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姚文元文集-第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第三,更重要的,辩证法的对立统一,不仅承认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和相互斗争,而且强调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矛盾论》说:承认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 〃 还不够 〃 , 〃 事情不是矛盾双方互相依存就完了,更重要的,还在于矛盾着的事物的互相转化。 〃 (《毛泽东选集》第一卷,第三一六页)承认转化,就是承认革命,承认飞跃,承认质变,承认新生事物必然代替腐朽事物,承认革命阶级一定要战胜反动阶级。《矛盾论》中分析了大量的材料,证明了这样一个真理: 〃 新陈代谢是宇宙间普遍的永远不可抵抗的规律。依事物本身的性质和条件,经过不同的飞跃形式,一事物转化为他事物,就是新陈代谢的过程。任何事物的内部都有其新旧两个方面的矛盾,形成为一系列的曲折的斗争。斗争的结果,新的方面由小变大,上升为支配的东西;旧的方面则由大变小,变成逐步归于灭亡的东西。 〃 (同上,第三一一页)经过对立面的斗争使新生事物取得胜利,推动历史一个阶段一个阶段的向前不断发展,是无产阶级和革命人民改造世界的过程。而一切腐朽没落的力量,一切形而上学者,都是讳言革命的转化,否定经过斗争使新生事物取得胜利而达到质的飞跃。但是周先生的 〃 统一整体 〃 论,恰恰取消了这个 〃 更重要的 〃 关系,他把 〃 统一整体 〃 中各个阶级及其阶级意识调和起来,象回避触着痛处一样,矢口不谈矛盾的转化,矢口不谈斗争是为了达成革命的转化,更矢口不讲新生力量和腐朽力量的区别。就是他为了证明自己是 〃 对立统一 〃 的维护者而大讲特讲 〃 斗争 〃 的地方,也只是讲对立面是 〃 互相联系着,互相依靠着,互相斗争着,互相制约着 〃 , 〃 无时或息 〃 ,而绝口不提转化、飞跃、质变。这样,周先生就把对立统一规律的革命灵魂抽掉了。 
这是偶然的吗?不,这是周先生矛盾调和论必然要导致的结论。从本质上说,周先生是满心希望有一种 〃 无差别境境 〃 ;但一接触到充满矛盾的社会,他又觉得否认矛盾实在说不通,就只好承认矛盾的存在,可是把矛盾着的事物描绘成永远在 〃 全体 〃 中平分秋色,永远相互依靠,而不是经过斗争,推动统一体内部矛盾的双方起变化,使旧事物趋于灭亡,新事物获得胜利,使旧的矛盾解决而让位于新的矛盾,旧的统一体消失而让位于新的统一体。这种 〃 辩证法 〃 其名,折衷主义其实的东西,是保守力量居于劣势时也可以接受的哲学。对于社会上处于没落地位的阶级和阶层,否认革命的转化常常是他们为了实现反动的转化的一种掩盖物或工具。周先生的否认转化、飞跃、质变的 〃 汇合 〃 论,客观上适合于保卫腐朽的旧事物不受灭亡。 
从以上三点看,周先生的 〃 统一整体 〃 论实际上取消了辩证法对立统一的革命灵魂,这个 〃 铁一般的事实是否认不了的 〃 。 
这里可以说到时代精神问题了。时代是在矛盾和斗争中向前发展的,不是静止不动的。一个时代的各个阶级和各种政治力量和社会集团,总是可以从推动或者阻碍历史前进,把它们一分为二。时代精神就只能是推动历史前进的精神,而不是阻碍历史前进或拉历史倒退的精神。谁推动时代前进?是这个时代的革命阶级和人民群众。因此,体现时代精神的总是对立统一体中代表革命的新生事物的一方面,而不是代表腐朽的反动事物的一方面;是这一时代革命阶级改造世界的精神力量,而不是反动阶级抗拒改造的精神力量;是反映经过曲折的斗争终于要成为时代支配者的那些阶级的思想、愿望和要求,而不是反映经过曲折的斗争终于要退出历史舞台的那些阶级的思想、愿望和要求。这是从承认矛盾的转化而且推动矛盾革命转化的辩证法必然要得出的结论。我们常说的 〃 五四精神 〃 ,就是彻底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精神,而不是帝国主义、封建主义思想也算作 〃 五四精神 〃 的一部分,那只是 〃 五四精神 〃 向之冲击的对立面。我们常说的文艺要表现今天社会主义时代的时代精神,就是无产阶级的彻底革命精神,就是革命人民在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的伟大的精神面貌,就是革命人民在反对帝国主义及其走狗的斗争中的伟大的精神面貌,而不是地主阶级、资产阶级反对社会主义、投降帝国主义的种种精神。周先生却说不然,他再一次申辩说: 〃 我所谓 ' 广泛流行于整个时代的时代精神 ' ,自始至终包括两方面的思想:即奴隶与奴隶主的思想,农民与封建地主的思想,雇佣工人与资产阶级的思想;单只一方面的思想,不能形成斗争。 〃 他绝口不谈 〃 形成斗争 〃 的这两个方面,哪一方面是新生事物,哪一方面是腐朽事物;哪一方面经过 〃 斗争 〃 要胜利,哪一方面经过 〃 斗争 〃 要退出历史舞台,只是均衡地、永远地、不变地 〃 斗争 〃 下去,没有质变。他的逻辑是:既然无产阶级思想同资产阶级构成 〃 统一整体 〃 ,那么无产阶级思想也就永远不能战胜资产阶级思想。照这样解释时代精神,时代的前进不是不可能了么? 〃 兴无灭资 〃 的胜利不是永远也不可能了么? 
