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从白蛇传开始-第3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可惜现在这敬,宁采臣不能说出来,只能放在心中,沉到心河深处。
“以燕谿石城为锋,齐岱为锷,晋卫为脊,周宋为镡,韩魏为夹,包以四夷,裹以四时,绕以渤海,带以常山,制以五行,论以刑德,开以阴阳,持以春夏,行以秋冬。此剑直之无前,举之无上,案之无下,运之无旁。上决浮云,下绝地纪。此剑一用,匡诸侯,天下服矣……”
“此天子之剑也。”
庄周,读过书的人都知道。天子剑,更是平头百姓也知。只是从未有人把它归入武功。
其实这本不是武功,而是道。
不过妖魔鬼怪的世界,仙佛俱在。人道想走出去,不借仙佛之力,很难。他们只要稍稍发难,便功亏一溃。
与其完全隔绝他们,遭来致命反击,不如全都归纳进来。虽然同样会使他们信仰更多,传播更广,但是这总比夭折的要好。
“那我们蜀山呢?”十三娘终于忍不住了,趴在窗户上,眼中全是焦急之色。
宁采臣笑了,他竟然把蜀山忘了。真要分起来,这蜀山倒也称得上以武入道,以剑入道。
世上有蜀山在,他所猜想的人道之武,衍化成功的可能姓更大了。
一种不与仙佛争夺天地灵气,反而会给他们带来更多信仰力,宁采臣想不出他们会发难,使其夭折的理由。
“呵呵!蜀山的剑道是剑仙。”
“何谓剑仙?”终于说到自己师门了,十三娘双目放光,恨不能宁采臣把它夸上天。
“以气御剑,杀人于千里之外,御剑青冥,是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
十三娘兴奋地直点脑袋。
宁采臣也很兴奋,因为前面所说,最多是与仙擦边。他正想不到怎么与仙平齐,上升一步。十三娘的捧嘴,一下子解决了他所有的难题。
至于其后的衍化,已不是他这境界可以猜度的了。什么法象之力,不到那境界,又如何知道?
自己的目的已达到,宁采臣做总结道:“剑神无情,实为有情,是极情于剑。剑魔剑走偏锋,是为魔道极境,一剑唯我。剑圣之道,是万法归宗,万剑臣服,乃剑中王者。剑佛慈悲,以杀为罪,杀即不杀,实乃菩提大道,无上佛法。至于庄周的天子剑,更是杀尽天下王侯庶民,是为大道之剑,超脱天地。”
他的声音掷地有声,震动神魂。
《黄庭内景经》剥下五道浩然正气,藏于胸腑,以做无情剑、魔剑、王剑、佛剑、天子剑剑胚。
五剑说易行难。七寸浩然正气在《黄庭内景经》演化下,也不过化为一尘埃米粒。需精、气、神,三尸供养,转化人道,方为大成。
宁采臣说的,本是人道一种演化,特别是天子剑,已有先贤指出。
更妙的是:他引入蜀山,有玄门首徒老子打前锋,就是道祖也阻拦不得。因为这本就是他传下的道。
非天地大劫,道祖不出。
何谓天地大劫?
道祖化身天、地、人三道,他的道统灭绝,便是天、地、人三道道统灭绝。这若不是天地大劫,哪个还是?
宁采臣看天,不是看那天道功德,而是天罚。
天罚不出,证明他又对了。
如果衍化人道,却灭绝了道祖的道统,天罚现世,那乐子可就大了。
就若后世,西方传来了科学,华夏灭绝了神佛,却是国运不昌。西方信神,却昌盛无比。就连曰本,在信奉妖魔后,也是运道不错。
想那曰本,几次三番差点亡了国,却每每化险为夷。
汉唐时,他们学于华夏。二战时,打了美国人,却因美苏冷战,反而不断得到美国人的订单、技术。
就更不必说,几次战败,不仅没有人肢解它,索取赔偿,反倒是国土面积愈发大了。琉球(冲绳)、北海道,哪个也不是它原有国土。
若是加入仙神妖魔,那么他们得到了妖魔庇护,得了妖魔气运。这一切便都有了足够的解释。
心神通透。人族气运与圣人相联,现在圣人们挣破枷锁,不再眷顾于人族。没了这气运,华夏当然步步进入灭亡。
《黄庭内景经》一线生机。宁采臣明了,这是人族的一线生机。
至于如何寻得这一线生机,就看宁采臣了。
“圣人!成了圣,就想走。走也行,人族气运得留下。”
胸中五剑,无情剑胚大放光明,眨眼间便涨至三寸。
圣人借人族气运成圣,人族同样托庇于圣人。即便圣人什么都没做,单这名头便是一种庇护。否则洪荒妖族杀人时,也不会不敢下灭绝杀手了。
人族与圣人,有情有恩。于圣人动手,只有无情才做得到。人族,最难忘的便是情。
《黄庭内景经》一翻,一页书页脱落,包裹三寸无情剑,掩去剑指圣人之意。只是一柄道是无情却有情之剑。
三寸太弱,却是宁采臣此时实力的真实写照。



第115章、多个跟班
三寸。
那么天有多高?
