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王道:中国历史上的帝王术-第1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赵匡胤首先废除了殿前都点检一职,这个帮他登上帝位的名词从此成为历史。下一个需要整顿的是禁军,因为他自己就是靠手握禁军大权而终成大事,其重要性已经显而易见。如果能把禁军的统帅权收在自己的手中,将是再保险不过。当时为赵匡胤统领禁军的是已经跟随他多年征战沙场的大将石守信,为了彻底消除危险,也为了以后不至看到兔死狗烹、鸟尽弓藏的悲剧发生,赵匡胤在详细思虑以后,决定和大将们摊牌,用和平的方式彻底解决此事。
就这样,历史上著名的“杯酒释兵权”的故事发生了。在赵匡胤许下的“良田美宅、歌儿舞女,显赫富贵、子孙安乐,两无猜忌,其乐融融”的诺言中,石守信、王审琦、高怀德等一班大将纷纷称病辞职,解除兵权,到地方上去做了有名无实的节度使,得到了重重的赏赐,也与赵匡胤结为儿女亲家,从此颐养天年。
综观中国历代帝王驾驭功臣的策略不外乎杀、养、用三种,或兼而有之。无论采取哪种策略,都是出于巩固君主专制统治的需要。但是,对功臣采取杀戮的策略,容易激化君臣矛盾,不利于社会稳定。与汉高祖刘邦和明太祖朱元璋建国之后大肆屠杀功臣不同,赵匡胤采取了对功臣养而不用的策略。对功臣采取养起来的政策比较稳妥,有利于调节君臣关系,赵匡胤用和平的做法,轻而易举地解决了让所有的开国君主都头疼的军权分配问题,避免了以后出现臣下功高镇主、难于驾驭,以及疑忌杀戮、终成大祸、动摇国家根基的可能性。与此同时,赵匡胤能够采用这种方式来解决问题,不与曾经共患难的功臣们勾心斗角,本身也反映出了他的一种仁慈和宽厚,最终得到了历史的认可与称赞,被传为千古佳话。
除了用“杯酒释兵权”的计策将军权收归手中之外,赵匡胤还颁布了一整套有特色的施政手段。他对文官、言官这些手无缚鸡之力的文人采取尊敬的态度,并且下令永远不杀士人、不杀言官。在立国之初,赵匡胤就在太庙庆殿的夹室内立下一块石碑,上面刻着三条誓约:
一、保全柴氏子孙,不得因有罪加刑;
二、不得杀士大夫和上书言事之人;
三、不加农田之赋。
赵匡胤严重警告后世子孙不得背弃上述誓言,否则即为不祥,必将遭受天谴。后来,当宋朝的新天子即位时,朝拜完太庙之后,必须跪着默诵誓词。按照规定,当时只能有一个不识字的内侍跟随着皇帝,其他人只能远远等候。因此,除了宋朝的历任皇帝,再没有人能够知道誓约的内容。公元1127年,靖康之变发生后,金国人为了搜罗战争赔款,将宋朝皇宫的宫门全部打开,人们这才看到了石碑的神秘容颜。据说这块石碑高七八尺,宽四尺多,作为大宋帝国的祖宗家法世世传承。正是在这些誓言的约束下,宋朝成了中国历史上最温和的朝代。
志在一统
对于武官以及带兵镇守一方的将军们,赵匡胤的措施是削夺权力、控制钱谷、收其精兵,用这些压制政策彻底改变了自唐末五代时期就兴起的方镇割据、武人当政、朝廷自危的局面,很快稳定了中央政权,提高了朝廷和皇帝的威望。在打好了中央的基础后,赵匡胤下一步的打算就是积聚力量,对外用兵,成就自己早已盘算多年的统一天下的大业。
面对当时混乱的政治格局,赵匡胤根据自己的实力,制立了“先南后北、先易后难”的平定策略。这一策略的制定,是以血的经验为代价的。早在后周太祖的时代,就曾经集聚力量对北汉发动战争,希望能够消灭北汉政权,从此南下时就可以不再有来自背后的威胁,但一直以来都没有成功。到了周世宗柴荣统治时期,也不止一次试图消灭这一心腹大患,但却严重受挫,而且收效甚微,周世宗也死在了北征的征途上。
