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唐朝历史上的黄金时代:贞观之治-第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当天下午,李世民带了一些随从在外打猎。行至密林深处的时候,却遭到王世充一伙的伏击。李世民身边的人本就不多,又没有准备,一下就乱了手脚,纷纷被对方打落马下。王世充手下的单雄信提枪就要来刺李世民,眼看伤了世民性命。在这千钧一发的关头,尉迟敬德大喝一声,冲杀过来,犹如猛虎下山,一枪将单雄信刺落马下,然后保护李世民突出重围。之后更是率众去攻打王世充,与之大战数个回合,将对方击溃,并俘虏了一员大将。
归来营中,李世民望着尉迟敬德,感叹地说:“刚才众人还说你会叛变,我没有相信,力排众议,将公保了下来,真是天意!哎呀!我今天是虚惊一场,尉迟公真是勇猛无敌的忠义之士啊!”说罢,用力拍了拍敬德的肩膀,并下令重重有赏。
从此之后,尉迟敬德一直追随在李世民身边,几次在危急时刻救了李世民的性命,更立下了赫赫战功。而李世民也十分器重敬德,将他列为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中武将之首。
成功的经验使李世民十分看重这批山东豪杰的力量,而失败的教训更是让他记忆深刻。
武德四年(621),李世民自虎牢(今河南荥阳)渡河,一举击溃窦建德。而正等待窦建德救援的王世充也不得不被迫投降,献出东都洛阳。唐朝得以平定最大的两个对立力量,控制山东、河北,统一大业指日可待。
窦建德也属于山东豪杰的其中一支力量,在关东地区有很大的影响。但是与瓦岗军中走来的那一批山东豪杰相比,窦建德一方没有与关陇集团合作的背景,所以一直是李唐王朝的劲敌。当时窦建德虽然一战负于李世民,可是主要力量还在,之所以会投降,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当时暴隋已亡,人心思定,手下将士都不想再过打打杀杀的日子了。这种时候,如果唐廷能够采取恰当的政策,安抚山东一带,形势是可以很快稳定下来的。

山东豪杰:锋利的双刃剑(2)