天地浑沌如鸡子,盘古生其中。一万八千岁,天地开辟,阳清为天,阴浊为地。盘古在其中,一曰九变,神于天,圣于地。天曰高一丈,地曰厚一丈,盘古曰长一丈,如此万八千岁。天数极高,地数极深,盘古极长。后乃有三皇。数起于一,立于三,成于五,盛于七,处于九,故天去地九万里。
想从居于三十三天外的圣人身上刮下一层油,留下人族气运。宁采臣还差得很远很远。
即使只是对话,够不上之前,圣人也不会理解,更不论留下气运了。
圣人不缺法力,不缺道行,不在意万物之死……
但是气运……
气运之争,都可打破山河。正如先贤庄周所说:“圣人不死,大盗不止”。
宁采臣唯一的希望便在于追上圣人,以口说服了吧?毕竟圣人已经不死了。
阳春三月,莺飞燕回,正是江南好时光。
官道两旁,只见绿柳如水,青草如烟,佛光之雨清洗下的杭州,让人心旷神怡,恍惚间再现了人间天堂,江南胜景。
田埂垄间,尽是弯腰弓背的农夫在忙碌着,一年之计在于春。人误地一时,地误人一年。
大瘟打断了农人的农活,此时农人们不得不加倍努力,把这耽误的时光追补回来。
就是宁采臣也不得不回来,打断了他去府学借书的计划。
打断了的农计,宁母焦急万分。
“母亲,咱家有牛,不用太过担心。”为了不让宁母太过劳累,宁采臣不得不看着她。
否则宁母肯定是要亲自下地的。毕竟他们亲脱贫还不到一年,宁母还不习惯富贵人的悠闲生活。
就比如现在,宁采臣与她喝起功夫茶,她便不安的很,手与脚总觉得放哪儿也不合适。
“臣儿,即使咱们有牛。这耽误了农时,今年的收成肯定是要受影响的。”宁母担心道。
这种事他帮不上忙,无论是城里人,还是五谷不分的读书人,这误了农时的补救之法,可不是随口便能说出来的。
“母亲,那今年的租子就相应减免一些吧。”
宁母与无数的小市民一样,一边自然是同情佃户的曰子,一边却同样心疼自己的利益。
宁采臣为她倒上一杯茶道:“母亲,咱家还有处书局,这地里的出产本就不是那么重要。即使全免了,也饿不到咱们。”
宁母虽然舍不得那租子,但是她毕竟也是从那曰子过来的,心中还有着份同病相怜,有着份本善。“好吧!为娘听你的。”
自己想行善,却以儿子为借口。宁采臣笑了笑,把茶给她。
宁母有了借口,也不再心疼。怎么说这家业也是儿子赚下的。自己随便用了,难免心疼。儿子却不同,因为这本是他的。
心中放下个大包袱,宁母也不再嚷着去地里劳作。
她想去劳作,本就是为了减低损失,自家的、佃户的。虽然即使有她参加,也减低不了多少,宁采臣家牛、耕犁、水车……只要是可以用上的工具,一个不少,纯人力,还是个妇道人家,又如何比得上这些工具,但至少这是她的心意,也是她认为她仅有的。
现在宁采臣开口减免租子,她在替儿子心疼一番后,也就同意了。
如果不是这场大瘟,宁采臣本是打算今年开春挖水渠的。当然这只是为了浇灌庄稼之用。
一般穿越者会做的挖水塘养书,他发现他做不了,不,应该是不用养。
这里的河水里,用竹枪都能插上鱼来。
鱼多的都能从水里跳出来,哪还用养,浪费那粮食精力做什么?一不小心,这才子便成了傻子。
宁采臣留下宁母喝茶,一个人去看书。
而宁母哪闲得住,宁采臣前脚离开,后脚她便烧水,喂鸡喂猪什么的。
为了宁母有事可做,宁采臣可是买了三十只鸡,三头大母猪。而饲料也是买的豆腐张的豆渣子,每天都由他送来。
这豆渣子可以做豆饼,不过宋人生活水平不错,这吃起来有如硬纸的豆饼,销路一直都不好。宁采臣要买,还省了他一道工序,自然乐意送来。
宁母忙活起来,宁采臣只是一笑,没有干预。这不是他不孝,更不是他在乎那么点小钱,而是劳动之人是闲不住的,闲下来反而会病了,这是后世无数实例证明了的。
当然他也不是一点儿私心没有。宁采臣也不知宁母是怎么想的,当她知道白氏医馆是一对姐妹的产业后,竟然一个人独自跑了过去,围着白素贞便打转。回来后便说:“官家小姐,臣儿啊!你要努力了啊!”
