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王道:中国历史上的帝王术-第2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时的选择,在统一东北,入主中原中产生的作用不可低估。此前后金也曾经多次迁都,以求与中原交往方便,这次定都沈阳,成为了女真历史上的一次里程碑,它标志着努尔哈赤迈向中原的脚步又跨进了一大步,也有利于女真各部的进一步汉化和发展。
努尔哈赤自二十五岁以十三副遗甲起兵开始,一生经历无数大大小小战役,几乎都是战无不胜、攻无不克、所向披靡。这其中虽然有着部分幸运的成分在内,但是其个人非凡的军事才能却在一次次的战役中得到了充分的肯定。然而,他此生的最后一次亲征却惨败而还。
在明辽东经略熊廷弼和辽东巡抚王化贞兵败被杀之后,明廷派天启帝的老师、大学士孙承宗为辽东经略。孙承宗具有出众的政治才干,他出关赴任之后,勤于政事,巡察边务,整顿部伍,储备粮草,积极防御,还任用了名将袁崇焕修筑宁远城,加强战备。随时防备这努尔哈赤的再度来犯。努尔哈赤此时已经是晚年,很是希望自己有生之日能看到后金定鼎中原的那么一天,于是很紧张地为下一次大规模的出征做准备。
袁崇焕绝非一般将领。他爱兵如子,踏实肯干,出兵讲究知己知彼,决不贪功冒进,对付努尔哈赤也是以守为主,坚壁清野,死守宁远。他的战术得到了孙承宗的支持,两人联手,防范努尔哈赤。努尔哈赤对这两人很是忌惮,但此时的明朝却帮了努尔哈赤一个大忙。辽东经略孙承宗不仅是大将和帝师,更是东林党的领袖,他与以明朝内廷大太监魏忠贤为首的阉党势不两立,在明朝内部的政治斗争中,他被阉党排挤,一气之下辞官回乡,接替他担任辽东经略的是阉党爪牙高第。这个高第只会溜须拍马,无能而胆小,刚刚上任,便命令山海关外的明兵全部撤到关内,此令一出,使得孙承宗的几年辛苦经营付之东流,袁崇焕深知宁远战略位置的重要性,一旦丢弃宁远,再难抵御后金铁蹄,对高第的命令愤恨不已,拒绝执行,孤军坚守宁远。努尔哈赤知道以后,大喜过望,认为袁崇焕孤军守城,对自己来说简直是天赐良机。
公元1626年,努尔哈赤亲率六万八旗军,号称二十万大军,渡过辽河,向孤城宁远猛扑而来。袁崇焕一面积极做好迎战准备,一面号召宁远城内军民团结起来,共同保卫宁远,他激动地向全城军民下拜,鼓励士气,城内军民无不感动于将军的赤胆忠心,纷纷倾家助军,誓与宁远共存亡。
袁崇焕与总兵满桂、副将祖大寿一起,在宁远城上架起了十几门红夷大炮,将敌人置于大炮及矢石、燃油的射程之内,以区区万人守军静待努尔哈赤二十万大军来攻。努尔哈赤本想奇袭宁远,就计划凿城,内外夹攻,但此时正是晚冬初春,东北天寒土冻,凿城不成,只好改为强攻。这时袁崇焕的大炮派上了大用场,只要后金兵来攻,城上就放火炮,于是努尔哈赤连攻两天仍未能克城,而且伤亡越来越惨重,他本人也中炮负伤,只好暂时罢攻。这时的努尔哈赤大为震惊,自从他反明起兵以来,从未遇到如此有力的抵抗,不禁感慨说:“自从我用兵以来,没有能抵抗我大军的人,这个袁崇焕是何方神圣,竟然能够做到!”于是他率军撤围,回到沈阳。此后,六十八岁的努尔哈赤认为此生挺进中原无望,郁郁寡欢,加上宁远伤势一直未能痊愈,导致痈疽发作,于当年八月忧愤而死。
皇位之争
壮志未酬身先死,努尔哈赤的不甘是显而易见的,他多么希望自己的后代能够将他的大业继承并完成,然而在内廷宫闱之间,又有怎样的无奈!努尔哈赤生前为着巩固权位,先幽死胞弟舒尔哈齐,又杀死长子褚英,在亲族内部曾经掀起血雨腥风。然而即使这样,他最终也没有将皇储之事处理好,面对复杂的宫廷斗争,比在战场上更加的让这位天命可汗心力交瘁。
当时在诸皇位继承人的人选中,以四大贝勒的权势最大,地位最高。四大贝勒是:大贝勒代善、二贝勒阿敏、三贝勒莽古尔泰、四贝勒皇太极。此外,还有很受努尔哈赤宠爱的多尔衮、多铎。在这几人中,二贝勒阿敏是已经被努尔哈赤幽死的弟弟舒尔哈齐的长子,将大位传给他,当然不能够让他放心;三贝勒莽古尔泰有勇无谋,生性鲁莽,他的生母富察氏曾因过失获罪,莽古尔泰竟亲手杀死母亲,努尔哈赤认为他带兵打仗可以,要是继承汗位,恐人品和能力都难以服众。多尔衮和多铎都深得父亲的宠爱,尤其是多尔衮,一直被努尔哈赤认为与自己最为相像,只可惜他们年纪太小,在努尔哈赤病危时,多尔衮15岁,多铎年仅13岁。当时的后金急需一个成熟的政治家来完成统一大业,所以继承人绝不能是一个幼主。这样一来,强有力的皇位争夺人选就是大贝勒代善和四贝勒皇太极。代善性格宽柔、深得人心,且屡立战功、威望日隆,努尔哈赤曾预示日后由其袭受汗位,说:“百年之后,我的幼子和大福晋交给大阿哥代善收养。”但这时出现了一件意外的风波,却造成了代善的失势。