北汉是辽朝的附庸,两者加起来势力较强。先从强处下手,好处是在北方取得胜利后,南方的弱小国家可兵不刃血地传檄而定。但问题关键在于,以当时宋与汉、辽的力量对比看,宋不占有绝对优势。北汉尽管只有12州之地,但兵精粮足,城坚地险。它臣服于辽,是辽的必救之国。而当时辽朝是个幅员辽阔的强大王朝,在夺取了燕云十六州这块农业经济发达地区后,物质基础进一步增强,仅东京道的谷仓即储有二三十万石。辽朝以骑兵为主的军队,更是相当有战斗力的。如果宋朝首先出兵向北,一旦久攻不克,就会遇到后勤困难。在这种情况下,赵匡胤决定“先南后北”,先吞并富裕的江南,获得充分的人力物力财力资源后,再挥兵向北,消灭北汉,收复辽朝占领的燕云十六州。北汉实际控制的地区在山西,都城在太原府,只控制着十个州,虽然割据的范围不大,但由于在京畿附近,而且长期以来一直与北方强族契丹相勾结,契丹把他们当成深入中原的触角,他们把契丹作为强大的军事后盾,唇齿相依,牵一发而动全身,凭着当时后周和北宋的实力还很难对付。
在吸收了前人的经验和教训,经过深思熟虑以后,赵匡胤认为以眼前的局势,大宋想要消灭北汉固然不容易,但以北汉的小小地盘,想要吞并大宋也不太可能,即使是援助他们的契丹倾巢出动,北宋也不可能迅速灭亡。他觉得当务之急是趁双方势均力敌,僵持不下的时候,先搁置起北征北汉的计划,迅速扩大自己的实力,于是南方就成了首当其冲的蚕食目标。然而令赵匡胤本人也始料不及的是,这一搁置下来以后,平定北汉的目标当他在世时就再也没有机会实现了。
赵匡胤确立“先南后北”的战略后,鉴于五代以来,藩镇节度使的权力膨胀,经常酿成祸乱的教训和进行统一战争的需要,开始进行以“强干弱枝”为目标的军制改革,加强中央禁卫部队,削弱地方军力。为此,赵匡胤规定了“更戍法”,使军队每年轮换戍边,割裂军队官兵建制关系;用“杯酒释兵权”,许以长远保持富贵的办法,迫使禁军高级将领和地方节度使交出兵权;并把带兵、调兵、用兵的权力分开,防止军队被有野心的将领所利用。“制其钱谷”,是这次军制改革的重要内容。赵匡胤认为,唐中叶以来,藩镇跋扈的重要原因是他们掌握了财政大权,有经济凭藉。为了消除积弊,宋廷规定,各州除必要经费外,所有金帛一律上缴朝廷,并于961年在各路设置了平时负责将各州县的财赋运输到中央,战时负责粮秣物资转运的官员——转运使。这样,赵匡胤不仅将全部军权和财权集中到了中央手里,防止了割据局面的再现,也为统一战争奠定了后勤基础。
对于南方后蜀、南汉、南唐的几个政权,赵匡胤也有自己的想法。基本政策都是远交近攻的围歼方法,最终目标是一统南北。后蜀国君孟昶奢华糜费,连马桶都是七彩宝石镶嵌的,又任命了一个宠幸的年轻人掌管军政大权,这个人不过二十岁出头,读了几本兵书后就胸怀大志,自比诸葛孔明,要完成孔明六出祁山没能完成的事业,没想到碰上赵匡胤后,仅仅六十六天就亡了国。
都城在广州的南汉国君刘鋹也一味追逐醉生梦死的生活,小小的一个岭南王国,宦官居然就有七千多人,宫中美女上万名,最受国主宠爱的是一位来自波斯国的女子,由于皮肤稍黑,所以得了个名字叫作“媚猪”。她有一个奇特的嗜好,住的宫殿必须用产自五百尺深海底的珍珠装饰。为了满足这位来自异国的高品位的皇妃,南汉国民葬身海底者不计其数。赵匡胤听说了这些事后,当即连说了几遍“我要拯救这一方的百姓,我要拯救这一方的百姓!”随后决定灭掉南汉。
引衣容直宋史纪:寇准为枢密直学士,尝奏事殿中,语不合,太宗怒起。准辄引帝衣,请复坐,事决乃退。太宗嘉之曰:朕得寇准,犹文皇之得魏征也。
这位南汉国君的结局也极有戏剧性。他准备了几十艘大海船,停在珠江口,委托自己最信任的一个大宦官乐范负责把金银细软和“媚猪”等美女统统装上船,时刻准备逃跑。结果等到兵败如山倒,他真的跑到海边准备走时,才发现乐范已经带着全体海船走得无影无踪。据说这位不幸的国君得知这个消息后几乎昏厥,最后只得万分惆怅地投降了赵匡胤。
