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泱泱大唐-第2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此酒陪醉吧!”说着一仰脖子,就将杯中酒喝干了。

“李公子不必如此,事情都已经过去了,也没什么!”王易露出一个苦笑,父亲是什么人,母亲是什么人,他到现在都不清楚,没有见过面,也就没什么感情,提起他们,伤心倒是没有。

“我们不说这个了,”李道素放下酒杯,将头靠近王易身边,带点神秘地说道:“王公子,前两日苏姑娘以你当日在吴山上所作之诗编排了一曲舞,不知公子有否去看过…”

李道素以为王易开始就知道苏燕是水云阁的人,因此也没解释,直接说事了!

“我所作之诗编舞?可惜…没有去看过呢!”王易听了吃了一惊,又满是遗憾,当日愤愤走了,后面苏燕所排的舞却是没有看到了,以他所作的诗编的舞,又会是什么样子呢,他想不出来。

“那真是太可惜了,苏姑娘当日舞的实在是好,李公子没看过真是太可惜了…”李道素满是遗憾。当日王易去的早,走的时候又是从侧门走的,李道素坐在另一侧的包房内,并没有看到王易。

“是有些可惜,在下竟然都不知道…”王易心里百感交集,什么味都有!

“李公子,听说苏燕姑娘过几日还要再演一场舞,就是以你在钱塘湖边梅林中所作那诗为唱词,她自己谱的曲,编的舞,到时你可一定要去看哪!”李道素很神秘地说道。

“真的如此?”王易听了大吃一惊,苏燕这样做,并不难理解,但他怎么也解不开心中那个结!

   

第二十一章 婉言谢绝

“确实如此!当日表演非常的轰动,苏姑娘名声更加的响亮,这些天她也整天躲在房中,排演新的舞…”李道素注视着王易,犹豫了一下,再说道:“等年后,上元节时候,杭州城内的青楼院将举行花魁选拔,上一年的花魁是水云阁的李纤纤,只不过现在李纤纤生病还未痊愈,即使痊愈了,半来年没有练习,很难再问鼎,今年水云阁是寄望在苏姑娘身上,苏姑娘新排的舞准备在年前演出,想必一定不会以此诗舞去参加明年上元节的花魁大赛,依在下所猜,到日苏姑娘定会再向你相求好的诗文,王公子,苏姑娘可是对你刮目相看的啊…”

李道素说这话的时候口气中有点酸味,他也记着前两天父亲对他所说的话,父亲一再告诫他,对水云阁万不得已不要轻易去招惹,那里背景挺复杂的!

原本一起想将苏燕纳为妾室的李道素,在听了父亲的一番细细分析及劝诫后,也收起了心思,毕竟他已经有了妻子和一个妾室,妻妾都是才貌都不差的美人儿,如今看苏燕钟情于王易,他也猜着王易身份不简单,再听父亲所说后,不再对苏燕抱有念头,而是想趁此机会,通过苏燕打探王易的情况。打探王易的身份问题,是父亲交给他的任务!

“在下所吟之两拙作,没想到竟得苏姑娘这般垂青,还真的让人汗颜!”王易也露出一个不自然的笑容,此时他的心情非常复杂!

人的眼神是可以传递很多东西的,许多爱情就是在乍看钟意后马上发生的,就如后世时候他和妻子之间的一见钟情,现在他与苏燕之间也有相似的感觉…在莫名其妙中的几次对眼就彼此喜欢上了,从对方的眼神中读出了彼此的心意,但没来的及表露感情,一切都破灭了---苏燕竟然是一名青楼女子,这让后世时候一向自视清高的王易挺难接受!

“到时在下也希望能再欣赏到王公子所作的佳作,也希望苏姑娘能夺明年花魁之尊,那样苏姑娘的名声会更加的响亮,到时…呵呵!”李道素说着却停了下来,把后面想说的话生生吞下肚去!

“呵呵!在下所作之诗,能得苏姑娘这般喜欢,以诗排舞,甚是荣幸,待下次她有演出时候,一定过去瞧看一下,若苏姑娘让在下作什么诗作,在下也一定尽力而为!”水云阁是他名下的产业,即使这只是一个青楼院,但现在青楼院是合法存在的,听王复讲,这是杭州城内档次最高,生意最好的青楼院,他当然希望属于自己名下的这个院子,生意更好的…

除了感情的事外,还关系到现实的经济利益呢!何况还确实想再见见苏燕!

