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独霸三国-第6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对于其他有所作为的文官,王奇也进行了一定的封赏。
对武将的封赏则是简单一些了,王奇刚刚被加封为左将军,能任命下属的品级自然就高了。直接将战功最卓越的黄忠任命为了偏将军,而关羽,张飞,许褚,樊稠,张济,杨奉也都被升为裨将军,典韦,赵风,夏侯兰,徐晃,已经投效了的徐荣,被华陀治好了手伤的武安国,都被任命为了校尉。已经被任命为校尉的刘辟,龚都也都有封赏。
至于一些编外人员,像负责豫州铸造事务的郑浑,负责制造事务的马钧,负责颍川商务的金贵,负责安全事务的王越等人,王奇也都进行了封赏,并且准备在改革后,给他们安排一个正式的职位。
封赏已必,王奇知道下面该进入今天的压轴好戏了。
“诸位!昨日天使拜访了王奇,且有一封天子诏令勤王的密诏交予王某,我现意欲遵旨出兵,诸位以为该如何进行?”
说完就将天子的密诏取出,交付给了众人传阅。当然,此时小衣上的臭味已经被王启用薰香消除了。
王奇最终还是听从了贾诩的建议,在府议上提出此事时,直接表明了要出兵支持的态度。
当时贾诩的意见是,众臣对于是否出兵迎接汉帝不过是两种态度,一种是迎,一种是不迎。不主张迎的人,自然是看出了迎回汉帝话,将会给王奇带来一个大包袱,他们基本上都是完全忠于王奇利益的人,如果王奇不表明态度,他们肯定会和主张迎接的人据理力争。但他们的这一态度,无疑会引起那些完全忠于汉帝的人的反感。到时候免不了言辞激烈,引起双方的敌视,虽然主张迎接汉帝的并不完全是忠实的保皇分子,但一旦起了矛盾,到时候难免会分成两块来站。贾诩虽然没直说,但王奇已经知道他的意思,那是怕王奇的臣子中出现党争。
既然到头来王奇还是会决定出兵迎接汉帝,那还不如直接表明态度,这样的话,那些完全终于王奇的人,也会把思考的方向转到怎样才能更符合王奇的利益上去,而不是追究要不要迎。贾诩相信,王奇的臣子基本上还是忠于王奇的,只要不涉及那些君父之争,一般的争论并不足以动摇彼此的感情。
“主公!关羽愿率一旅之师,前去上党将天子迎接回来!”最先说话的果然是关羽。
“主公!张飞也愿意去!”旁边的张飞迫不及待的说。
即将开春,他也不安于闷在府里了。
“此事关系重大!还得从长再议!”历来是文官之首的戏志才出言道。
关羽听了皱了皱眉,但是戏志才在文官中极有威望,他这么一说,其余众人立刻出言附和,关羽到不好再说什么了。一旦开始从长计议,他这样的武将还真插不上嘴。
“若要迎回天子,少不得从河内过境,但现在河内有车骑将军袁绍在,恐怕他那儿不好过呀!”说话的是历来很积极的荀谌。
“呵呵呵!这到不成问题,据情报显示,袁绍在开春后,就会有所行动,目标好像是冀州!”主张情报的贾诩笑道。
“哦!看来那韩馥是准备开门辑盗了!”刚刚出任治中从事的荀彧出声道。
“哈哈哈……”众文官一阵大笑。
“出路是没问题了,但此事还是不能直接进行!天子这是密诏,如若主公直接出兵讨伐吕布,到时吕布再用天子的名义下一道圣旨,我们就会师出无名了!”鲁国相荀攸道。
“不错!”梁国相程昱道,“如今洛阳已经修缮的差不多了,主公可以先用迎接天子回京师的名义要求吕布放天子回京!如果吕布拒绝天子回京,到时我军就可以以挟持天子之名出兵讨伐他;如果他听从了,那更好,等他到了洛阳,在主公的地盘,怎么处理还不是由主公说了算吗!”
“即便如此!也还是不能马上就出兵呀!”老成的戏志才犹豫的道。
“这是为何?”关羽沉声道。
他有点忍不住了,哼,你这是什么态度,难道不打算迎接天子吗!
