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林徽因传-第1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文琪梅真她不知道吗?
文靖就怕她有点疑心!或许我已经给了她许多苦痛也说不定。
文靖虽然爱着梅真,却害怕家族的反对和外界的嘲笑,因此内心矛盾重重,总想逃避现实。
舞会就要开始了,文琪将就此宣布,她与黄仲维订婚,文娟依旧耍着脾气不肯露面,而梅真则心绪烦乱地坐在角落里,暗自饮泣。文靖进来对此视而不见,原来他误信谣方,以为唐元澜与梅真要好,故意对梅真疏远、冷淡,在说了一通莫名其妙的话之后,他毅然决定撇下梅真独自离去,梅真的希望和爱情彻底破灭了。
文琪我问你梅真,元哥同你怎么啦?今早上你们是不是在这屋子里说话?
梅真今早上?唤,可是你怎么知道,四小姐?
文琪原来真有这么一回事!张爱珠告诉我的,二哥也听见了。爱珠说大姊亲眼见到你同元哥……同元哥……
梅真可是,可是我没有同唐先生怎么样呀!是他说,他,他……对我……
文琪那不是一样么?
梅真不一样么!不一样么!因为我告诉他,我爱另一个人,我只知道那么一个人好……
文琪谁?那是谁?
梅真就是,就是你这二哥!
文琪二哥?
梅真可是,四小姐你用不着急,那没有关系的,我明天就可以答应小宋……去做他那电料行的掌柜娘!那样子谁都可以省心了……我不要紧……
文琪梅真!你不能……
梅真我怎么不能,四小姐?你看着吧!你看……看着吧!
文琪梅真!你别……你……
大幕迅速落下。
梅真终于怀着清醒的悲哀走向了现实,她最终无法改变丫头的身分,作为一个受奴役者的代名词,她的命运似乎被打上了卑贱的烙印,也永远被排斥在上层社会之外。
文靖的心理障碍跟梅真不一样,他的懦弱是由于他的社会角色造成的。每个人都站在一定的社会台阶上,每个台阶上的人都戴着思想的锁链,而真正的锁链是无形的,这决不仅仅是梅真的悲哀。
演员们出来谢幕了,请来的客人们却忘记了鼓掌。他们都在想着,梅真走后该又怎样!
石窟与塔的韵律
一座石头的乐章耸立在伊水两岸。
出洛阳南行25里,对峙的香山和龙门山如天然门阙,崖岸巍然,鬼斧神工,劈出了两壁陡峭的岁月。
只有伊河箴默如初,逝水无言,悄然环抱着一个古老的梦境,用清澈的流水编织着岁月的残片。
举世闻名的龙门石窟便开凿在龙门山的两岸间,伊河流过山口之处,两岸对峙如阙,古人称之为伊阙。《左传》昭公二十六年载:“晋知跞、赵鞅帅师纳王,使女宽守阙塞。”
杜预为这段文字所作的注解说:“阙塞,洛阳西南伊阙口也。”从战国时代以来,这里便是兵家必争之地,《战国策》、《史记》、《水经注》、《魏书》等史料,对此地亦多有战事记载。
最早把伊阙称作龙门的是隋炀帝,《元和郡县图志》卷五河南府条云:“初,炀帝尝登邙山,观伊阙,顾曰:‘此非龙门耶?自古何因不建都于此?’仆射苏威对曰‘自古非不知,以俟陛下。’帝大悦,遂议都焉。”
直到唐高宗时代,在石刻中才正式称作龙门。
1936年初夏,一支小小的考察队开进了龙门石窟。这支只有5个人的考察队,却集中了中国古建筑史研究的青年才俊。梁思成、林徽因、刘敦桢已是海内外知名的建筑学家,他们的学生陈明达、赵正之也崭露头角。
