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唐朝历史上的黄金时代:贞观之治-第1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武帝非常高兴,令左右号禹曰邓将军。并常常把邓禹留在身边,同他商议安定天下的大计。而邓禹以他的才华和识见,在光武帝的兴复大业中出谋划策、领兵征战,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李世民把房玄龄称许为光武帝身边的邓禹,是对房玄龄极高的肯定。

秦王府里的高参(2)

而房玄龄也的确不负李世民的称许。他在秦府十年,撰写公文,从不打草稿,或在马上即时而作,而且文字优美顺畅,道理明晰清楚。连高祖都称赞道:“此人又机智又有才华,难怪世民对他委以重任。每次为我儿上书陈事,虽在千里之外,都像当面对谈一样。”玄龄之所以拥有这种令高祖惊叹的能力,不仅仅是因为他聪明、有才华,更是由于他对李世民十分了解,所以才能准确地表达出世民的想法。正是这种了解使房玄龄成为了李世民不可或缺的左右手。
房玄龄更没有辜负李世民的信任,他很快为李世民找到了另外一个重要的帮手,也为自己找到了一个好搭档,那人就是杜如晦。
杜如晦,字克明,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南)人。此人也是少年时就天资不俗,好学文史。巧的是同样为称赞房玄龄的高孝基所赏识,称之为“栋梁之才”。看来这个高先生的知人之名倒是不虚,房杜二人也是真的有缘。大业年间,杜如晦任滏阳(今河北磁县)尉,但不久就弃官归去。直至李渊的大军攻占长安,房玄龄随之入关,才发现了杜如晦,并一眼看出他有非凡之才,于是引为秦王府兵曹参军。
当时秦王府中汇集了天下许多英才。高祖出于各种考虑,将其中的一些人外调任职,杜如晦被任命为陕州(今河南三门峡附近)总管府长史。房玄龄听说了十分着急,他通过与杜如晦的进一步接触,了解到此人是个奇才,这样一个人才怎么可以调走。
刚巧世民看到这么多人才流失,向房玄龄表示担忧之情:“玄龄,你看府中许多僚属都被调走了。我真是不忍他们离开啊。”
于是房玄龄趁机说:“其他人都没有什么好可惜的,但杜如晦有辅佐帝王的才干。殿下要是做一个守成的藩王,用不用他无所谓,若要想经营天下,万万要留住他呀!”
李世民听后大惊,道:“卿要是不说,我差点失去这个人才了啊。”遂奏请将杜如晦留在了身边。这一举动成就了三个人和一个辉煌的时代。
房玄龄看重杜如晦,因为他身上有一种品质,就是遇事能够勇敢决断,并且判断正确。这可以和他本人相辅相成。杜如晦也确实表现出了他的特长与才干。在以后的戎马岁月中,他与房玄龄一起跟随李世民,征伐薛仁果、刘武周、王世充、窦建德,参与军国大事,不仅分析透彻,而且决断准确,深为当时的同僚佩服。
武德四年(621),天策上将府建,杜如晦为十八学士之首,李世民亲令褚亮写赞词:“建平文雅,休有烈光。怀忠履义,身立名扬。”可见李世民对他的赏识。
房杜二人当然明白李世民对他们的重视,两人也是竭尽所能,辅佐世民。
即使是在要将性命赌上的玄武门政变中,房玄龄和杜如晦也没有退缩和犹豫。

玄武门事变中的首席功臣(2)