是不是从阶级分析的观点认识时代精神,这是关系到文艺歌颂什么、反对什么的问题,关系到文艺的性质和内容的问题。现代修正主义者也大谈文艺要表现时代精神,但他们却否认时代的根本矛盾,把时代精神说成是某种抽象的 〃 人性 〃 ,或者把现实生活中一切 〃 现代的东西 〃 或 〃 新出现的性格和事物 〃 都看作 〃 时代精神 〃 ,而不分析这种 〃 现代的东西 〃 或 〃 新的性格 〃 究竟是革命的新生的事物或者是腐朽没落的事物,用这个方法,他们把反社会主义的资本主义倾向的事物的一切 〃 现代化 〃 的化装,都看作时代精神的表现,加以美化和歌颂。我们要从理论上同这种观点划清界限。 
抹杀矛盾双方的不同性质,否认经过斗争产生的革命转化,这就是周先生认为 〃 不革命,反革命 〃 思想都 〃 汇合 〃 成时代精神的哲学根据。这在方法论上是一种诡辩。但最高明的诡辩也经不住最普通的事实的检验,要说肯尼迪的思想和雷锋的思想都是 〃 全体的 〃 时代精神的表现,或者马克思列宁主义、修正主义和法西斯主义都 〃 汇合 〃 而成为同一个时代精神,除了神经不健全的人之外,大概是没有什么人会相信的。 
所谓 〃 无差别境界 〃 纯粹是主观臆造 
关于 〃 无差别境界 〃 ,同志们已说了不少;但如果联系到他的 〃 汇合 〃 论,就可以看得更清楚。因为这两种说法,是有内在联系的。 
在周先生的理论体系中,一切事物  历史、文艺、认识过程等等,都有两个发展阶段:一个阶段是有矛盾的境界,他也承认矛盾可以有斗争,但这种 〃 斗争 〃 却只是一种 〃 汇合 〃 ,没有转化、没有质的飞跃、没有新生事物战胜腐朽事物,实质上是矛盾的调和。第二阶段就是他理想的 〃 无差别境界 〃 ,这个阶段一切矛盾都 〃 解决 〃 了,达到了 〃 主观客观云云,完全统一于一体 〃〃 没有客观的任何变动 〃 的 〃 绝对境界 〃 。这个境界是 〃 平静无波 〃 的境界,是一种 〃 没有问题或矛盾的宁静生活,象没有微波的秋水一样。 〃 
周先生从哲学上为 〃 无差别境界 〃 辩护说: 〃 毛主席也曾告示我们:对立可以统一,矛盾可以解决,相对静止的状态是可能有的。……对立同一了,矛盾解决了,自然可以有相对静止状态。 〃〃 矛盾解决,即无差别了。这时发展并不停止,生命并不终结。 〃 (《评茹行先生的艺术论评》) 
周先生曲解了《矛盾论》的原意,把对立统一、相对静止、矛盾解决、无差别等概念,都混同起来了。 
第一,从上一节可以看到,周先生所谓 〃 对立统一 〃 ,只是矛盾的汇合,是否认转化、飞跃的。这里就有一个问题:既然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没有相互转化,矛盾怎么会 〃 解决 〃 呢?在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无产阶级和革命人民不经过革命打倒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人民同帝国主义及其走狗的矛盾怎么会 〃 解决 〃 呢?