但是唐朝在这一地区重建地方政权的时候,却走上了错误的道路。李渊当时派郑善果和崔民去安抚山东。而崔、卢、李、郑都是山东的高门士族,一来已经渐渐衰落,不了解山东的形势;二来在战争中受到山东豪杰的打击,对他们怀有深刻的仇恨,所以对窦建德集团的原有力量采取了残酷镇压的方式。这样一来,没有几天,窦建德的部下刘黑闼就重新起兵反叛了,山东又是大乱,各地纷纷起来响应。
刘黑闼是贝州漳南(今河北故城东)人,与窦建德同乡。史书记载,他天生就不安分,“无赖,嗜酒,好博弈,不治产业”。与窦建德很有交情,生活困难时得到过窦建德的帮助。隋末动乱中,加入到当地的一支造反的队伍中。后来归于李密。李密被王世充打败以后,刘黑闼被王世充留用为骑将。不久叛王世充,投奔窦建德。窦建德兵败被杀,唐朝严惩窦氏故将,引起窦氏遗存势力的愤慨、河北人民的不满。武德四年(621)七月,刘黑闼、高雅贤等窦氏故将统窦氏余众再起。这支再起的力量竟势如破竹,一路攻城略地。不到半年,就完全恢复了窦建德故地。原来归附了唐朝的隋末割据力量之一、兖州(今山东兖州)人徐圆朗,也在今山东南部和河南东部等地响应刘黑闼,叛唐而起。整个河北山东之地,再次陷入到农民造反的汪洋大海之中。
原来窦建德所统之兵,由隋末河北诸武装力量如孙安祖、高士达、张金称及魏刀儿等部众共同构成。这些兵士在山东群雄中,最为骁勇善战,而且大都为北朝以来民族融合过程中形成的胡化汉人或汉化胡人。他们在政治上自成系统,与唐朝代表的关陇贵族集团格格不入。窦建德被俘后,由于其本人及部下都难于为唐朝所用,所以大都被杀。刘黑闼的再起,与此有关。
武德五年(622)正月,刘黑闼在相州(今河南安阳)自称东汉王,改元天造。唐高祖派李世民、李元吉东来。李世民至获嘉(今河南获嘉),刘黑闼放弃相州,退保州(今河北邯郸东北)。在水一带,刘黑闼与李世民互有攻守,几次反复。
三月,刘黑闼又向唐军多次挑战,李世民坚壁不出,但暗中却派兵断绝刘黑闼的粮道。诚所谓用兵则粮草先行,粮草对于用兵至关重要。
相持六十多天,刘黑闼军粮缺乏,急于决战,于是袭击李世军营。李世民得报,带兵掩击袭兵。之后,刘黑闼率军南渡水与唐军决战。自午时战至日落,刘黑闼自感势不能支,竟弃军逃离战场,与范愿等二百骑逃奔突厥去了。李世民决水,水淹刘黑闼军。
但这一次,唐军只是单纯在军事上获得胜利,并没有真正解决河北问题。两个月之后,刘黑闼又回山东。仅仅四个月时间,刘黑闼又一次尽复故地。
几个月前的功劳灰飞烟灭。李世民正自忧闷,忽然得到消息:“太子建成请求出征刘黑闼。”
李世民皱眉,一种挫败感从心底升起。“太子请求出征?”李世民在厅中踱步。
“可是有心事?”一声温柔而关切的询问。
“太子请求出征!”李世民脱口而出。一回头,正迎着爱妃长孙氏善解人意的目光。
“我也刚得到消息。”长孙氏道。
“看来是真。太子主动请缨?”
“你的光环太重,给他压力。”
“他是太子,我是秦王,我何以会给他压力?”
长孙氏微笑:“我只是随便说。”
“对了!”李世民忽然道,“你是否听说,有另一个谶语,叫‘刘氏主吉’?”
“你怎么突然想起这个?”长孙氏神情有些紧张。毕竟是敏感的话题!
“我是说刘黑闼!日换星移太快。”
“不要乱想!”
李世民突然大笑:“我没乱想!”
“那就不要乱说。”
李世民笑得更厉害:“你何以紧张?刘黑闼!听名字也不是气候!纵然太子不顺,我会去增援,定让他下地狱!”

山东豪杰:锋利的双刃剑(3)

