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恐怖的人狼城-第6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事情的经过就是如此。当然,身在日本的我们,当时不但毫不知情,也没有任何消息来源。

如前所述,这件残酷且异常的事件在调查上极为困难。要是没有兰子,那爆炸性的结局或许将永远不会到来吧!不仅如此,这整起事件的全貌也将永远沉在恶魔栖息的黑暗深处,绝不被人发现。倘若事情演变成那样,那么这个世界或许就不是现在的样子了。因为只有拥有聪明才智的兰子,才能够揭开那重重阴谋的面纱,为恐惧画下休止符。

老实说,我并不奢望所有读者都相信这篇故事,因为这起事件实在是太脱离常轨、太扭曲,也太不合理。每件事情看起来既残忍又邪恶,同时也毫无脉络可循。以一般人的观念或常识,实在是不可能理解或预测在当地所发生的一切。

事件发生在昭和四十五年。兰子和我当时只有二十岁,就读于东京国立市的一桥大学。那时兰子已经解决了“十字架宅邸杀人事件”、“雅宫家杀人事件”、“恶灵馆杀人事件”以及“圣奥斯拉修道院杀人事件”等重大事件,确立她名侦探的地位。

私底下的兰子其实是个深爱小说、绘画及音乐,个性内向、爱思考的女孩子。她具有学者的特性,对钻研知识很感兴趣。她主修数学,另外在物理学、化学及心理学等方面,造诣也相当深厚。每当接触到犯罪事件,她总是能够立即摇身一变,成为最犀利的人,勇敢面对扰乱社会秩序的犯罪者及犯罪事件。

我问她,她那份强烈的意志与冲动,究竟是从何而来?她这么回答。

“黎人,你试着以哲学的方式,用二元论来分析这世界的本质。天与地、神与恶魔、男与女、上与下、阴与阳、明与暗、谜题与解答……不论是什么都好,总之,你应该可以从这种理论的本质中看出,所谓正与邪的概念,其实是包含在最根本的部分。也就是说,如果犯罪是社会表层的毒瘤,那么相对的,正义便会派遣负责解决谜题和秘密的‘侦探’为使者,努力让社会的伤口愈合,这是再明白不过的理论。”

套用俄罗斯作家高尔的话:“所谓的天才,就是相信自己。”而兰子就是天生的天才型侦探。她忠实地遵循发自内心的言行举止及规范,坦率地接受自己身为“侦探”的事实。她完全不像晚年的昆恩,会为了一些无谓的烦恼而苦闷不已。

“就算对方是犯人,你对于‘自己拥有代替神明审判人类的权力’这想法,难道不曾怀疑吗?”

我提出这个问题后,她坚决地摇头说:“我绝对不会为自己的立场想出夸张的借口。身为侦探,就是因为除了侦探外,便不能从事别的工作。所以如果对这种本质抱持着怀疑的态度,那岂不是互相矛盾吗?马克斯说:‘人是一个能够支配自己命运的自由个体。’所以讨厌侦探工作的人,就应该趁早离开犯罪的舞台,又没有人强留。”

话虽如此,兰子嫉恶如仇的心理并不纯以正义感为出发点。我知道她的动机与她出生的秘密有关。她的双亲在她还是婴儿时,因为某件案件而牺牲了生命。据说当时是用她母亲体内所流出的大量血液来清洗刚出生的她。这样的谣言曾煞有其事地流传过,不过那也并非完全是空穴来风。

成为孤儿的兰子被我任职警官的父亲——二阶堂陵介收养。家父本来是兰子的袓父的养子。即将就任警视厅副厅长(相当于警察总局副局长)的他,在兰子小时候就对她施以英才教育,让她学习犯罪搜查学。家父虽然也对我有所期待,希望我能继承衣钵,但是我却完全没有那方面的才能。因此,家父便将心力全投注于兰子的教育上。由于兰子天生就拥有当侦探的天赋,对她而言,吸收家父的教导就像水渗入沙子一样地快速。于是侦探这职业便是她生存的方式、手段与目的。