旁边的荀氏叔侄,陈氏兄弟脸上也有点不大好看,他们是主张限制皇权的,但是绝对忠于汉帝,如果戏志才是不主张迎接汉帝的话,他们肯定也不会同意。
“兵甲未备,何以为战?强敌窥视,何以言战?主公欲改制军伍编制,如今还没开始,又怎么能够轻易出战?”戏志才不温不火的道。
王奇自从回兵颍川后,就开始叫弓骑兵大规模的更换制式牛皮甲;而其中最精锐的一万部队,则是更换重要部位加了铁片的细鳞甲,还给他们配备了制式的铁臂弓;全部的步兵也开始更换制式的半身甲,制式的全身甲,制式的长枪,大刀,手盾。
既然要更换兵器了,那部队的编制也就得打乱了,现在正式的军队编制还存在,但是新的编制已经公布了,现在只不过是怕临时有战事,才没有直接打乱原编制。
至于戏志才说的强敌窥视,指的则是袁术。
去年年末,袁术曾派张勋试探性的越境进入过颍川一次,虽然随后就因为冬天的严寒退兵了,但是这支来自南部的军队却并没有回到原来的驻地,而是留在了靠近颍川的地方,其野心可以说是诏然若揭的。
戏志才这样说,完全是为了整体的考虑,众人当然找不到反驳的理由了。
“再则!主公连续扩军,现在豫州,京师,弘农和京兆郡四地,总共养了超过二十二万的兵马!两京不产粮,真正出粮的只有豫州一地,如果只是临时的军队,凭着豫州这几年的家底,再加上主公从李郭那儿夺回的钱粮,我们还可以养上几年。但如果是征战之军的话,不用两年,豫州的粮草就已经不能支持了!”
戏志才还嫌前面的理由不够充分,竟然又抛出了一个理由。
其实也不怪其他的谋臣,他们毕竟也是人,尤其是很多人还年青,一听到有机会能做迎回汉帝这样的大事,难免激动的优点忘乎所以。而几个真正想到这个问题的人,则已经知道了王奇态度,当然也就不会主动对此时发表意见了。戏志才现在这么一说,他们才立刻出来配合。
“不错!现在要处理的事情还很多,想要出兵,还得先做好万全的准备!”仓曹从事陈群配合的道。
他本人的地位现在还不高,但他的父亲和叔父现在都是王奇治下的太守,他说出来的话,就算陈元方和陈季方并不赞同,只要不直接跳出来反对,外人也会以为陈群的话代表了他们两人的意见。
“主公!”关羽长身而起,对着王奇作揖道:
“请主公给关羽一万弓骑,关羽愿意以人头担保,将天子迎回京师!”
关羽现在也很无奈,他本来就不是很喜欢自命清高的文官,本来因为王奇的属下都是真正的才智之士,这几天相处的还算不错。但今天一看他们办事如此拖沓,心中顿时又有几分看不起他们了。既然没人支持,那就由我关羽一人前去解救吧!
“哈哈哈!云长之勇!王奇当然了解,我也知道你定能成功!你放心好了,我肯定是会出兵的,不过后方也确实是要安排一下!”王奇笑道。
心中却已经开始懊恼了,关羽你也太自以为是了吧,给你一万兵,你还真能打下来不成!再说了,你到我手下之后,可以说是寸功未立,我是觉得你真有才能,才升你为将的,你还真以为你是一个无敌上将了?你又凭什么要求我给你一万兵马?哼!幸好石广元被我派到襄阳去了,不然你们这几个保皇党人站在一块,我还真拿你们没办法!
随即不等关羽继续说话,站起身来正式宣布道:
“此次出战,并不需要动用豫州本部军马!”王奇看到麾下的大多数人配合的露出惊讶的样子,才正色道:
“匈奴中郎将张辽张文远本来就是我的人,而我也早将我的义弟周公瑾派到了晋阳,所以此次出战上党,将会是由晋阳军和京师驻军配合进行!只不过之前确如仲德所言,还得先上表让吕布奉天子回京,再行出兵事宜!不然还是会危及天子安全的!”