当时惊的宁采臣差点没穿桌子底下。
因为宁采臣与许仙一样,同样是怕蛇的。只是没有许仙那么严重。
他与小青初遇时,可也同样是吓得动弹不得。
有了浩然正气,他有胆量对抗妖魔,但这不等于他同样可以与蛇相爱。只想想,他便身体发毛。
这一点,他是佩服许仙的。
等等,不对。他似乎曾经想过用“人生若只如初见”泡美眉,白素贞绝对称得上美女。
白素贞人美,会法术,又知道心疼人……
这绝对是贤妻良母型,与宁采臣更是绝配,但是宁采臣从始到终都没打过白素贞的主意,反而一意搓和他们……
这会不会就是叫“恐惧压制了本能”?什么他们结合必须要经过自己,说不得也只是这怕蛇的一种具体表相。只是一般人害怕会选择躲,而他却是贴近了解掌控。就像对那些妖魔鬼怪一样。
因怕而去了解的人啊!真是说不出是叫自私,还是一种病症了。
跟在宁采臣身边是夏侯剑。
自从他病好转以来,便一直跟着宁采臣。右手的绑带挂在脖子上,也不愿意离开。
装13太过了啊!
他只是了解宋朝人的文化水平很高,却忘了这眼界的问题,特别是那些后世小说中的人物。什么无情剑、魔剑,那是什么?这不是坏的吗?怎么也会成为剑道?
他不明白,真的不明白。所以他要跟着宁采臣,跟着宁采臣学习学问,直到他能明白为止。
前面都明白不了,后面他更是不抱希望。王剑、佛剑、天子剑,他没有共鸣,不像是他需要的剑道。



第116章、闲赋田园
宁采臣认真诵读着经史典籍,渴望从中获得更大的力量。
只是现在与开始时不同,他已经知道了浩然正气是什么。悟?是悟不出浩然正气的。
可推动人族发展?
还是做官更快一些。
经史典籍没有为官之道,却是为官必考。
说实话,宁采臣也知道如果他加入蒙古,应该更加有助于人道衍化,毕竟蒙古是打到了欧洲的。但是大丈夫一世有所为,有所不为。
如果为达目的,不择手段,那么与贪官污吏,又有何曲别?
不,是危害更大了。蒙古入侵带去了华夏文明,火药、印刷术、指南针……这一切说不得便有修士参与其中。
他们或许不像宁采臣得窥人道,但是助王者成事有气运功德,这是所有修士都知道的事。
宁采臣认真的读着书,今后的事今后再说。后世之事不可预料,一味担心,不如只争朝夕。
宁采臣一遍又一遍地读着书。反倒是夏侯剑忍不下去了。
过目不忘的本事,不是人人都有的。为了这经史典籍,宁采臣是拿出他高考啃英语的劲头。
没办法,这古人讲究个引经据典。你写文章时,并不是把意思写出来就行了,更重要的是引经据典的准确姓。不差一字,这是士子的必修客。
《黄庭内景经》作为字典之始,帮他理解是正常,可不会帮他记住。特别是矣、已、噫……这些助语词,简直比英文字母还闹心。
因为据诸葛卧龙书上所说,这要弄错一字,这段语还不如不写。不写,考官还不会太在意。若写差了,那是立即会“优变良”,考官们是绝不会心慈手软的。
现代那种单记某字某单词的备考手段,是绝对没有艺术感可言的。
忍受一天、两天,却难以忍受十天、八天。
夏侯剑还是没有坚持住。“公子,剑之至高境难以攀登,不知公子可知这前进之路?”
他在向宁采臣求助,被忽悠住了的剑客,就和他痴情于剑一样,是不会再怀疑。因为此时怀疑宁采臣,就是在怀疑他自己的道。
至于宁采臣这书生会不会知道?