长孙氏醒悟过来,也跟着笑:“你何时信这些了?”
“我自然不信。我创造了多少奇迹,还信这些?是你紧张罢了。”
“好了好了!是我紧张!”长孙氏只得应他。
李世民朗然大笑。这一刻,他有一种意识:太子和他一样,皆是为大唐基业而战。但同时,他们又都为自己而战。
转眼年末,京城中呈现出新年将至的喜庆。李世民上朝之余,常到文学馆中,与诸学士讲论历史、谈论治道,也谈论时事。
就在这个时候,太子破敌顺利的消息传到京城。又过数十日,消息又说:“刘黑闼败走。”
李世民赶到文学馆。房玄龄等都在。
“各位大人,刘黑闼败走,可是听说?”
“是魏徵!太子采纳了魏徵的建议。”
“魏徵?建议太子请缨的魏徵?”
“正是。魏徵建议太子,改用宽大政策,释放俘虏,安抚众人。结果刘黑闼军心瓦解,不战而溃。”
“宽大政策。分解敌方。不战自溃!”李世民心中默念。
“呵,果然是我失策,才致刘黑闼东山再起!”李世民恍悟。多日心结,郁闷在胸,一朝解开,顿觉轻松。
在太子成功之时,想到自己在平定刘黑闼问题上的败笔,李世民感到些许失意。正月,月光犹寒,但寒月暖月,一样可人。刘黑闼败,大唐之幸。李世民对月释然。
“魏徵。魏徵。魏徵!”这一天,他反复念了这个名字好多遍。
李世民念叨着魏徵的同时,心里想着自己当时确实没有对山东一叛再叛的原因进行过深入分析。一来是因为他手下的将领虽然很多来自山东,与窦、刘同属山东豪杰,但都是瓦岗集团来的,与高鸡泊、豆子卤亢的窦、刘势力不是一个系统,且大多是武将出身,并不能清楚地为他分析当时山东的形势;二来李世民那时势力已经很大,高祖对他有了疑心,没有给他机会在山东久留,故而也没有时间去实地了解情况。
但是魏徵不同,他从瓦岗寨中走下来,对社会现实有着深刻的了解,又有丰富的理论素养和历史知识,可以说最了解山东的形势。
正是因为如此,当日世民平定刘黑闼时,李建成问魏徵:“山东的形势自此是不是就可以安定了呢?”魏徵就给了他否定的答案。
建成听了很是不解,满是疑惑地问:“卿何出此言啊?”
魏徵解释说:“隋末以来,天下动荡,英雄无不想成就一番霸业。当时流传着两种说法,一为李氏将兴,二为刘氏主吉。这李、刘可以说都是新君的候选人。所以刘黑闼一起,不免有许多人以为是应验了图谶的说法,归从于他。因此他的实力绝对不容小视,非一朝一夕就能解决之事。更重要的是,秦王打败刘黑闼之后,还是采用镇压的手段,杀伤太重。不仅叛乱的首领要砍头,就连他们的妻子儿女也难逃被抓的命运。虽然有赦免的诏令,但是俘获者还是被大批的杀戮,想投降都没有办法。在这种情况下,民众肯定还要再起来反抗的。”
李建成边听边点头,称赞道:“先生真是好眼光。看来也一定想好了安定山东之策吧。”
魏徵答曰:“正是。臣观今日之形势,山东必定再叛。太子可主动请缨,前去解决皇上的这一难题。采用分化的办法,招抚民众,只拿重要叛者,其余一律不问,则山东可定。详细计划,等到太子出发之时臣再相告。”
事实也正如魏徵所说,刘黑闼再叛。而李建成听从了魏徵的建议,请求安抚山东,终于解决了这次历时一年半的起义。
当李世民终于明白自己失败的原因后,在感叹魏徵的才华之余,更是第一次深刻体会到山东豪杰是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
如果说李世民信任尉迟敬德是因为二人脾气相投,都是豪情万丈;收编瓦岗英雄是因为形势发展使然,而不是刻意的寻求,那么在刘黑闼问题上的失败,却真正令李世民重视起山东豪杰这批人,开始明白他们对于自己到底有多大的帮助。所以在以后的岁月中,李世民十分注意利用和拉拢山东豪杰,让他们为自己服务。


叁 请君暂上凌烟阁

李靖归唐(1)