兰子曾说:“犯下罪行的人具有反社会性格。他们对世界下毒,将内含于全体社会中的理性与秩序打乱。我支持人类天生具有的清廉正义之心,所以我根据这信念,对抗那些犯罪者——人类社会的病毒。”因此,兰子判断事物的标准比男人还要严格,言行举止也十分正大光明。她冷静沉着的态度与个性是与生俱来的。当她面对犯罪的调查工作时,除了能控制自己的感情,旁人也绝对看不出她在思考的事情。在调查或解谜时,她是非常冷漠的;她还会带着恶作剧般的眼神,像猫捉老鼠一样,悠哉地戏弄着无数名犯罪者。她这种态度总会令人误以为她很冷酷无情。不过,她丝毫不在意外界的评价,永远照着自己的信念来行动。

所以,我们若用一般现代女性的尺度来衡量兰子,根本就没有意义。因为大部分女性所执着的世俗事物,她完全没有兴趣。就像福尔摩斯认为无聊是一种罪恶,因此,她非常讨厌自己的头脑停滞或怠惰于思考。她总是在追逐存在于这世界的谜题和怪诞现象,头脑里只有透过观察或调查所导出的知性结论。

“人生在无尽的时间里是有限的,所以我不想把精神浪费在无谓的事情上。我认为大部分女性憧憬于自认有价值的事物是一种不具生产性的活动、没效率的习惯。”兰子这句话将与她同年龄的女性——包括她的朋友在内——批评得体无完肤。

不过,如果你说她对流行完全不关心,那可就大错特错了!事实上,她一直留意流行的动向,以夸张、华丽的服装来打扮自己。她认为这样的穿着就像石蕊试纸一样,可以测验出对方的反应。也就是说,价值观被常识束缚的人们看到她那独特的打扮后,便会显露出各种情感。另外,被她亮丽的外表蒙蔽,而没察觉她内在的人们,几乎都会对她吐露实话。

这段期间,她特别钟爱有如嬉皮女王的吉普赛风格装扮。不过那也是借着别人眼中的自己,以观察对方的手段之一。

无论如何,兰子本来就很漂亮。一头秀丽的鬈发妆点出她端正的五官,弯弯的细发轻柔地覆盖在她的肩膀。在她圆滑的脸部轮廓中最具有魅力的就是那闪亮动人的美丽双眼。坚挺的鼻子与紧致的嘴唇忠实地表现出她坚强的意志和决心。

随着调查工作大增,兰子的大学生活也过得非常充实。在校园内外都有许多男友的她,却表示交男友并不是恋爱,而是像阅读书籍或报纸获得资讯一样。换句话说,她只不过是为了吸取男友们的专业知识,所以在特定的一段时间里与他们走得比较近而已。

虽然因出席日数不足的关系,兰子的成绩不甚理想,不过,她已经发表过好几份教授级的数学论文,震惊了国内外学者。在社团活动方面,她除了参加推理小说研究会和美术社,同时也是民间推理迷组成的“犯罪研究会”的一员。

身为警视厅副厅长的家父也会从旁提供帮助,使她能够在繁忙的生活中陆续解决许多犯罪事件。也正因如此,兰子有许多警界的朋友,带领她去接触更困难的事件。

她经常这么说:“这世界上充满了各种不可思议或无法理解的事情,不过,将它们如此定位的正是人类本身。被人们视为异常的事情或怪现象,才是让社会陷入恐惧的元凶!爱伦坡不是也说:‘我们所见,或是我们自认为所见之物,皆只不过是梦中之梦。’

“也就是说,所谓的‘谜’是一种从多数人的生活中,所产生的幻影。更具体地说,与犯罪相关的许多秘密,几乎都是因为资讯与情况传达不良而造成的。在有前提、过程、结论的状况下,所谓不可思议的现象或异常的事实,根本就不可能存在。可是,如果从一连串的事情中抽出一部分过程,让大家只看到开始,接着便结束,这样就好比魔术一样,不论是谁,一定都会觉得事情很奇怪呀。”

兰子每天都会仔细阅读好几份报纸。她说那是因为真实和虚伪会散乱地出现在报道里。她会从中找出可疑的报道、犯罪调查的线索,甚至是即将萌芽的犯罪事件。有时,一则乍看之下没什么、看起来也与犯罪毫无关联的报道,她却可从中看出一些重大端倪。

当然,这些都要归功于她对犯罪的独特嗅觉,以及无论何时何地都保持敏锐的直觉。她料事如神的洞察力,每每都让我们惊讶不已。她独特的“直感式归纳型推理法”也是来自于她女性特有的直觉。