南方几个相对较大的政权中,数南唐最为富裕、国力最强,然而,就在赵匡胤登基后不久,南唐的皇帝李璟就死了,新继位的后主李煜是一个只懂得诗词歌赋、风花雪月的文人,他的词写得很好,许多名篇千古流传,皇帝却做得很糟糕,胸无大志,寡智少勇,只想着怎样能够偏安江南。看到大宋的兴起,李煜自己也很心虚,却不知怎样自强保国,只是在赵匡胤登基之初,便赶紧与宋谈判,向宋称臣纳贡以求自安,只求宋能够以属国看待,保证南唐政权的存在。这时赵匡胤考虑到自己的计划,第一步应当是荆湖,然后是后蜀,之后是南汉,最后才是南唐。基于这样的计划,赵匡胤很乐意看到李煜自欺欺人的天真外交政策,于是一边收着南唐的贡品,一边加快了南侵的步伐。公元971年,南汉灭亡。此时的南方除了吴越等不足为患的小国之外,仅剩下了南唐。
事实上,到宋太祖开宝年间,所谓的南唐已经不复存在了。由于李煜只求偏安,同时也对当时的局势看得很清楚,认为南唐实力太弱,即使与大宋拼得个鱼死网破,也很难取胜,只会给当地的百姓带来祸殃,于是就主动向赵匡胤俯首称臣,去掉“唐”国号和君王的称号,只称“江南国主”,向大宋奉献各种名目的贡物,希望赵匡胤能够给他一席之地。
起初赵匡胤的兵力被别的政权牵制,所以暂时接受了李煜的请求。等到平定了后蜀、南汉等南方大部地区后,就坚决开始对南唐用兵。李煜对于赵匡胤的突然转变很是惊愕,竟然还执迷不悟地向赵匡胤请罪,请求赵匡胤退兵。这时赵匡胤一语惊醒梦中人:“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李煜这才真正明白了赵匡胤的打算和自己的命运。
于是赵匡胤诏命李煜进京共同参阅“牺牲”之礼,其实是让李煜自己投降进京。他还威胁李煜说,如果他不尽早进京朝拜,自己就要大举出兵讨伐了。李煜十分生气,终于鼓起勇气,借口有病拒绝进京,赵匡胤果然派出大军讨伐,李煜这才手忙脚乱地开始备战,可是已经太晚了。
第二年,大宋军队与南方的吴越联手会师江南,前后夹击攻打南唐。李煜一见大势已去,想要自杀却被手下拦住,只得开城投降,被赵匡胤封为“违命侯”。从此南唐灭亡,赵匡胤将南北合为一体,结束了五代十国政权更迭、南北分裂的状态,中国又显示出了统一的气象。
猝死之谜
但是赵匡胤并没有来得及完全统一中国。灭掉南唐之后,赵匡胤认为时机已经成熟,于是再一次北征,打算灭掉北汉,实现统一全国的愿望。公元976年八月,他以党进、潘美、杨光义为将,分兵三路北伐,沿途屡挫北汉军队。十月底,宋军已经攻到了北汉首都太原城北,眼见北汉可灭、霸业可成的时候,踌躇满志的赵匡胤却莫名其妙地猝死了。关于赵匡胤猝死的原因并没有留下太多记载,只是说他去世于万岁殿,时年五十岁。从此之后,赵匡胤的死因成了北宋开国的最大悬案。
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出现了著名的“斧声烛影”传说。据说当天晚上星斗灿烂,赵匡胤本来心情不错,但突然间阴风四起,雪雹骤降,于是他找来弟弟赵光义一起喝酒,随侍的人都在外等候。饮宴结束后,大雪已经积了几寸,人们远远望去,只见烛影下闪烁的身影。又听到赵匡胤用斧戳雪的声音,随后他解衣安寝,鼻息如雷。到五更时分突然没了声响,原来他已经悄然去世了。
还有一种说法,说是赵光义对赵匡胤的妃子花蕊夫人垂涎已久,一天半夜,他趁赵匡胤病中昏睡不醒时调戏花蕊夫人,惊醒了赵匡胤。赵匡胤盛怒之下顺手抄起床边的玉斧砍赵光义,但力不从心,反而被赵光义杀死。
又有人说,赵匡胤是被赵光义下毒杀害的。因为在赵匡胤创业之初,赵光义就一直是他的得力助手。从陈桥兵变到平定江南,他立下了汗马功劳,自然而然地认为在赵匡胤死后,皇位应该由自己来继承。但赵匡胤并没有要将皇位传给他的意思,却想传给自己的儿子德芳,于是赵光义就趁赵匡胤出兵北汉的时机,下毒将他杀害,夺取了皇位。
还有另一种说法,就是当赵匡胤在世时,已经按照母亲杜氏的吩咐,决定将皇位直接传给弟弟赵光义。他是一个孝子,将传位诏书封在匣内,密存于室,向众人说明以后要让赵光义继承皇位,到时开启密匣即可。这就是所谓的“金匮之盟”,也是赵光义“兄终弟及”的合法根据。按照这种说法,赵光义根本就没有必要为了篡位弑兄,赵匡胤应当是因病猝死的。