直到建成与元吉决定动手,消息传到世民那里,大家才感到事情已经十万火急了。李世民马上命长孙无忌去找房玄龄、杜如晦来府中商议,决定最后的行动方案。
可李世民等来的却是长孙无忌一人而已。
“怎么不见玄龄和如晦?”李世民焦急地问长孙。
“他二人说皇上有旨,不令他们再听命于殿下。现在如果来府,被人发现,必定降罪,故不敢前来。”
李世民听了,有片刻沉吟,随即大怒。取下配刀,对身旁的尉迟敬德说:“此二人难道要背叛我?公可带刀前往,如果两人没有来意,便取他们首级来见。”
“我也同往。”长孙无忌马上说。
在路上,尉迟很是不解,“怎么房、杜二人竟会迟疑不来?他们对大王最是忠心的。”
长孙无忌嘿嘿一笑,道:“这不过是我等想出来的办法,看看殿下是不是真正决心已定,里面也有些激将的意思。他二人自然不会背叛殿下。”
“还是你们这些读书人点子多。我还以为大王早就下定决心了。”
“当年三国时期的孙权,面对众人砍下桌子一角,宣布要联刘抗曹,不也显得很决绝?其实心里也还悬着,直到鲁肃、周瑜之后又劝说了一番,他才坚定下来。咱们殿下也有些相似啊。”长孙无忌解释道。
尉迟敬德点了点头,说到谋略,他还真佩服这些人。
两人见到房、杜,尉迟敬德马上就说:“大王心意已定,赶快回府吧,谋划的事离不开二位啊。”
“我路上已经告诉尉迟公了。”长孙随即解释。
“是啊,大王还不明就里呢。让我取你们首级回去。看,刀就在此。”敬德说罢亮了出来。
“殿下一定很快就回过神来的,知道咱们是激他。”房玄龄笑道。
“还是赶快走吧,路上再谈。”杜如晦拿过两件道士服,与玄龄穿上,他们可不能让人认出。
尉迟敬德忽然说:“慢,我等不可一同进府,容易引起别人的注意。现在可是非常时刻。尔等三人先往,我从另一条路走,府中会合。”
“尉迟公也是粗中有细之人。就这样办。”长孙说完,与房杜先行了。
当日,在秦府之中,大计定下。
玄武门事变一举成功,李世民夺得了太子之位,并很快即位,当上了一国之君。贞观元年(627),李世民召集群臣,要面定他们各自的功勋。
朝堂之中,太宗端坐在上,群臣均侍立于下。太宗满意地看着他的臣子们,然后示意旁边的宣旨官宣旨。
“房玄龄、杜如晦、长孙无忌、尉迟敬德、侯君集五人功劳第一。房玄龄封为邢国公(后徙梁国公),赐实封一千三百户;杜如晦封为蔡国公(死后徒莱国公),赐实封一千三百户;……”
念毕,太宗看看大家,说道:“朕封赏诸位爱卿,恐怕会有考虑不周全的地方。卿等可以各自发表意见,对此结果可是满意啊?”
淮安王李神通站出来说:“陛下,当初义兵一起,臣就率军赶来支援。可现在房玄龄、杜如晦这些刀笔之吏却功劳最大,臣很是不服气,他们怎么能居功第一呢。”
太宗听完,答曰:“义军初起之时,很多人都有心归附。叔父虽然率兵前来,但并没有亲自参战。后来叔父率军出征山东,窦建德南下进攻,尔全军覆没。刘黑闼再叛,尔又望风而逃。今日论功行赏,房玄龄、杜如晦等有筹谋帷幄、安定社稷之功。就如同汉代的萧何,虽然没有战马上的功劳,却是国家的功臣。叔父是朕至亲之人,但是却不能因为个人私情就乱赏嘛。不然如何能让大家都心服呢。”一席话说得李神通哑口无言。
将军丘师利听罢,站出来说道:“起初大家都有些不服,但现在看到陛下秉公行赏,连亲人都不偏袒,我等也都心服口服了。”
太宗笑着点点头,朝堂上又恢复了其乐融融的气氛。
房玄龄、杜如晦受到太宗如此嘉奖,可见二人在玄武门事件中确实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所以,历来都认为房、杜之所以被任命为宰相并获得美名,是由于他们有夺嫡之功。

玄武门事变中的首席功臣(3)

然而,虽然帮助太宗夺嫡是很大的功劳,但也只能作为房杜登上相位的条件,不能成为他们留下良相美名的原因。实际上,房杜两人都有王佐之才,堪当大任,早在太宗即位之前就表现了出来。而经过开国战争、宫廷政变,二人在政治上也更加成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有能力辅佐王业,任相既因功但更是因才。
而房杜的得名给人的印象似乎是来自夺嫡之功,因为史书上对他们在国家建设方面的具体谋议记载甚少,找不到二人过多的事迹。
唐朝史家柳芳和北宋的欧阳修、司马光都注意到了这个现象,但他们认为这是房杜有让人之德。即如《新唐书》引用柳芳所言:“帝定祸乱,而房、杜不言功;王、魏善谏,而房、杜让其直;英、卫善兵,而房、杜济以文。持众美效之君。是后,新进更用事,玄龄身处要地,不吝权,善始以终,此其成令名者。”就是说,在夺嫡问题上房杜功劳很大却不居功自傲;在直言进谏上他们甘于在魏徵、王之后;在带兵打仗上他们辅助李靖、李世两位大将;在新人出现后,他们不专权,给别人更多的机会。总是为大局为集体利益着想,因此他们的个人事迹才不显,也因此他们才获得了这么高的荣誉。这种说法并不是没有道理。房杜二人确实为国家选拔了一批人才,特别是房玄龄知人善任,又能容人。可这种说法还是忽略了他们在贞观朝的政策制定、政务处理上的作用。
房杜最终成为公认的本朝贤相,确是因为在贞观时期的政权建设方面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为国家选贤才(1)