“太原的李渊打来了!快要打进来了!”长安城中的人们奔走相告。紧张和混乱笼罩了全城。
这是隋恭帝义宁元年(617)的十一月。
只有一座李府,在整个慌乱的长安城中显现出反常的安静。家丁、仆人皆按部就班。主人端坐大堂正中,一手拎着酒壶,狠命喝酒。
“夫君,你已经喝尽三壶,不可再喝。”姿容曼妙的女子走向饮酒人,纤纤玉手制止了他正送往嘴边的酒壶。
女子的眼睛漂亮而凌厉。男子的手悬在半空。最终,他屈服了,重重放下了酒壶。“浊酒千杯,饮不醉区区一李靖!”他怅然道。
饮酒人正是李靖。李靖本名药师,雍州三原(今陕西三原北)人。祖父名崇义,在西魏任殷州刺史、封永康公。父亲名诠,在隋朝任赵郡郡守。其舅韩擒虎,为大隋灭陈,乃是有隋一朝声名赫赫的将领。李靖姿貌瑰伟,少有文武才略,深为韩擒虎所赏识。
至于这位美丽的李夫人,有着一段美丽的故事。后来唐朝人都说,卫公的李夫人原是隋代宰相杨素府邸的侍女。早年李靖拜访杨素,杨素敛容起身,郑重与之交谈。李靖英气逼人,杨素大喜。其时杨素身边一美伎,手执红拂侍立,屡以双目打量李靖。李靖乃是铮铮的汉子,并不比那风流的纨绔子弟,对于红拂侍女的眼神,竟毫无觉察。是晚,李靖辞别杨府后,舍于旅店。夜半闻得敲门之声,遂前去开门,只见一红衣少女,大大方方对李靖道:“我是杨素身边执拂女,于风尘中见人太多,无有及君者。我愿如丝萝依乔木般嫁给你。”
少女美貌豪爽,亦是世间少有的奇女子。李靖怦然心动,遂携之奔太原。途遇一中等身材之虬髯客,放浪形骸,不拘小节,沿途鼎力相助,又以豪宅、婢仆相赠,飘然而去。
唐朝人都这么说,绘声绘色,就像讲述一个古老传说中的美丽神话。他们说虬髯客离去后,李靖便仕途顺利,先后任隋朝长安县功曹、驾部员外郎、马邑郡丞。其实人们也并不相信李靖的好运乃是来自虬髯客,但他们知道,他们景仰的卫公李靖,早在隋朝已经仕历丰富。他们也相信,美丽高雅的李夫人,多年来一直陪伴在卫公身边,岁月带走她少女的清纯稚嫩,却更添许多坚韧成熟的风姿。
李夫人道:“夫君半生英雄,从来不是以酒买醉之人。”
“李靖何尝是以酒买醉?只是此刻李渊大军气势汹汹向长安而来,李靖身为大隋的马邑郡丞,半生忠心为隋,如今在李渊大军面前却苦无回天之力。只愿以这最后的几壶酒,祭告我李靖对隋的忠心。”
李夫人看着李靖,他刚毅的面孔透露出难以觉察的忧伤以及面对天命无常的无奈。“如此说,夫君有心归附李渊?”李夫人谨慎问道。
“李靖本是武人。如今天下离析,李渊若真能拯万民于水火,李靖就归了他李渊,也算不负这一身才学。”
李靖长叹一声,深邃的双目望向门外的天空。曾经这一片澄澈天地,眼下却避不开争杀的烟尘。明日该是谁家天下?
“大人,大人,李渊大军进城了,正在安抚城民。”家丁匆匆跑来,报知李靖。
“安抚城民?”李靖面露欣慰,他没有看错李渊。只是长安城被攻破得太快了,李靖一时还未能适应这个事实。
“大事不好!大事不好!李渊正派人四处搜捕大人!”不一时,家丁又匆匆来报,神色慌张。
李夫人吃一惊,俊秀双目看向李靖:“是否躲避?”
李靖沉思片刻,从容道:“祸福由天,避之何益?”目光中难抑愤懑。
李靖抓起桌上酒壶,挥手摔向门口。
随着扯人心肺的碎裂声,迎来了李渊手下的武士。他们破门而入,不由分说绑缚了李靖。
李靖勇力,并非无力反抗。只是他不愿。他要看看李渊究竟是真英雄还是狭隘的庸夫。
李夫人乃是刚烈女子,丝毫不作女儿悲泣态,只是决然地对李靖道:“君若遇不测,妾必不生全!”