其实若从情理上来说,还是赵匡胤被鸠杀的可能性更高一些。首先赵匡胤去世时已经有了两个儿子,并且还有了皇孙,按照中原王朝自秦以来的皇位继承习惯,绝没有传弟不传子的理由。虽然赵光义功高,但赵氏族中功高者远不止他一人,而且赵匡胤去世时不过五十岁,之前还在指挥北征北汉的大事,如果说是猝死而又无正式记载,是很难让人相信的。“斧声烛影”故事中的疑点也很多,以赵光义这一外王的身份,赵匡胤是否愿意把他留在宫中过夜本身就是一个问题。而且传说中的“斧声”之斧,其实是一柄杖头饰有玉片的金权杖,这样的斧子很难奏出“斧声”,更难用来砍人。将这些情况综合起来考虑,最大的可能性就是赵匡胤被打算篡位的赵光义鸠杀。
赵匡胤篡周自立,在位十七年,虽然在政策上重文抑武,但本人仍旧是以军功为主。他削平南方,对北几次用兵,转战南北,以恢复云十六州、重现汉唐盛世为己任,初步完成了统一大业,使得在经历了长期动乱之后的中原再现太平盛世的契机。与五代十国的动荡政局相比,赵匡胤所开创的宋代的政治生活中野蛮、蒙昧的因素在消减,理性、人道、文明的色彩在增多,政治运作的文明化、理性化的程度大大提高,从而对整个的两宋社会产生了积极的规范和影响。又因为他施政得当、心思缜密、待人宽厚,使得北宋没有继五代而为第六个短命的朝代,而且他确立了攘外必先安内的立国宗旨,将一个分裂的帝国重新聚拢起来,注重军事技术与财政组织两者之间的协作,使得北宋一朝虽然内敛,却也涌动着勃勃生机,在重文抑武、守内虚外的保守政策的指导之下,与周边张牙舞爪的铁骑强族对抗了三百多年。从这个角度出发,应该说赵匡胤是一个非常大气的政治家,这种大气建立在他对人情世故的敏锐直觉和对天下大势的极强洞察力上。因此他显示出一种恢弘大度的行为气质和上善若水的王者风范,这种气质也强烈地感染着他所开拓的帝国,使得宋朝体现出了空前绝后的温柔、和平、繁华与富足。中国历史也在经历了长时期的金戈铁马、血雨腥风之后,再度显现出雍容华贵、妩媚动人的万种风情。
结语
赵匡胤是一位优秀的职业军人,除了从少年时就已经接受到了良好训练以外,他还直接获益于郭威和柴荣两位英武有为的君主。在跟随君主南征北战的过程中,赵匡胤受到了着意的训练与提拔,当日后自立门户时,早年耳濡目染学来的经验令他受益匪浅。陈桥兵变中黄袍加身的一幕,显然来源于郭威的经验;而赵匡胤在战场上骁勇善战的表现,很大程度上也与柴荣树立的榜样力量有关。
人们时刻都会遇到可供借鉴和模仿的偶像,最简单直接的方法就是向自己的上司看齐。绝不要忽略别人的智慧,上司与同事们的经验最值得留心学习。因为他们所面临的问题,自己将来也可能会遇到;而他们解决问题的方式,往往也是在相似的情境中所能找到的最佳答案。做一位善于思考和学习的下属,会对日后的发展产生不可估量的效用,这就是赵匡胤的经历告诉人们的经验。
赵匡胤的职业精神也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出于对军纪的严格维护,他将自己的父亲拒于城门之外。不论他是出于真心还是仅仅做出一种姿态,这种举动终归是表明了执行者的坚定决心和无所畏惧、无所顾忌的勇气。自古以来,领导者要树立自己的威信,最简单有效的方法就是拿自己的亲友开刀。我们可以想见,当军士们发现连赵匡胤的父亲也无法在秩序前获得特权时,军营中将会形成怎样一种严明的整肃风气。
引言
与历史上许多成功的反抗者一样,完颜阿骨打和他所率领的军队面对着一个貌似强大、实则外强中干的对手。此时衰落的辽朝已经只剩下了一层貌似繁荣的外壳,而在这外壳下面,掩盖的只是一个摇摇欲坠的没落政权。