昭和四十五年八月底——确切的日期是二十四日,星期一——兰子靠着她特殊的直觉,在报纸上发现一则与“人狼城杀人事件”相关的报道。在《多摩日报》社会版角落,刊登了一则发生在德国的怪事。其实这则新闻我比她早看到,但是我一直没将这件事放在心上,直到她提起为止。

由于这篇报道的内容平淡无奇,因此大多数人可能都会漏看,即使看到了,也可能会下意识地将它埋没在其他事件或意外中。然而兰子却不一样。直觉敏锐的她,因为脑中仿佛闪过某种预感,才会特别注意这则报道。

当然,即使聪明如她,此时此刻也无法想像出,阻挡在面前的那起复杂而怪异事件的情节,是有如阿鼻地狱一般的恐怖。事实上,即便是万能的神,也不可能会知道。

2

兰子在晚餐时间前看到那则报道。当时她坐在客厅的沙发上,一边喝着冰红茶,一边仔细阅读四散在桌上的早报。不用我说,大家应该也知道那位令人尊敬的英国绅士福尔摩斯也有这种习惯。

我一走进客厅,兰子便拨开垂在额前的鬈发,抬起头。午后雷阵雨的凉风透过完全打开的窗户从庭院吹了进来。

“啊,黎人,你来得正好。我正打算去你房间叫你呢!”

“怎么了?”

“冰的伯爵茶很好喝唷!”

“不是这件事吧!”

听到我的抱怨后,兰子便将手中的玻璃杯放到桌上,轻轻地笑了,“黎人,你先坐下来。你看看这份报纸,有一起很奇怪的事件。”

“是杀人事件吗?”我在她对面坐了下来,将报纸转过来看。

“不是。是失踪事件。你先看一下。”兰子靠在椅子上,拿起因冰块而使得外围布满水珠的杯子。

这是一篇刊载在《多摩日报》最后一页的外电报道,所占的版面实在小得可怜。新闻内容是关于在德国发生了旅行团集体失踪。报道中提到有一群到德、法国境附近的银狼城旅游的观光客,全部都失踪,警察当局已经朝意外及犯罪方向侦办。

报纸上是这样写的。

【德国发生不明集体失踪事件】

根据路透社发布的外电消息。六月上旬,在德国的萨尔州发生了一起不明的集体失踪事件。行踪不明的人是获得某大制药公司所企划免费旅游大奖,而前往一座古城观光的旅行团成员,总共有十名。根据相关人员的证词,这一行人在八天七夜的旅程中,预计会陆续造访德国各处的观光胜地,而最后一站则是目的地银狼城。然而在旅行结束后,却无人返家,因此其家人及亲属便提出搜索的请求。银狼城坐落于萨尔河最上游的深山中,长久以来人们都谣传那是座根本不存在的古城;但据说数年前,有一位乡土史学家再度发现它。为了让一般民众参观,城内还进行改建。警察认为该旅行团有可能是在旅途中遭到意外,或是被卷入犯罪事件中,因此正针对旅行团所到之处、制药公司以及安排此次旅行的旅行社进行详细调查。

我用手摸摸下巴,然后说出我的感想,“一次失踪许多人呢!会不会是火车出了意外?”

老实说,我并不觉得这是什么大事件,也没有什么不安的感觉。但是兰子却摇摇头,“应该不是。如果是火车出了意外,应该会上新闻。而且如果只有一、两个人失踪也还好,但却是十个人都下落不明。这些人究竟去了哪里?我觉得这不是一般的意外事故。要是在古代的日本,人们大概会说这是被神明绑架了!”

“是绑架吗?”

兰子把双手抱在胸前,“应该也不是。如果是绑架,犯人应该会和失踪者的亲友联系。”

“说得也是。也不太可能是生病,或是离家出走……是不是集体逃亡啊?”

“你看,很有意思吧?”兰子眼中闪耀着光芒。

但是我并不清楚兰子的意思,便将报纸递还给她,“你说有意思是指?”

“失踪啊……昆恩和卡尔不是也说过,推理小说中最大的谜题就是人凭空消失。就连‘密室杀人’也是在讨论犯人是如何从密闭的犯罪现场消失。”

“可是我觉得消失和失踪是不一样的。难道你认为这起事件的背后,有什么阴谋或诡计吗?”

“现在还不能妄下定论,因为资讯实在太少了。”

“聪明。”

兰子把脚跨在另一只脚上,身体倾向前方,“黎人,‘集体失踪’让你联想到什么?”

