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世界通史-第1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奋战,拯救祖国的故事,就发生在这次战争中。
那是在百年战争的末期。当时法国的处境十分危险,国土十之八九已经被英国占领。特别严重的是,国内贵族分成两派,争权夺利,互相残杀。其中一派名叫勃艮第党,勾结英国人,反对法王,阴谋分裂国家。眼看法国就要葬送在国内外敌人手里,人民忧心如焚,纷纷起来反抗英军。
贞德是一个平平常常的农家少女,住在法国东部杜米列村。她的父亲是个贫苦农民,种着几亩薄田,养着几只山羊。贞德从小就帮父母干活,根本没有机会念书,连最简单的字母都不认识。但是,国家的危急和各地人民保卫祖国的消息使她异常激动;特别是她的家乡流传着一个少女将出来振兴国家的宗教传说,更使她觉得,即使是一个女孩子,也有责任拯救祖国。1429年初,当她17岁的时候,英军围困了巴黎南面的奥尔良城。这是法国南北交通的战略重镇,一旦失守,南方就可能全部失陷。消息传来,贞德感到这正是自己为祖国献身的时刻。她一再请求她的父母和叔叔带她去见当地的法军队长。叔叔为她的热诚所感动,跑去和队长商量。那军官却把她的叔叔骂了一顿,说小女孩参军打仗,是千古奇谈。贞德毫不气馁,又一再恳求,终于来到了军官面前。
你这个小姑娘,连怎样戴头盔都不知道,怎么能上战场呢?军官问她。
我有决心和勇气,我能学会战斗。贞德以坚定的口气回答。
你一个人怎么和英国军队作战呢?
我有祖国和人民,还有国王。我要先解救奥尔良城,然后让国王正式加冕。原来,法国国王登基以后,按照惯例,应该在兰斯城大教堂举行加冕礼,才算是全国公认的正式君主。这时的国王查理七世还没有机会举行这个大典,他的地位就不稳固,英国人和勃艮第党就可以以此作为借口来分裂法国。贞德的这一番话,使军官大吃一惊。他发现面前这个农村少女,不仅非常勇敢,而且很有见识和胆略,就同意派7名士兵陪她去见国王。乡亲们非常高兴,为她准备了马匹和军装。看到她骑在马上那神气的样子,谁能相信她几天前还是一个普通的牧羊女呢!她将挽救祖国的传说很快就在广大地区传开。人民对她非常爱护,处处保护她。贞德这一小队人马,只用11天就通过了几百里的艰险路程,到达了国王驻地。
查理七世是个庸碌无能的人,在危急的形势面前束手无策,贞德的到来总算是给他带来了一线希望。然而,极端顽固的阶级偏见又使他根本不相信这个农村少女。他首先让自己手下的博士们考一考她,然后才决定是否接见。贞德像在故乡的法军队长面前那样,再一次向博士们娓娓动人地阐述了自己的决心和计划。
你能拿出什么令人信服的证据吗?博士们问道。
我来这里不是为了证明。贞德斩钉截铁地回答。给我军队,打下了奥尔良,那就是证明!
博士们又用许多书本上的问题来问她。
你们在浪费时间!贞德气愤地喊起来。我连字母都不认得,我只知道要拯救祖国和人民,我要的是战斗!