阿骨打从小就是一位神箭手,这让他获得了族人的尊敬,也培养了他的优越感和自尊意识。与此相伴而来的是浓重的叛逆和反抗情结,从头鱼宴上拒绝契丹皇帝的命令开始,他一步步积累着与辽朝为敌的经验。虚弱的辽朝没有及时制止他的尝试,当一次次反抗获得成功后,阿骨打下定了率领女真人独立的决心。在阿骨打极富感染力的动员演说和出色指挥下,起先缺乏自信的女真军队接连获胜,这提高了他们的信心和士气。当更多的胜利接踵而来时,女真人终于认识到自己的强劲和对方的虚弱,他们清醒地将目标由独立建国及时转向吞并辽朝,并迅速实现了这个在几年前还遥不可及的理想。
当人们提及那些以卓越的个人素质改变历史的英雄人物时,完颜阿骨打不应被遗忘。正是他率领着这个弱小的渔猎民族走出白山黑水,独立建国,并培养起一支强有力的军队。在他打下的事业基础上,他的族人用十年时间先后消灭了辽和北宋两个庞大的国家,彻底打破了这片土地上原有的政治格局,中国的历史因此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女真的觉醒
作为一个古老的民族,女真人一直生活在中国的东北地区,在黑龙江、松花江流域以及长白山麓一带渔猎生息,度过了很多世纪。他们在中国不同朝代的史籍中留下了不同的名字,比如商周时期的肃慎,汉代的挹娄,南北朝时的勿吉,以及隋唐的靺鞨。在辽朝灭渤海国之后,女真人南下到渤海故地,从此被纳入辽朝的控制之下。起初女真并不是一个整体,而是许多分散的部落,其中与辽朝关系密切、也相对较为发达的一部分被称作系籍女真,而居住在松花江、牡丹江流域的则被称为生女真。在与辽朝和渤海人的接触过程中,这些向来以渔猎为生的人们逐渐改变了原有的生活,走出林海,他们看到了一个更广阔的世界。
金朝开国皇帝完颜阿骨打出生在生女真中的完颜部,以率少量兵力反抗辽朝并迅速获得成功而著称。他的一生几乎都在与辽朝人的交手中度过,虽然在辽朝覆亡前夕很可能已经有了入侵北宋的计划,却因过早逝世而未能付诸实施。倘若假以天年,消灭辽朝和北宋的事业很可能在他的时代里就已经完成,而不必等到其弟金太宗完颜晟在位时期。但也正因为此,阿骨打在人们的心目中仅以一个独立倡导者的形象出现,人们记住了一个高傲的部落首领,一个勇武的军事统帅,却也常有意无意地避谈他隐藏在独立斗争后的勃勃野心。
在阿骨打时代之初,女真和辽朝之间还维持着一种名义上的隶属关系,他们的首领接受辽朝的封号,定期向辽朝进贡,当辽朝遇到军事行动时则需要派兵从征。地域辽阔、文化先进的辽朝让以渔猎为生的女真人感到畏惧和羡慕,但在长期的交往中也产生了不少矛盾。辽朝人在贸易中任意压价,使者在女真地区随意命当地妇女陪宿,以及各种名目的敲诈勒索,这些胡作非为的记录都让女真人难以忍受。
与此同时,一种名叫海东青的猎鹰在辽朝与女真之间的矛盾积累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它们凶猛矫健,善于捕捉天鹅,让嗜于游猎的契丹皇帝和贵族们极感兴趣,于是每年冬天女真地区都会迎来催要海东青的辽朝使者。这种任务给女真人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土著人与使者之间经常爆发冲突,后来当女真人正式决定起兵反辽时,一个具有标志意义的行动就是杀死辽朝派来的捕鹰使者。
生女真中的完颜部曾经是一个发展相对落后的部落,但在11世纪初期,它和周边的其他部落组成了部落联盟,经过多年的东征西讨,联盟的实力得到加强,已经显现出新生势力的勃勃朝气。完颜阿骨打的祖父、父亲和叔叔都曾经担任过部落联盟长,祖父还接受了辽朝加给的“节度使”称号。但作为名义上的统治者,辽朝时常会介入女真人的内部事务中,这让首领们感到非常不满。
阿疎就是影响到辽朝和女真关系的一个关键人物,这位女真纥石烈部首领曾经是部落联盟的成员,但后来他背叛了联盟并与完颜部为敌。当完颜部前来讨伐时,他借助辽朝力量迫使他们退兵,激起了完颜部首领们的愤怒和担忧。他们认为如果在这件事情上妥协,以后就会威信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