他们将对龙门石窟进行全面踏察,虽然只有五个人,但分工却是很严细的,刘敦桢负责洞窟编号及记录建筑特征,林徽因考察佛像雕饰,梁思成陈明达负责摄影,赵正之抄铭刻年代。
一进入龙门,林徽因就被石窟那博大雄浑的气势深深地震撼了。
这座开凿在北魏太和年间的洞窟,经过了东魏、西魏、北齐、北周、隋等朝代的雕造,已蔚为大观,唐贞观以后,龙门又逐渐成为贵族、皇室造像活动的中心,两山窟龛层层密布,全山造像多达10余万躯,与敦煌莫高窟、大同云冈石窟并称三大石窟。
驻足龙门山下,骋目四望,一座座洞窟掩映在山树之间,石头的韵律在这里形成了一派浑然的交响。
石径崎岖坎坷,生满滑腻的青苔,径上灌莽丛生,羁绊着人的腿脚,使攀援者步履维艰,不小心就要摔个跟头,尽管大家都是脚力强健的青年人,一座山没有爬到一半,都已精疲力尽。
林徽因本来打了一把遮阳的桐油布、紫竹柄湖州雨伞,没想到这把雨伞却派上意想不到的用场:爬山时正好让它作拐杖,进洞窟考察,山蝙蝠横冲直撞,只好打起雨伞,抵挡横飞的蝙蝠和雨点一样落下的粪便。她头上扎了一块羊肚子毛巾,看上去像个赶路的农妇,这身装束曾让陈明达、赵正之两个学生大大的吃惊了一番,戏说林师母这一身打扮,真像地道的河南小媳妇了。
林徽因却怎么也笑不起来,眼前的景象正在让她揪心,龙门石窟大部分开凿在寒武、奥陶纪石灰岩上,窟区内喀斯特溶洞及岩石中的构造裂缝上,长满了荆棘、侧柏之类的植物,庞大的根系让一块块石头松动开裂,因此常有岩体崩落的现象。洞窟内常年渗水,阴暗潮湿,不少雕像已被剥蚀得面目全非。一些洞口被茂密的茅草和丛生的荆棘遮掩,人要进洞去,就得先把这些挡路的草莽费力地拨开,往往会有一两条肉滚滚的花蛇从灌木丛中出来,惊得林徽因立刻起一身鸡皮疙瘩,两个学生不得不先“打草惊蛇”。
然而洞窟的美毕竟是遮掩不住的,进了古阳洞,林徽因的情绪立刻好了起来,这座最早开凿而又规模最大的洞窟,进深差不多有十三、四米,高有十几米,中间的高大雕像约有五、六米,奇怪的是主尊两旁的雕像是菩萨,而主尊却是道家天尊的形象,大家不由得高声称奇,刘敦桢说:“这并不奇怪,这主尊像原本就是释迦牟尼佛,你们看,他旁边立的这二位,一位是文殊,另一位便是普贤,肯定是释迦牟尼的面部被风化掉了,后来让人补上去的,移花接木,用道家的天尊取代了佛祖。”
梁思成凑近看了看说:“这肯定是清末补上去的,门户之争何至于此!”
林徽因却被这座大洞窟的艺术建构迷住了,这座洞窟完全利用天然石洞修凿而成,窟平面近似马蹄形,主佛两壁是排列有序的开凿的佛龛,在两个佛龛之间及上方又加凿无数小龛,佛像近千座,整个窟内壁面琳琅满目,富丽堂皇。
林徽因看得入了迷,她把画板架在膝盖上,入神地临摹着,不停地说:“太美了,真是奇迹。”
刘敦桢笑问:“徽因,又写诗了?”
林徽因说:“这首诗1500多年以前就写在这里了。石头的诗篇是不会风化的。”
陈明达和赵正之拍手叫道:“这才是最好的诗呢!”
林徽因兀自指着雕像让大家看:“你们来看一下,这就叫‘秀骨清像’、“褒衣博带’,这和南朝的画风太接近了,老夫子,你来看一看,这衣纹,这线条,像不像顾恺之的画?”