李靖归唐(3)

武德八年(625)八月,突厥寇太原。以李靖为河东地区行军总管,统江淮兵一万,与张瑾屯驻大谷。时诸路军战事皆不利,只有李靖保全了军队。九年四月,突厥莫贺咄设又寇边,李靖又西调为灵州道(治今甘肃灵武)行军总管,于灵州之硖石,打退了突厥颉利可汗。既而与突厥和亲,遂停兵。
战争至尾声了。硝烟已到消散之时。
李靖立于行军总管府的庭院。多年的疆场生涯使他本来英俊刚毅的脸变得更加黝黑而且刚硬,他的眼睛更加深邃,他的胡须浓密,没有飘逸只有豪气。这是真实的李靖。
李夫人站在他的旁边,她说:“这片土地该休息了。”她总是知道李靖在想什么。李靖少言,但李夫人常能读得懂他的神情、他的眼睛。
“只怕祸患又起宫墙。”李靖的担忧发自内心。
“夫君为大唐基业而战,素不参与他李家家事。”
“帝王家事即是大唐国事。李靖无心介入,却难臻盲聋。”
“太子仁厚,秦王英武。”李夫人道。
“以夫人看,哪个当国,于国家福多祸少?”
“秦王于夫君有恩?”
“秦王之恩,李靖自然在疆场上相报。”
李夫人笑而不答,遂进房去了。
剩李靖一人立于庭院。偶有风吹来,吹动他胡须。李靖又陷入沉思。他了解秦王安民治军的高妙,在才能和权力争逐的残酷之间,他无从选择。唯一能够确定的是,世界并不总是循着人的美好意愿来运行。
“长孙大人和杜大人来访!”李靖听报,从思绪中惊醒。未及更换官服,便径直向门口迎接。
“两位大人远道而来,李靖有失远迎!”李靖客气道。
三人见礼完毕,一起到厅里坐了。李夫人也出来待客。见长孙无忌和杜如晦神色庄重,李夫人知有要事相谈,遂命左右退下,自与他们寒暄几句,亦掩门出去。
李夫人在庭院里,与几个小侍女抚弄花草,心不在焉。大约一个时辰之后,两位客人告辞。李夫人忙洗了手,随李靖一起,送客人离去。
“宫门之内将生变。”李靖望着二人匆匆远去的背影,说道。
虽非丝毫不知情,李夫人仍不免吃一惊:“秦王派人来,是何用意?”
“我该向哪边?”李靖反问。
“夫君刀剑,乃是对敌不对内。”
“秦王想必亦只是来要一颗定心丸。李靖无意介入,秦王便可放心。”
李夫人抬眼看李靖。他眉头深锁。
几日之后,从长安传来消息。太子、齐王伏诛,秦王被立为新太子。李靖当时坐在树荫下与夫人走棋,只是沉默不语,走棋依旧。

李靖与唐太宗(1)