风波的关键在于多尔衮与多铎的生母大福晋乌拉那拉·阿巴亥。她很得努尔哈赤的宠爱,有一次,努尔哈赤的小福晋德因泽密告大福晋两次备佳肴送给大贝勒,还经常派人去大贝勒家暗访私通,大贝勒也曾深夜外出宫院。努尔哈赤派人调查发现竟然属实。他很伤心失望,又不愿家丑外扬,便借故惩处大福晋,但并没有找代善的麻烦。然而,就在努尔哈赤病危的关头,这件事竟然曝光,大贝勒代善的威望大降,被族中众元老指责,已无面目再争取汗位。
但努尔哈赤虽然病重,还没有糊涂到受人蒙蔽的程度。仔细考虑之后,他怀疑小福晋的告发是由于受到皇太极的指使,这样一来,皇太极很可能会由此而一箭双雕、渔翁得利。所以,努尔哈赤并没有指定继承人,而是宣布汗谕,实行八和硕贝勒共议推举新汗和废黜大汗的制度。两次立储的失败,使努尔哈赤对于宫廷斗争十分反感。代善被废之后,他即决定不再选任继承人,开始重新考虑国家未来的组织问题,并于1622年发布“共治国政”谕,希望能够彻底杜绝诸王对于汗位的企图。但是,已经具有强大实力的诸王并没有因此而停止行动,反而愈演愈烈,1623年七月,这种争夺以四贝勒皇太极处于焦点而形成暗流,努尔哈赤不得不再次警告皇太极“我岂能置你兄弟们的生死而不顾,单单让你稳坐汗位呢”?越发坚定了自己不立储君的决心。这样的现象说明,由于八旗制度的完善,成功地扩大了努尔哈赤的家族权位,但是与此同时又产生了无法解决的继承人的问题,努尔哈赤所采取的方法是后金女真族的落后的制度残余,保守而不切实际。
皇太极并没有就此罢休。努尔哈赤死后,皇太极伪称大汗遗言,让大福晋殉葬,将大福晋逼死。至此,皇太极在汗位争夺中处于了绝对的优势地位,经过仔细谋划,最终取得了众人的支持,被推上汗位。虽然努尔哈赤没有选择皇太极,在汗位传承中也没有做出最后的结论,但是在其后登上汗位的皇太极却的的确确将努尔哈赤的事业继承下来,并发扬光大,最终完成了努尔哈赤称霸中原的夙愿。
努尔哈赤一生叱咤风云,威震四方,实现了统一女真各部的大业,继而又建立后金、迁都沈阳,统一东北地区,促进东北地区各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加快满族共同体的形成,可以说是开创了此后大清皇朝的三百年基业。此外,他还制定满族文字,创建八旗制度,确立满蒙一家的外交政策,为多民族祖国的壮大和中华民族的发展建立了不朽的功绩。努尔哈赤在女真社会动荡分化同时又飞跃发展的重要的历史时代是一位善于驾驭形势、顺应潮流的卓越的领袖,虽然他的人生不得不在壮志难酬的悲剧氛围中谢幕,但由他所开创的历史局面,却将整个中华民族指向了历史的下一站。
结语
促使人走上奋斗道路的原因有很多种。如果努尔哈赤的父祖没有无辜被杀,也许他不会走上十三副遗甲起兵复仇的道路,女真地区也只是多了一位天资聪颖、生活安逸的部落领袖,当地人和明朝官员的矛盾仍将继续,但还不至于很快酿成变乱,明朝的辽东还会保持一段时间的稳定,大明王朝也不会如此迅速地走向灭亡。
除努尔哈赤本人以外,谁也不知道父祖被杀究竟对他造成了多大的影响。人们固然可以认为这场不幸事件给他留下了深重的心理阴影,以至于要用起兵反明来洗去仇恨与伤痛,但也有记录表明,他当初对父祖后事的处理结果感到很满意,甚至为他们身后所享受到的哀荣深感自豪并予以炫耀。但不管怎样,七大恨终究是被努尔哈赤轰轰烈烈地提了出来,并在他的事业中起到了不可忽视的效果。如果这些是他起兵的真正原因,努尔哈赤可以被视为一位富有卧薪尝胆精神的成功复仇者;如果这只是他起兵的借口,也足以说明努尔哈赤是一位拥有高明政治手段的成功宣传家,为了使自己的事业得到更多的道义支持,他过分夸大了它们的作用,并成功地以此调动了部众们的情绪。
【 】
【 】

返回目录 上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