刘敦桢凑过来仔细看了看说:“嗯,是有《洛神赋图》的韵味,徽因,你真是好眼力,其实顾恺之不但画画得好,他更善长雕塑佛像,可惜这一点不为世人所知。他雕塑的佛像很多像他的朋友戴逵的手法,面容清癯,两肩削窄,是真正的‘秀骨清像’,这也是被东晋、南朝共同体认的艺术风格。南朝的贵族,平日讲究漂亮的容貌,涂脂抹粉,穿着宽大的衣服,结着宽带子,戴着高帽子,出则乘车,人则扶侍,整天饮酒赋诗,吃药学仙,挥麈谈玄,坐而论道,装出一副神仙的样子,肤柔骨脆,不堪行步,这种流风相仿相习,便成了‘秀骨清像’一派风格的社会基础。”
林徽因笑道:“大家听好,老夫子又给我们上课了。”
刘敦桢忙抱拳拱手,连称:“惭愧!惭愧!”
林徽因说:“别忙着打拱,接着讲,挺好的。”
刘敦桢笑道:“要讲雕塑风格,可就轮到徽因你给我们上课了。”
林徽因说:“上课倒不敢,不过有些想法还要跟老夫子探讨。我觉得龙门石窟造像所体现出的这种艺术风格,和北魏孝文帝所推行的汉化改革的政治主张有关,北魏迁都洛阳后,中原汉族‘褒衣博带’式服饰,风行北方,南朝的思想和艺术传入北方,给佛教艺术的发展造成了新的条件,你看这些佛像所表现的‘秀骨清像’式的瘦削形体,衣带宽大的‘褒衣博带’式的服饰,雍容安祥,表情温和,潇洒飘逸,完全代替了北魏前期面相丰圆、肢体肥壮、神态温静的风格,这种造像艺术风格和服饰的变化,显然是孝文帝实行汉化政策、借鉴东晋南朝和中原汉文化的结果。”
刘敦桢击掌赞叹:“精彩!精彩!北魏造像艺术的后期变革,算让你讲活了,因为有对云冈石窟的研究,你才有这样精辟的见解,这次考察回去,你一定要好好写篇论文。”
听林徽因这么一说,大家再看石窟里的造像,果真风格朗然,不仅佛像体态扁平修长,面像清癯秀美,眉目疏朗,颏尖唇薄,脖胫细长,两肩削窄,就连那壁上浮雕的飞天,也一样是修长飘逸,上著短襦,长裙曳地,窈窕轻倩之姿,洋溢于形象之外,“褒衣博带”和“秀骨清像”的风格,达到了完美的统一。
梁思成和陈明达的照相机不停地闪动着快门,大家的本子上密密麻麻记满了考察资料,整整四天的考察,他们踏遍了龙门石窟的群落。
结束了龙门石窟之行,林徽因、梁思成又进入一层新的境界,他们转道7大古都之一的开封,作中国古塔的考察。
首先闯入他们视线的,是开封忧祐国寺的铁塔,这也是他们考察的第一个目标。这座塔建于北宋皇祐元年,琉璃砖结构,平面8角,13层,高近60米,外壁镶嵌褐色琉璃瓦,酷似生铁浇铸,故称铁塔。
林徽因、梁思成来到这里时,塔基因黄河泛滥已淹没于地下,他们是第一次走近这座号称“天下第一塔”的古塔,抚摸着塔身在褐色琉璃瓦上浮雕的飞天、降龙、麒麟、菩萨、力士、狮子等图像,林徽因赞不绝口,连称“真是绝代佳作!”