要真正了解房杜二人有什么贡献,还需要从他们担任的职务说起。
太宗即位后,就任命房玄龄为中书令,杜如晦为兵部尚书。
贞观二年(628),杜如晦除本官外又兼任侍中及吏部尚书,仍总管东宫兵马。
贞观三年(629),房玄龄为尚书左仆射,监修国史;杜如晦为尚书右仆射,仍知选事。
其中中书令、侍中、尚书左、右仆射均为宰相之职。宰相由两部分人组成,一为三省长官,二是以他官加“参预朝政”、“参知政事”、“同中书门下三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等头衔,由皇上指定为知政事官,到政事堂议事,参与国家大事的谋划。
本朝沿袭隋朝的三省六部制,中央有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三省以及尚书省统领的吏、户、礼、兵、刑、工六部。中书令是中书省的长官,中书省的主要职责是为皇帝出谋,帮助皇帝起草诏令。侍中则是门下省的长官,门下省是协助皇帝处理和决定国家大政的机构。中书省起草的诏令、尚书省拟制的奏抄(对政事初步批复的公文)都要经过门下省审核。尚书省是最高行政机关,负责执行各项命令;其长官本是尚书令,但因为尚书省长官既参与决策,又主持政务实施,权力较大,并且尚书令的官品也在中书令、侍中之上,不利于三省的分权制衡,所以李世民即位之后,就不再设尚书令,而以原来的副长官左右仆射为实际长官,从而改变了隋朝以前行政运作中心在尚书省的局面。因此左右仆射也是本朝的宰相。
宰相们上午在政事堂议事,下午回本衙办公。政事堂是宰相议事之所,初设于门下省。凡是军国大事和五品以上官员的任免,均需经由政事堂会议议决,奏请皇上批准。可以说政事堂会议是协助皇帝统治全国的最高决策机构。
房杜二人作为宰相,当然参与政事堂会议,商量各类军国大事。他们协助太宗完成了许多重大的工作。
贞观初年,正是国家事务最纷繁复杂的阶段。不仅大政方针需要确定,许多具体的政策也要不断完善。魏徵虽然为太宗提出了治国的基本方针,但在国家政务的处理上,房、杜还是最重要的人物。太宗也把很多具体的工作交给他们去完成。
贞观元年(627),太宗刚刚即位。一日下朝之后,他将房玄龄召到便殿。
“玄龄,你最会识人,原来在府中就为朕选出不少人才。现在朕要差你去做一事。”
“请陛下吩咐。”
“朕近日读书,多见古人遗训,谓官在得人,不在员多。此言甚有道理。朝廷官员关键在于量才授职,而不在于人多。如果用的人合适,人员少也能办理各项事务;如果用的人不合适,再多也像在地上画饼,能看不能吃。目前国家机构臃肿,人员编制太多。应当并省官员,随才授任。这样国家方能治理好啊。”
房玄龄答道:“陛下说的很对啊。国家草创时,制度还不完善,不仅大量任命官员,而且授官手续还十分简单。这样势必会造成官员良莠不齐。臣觉得不仅要并省官员,还要通过具体规定对他们进行严格的管理才是。”
太宗赞赏说:“卿言之有理。这事就交给你去办吧。”
“臣一定尽力。”房玄龄知道这件事情并不容易。
回到府第,杜如晦已经等候多时了。
“有大任务了吧?”杜如晦一见房玄龄的神情,就猜到几分。
“并省官员,唉!人事调整,最是难办。你也知道目前的情况。裁汰冗官已经是很棘手的问题了,还一定会涉及到太原功臣和秦府旧人,阻力可想而知啊。”
“陛下决心很大,只要于国家有利,定会获得支持的。我看你可以大胆放手去干。”杜如晦也明白其中的困难,但他还是充满了希望。
“为人臣子,自当尽力。”房玄龄轻轻但是坚定地说。
事情的进行并不顺利,如房玄龄所料,各种力量在阻碍着他。不过太宗的意见最为重要,房玄龄想明确地知道这位初登皇位的天子到底有什么意见。他去面见太宗。