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无产阶级不经过革命而夺取政权,进而彻底消灭资产阶级,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如何 〃 解决 〃 呢?社会主义社会中,无产阶级思想不经过长期斗争彻底战胜资产阶级思想,无产阶级思想同资产阶级两种对立的世界观的矛盾如何 〃 解决 〃 呢?既然没有从旧质向新质的飞跃,那么,这种 〃 解决 〃 只是一种假象,要从这里创造出 〃 无差别境界 〃 ,是一种空洞的幻想。 
第二, 〃 对立同一 〃 和 〃 矛盾解决 〃 是不同的概念。对立同一是矛盾的同一,它包含着矛盾双方互为存在的条件以及矛盾着的事物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两方面的意义。 〃 矛盾解决 〃 只是指事物经过质变而解决了旧的统一体中的矛盾,并不是说新的统一体中没有矛盾,更不是说没有一切矛盾。把 〃 对立同一 〃 和 〃 矛盾解决 〃 等同起来,认为 〃 对立同一 〃 就是没有矛盾,这是用 〃 取其一点,不及其余 〃 的方法来阉割辩证法。 
第三,某一具体矛盾的解决,决不会出现 〃 无差别境界 〃 。事物是作为矛盾着的过程而展开的,每一发展过程都包含着特定的对立统一的成分,在这一发展过程中,就已经孕育着组成下一发展过程对立面的那些矛盾的胚芽。旧的矛盾解决了,旧的统一和组成这种统一的对立成分就让位于新的统一和组成这种统一的对立成分,这一事物内部又进行着新的矛盾和斗争,推动着新的过程的发展,当中没有一个无矛盾的空隙。《矛盾论》告诉我们: 〃 旧过程完结了,新过程发生了。新过程又包含着新矛盾,开始它自己的矛盾发展史。 〃 (同上,第二九五页)不论自然界、人类社会、艺术创造、认识过程,都是一个过程接着一个过程的矛盾发展史,中间没有横亘着一个 〃 无差别境界 〃 。 
第四, 〃 相对静止 〃 更不等于 〃 无差别境界 〃 。这里要揭露一个周先生曲解毛主席著作的典型例子。周先生引用《矛盾论》中下面一段话证明 〃 无差别境界 〃 的存在: 〃 无论什么事物的运动都采取两种状态,相对地静止的状态和显著地变动的状态。……事物总是不断地由第一种状态转化为第二种状态,而矛盾的斗争则存在于两种状态中,并经过第二种状态而达到矛盾的解决。 〃 周先生用 〃 …… 〃 挖去的当中一句是什么呢?恰恰就是论证相对静止状态有矛盾的: 〃 两种状态的运动都是由事物内部包含的两个矛盾着的因素互相斗争所引起的。 〃 (同上,第三二○至三二一页)  这正是和 〃 无差别境界 〃 针锋相对的观点!相对静止状态中也包含着矛盾的斗争,不过这种斗争是数量上的比较缓慢的变化,还没有达到性质上的变化。革命者的任务,正是要在数量变化阶段就看出事物质变的可能性和必然性,积累力量,组织力量,积极地一步一步地促进革命的飞跃的到来,而不是消极等待质变的到来。 〃 于无声处听惊雷 〃 ,正是要我们善于在似乎平静的境界中看出正在酝酿着的革命飞跃。同样,对于反动事物向革命事物的进攻,对于某种不良倾向的发展,也要求我们在相对静止即数量变化阶段就看出它深刻的危害性,采取措施,而不被什么 〃 无差别境界 〃 所迷惑。怎么能够把这种处于量变阶段的矛盾构成的状态曲解成没有矛盾的 〃 无差别境界 〃 呢? 