两个多月以后,新太子即位。明年,改元贞观。李靖接到诏书,他被拜为刑部尚书,并录前后功,赐实封四百户。贞观二年(628),李靖以本官检校中书令。贞观三年,转兵部尚书。
李靖奉命面圣。太宗道:“朕请卿来,卿可知为何事?”
“突厥!”李靖道。
“卿果然爽快,卿且为朕说突厥。”
李靖道:“武德年间,中原战乱。大漠之地,东自契丹、室韦,西尽吐谷浑、高昌诸国,皆惟突厥可汗马首是瞻。突厥控弦之士百万,而我可用于西北者,二十余万而已。再者,突厥兵众,皆骁勇善战。突厥骑兵,更是来去如风、锐不可挡。”
“如此说,突厥不可打?”太宗皱眉,显然对于李靖的低调言论不感痛快。
李靖道:“李靖之意,是要慎兵。我有明君贤相、谋臣勇将,此是我之长于突厥者。”
李靖知道,突厥,一定要打,迟早要打。突厥,这个以狼为象征的北方草原民族,其先为匈奴别支,族姓阿史那氏。北魏时,移居金山(今阿尔泰山),曾臣服于强极一时的柔然,被柔然役为冶铁的工奴。族名何以改为突厥,不甚清楚。一种说法是:远望金山状如兜鍪,而兜鍪俗称“突厥”,所以即以居地之名作了族名。其本族传说:阿史那氏乃是狼的后裔。大约狼曾是其祖先图腾崇拜的偶像,故而其大小营门皆树狼头纛,以示不忘本。
突厥在北方边境的嚣张,让大唐无一日敢懈怠军备。
太宗起身走下宝座,道:“朕请卿看一封奏疏。”
李靖双手接了,是代州都督张公谨的上疏。奏疏所言,乃是张公谨派人刺探得来的突厥内情。疏中写道,突厥可伐者有六:其一,颉利纵欲逞暴,诛忠良,任奸佞。其二,臣属于突厥的薛延陀等诸部皆叛。其三,突厥贵族内部不和,突利等人皆为颉利治罪,不能自保。其四,塞北遭到霜旱之灾,粮草匮乏。其五,颉利委任其他部族将领,而各族将领与其离心离德,大军一到,其内部必然生变。其六,中原人被颉利虏入漠北者甚多。听说他们啸聚山林,结寨自保,我大军出塞,必有响应。
李靖细读了,道:“皇上欲用兵,李靖请效力。”
太宗大喜,道:“得卿一语,朕意已决。”
九月,突厥酋帅俟斤(突厥官号)九人带三千人归唐。接着,拔野古、仆骨、同罗、奚等诸部酋长也一起率众来归。颉利可汗大怒,发兵入唐河西地区。十一月,突厥前锋至肃州(今甘肃酒泉)、甘州(今甘肃张掖),被唐守军击退。
李靖在家中,对内外之情,其实了如指掌。“出兵的时刻到了!”李靖对夫人说。
事情尽如李靖所料。次日,太宗召众将入朝,大堂之上,发出了出兵的命令:李靖为定襄道行军总管,出定襄(今山西定襄)讨伐突厥;以柴绍为金河道行军总管,出金河(今内蒙清水河)向西进发;任城王李道宗从灵州道(今宁夏灵武)西进;薛万彻为畅武道行军总管,从营州(今辽宁朝阳)跨燕山山脉向西挺进。李世为通汉道行军总管,出晋北的云中(今山西大同)向西北推进。五路大军共十余万人,皆由李靖节制。其中李靖与李世所部为中路军,其他三路为侧翼和后援。
太宗出动了大唐最得力的将领和最精锐的兵力。
十二月,戊辰,突厥突利可汗来归附。早在贞观二年(628)初,颉利与突利就已经对立。那时候,突利讨伐背叛突厥的部落失败,颉利对他大加责罚,突利心怀怨恨,叛颉利,并向唐朝求援。现在突利既然来归附,征服颉利的胜算又加一筹,不由得太宗不高兴。退朝后,太宗对侍臣说:“以前太上皇为了天下百姓,称臣于突厥,朕常痛心。现在突厥单于向我们拜伏,大概可以洗雪前耻了。”
贞观四年(630)正月,李靖研究过行军地图,心下道:“兵贵神速。”于是率领三千精锐骑兵,自马邑出发,马不停蹄,人不离鞍,直逼定襄。当“李”字帅旗出现在定襄城南的恶阳岭上时,颉利可汗大吃一惊,道:“唐兵若不是举国前来,李靖又岂敢孤军进逼?”

李靖与唐太宗(2)

尽在李靖的算盘之中。李靖派出的探兵回报:“突厥惊慌,人皆不安。”李靖点头,道:“退下!”
夜深人静,李靖大帐中,但见烛光摇曳。烛光下,李靖对他最信用的属下吩咐,如此如此,云云。不一时,该属下出了李靖大帐,直向突厥而去。李靖目送该属下远去,他的眼睛里面高深莫测。
次日,李靖下令三千壮勇:只管练兵休息,等待命令!
几日后,探兵报:颉利可汗心腹将领康苏密来降。
李靖道:“领来。”派去的人果然不负所托,顺利实现了离间计。李靖手捋胡须,他的坚毅面孔那样平静,其实内心喜悦,只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