不过这花魁之事究竟是怎么一回事,王易还得回去问问王复,一道拿个主意,毕竟这些事现在都是王复在掌管的,

“王公子,你就不想着早几日去看看苏姑娘吗?哈哈!她可一直想着你呢!”李道素打趣道。

“待几日再说吧…”王易笑了笑,有小二端菜进来,他也停下了话!

从李道素所说的话里,还有他的表情里,王易感觉到了其中可能还有另外的情况,他得去好好了解一下,对水云阁和苏燕李道素这般关心,有点不太寻常。

这名小二将菜放到桌上,以极快的速度,在王易耳边轻声说道:“二公子,李弘节来了…”

王易稍稍的一愣,但也马上回过神来,一下子明白过来,今日李道素请他喝酒聊事,原来是奉李弘节的令,将他约出来的,李弘节这位杭州刺史过来,一定会和他聊一些事儿。

或许是当日在吴山上诗会中的表现让李弘节感兴趣了,因此今日也来会会他。

也就在这名扮作小二的人走出去一会,一名李道素的随从走了进来,在李道素耳边轻言了几句。

李道素听了点点头,那名随从也就出屋去了,接着李道素站起身,对王易作一礼道:“王公子,今日家父也过来了,想和你聊一些事儿,事先没有和你说,还请见谅!”

王易半装作露出一副吃惊的神色,同样站起了身,还语带惊异地说道:“李刺史他也来了…”

正在这里,雅间的门被推开了,王易看过去,屋外多了几名军士模样的人,但都是普通人的装束,接着一身便装的李弘节大步走了进来。

“见过李刺史!”王易上前,先一步行了礼。

“父亲,您来了!”李道素也过去行了礼,并搀着李弘节的手走到席边。

李弘节对王易回了礼,意味深长地说道:“李公子,某当日在吴山听闻你所呈之上佳之作,感你是一位才情颇人士之士,只是当日因有意外,未曾与你细聊,今日某不请自来,想与王公子一道聊聊事,想必王公子不会怪某的唐突吧!”

“李刺史言重了,”王易赶紧再施礼,“在下一介平民百姓,能得李刺史如此另眼相看,实是荣幸之至,李刺史有任何吩咐,只需使人来传即可,万不敢当您这般礼节!”

作为一州的刺史,朝廷的三品大员,镇守一方的封疆大吏,今日这般相请,面子自然要给他,见面先表示一下谦就和尊重,那是理所应当的事。

“父亲,我们坐下说话吧!”李道素在一边说道。

李弘节首先坐下,再对王易示意道:“王公子,那我们坐下说话吧!”

王易再抱抱拳,和李道素一道在李弘节两侧坐了下来。

李道素再传人进来,吩咐将桌上的酒菜先撤掉,再换一些新鲜的来,马上就有数名店内的小二进来,手脚麻利地把前面上来的酒菜撤了,在三人客套话中,新气腾腾的酒菜马上上来了。

在李道素为各人斟满酒后,王易首先举杯敬道:“李刺史,今日能与李刺史与李公子一道喝酒把欢,甚是荣幸,就以此酒相敬李刺史,以示一份感激之情!”

“王公子客气了!”李弘节举杯示意了一下,也把杯中酒干了。

李弘节放下酒杯后,与李道素对了个眼神,再对王易问道:“王公子才情如此不错,手下随从身手又是不凡,想必祖上一定不是普通人家,只是某到杭州到任快一年了,此前为何就没有闻听王公子及你祖上的大名呢?”

“李刺史,在下原本居于余杭县内,家父原本曾在前朝为官,前隋末时候逢乱世,家父因出意外,在几年前亡故,留下一点产业。在下在守孝期满后,也和小妹一道,举家迁到杭州城内居住,只是在下年纪尚小,家事都交由管家王复掌领,大部时间都居于府中,研读诗书,极少上街露面,所以李刺史未曾耳闻,也是正常!当日也不曾听闻吴山上有诗会,只是一时兴起,与小妹一道外出游钱塘湖,在钱塘湖边赏秋色时候,看到吴山上有热闹,带着小妹去赶热闹的,未想到遇上了李刺史亲自主持的诗会,因心有好奇,也就上台献丑了一番…”李弘节这样的问询,王易并不奇怪,将王作为他设定的身份,编好的理由,慢慢地讲了出来。

“原来如此!”李弘节装作一副恍然明白的样子,“王公子极少出门,怪不得某事前未曾听闻!”