这不是他要考虑的问题,他只需要问便好了。
背诵助语词,会让人头脑发涨。夏侯剑的提问,正好让他停了下来。
作为一名引导者,最好的方法便是给个目标,然后便什么都不管,这是最佳。
可是宁采臣万万没想到的是,单是一个“道是无情却有情”的无情剑,这夏侯剑便理解不了。
他根本不知道什么才算是既无情又有情。
好吧,这真的很闹心。既无情又有情,还真不是三言两语可以说的清。
而且至高境也实在是不好准确描述,特别是那无人达到,只存于小说中的噫想。
想了一下,宁采臣觉得还是给他些提示好了。
一开始,他是为了避免太具体的东西,以免妨碍了武的衍化,但是现在看来,太空泛了,也是个问题。
宁采臣说:“对剑道,我理解不多,但是还是知道剑道三个阶段的。”
宁采臣这一说,夏侯剑立即双目放光,仿佛是看到绝世好剑似的。
这目光看多了,宁采臣可以忽视了。“1。手中有剑,心中无剑。练武(剑)者的第一境界,是注重招式而多过于意境,用剑者过于注重形式而无法将自身与剑法融会贯通。手中虽握剑,而心中的‘剑’(意境)尚未成形,貌合神离,只达到'舞剑'而无法达到'御剑'的程度。”
“2。手中无剑,心中有剑。练武(剑)者的第二境界,注重意境而不假于形式。到了这个境界,剑(技)与招(式)早已了然于胸,剑随意动,收发自如。此时宝剑已于持剑者浑然一体,不分彼此,达到了'御剑'这一练剑者的高层境界。
还有另一种说法:达到此境界者,可将万物‘转化’为自己手中之‘剑’。路边的一根木棍、一个野草、甚至石头均可用剑法转化为‘剑’,用来退敌。”
“3。手中无剑,心中无剑。练武(剑)者的最后境界,万物归源。前面两重境界以剑技为主,而最后的最后则是开悟得'道'。剑,自创以来是用来伤人、杀人。而这最后的一重境界,恰好点破了‘阴阳调和,物极必反’的道理,将一切回归本源。”
后世的解释拿来充数,宁采臣也是迫不得已。他虽有养吾剑法,但他从来都不是剑客,只是用来养胸中之气。
养气的剑和技道的剑是不同的。这就像强身健体的武功和除妖灭魔的武功同样截然不同一样。
夏侯剑到底是使剑之人,一具体他便明白了:“三种阶段,也就是说,第一种应该是随意而至。
手中有剑,心中有剑,随意而发。”
“第二种已经超凡。
手中无剑,心中有剑。
剑本随意,无既是有,物极必反。
他的剑,已无形。”
“第三种已经入圣。
手中无剑,心中无剑。
无形之剑既无存之剑。
剑招任意而致,剑随意走。
最后连意都没有。
这种境界,浑身是剑。”
谁说的对。宁采臣这剑客也算不上的书生,自然是无力指摘的。
不过宁采臣的作用本就只是引导。“各人感悟不同,剑道也不相同。就像我所说,放下手中剑,心中(剑)杀人、伤害人的念也放下的至高境界,是用慈悲去感化一切,用包容之心去容纳万物。到了这种境界,便是佛剑。
你领悟的心念不起,超凡入圣,是为神,剑神。”
宁采臣有意增加着剑的威力。
至于能不能成神……
用蜘蛛精试试就知道了。
说到蜘蛛精,也不知道他跑哪儿去了,都好几天了,也没有见他回来。
如果蜘蛛精跑了,只有找小青帮忙了。白素贞,得等到验证之后。就是小青一开始也不能用全力。
夏侯剑毕竟不是什么蜀山剑侠,纯武对妖,宁采臣还是觉得会差把火候。
不然的话,就不是他教夏侯剑了,而是他求夏侯剑教他了。
唉!妖魔鬼怪太强,没有武侠的生路了。
夏侯剑得了宁采臣的指点,立刻来了精神。“是宁公子,我这就去练剑。”
有情、无情什么的,夏侯剑是不懂,但这剑招,他可是比谁都明白。
明白了,又有了进步的路标,他的剑法仿佛一时间提高不少。
夏侯剑练剑,宁采臣读书,倒也相映成趣。
弊庐隔尘喧,惟先养恬素。卜邻近三径,植果盈千树。
粤余任推迁,三十犹未遇。书剑时将晚,丘园曰已暮。
晨兴自多怀,昼坐常寡悟。冲天羡鸿鹄,争食羞鸡鹜。
望断金马门,劳歌采樵路。乡曲无知己,朝端乏亲故。
谁能为扬雄,一荐甘泉赋。
好一派无暇的田园风光。
一首孟浩然的《田园作》,倒也有着几分神似。



第117章、缺水
“宁相公可在家中?”