博士们被贞德坚不可摧的意志感动了,他们给了国王肯定的答复。国王接见了贞德,同意了她的战斗计划。这样,经过两个月的奋斗,贞德终于带着部队奔向奥尔良城去了。
贞德的武器只有一把剑和一面旗帜。她说:我爱我的旗帜四十倍于我的剑。在战斗中,她总是高举旗帜,冲在队伍的最前面。这种奇特的战术产生了惊人的效果;她和她的旗帜在哪里出现,法国士兵就奋不顾身地跟上去,战斗得非常英勇,几乎每次交锋都能取得胜利。
当时,法军在奥尔良城内还有一支守城部队,但英军已把全城团团围住,而且沿着罗亚尔河法军增援的路线,构筑了一系列堡垒。贞德的部队必须一个一个地夺取这些堡垒,才能来到奥尔良城下。5月末的一天,贞德率领部队攻击一座很坚固的堡垒。她像往常一样冲在最前面,不幸胸部中了一箭,血流如注。从早晨打到傍晚,法军士兵伤亡很大,堡垒还没有攻下来。有人提议后撤,贞德不答应。她劝士兵们稍事休息,自己一个人退到灌木林中祈祷。不一会儿,只见她的旗帜又从灌木林中高高举起。她像出弦的箭一样向敌人堡垒猛冲过去,全体士兵立刻喊声震天扑向敌人,终于取得了胜利。
经过无数次战斗,贞德和她的部队来到了奥尔良城下。守城的法军却不肯开城迎接。原来,城里和外界长期断绝消息,守军不敢相信贞德这个女孩子居然能带兵打败英军,有人甚至认为她是妖怪巫女。贞德也不申辩,她巡视一周,看到城的另一边还有一座最强固的英军堡垒,便指挥法军立即攻击敌堡。她首先跃过深壕,架起梯子爬上敌堡,但受了伤,摔了下来。不一会儿,她又高举战旗冲上去,法军士兵也跟着对敌人发动猛攻。守城的官兵亲眼看到这一切,大为感动,立即开门出击,前后夹攻敌人,很快就攻下了这个堡垒。奥尔良解围了,全城人民欣喜若狂,教堂的钟声响彻云霄,人们整夜唱着胜利的赞美歌。捷报传开,整个法国也欢腾起来。
奥尔良大捷以后,贞德的救国计划还有一半没完成:她要保护国王来到兰斯城举行加冕礼。可是,国王驻在法国中部的罗亚尔河,兰斯城却在法国东北部,相距好几百里。中间大片地区被英军占领,沿途有好几座设防坚固的城市在英国人手里,甚至连兰斯城都在英军控制之下。去举行加冕实际上就等于举行一次远征。查理七世左右的大臣、将军都不敢让他贸然出行。可是,在贞德一再坚持下,国王终于同意了。贞德率领部队冲杀在前,一路往前打去,连战连胜,终于在7月中旬胜利进入兰斯城。接着,就在大教堂举行了查理七世的加冕礼。她像战斗的时候一样,举着战旗站在国王身边,目睹着大典的进行
典礼结束了,贞德对来到兰斯参加加冕礼的父母亲和叔叔说:照我的本心,现在我就想回家去牧羊了,可是敌人还没有完全退走,我还得继续战斗!然而她没料到,加冕以后的查理七世,自以为根基已稳,对贞德就不那么信任了。他手下的大臣、将军更是嫉妒贞德,怕她夺走他们的权位。结果,贞德在法国北部继续作战的时候,竟遭到这些人的暗算。1430年春,她在康边城外和英军、勃艮第党人作战。当她回城的时候,守城军官抢先关门,使她在城门外被勃艮第党人俘虏了。勃艮第党人以1万金币的价格把她卖给英军。查理七世竟然坐视不救。贞德在英军中被囚一年,受尽迫害,始终不屈服。1431年5月,英军给她安了个女巫的罪名,在卢昂城用火刑把她处死。当烈火在她脚下燃烧起来的时候,人们听到了英雄坚强的声音:我永远相信我的事业是正义的!她死的时候只有19岁。
贞德虽然牺牲,法国人民抗击英军的怒潮却不可遏止。当1453年百年战争结束的时候,英军已经被迫全部退出法国领土。贞德拯救祖国的宏愿终于实现了。
47。在胡斯的旗帜下
我们的血汗都给那些德国教士抽干了。你们看,那怕是一个穷苦的老婆婆,她的最后一个铜板也要给无耻的教士神甫搜刮干净。我们的钱不是花在忏悔上,就花在弥撒上;不花在教堂上,就花在圣徒遗物上;不花在祈祷上,就花在丧礼上,总之,最终都进了教会的大钱袋。我们说,这些教士、神甫比强盗还狡猾,还凶恶,难道不对吗?