王易所说的,与他派人打听的情况完全吻合,李弘节也没再问询。

李道素在看到了李弘节一个示意的眼神后说道:“王公子,家父赏你才学,原本想将你荐为乡贡生,进京参加明春的科举应试,只是耽误了时日,再加上杭州到长安路途遥远,船路也不太通畅,已经赶不上明年的春试了,但也没关系,还有后年…”

“正是如此,”李弘节接过话题,“想必王公子居于府中博览诗书,一定是准备参加科举应试,某觉得你才情甚可,下一年不必参加州里的乡贡生选拔,直接授以资格,当日吴山诗会初衷即是此!不过,还希望王公子再有上佳诗作呈上来,公之于众,以堵他人口舌…”

听到李弘节也提起此事,王易站起身,作了一礼道:“多谢李刺史美意,只是在下自觉年幼,心智尚未成熟,才疏学浅,只会胡乱作一下诗作,实不敢去奢望科举及弟,即使要参加科举,也要待几年后再长大一些方可,再加上身边还有一更年幼的小妹,若是进京赶考,将其留于杭州,实是不放心,但要将她带往长安,数千里路的艰辛,也是怕她吃不消,因此想再待几年,再作考虑!”

王易的婉言谢绝,还是让李弘节稍稍的有点意外,当日听李道素这样说,李弘节还以为只是客套之言,但今日听到王易这般说起,口气还是挺坚决,这才相信王易现在真的没有参加科举的兴趣,连乡贡生的资格也没太多的兴趣,这让李弘节挺是不解,如今天下渐安,读书人无不以获取乡贡生资格为荣,参加科举及弟,这是进入仕途的绝佳途经!

此子年纪轻轻,做起事来却挺是出人意料,说话间的神态和语气也非同年人可比,李弘节心里的好奇心被强烈地勾起来…

李弘节也想到,如今皇帝诏令各地官员举荐人才,但现在王易过于年轻,李弘节也并不知道此子作了诗作外,其他方面才学如何,若是其他方面都不错的话,确实可以算一个要才。他在看到王易那与年龄不相称的沉稳和从容后,也有兴趣上来,很想了解一下王易到底有何才学,当下面带微笑地再说道:“原来王公子如此想,还怜小妹之年幼,不愿置其不管,实是大善之举,那某也不好再说什么,”李弘节说着顿了一顿,“当日听犬子讲,你曾言及如今杭州城内外流民不少,天气渐寒,一些人可能会因饥寒交迫而毙命,因此建议官府出面赈灾…可有此事?”

   

第二十二章 献计

李弘节首先问询这事,王易有些意外,但这几天他也考虑过这些事,因此稍稍想了一下后也马上就回答:“李刺史,在下数次进出杭州城时候,看到城外有不少无家可归的流民,在城内街上,也可见到一些乞讨的流浪者,还有当日雪后钱塘湖边发生的事…如今已经是严冬,天寒地冻,这些无家可归的流民一定是饥寒交迫的,因冻饿而倒毙者也会有之,当日与李公子一道叙话时候说起此事,心中甚是郁闷!”

王易顿了顿,见李弘节和李道素认真地听着,就继续说道:“在下也想着应该尽一份绵薄之一,资以这些流民救助,因此遣下人给一些流民施以粥食,一些府上人换下来准备扔弃的衣物,也收集起来,送赠给需要的人,无奈一家之力量过于单薄,无法资助更多的流民…在下想着,若是官府能出面,以城内外设一些救助点,对流民施以粥食,那或许可以拯救数百上千的流民,”王易略带感情地说道,末了还加重了一句,“这些可都是我大唐的子民啊,许多还是拖家带口的,看着那些饿得皮包骨头的小孩,真是让人心痛…想必李刺史也曾耳闻这些事,一定为此忧虑的!”

李弘节心内微微地惊讶,但脸上表情却没有变化,点点头道:“王公子此话说的在理,这些事某自是知道,但想不到,王公子如此一介年轻之士,竟然也关心此等民生之事来!”

面对李弘节带点疑惑的眼神注视,王易表情也是如初,只是语气略带悲意地说道:“上次雪天后,天气越加的寒,听闻有不少的流民因为饥寒交迫无法生存,不惜铤而走险去犯事,这段时间抢掠、偷盗之事常有发生,在下府中也曾有流民入内偷盗,府中人遭受惊吓!在下想,若这些流民能吃上一口热饭,能有个躲避风寒的地方,那他们会冒着生命危险去抢掠、偷盗吗?应该不会!”