关于张辽是自己人一事,知道的人并不是很多,戏志才虽然位高,但是一直没对王奇表示正式的效忠,所以王奇也不敢告诉他。
王奇特地在后面加上一句会危及天子的安全,就是怕关羽再要求自己直接出兵。
关羽听了连忙点头称是,刚才也是看众文官一副不慌不忙的样子,才一时激动说出了大话,其实他内心还是十分了解形式的,现在看到王奇都已经这样说了,当然不会再作计较了。
“关于别驾所说的缺粮问题,可以采用当初训练那十万弓骑的办法,让军队平时种地,闲时受训,战时上阵,如此,平时的军粮就基本可以自给了!另外再收留流民,由官府发给他们农具和田地,收获时才从收益中抽取几成,这样就又能获得大量的粮食,可称之为屯田!”王奇继续说道。
戏志才等众位文官听了顿是也暗暗佩服,对于王奇隐瞒张辽一事并未在意,上位者当然有自己的秘密,下属是不应该去追究的。反倒是对王奇这么早就安排了张辽这么个人感到佩服。对于后来王奇说的屯田一事,当然也是极为赞赏的。他们本来对戏志才提出的问题比较担心,当初王奇用半耕半训的方法,也只是勉强训练了号称十万的弓骑兵。但实际数据是真正合格的只有八万人,剩下的两万人已经被派去守虎牢关了。而马场养的良种匈奴马,也得到了五万余匹,其余的三万人,骑的都还是普通的中原马。如果让他们不停征战的话,一个豫州还真养不起。
现在王奇提出的屯田一法,不但对战斗力没什么影响,还能解决军队的粮草问题,当然获得了众文官的大力赞扬了。
王奇听到众文官的赞扬声,内心却有点无奈。屯田之法他当然是早就知道了的,但是他也清楚的知道提出这一方法的后果。
王奇在后世曾经仔细的调查过汉末三国时期战场上军队的数量变化,发现它是一个先少后多再少的过程。后少可以理解,到了三国时期,人口减少,军队的数量当然也减少了。但前期怎么回是一个大量增加的过程呢?除了战事的频繁,难道没有别的原因了吗?后来无意中看到曹操用屯田养活大量军队这个事例,才开始意识道屯田在里面起的作用。
曹操用民屯和军屯养活了大量的人口和军队之后,诸侯开始竞相仿效,这样的后果就是,诸侯手里可以养活的人马开始大增。战斗的规模更加巨大,过程更加剧烈,伤亡更加惨重,对整个汉民族的危害也就越大!
王奇打心眼不想让整个民族的损伤太大,前期刚好颍川境内的闲地不是很多,收留的流民自然也不多,少量的流民只要王家开几个农庄什么的就可以养活,但现在像要养活几十万大军,就不得不采用这个方法了,而屯田令一下,其他诸侯自然会争相仿效,到时大规模的扩军,征战时自然又会有大量的人员损伤,这还真不是王奇愿意看到的。
再商量了一下遣使让吕布回京的问题,府议就算是结束了,众人随即散去,不过戏志才却没有走。
王奇知道他肯定有话要说,只得将他迎进了内室。
*****************************************************************************
第一百十一章三月征战
王奇派到上党的使者已经随杨修一起出发了,出使的是现在比较清闲的功曹从事荀谌荀友若。
随行还有大量高档次的礼物了,只是里面都是一些送给吕布和公卿的琉璃器,上等茶叶,文房四宝,精致折扇之类的高价值物品,没有任何有助吕布提升他军力的战略物资。
对于能担负这样一个大任,荀谌还是很高兴的。毕竟,如果成功的说服吕布将天子送回京师的话,那他的功劳可是无可比拟的。虽然他内心也知道这个可能性不大。
就在荀谌出发后没多久,初平二年动乱征战的局面也正式开始了。
王奇没想到,最先动手的竟然是东郡的曹操。
初平二年二月,当王奇手下的太守们回到驻地没几天,曹操出兵向东平动武的消息就传到了王奇的府中。
曹操其实也很无奈,春天还没开始,他的存粮就已经吃完了。东郡毕竟只是一个小郡,曹操刚开始的重税政策赶走了很大一批人,现在能养个两万人马就不错了。一下子扩军三万,再加上原来在陈留招的几千人马,已经拥有了近四万人马,东郡存粮本来就已经被讨董耗得差不多了,现在自然供应不上了。