这些公开、大胆地批评教会的话,是15世纪捷克的民族英雄胡斯在传教的时候对群众讲的。
那时候,捷克虽然名义上是个王国,却受着德国的统治。教会的高级职位都由德国人担任。他们拥有的土地占捷克全国耕地的一半以上。捷克人民的处境痛苦万分。人们最恨的就是德国人把持的教会。
胡斯出身贫苦,从小就体会到祖国和人民的苦难。他后来在布拉格文学院毕业,做了大学讲师;接着又进入神学院,完成了中世纪最高级的教育,成为捷克教育界的一位著名人物,被任命为布拉格大学校长。胡斯始终热爱着祖国和人民。过去,在教堂和大学讲台上正式宣讲,都要用德语,胡斯却坚持用捷克语讲课和传教。他认为,只有劳苦大众应该受到最大的尊敬,那些肥头大耳的德国主教一钱不值。他说:在上帝眼里,一个有道德的贫苦农民,甚至一个目不识丁的农村妇女,也要比一个富有而无耻的主教高大得多。
那么,怎样对付这些披着宗教圣衣的强盗呢?胡斯主张改革教会的制度,把教会占有的全部土地都分给人民,不许教士再用传教的手法搜刮钱财。他对大家说:狗进家屋是为了抢骨头吃。我们把骨头拿走,狗就会走开了。
当然,狗不会轻易地走开。1412年,罗马教皇派代表到捷克出卖赎罪券。教会宣传人生下来就有罪,长大了更不免触犯清规,所以人死的时候灵魂是带有各种罪过的。要使灵魂升入天堂,必须买教堂发售的赎罪券。这套胡说完全是为了骗钱。可是这一次群众不再受骗了,因为胡斯的要把骨头拿走的思想,教育了大家。捷克首都布拉格的市民举行了反对赎罪券的游行。布拉格大学的进步师生都赶来参加,有两个大学生还化装表演,把教皇扮成无耻的娼妓,逗得观众哈哈大笑。
德国的主教、贵族和罗马教皇都气坏了,一齐向示威群众反扑过来。捷克国王倒向教会一边,镇压了群众的游行。那两位化装表演的大学生竟被处死。
人民群众更加愤怒了,胡斯对教会的批判也更加尖锐了。他公开斥责教皇是叛徒、魔鬼,并且和教会彻底决裂,因而被国王革除了布拉格大学校长的职务。胡斯索性来到农村,用人民熟悉的语言进行宣传。他不仅继续抨击教会,而且斥责农奴制,反对贵族欺压农民。在农民的眼里,胡斯成了真正为解救他们而斗争的勇士。
1414年,罗马教皇勒令胡斯参加在德国举行的宗教会议。显而易见,教皇已经伙同德国主教们布下了陷阱。胡斯的许多朋友劝他不要去出席会议。胡斯却认为,不能在敌人面前示弱,何况会场还是宣传自己正义主张的好机会呢?他斩钉截铁地说:不,我一定要去,我一定要到那里公开证明真理的伟大!他昂首阔步走进了会场。果然,教皇把持的会议不让他申述,蛮不讲理地将他逮捕。在囚禁和迫害中,胡斯始终坚贞不屈。教皇无计可施,在1415年7月给胡斯栽上了异端分子的罪名,把他烧死在康斯坦茨广场的火刑柱上。
火刑柱的余烬还没有熄灭,捷克全国已经烽火遍地。布拉格举行了声势浩大的市民集会,抗议教皇的卑鄙行径,并且开始驱逐德国教士,由没有做过教士的捷克人主持宗教仪式。在农村,愤怒的农民拒绝向教会交租纳税,提出了消灭一切封建领主的口号。1419年7月,在胡斯的旗帜下进行的农民起义──伟大的胡斯战争,终于爆发了。
起义农民的主要根据地是捷克南部的塔波尔城。农民和城市贫民携家带口来到这里,把自己带来的一切财物都放在街道两旁的大桶里,供全体起义群众共同使用。他们经常聚在一起高声唱着:
人人为人人,
既没有我的,也没有你的。
谁也不要给自己占有任何东西!他们自称塔波尔派,彼此和睦团结得像一家人。塔波尔派的农民和贫苦市民受教会压迫最深,对恶势力非常痛恨,所以作战非常勇敢,反对封建制度也最坚决。
布拉格的市民也举行了武装起义。他们捣毁修道院、教堂和贵族住宅,占领了市政厅,夺取了政权。布拉格大学的师生成为起义军的领导核心,但他们的政治主张不如塔波尔派坚决彻底,只要求捷克独立,没收教会财产,组织捷克人的胡斯教会。因为他们主张的一个重要内容是让俗人领圣餐的时候也用圣杯(以前只有教士才能用圣杯),因此被称为圣杯派。
教皇想尽办法镇压起义。他们先后组织了五次十字军,对起义军进行了10多年的围攻。塔波尔派和圣杯派在约翰·杰式卡的领导下,协同作战,取得许多次胜利。杰式卡发明了著名的大车战术,用铁链把大车连结起来,车上放着轻便火炮。各车联合出击,炮火齐发,十字军骑士的铁甲长矛顿时失掉了作用。
五次十字军全被打退了,而杰式卡也在一次战斗中不幸牺牲。塔波尔派由大普罗可普和小普罗可普率领,乘胜追击,打入了德国境内,直到波罗的海沿岸。可是这时候,起义军内部出现了分裂。圣杯派觉得自己的要求已经实现了不少,农民起义又使他们当中的有产者感到害怕。德国人乘机拉拢圣杯派,允许他们领圣餐时用圣杯,没收的教会财产也不再追回。这样,圣杯派倒向敌人一边,变成了起义军的敌人。
第二年,圣杯派的部队竟和塔波尔起义军展开决战,还收买了塔波尔派的一些动摇分子搞叛变。激战中,大普罗可普和小普罗可普两位领袖都不幸阵亡,塔波尔派全军覆灭,圣杯派残杀了13000名伤兵。胡斯战争就在圣杯派这种骇人听闻的叛卖中失败了。
48。陆上行舟
拜占庭帝国(东罗马帝国)的首都君士坦丁堡,是一个难以攻克的城市。它雄踞在欧亚两洲交界的搏斯普鲁斯海峡的南口,三面环水,背靠大陆,加上东罗马帝国多少年的构筑经营,城防工事非常坚固,人力财力更是雄厚。这样地势险要,易守难攻的古城,只要守城军民坚决作战,还有谁能够征服它呢?