通过底层淹没了一半的圭形门洞进入的塔身,沿着砖砌蹬道,攀援168级台阶则达塔顶,远眺行人如蚁,纵目北方,但见黄河横空如出天半,果然就有了“黄河之水天上来”的那一份感慨。远处的帆影,星星点点,明明灭灭,隐隐现现,中原大地宛如一幅苍茫的图画。
从塔顶下来,再仰望宝塔的飞檐抖拱,宝瓶式的铜塔刹,造型宏伟挺拔,如青天巨柱,平生出一种倚天抽剑的豪气。
天清寺的繁塔,让他们领悟了另一种美与力的永恒,这座开封东南的古塔,始建于宋太祖开宝年间,至淳化元年方才竣工,虽然现在已成为残塔,但因明代在残留的3层塔身上加建7层小塔,反而有了十分独特的风貌。
梁思成对刻在塔壁上的《金刚般若波罗密经》、《十善业道经要略》,发生了浓厚的兴趣,扶着眼镜贴近碑刻细细鉴赏。林徽因在塔外打开了速写簿,描画着巍峨的塔影,这种经过巧妙补缀后的残缺美,令她震撼。她感悟到美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残缺与完整,宽博与窄狭,在某种意义上,达到了另一种完美,这种完美,是需要人的心灵去补充,去领悟的。
离开开封,他们抵济南与他们的学生麦俨增会合,驱车东进到历城、章丘、临淄、益都、潍县,又回济南再南下长清、泰安、慈阳、济宁、邹县、膝县等十一个县,考察神通寺四门塔、辟支塔、慧宗塔、法定塔、兴隆寺砖塔、铁塔寺铁塔、法兴寺宋塔、龙泉寺明塔,岱庙、县文庙、寺殿等古建筑。
山东之行不仅积累了第一手珍贵的建筑资料,也启发了林徽因的艺术灵感。她一路走,一路写诗,许多佳作成为后人传诵的名篇,《山中》一首诗写道:
紫色山头抱住红叶,将自己影射在山前,
人在小石桥上走过,渺小的追一点子想念。
高峰外云在深蓝天里镶白银色的光转,
用不着桥下黄叶,人在泉边,才记起夏天!
也不因一个人孤独的走路,路更蜿蜒,
短白墙房舍像画,仍画在山坳另一面,
只这丹红集叶替代人记忆失落的层翠,
深浅团抱这同一个山头,惆怅如薄层烟。
山中斜长条青影,如今红萝乱在四面,
百万落叶火焰在寻觅山石荆草边,
当时黄月下共坐天真的青年人情话,相信
那三两句长短,星子般仍挂秋风里不变。
这首诗,淋漓尽致地写出了一个行路人置身于自在自然的感觉,心境与山景,完美和谐,迥出尘表,令人一唱三叹。
她的《黄昏过泰山》,则表达了另一种情愫:
记得那天
心同一条长河,
让黄昏来临,
月一片挂在胸襟。
如同这青黛山,
今天,
心是孤傲的屏障一面;
葱郁,
不忘却晚霞,
苍莽,
却听脚下风起,
来了夜——
她心的孤傲的屏障,在山的怀抱中为之一开,胸襟挂一片月光,全部的感觉便溶人了这橙色的苍茫。
最使林徽因倾心的是她同梁思成陕西之行,在此之前,梁思成曾与黄宗江、麦俨增等先期对陕西的古建筑进行过考察,此次行程是应顾祝同之邀,到西安作小雁塔的维修计划。
西安的大小雁塔,让林徽因切实感受到了中国古塔建筑那种独特的美的韵律。
座落在西安市南慈恩寺之内的大雁塔是一座多层楼阁式青砖塔,关于这个塔有一个迷人的传说。
当地百姓说,曾有群雁飞过慈恩寺,领头的雁突然坠落地上,众僧大为惊愕,以为菩萨显灵,遂在大雁坠落处建了一座高塔,把死雁埋在塔下,故名雁塔。