周围的几个郡县中,冀州的韩馥实力强大,曹操还惹不起;陈留的张邈素来有恩于自己,当然也不好动手;济阴郡人口是不少,但是实力也较强,再则她靠近讨董前线,存粮也差不多。算来算去,也只有人口较少,但尚有存粮的东平国是最佳动手对象,加上以前的一些布置,所以曹操最终选择了向东平动手。
当然,老巢东郡虽然跑了不少人,但经过曹操半年多的治理,还是有了较大的实力,尤其是濮阳,境内水运及交通相当发达,深具商业、战略价值之地,所以曹操还是留下了最亲信的夏侯兄弟驻守,自己则是亲自带了两万五千新老士卒,在找了一个东平相不善待东平王的借口后,出兵进入了东平境内。
随后,从遥远的燕北大地也传来了过时的消息,在去年下半年,互相忍不住的幽州牧刘虞和北平太守公孙瓒终于出手了。刘虞占着兵多地广的优势,一次就出动了正规军和非正规军共十万人,而公孙瓒却只有一万精兵,但最后的结果却是以武勇著称的公孙瓒获胜,刘虞兵败被杀。经过这一场战役,公孙瓒的威名开始传遍天下,也算是消除了当年名声不如王奇的遗憾。
初平二年,公孙瓒自领幽州牧,收笼刘虞的几万残兵,日夜备战,随时准备南下攻击冀州。但刘虞在幽州素有仁义之名,公孙瓒打下幽州后,不但没有采取好的措施来安抚民众,反而广集粮草,多备军马,一副穷兵黩武的样子。民众们想想以前的好,再想想现在的苦,在一些忠于刘虞的名士鼓动下,已经有了反抗的准备。
这些不过是远处的变化,王奇虽然还是在关注,但也并没放多少心思在上面。在自己的周边起战事之前,王奇还得赶紧趁机把他的部队编制完成。
王奇带来了长安之战后的四万人马,加上原来颍川驻守的近四万步兵,王奇现在手中可以直接动用的有近八万人,其中三万是精锐的弓骑兵。两万弓骑已经按照王奇的吩咐正式换上了牛皮甲,而最精锐的一万,也基本上可以装备新式的铠甲了。
王奇将这三万人分成三个万人队,两个普通精锐,分别由关羽和徐晃率领。经过贾诩的一番游说,再加上关羽从旁的鼓动,徐晃已经正式人王奇为主了。那个最精锐的万人队,则是由王奇自己亲自任统领,赵风,夏侯兰为副。王奇做事喜欢留后路,当然不会将所有的部队都交给别人了。
颍川的那四万步兵,虽然一直由徐庶在训练,但是毕竟不够精锐,王奇出于精兵简政的考虑,决定对其进行筛选,将其中的五千老弱淘汰,但又挑出其中最精锐的五千人,先期装配作坊生产的全身甲,成为重步兵。剩下的三万人则是成为半身甲轻步兵,他们在王奇这儿是轻步兵,但到了别的诸侯那里,可算是重步兵了。
五千重步兵暂时只能交给最猛的张飞统帅了,让他的好友许褚看了颇为眼红。至于三万轻步兵,也被王奇分为三个万人队,一个万人队交给颍川太守陈纪,成为颍川守军,另外两个万人队则分别交给武安国和徐荣统帅。
本来按照王奇的意思,还准备组建几个新的兵种。但现在即将开战,只得试验性的将长安战后回来的一万人组建了几个千人队。
挑出两千轻步兵,每人配备一捆短小的投枪,组成标枪营;挑出两千人配备钩镰枪组成陷马营;挑出两千人配备马钧根据王奇设计制造的双发连弩,组成连弩营;挑出两千人配备飞抓绳索等特殊器械,组成特种营;挑出两千人配备短刀小盾轻便甲,组成山地营。前面两支部队主要是试验步兵对付骑兵,后面两支则是试验特殊环境的步兵作战。这些兵种都是试验性质的,也就没有安排正式的统帅。
到是两千重骑兵的人选不好找,弓骑兵大都身材不是特别强壮,而且也不愿意转职,让王奇本来的打算落空了。豫州本来的五千骑兵,则是被派到了程昱的鲁国。王奇发现他竟然找不到好的骑兵。本着只要精锐的原则,王奇放弃了临时组建一支的打算,反正马上就要打通和张辽的联系了,到时从他残余的两万多骑兵中挑个两千人应该没问题。
王奇的步兵没来得及全部换装制式铠甲,当步兵的第一批一千套全身甲随同最后一批半身甲送到军营时,出使襄阳的石广元回来了。随同还带来了一个袁术大规模动员士兵,准备向豫州开战的消息。
本来他早就可以回来了,那想到到了宛城附近,却得到消息说袁术已经封锁了通往颍川的道路。并且开始大规模召集兵卒,一副随时准备动武的样子。