但是,它却在15世纪的一次战争中,被奥斯曼土耳其人攻破了。这使千年的古国拜占庭最终灭亡,在中世纪的战争中可以说是最激烈最悲壮的一次。,
交战以前,双方都做了充分准备。君士坦丁堡的军民决心死守都城,尽一切可能加强了防御:把西面的城墙加固加厚,在主墙外再建一道围墙。每隔100多步就有一座碉堡,墙外还挖了很深的护城壕。城北金角湾的入口处,有粗大的铁链横锁水面,任何船只都难以进入。城东城南面临海湾,敌人很难接近,但即使在这些地方,他们也筑起了坚固的城墙。
奥斯曼土耳其人攻城的劲头也很足。国王穆罕默德二世除了严格训练军队,加紧筹集粮草以外,还特地用重金聘请工匠铸造攻城的重炮,建立了庞大的舰队。他召集专门人员反复研究君士坦丁堡的地形和设防,策划了各种攻城的战术。
在这种决一死战的气氛中,1453年,战争开始了。
最初,土耳其人想从西面强攻。穆罕默德二世派了20万大军和300艘战舰,水陆并进,大炮齐鸣。但是,在硝烟弥漫中,君士坦丁堡的高墙巍然不动,土耳其军队被阻在护城壕外。接着,土耳其人又把许多大木桶推入壕内,想借以填平深壕。不料,他们遭到了城中炮火的猛轰,不得不退了下来。后来,土耳其人打算挖地道,穿过护城壕和城墙,钻进城内,又被拜占庭人发现。他们用火药炸毁了未完工的地道,土耳其方面死伤了很多人。
土耳其人决定使用攻城塔车,在车上筑起塔堡,外面包着三层厚厚的牛皮;车上有炮火和弓箭手,还有一架用滑轮升降的云梯。他们把这种攻城塔车推到城门边,以为可以突击致胜,结果,在城里猛烈的炮火下仍然没有成功。这样一来,从西面强攻的计划都失败了。
穆罕默德二世不得不重新考察君士坦丁堡的城防虚实。他发现,北面的金角湾水面不宽,拜占庭人的防备主要依靠横江铁索。如果能绕过铁索,从水路偷袭登陆,就可能打开一个缺口。可是,怎样才能使舰队绕过铁索到达城下呢?这是个难题。穆罕默德二世想了许久,终于想出了一条妙计。
在金角湾对面,有一个加拉太镇,当时由热那亚的商人据守着。穆罕默德二世派人去买通了这些商人,在加拉太北面铺设了一条陆上船槽。这真是个从来没有人听说过的办法。船槽是用坚厚的木板铺成的由高往低的滑行面,槽底又涂上很厚的一层牛羊油脂。靠着这条船槽,土耳其人硬是把80艘战船一艘一艘地从木板上拖运了过来,集中到金角湾的侧面。陆上行舟的办法帮助土耳其人绕开了铁索,进入了金角湾。他们又搭起浮桥,来到了北城墙外。
一天早上,80艘土耳其船一齐用炮火猛烈轰击城北的薄弱防线,拜占庭人被这突然的打击震惊了。他们急忙从西线调兵增援,虽然暂时堵住了土耳其人,西面的防守力量却被削弱了。
将近两个月的苦战,已经使孤城中的军民疲惫不堪。土耳其人却一再增加援军,并且拿出许多新的大炮,集中火力猛轰城门,终于在炸毁一段城墙和相连的四座碉堡以后,打开了一个大缺口。君士坦丁堡被攻破了。
你一定会奇怪:千年古国的拜占庭,一向号称繁盛强大,怎么会这样轻而易举地让土耳其人把首都包围起来,又失守了呢?其实,拜占庭的衰落早就开始了。它的周围一直存在着强大的敌人。这些敌人不断地侵扰财富充足的拜占庭:阿拉伯人、东欧的斯拉夫人、西亚的土耳其人,甚至欧洲的基督教国家,都来趁火打劫,把这个庞大的帝国搞得难以应付,国土一天天缩小下去。到13世纪末东方出现土耳其人建立的奥斯曼帝国以后,拜占庭已经处在风雨飘摇之中,很难抵抗强敌的入侵了。土耳其人步步进逼,拜占庭军队节节败退。最后只剩下了君士坦丁堡这座孤城。