综上所述,从哲学上看, 〃 无差别境界 〃 纯粹是主观的臆造。它取消了矛盾的普遍性,又割断了各个发展阶段的连续性。当他把这种主观臆造的 〃 境界 〃 运用于分析社会现象、艺术现象、思维现象时,就产生了一系列错误的结论。 
周先生对 〃 无差别境界 〃 的种种运用 
用 〃 无差别境界 〃 去分析历史现象,周先生说: 〃 不断的历史实成于一段一段的斗争,换句话说,是断而相续的 〃 。(《史学与美学》)这个 〃 断 〃 ,不是由于飞跃而产生的渐进性的中断,而是断于无矛盾的 〃 无差别境界 〃 ,他无法解释:既然历史发展已由 〃 断 〃 而进入 〃 无差别境界 〃 ,怎么可能同下一阶段的矛盾发展 〃 续 〃 起来呢?从没有矛盾的 〃 境界 〃 中又怎么可能产生有矛盾的 〃 下一阶段 〃 呢?这不是同牛顿一样要借助上帝来做 〃 第一推动力 〃 么?历史的发展并不是这样的,在解决这 〃 一段 〃 的主要矛盾的过程中,就已经孕育着、产生着、发展着将要成为下 〃 一段 〃 的主要矛盾的那些矛盾;这 〃 一段 〃 的主要矛盾解决了,原来就存在的某一个次要矛盾就上升为下 〃 一段 〃 的主要矛盾。每一阶段上革命的阶级和革命的人民,都要为解决这一阶段的主要矛盾而斗争,并同时准备好过渡到解决下一阶段的矛盾,当中没有一个无斗争、无矛盾的空隙。在中国人民同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进行着斗争的民主革命时期,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就作为多种矛盾中的一种矛盾存在着;当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全国胜利后,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就上升为主要矛盾,革命就从民主革命转入社会主义革命时期。无产阶级要领导革命阶级,在民主革命胜利后,就继续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胜利而斗争,不是经过一个 〃 无差别境界 〃 再去 〃 续 〃 上社会主义革命。在民主革命胜利后,确曾有一些想走资本主义道路的人幻想过 〃 新民主主义万岁 〃 ,他们不理解,即使是新民主主义政治,也是以无产阶级为领导,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而却认为是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长期和平共居,资本主义自由泛滥。可是历史的发展早已击破了这种幻想。 
周先生毫无根据地断言: 〃 历史前进云云,即斗争过程中的矛盾一次一次地获得解决,无差别境界一次一次地获得接近。 〃 (《艺术创作的历史地位》)这是违反起码的历史事实的。从无阶级社会发展到阶级社会的各个阶段,从阶级社会的最后阶段,经过革命而在全世界实现没有帝国主义、没有资本主义、没有剥削制度的共产主义的新世界,都是社会矛盾性质的改变,而不是矛盾的消失。社会主义社会中,还长期存在阶级和阶级斗争。即使到了共产主义社会,阶级消灭了,也还存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这种矛盾必然会在人们的认识上以及人们的相互关系上反映出来,通过先进人们的主观能动作用而推动社会的发展。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社会中没有也永远不会出现无矛盾、无差别的境界。 
值得注意的是:周先生用向 〃 无差别境界 〃 接近的历史观去分析当前现实时,认为解决矛盾可以 〃 毕其功于一役 〃 ,以后只要坐着享福就是了。他说: 〃 我们可以说苦战三年,为的是万代幸福,我们却不必说苦战三年为的是万代苦战;我们可以说前人栽树,为的是后人乘凉,我们却不必说前人栽树为的是后人栽树。 〃 (《评茹行先生的艺术论评》)谁也没有说过 〃 苦战三年为的是万代苦战 〃 ,这是一种对革命人民的讥讽。而他这段话的实质是:奋斗只是前一阶段的事,而后一阶段只要享受就是了;栽树只是前一阶段的事,后一阶段只要乘凉就是了。这里的错误在于把奋斗和享受对立起来,抛弃了两者之间的辩证关系。事实却并非如此,在社会主义社会中,任何一个阶段都是奋斗和享受的辩证统一,是栽树和乘凉的辩证统一。我们现在享受着先烈们用无数鲜血创造的果实,享受着自己劳动创造的幸福果实,这可以说就是 〃 乘凉 〃 ;同时我们也必须用勤奋的劳动和不断的革命保卫和发展这个胜利果实,为后人创造更美好的生活,这又是 〃 栽树 〃 。下一代人会享受到我们艰苦奋斗的果实,这是 〃 乘凉 〃 ;但他们却同样要为继续完成共产主义理想而奋斗,这又是 〃 栽树 〃 。任何一个时代代表社会先进力量的自觉的革命战士,都是意识到自己的历史责任,意识到自己面临的历史矛盾,把继续栽树当作自己的最大的欢乐,决不因为 〃 前人 〃 栽了树自己就躺在树下不动了。如果这样,这批人就会变成 〃 垮了的一代 〃 ,确切一点说,就是成为同广大人民利益相对立的没落阶级和阶层的代表者,成为不劳而获的寄生虫。然而就是 〃 垮了的一代 〃 也找不到什么 〃 无差别境界 〃 ,他们那种狂妄而绝望的丑态,只不过表明了他们对现实生活已经完全失去信心,无法证明周先生 〃 无差别境界 〃 的存在。 