王易府中倒是没有什么人进来偷盗过,不过他听王复讲,城内多家府中已经发生过这样的事了,还有人因去抓捕偷盗者而被砍伤的。王复也讲起过,前几天杭州城外清波门附近,发生了一起命案,就是两名装束像似富家人的士子,在出城时候被人砍死在路边,身上的财物被人抢掠,衣物也被人扒去,事后那几名行凶者也很快被抓住,这几个人被官府审问后,也老实地招供了,他们是因为好几天没有吃上东西,才想着去抢掠点粮食或者财物来,以填饱肚子的,这样的事听起来让人唏嘘感叹,但想想又不难理解,许多朝代末,不都是因为百姓生活不下去了,才起来闹事的吗?

肚子吃不饱,没东西吃,加上天寒,饿死冻死皆有可能,去抢劫杀人,至多一死,能得到一些钱物粮食,至少能苟延残存性命,还有可能延续家人的性命,侥幸不被人发现的话,那就什么事都没有了。许多原本老实的人,正是可能出自这样的想法,而不惜去做抢掠杀人的事的,一般来讲,灾荒的年份犯事的人肯定多,富足的时代各种案件的发生率肯定少去,这是一个定律,吃的饱,穿的暖,又没有切身利益受到损害的话,谁不想安安稳稳好好地过日子的?

王易这样说,李弘节一下子无语,这是目前这段时间发生的事实,确实是因为有许多流民因为吃不上东西,没有御寒的衣物而犯事,钱塘县衙内抓了不少这样的流民。但现在官仓内存粮很少,不够接济流民之用,他因此也向朝廷上表请求调运粮食,来赈救流民。但奏表送上去才没几天,应该还在往长安送的路上,朝廷会不会同意调配粮食还是个未知数,因此他这几天忧心忡忡。听闻当日王易与李道素说起过此事,听李道素说,王易好似还有一些法子,因此今日也想顺便问询一下。

看到王易这么一份淡定的神情,还是说话间的从容,说话内容的严谨,李弘节几乎已经忘记了面前这个人还是个未及弱冠的少年人,已经把他当作一个可以交换意见的人,在想了一下后说道:“王公子此言说的甚是,只是如今官府库粮所剩无几,实无能力接济全部的流民,所存粮食还要……某已经向朝廷上奏,希望朝廷能从另处调运一些粮食来,资以救助,只是这一来去,所费时日颇多,而寒冬已至,即使朝廷能调配粮食过来,但远水解不了近渴,还是无法应对现在这样的局面,王公子既然关心此事,那肯定想过这方面的事,某也冒昧问一下,你可有良策否?”

听李弘节这样问,王易也瞧看了几眼这位杭州刺史的神色,看他的神色上似乎说的挺认真,当下也以一副严肃的表情说道:“李刺史,在下觉得,可以以官府名义,拿出一部分钱粮,资助无家可归的流民,再向长安城内外的富家或者商家募集一部分钱物和粮物,还有衣物,或者药物,人多力量大,集聚数百上千人的力量,一定会非常庞大,会让人惊喜的,即使所集之物不能救助全部的流民,至少可以救助大部,或者一部,对流民无论怎么也是个安慰…这些捐助可能无法让他们吃饱饭,但至少能让他们吃上一口饭,喝上一口热汤,有件御寒的衣服!有这一份资助,很可能许多人就不会因冻饿而死了!”

王易从王复那里了解到,杭州城内外的流民数量至少有数千,杭州治下余杭、富阳等地也有,只是数量没有杭州这么多,若是这些人闹起事后,那将是一场麻烦事,王复都为此忧心忡忡。

当然,王复担心的原因王易并不知道,他也没问。

听王易这样说,李弘节皱着眉头舒展开来了,与脸上有惊异之色的李道素交换了个眼神后,再转向看着王易,点点头道:“王公子所言甚是有理,只是不知道杭州城内的这些商家、富家愿不愿意捐献物资!”

“李刺史,再下觉得,若是以官府先拿出一部分物资,包括李刺史在内的杭州城内诸官员作个表率,那城内外的这些富家商家一定会跟从的!”王易知道如今官府的威严,以官府名义出面征集物资,没什么人敢不从的,更不要说官府也拿出物资,李弘节等官员带头捐献的话,其他人敢不从?!