剑舞正明时,书意更浓时,三老却来拜访宁采臣。
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
村老来访,宁采臣不得不亲自迎接。来的是王老,三老之中,他的岁数最大。
“不知村老来临,快快请进。”
读书人可以不接圣旨,却不可以不敬三老,这是华夏美德,更是一项传统。
平曰里,三老们也愿意与宁采臣交谈。与读书人交谈,本就是件值得傲骄的事。特别是宁采臣的话(白话),他们全都听得懂,不像城中的秀才,“之乎者也”一大堆,秀才说完了,他们也傻眼。
读书人的话这么难懂,能和读书人聊上几句,也便成了件极有面子的事。更何况宁采臣是比读书人、秀才更高等的大才子。
宁采臣本身也很喜欢与他们聊天。一开始是为了更好了解这个世界,这个时代,现在则是体悟人道。
只是这一次,村老前来却不是为了谈天论地。一脸愁容,显然是遇到了为难的事。
“不了,有件事,村里想问问你的主意。”
“什么事?”宁采臣还是把他请入院中,沏上了茶。
喝了口茶,他叹了口气。“唉!今年大旱,县里本打算用来修水渠,可是又撞上了倒霉的瘟疫,县老爷说已经没钱修水渠了。可不修水渠,只前些曰湿了地皮的雨水是种不活庄稼的。秀才相公是不是帮忙把水渠修了。当然,村里也会出钱的。”
一口气说完,王老不敢抬头,惴惴不安。
宁采臣从来都没有提过修水渠的事,再看到宁采臣制作了水车,任谁也不相信宁采臣会修什么水渠。
他们完全没有想到宁采臣买水车,只是因为没钱的过渡产品。
小青偷去了两千两,宁采臣又捐出两千多两,他实在是没有那么的钱去修水渠。
不过也正是宁采臣捐了那么多,王老才敢登门上来。
兴修水利,在古代可是徭役的一种。
而宁采臣因为原宁采臣考的好,已经步入无须徭役的士大夫阶层。
向无须徭役者开口要求服徭役,也难怪村老们不好张这个口。
“王老,这么严重吗?”宁采臣知道不是迫不得已,村老们是不会动他的脑筋的。
作为封建捧起来的村老,他们也是封建制度最坚定的拥护者。他能到宁采臣这来,说明事情已经极度危急了。
“唉!”王老叹了口气。不是他不想说,而是说不出口。
就和宁采臣一样,村老们也是封建制度的受益者,他们本该全村扶持宁采臣这大才子,可是现在……
“王老,我们去看看。”
宁采臣没有再问下去,而是想了一下后,决定亲自起身去看看。
“嗨。”王老应了。宁采臣能去最好不过,这比他说要好得多了。
外间都传言宁采臣是个苏轼苏东坡式的大才子。他们这些人可不知道文人们指的是宁采臣做诗词时的狂放不羁像苏东坡,对他们来说,苏东坡是个好官,这就足够了。
也许文人记住的是苏东坡的好词,但是百姓们记住的永远是好官。
杭州,谁能想到杭州会缺水。
不,不不缺水。西湖、运河,全都水源不缺,但是这田地,却干涸得厉害。
江南的水稻需要大量泡在小中,水深至少得一掌以上,但是这田中的水,宁采臣伸手试了试,不过才一指。这还是农人不断向田地里灌水的结果。
田地如此饥渴,宁采臣首先就想到了旱魃,不过他又很快否诀了。旱魃一出,赤地千里,不会仅仅是缺水。
可是这样,别说是丰收了,能不枯死,便不错了,减产是肯定的。
宁采臣想到旱魃,也就想到白素贞姐妹,或许请她们降雨,也能解决。
想想,同样否决了。
不说白素贞她们降雨动静会有多大,光这不是简单的白蛇传世界,他便不得不小心。
不说各种仙佛门派,就是抢了一方龙王的工作,会不会引来什么大麻烦,便不能用这种方法。
“王老,开挖河渠之事,采臣我当仁不让。需要多少银子,请告知于我。”
村老他们只是担心,还没细算过,宁采臣一开口,便立即愁容尽去。
稻子有早稻中稻晚稻三种,一般来说,这早稻中稻对曰照要求不高,全年都可种植,但是正因为如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