为国家选贤才(2)

“玄龄,朕吩咐卿的事情办得怎么样了?”
“回陛下,臣正在进行。原来秦府中许多旧人,因为没有得到一官半职,所以有很多怨言。他们纷纷议论,说那些前东宫和齐府的人都任官了,自己怎么反被排斥在外。”
太宗听了,便问房玄龄:“卿看此事如何处理?”
房玄龄心有所想,却答:“但听陛下吩咐。”
“人君当以天下为公,而不能为己之私产。古者治国,皆明此理。如今朕与卿等衣食皆出于百姓,怎能不为百姓着想?选贤才正是为了安百姓,为百姓谋福利。所以应当问的只有才能是否胜任,而不是新人旧人。并非朕不念旧情,可是如果单以私情为标准衡量,不问才学,岂是至公之道?”
一席话铿锵有力,字字珠玑。
言罢太宗看着房玄龄。房玄龄也看着太宗,心中无限欣慰。他原来担心玄武门的阴影会影响这位自信的少年,会令李世民缺少包容和公正,不能走上治国的正常轨道。现在来看,这已不成问题。
想及此处,房玄龄拜倒,长长说了一句:“臣明白陛下的意思了。”很久未起。
太宗上前拉起房玄龄,“任务很重,卿要多多费心。”
君臣二人都微微一笑。
最后房玄龄等人定京官文武共643人,裁汰了一批官员,大大精简了中央机构,提高了办事效率。
同时,房玄龄还编写了《唐律·职制》,对各种官员的违法乱纪现象作出了法律上的制约。比如,规定指出:诸官都有法定的员数。如果主管人置员过限或者不应置而置,多置一人杖一百,多三人罪再加一等,多十人徒二年。这样就有效防止了人员超编。同时,律文中还对官员贻误公事、办公出错等现象规定了惩罚的条款。而正是因为这些制度和法律的严格实施,贞观初年才出现了政治清明的局面。
值得注意的是,太宗与魏徵同样也讨论过选任官员的问题。
当太宗提出要为官择人,不可滥进之后,魏徵则说:“知人之事,自古为难。想得到英才,必须认真察访他的言行。如果知道此人品行端正,那即使他办事能力不足,也不会有什么大害。但如果误用品行不好的恶人,危害可就大了。在乱世,用人只求他有才,可以不管品行;但是现在太平之世,就一定要才德兼备才行。”
魏徵提出的是一个用人原则的问题,但他并没有说具体怎么操作。而房玄龄则是制度的具体制定者和落实人。魏徵与房、杜的不同由此鲜明地表现了出来。
确定了官员的人数,规定了每个职务的责任,还只是第一步。如果要真正做到“官在得人”这一原则,还要选择合适的人来担任不同的官职。
贞观三年(629),太宗对分别担任左、右仆射的房玄龄、杜如晦说:“公为仆射,当广求贤人,随才授任,此宰相之职也。”由此可知,为国选才,也是房杜二人宰相工作的一部分。
唐朝官员的选授,五品以上高级官员和六品以下中低级官员在方法和程序上是不同的。五品以上官的选授不经过考试,是由宰相提名后,皇帝批准的。六品以下官的选授要通过考试,由尚书省吏部和兵部主持铨选。
房、杜作为宰相,自然要承担高级官吏的选授工作。并且杜如晦还兼任吏部尚书,负责中下级文官的任免。可见,房玄龄与杜如晦一直都在做着荐举人才选任官员的工作。
房玄龄本来就很善于发现人才,这在早年就表现了出来。所以太宗一贯很重视他在这方面的意见。
贞观二十一年(647),太宗到翠微宫暂住,玄龄当时在京城留守,没有同去。太宗任命了司农卿李纬为户部尚书,不过又想听听房玄龄的意见。正好有人从京师来,太宗就问他:“房玄龄听说李纬拜尚书有什么意见吗?”
来人回答说:“房大人只是说李纬的胡须长得很好看,就没说别的了。”
太宗听后,若有所悟地点了点头,知道玄龄并不是很赞同,马上改授李纬为洛州刺史,不让他当户部尚书了。可见房玄龄的意见对太宗是多么重要。

为国家选贤才(3)