石广元不敢怠慢,打听清除袁术的确准备对豫州动手后,就匆匆的绕道汝南,回到了颍川。
王奇早就得到袁术备战的消息,对于石广元的回报也不惊讶,他到是对石广元的襄阳之行更感兴趣。
“广元见到刘景升,商谈抗袁之事有何结果!”在下令全军备战之后,王奇立刻就开始询问起石广元结盟的事宜来。
石广元对于王奇没有先问黄月英的事情,感到很欣慰。主公果然是以事业为重呀。
“主公!刘景升颇有才干,已经答应与我军结盟,准照主公吩咐,双方的盟约文书在此!”石广元递上了一卷文书。
这应该算是历史上第一份正规的结盟条约吧。
王奇也是从韩遂轻易背弃盟约一事才想到这一点的。在汉末三国,信义制度在诸侯之间几乎完全被人所背弃,经常是今天结盟,明天就翻脸。当然,正因为这个时候信义的沦落,重信义才会被人所敬佩,信义精神反而被人提升到了空前的高度。
诸侯之所以经常背弃盟约,主要的当然是利益所驱,但没有正式文件约束也是一大原因。彼此的口头约定,哪怕有相应的文书记录,这种自己单方面写的记录,并不能作为正大光明的佐证。除非有正式的盟约见证人或其他什么的,这种结盟才稍微牢固一点。
王奇用双方君主签署的书面条约来作为盟约的见证,无疑比口头盟约要牢固了很多。不过也并没什么实际约束力。只是这种条约形式现在才刚刚出现,震慑力还比较强,王奇到不怕这个重名誉的刘表会轻易背弃。
接过盟约大致的看了一下。条约的内容很简单,它可不像近代中国的条约那样不公平,上面的约定还是很合理的。政治上互为盟友,共同进退;军事上攻守互助,一致对敌;经济上互通商贸,免征关税。当然,具体的措施,是由颍川书院派出的学生和荆州官员们商谈后,以附约形式,在里面作相应的规定。
王奇看了条约后,发现大致上是很公平,但其中经济上却是自己一方占了很大的便宜。比如说,双方免征对方的进口关税。那时豫州输入荆州的商品,大概是荆州的十来倍。这一免征,豫州没免多少,荆州可是少了很大的一笔收益。
“广元!这条约签得容易吗?呵呵,我看我们好像占了不少便宜呀!”荆州才智之士颇多,不应该会犯这种小错呀。
“呵呵呵!回主公!条约签得是很难,但是里面我们占便宜的部分,却反而是谈得最容易的!”石广元笑道。
“哦!这是为何?”王奇对此很感兴趣。
石广元见王奇对自己的此行如此重视,当然也很高兴了,当下就把襄阳之行一五一十的说了出来,就连自己和水镜山庄发生的争论也直言不讳的讲了出来。
石广元日夜兼程的感到襄阳,却刚好是过完年的时节。
此时荆州的主要官员肯定还在自己家待着,石广元也没有急着去见刘表,而是到了好友水镜先生司马徽的的水镜山庄拜访。一是看望一下旧友,谈谈别后事宜,二是想探寻一下刘表和他的大臣们的底细,便于在谈判时掌握主动。
司马徽的水镜书院在王奇的资金支持下,很快就成为了襄阳的第一大书院,襄阳的豪门富户纷纷将自的子弟送到书院中就读。到了现在,水镜书院在襄阳已经有了举足轻重的地位。
石广元很快就从司马徽众人口中了解到了荆州众官员的情况,而司马徽等人也从石广元口中得知了王奇的一些事情。
对于王奇的才能,司马徽众人已经是自愧不如了。对王奇提出的自由主义言论也颇为赞同,到是那个君主立宪,书院的众人研究了好几年,都没法达成共识。黄承彦和庞德公对这个东西颇为感兴趣,觉得是一个开创性之举,若真能实施,则是国家之大幸;而司马徽,崔州平,孟公威众人,则认为君不君,臣不臣,乱天下则必此也。
当听到石广元也是赞成此限制王权时,众人各有反映,庞德公是认为找到了知音,司马徽则认为石广元毒害已深,甚至劝他就留在书院,不要回豫州。至于黄承彦,王奇是他的未来女婿,当然不好多作评价了,只是暗中表示支持石广元。反正几人都是君子之交,不可能轻易翻脸。
到是在和刘表商谈时遇上了一点小麻烦。
对于和王奇结盟一事,刘表本人还是非常重视的,不但亲自接见了石广元,还特地派了蒯良蒯越两位大臣和石广元商量结盟事宜。又委派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