“我想到的是——不知是在伊丽莎白·佛瑞丝的短篇还是中篇作品里,有一个描述校车和所有乘客同时消失的故事。”

“如果不见的只有人呢?”

“我不知道。如果要说真实事件,那起著名的玛莉·莎莉丝特号如何?你应该有听过吧?就是漂流在海上的无人幽灵船,似乎觉得前一秒,船员都还在船上,但实际上那却是一艘空船。再来就是艾林·摩尔岛灯塔事件——不久前还看见三名看守者在灯塔里,但却在突然间凭空消失。”

“推理小说中则有克雷顿·罗森的《人间蒸发》、赫伯特·布理安的《怀尔德家族的失踪案》,还有卡尔的《青铜神灯的诅咒》。不过这些都是只有一、两个人消失的事件,有没有一群人同时消失的呢?却斯特顿的《消失的五人》大概是最多的吧!”

“那如果是童话呢?例如〈哈梅林的吹笛人〉。我记得有一百多个孩子,被一个像是魔术师的吹笛人带走了。”

“这个着眼点很有趣!”兰子眨眨她那美丽的眼睛。

我耸耸肩,“对了,这则童话和那则报道都是发生在德国。不论如何,那都是外国的事情,与我们无关吧。”

兰子露出一种不寻常的认真眼神说:“话不能这样说!只要有任何困难的事件或怪事需要我,不论是在日本,还是在外国,甚至是漂浮在宇宙中的人造卫星,我都打算去。况且,我觉得这起事件有点蹊跷。”

“怎么说?”

“为什么这篇报道到现在才刊登?这一群人是在六月上旬失踪的,现在都已经过两个多月了!”

“因为是外电消息吧!在传来日本前,会花一点时间。不然就是,这件事可能很久以前就已经报道过,只是今天的报纸刚好有空的篇幅,所以就拿它来填补。”

“是有这个可能。不过,也可能不是啊。”兰子眯起她那双动人的眼睛,将视线投向桌上的报纸,似乎感到不安。

“我不懂为什么你这么在意这个报道?”我始终无法认同她的态度。

“我自己也不太懂。我只是觉得好像有什么东西触动我的心弦。”兰子像是在确认自己的内心似地说。

“什么东西?”

“德国啊。”兰子用右手把耳际的头发拨到后面。

“德国?”

“你有没有发现,最近在我身边发生的事情,全部都和德国有关?”

“例如?”

“例如,我们正在向修培亚先生学德文。黎人,你寄去抽奖的明信片,抽中了一打德国红酒。出国的朱鹭泽教授上星期送我的纪念品是麦森瓷器。然后,上个月爸爸和我去国立剧场看的戏剧是布莱希特的《三毛钱歌剧》。还有,上星期总公司在德国的报道摄影杂志社,不是为了路易十四的宝石来采访我吗?还有很多事情呢!最怪异的就是别西卜恶魔像破掉后,从里面掉出英希写的纸条了。”

听完这句话,我不禁打了一个哆嗦,“啊,是啊……”我用手背将额头上冒出的汗水拭掉。光是听到“别西卜恶魔像”,我就感到背脊一阵冰冷。

兰子认真地望着我,像是在质问我似地说:“我身边发生了这么多与德国有关的事情,难道是偶然?”

“这个嘛……”我无法立刻回应。

我必须解释一下兰子刚才所说的几件事情。

阿尔福雷多·卡尔·修培亚先生原是一桥大学的教授,他退休后,便专心于翻译德语及俄语文献。他和我们一样都很热爱推理小说,因此也加入在紫烟咖啡厅中召开的“犯罪研究会”。我和兰子的第二外语都是选修德文,因此从今年年初开始,我们便请他教导我们德文。朱鹭泽教授是我们大学社团“推理小说研究会”的顾问,他上个月到德国出席一场学会,带回来的纪念品就是德国的麦森瓷器。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我们到现在才发现的——暮林英希留下的一张意义不明的纸条。

英希原本是与我和兰子的好朋友,然而,他在昭和四十二年的十字架宅邸杀人事件中丧命。在他的遗物中有一尊中东出土,名叫“别西卜恶魔”的石像——英希的姊姊在他过世一周年时给我们的。我们一直将那尊小石像放在客厅的暖炉上,当作装饰品,但前几天它竟突然破成两半,有一张纸条从石像中空的身体里掉了出来。