所以《资治通鉴》称赞他“明达吏事,辅以文学,夙夜尽心,惟恐一物失所;用法宽平,闻人有善,若己有之,不以求备取人,不以己长格物。与杜如晦引拔士类,常如不及。”

为子孙立法度(2)

结合制度背景仔细分析太宗的人事安排,就能够发现太宗对房杜二人是多么了解,他用人是多么高明。如上所述,中书省主要职责是出谋划策,正可以发挥房玄龄善谋的特点;而门下省负责国家大政的决定审核,与杜如晦能断的性格吻合,“房谋杜断”在这种体制下可以充分展现出来。太宗的这种布局,使贞观初年许多政策的制定及完善可以最大程度地顺利实现,为贞观之治局面的形成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贞观三年(629),房杜分任左右仆射,太宗对他们说:“两位爱卿担任仆射,要多为朕访求贤才。听说你们每日要处理各种公文上百件,这样哪有时间去选拔人才呢?自今以后啊,小的工作都交给下面的人去干,大事你们再过问,多抽时间为朕挑选国家栋梁才是。”一番话点出了房杜的关键任务和国家对人才的需要,指导了他们的工作方向。
另外,太宗还对房杜给予了充分的信任。
贞观三年,监察御史陈师合上了一篇《拔士论》,文中指出一个人不可以担任数个职务,暗中其实是讽喻杜如晦等任职太多。太宗看了说:“玄龄、如晦不是因为有功才受到重用的,而是他们的才干确实可以助朕治理天下,师合难道想以此文来离间我们君臣吗?”下令将陈师合发配到岭南去。
贞观十八年(644),太宗亲征辽东,命玄龄留守京城,处理日常政务。并准许玄龄不用奏请批准,就可以直接拿主意,处理各种军国大事。在这期间,正好有人上访,声称要秘密告发一个人。
玄龄接见了他,问:“你声称要告发一人,那人是谁?”
回答说:“就是你房大人。”
房玄龄看着此人,想了一会儿,径直走出屋去,吩咐侍从:“派人将他送到皇上那里。”言罢便拂袖而去。
却说太宗听说留守房玄龄送来一个告密人,眉头一皱,很不高兴。一边命人持长刀站在旁边,一边叫那人进来。
“你想告发的人是谁?”太宗盯着他,问道。
“回皇上,是房玄龄。”
“果然是这样。”太宗自言自语,然后回头对持刀的侍卫:“拉出去腰斩。”
“陛下,还没有听草民要告什么啊,陛下饶命啊!”告密者脸色大变,连声求饶。
太宗也不理他,挥一挥手,让人将他拖了出去。
几日之后,玄龄收到太宗的来信,责怪他如此不自信,称“再有这样的人,你该怎么处理就怎么处理,不要因为与自己有关就有所顾忌。”
太宗对房杜的信任由此可见一斑。这种信任是建立在充分了解的基础上的,也是太宗自信的一种表现。君臣都如此优秀,也难怪后世常称贞观时期是君明臣贤了。
而更难得的是房杜二人同为英才,但都没有“既生瑜,何生亮”的感叹,能够精诚合作,互补长短,共助圣君。房玄龄知道杜如晦能够决断大事,而杜如晦则明白房玄龄善于提出好计谋,双方都明白只有两人相辅相成,方能建立奇功。
贞观三年(629),太宗与群臣谋事。大家意见不一致,事情怎么办,迟迟没有决定。太宗一时也拿不定主意,看看下面的人,说:“怎么杜如晦不在啊?他这个人最会拍板。快去召他来见朕。”
旁边的侍从得令,马上去请杜大人。一会儿工夫,人来了。
“参见陛下。”杜如晦一进来就拜。
“不用多礼了,杜卿家。正有一事不决,朕想听听你的意见。”
于是众人又将各自的意见说了一遍。杜如晦听罢,沉思片刻,说:“臣以为采用房大人的意见最为合适。其他办法都有不周全之处。”
太宗表示赞同,立即差人按房玄龄的意见去处理。
隔了几日,事情圆满解决了,太宗很是高兴。对着房、杜还有群臣说:“人言房谋杜断,果然不虚啊。”
的确,在国家政务的决策过程中,需要善于献策的谋略者,也需要当机立断的拍板人,房杜二人正是各当其任。两人这种相知基础上的合作,发挥了各自的才能,建立起了良好的工作气氛和人事环境,保证了政务处理的准确与高效。他们的合作成就了自己,也成就了对方,既是贞观之治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