于此。”孙元起顿了顿继续说道,“确实,相对于消除皇权在广大民众中巨大影响的困难程度,推翻皇帝统治显得要简单许多。尽管现在皇帝已经逊位、民国初步建立,但从中央到地方,无数军政要员心里还有一个不灭的皇帝梦,希望自己生前能够把持权力为所欲为,死后还可以把权力传诸子孙万世无穷。现在全国各省的半独立状态,已经有了汉初王国林立、唐末藩镇割据的雏形。

“而且中国民众普遍受教育程度不高,参政意识淡薄,容易被士绅及强权操控。如果现在实行西式民主,那简直就是一场灾难。——当然,我不是认为自由、民主这些普世价值不好,而是它们对现在的中国不适合。好比一个饥寒交迫的贫民,对他来说最好的礼物是能够果腹的粗茶淡饭,而不是金光灿灿的民主选票!同理。中国也是这样。

“要想打碎军阀们的皇帝迷梦,改变当前中国积贫积弱的局面。实行开明政党专制会是个非常不错的选择。至少政党能以纲领为核心、执政为号召、利益为纽带,团结相同旨趣的党、政、军、学、商等各方面力量,通过议会选举夺取最高权力,群策群力建设好国家。即便政党有乱政,只要能够避免动用武力,维持全国领土完整、和平稳定,也是大功一件。因为勤劳的中国民众会自己解决温饱问题,而不是依靠政府的施舍恩赐。”

莫理循问道:“孙大人。你所说的‘开明政党’是不是指新中国党?”

孙元起摇摇头:“不是,新中国党成立未久,影响力非常有限,至少短期内难以肩负起执政的重任。”

莫理循奇道:“据我所知,新中国党虽然成立没有多久,但它前身预备立宪公会在江浙一带乃至全国都有巨大声望。改组之后,新中国党至少拥有三名总长、四名都督、六名协统。风头一时无两,怎么能说‘影响力非常有限’呢?”

孙元起答道:“绝大多数新中国党党员,包括我自己在内,都没有多少从政经验,只是时势造就英雄,才有了今天的地位。这也就是说。新中国党的虚名远超过实力,在社会上的影响远大于在政治上的影响。所以短期内难以肩负起执政的重任。如果你非要让我在现今政坛选出一个符合条件的开明政党,我会选择同盟会,而不是新中国党。”

莫理循不想继续深究下去,又换了个话题:“昨天晚上我听赵智庵先生说。袁大帅为了邀请你出任即将成立的内阁教育总长,有意把北洋军第三镇撤出山西全境。山西仍由阎百川都督主政。如此一来,孙大人不仅是内阁成员、新中国党党首,还是地方上首屈一指的实力派,对朝野都有巨大的影响力。请问你在就职之后有何打算?”

孙元起对于莫理循想要表达的意思心中了然,当即答道:“如果这个消息属实的话,我将非常乐意接受内阁的教育总长一职,为中国的教育科研事业略尽绵薄之力。至于就职之后的工作打算,参促之间我没有一个详细而完善的规划,不过眼下就有三个较为紧迫的任务需要完成。首先自然是修改中小学教科书中尊君、避讳等不合时宜之处,使之符合民主共和宗旨;其次是修订教育章程,完善从幼稚园到博士毕业的教学制度,建立健全与欧美接轨的学科体系;第三是鼓励科学技术研究,包括建立中华科学院、成立国家科学基金、设立国家科学技术奖等。

“所谓‘科教兴国’,建立中华科学院、成立国家科学基金、设立国家科学技术奖都是一个正常国家应该具备的科研基础。但对于中国来说,实现起来却有很多难处,其中最大的困难就是资金问题。为了筹集足够的启动经费,我决定向欧美各国出售包括中工1911式步枪、飞机、钢盔、迫击炮、迷彩服等在内的一系列军工产品的专利使用权,并准备在美、英、德等国家设立制药厂生产青霉素、磺胺等药品!”

能借机在举世闻名的《泰晤士报》上做一次免费广告,何乐而不为?

不过孙元起并不准备出售坦克的专利。

在真实历史中,坦克首次投入实战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索姆河战役中。尽管参战初期,坦克对德军产生的心理震撼远大于实际取得的战果,而且故障不断,经常不战自毁。但很快坦克就以越障跨壕、不怕枪弹的突出优势在战场上驰骋纵横,成为突破敌方防线、消灭敌方步兵的良工利器。

而第一次世界大战受武器装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