“黎人,你还记得那张纸条的内容吧?”兰子谨慎地问。

“当然。”

就算我想忘也忘不了。那张对折的小纸条上,用铅笔这么写着:

亲爱的兰子:

这是我唯一能留给你的东西。你绝对不可以到有普鲁士人和黑色森林的古国。拥有像火一般的眼睛和血淋淋牙齿的怪物是很可怕的。你很危险。如果你不想死,就一定要听我的话。

——暮林英希

这的确是英希的笔迹。但是,当时我们根本看不懂他要传达的意思。首先,他为何写下这张纸条?难道他在生前就已经预知自己即将死亡?因为他拿到这尊恶魔像的时间离他死亡时间并不远。

我被搞糊涂了。英希真的想透过纸条来警告我们吗?抑或那只是他独特的、带有讽刺意味的恶作剧?破碎的恶魔像和纸条现在都收在我书桌的抽屉里。

兰子闭上眼睛,“之前我还觉得这只是一张意义不明的纸条,可是现在,我能体会英希想要传达什么给我们。所谓的普鲁士,如果我没记错,应该是古时候的德国,也就是普鲁士公国。至于黑色森林,当然就是指德国西南部丘陵地带的针叶林——黑森林。”

“喔!”

“英希是在警告我们不能去德国。”兰子睁开眼睛,做出这个结论。

“为什么?”我自言自语地说,“英希到底想要说什么呢?还有,你真的相信那张纸条的内容吗?你可别告诉我那是死者从灵界传来的警告这种蠢话!”

“我当然不会这样说。”兰子予以否定,“我们不知道他想要警告我们什么,那张纸条很明显地是他在过世前写的。不过,这么多的巧合重叠在一起,我想已经不能说是‘纯属偶然’。在这些暗示的背后,应该有一些因果关系吧?即使是一些超自然现象……”

“我以为你是唯物主义、无神论者呢!”我反驳道。

兰子像是被浇了冷水似地说:“我偶尔也是会有感伤的情绪,尤其是牵扯到朋友时。”

“那么,你认为德国失踪事件、英希的纸条,还有我们身边所发生的事情,都是有关联的?”

“可能有,也可能没有。”她再度重申,“总之,我们现在应该仔细观察事情的演变,也必须先广泛搜集情报。”

“关于那篇报道,我们可以去问一下《多摩日报》的九段先生。”

“对呀,就这么办吧!”兰子点点头,头发也随之摇曳。

九段晃一是东京的地方报社《多摩日报》的记者,也是兰子的忠实拥护者之一。我们认识他很久了,过去在调查事件时,若有必要,他都会帮我们搜集新闻或资料;尤其是在“十字架宅邸杀人事件”和“雅宫家杀人事件”中,他的情报搜集能力真的帮了我们很大的忙。相对的,他也能够独家报道兰子解决事件的经过,这是我们之间心照不宣的交易。

我立刻起身,拨电话给九段记者。幸运的,他人在公司。我告诉他那篇报道后,他便允诺要询问当初刊登这则消息的人。

回到客厅后,我对兰子说:“他问我们明天要不要去他公司。”

“我们处理完社团的事情就过去。”兰子说完后,便开始动手整理桌上的报纸。

那天,我们两人都没有再提起那篇报道,或是暮林英希的事情;并不是不提,而是说不出口。

吃过晚饭后,我回到自己的房间,在书架上发现了一本书。有好长一段时间,我完全忘记这本书是放在书架上。那是发生“十字架宅邸杀人事件”时,我向英希借来的参考书籍,但现在已经无法归还他了。

我把书从书架上抽出来,无意识地翻阅。没想到,书里竟然掉出一张我从来没发现的泛黄纸条。

上面只写着一行字。

我的话是对的,英希。

3

翌日傍晚,我们把一些东西装进运动包后,便到《多摩日报》的总公司。当我们向柜台表明来意时,和往常一样精力充沛的九段记者也正好下楼到大厅迎接我们。

“好久不见,我们好几个月没碰面了吧?听说你们最近也帮了警视厅很多忙,偶尔也提供我一些小道消息嘛,读者可是很期待看到名侦探二阶堂兰子的杰出表现呢!要是没有刊登你解决的事件,大家就没有话题可以聊了!”

年近四十的九段记者个性非常主动、积极。他总是面露和蔼可亲的笑容,这让他轻易地打进别人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