这座古塔建于唐永徽三年,玄类为保护由印度带回的经典,唐高宗出资在寺的西院建造此塔,初建时砖身土心,平面方形,为5层,唐长安年间,用青砖改建成7层,可由塔内攀登顶层,唐大历年间又改建为10层。
林徽因和梁思成被塔门精美的线刻佛像迷住了,西面石门楣的“阿弥陀佛说法图”,传说为唐代大画家阎立本的作品,图中的佛殿笔笔都是按着比例刻画,屋脊上的兽吻、飞檐、风铃、斗拱、柱基、石阶等,都表现得清清楚楚,将唐代建筑特色全部展示了出来。林徽因说:“如果将来有人搞一个摹本,唐代的营造法式,就有一个大致轮廓了。”
小雁塔在西安市南郊,建于唐中宗景龙年间,是为收藏经书而建,因比大雁塔小,故名小雁塔。
最使林徽因称奇的,是小雁塔三次离合的奇迹:明成化末年地震时,塔从顶到底中间断裂一尺多宽的缝隙,明澈如开了一道“通窗”,但正德末年地震,将塔中裂缝自行弥合,天衣无缝,人皆称奇。第二次是明嘉靖乙卯地震,塔身又被裂开,癸亥地震,又复合无痕。第三次是清康熙辛未,塔又震裂,辛丑地震中又自行复合,这真是一件令人难以解释的奇事。
小雁塔三次震裂三次复合的现象,给了林徽因、梁思成更多的启发,为他们制定修复小雁塔的计划,提供了历史的依据。
而林徽因却更多地看到了中国塔文化的意义,那不仅是一份壮美,一种力量,更是一种人文精神,一种民族风骨,它的文化内涵,象征着真、善、美的人格,既体现了佛家的“无常”、“无我”、“寂静”的真谛,又展现了一个民族创造的超凡人圣的人生终极价值。
在此期间,林徽因、梁思成还北去耀县,考察了药王庙,按照原来的设想,还要西行去敦煌考察莫高窟,但因时局紧张,此行未果,成为他们的终身遗憾。
然而这次西安之行,却又一次为林徽因“建筑意”的理论建构注入了灵动的内涵。
神奇的发现
五百里钟声撞不醒一个泱泱佛国的长梦。
那一脉云横九派的苍茫,那一脉烟笼雾锁的蓊郁,那一脉松风丹霞的灵秀,浮沉在五百里五台清幽的鼻鼾声中。
五百里伽蓝盛景,五百里文殊道场,五百里佛刹棋布,钟一声,磐一声,无尽的丛林显得异常淡泊。
东台望海峰,西台挂月峰,南台锦秀峰,北台叶斗峰,中台翠烟峰,五峰竞秀,万绿丛中,不时闪出一座座寺院琉瓦的飞檐,在阳光下金碧辉煌。塔的群落中,舍利塔凝脂砌玉,超凡脱俗,托举起一种神秘的力量。这是命运与日月星光同存于世的意兴,让灵魂逾越更为高峻的峰岭。
佛光寺独立黄昏。古木参天,掩映着巍峨的殿阁,山门深深,幽闭着青灯佛卷,墓塔林留驻晚照,迎迓着筚路蓝缕的造访者。
在此之前,林徽因、梁思成前往太原途中,在经过榆次时,曾有过一次令他们狂喜的发现。事后大家说,那场发现纯属天意,林徽因冒然从车厢里探出头来,那座小殿的飞檐正好扑人她的视线,它别具一格的营造法式,让林徽因立刻觉得这是一座有不同寻常价值的建筑,那座小殿堂便是永寿寺的雨花宫。通过考察,果然证明了这点,雨花宫的结构,是用最简略的办法,节省不必要的构材,同时在处理各种构材时,产生出纯结构的美,而没有特加任何装饰。这座建于大宋祥符元年的殿堂,也是唐宋间木构建筑过渡形式的重要实例。
林徽因、梁思成、莫宗江、纪玉堂四人一大早骑毛驴上山,在崎岖的山崖小道上,走走停停,上上下下,找了一天,才看到了那一角探身松墙之外的飞檐。
“没错,就是它!”林徽因兴奋地叫起来。