如今,君士坦丁堡也落到了土耳其人的手里。穆罕默德二世得意地向他的士兵们说:我给你们一座宏伟而富庶的名城,古罗马的国都,世界的中心。你们快去做这座世界名城的征服者吧!土耳其军队发疯似地向城里冲去,可是城里的军民仍然严守阵地。土耳其人两次猛攻,都不能冲入城内。穆罕默德二世不得不亲自指挥军队,发动了第三次冲击。君士坦丁堡终于陷落了。昏庸无能的拜占庭皇帝君士坦丁十三世被打死;全城居民和入侵者展开了激烈的巷战,没有人投降,连妇女小孩都参加了搏斗
土耳其人破城以后,大肆掠夺3天。东罗马帝国的王宫、教堂和许多珍贵文物遭到严重破坏。残存的居民有6万人被降为奴隶。不过,土耳其人并不打算彻底毁灭这个城市。他们把它改名为伊斯坦布尔(意思是伊斯兰之城),作为自己的国都,并且以它为中心建立了土耳其帝国。直到今天,伊斯坦布尔还是沟通亚欧两洲的一个大城市。
49。三只小船的司令官
500多年前的一个秋天,三只小帆船在白浪滔天的大西洋上向西航行。一天又一天,一周又一周,船上的水手们计算着他们的旅程。两个多月过去了,谁也说不清这次航行的目的地还有多远。有些急躁的水手按捺不住,准备要求船队的司令官掉头返航。然而,他们的司令官依旧信心百倍,让航船继续前进。
不要小看这三艘在风浪中颠簸的帆船!它们正在从事世界历史上最有影响的一次冒险航行;它们的指挥官是著名的航海家哥伦布。
哥伦布为什么要坚持这次冒险的航行呢?他心中的目的地又在哪里呢?
原来,当时的欧洲,已经出现了资本主义的萌芽,新兴的资产阶级和各国统治者都疯狂地追求金钱,寻找市场和原料。这些东西,欧洲本地不多。人们的眼光就转向富裕的东方国家,尤其是在欧洲被认为黄金遍地的中国。可是,欧洲和中国远隔千万里,陆路交通很不方便,中间还有土耳其人、阿拉伯人、蒙古人阻挠。欧洲人就想找几条直通中国的水路。哥伦布的使命就是要闯出这样一条新航路。
哥伦布出生在意大利的滨海城市热那亚。大海的波澜壮阔和无穷变幻吸引着哥伦布,他从小就深深地爱上了海洋。后来,他当了水手,在多年的航海生活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他反复读了《马可·波罗游记》,非常崇拜和向往中国的文明和财富。当他知道大地是球形的这种理论以后,就联想到:向西航行不也可以到达中国吗?这奇异的想法使他欣喜若狂,立刻写了一封信向意大利著名的地理学家托斯卡涅利请教。托斯卡涅利给他回了一封热情洋溢的信,告诉他:如果从大西洋一直向西航行,是可以到达中国和那些盛产香料、宝石的东方地区的。信中还附了一张航程的简图。其实,托斯卡涅利也和当时所有欧洲人一样,并不知道往西驶往中国的实际路程。但是,哥伦布仍受到极大的鼓舞。从此,他就把发现这条前人从未走过的新航路作为自己终生的事业了。
无钱无势的哥伦布要实现远航的宏图,只能请求国王的帮助。他给葡萄牙国王、西班牙国王和英国、法国的王室写信,呈递远航计划,请求资助,都没有结果。一转眼过去了七八年。最后,他终于得到了盼望已久的支持:西班牙王室资助他三只帆船和大部分航行费用,并让他带着西班牙王室致中国皇帝的国书,以王室的名义寻找通往东方的航路。为此,哥伦布得到了海军上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