周先生把 〃 栽树 〃 和 〃 乘凉 〃 、 〃 苦战 〃 和 〃 享福 〃 机械地对立起来的观点,会麻痹人们艰苦奋斗的意志,使 〃 后代 〃 人只见 〃 享福 〃 而忘记自己 〃 栽树 〃 的历史任务,把充满着矛盾的社会误当作已经实现了 〃 无差别境界 〃 ,这对历史的前进是很不利的。 
用 〃 无差别境界 〃 去分析生活,周先生就把所谓 〃 主客观浑然一体 〃 、 〃 没有矛盾的宁静生活 〃 当作生活的最高理想。但是这种 〃 宁静生活 〃 在人类社会中从来没有过,就是荒岛上的鲁滨逊和礼拜六,他们两人也还是存在剥削和被剥削的矛盾,资产阶级的 〃 主人 〃 同被驱使的 〃 仆人 〃 之间的阶级界限,截然分明。他们的荒岛生活不断遇到主客观的矛盾,永远也达不到 〃 主客观浑然一体 〃 。 
是的,周先生在他的文章中也曾经否认过他把这种 〃 无差别境界 〃 看作永恒不变的境界,并且一再为此而辩护,可是周先生却仍然羡慕和追求这种 〃 无差别境界 〃 ,认为这种境界会在某一时期 〃 一度 〃 出现,并且把艺术当成达到这种境界的手段。这只是以五十步笑百步。这种口头上否认而实际上又追求 〃 无差别境界 〃 的矛盾,正反映了客观事实和周先生主观幻想之间无法调和的矛盾。这是一切唯心主义者无法解决的矛盾。 
追求这种 〃 没有客观的任何变动 〃 的 〃 宁静生活 〃 ,并不是什么新鲜的事情。中国古代有一些文人想到山林田园里去做隐士,或者 〃 看破红尘 〃 去做和尚,也就是想追求 〃 自自在在,无挂无碍 〃 的生活。然而他们毕竟无法离开社会,不管是否愿意,他们还是要以阶级的一分子参加社会生活,同社会发生这样或那样的矛盾。高呼 〃 归去来兮 〃 ,唱着 〃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 的陶渊明,也还是要不时发出 〃 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 〃 的感叹,甚至发出 〃 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 〃 这样的愤火。可见陶渊明事实上并没有达到 〃 无差别境界 〃 的宁静生活。 〃 与外人隔绝 〃 而 〃 怡然自乐 〃 的桃花源,倒有一点象周先生 〃 没有任何变动 〃 的 〃 无差别境界 〃 ,可惜这只是纸上的幻想而已,后来善写山水的王维也只好慨叹 〃 春来偏是桃花水,不辨仙源何处寻 〃 了。古往今来,毕竟从没有一个人能过着 〃 没有任何变动 〃 的宁静生活,即使 〃 洞中方七日,世上已千年 〃 的神话,也还是表明了 〃 洞中 〃 也有变化,也有矛盾和发展,并不是绝对静止。那些追求 〃 没有客观的任何变动 〃 的无矛盾生活的人,到头来总是走向反面  精神上充满不可解脱的矛盾,于是就从追求 〃 无差别境界 〃 而走向精神上的悲观主义、虚无主义,写出无数伤感绝望的诗句。  这样的人物有多少啊!他们对 〃 宁静生活 〃 的幻想到头来都是 〃 竹篮打水一场空 〃 ! 
现代西方没落资产阶级及其追随者也很羡慕无差别的 〃 宁静生活 〃 。他们在艺术作品中就大肆渲染剥削者和被剥削者 〃 无差别 〃 地 〃 共处 〃 的 〃 宁静生活 〃 ,要工人跟老板亲密合作,人民同帝国主义和平相处,红军女战士同反革命军官到 〃 宁静 〃 的荒岛上大谈恋爱……但这种 〃 无差别境界 〃 是彻头彻尾的伪造。他们正是要以这种 〃 无差别境界 〃 的虚伪宣传来达到永远保存帝国主义和被压迫人民、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这种阶级 〃 差别 〃 的目的。 
总之,人类生活中从来没有出现过 〃 无差别境界 〃 的那种绝对宁静的生活。无产阶级革命战士决不应沉溺于所谓 〃 宁静生活 〃 的幻想,而要清醒地正视矛盾、分析矛盾、揭露矛盾,投入火热的群众斗争生活,积极地去推动矛盾的解决,从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中去得到主观上的满足,从人民群众的革命斗争中去获得 〃 心情舒畅 〃 ,得到幸福和欢乐。马克思所说的幸福就是斗争的深刻意义正在这里。 〃 与天奋斗,其乐无穷;与地奋斗,其乐无穷;与人奋斗,其乐无穷! 〃 这就是无产阶级战士革命生活的最生动的战斗口号。 
用 〃 无差别境界 〃 去分析艺术创造,周先生就把艺术作品说成是缓和矛盾、取消斗争、供人玩乐的消闲品,他生造出这样一条 〃 祖国的美学原理 〃 : 
〃 祖国美学原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