“唔,言之有理!”李弘节抚着胡须点点头,脸有喜色出来。

坐在一旁认真听着王易和李弘节讲述的李道素,有些惊异地看着王易,他也在自惭,这听着并不复杂的事,他们父子俩怎么就想不出来呢?

看到李弘节父子这副神色,王易心内有喜悦的感觉涌上来,知道有点打动了李弘节的心,当下再继续说道:“李刺史,在下还有个提议,只是不知道可不可行…在下想着,若是将杭州城内外的这些无家可归的流民集一处居住,比如暂时无人居住的祠堂或者庙宇,定时施舍以粥食,这样流民有个避风祛寒的地方,又有口饭吃,那生活就相对稳定下来,犯事的人也少去,官府只需要派少量的兵丁把守,就可以监看这些流民。对这些流民施以有效监看,再给他们暂时安置的地方,每天有点饭食吃,那杭州一带的案事定然会少很多,李刺史可以少一些忙碌,若因为李刺史所采取的这一系列措施使得杭州一带案件大幅减少,那不正是李刺史的功绩吗?”

王易的这个提议更是让李弘节吃惊,李道素竟然发出了一声惊叹,听王易讲出来,这方法并不复杂,也容易施行,这些没有饭吃,没有衣穿的流民,若是某一处有饭粥施舍,有衣物发放,有住处给他们,还有兵丁给他们守卫安全,那自然大部的人都愿意到那一个地方去的。

李弘节读过不少的事,文采也不差,但他是武将出身,行武多年,征战倒是参加的不少,不过对如何治理一个地方,采取何种民生措施并不在行,面对年前这段时间案件频发的现象很是头疼,此段时间他令所属各县严加防备,日夜派人巡视,以防有抢掠事件发生,但却防不胜防。王易所说的这一点,正如一声惊雷一样,让他顿然醒悟,心里有如拔开云雾见日出的感觉,但他到底经历过很多的事,心性很是沉稳,心里虽然有惊喜,却并没有表露出来,装作一副正在思考王易所说话中意思的样子,好一会才有反应,微微的点点头,“王公子此言说的甚是在理,一会待某回去后,召集同僚商议一下,再做决定!”

李弘节将一份惊异压在心里,眼睛不露痕迹地盯着王易看,思忖着,此子头脑太不简单了,若不是背后有什么高人指点,全都是他想出来的话,那他的心智太不一般了,聪慧程度非常人可比!

这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呢?

但就在李弘节心内惊叹之时,王易又说出了一句让他更想不到的话,只听王易用他那低沉的声音说道:“李刺史,不过在下觉得这些只是权宜之计,即使能筹集到粮食,那也只能解决暂时的情况,治标不如治本,在下觉得李刺史应该采取更多措施,以改变目前这种情况…”

   

第二十三章 治本之策

“王公子还有什么建议,请尽管说来,某洗耳恭听!”李弘节这次是有掩饰不住的惊异,王易竟然有治本的办法,他的兴趣更加的浓了。

王易稍稍压了一下有点激动的心情,以尽量平稳的声音说道:“李刺史,在下觉得,应该劝科农桑,兴修水利,鼓励百姓开荒种地,扩大生产,以谋取好收成,田地间的收成好了,百姓家里有存粮,自然就不会饿肚子,也不会去犯事了,而田地收成好,官府能征收的赋税也多了…”

王易知道,无论是现在还是后世的官员,都是希望在自己任上做出政绩来,以作为升迁的资本,或许他们不一定完全出于为百姓谋福利为出发点做事的,但利于民生之事,只要不是昏庸的官员,付出的代价不是很大,他们可能会去考虑的,百姓富足,官府征收的赋税增加,这是为官者实实在在的政绩,有了政绩,才更容易升迁,王易不相信李弘节没有兴趣。

不过有点出乎王易的意外,李弘节对他所说的这一点,似乎并不感觉到惊奇,而是不以为然地说道:“这些措施某自是知道,但如今杭州一带人口数量少,被耕种的田地不多,再因为钱塘江潮水的影响,许多田地无法耕作种植,即使种植了也无水灌溉,杭州城外一些田地,因长时间咸潮的渗透,作物很难长好,即使勉强种植,收成也是很差,因此城外不少地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