那座寺庙在佛光山腰,因山势而建,坐东向西,三面环山,寺内建筑高低错落,主从有致,因年久失修,雕梁画栋的油彩剥落,好像一群蓬首垢面的阿罗汉疲惫地歇息在山坡上。
林徽因和梁思成曾读过伯希和的《敦煌石窟图录》,那上面记载了五台山的佛光寺,然后他们又从北平图书馆《古清凉志》、《高僧传》、《佛祖统计》、《法苑珠林》等史料中,查阅了有关佛光寺的记载。这座寺院创建于北魏时期,是五台山颇负盛名的大寺之一。唐武宗“会昌灭法时,佛光寺被毁,12年后,逃亡在外的该寺僧人愿诚法师募资重建”。
他们轻叩山门,开门的是一位70多岁的老僧人。听他们讲了来意,老人很高兴,便趁天未黑尽,带他们去看大雄宝殿前面的石经幢。林徽因打开手电,拂去石碑上的浮尘,依稀读出“女弟佛殿主宁公遇”,“大中十一年十月四日”断断续续几行文字。她脱口叫起来:“思成、小莫、小纪,你们快来看,这块碑上写的就是公元857年,到现在已经有1000多年的历史了。”
梁思成也兴奋地说:“看这大殿的轮廓、比例,唐代以后的建筑是不会有的,这下我们没有白来,抱上大金娃娃了。”
老僧人说:“前些年,这座寺院还没有破败到这个样子。如今愿诚大师的塔也倒了,寺庙也败了,这里就有我和一个哑巴徒弟续着香火。”
第二天,他们开始了全面考察。寺庙的建筑,东殿是唐代的,文殊殿是金代的,还有天王殿、伽蓝殿、万善堂、香风花雨楼,尚不可知建筑年代。
东大殿横列七楹,纵深四间,单檐庑殿顶,质朴刚健中,益显古色苍劲。层层斗拱承托的梁架和屋檐,斗拱翻飞,翼出深远,仿佛是大鹏展翅欲飞。殿顶用板瓦仰俯铺盖,脊兽全为黄绿色的琉璃艺术品,一对高大的琉璃鸱吻屹立在殿顶的正脊两端,令殿宇更加壮丽劲健。
为了弄清大殿准确的建筑年代,他们爬上了顶板,殿宇建造的年月按常规多写在脊檀上。顶板上光线很暗,他们从檐下的空隙往里爬,踩着几寸厚的浮土,小哑巴徒弟为他们打着手电照明,他见林徽因爬在最前头,而且手脚轻快,连连竖起大拇指,惊奇地叫着。屋梁上栖着大群大群的黑编蝠,手电光一照,呼呼啦啦惊飞起来,直往人身上撞。拍照的时候,镁光灯一闪,蝙蝠更像没头的苍蝇,把屋顶上的尘土飞扬开来,让他们睁不开眼睛。
第一天考察,他们就有了很丰硕的收获。
东大殿内,保存着唐代和明代的500多尊彩色泥塑,大殿正中大佛坛,有30尊彩色泥塑,是与大殿同期的作品,坛上的塑像,有释迦牟尼佛坐像、弥勒佛半跏像、阿弥陀佛坐像,也都有3米高;坛上蹲踞的是供养人,手上捧着盘碗,内盛净果。这些彩塑,塑工精细,身体比例恰当,线条流畅,面容丰满,显然是佛教极盛时期的艺术成就。
马不停蹄地考察了几天,有远视眼的林徽因,突然发现大殿的梁下,隐约有墨迹,好像是题字,大殿有9米多高,梁上浮了一层土,字迹看不清楚,便委托老僧去村里找人帮忙。这一带人烟稀少,老僧和哑巴徒弟去了一整天,才找来两个老汉,七手八脚地又忙了一天,才搭起一个架子,林徽因第一个爬了上去,梁上的积土年深日久,拂之不去,她招呼梁思成把被单撕了,浸了水递上去,擦拭了一下,字迹显了出来,然而水一干,字迹又不复见,如此折腾了三天,才算把梁下的题字辨认清楚:“功德主故右军尉王”,字体宛然唐风。这行字表明佛光寺建于唐大中十一年,印证了碑文记载的年代。在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